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产成本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产成本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折旧;成本

中图分类号:F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4-00-0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由来

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基础在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前,会计上几乎没有折旧概念,此后,由于大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出现,使人们产生了长期资产的概念,并要求区分“资本”和“收益”,因此而确立了折旧费用是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费用。折旧概念的产生是企业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变的重要标志,其概念基础是权责发生制以及体现这一制度要求的配比原则。按照配比原则,固定资产的成本不仅仅是为取得当期收入而发生的成本,也是为取得以后各项收入而发生的成本,即固定资产是为在固定资产有效使用期内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成本,自然与收入相配比。

二、 固定成本特点

折旧作为固定成本有其特点,固定成本(又称固定费用)相对于变动成本,是指成本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影响而能保持不变的成本。

固定成本的特征在于它在一定时间范围和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维持不变,但是,相对于单位业务量而言,单位业务量所分摊(负担)的固定成本与业务量的增减成反向变动。

固定成本通常可区分为约束性固定成本和酌量性固定成本。折旧属于约束性固定成本。

三、固定资产折旧的范围中包含季节性停用及修理停用的设备,造成生产成本不同期间波动很大。

举例如下:

两条铝塑管生产线原值360万元,依据规定10年计提折旧,生产铝塑管。因季节性原因,1-3月停用或产量很少。

分析:1、4月份单位成本达到645数额很大的原因就是折旧的发生,而产销量很小,说明1-4月份设备的闲置。2、5、6、7月份单位成本减少幅度很大的原因是产销量的增加。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单位成本的波动,重要原因之一是1-3月季节性停产,而三个月的折旧作为固定成本仍然要计入产品成本,随着销售成本而收回。另外可以看出,产量越大,单位成本越小,单位成本所分担的折旧越小,也就体现了本量利分析的必要性。

四、计算单位成本的意义:

1.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成本的波动状况,从而分析波动原因,也就是说产销量越大,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越小,单位成本才能越小,正体现了本量利分析的必要性。

本量利的运用:从全年角度看,折旧计入产品是无差异的,从月份看,就存在波动,而这种波动恰恰反映出本量利的变化。正是由于折旧等固定成本的存在,才引出保本销售量。

公式:保本销售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依据上例,假设销售单价为6元/米,单位变动成本为3元./米,那么计算当年度保本销售量为:(假设除折旧外无其他固定费用)

360000/(6-3)=120000米

即当年销售量达到120000米时,才能收回固定成本;销售量超过120000米时,收动成本后既是税前利润。比如,销量为150000米,那么税前利润为(150000-120000)*(6-3)=90000元。

2.计算单位成本的缺陷

与销售价格存在脱节。销售价格的定价首先根据市场,另外预算成本是定价依据,但从单位生产成本的计算往往偏离销售价格很多。由于不同时期产量的不同,造成生产成本不同,由于折旧等固定成本的存在,单位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不同。假设每个时期的固定成本是相同的,因为产销量的变化引起成本的波动,引用经营杠杆系数来进行成本分析。

假设每期固定成本相同,每月80000元,计算经营杠杆系数

DOL=S-C/S-C-F

S――营业额

C――变动成本总额

F――固定成本总额

经营杠杆系数

DOL4月=500*(6-3)/500*(6-3)-80000=-0.19

DOL5月=20000*(6-3)/20000*(6-3)-80000=-3

DOL6月=103000*(6-3)/103000*(6-3)-80000=1.35

生产成本范文第2篇

传统成本管理法使企业对成本管理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通过对生产经营具体环节的规范、指导、约束,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中所发生的成本,从而获得企业利润最大化。然而,在企业内部环境中,随着现代企业管理技术的不断提升,狭隘的传统成本管理法不能有效地进行产品成本核算,致使成本信息失真,而失真的产品信息使战略决策的机能失调。在外部市场竞争中,顾客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企业必须转而向成本要效益。

因此本文论述了精细化管理是生产型企业管理的基本思路,对于促进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加速资金周转,降低成本,完整、准确提供决策需要的信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

企业的生产成本,也就是工业企业为生产一定种类、一定数量的产品所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的总和,正是反映企业生产组织的合理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设备利用程度、经营管理水平的一项综合指标。从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入手,增加对企业生产成本的理论研究,必然能使我国的企业资源得到更合理的规划和开采;同时生产成本是衡量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是一个企业能否盈利的标志,节约的生产成本可以被企业利用在技术开发、环境的改善、职工待遇等各个方面,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的企业能成功地迎接来自国际和国内的巨大挑战。

根据财务通则和财务制度规定,结合企业的特点,生产成本包括如下内容:

