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普及高中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提出,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确立。根据这一目标,2020年之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将达90%以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从根本上推动我国迈入人力Y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这一目标,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与发达国家有何差距?作为高中阶段教育重要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其未来要呈现什么发展形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这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思考的问题。
从国际视野来看,在大多数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是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其同时担负着为学生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和劳动力市场,以及成为合格公民作准备的职能。同时,高中阶段教育也已经成为公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最低资格要求。从教育规模来看,根据OECD《教育概览》中提供的最新数据,2013年,OECD国家中至少90%的学龄人口参与了平均13年的正规教育。而从成人人口的教育水平来看,2013年,OECD国家中84%的25-34岁人口达到了高中阶段及以上教育水平,55-64岁人口的这一比例为67%。2005-2013年,OECD国家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平均从80%提高到85%。这在一些欧洲国家增长特别快,如波兰从41%增长到86%,葡萄牙从5%提高到100%。从教育形式来看,为从根本应对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中阶段教育的需求以及对多样化课程内容的需求,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过程中,发达国家普遍强调实现教育项目和类型的多样化,普通高中教育(gener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中等职业教育(vocation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和非正式高中阶段教育(non-informal upper secondary education)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主要形式,特别是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业教育项目成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力量,同时,各国还积极发展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种学习形式相融合的综合性教育项目。平均来说,2013年,OECD国家中46%的青年人从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中毕业,2015-2013年,OECD国家普通高中完成率从49%增长到52%,职业教育完成率从43%增长到46%,两者的增长趋势也是一致的。在发展模式上,OECD国家的基本经验是,政府推动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模式和私人投资取向的高中阶段教育扩张模式都不能直接适应迅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需要,最重要的是通过制度创新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类型的多样化和实施形式的灵活性,形成促进学习者向高等教育或劳动力市场过渡的更加灵活的教育路径。
总体来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也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契机。目前,在发展高端职业教育及中职生源减少的背景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很大困境。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应利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契机,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中坚力量,同时,重新确立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
首先,高中普遍不会重视计算机教学课程,计算机课堂教学也存在应付现象。本来信息技术是教育部要求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但是由于该课程没有列入高考科目,因此高中领导、学生家长和师生都没有把这门学科当回事,学校计算机课堂教学也流于形式,学生在计算机课堂上居然上网聊天、玩游戏、看电视剧等。计算机教师长期处于闲置地位,往往成为学校计算机网络的辅导员和维修人员,计算机教师和教学得不到重视,因此教师也疏于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计算机教学工作,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和时间,学生也没能真正学习到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即使开设了这门课程,一周也不过短短一节课时,结果成为学生上网娱乐的时间,教师也存在着严重的应付心理,学校既然把这门课程当成一个附属品,优先发展一些高考科目,教师就理所当然不负责任了。加之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呆板无生趣,计算机软件教学都是十分生硬无趣味的理论教学,学生也没有什么兴趣学习那些抽象的理论。其次是计算机硬件建设问题,由于很多高中不愿意花钱购置先进的计算机器材,很多淘汰的计算机已经不能再投入使用,学生自家的电脑都比较先进,哪里还会对学校的陈旧设备感兴趣?很多学校计算机设备长期闲置不用而受损,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有些学校计算机教师本身水平较低,掌握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较弱,无法胜任飞速发展中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第三,计算机教材晦涩难懂,脱离实际,不符合高中学生使用要求。学生在听教师讲解计算机理论时就像听天书,全新领域和全新思维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学生无法及时消化,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计算机教育忽视上机操作。学生严重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无从谈起。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问题存在。这就有必要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计算机教学思维,积极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
2普通高中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创新策略
(1)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用情境模拟方式将抽象问题具体化。
