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社会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初中教学 政治理论 社会实践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普遍对社会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对于法律意识极其薄弱的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将极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社会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将我国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对国家有害的败类,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政治教学。
政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需要的是才行兼备的人才,学校在面对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学时,应该重视将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及时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学的科学引导。
一、政治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自尊、自强、自立的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辨别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绝虚荣心理的存在,这些政治理论是学生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不仅如此,政治课本中还讲授了对于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去调整自身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坚强意志力。教会初中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这些政治理论看似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对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会逐渐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初中政治课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间的矛盾为例:课本中从青少年与父母两方面的观点展开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对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独立。但从父母这方面看孩子,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断对其叮嘱。由于双方的思想没有交集点,因此矛盾不断,初中生通过老师对这节内容的讲解与分析,逐渐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后,学生将学会如何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宽容,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对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性而言没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学习中,我们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但在社会实际中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捍卫权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劳无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自尊、自强、自立不是只为了背诵其含义并默写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真正受到影响,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偏重于实际的效用,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政治老师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品质,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体的体现,这种自身的影响带给学生的是更具有说明力的语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作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中政治课本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又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长篇理论知识灌溉后,将课本中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含义,以致能更深层次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一方面。
三、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为了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单纯满足于在课堂中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政治课堂应该逐渐向开放式方面转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际的社会中去体验真实的环境。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以便于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出来,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政治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没有任何作用。政治学科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门实用基础学科,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费者这章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消费者角色,如何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是通过政治课本中所传授的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有机协调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总结:政治学科不仅是初中课堂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政治学科中包含了关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但却具有相当强的好奇心,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有效、明智的引导,对其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矫正。政治学科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就应该是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为了让中学生学会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考试。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教学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 -0047-01
前言
作为学生教育的关键阶段,初中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个阶段正是学生思想品德以及价值观念逐渐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为保证初中生能够形成健康的思想品德,在此阶段加强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要结合当前社会思想道德发展的趋势,培养初中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1、当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思想品德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当前,思想品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处于一个相对尴尬的位置,在不少学校的眼中,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副科”,不应将过多的师资力量投入其中,造成其教学目标缺乏。此外,不少教师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不够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品德教育质量落后在所难免。学校以及教师的不重视,给初中生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学生会认为思想品德的课程并不重要,以至于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不高,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1.2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述,大部分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很少结合使用其他参考资料。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仅靠课本讲述难以满足新课改对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思想品德教学的考核形式比较单一,依然是采用应试教育试卷考核的方式进行,这种考核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
1.3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初中生大部分处于青春期,不但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而且也是培养其学习能力与认识能力的关键时期。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而是依据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于内容枯燥的思想品德教学缺乏足够的兴趣。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设备,课程与时代相脱节,导致学生感觉思想品德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导致教学效果差。严重阻碍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