材料费:指生产运行、维修和事故等所耗用的材料、备品、低值易耗品,以及不应计入燃料项目的其他各种生产用燃料费。

职工薪酬:是指支付给生产、管理部门职工的工资和津贴费用,包括工资,福利费及其他附加和劳动保险及其他。

动力费:包括风、水、电等所花费的费用。

制造费用: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部各生产单位(分厂、车间)为生成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应该计入产品成本,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生产费用。制造费用一般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般常见的制造费用科目有: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水电费、修理费、折旧费、递延资产摊销、劳动保护费、运输费,其他等。

二、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生产成本管理观念滞后

观念上,重视产量生产,忽视建立车间成本责任控制。在一些生产企业管理者思想上,还没有完全转化为市场经济意识。认为只有提高产品数量,才是企业增加则富的基本条件。特别在市场销路畅通,产品供不应求时,更是强化了这种观点。毫无疑问,增加产量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增值机会,可以减少产品单位成本,固定费用,如折旧、保险费等,从而使产品成本有降低的可能,但是,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生产人员的努力。相应体现在车间成本管理上,车间没有明确成本责任控制制度,仅执行一级核算。车间未建立成本责任中心,没有与成本相关的考核指标,完全依赖年计划指标控制,缺乏自下而上的日常成本控制手段,为成本管理上作理下隐患。在实际生产时,为了保证生产正常,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对于中间的投入没有科学控制,领料审核宽松,更换备件次数频繁,材料物资消耗增加。反而出现产量增加成本升高的情况。偶尔有盈利,却掩盖了浪费严重的现象。如果市场形势发生变化,则形成生产越多亏损越多的严重后果。

2.材料、燃料和动力成本方面

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各种消耗在产品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一般情况下,构成产成品的材料成本比例约占50%-70%,其比重决定了材料成本金额与数量都相当庞大。如构成机械产品的零部件,少则几个、多则成百上千个,每月光领料单都是数千上万张,按现行企业财务核算流程,领料、发料、汇总单据、财务出凭证、财务核算、财务报表及月未结账的时间要求,是无法随时提供每种产品的单个零件料耗成本;各车间产品直接领料,由物料部门每月按工令号汇总向财务部门报表,财务部门只停留于核算出每个工令号产品总计料耗成本(及按该工令号投产台数折算单台产品料耗汇总的成本);且生产现场有时存在着不同批次的各工令号间挪用材料、在制品情况,往往产品已完工,领料单尚未统计完全。由这些管理流程实践来看,成本细化工作在基础上就难以完全实现。

3.人工成本方面

人工成本是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是企业为员工支付的全部费用的总和,对于生产型企业而言,对应的员工成本,可以对象化的,直接进入成本对象。不能对象化的,先进入制造费用,再按一定的规则进行分摊。狭义的人工成本仅包括直接构成产品成本部分。在目前的核算方面,包括职工工资、补贴、津贴、公积金等。当前生产型企业人工成本核算的问题主要在于,一是员工工资计算或者未完全对象化。如只考虑将能够对象化到产品的工资计入了产品成本,部分不能直接对象化的未计入制造费用却计入了期间费用;二是员工工资计算不精确。如未严格按照工时记录、考勤记录、工料登记表进行工资的计算,从而导致人工成本基础数据不准确。

4.制造费用方面

制造费用是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然后按一定的分配规则归入生产成本。但目前在生产型企业中,往往存在着如下问题,例如混淆制造费用与期间费用的界限,常见的情况就是将一些车间费用或者几种产品的共同费用如水电费、车间物管费混入管理费用;另一方面,企业往往随意变更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但是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5.成本核算其他方面

生产型企业工艺流程较长,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各工序生产时间又相对较短,物流复杂,客观上需要及时和精细的成本数据。但目前我国企业一般采用分步法核算产品的成本,核算对象为各生产步骤的成本,不能提供各个工序和各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及原因。我国生产型企业往往缺乏对于物流、包装、运输方面的成本控制,但对于该方面的成本也未进行精确核算。此外,生产型企业往往是污染型行业,但目前几乎所有的生产型企业都未将环保成本纳入核算体系。此外,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往往还存在着成本核算基础不完善、计量手段不准确等现象,如对于废品销售成本冲减、盘盈盘亏存货处理、副产品的加工与销售对应的成本问题,都未能达到相应的准确程度。

(二)原因分析

目前生产成本管理的实践在一些企业仍处初级及探索阶段,当前企业生产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生产成本管理意识不高

目前,在管理领域上,一些企业只限于对产品生产过程或者项目生产成本进行核算和分析,没有拓展到技术领域和流通领域;在管理体系上,偏重于事后管理,忽视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难以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而且在一些企业的传统生产成本管理中,生产成本管理的目的被归结为降低成本,节约成了降低成本的基本手段,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控制成本费用,可能会导致质量和效益的下降。