改变以往陈旧单一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单调的教学模式,设置合理的教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利用现实生活背景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再有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积极寻找自己想要的答案,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可以使得学生在问题解答过程中学习到计算机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再用情境模拟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在计算机教学课堂上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还能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创设教学情境之中。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要注重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以技术实践性为主,至于计算机理论与编程方面的知识内容,他们还不可能去接触,对于计算机一些基本应用软件的学习,只能通过大量的自主实践活动才能掌握。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能力的培养也只有通过上机实践的培养,好在现在许多家庭都拥有了计算机和网络,因此教师告诉学生可以利用休息时间在家学习一些实际应用软件,也只有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软件应用知识。尤其各种输入软件的运用只能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让学生加强自主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利用计算机课堂仅有的一些时间与大量的家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方能实现。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采取有效的自主学习模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理论和实践操作技巧,提升高中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能力。通过网络环境中的个别化自主学习法、分组教学法学习、项目教学法、效果评估等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效率。
(3)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的合理化、科学化。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教师要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研究性学习方法和分组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学习、情境创设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习过程开展研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计算机IP地址和管理等内容时,由于学生不熟悉这样的专业理论知识,教师采取情景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不妨多收集一些IP地址相关的资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切实可行的课件,通过图片、视频等对IP地址相关知识进行讲解,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再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精彩的网络犯罪记录视频,让学生通过运用IP地址来侦破这种网络犯罪形式,让学生明白IP地址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去。
(4)进一步推进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
在这个知识信息爆炸时代,网络的普及和使用完全生活化了。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具有大量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教学信息,这得益于智能化的多媒体教学条件,为计算机教学提供了高效、交互、实时的操作环境。作为普通高中,构建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教育技术体系是必不可少的。除了多媒体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和多媒体教室之外,还要拥有8兆以上的光纤网速网络系统。争取让所有高中学科都能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这样就为师生提供了广泛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机会,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不会仅仅利用一点计算机课时来接触计算机教学,可以所有科目都能学习计算机,这样他们就知道了计算机的用途是如此广泛,学习兴趣就会大增。在课外,学生就会利用网络学习资源继续自学,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问题讨论、交流、下载学习资料等。通过这样一种开放式、大容量的学校校园网建设,实现了数字化网络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育使得学生学习主动性大大提升。
(5)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计算机教学的主体对象还是童心未泯的高中生,利用他们爱玩游戏的天性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作为计算机教师应该挖掘计算机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将这些知识点融入到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游戏过程中获得学习的快乐,通过引入竞争意识,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学习动机,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在情境模式教学过程中,化抽象为具象,把抽象的理论教学化为生动的情景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例如在讲解CPU理论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扮演CPU部件、运算器部件等上台表演,教师通过这些“演员”生动地演示计算机是如何正常传输数据运算的,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当中搞清楚这些部件之间的关系,理解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为了营造良好的计算机教学环境,教师要在理论讲解与计算机实践活动时间上进行合理的分配,理论讲解与上机实践的最好比例是一比一,这样可以有效保障计算机教学质量。教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可以在相关操作流程演示学生的优秀作品,给予不同的口头奖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语
关键词:教育;调查;环境;思考与建议;工作计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通过调研发现,各县(市)区以教育部门为主体,在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环境教材、环境教育教案不断得到更新和充实,师资力量也不断加强,环境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85%,超过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考核要求。
一、全市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现状调查
截止到2012年,全市共有中小学校621所,被命名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共76所,其中国家级学校1所,省级18所,市级57所。76所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全部开展环境教育,不是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但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537所,环境教育普及率为86%,下图为全市环境教育普及率统计表。