2、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2.1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
明确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只有确立明确的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目的才能为思想品德提供良好的环境,学校、老师才会加强对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视程度,并相应增加部分学时,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才能引导学生提高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此外,教师还要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按照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为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做好充分准备,以确实提高初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
2.2 创新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背景下,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是实现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做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借助图片、文章或者视频,采取学生们最为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得学生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此外,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积极性,科学采取互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2.3积极拓展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学习范围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处于不断的更新当中,所以,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学时,不能单单依靠课本,也要注重对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多结合课外的相关参考资料,以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而且学习材料进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近、实用性强的,以便促使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的同时,拓展了思想品德教育学习深度。
2.4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品德实践课程
教师除了要利用多媒体、课本以及课外活动实现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外,对于思想品德实践活动也应加强重视程度,思想品德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够有效的丰富思想品德教学形式,而且对于提高学生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也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活动的体验,结合课堂之上教师讲述的内容,学生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收获与感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采取主题班会、社会服务活动或者是社会调查等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结语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实现身心的健康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对于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归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确保思想品德的教学质量,以保证初中生思想品德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一)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尤其要注重知行统一。初中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生活、学习等经验基本没有,这就需要有正确的认识来做指导,否则行为就是盲目的。同时,只有在行动中运用到和体会到的知识才能让学生更加容易记住和理解,也才能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贯彻这一原则需遵循这样几点要求:首先,组织学生系统学习品德内容,促使他们提高品德能力;其次,是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样的实践锻炼,将认识落实到行为中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通道是以行为和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和习惯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要切实提高初中生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必须组织初中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教育者要坚持做到对学生知行统一的要求和评价。初中生独立意识增强,一方面渴望长大,凡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一方面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强,因此,教育者要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在教导学生品德知识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的行为,指导他们按品德要求做,并且善于克服急躁、冲动等错误的行为。
(二)品德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首先,品德教育内部要统一,形成合力。品德教育贯穿学校工作的始终,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一项重要任务。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应将品德纳入其中,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作为工作的指标之一。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要统一、外部形成合力。正如恩格斯所阐述:“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综合为一个总的力量时,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了“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要善于将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沟通,消除差异,形成强大的外部合力,共同致力于品德教育。再次,品德教育要保持连贯性,前后形成合力。品德工作要顺利开展就得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上列举了几个方面。随着社会发展,我们还得不断吸收新的原则,更新原来的一些原则。
二、新时期加强初中生品德教育对策
(一)改进品德教育的内容
品德内容作为品德教育关键一环,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品德成功与否。首先要强调品德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所涉及的四大领域,即交往、责任、法律和关注社会,总体上的内容安排是考虑了初中生的身心特点的,但从表中明显感觉到各知识的断层,缺乏整体的内在联系,没有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思想进行感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打破书本的局限性,将知识横向纵向联系,并适时添加新的内容。其次,赋予品德内容新思想,如正确竞争观念的教育,体会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如全球意识和观念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爱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行善与防恶的统一,我们要教导学生在见义勇为的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做到见义智为。
(二)改进品德教育的途径
首先,我们要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提倡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方法,品德教育就特别重视它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都是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由个性到共性,从具体现象和事例入手归纳教育理论。这样的方式才可触及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深处的东西,而只有彻底理清了人的思想,理论才可能在行动中化为现实。以中立的方式解读课本,以第三方的视觉来阐释其观点,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索,判断和提出看法。教师就是指出片面的不足的地方,并为改进提出更好的建议,最后回归课本,优秀的落到实处加以学习,不足的予以补偿甚至改正。其次,开展学校层面的活动,如红色旅游,可以带着学生参观烈士纪念碑,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品德意识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开展校园内的争做十好少年,将同学们在书本上学校的礼仪规范落实到行动中去。开展班级层面的活动,除了学校统一组织活动之外,班级也可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特色的班会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品德,做到知行统一。
(三)改进品德教育的管理
1.加强品德的常规管理,更新品德管理理念,品德管理者要树立“育人为本,品德为先”的工作理念,自身对品德工作要认真和重视起来,端正工作态度;完善品德考评制度,学校品德工作主要靠教师完成,加强对教师品德工作的考查力度,规范其品德行为。
2.引领学生自主管理,一一落实岗位责任制,切实将品德教育与自身行为相对比,找出应积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一周写一个总结与反思,同学之间也可开展互评互助活动,为对方找出做得好与不好的方面,针对不好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培养学生
一、体育精神的概念及其培养方法