2.原材料采购中间环节多

在供应链环境下,提升采购的效率及降低采购成本对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很多企业采购点过于分散,采购信息不透明,使得物资采购成本较大。从实际情况来看,企业的采购经历中间环节较多,每经过一道环节都将给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带来了很大幅度的提高。若不经过过多中间环节,直接从供应商采购则减少相当比例的中间费用。同时,中间环节多也导致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周期过长。

3.企业库存管理不完善

库存具有整合需求和供给、维持各项活动顺畅进行的功能。但是库存也是有成本的。库存管理的重点之一是管理库存成本,消灭库存成本。目前企业库存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库存准确率低。按照库存准确率的定义,库存准确率越高越好,这意味着生产物料被有效的管理。

(2)库存周转次数低。提高企业库存周转次数是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的重要举措。如果库存周转次数低,将会给企业造成巨大的资金压力。

(3)企业信息化建设滞后。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促进企业决策的科学性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但是目前,一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很滞后。企业缺乏供应商信息,即使有,往往也是手工信息,利用效率很低。论文格式生产成本记录信息不准确、不完整。很多时候操作人员没有生产成本信息,这也导致该生产成本不能被检查到。这也必然导致生产管理成本升高。

三、完善企业生产成本管理的路径

2007年以美国的次贷危机为导火线,引发了又一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目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仍然没有见底。目前很多企业明确提出了“勤俭节约、挖潜增效”发展策略。通过该策略实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有助于企业成本领先战略实现。结合目前一些企业实际生产运行情况,强化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的对策主要是:

(一)建立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组织

1.建立适应企业需要的成本核算组织体系。对企业内部的各项管理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强有力的成本管理工作体系。其中包括组织领导体系、生产成本预算管理体系、物资消耗与成本费用控制体系、成本信息的采集传递及信息反馈体系、成本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以及日常管理制度和具体工作规范。重点解决好生产消耗及费用控制关键环节的管理缺位问题。防止人人都负责,人人都又不负责的官僚主义情况出现。

2.建立适应企业成本特点的核算方法。企业应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需要改进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形式与核算方法。比如目前生产性企业大量采用的作业成本法就是其途径之一。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成本计算方法,它有别于一般企业以产品,或以时间段为成本对象的计算方法。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成本管理制度是借鉴台湾中钢的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而实行的标准成本制度,该制度实施以来,围绕技术作业能力和计划值等成本的相关指标将成本的前馈控制、反馈控制、核算功能、绩效评价及决策功能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成本管理水平,并且实现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分离。公司引入作业成本法发展和完善目前的标准成本制度,精细化成本管理加强过程以加强成本控制,进而为公司的经营决策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支持。此外,企业应利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辅助进行精细成本核算。如现在大的生产型企业都推进了ERP系统进行核算,如Oracle、JDE、SAP等。

(二)对成本构成项目实行细化核算

1.生产型企业的主要成本要素是生产成本,一般由原材料、人工等直接对象化而来。建立相对准确的材料明细标准成本并以此进行汇总核算。首先,技术部门提供技术定额明细表(包括每种类型产品零件材质、规格、净重、下料尺寸及其下料重量等要素)作为计算依据,根据生产经验对边角料进行摊耗,汇总后,由财务部门计算出材料消耗量,并由物料部门建立材料采购价格体系并按月更新。其次,对技术部提品零件明细划价,计算出材料标准性明细成本。具体做法是,材料的下料重量由技术部门确定,材料采购价格根据市场行情况进行搜集,这样就能够掌握下料重量对应的市场价格,并折合为成本单价。再次,边角料摊耗问题,是影响机材料成本核算非常重要的不确定因素。因此,要密切结合产品技术设计要求与采购材料的实际规格、型号和长短等、以及各种产品零件对材料的利用率考虑产品材料的边角料摊耗问题,同时与技术、库房、下料工艺的管理现场沟通,合理确定和随时调整边角料摊耗问题。通过上述步骤,将产品材料成本调整为实际的耗费成本。

2.对产品材料成本的细化核算,也可据各车间实际领料单进行归集,但如库管尚未使用电算化核算管理软件,以手工录入料单工作量非常大。因此,要考虑利用电算化系统予以辅助核算,有规模的企业应考虑上ERP系统。

3.对于人工成本的细化核算,首先要分清不同产品对应的岗位分工,对于从事多种产品生产的员工,其工资可以先计入制造费用,然后按一定标准分摊。其次,要严格考核员工出勤率,根据出勤工时计算工资并计入成本。再次,合理配置人员,防止不必要的人工成本发生。

