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承力索断线;电弧

中图分类号:TG3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9-0087-01

0 前言

这是一起若干年前的、已定性的承力索断线事故案例。本文以电弧学的相关知识为基础,对事故的成因进行分析,旨在进行技术探讨。为避免涉入事故责任追究等事项,文中相关的所亭名称、车站名称、公里标等均隐去。但事故经过及时间顺序等均按事故报告进行了真实还原。并从专业角度对事故的实际成因进行推导。

本案例颇具典型意义,导致承力索断线的实际原因也颇具专业分析价值。本文将对笔者的个人分析进行详细阐述。欢迎有关的专业人士不吝赐教、批评斧正!

1 事故经过

1) XXXX年X月X日2时36分,某变电所上行供电臂(212DL,DL为断路器,以下同)跳闸,重合成功,对应的开闭所(232DL)重合闸未启动(失压闭锁),如图1所示:

2)2时50分电调远动闭合开闭所232DL,恢复上行正常供电方式。(在2时36分至2时50分共计14分钟内共有三趟T字头电力机车通过该绝缘关节)。

3)3时42分,变电所211DL、212DL同时跳闸(1200A/24KV),重合失败。3时51分,机车降弓后强送变电所211,开闭所231成功。3时52分,强送变电所212失败。

4)3点45分,XXX18次列车(HX1B机车、编组70辆、速度67KM/H)列车运行至开闭所绝缘锚段关节后方发现接触网无电,司机立即采取断主断、降弓措施并报告调度。

5)3时52分,电调通知接触网工区出动抢修。4时46分,先期到达抢修人员反馈,绝缘锚段关节承力索断线,波及范围7个跨距,跨中吊弦大面积脱落,定位点偏移6处,Ⅱ、Ⅳ锚段中心锚节底于接触线线面。

6)7时29分恢复送电。共计中断供电3小时47分钟。

2.原因分析

在《事故报告》的原因分析中认为:因开闭所至分区所上行环供,在开闭所对应的接触网绝缘锚段关节(因电调没有及时合上开闭所开关)两侧,两接触网间存在较大的电压差,在电力机车受电弓通过时(在2时36分至2时50分共计14分钟内共有三趟T字头电力机车通过该绝缘关节),绝缘关节接触网转换点处形成较大的电弧,烧伤承力索。

笔者认为以上分析有欠合理。说明如下: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电弧形成和持续的条件。当两个导通有载电路的金属导体刚分离时,刚刚脱离接触的“炽热点”,形成金属的热发射。产生自由电子在电场作用下高速移向阳极,与间隙中的中性质点相撞,使其产生链式增殖反应式的积累游离、碰撞游离,如果分离导体间隙中的电场足够强(试验证明:在均匀电场中,空气的击穿场强约为30KV/cm),则在强电场的作用下,碰撞游离发展为电子崩并进而发展为“流注”现象,形成电弧。电弧是一种游离态气体的自持放电现象,是自由电子、带电离子定向移动的通道,所以电弧具有很高的导电率。电弧放电具有短路特征,电流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电弧温度度可以高达4000―5000℃(弧心温度可达10000℃以上),形成金属蒸汽。高温下的金属气体分子和原子热运动加剧,互相碰撞分裂形成热游离。电弧是由积累游离、碰撞游离产生并有热游离维持的。游离过程的同时,有去游离过程存在,即复合(正、负离子复合为中性粒子)与扩散(分为电扩散和热扩散)。当游离过程大于去游离过程时,电弧持续;当游离过程小于去游离过程,并且达到一定程度时,电弧才熄灭。维持游离的基本条件是电场的存在,即断口间足够电压的存在。

现在我们对上述《事故报告》的原因分析进行推导:由分区所环供至开闭所绝缘锚段关节右侧的电压与关节左侧的电压可能存在电压差,列车通过时也可能产生电弧。但这一电弧不具持续性。受电弓通过该断口前先与左侧的接触线接触取流。在断口处,在与右侧接触线接触前的瞬间,由于存在电压差可能会产生一个小电弧。但随即受电弓达到锚段关节的中心柱处将断口短接,形成如图2所示的无源等电位回路:

回路中没有电流,电弧熄灭。当受电弓离开左侧接触线瞬间也可能产生一个小电弧,但此时受电弓已从右侧接触线取流,由于电弧电阻大于导体电阻,机车不会通过电弧向左侧接触网取流。因此电弧熄灭。

由以上分析可知,机车通过上述有电位差的绝缘锚段关节时,可能产生电弧,但这种电弧不具持续性。在此我们称之为火花放电。这种放电可能会对接触线造成轻伤。但不会形成持续电弧,并在电弧自身的热作用下,通过吊弦上升,烧断承力索。

在大型站场分束供电股道间的度线分段。与上述232DL未闭合情况类似。在一侧有几台机车同时启动时(其分段两端的电压差要更大于上述情况),另有机车通过分段的情况时有发生,但从未发生因压差产生电弧而断承力索的情况。如图3所示:

由以上分析例证可知原《事故报告》的原因分析存在问题。下面我们对事故的实际情况进行推导:

1)由《事故报告》可知:承力索断线的原因为电弧烧断。

2)能烧断承力索的电弧可能是一个瞬间短路的强大短路电弧,但在上述事故经过中可见:3时42分 212DL跳闸时的短路电流并不大,仅1200A,且引发短路的各种原因如:天气、异物、绝缘、机故等不可能不留下痕迹。而在事故报告中并未提及。因此,可以排除这种可能性。