二、当前我市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环境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较薄弱,在很多偏远地方,环境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环境教育还存在如下问题:
1、大部分学校没有专门设立环境教育专门课程,大部分学校没有环境教育专职教师的配备,一般均为兼职教师,抽样调查的24所学校中,18所环境友好型学校使用《人口与环境》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6所学校没有教材,更没有设立环境教育课程。
2、学生对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了解程度偏低。所有抽样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环境教育的了解程度较低,只有12.5%左右的学生对环境友好型学校十分了解,而大部分学生处于有点了解和基本不了解的状况(52%的学生选择有点了解,37.8%的学生选择基本不了解)。
3、开展活动的经费不足,上级管理部门与学校开展活动的政策保障不足。
4、应试教育与环境教育的矛盾。抽样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96%的学生选择升学压力大是忽视环境教育的主要原因。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1、通过调研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实施环境教育的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相当一部分学校还沉醉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追求升学率依然是各个学校的“头等大事”,重视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就必然“雷声大雨点小”,即使开展了环境教育也只是流于形式。校园环护意识比较滞后,对大气污染、白色污染、水污染、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人为破坏环境加剧等环境问题,未引起中小学师生的重视和警惕,一大部分人对上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没有充分认识。
2、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学业紧,升学压力大,环境教育的实施与推广有一定的难度,正因为如此,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在很多学校处在一种“可有可无”的状态。
3、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途径有限。中小学环保活动,主要以植树节植树、世界环境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地球日、日常大扫除等载体进行环保教育外,基本上没有开展其他环保教育活动,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多而行动较少,特别是缺少在课程上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在对“获取环境保护知识的途径”的调查中,只有25.3%的学生反映能在课堂上获取环境保护知识,能够从电视和报刊上获取环境保护知识的学生占72.5%。但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上,基本上没有时间看电视和报刊的时间,这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从这两个途径获得环境保护知识。
4、教师环境教育素质有待提高。环境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专业的教师队伍,但由于各学科老师在上课时以自己的专业课程为主,很少进行明确的环境教育分工,也没有固定的环境教育计划,环境教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佳。在随机抽查的31位教师中,有17名老师表示对环境教育、环境友好型学校不是很了解,有78%的老师认为开设环境教育这门课是有必要的,有53%的老师认为自身的环境教育专业知识需要提高与培训。
三、提高我市环境教育普及率的思考与建议
(一)学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环境教育活动
1、采取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调研发现,中学阶段主要依靠物理、地理、生物等学科来渗透。面对环境教育广泛分布于各学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到好处地进行学科渗透。教师是否具有环境教育渗透的技能,能否恰到好处的运用这些技能进行渗透教学,在教学中能否抓住契机渗透环境教育,这些都直接影响着环境教育的效果。
2、课外活动。学校可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板、校刊校报、学校网页,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向全校学生普及环保知识。还可组织环保主题的演讲、朗诵等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唱中受到教育。
3、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环境教育基地、科技馆、污水处理厂、莲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等参观考察。就某一主题对环境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材料,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调查报告,增强他们的环保自豪感,提高他们学习环境科学的兴趣。
(二)继续加强对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创建工作。
创建环境友好型学校是提高我市环境教育普及率的重要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基础较差,与环境教育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具体的创建过程中,有些学校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就是建设花园式学校,突出抓好校园美化、绿化,创建工作仅仅是一项被动的达标工作等错误认识。绿色学校要求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领域,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参与实践的机会。
在现阶段我们要采取措施使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的积极性得到保护,此外,要鼓励和指导更多学校参与到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创建中,进一步提高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
(三)构建环境教育支持和保障系统
1、加强环境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
对与环境教育相关的在职老师及行政管理人员实行在职环保培训。在不影响学习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在职环境教育培训。教育部门和环保部门相互配合,充实教师的环境知识,提高教师的环境意识,使教师掌握较多的环境教育教学方法。可以利用暑假时间,举办环保知识培训班,对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在学期中间组织教师观摩、经验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鼓励教师从事环境教育科研,撰写专题论文,在研究过程中反思环境教育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教师们环境教育能力和水平。
2、增加环境教育专项经费投入
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校没有环境教育的经费,有经费的学校投入也很有限。必要的经费、教学设备是环境教育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关环境教育的课外读物、仪器设备、录像、幻灯片、多媒体、挂图等教学资料的购置,是环境教育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的保证。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一定要重视这方面的投入。