(三)对制造费用的细化核算

针对制造费用管理存在的单纯事后算账,缺乏事前管理、事中控制、事后考核不到位的现象,应根据制造费用各个项目的具体用途和发生形式,将制造费用划分成相对固定和相对变动两部分,按业务属性归口由各部门实行分类管理、分项控制。相对固定部分实行限领控制,相对变动部分大多发生在生产工艺环节,消耗量基本上随生产量变动而变动,和其他直接消耗一样按定额控制。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规定进行制造费用的分配与核算,不允许人为调整分配对象、分配比例与核算区间,杜绝少摊多摊、漏摊不摊制造成本的现象发生。制造费用各项目的分管责任部门按规定的时间和内容及时向财会部门提交相关数据,为制造费用的正确分配与核算创造必要条件。

生产成本范文第3篇

一、种植面积增加,单产下降

国家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及对种粮实行直补和给予良种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许多农户挖掘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尽力扩大种植面积。全省粮食种播面积5250.3万亩,较上年5124.3万亩增长2.46%;总产量1854万吨,较上年1803.4万吨增长2.81%。但晚稻在生长晚期因持续高温少雨,为病虫害特别是稻飞虱的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尤其是中北部地区普遍受灾,致使单产下降,调查户亩均产量为382.30公斤,较上年的416.6公斤减产34.30公斤,减幅8.23%。

二、生产费用增加,生产成本上升

全省每亩平均总生产成本*年为429.17元,比上年的418.70元增加10.47元,上升2.50%;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226.87元,较上年204.44元增加22.43元,增长10.97%。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均比上年有所上涨;二是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使机械作业费和燃料动力费有所增加;三是我省施行全面免缴农业税,减少了成本支出;四是农业生产有机构成逐步提高,劳动强度减弱,用工数量继续下降,但劳动日工价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1、每亩化肥费用82.19元,比上年的70.96元增长15.83%。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及运输费用的增加,化肥价格一路飚升。春播期间由于宏观调控的作用,各级物价部门加强了对市场农资价格的监管,价格总体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到下半年,化肥价格在生产、运输成本提高的推动下再度上涨,晚籼稻在化肥用量减少的情况下,费用却反而增加。据调查资料显示化肥综合平均价格较上年上涨21.17%。化肥价格攀升还有另一重要因素是质量监督部门加强了对农资市场的质量监管力度,对不按规定含量生产复合(混)肥的企业的从严处罚,使生产企业不得不下足原料,按规定配方生产,增加了生产成本,其价格也水涨船高。由于化肥价格不断上涨,粮农减少了化肥的投入,今年每亩化肥用量19.08公斤(纯量),较上年19.96公斤减少投入4.41%。其中,化肥价格上涨使粮农增加支出15.02元,化肥用量减少降低支出3.79元。

2、农药用量的增加和价格的上涨,促使农药费用增加较多,达

到42.81元/亩,较上年的24.92元增长71.79%。晚稻生产中期2次遭受台风袭击,后期持续高温少雨,为稻飞虱等虫害的繁殖和蔓延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大部分地区均不同程度遭受其侵害,特别是中北部地区,遭受了较大的损失,有的稻田颗粒未收。为对抗虫害,农民增加了施药频率,致使农药用量、农药费用、用工量增加;由于病虫害发生突然,范围又广,造成部分农药紧缺,价格飞涨。如新建县的叶蝉散价格,由9月上旬的2.75元/kg上涨到9月下旬的7.50—11.25元/kg,涨幅达173%以上,受灾较轻的石城县,叶蝉散价格也上涨20%以上,且货源紧缺,供不应求。

3、种子价格的上涨,亦是造成生产成本上升的原因之一。目前市场上稻谷种子繁多,价格不一,也有部分农户自留普通品种,价格相差较大,但价格比上年普遍上涨,*年亩种子用量为1.53公斤,今年降为1.49公斤,而种子费用却由13.02元增至16.35元,价格涨幅28.95%。从亩种子用量减少的趋势可看出,种植优质品种的农户越来越多。

4、机械作业费及燃料动力费的增加,表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亩机械作业费用由上年的20.30元增至今年的33.25元,而畜力费用由上年的18.39元降为17.03元,同时,用工天数也由上年的12.0个工日(含雇工)降至今年的10.83个工日,这说明农业机械化的程度提高了,不少调查户从整地到收获均使用机械作业,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由于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燃料动力费用增加,也促使机械作业费用的增加。

5、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生产成本降

低。*年,我省提前全面取消农业税,亩成本减少17.87元。

6、工价提价,用工量减少,人工成本降低。由于机械作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用工量有较大幅度的减少,减幅近10%,但工价随着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而有所提高,统一工价由上年的13.50元增至15.40元,提高14.07%。两者相互作用,人工成本由上年的166.88元增加为169.05元,增长1.30%。