3)除短路电弧外,能烧断承力索的另一种可能性是由受电弓拉出的非短路性质的持续性电弧。这种电弧的产生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由受电弓将电弧从一相电拉至另一相电。造成异相短接,而相关保护没有及时动作。显然,在上述锚段关节周围并不存在异相电。因此这种可能性可以排除。另一种情况是电弧由受电弓由有电区向无电区拉出,并由电弧和机车构成工作回路。由以往事故经验可知:这种电弧持续时间长,并均会在自身热作用下,由两边悬挂的接触线间上升至承力索间燃烧,并最终将承力索烧断。这与《事故报告》中的情况接近吻合。

4) 据了解,事故区段开闭所的断路器有检压重合功能,而分区所的上下行并联断路器无自动重合功能,电调在2时36分上行供电臂(212DL)跳闸,重合成功时,没有注意到开闭所(232DL)重合闸未启动。我们很难想象当时电调能想起闭合分区所的上下行并联断路器(252DL),因此我们推断事故过程如下:

2时36分,某变电所上行供电臂(212DL)跳闸,重合成功,对应的开闭所(232DL)重合闸未启动(失压闭锁),分区所上下行并联断路器(252DL)失压跳(不具重合功能),电调忙于分析跳闸原因,未能及时闭合232DL与252DL。在上行开闭所与分区所间形成了一段24.15Km的无电区。

在2时36分至2时50分共计14分钟内共有三趟T字头电力机车(最高运行时速160Km/h)通过该绝缘关节。当第一列T字头电力机车通过时,在绝缘锚段关节断口处形成电弧。列车通过后,持续电弧将该断口接续导通。构成如图4所示回路:

机车通过关节时,首先在断口处接触线间产生电弧,机车通过关节后,电弧在自身的热作用下,通过吊弦上升,在两锚段承力索间持续燃烧。如图5:

由于通过机车构成的回路阻抗较大,因此电弧中通过的电流为正常的负荷电流(电流在200-300A之间),电弧的温度及破坏性也远较短路电弧要小(电弧电流越大,温度越高)。另外由于承力索采用的金属(铜合金)熔点较高且T字头列车运行速度快、室外温度低(事故时间为冬季夜间)、无电区短等因素。约10分钟左右机车断主断,过分相,切断回路。电弧熄灭,承力索冷却恢复刚性。在此过程中电弧起了一个连接导体的作用。通过的列车司机不会感觉任何异常,而承力索的烧损也不是很严重。但连续重复经过三次燃弧过程(与上述情况相同)后承力索的损伤已经很严重了。但仍未断线。

2时50分电调发现开闭所和分区所的断路器没有闭合,立即远动闭合开闭所232DL,分区所252DL。恢复上行正常供电方式。后又经过一段时间(52分钟以上)的自身张力拉扯及列车进入锚段后引发的悬挂晃动后,终于在XXX18次接近锚段关节时断线。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压力管道事故;焊接过程控制;焊接质量

1 压力管道事故分析

1.1 事故概况

某厂一压力管道装置中,20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与4Cr25Ni20离心铸管对接焊,规格:?准124×11mm,工作压力:2.0MPa,工作温度:400~500℃,介质:天然气和水蒸汽混合物,运行不到两年,产生泄露事故。

1.2 原因分析

事故焊缝为单面焊双面成形手工焊对接接头,焊缝外表面成形良好,焊波均匀。对焊缝表面和内部组织放大观察显示呈现四种裂纹形式:

焊接凝固裂纹:焊根中心、碳钢侧熔线、盖面表面均有焊后状态的凝固裂纹;焊缝中心化学成分有不含Mo的Cr25Ni20基本成分,并有大量Al、Si等元素。估计焊条是一种热裂纹敏感性高的不含Mo的酸性药皮奥氏体钢焊条。

未熔透:沿碳钢侧融合线断口含大量Al、Si、Ci、Ti、Cr、Mn、Fe等元素,此为手工电焊条焊接熔渣成分,表明裂纹为跟焊及根部区坡口面得未融合缺陷。估计是由于碳钢比奥氏体钢导热系数大,以焊奥氏体钢的电流来焊碳钢侧,致碳钢侧坡口未融合,此外坡口角度偏小、施焊时并未注意碳钢侧的融化状态也是重要因素。

再热裂纹:碳钢侧未融合尖端区显现低合金钢热影响区粗晶区的再热裂纹断口特征,故该区是碳钢侧焊接热影响区粗晶区产生的再热裂纹。这主要是因为焊接残余应力在高温工况下长时间工作,产生晶内滑移或诱发晶内、晶界析出新相,从而导致晶内强化或晶界弱化,在应力的作用下,促使晶界产生再热裂纹。

焊缝裂纹:焊根中心凝固裂纹与盖面裂纹距离很小,在高温工况长时期作用,加之应力、蠕变致内外裂纹连通而泄露。另外,碳钢侧热影响区粗晶区再热裂纹也连通了未焊透及凝固裂纹。

1.3 事故结论分析

1.3.1 焊接材料选择失误:焊接时采用不含Mo的热裂纹敏感性高的酸性药皮奥氏体钢焊条,是产生焊缝凝固延迟裂纹的主要原因,导致了工作状态下的泄露。

1.3.2 焊接工艺参数确定不当和疏漏:以焊奥氏体钢的电流来焊碳钢侧和坡口角度偏小、施焊时并未注意碳钢侧的融化状态,使碳钢侧产生未焊透缺陷;焊后未经过适当的热处理工艺,以致使用中在碳钢侧焊接热影响区产生了再热裂纹。