体育精神的定义是学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以及影响作用。并且对中学生的价值方面、思想方面、作风和意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中学体育精神的作用包括:培养初中生愉快的生活态度,增强初中生的身心适应能力以及个性的发展,初中生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及其责任感,跟同伴的之间一起合作的精神,对待处理问题的视角等等能力的发展。尽管中学各种体育比赛方法、比赛形式、比赛的胜负的判定不尽相同,但中学体育的一些基本体育精神及其相似,甚至是相同。初中生投入到体育课程的运动这一项目中就表明逐渐开始接受中学的一些体育精神,在这些体育精神的影响下,初中生身心逐渐改变以及人格不断的塑造。因此,我认为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该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关键,是教师教学观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一些选择,为学生的自住性学习提供广阔的时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尝试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他们课堂学习小主人的意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体育运动的娱乐性、竞争性、友谊性、争取胜利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勇于承受失败的挫折的精神等,都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主要内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多下些功夫。比如,分小组的群体活动,是教学中采用最多的一种形式,学生在小组群体中,人与人之间要进行各种交流,还要互相配合进行各种活动。教师要充分运用这一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失败,从而认识到同伴之间的合作对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意义。
3.教师要注重身教重于言教,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养成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经讲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教师在中学生的模范性强,可塑性打,在成长教育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喜欢模范自己的老师。教师在教学中更要注重自身的人格精神对学生的示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把更多的“真”和“实”注入到平日的教育教学中。
二、人格教育的定义及其培养方法
人格教育的定义是为了发展受教育者(譬如:初中生)心理方面、道德方面、精神品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整体心理发展水平,人格教育着眼于发展初中生心理品质的培养,是把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与知识学习全面发展一个过程。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体育精神来对初中生的人格教育的过程,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
1.初中体育教学中对初中生的培养,应该是培养初中生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以及集体主义荣誉感的提高。初中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以及学习过程中去认识了解社会甚至适应社会。中学体育是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散发着年轻人的一种精气神,更是初中生的人生、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中学老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教育初中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从而促使初中生进一步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以此让初中生知道生活处处存在这竞争、并且要学会合作以及相互尊重。
2.要培养初中生的一种自尊、自爱以及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初中生积极参与的一种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或者其它的体育项目,都应该让初中生学会尊重别人遵守一定的社会公德,应该做到个人行为的规范性的提高,并且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让中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与优点,培养中学生自主的精神以及独立的人格。
3.培养初中生的是一种非感与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一项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一种健康文明的体育活动,应该教育初中生遵守一定的规则与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的价值观、人生观。对的、好的事情、优点就支持;错的、坏的缺点就批评摒弃,由此培养初中生的正义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4.培养中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品质。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初中生在各类运动中能够吃苦耐劳,疲劳时能够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做到坚持不懈,失败的时候做到不气馁,能够顽强拼搏,胜利时能够做到不骄傲自满,冷静处理的一种意志品质。
结束语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思品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性学习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思维能力日趋增强。13岁至17岁之间的青少年正处在心智迅速成长和发展的时期,形象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转变,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可以使他们不仅理解理论性较强的概念,也可以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想象、推理和证明,这为他们进一步打下了学习能力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知识信息日益丰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初中生不仅要从课本上获取知识信息,还必须通过报纸、电视、广播获得知识,而且在密切的人际交往和信息网络中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知识信息,这正是初中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必须使用的手段。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行为习惯逐步养成。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通过研究活动变得更加认真学习、热爱劳动、爱护环境、勤于思考……这也为初中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究性学习使初中生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初中的课程绝大部分离不开实践活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搞社会调查,这就逐步提高了初中生的实践能力。
2初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陈基本程序
第一步,确立课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确立课题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实际,自己确定课题;另一种是由教师提供若干个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课题。确立课题切忌盲目性和随意性,不经深思熟虑不仅会给研究过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有可能导致失败,有时即使成功,也缺乏指导意义。
第二步,制仃计划。小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最佳组织形式。每个课题小组一般以3-5人为宜,采取自愿组合、分工合作的方式。建组以后,为使课题顺利实施,必须制订相应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研究性课程的目的、内容、步骤、以及对调查问卷、访谈提纲、参观方案的编制等。
第三步,具体实施。这是研究性学习的中心环节。它要求学生根据课题研究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及时调控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努力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确保课题研究顺利进行。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持之以恒。课题研究是一个周期性较长的活动,常常是以月为单位来计算时间,学生平时课堂学习任务紧,课余时间有限,要坚持下去很不容易,没有执著精神,课题研究就无法贯穿始终。(2)要及时总结。课题组将前一阶段在社会实践和查阅资料中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总结,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3)要展示成果。根据自己的研究,把研究成果用适当形式表现出来。
第四步,评价激励。研究性课程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包括参与程度、所起作用、所表现的协作能力等。在研究性课程的评价中应采取客观认定的方法,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研究性课程的成绩可以作为政治课的平时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平时表现的依据之一,纳入到最后的总成绩中去。
3初中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须注意的问题
首先开展研究性学习应冲破思想上的禁锢,特别是我们乡镇初中更应克服畏难情绪,我们应根据农村的特色,因地制宜选择一些课题,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研究性课程的开设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密不可分。在活动中,我们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与学生主体地位关系的密切性,具体表现在:活动过程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和结果的多样性,活动成果受表彰学生的广泛性。不少并非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也同样能在活动中表现出色并得到老师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