7、土地成本的增加,反映出农民种粮积极性地高涨。由于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对种粮农户实行现金补贴政策的落实,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种田的积极性,不少外出务工户纷纷回乡种田,流转地租金普遍看涨,平均租金提高。如石城县的租谷由上年的100—150公斤/亩提高到200—250公斤/亩,翻了一番。由于平均流转地租金的提高,使得自营地折租相应提高,由*年的每亩44.32元提高到47.55元,流转地租金由3.06元提高到7.32元。

三、产量、收购价格下降幅度大,种粮收益减少

*年我省遭遇较大自然灾害,晚稻亩产由上年的416.60公斤减少为382.30公斤,减产8.23%。

*年是一粮食丰收年,价格坚挺,农民售粮多,大部分地方仓容吃紧,而今年粮食购销不活跃,价格又较低,农户售粮积极性不高。全省晚稻平均收购价为每50公斤72.56元左右,较上年77.25元下跌4.69元,而其中优质稻下降幅度更大,达15—20元。由于产量减少使粮农减少收益49.78元,由于价格降低使粮农减少收益39.08元。

从调查户所反映的销量和价格分析,实际出售粮食亩平171.10公斤,商品已售率为44.76%,目前全省粮食收购市场不活跃,农民手中还有部分余粮未售,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国有粮库仓容已满。从全省价格监测点反映的情况看,全省大部分国有粮库均已装满,基本上不再向农民收粮。农民只能将粮卖给个体粮贩或加工企业,价格一般在66—70元之间,低于国家规定的最低收购价。

2、收购单位对粮价的前景渺茫,在价格下跌趋势下,不敢贸然收购。另一方面,粮食外销困难,也是影响收购的一重大原因。往年,我省的粮食主销广东、福建、浙江等地,而今年我省的收购价格均高于或等同于周边省,广东还有不少低价粮反而流向我省赣州一些粮食加工企业。

3、部分收购企业不分稻谷品质,优质稻亦按普通稻收购,价格一律为72元/50公斤;另一方面,由于今年晚稻普遍受病虫影响,农药施用较多使米质下降,新晚米口感下降,不大受消费者欢迎,优质稻也同样,所以收购部门后期还下调了收购价格,如泰和县、樟树市等县(市)将“马坝油粘”的价格由原来的93—95元/kg,下调为88—90元,923优质稻的价格由88元下调为80元,不仅销售量减少,还大大损伤了农民种优质稻的积极性。

4、新晚谷出米率低,是造成收购量减少的又一重要因素。据新建县某大米加工厂反映,由于受稻飞虱等虫害的严重影响,今年的晚谷质量差,出米率比往年低10个百分点左右,加工企业基本无利可图,造成收购量减少。

5、农户惜售,等待价格上涨的心理普遍存在。在上两年粮价行情特好的促使下,许多不急于用钱的农户还在等待好价钱,待价而沽。由于今年受虫害影响,晚稻产量下降,且目前市场价格已趋于稳定,市场价格不会有较大的波动,特别是随着春节的临近,需求量增大,相信价格应该会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四、现金成本略有上升,现金收益减幅大

*年,农户每种一亩晚稻,现金成本为238.38元,比上年的217.78元,增20.60元;每50公斤主产品现金成本29.79元,较上年24.85元增加4.94元,增长19.88%;每50公斤主产品现金收益42.77元,较上年52.40元降低9.63元,降幅18.38%。

五、对稳定粮食生产,确保农民增收的几点建议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切实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服务和指导,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

1、农业技术服务部门应加强对病虫害的预警、预测,大力普及农业科技特别是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指导农民科学、合理用药,切实减轻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如袁州区调查户易仕永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采用分行杀虫、灌水养田的方法,有效地抑制了稻飞虱虫害的蔓延,确保了晚稻增产增收。

生产成本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对虾养殖 生物防控 种苗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3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9-056-02

ο菏鞘澜缢产品交易最活跃的品种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优势海水养殖和出口类产品。自本世纪以来,伴随对虾种苗繁育技术取得成功突破以及虾饲料的研制与工厂化生产,为对虾养殖提高技术支撑与饲料保证,对虾人工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产量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国对虾产量由2003年68.76万吨迅速提高到2014年188.77万吨,年平均增长9.62%,并持续多年居全球总产量之首。目前,我国对虾养殖品种主要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等4大类,养殖区域广泛分布在海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11省(市),并逐步向内陆省份延伸,且以海水养殖为主。对虾养殖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对虾产品国际竞争力,同时也促进了广大养殖户家庭收入增长。然而,近年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快速推进,各类要素成本持续攀升,并逐步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对虾养殖也不例外。因此,开展对虾生产成本的调查,掌握对虾生产成本结构,加强对虾生产成本控制,不断提升对虾养殖户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对虾产品国内外竞争力以及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虾产业体系简介