1.3.3 管道焊接质量检验的疏漏:焊缝裂纹、未焊透等焊接缺陷是可以在无损检测中发现的,这也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2 压力管道安装过程中焊接过程的控制

2.1 焊接材料的选择

选择焊接材料时必须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焊缝没有缺陷;二是要满足使用性能的要求。主要依据是保证焊缝金属的强度、塑性和韧性等力学性能与母材相匹配,为此,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2.1.1 选择相应强度级别的焊接材料

选择焊接材料时应从母材的力学性能出发,而并不是从化学成分出发选择与母材成分完全一样的焊接材料。因为力学性能并不完全取决于化学成分,它还与材料所处的组织状态有关。焊接时冷却速度大,完全脱离了平衡状态,使焊缝金属呈现铸态组织。当焊接材料的化学成分与母材相同时,焊缝金属的性能将表现为强度高,而塑性、韧性都低,这对焊接接头的抗裂性能和使用性能非常不利。因此,一般要求焊缝中的含碳量不超过0.14%,其它合金元素往往也低于母材中的含量。

2.1.2 必须同时考虑到融合比和冷却速度的影响

焊缝金属的力学性能取决于化学成分和组织的过饱和度。而焊缝化学成分又与焊接材料和母材的融入量即融合比有关;组织的过饱和度与冷却速度有关。因此,当所有的材料完全相同,但由于融合比或冷却速度不同时,所得焊缝的性能也会出现很大差别。如焊16Mn,焊材成分的选择应考虑管材厚度和破口形式。当不开坡口对接焊时,母材熔入量较多,用普通的低碳焊丝H08A即能达到要求;如大坡口对接焊时,母材熔入量减少,若再用H08A焊丝,所得焊缝的强度偏低,因此要采用含Mn高的焊丝H08MnA或H10Mn2来补充焊缝的含Mn量。

2.2 焊接工艺参数的确定

2.2.1 焊接线能量

焊接线能量为焊接能源输入给单位长度焊缝上的能量,称为焊接线能量,用下式表示为:

q=IU/υ

式中:I――焊接电流A

U――电弧电压V

υ――焊接速度cm/s

q――线能量J/cm

焊接线能量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过热区的脆化和冷裂两个因素。根据焊接性分析,各类钢的催化倾向和冷裂倾向是不同的,因此对线能量的要求也不同,焊接含碳量很低的一些热轧钢,对线能量基本没有严格的限制,因为这类钢的过热敏感性不大。另外,它们的淬硬倾向和冷裂敏感性也大。如果从提高过热区的塑性、韧性出发,线能量偏小一些更有利。当焊接含碳量偏高的一些钢材,由于淬硬倾向大,马氏体的含碳量也提高,小线能量时冷裂倾向就会增大,过热区的脆化也变得严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线能量宁可偏大一些比较好。

对于一些含Nb、V、Ti的正火钢来说,为了避免由于沉淀相的溶入以及晶粒过热所引起的脆化,选择线能量应该偏小一些。但对于淬硬倾向大、含碳量和合金元素量较高的正火钢来说,随线能量减小,过热区韧性不是提高,而是降低,并容易产生延迟裂纹。因而一般焊接这类钢时,线能量偏大一些好。但在加大线能量、降低冷却速度的同时,会引起过热的加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大能量的效果不如采用小线能量加预热更合理。预热温度控制恰当时,既能确保避免裂纹,又能防止晶粒的过热。

2.2.2 预热

预热主要是为了防止裂纹,同时还有一定的改善性能作用。预热温度的确定主要与材料的淬硬倾向、焊接时的冷却速度、含氢量、焊后是否进行热处理有关。在压力管道安装工程中应用时还要结合具体情况经试验后才能确定。

2.2.3 焊后热处理

焊后热处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焊接接头的残余应力,改善焊缝金属组织和性能。焊后热处理一般为高温回火,确定回火温度的原则是:不要超过母材原来的回火温度,以免影响母材本身的性能;对于一些有回火脆性的材料,要避开出现脆性的温度区间。

3 焊接质量检验控制措施

管道焊接质量检验通常分三步进行:首先是焊缝表面质量检验,然后是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探伤检验,最后是管道系统压力试验。本文只对前两步检验手段进行论述。

3.1 焊缝表面质量检验控制措施

3.1.1 采用目测和焊接检测尺实测的方式检验外观质量

主要检查焊缝表面的裂纹、气孔、夹渣、咬边、未焊透、焊瘤、根部收缩、余高、焊缝外观成形、角焊缝厚度、角焊缝焊脚对称情况等。

3.1.2 采用磁粉和渗透检测的方法检验焊缝质量

磁粉探伤能检测出焊缝表面或近表面尺寸很小、间隙极窄(如检测出长0.1mm、宽为微米级的裂纹)和目测难以看出的裂纹、气孔、未焊透、未熔合、夹杂等缺陷,但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和奥氏体不锈钢焊材焊接的焊缝。

渗透检测能检测出焊缝表面开口缺陷,而且能很清晰地探测出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不受缺陷形状(线性缺陷或体积型缺陷)、尺寸和方向的限制。

对有一些延迟裂纹倾向的压力管道的焊接接头,进行表面无损检验时,必须在焊接冷却一定时间后才能进行;特别是对于有再热裂纹倾向的压力管道的焊接接头,对其表面进行无损检验时,必须在焊后以及热处理后各进行一次检测。