四、调研结论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调研结论及成效
通过对全市24所中小学校的访谈和问卷调查,摸清了当前环境教育工作开展的大致情况,对于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次调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我市环境教育普及率较高,特别是近几年环境教育广泛开展,但也存在一些客观问题。
2、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务必认识到环境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3、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是推进环境教育普及率的重要工作,须不断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在今后的工作中,宣教中心将以这次调研结论为依据,针对环境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从自身职能出发,尽快进行整改,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巩固原有好的经验做法,并加以推广。特别是要重点做好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型学校的创建工作,将环境宣传阵地深入到中小学校中,进一步提升全市的环境教育普及率。
参考文献:
马桂新 环境教育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关键词】 地方性音乐;高校;普及教育,现状分析;问题;对策
我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大国,不同的民族都有自身不同的文化。音乐和语言一样,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方音乐的构成有着重大区别。在人类文化地域差异形成的时候,音乐的差异性也就随之产生。地方性音乐的“地方性”,正是这种地域性差异的生动体现。地方性音乐出自于民间,期中包含着地方文化,地方民俗,接近于地方民众。无论从我国文化遗产的保留,还是地域性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事业的需求和渴望的角度出发,地方性音乐在学校的普及都有利于本地区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研究与保护。高等学校旨在培养高层次的专业研究型人才,因此在高校中开展地方性音乐的普及对于地方性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地方性音乐在高校中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专业设计等方面都比较完善,但是在音乐建设方面还不够重视,理工类院校甚至还没有音乐课程开设,很多学生的音乐知识都是来自于学生本人兴趣。综合类和师范类院校虽然对音乐教育形式比较多样,也更多的是对本专业知识的培养,在课程目标上都追求科学与西方音乐接轨,在地方性音乐教育方面却鲜少涉及。个别院校虽然在地方性音乐上有所研究,但是侧重点也都是停留在探索与研究的层面。
二、地方性音乐的普及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性音乐在高校的学生的脑海里却还是陌生的面孔,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对来自本土的音乐都不了解。地方性音乐,甚至是地方性文化的普及方面也存在着南北差异的问题。就对广东省非音乐类院校的调查统计来看,81%的学生称只知道广东地区音乐,58%的学生能说出在媒体上相对比较活跃的“二人转”等地方性音乐,认识层面也仅止于看热闹的阶段。对于其它地方性音乐,多数学生表示根本没有涉及过,对于一些少数民族的音乐更是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
首先,高校对地方性音乐和文化的普及程度不够。调查显示,在非音乐专业高校或综合类高校而非音乐专业学生中,音乐教育通常来源于学校分属艺术类的公共选修课中。而在公共选修课的设立上没有一定的培养目标,更多的老师开设的是基础类,欣赏类的课程。在欣赏累课程中主要的内容也都是中西方代表性的音乐,对于地方性音乐只是用一个篇章做很笼统的介绍,对于学生来说地方音乐特色的概念根本没有形成。
其次,高校专业音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过于偏向西方音乐。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借鉴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高等学校中的音乐教育也沿用苏联教育模式,并大量的从苏联聘请教授,进行系统的欧洲音乐教育。十年时期我国的音乐一直停留在最初的形态上,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发展。8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音乐教育也开始恢复发展。西方音乐一直是音乐学者们研究的主流,学生在毕业之后,从事的是音乐文化的传播和音乐教育的传承等方面的职业。在学习的工程中所接受的知识的偏差,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校音乐教育中地方性音乐知识学习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就业后的工作中也模式化,这样不断的循环,势必把地方音乐逐渐推向音乐教育的盲区。
再次,高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提倡本土文化和多元化的今天,一个民族的兴衰和该民族的人们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地方性音乐包含着地方文化和民俗传统,然而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在学生的培养中更多的倾向于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自身民族文化素质的提升。学生非专业知识的面过于狭窄,获取知识的方法大多来自个人兴趣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对地方性音乐没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导致学生对地方性音乐缺乏兴趣。
三、解决地方性音乐教育在高校中普及问题的对策
提升高校学生对地方性音乐的认知度。地方性文化,是该地域文化的体现,是地域文化的精髓,音乐更能形象的表达人们生活环境及传统文明。高校生源地地域性比较明显,特别是地方性大学。在音乐教育中应大力宣传当地地方性音乐,提高学生对地方性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对当地的音乐有所了解。鼓励学生多方面、多样性地学习地方性音乐。
在音乐课程设计上,把地方性音乐作为独立的课程进行安排。教学内容上,多增加不同特色的地方音乐,并对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介绍。让学生对地方性音乐的认识不只局限在中小学课本的基础上,人文的特色也能够吸引学生对地方性音乐的兴趣。
地方性音乐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保护本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意义。从1980年在南京艺术学院召开的首届民族音乐学术研讨会,到2010年举行的16次年会,人们对地方性音乐研究的范围和深度都在不断地扩大发展。2010年10月,再次在南京召开的第十六次传统音乐年会是近年来地方性音乐研究上具有代表性和总结性的会议。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发展和音乐研究者们的不断努力,地方性音乐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1995年召开的第六届全国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在学习外来音乐文化的同时如何对我国地方性音乐进行保护和发展成为当今传统音乐研究的重中之重。
学校是文化传播和文明传承的载体,高校更是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的重要媒介,在本土文化的发展上有着重要的影响。了解了地方性音乐教育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我们就能找出更多传承和发扬地方性音乐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区划研究综述.音乐研究,2003.04.