2008年,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50个农产品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虾产业技术体系是5个水产产业体系中的一个。目前对虾养殖分为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两种类型,养殖池塘分为土塘和高位池,其中,在我国南方省份主要以土塘和高位池养殖为主,而在北方的天津等省(市)主要以工厂化养殖模式为主。国家对虾产业体系功能主要包括:种质资源培育、病害防疫、安全药物开发、养殖模式优化、养殖设施与环境设施、营养与饲料、综合试验、保鲜与加工、对外贸易、产业经济与政策,各个不同岗位均指定一名岗位专家或综合试验站站长负责。应该说整个产业体系聚集起全国对虾产业相关领域众多的科研人员和一线工作者,在首席科学家的统一部署下,体系内所有研究人员各司其责又相互配合,大家共同努力,为我国对虾产业稳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综合试验站分布及固定观测点情况

(一)综合试验站分布情况

鉴于我国地域分布广,尤其是各地自然条件和气候变化差异性较大,为及时将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对虾产业链上的不同群体,促进我国对虾产业健康发展。国家虾产业体系最终确定了20个综合试验站,它们分别是海南省的琼海、昌江、三亚;广西的防城港、北海;广东的湛江、阳江、茂名、中山、国联水产;福建的漳州、福清;浙江的温州;江苏的连云港;山东的日照、青岛;天津的汉沽;河北的沧州、唐山以及辽宁的盘锦。经过多年实践,目前我国对虾产业发展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在4类养殖品种中,主要以养殖南美白对虾为主,约占总产量的80%;第二,广东省对虾总产量最高,约占全国同期总产量32.94%,上海市的产量最低,不足1%;第三,山东省海水对虾养殖面积最大,其次是广东省,天津市海水养殖面积最小;第四,对虾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最高为海南省,其次是广东省,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最低的为河北省。

(二)综合试验站调查情况

为了全面掌握2015年我国对虾生产企业或养殖大户对虾生产成本与效益情况,借助于各综合试验站的大力支持,本次共收集到14个对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的数据,所有试验站均缺乏塘租。因此,各试验站的投入成本应该比其实际投入的成本省。由于各综合试验站区域内分布的企业和养殖户不尽相同,其中,日照的观测点最多,达23个;观测点最少的是琼海,仅有2个,14个综合试验站累计观测点数量达149个(见表1)。

(三)对虾生产成本分析

在149个固定观测点中,2015年总养殖面积1781.55亩,全年共投放虾苗4746万尾虾苗,亩均投放虾苗4.17万尾,较2014年亩均5.07万尾减少0.90万尾,虾苗成本为69.05万元;全年混养各类鱼苗41.73万条,鱼成本10.57万元;全年共投喂养饲料量112.31万吨,饲料总成本356.78万元;全年用电量为56.74万度,电费总成本37.95万元;全年用工人数180.1人,人工成本209.35万元,月平均人工工资3572元,同比增长144元,增长4.20%;各试验站投入的固定资产总额达465.51万元,当年固定资产,各类机械损耗价值为29.34万元;全年其它成本为34.75万元。由于药品和益生菌等使用量不大,其成本相对较小,故在成本核算中没有作考虑;再次,各养殖虾塘的租金没有作统计。149个观测点最后统计的总成本为747.79万元,各类成本的明细情况(见表2)。

结合上述调查统计结果,其原因主要包括:

1.国际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饲料成本占据对虾养殖总成本的半壁江山。从表2得到的统计结果看,饲料成本占总成本的47.71%,成为对虾养殖成本中最高的部分。由于对虾饲料主要以鱼粉和豆粕成分为主,而全球鱼粉的主产国为智利,而且多以人工捕捞为主;豆粕的产地在巴西,与中国相距的距离非常遥远,船运周期通常超过2个月,运输成本上升;此外,近年来,受国际游资炒作的原因,加大了鱼粉和豆粕的成本上升趋势。

2.人工成本持续攀升,成为对虾养殖过程中第二大成本支出。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程度的提升,以土地、资本和劳动等各项生产要素逐步向城镇集中,要素资源短缺程度进一步加深。遵循要素边际效益原则,劳动力成本呈现出相应的提升。据对越南和印度所做的实地调查,2014和2015年越南和印度两国农民工工资分别是中国国内农民工工资平均数的60%和50%;另据统计,2015年广西糖厂蔗糖出厂价高达5000元/吨,而同期的国内企业从越南、泰国等国同质蔗糖的进口到岸价仅有4000元/吨,因此,国内人工成本呈大幅度上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上升的趋势从工业生产逐步向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扩散,对虾养殖也不例外。据表2的统计结果表明,对虾养殖的人工成本占总成本27.99%。