3.2 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探伤检验控制措施

焊缝内部质量无损探伤检验方法主要有射线透照检测和超声检测。射线透照检测比较直观并能保留检验记录,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管道名义厚度小于或等于30mm的对接环焊缝,应采用射线检测。名义厚度大于30mm的对接环焊缝可采用超声波代替射线检测。对有延迟裂纹倾向的压力管道的焊接接头,其射线检测和超声检测应在焊接冷却一定时间(24小时)后进行。

3.3 硬度检测

对有热处理要求的压力管道焊缝,热处理应测量焊缝及热影响区的硬度值,以检查热处理效果。

4 结束语

为了避免产生管道爆炸泄漏的事故,我们要在压力管道施工焊接环节上严格进行控制,同时还要对焊后焊缝质量进行严格检测,并在发现问题的时候进行及时修补,以此来保证管道后续运行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沈松泉,黄振仁,顾竟成.压力管道安全技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周振丰.焊接冶金学(金属焊接性)[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管理层持股; 合作博弈; 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20-0053-04引 言

2012年8月我国出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预示着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大门将重新开启。国内外对员工持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1998年国家叫停员工持股,股权激励开始转向管理层持股,激励范围大大缩小。管理层持股的研究对员工持股在我国的重新推行具有借鉴意义。近年来,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成为热门话题,当前的管理层股权激励多数以股票期权形式实施,在授予股票之后没有对持有期限进行严格限制,多数管理人员将股票变现从而获得差价收益。目前对管理层持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持股比例与绩效相关性上,极少对实施管理层持股成本问题以及如何对绩效产生作用进行研究。对管理层持股的成本分析不足,评估误差大,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管理层持股激励计划的失败。本文将研究管理层长期持有股票对公司成本的抑制作用,进而改善公司绩效,并从管理层与公司双方博弈的角度,将管理层持股纳入薪酬体系中,分析实施管理层持股在抑制成本上的作用,通过实证检验该成本各项目的关系以及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一、文献回顾

国内外对管理层持股的股权激励与公司绩效的研究观点不一,主要有两种相悖的观点。在国外,Gibbsons和Murphy(1990)的实证研究发现管理层薪酬的变化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行业收益率呈负相关。Defusco、Johnson和Zom(1991)研究发现,公司采用ESOP后五年内,公司累积回报是负的,同时公司绩效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Himmelberg、Hubbard和Palia(1999)及Palia(2001)检验发现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没有显著关系。在国内研究方面,肖继辉和彭文平(2002)对1999年到2001年的586家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表明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正相关。李增泉(2000)实证分析发现,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取决于持股比例的多少,当持股超过一定比例时,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存在正向关系。魏刚(2000)对1998年816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管理层薪酬与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张维迎(1999)认为,管理层持股使得管理层具有剩余索取权以达到激励约束效果,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所有者与经营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以上研究大多仅停留在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实证方面,且在实证过程中,变量选择不够准确,方法单一;在提出假设时缺乏理论分析,分析角度仅停留在基于委托―关系的契约角度。

在员工薪酬体系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中,陈冬华等(2005)研究发现国有企业的薪酬与在职消费负相关。卢锐等(2008)的研究发现隐性薪酬与货币薪酬是互补关系。罗宏、黄文华(2008)研究表明薪酬对员工并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加剧了在职消费。这些研究的主要不足在于忽视了股权激励这一重要因素,并缺乏系统性理论。

二、管理层持股下的成本分析

本文所研究的成本与严格的成本概念稍有差异,本文的成本是指为解决股东与经营者关系出现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而实行的管理层持股的当期费用与潜在成本。

在股权激励实施之前正确估计其成本对上市公司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任何项目的实施取决于成本与效益的衡量,管理层持股也不例外。笔者认为,从公司的角度来看,在实行管理层持股的股权激励计划下成本应当包括以下方面:

1.实施管理层持股时以低于当期市价形成的差价。由于是一次性支付,与以后的价值变化无关,将其视为一项固定激励报酬。

2.按持股比例持续分享的收益。管理层持有的股票在以后各期可以按照持股比例分享收益,得到持续的并与自身努力相关的激励报酬。

3.隐性激励成本。指管理人员可以通过报销私人支出,将其转嫁为公司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业务招待费、通讯费、小车费、差旅费、出国培训费、董事会费、办公费和会议费。这些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是隐性报酬,而对公司而言却是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公司治理中的纳什讨价还价博弈模型

现代公司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委托―问题随之产生。所有者与经营者在利益上存在不一致,如何解决由于利益不一致所引发的问题,目前研究思路主要是监督和激励两种。在两种思路中,以激励思想为基础的委托理论是目前公司治理的主流思想。委托理论从契约的视角有效地分析和考察经济组织与经济行为,其不足在于:一是忽略了组织中各主体之间的互动。委托理论假定,委托人可以单方面提出激励,人只能选择接受与否,同时也否定了员工提出修改激励方案的可能性,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员工参与员工持股计划是完全自愿的,是互动的。二是委托理论主要考虑到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忽略了委托人事后违约机会主义行为。

由于委托理论的上述不足,一些学者从合作博弈角度出发(其主要代表青木昌彦),将企业看成是股东和管理层两个主体形成的组织,股东和管理层通过合作博弈,共同分享企业资源和利益。本文从合作博弈的角度构造一个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分析管理层与公司股东之间将股权激励纳入薪酬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由此决定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和隐性薪酬之间的关系。

假定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效用函数为线性形式,对管理层而言,其目标是最大化其收入,包括固定薪酬、所持股份而分配的利润和隐性激励报酬;对于公司股东而言,目标是最大化支付给管理层及隐性激励成本之后的剩余。由此可知管理层与公司股东的目标函数:

Ue m p=r+θ[f(m)e-km-r-g]+g

Uc o m=(1-θ)[f(m)e-km-r-g]

其中:e是管理层的能力和努力程度,e>0;r表示员工固定薪酬;θ表示管理层持股比例;m表示公司资本;k表示公司资本成本;f(m)为生产函数,满足 f'(m)>0,f''(m)0;g为隐性激励成本。

在合作中,讨价还价能力衡量的是双方相对影响力,双方是否退出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各自的成本对比。在合作中收益较少,承担合作失败的成本也更小,他们倾向退出讨价还价,收益较大方则相反。本文将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定义为一方退出讨价还价,给另一方造成的损失。如果拥有能力e的管理层退出合作(假定管理层形成的联盟具有行动一致性,且是当前股东的最优选择),公司股东只能选择替代者进行讨价还价,假定替代者的能力为e',则公司股东损失为:

Lcom=Ucom(e)-Ucom(e')=(1-θ)f(m)(e-e')

令A=f(m)(e-e')

如果公司退出合作交易,管理层只能选择新的公司进行讨价还价,假定新公司资本为m'且m>m',则管理层损失为:

Lepl=Uepl(m)-Uepl(m')=θ{[f(m)e-km]-[f(m')e-

km']}

令B=[f(m)e-km]-[f(m')e-km']

当管理层退出讨价还价,公司的相对损失即管理层的讨价还价能力为:

?琢=■=■

则公司讨价还价能力为1-?琢。

根据以上假设及构造的函数,设双方的谈判基点为d=(de p l,dc o m),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如下:

■U=(Ue p l-de p l)?琢(Uc o m-dc o m)1-?琢

s.t.Ue p l+Uc o m=[f(m)e-km]

f(m)e-km为利润。

为了方便讨论,假设双方谈判基点为0,求解模型得到:

g*=■[f(m)e-km]-r (g*≥0,■≥θ*≥0)

θ*=■

?琢*=■

根据以上模型的解可以看到,隐性激励成本g的水平主要取决于持股比例、固定薪酬和利润,管理层持股比例取决于管理层与公司双方最优和次优选择的价值差额。管理层根据持股比例并参照公司利润和固定薪酬决定自身隐性报酬g的水平。

四、实证检验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模型推导,其他变量一定,管理层固定薪酬与隐性报酬存在互补关系,管理层持股比例与隐性激励成本存在互补关系。本文将管理层获得的隐性报酬、对公司而言的隐性激励成本视作成本,而管理层的固定报酬不作为成本。因为这一部分是公司必须支付的成本,并不因为管理层的行为而改变。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管理层固定薪酬与成本负相关。

假设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成本负相关。

(二)研究设计

1.样本选择、变量说明与检验模型

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但总体处于较为平稳状态。因此本文选择了2008―2012年沪深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剔除不完整数据,获得358家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服务中心与锐思金融研究数据库,数据处理主要使用了SPSS 19和EViews 6.0。

本文所指成本主要是与管理层及员工相关的管理费用,包括办公费、业务招待费、差旅费、小车费、出国培训费、通讯费、董事会费和会议费等,使用管理费用率指标(管理费用/营业收入)来衡量成本水平。另外,本文增加了公司规模、管理层规模、股权集中度、财务杠杆作为控制变量,变量说明如表1。

根据以上变量关系和对假设的检验需要,本文的实证模型设计如下:

Adm = ?茁0+?茁1Sc + ?茁2Sp + ?茁3Mp + ?茁4Lna + ?茁5Sh10 +

?茁6Debt+?子 (1)

Roa = ?茁0 + ?茁1Sc + ?茁2Adm + ?茁3Sp+?茁4Lna +?茁5Sh10+

?茁6Debt+?子(2)

模型(2)的设计是为了检验管理层持股与成本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2.实证过程与结果

(1)通过自变量的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检测,模型中自变量不存在共线性。

(2)通过对以上模型进行多元回归,考虑到异方差对结果的影响,列报出的t值是经过异方差修正后的值,回归结果及各参数如表2。

根据表2结果可以看出,在模型(1)中,管理层的固定薪酬回归系数为0.007,t值为0.217,表明管理层的固定年薪对成本的影响不显著,拒绝假设一。这说明管理层的固定年薪与成本不存在关联,主要原因是管理层的年薪通常是事先确定的,事后难以调整。同时也说明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制度效果有限,无论固定年薪多少,对成本的影响都是极为有限的。管理层持股比例因素的回归系数为-0.028,t值为-2.353,表明用管理费用率衡量的成本与持股比例负相关,验证了假设二。这说明管理层持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在模型(2)中,管理层持股比例因素回归系数为0.072,t值为2.011,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而管理层可以通过自身行为控制的成本与公司绩效却存在负相关(R=-0.149,t=-2.859)。这充分说明我国的管理层持股激励措施是有效的,管理层持股分享的利益来源于公司利润,管理层持股通过抑制成本增加公司利润,提高公司绩效。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博弈角度出发,将管理层与公司股东视作两个合作互动的主体,共同分享公司利润,并将员工持股纳入到薪酬体系中,构建了非对称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管理层的固定年薪、持股比例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2008―2012年358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构建实证模型,对管理层年薪、持股比例、成本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管理层年薪对成本的影响有限,其主要原因是管理层年薪一旦确定,事后就很难调整,相关的管理费用等成本很难受其影响。持股比例与成本存在负相关,说明管理层持股能够有效控制成本,其原因是通常公司绩效好,管理层持股分享的利益也将大大提高。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正相关,成本与公司绩效负相关,这表明管理层持股可以起到抑制成本的作用,从而提高公司绩效。