[2] 赵惠宁.保留、发展、相互影响―运用传统音乐发展因音乐教育.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03.
[3] 樊祖荫,回顾与思考――谈中国音乐学院的传统音乐教育,中国音乐,1997.04.
关键词:普通高中英语教学创新教育
1、普高学校英语教学现状
从学生角度来看,普高学校所招收学生是经过重点、次重点等老牌地方高中的筛选后才录取的,这样放开的招生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文化课角度,很多学生最基本的文化基础都没有学好,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尤其是英语学科更是他们共同的软肋。就英语教学而言,学生的英语水平出现了严重的参差不齐现象。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没有兴趣。水平稍好些的也只是会些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词汇量少,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教师角度来讲,教师在上课时过多地重视手段而忽视基础,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因为新鲜而产生一定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不会持久。从教法上来讲,目前,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沿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很少采用“情景教学法”、“听说领先”等现代教学法,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仍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学成了所谓的“哑巴”英语,既听不懂也讲不出,达不到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在教学设备方面,普高学校普遍存在语音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亟待充实和提高,使其在提高整体英语教学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
2、普高学校英语教学创新教育方法
2.1教师要树立新的普高英语教学观
作为普高学校的英语教师首先要把心态放正,把眼光放远。要关注学生全体,关注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努力通过教师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进步,获得发展。一堂课的教学意图是否能顺利得以实现,与班里有多少“差生”密切相关。为了以后的教学能正常进行,一开始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学习兴趣,把难度降低。因此,要对差生给予特别“关照”,多提问,多鼓励,多监督。特别是提问时要讲究技巧,开始时只提问他们那些基本能回答上来的问题,并且应注意每节课都要照顾到他们,答对了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有一种并不比别人差的“成就感”,消除他们在初中时就形成的自卑感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使他们产生一种抓紧赶上,参与到竞争中来的积极心态。课后主动找他们谈话,了解他们对英语的想法,告诉他们得当的方法,鼓励他们从基础学起,有问题大胆的问老师,让差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有被重视的感觉,为了不让老师失望,他们会努力试着去学英语。
2.2全面研究教材,转换教学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将培养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作为高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新编高中英语教材也明确提出了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认识清楚,而不应盲目地去接受。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的普高英语教学中,“任务型”教学比较适合新的教材内容。这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它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它强调教师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对语言文化的感知。新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将其作为唯一的教学方式使用,它只是在语言学习的巩固阶段比较适用。我们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是强调教师将传统的单一的“授受式”教学方法转变为以“任务型”教学途径为主,以其它教学方式为辅的教学。针对每一单元的不同任务,教师可根据课时安排和学生的掌握情况灵活调整,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深挖教材。
2.3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因此一定要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能力是练出来的,而不是讲出来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少讲多练,以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有实际意义的,有现实环境的训练活动,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使用英语交流,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可以把每单元的听说部分用课件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也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还可以把课堂搬到室外,来讲问路、方位介词等。普高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很强,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具体任务,留出时间让他们讨论得出结论。新教材每单元四课,分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四种能力缺一不可。教师在教学中要本着对学生终身负责的态度加强各种能力综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彻底扭转“哑巴英语”和“聋子英语”的现象。
2.4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自学能力
普高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学的东西只是基础知识,对社会需要来讲还远远不够,要想让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必须要具备自学能力,不断地吸收新知识,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水平,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所以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要让学生有计划地背单词,并同时培养学生查词典的好习惯。要重视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的开始阶段,可以在学新内容前给学生留出一些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去逐步理解课文。让他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上课时由学生来讲解,教师做适当的引导或纠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不再留思考题,学生自己就能发现文章中的知识点,课上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也为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的把握教学重难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仁才.英语教学交际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王铭玉,贾梁豫.外语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