3.对虾种苗繁育技术被美国等国外大生物公司所控制,亲虾进口成本居高不下。自2002年以来,虽然中国一直保持全球对虾养殖产量最大的国家,然而,目前我国南北各地主养并且占全部总产量80%以上的南美白对虾品种,其种苗繁育技术却被美国科那湾、SIS等少数几个大的生物公司所掌握,2014年我国累计进口亲虾30万对左右。据2016年对广东恒兴集团的调研,目前国内企业从美国进口亲虾的成本高达150美元/每对,照如此计算,中国每年进口亲虾需要花费超过5000多f美元,亲虾进口的高成本必然分担到种苗之上;除之以外,目前国内小农户家庭普遍采用10万尾/亩,甚至更高密度投苗养殖的模式,从而造成了对虾种苗成本居高不下的事实。本项针对固定观测点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种苗成本占总成本9.23%。

4.增氧机等设施投入,机械耗损量较大,电费成本也占据一定的比重。不论是养殖的小农户,还是规模化的养殖公司,由于普遍采用高密度养殖的模式,为了确保对虾安全生长的需要,即确保养殖池塘里的水体中具备丰富的溶氧量,通常情况下需要在对虾养殖池塘里增设增氧机。据实地调查,一口2亩面积的养殖水池需要配置2台增氧机,一台增氧机销价常常在3000元以上,并且一天需要20小时不间断地工作,耗损程度较高,因此,对虾养殖中的电费成本上升是自然之中的事件。本次针对固定观测点的调查得到,电费成本和机械耗损成本分别占总成本的5.07%和3.92%。

5.鱼虾混养模式逐步被采纳,但苗投入成本占比较轻。多年来,伴随对虾高密度养殖模式的持续推进以及当地工业化的发展,对虾养殖生态环境遭受到较大程度的威协或破坏,自2013年以来,以白斑综合症为典型代表的对虾发病率持续攀升,对虾养殖成功率呈现出下降的迹象。据统计,2015年我国对虾养殖成功率不足40%,部分养殖区成功率不到10%,许多养殖户血本无归。为了迅速扭转这种被动的局面,以国家虾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何建国教授牵头研制的采用鱼虾混养模式取得较好的绩效,后经多方面的推广和试验,目前以美国红鱼、金鲳鱼、罗非鱼、蟹等鱼虾混养的模式逐步被大型的养殖企业所接受,中小养殖农户也开始纷纷效仿,不过对虾养殖中鱼苗成本占较小的份额,本次调查获得鱼苗成本仅占总成本1.41%。

6.其他成本投入。为了最大限度地为对虾养殖营造起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控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病毒的危害性,养殖户通常需要在养殖水池中增施生物制剂、净化水剂等,其用量在不断增长,所占成本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其他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达4.65%,当然其中还有一些不可控制的成本,如支付银行利息等等。

(四)对虾生产经济效益分析

统计调查表明,2015年塘边虾收购价为51.16元/千克,较市场零售价66.82元/千克相差15.66元/千克,过高的差价估计与信息交流不顺畅有关,以及不断增加的交通运输费用等有关,因此,过高的价格降低了对虾产品的竞争优势,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开拓互联网电子商务销售提供了动力。据统计,2015年149个观测点亩均利润仅为2952.04元,较2014年6215元下降了3262.96元,下降幅度达52.50%。统计结果发现,2015年全国多数地区对虾养殖过程除了受病害影响之外,恶劣的天气也给对虾养殖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对虾养殖排塘率提高,加大了对虾养殖成功的难度,而每一次排塘事件的发生,均会引起种苗、饲料、人工、机械设备等多方面投资的浪费,从而最终带来对虾养殖总体经济效益的大幅度下降(见表3)。

三、提升农户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自2003年起,中国成为全球对虾养殖规模最大的国家,并持续多年保持世界总产量第一的较高水平,对虾出口量也保持同步增长的态势。然而,随着对虾养殖环境的不断恶化,对虾病害发病率居高不下,对虾产量增长速度缓慢;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却呈现出相对较高的增长势头,国内对虾消费量持续攀升。据测算从2015年起中国逐步成为对虾净进口国,其中,越南、印度和厄瓜多尔三国逐步成为中国重要的对虾进口国。大量对虾进口对国内对虾生产企业或农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正确运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严格控制饲料加工企业成本过快上涨。在国际市场上要充分运用期货市场规避市场风险的功能,最大幅度地降低鱼粉、豆粕等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幅度,降低进口价;与此同时,饲料企业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制和开发能够满足对虾生长的替代品,努力控制饲料价格过快上涨的不利势头。

2.加强对虾种苗的研制,降低对国外种苗的依赖程度。政府应设立对虾种苗研发基金,加强对国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等资源的整合力度,联合科技攻关,加大对虾苗繁育技术的研制,力争早日实现对虾种苗国产化,逐步降低对国外对虾种苗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对虾种苗成本。