本文的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为我国的公司治理和提高公司绩效提供了新思路,为员工持股计划的全面铺开提供了一些参考。在对管理层的激励制度中应该注重股权激励,充分发挥其抑制成本的作用。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极不稳定,投机现象严重,不利于管理层长期持有股票,难以发挥其作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有关制度,稳定和发展资本市场,防止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应该减少对公司实行管理层持股比例的限制,如《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员工持股不得高于总股本的10%,应该放宽持股比例。另外,对持股期限的锁定期应该延长,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总之,在激励制度上应该给予企业更多自主决策权。

从公司自身角度而言,应该将积极推行管理层持股作为激励制度的一种主要形式,在设计薪酬体系时,将管理层持股纳入其中。另外,公司在制定激励计划时应当注重与管理层的互动。合理的股权激励能够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但要有效实行仍然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公司应合理论证激励计划,准确评估激励的成本与效益关系,做到科学决策。同时,公司应当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减少不必要的管理费用,将这些隐性成本作为一项考核指标,从而完善公司治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R. Gibbons,K. J.Murphy. Relativ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or Chief Executive Officers[J].Industrial and Labor Relations Review,1990,43(3).

[2] DeFusco, R.A., Zorn, T,S, Johnson, R. R.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Executive Stock Option Plan Changes and Managerial Decision Making[J]. Financial Management,1991,20(1).

[3] Murphy,Kevin,and Zábojnìk Ján. CEO Pay and Appointments:A Market -based Explanation for Recent Trend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5).

[4] 肖继辉,彭文平.高管人员报酬与业绩敏感性――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经济管理,2002(18).

[5]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6] 魏刚.高级管理层激励与经营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0(3).

[7] 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英]阿伯西内・穆素.讨价还价理论及其应用[M].管毅平,郑丹秋,等,译.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9] 陈冬华,陈信元,万华林.国有企业中的管理者年薪与在职消费[J].经济研究,2005(2).

[10] 卢锐,魏明海,黎文靖.管理层权力、在职消费与产权效率: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8(11).

[11] 冯根福.双重委托理论:上市公司治理的另一种分析框架[J].经济研究,2004(12).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校车;成因;防范;处置

为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事故防范,保障学生乘车安全,全面落实校车安全主体责任,是教育部门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已经2012年3月28日开始实施。我们认为,教育、公安和交通等部门可以通过指导相关学校(幼儿园)建立健全校车安全事故防范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学校(幼儿园)主体责任意识,解决学校(幼儿园)存在的校车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提高和规范安全管理水平,有效遏制校车安全事故,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确保学生生命安全。

一、校车事故的成因分析

纵观历次校车事故及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校车驾驶员教育管理不到位发生事故:驾驶员不按规定发生超速、超员、疲劳驾驶、逆向行车、不按规定路线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如2011年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镇一幼儿园校车核载9人,实载64人,事故造成19人死亡;校车发车前没有进行车况检查等而发生故障;非本车驾驶员不熟悉车辆性能而驾驶行车等发生事故,如2012年江西贵溪市春蕾幼儿园院长驾驶幼儿园的面包车发生侧翻事故,导致11名儿童死亡。

2. 遇到雾天、路面结冰、特大暴风雨、暴雪等恶劣天气而发生事故:雾天行车超车超速,不按规定控制时速等导致事故,例如2010年12月27日,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因果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造成14名学生当场死亡。据了解,受清晨浓雾影响,一辆由松江镇东塘村开往因果村的三轮车运送20名小学生,在驶到因果桥时,发生交通意外,整车坠入河中;暴风雨行车没有集中注意观察,没有控制车速和操作不当等导致事故;冰雪天行车,行车前没有做好防范措施;行车时操作不当等导致事故,如2014年4月一辆载有海南澄迈县一所小学学生前往文昌旅游的客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8名小学生当场死亡。事故原因为雨天路滑,弯道司机操作不当;发生重大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时擅自发车等发生事故。

3. 护送老师的管理不到位发生事故:护送老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管理,发生在车内嬉戏、打闹等行为而受伤或滞留校车内发生死亡。例如2011年9月13日,荆州市两名年龄不到4岁的幼儿,被幼儿园校车接到幼儿园门口后,竟被接车老师遗忘在校车上。当日,荆州市的气温高达31℃。在校车内闷了8个小时后,两名幼儿的遗体才被发现。

二、防范措施

根据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杜绝校车安全事故的发生,我们要针对性地细化各类安全保障措施:

1. 加强驾驶员的交通法规知识培训,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校车管理制度。校车发车前要加强车况检查,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状态,坚决杜绝校车“带病上路”。 加强校车使用管理,每辆车由指定的专门司机负责驾驶,非本车司机不得驾驶校车。

2. 雾天行车,开小光灯、防雾灯、示宽灯,多鸣短声喇叭,听到来车喇叭声应鸣号反应,沿路右侧行驶,但不要太靠近。严禁超车超速。2、按视线掌握车速,视线在30公尺以内,时速不准超过20公里,视线在20公尺以内,时速不准超过5公里,视线在5公尺以内,应靠边暂停行驶,待视线好转再恢复行驶。