3.转变传统养殖模式,提高对虾养殖成功率。积极探索以鱼虾混养为基础的生物防控养殖技术,努力转变传统的高密养殖模式,逐步降低药物的使用量,着力为对虾生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对虾养殖的成功率。

4建立对虾产业协调整合机制,提升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整合目前分散化的种苗、养殖、加工和出口等产销协会,以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沟通、协调与合作,实现资源和技术共享,建立对虾养殖农户之间的专业合作社,使养殖户结成相应的战略联盟,不断提高农户在原材料购买和产品销售方面的谈判力量,维护养殖户应有的合法权益。

[项目来源:本文得到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47)。]

参考文献:

[1] 李新春等.中国对虾产业经济年报(2013-2014)[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

[2] 李新春等.中国对虾产业经济年报(2010-2011)[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李新春等.国家虾产业经济研究课题组调研报告(2015)

[4] 韦星.广西蔗糖生产成本的实地调查[J].南风窗,2015

生产成本范文第5篇

一、存在的问题

1.基础管理薄弱。

所需要的信息资料不完整,对产品的核算分散,只计算产品成本,费用按工时分摊,不能区分不同设备及人工等级和物料消耗,明显存在着相互脱节和难以控制的现象,没有一套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不利于企业各生产环节的有效衔接,也不利企业对整个班组生产运作进行统一安排。

2.缺乏柔性。

企业生产的信息只有在月末或季末才能够有所反映,这时已无法补救,并且经常出现质量不稳定,库存偏大或偏小等问题。

3.产品质量存在问题。

由于没有把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不是按工序进行定期抽查,跟踪记录生产结果,导致废品率指数超标。

4.“定员制”导致人工成本的上升。

无论工作任务增加或者减少,须仍然有相同的作业人员才能使这些设备全部运转,进行生产。为了使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和各道工序都能按计划有节奏地生产,对企业管理人员而言,对生产进行严格控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整改具体建议

1.建立进厂材料不合格率、投产材料不合格率和投产材料损失赔偿率3项指标,层层分解,强化控制。

抓好货源管理,把物资采购质量延伸到供货企业,把质量问题解决在源头。对占品种数的比例为10-20%、占总价值60-80%的材料,每月盘点一次,允许盘点误差为1%,并进行定期抽检;对占品种数比例为15-30%、占总价值15-30%的材料,每季盘点一次,允许盘点误差为2%,并进行不定期抽检;对占品种数比例为60-80%、占总价值10-20%的材料,每半年盘点一次,允许盘点误差为3%;同时要加大检验的比例和频次,及时处理和解决材料质量问题。

2.于产品的组织形式不同,所以对在制品的控制形式也不同。

对编织公司的在制品要采用轮班任务报告制:既对每个工序、每个工作班根据工艺规程填写生产任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进料吨数,拉丝卷数一直到缝口条数为止,每一个工序的完工情况,必须由检验员填写检查结果,同时记录每台机床每班生产量,对加工时间较长的产品,可以跨班组使用该轮班任务报告,但不得跨月使用。这种方法可以把统计、核算和检查计划完成情况结合起来,便于在制品的控制。对制桶公司来说,在制品管理要采用加工路线单管理方式:所谓加工路线单是指记录和掌握每批产品从投料开始,经各道工序的加工,检验一直到入库为止的整个生产过程的原始凭证。加工路线单的填写、使用和传递路线,根据生产流程而定。其优点是:每批产品的加工信息集中在同一张路线单上,可以减少单据数量;加工路线单中的工艺顺序和工艺规程一致,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由于领料、加工、检验、入库都使用同一原始资料,可以有效保证领料数、加工数、合格品数、废品数等各种数目的一致,一般一批产品都使用一张路线单,有助于贯彻数量标准。其缺点是由于流转时间长,可能会被污损和丢失。

3.加强半成品管理,保证在制品的配套性。

合理确定半成品管理的任务与分工,必须建立严格的库存台帐制度,对有关的库存产品进行严格管理,库存半成品必须建立帐卡,根据产品的类别进行分类。库存半成品台帐的主要原始凭证包括领料单、入库单、在制品收发单、废品通知单等。

4.建立产品检测功能。

对设备或生产线的产品进行自动检测,建立一旦发现异常或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就自动停止的设备运行机制,给设备安装各种自动停止和加工状态检测装置;同时给予生产一线设备操作人员发现产品或设备存在问题时有权自行停止生产的管理机制。防止不良产品的重复出现,杜绝类似不良产品的再生产,使职工发挥好质量管理作用,贯彻质量是工人加工出来的思想,严格执行生产工人自检、自分、自记为主与班长巡检、抽检为辅的质控办法,确保流入下道工序的每一个产品都是合格品,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

5.建立“弹性作业人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