暴风雨即将来临时,要沉着、冷静,注意观察并降低行车速度,随时准备采取措施,防止发生交通事故。暴风雨中,应根据道路和视线情况降低车速,并开小光灯,视线在30公尺以内,时速不准超过20公里,视线在10公尺以内,应及时选择安全地点靠边停驶(停驶车应开小光灯)。道路积水,时速在20公里以内缓行,并与前车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通过积水路段,不得中途熄火,积水高度超过车轮半径时应选择高处停车待命。车辆涉水后,驾驶员应在行驶中轻踏刹车板,使制动效能提早恢复后再正常行驶。郊区行车或会车,不得紧靠路边,防止路边土质松软下塌,在通过桥梁、险路、积水及路旁山坡易塌方地段,必须实地勘察,掌握安全情况后方可通过。雨天行车,在未出车和下雨之前驾驶员应检查雨刮器是否良好有效,挡风玻璃是否清楚,否则应及时修复和擦净。密切注意观察,防止因视线被遮而不易发现车辆的行人与非机动车碰擦而发生事故。

挡风玻璃及驾驶室边窗必须擦试干净(如结冰或霜,可用盐水)。离合器及刹车踏板必须清洁,上车前先清除自己鞋底冰雪,防止踏滑。车辆必须装好防滑链方可行驶,行驶中要加强检查防止松动和脱落。遇到大雪覆盖道路,道路情况不明不得行驶,上下陡坡时应提前使用低速档(尽量不在坡道上换挡)防止倒溜和起步困难。在冰雪道路上行驶时速不准超过20公里,要缓慢均匀的加速,减低车速应利用发动机牵阻作用,停车时要尽量使用手制动。行驶中前后车保持50公尺以上的安全距离,加大横向间隔,密切注意车辆行人动态,发现情况提前减速、鸣号、礼让三先,防止事故。行驶中方向盘转动量要小,不猛打方向,转变时应减低速度,加大转向半径。进站时应提前减速、换入低速档,时速不准超过5公里,严禁空档滑行进站,停站不要太靠边防止侧滑,遇候车学生多,适当提前停车,防止乘客拥护,扒车滑倒发生事故。冰雪融化后,郊区道路行车停车不能紧靠路边,如遇有冰冻难化地段,仍按冰雪地行车规定行驶。

发生重大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交通安全时要停止校车运行,并及时告知家长妥善做好学生的安全出行,必要时经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同意可推迟上课时间或者停课。

3. 校方要对校车护送老师加强教育,护送老师要负责乘车学生的上下车安全,负责监督校车驾驶员安全行驶,负责填写《接送学生日志》,对没有按时乘车的学生,护送老师负责与家长联系并确定学生去向,负责车内安全监督,及时处置接送途中突发事件。

三、校车交通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1)先期处置机制。接报后,事发地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拨打“110”报警,出现学生受伤情况要拨打“120”积极组织开展救援。学校第一责任人及学校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其他有关人员应在30分钟内赶赴现场开展警戒、疏散群众、控制现场、救护、抢险、收集现场动态信息、初步判定事故级别等基础处置工作。

(2)应急处置。确定事故等级后,学校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到达现场后,应立即调动车辆转送学生。组织学生换乘车辆时,学校领导和随车教师要看清周围交通、车辆行驶情况,设立警示标牌,避免发生新的交通事故。如有受伤者,要尽快及时送市级以上医院救治。对初步判定为一般、重大、特大校车事故的,学校应立即向局校车安全事故领导小组和政府部门报告,并在30分钟内书面报告详细情况;同时积极配合公安交警、交通运输部门做好现场保护工作,并配合开展事故原因调查工作;因抢救伤员、防止事故扩大等原因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好标记、拍照,详细记录和绘制事故现场图,并妥善保存现场重要痕迹、物证等。

(3)扩大应急。学校要及时通知受伤人员的监护人或其家属,并做好受伤人员监护人或其家属安抚工作,控制事态,确保学校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对一般事故以上等级的,或因校车事故产生或者衍生其它突发公共事件,目前采取的应急救援能力不足以控制事态的,学校要立即同时向局校车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政府和市应急办报告。

(4)应急结束。在校车事故处置工作中,经鉴定险情已消除或者得到有效控制后,经当地校车安全事故防范领导小组和应急办同意,按相应级别宣布应急工作结束,通过一定方式并予公告。

综上所述,各级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人力、物力和管理资源,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和任务,对校车事故安全事故防范工作进行量化、细化;要搭建工作联动平台,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工作组织、推进、保障、考核、评价、激励等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确保管理到位、有序推进;要加强协同促推进,强化协作抓落实,形成合力出成果,共同推进校车安全事故防范工作良好格局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校车安全管理的对策研究――以《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实施为背景 -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 - 2013(4)

[2] 浅议《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出台与实施 -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 2013(2)

[3] 校车驶入“安全通道”――解读《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 湖南安全与防灾 - 2012(5)

[4] 我国校车安全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 - 广西社会科学 - 2013(4)

关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财务会计课程;实践教学;实效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5-0309-02

一、目前内蒙古工业大学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实践课程课时少

目前我校的教学计划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基本设置为:基础会计、基础会计课设(一周)、财务会计、财务会计模拟实习(三周)、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管理课程设计(一周)、税务会计、审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毕业实习(二周)。可见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全面,课时少,尤其实践课程更少,而其他相关课程设置过多过滥,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掌握的知识面宽,而深度不够;动手操作能力差,专业知识不精准的局面。

(二)缺乏完整系统的实训教材,实训项目容易脱离实际

从目前我校会计模拟实训教材来看,涉及的内容往往只是某一产品制造型工业企业某一月份的经济业务,包括供、产、销的核算,成本的计算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尤其是为期一周的基础会计课设只是简单的二十几笔业务,财务会计实训只是在业务上实现了,而对于如何报税、纳税和合理避税,如何进行财务分析、财务决策,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均不涉及,致使学生只会会计核算等基本的操作,80%以上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感到无所适从,抱怨理论和实际脱离严重,从而延长工作适应期。可见较为完善的实训教材应该能体现会计学相关课程的系统性和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因此,实训教材应囊括会计学的主要课程,不仅应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还应包括税收、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

(三)会计模拟实训室配备简单,利用率低,实训效果差

目前一些院校为了教学评估和实践性教学的需要建设了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室,但由于学校对实训室资料的配备及平时的管理都不能与日常教学的需要相配套,造成会计模拟实训室平时利用率低、不能有效地服务于会计教学,徒有其名,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大部分会计模拟实训室只配备简单的实训用具,模拟实训只是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先在会计模拟实训室熟悉会计资料,示范账务处理过程,然后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操作,最后老师检查实训并考核。学生的实习仍然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上,没有亲临现场之感。

(四)大部分实训指导教师缺乏实践知识

目前高校会计教师整体缺乏实践知识是普遍现象,原因如下:第一,从高校会计教师来源看,很大一部分教师是毕业后直接任教于高校,先天就缺乏实践知识,从教后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又难以抽出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后天营养不足。第二,大多数高校根本不与企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联合,未对年轻教师及时作出相应的培训。第三,就企事业单位而言由于财务工作性质特殊,就企业而言它涉及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财务状况、财务成果信息、税负信息等,尤其怕商业秘密外泄,致使企业高管人员不愿外人接触财务信息,不愿接待教师实践。这样的结果是高校会计教师整体上缺乏实践知识,从而很难有能力从实践上对学生加以指导。

(五)实训考核方式单一、流于形式

我校目前会计课程实训的考核方式只是针对学生课设作业、综合模拟实习的手工账资料,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成果、实训报告和出勤状况,综合评定给出分数。考核后不与学生反馈信息,学生只要上交教师所需资料就万事大吉,致使一部分学生的实训根本没有成效。

并且实训指导教师少,学生多,每集中实训一次,一个教师大概得带一百多名学生,教师工作量大,不免有部分学生实训室投机取巧。如果不进行改革,实践教学的实效会逐步降低。

二、实践教学实效模式的建立

(一)建立合理、完善的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该体系包括三个模块:一是专业分项模拟实训。该模块的实训内容主要是会计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分项实训,由原来的基础会计课设、财务会计模拟实习加大为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分章实训、成本会计实训、税务会计实训、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实训、审计;变原来的集中实训为分散实训,如基础会计课程前半部分主要是会计基本原理和方法,操作性不强,因此,前半学期可全部安排理论课,后半学期从企业主要的经济业务核算开始,分章分节实训,实训课配合理论课进行,相关理论讲完后,紧跟实训。财务会计实训每章安排一次,每次安排一个岗位实训,如货币资金课后安排资金岗位实训;应收款课后安排往来岗位实训。二是财务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该模块实训的目的是为学生未来工作岗位所涉及的会计、财务、税务、审计等多方面、多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训练。实训的方式以组为单位形成一个微型核算机构,进行团队训练,组内成员轮流接受不同岗位的培训。三是亲临企事业单位实习。校方应于与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安排学生进行实地实习,将学生置于一个边学习、边实践的动态过程中,将理论知识通过实习增强感性认识;还要利用寒暑假鼓励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各行业、各单位会计核算、经济管理情况,让学生在真实的经济环境中磨练并通过实践来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其毕业后马上能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

(二)建立系统完整的实训教材体系

要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实训教材体系,该教材体系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单个课程的实训教材,有了系统完整的单个实训教材学生就可通过实训进行某一方面的实践能力训练;另一部分是综合实训教材,在安排该教学内容时,要把与财务会计紧密相关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教学内容,逐步实现“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一体化”综合实训模式,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程序性和系统性。有了融合以上全部或大部分课程的综合实训教材,学生只要通过综合实训就能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有的工业企业的实训教材完善之后,要组织教师编写其他行业的实训教材,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选做,这样可以逐步实现学生的实操能力覆盖全行业。

(三)建立仿真会计模拟实训室,实施情境模拟

会计模拟教学需要营造良好的模拟环境,所以实训室配置设计应注意环境布局的场景化与真实化,尽可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实际现场的氛围,提高学生对实训的兴趣,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所以仿真实训室应配备配备如下软硬件设施:其一仿真财务科的布局。在进行综合实训时每一组就相当于一个财务科:有制单、出纳、记账、成本核算、综合和主管等岗位。并配置手工操作用的账簿、凭证、报表、会计科目印章、通用章及工作台、文件柜等手工模拟的必备用具。其二配合会计电算化的要求,配置1~2台服务器及多个站点,并安装成熟通用的会计软件。学生利用财务软件把手工做完的实训重现,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操作;然后,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对形成的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最终实现“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电算化”课程的实验环节配套化。其三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账务处理过程。在课件中,可用仿真的原始单据、记账凭证、账页取代会计分录和“T”型账,动态演示制单、汇总、登账、对账、编表的过程,利用链接功能反映账与账、账与表之间数据的勾稽关系,以此完全模拟真实的账,使乏味的会计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训效果。

(四)培养与聘请高素质的实训指导教师

学校应鼓励会计专业教师在外兼职,通过兼职教师可以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定期安排教师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学习;还可以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寻求与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合作,作为教师的实习基地。另外可聘请校外较高层次有着丰富实践经训的会计工作人员来学校做短期的实训指导教师,这样可以将其切身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传授给教师和学生。

(五)建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过程考核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