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夏至诗词

夏至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夏至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夏至诗词

夏至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东;瑕疵出资;代位权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71-01

一、理论界对股东瑕疵出资责任制度的探讨

(一)有关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探讨

有学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4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等司法解释的规定,认为应依公司实收资本是否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为标准确定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即如果未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则否认公司的法人资格,由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如果已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则肯定公司独立人格,瑕疵出资股东仅在实际出资与应当全额出资的差额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这实际上蕴涵了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与我国《公司法》第20条建立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在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形下,否认公司之独立人格,进而责令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种做法借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优势,冲破了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固有观念,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此做法缺乏必要的威慑力和严厉性。因为对股东来说,在实缴资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的情况下,其选择瑕疵出资不失为一桩划算的“买卖”,这在公司资本最低限额较低的情形下将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为全面、有效地规制股东瑕疵出资的行为,我们应当探寻其他更为有效、更具威慑力之方法。

(二)有关代位权的探讨

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有学者认为公司债权人可基于代位求偿权向股东追究出资责任,但股东仅以出资为限承担责任,主要理由是“公司债权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并产生债权债务之际,他们对公司的”有限责任”的法律特征不仅是明知的,而且是信赖的,因而他们并没有期盼公司股东应对公司的债负无限连带之责任;即便事后发现股东存在违反出资义务的情形,那么依照有限责任原则,诉请股东在出资额内履行补足出资责任,已足够体现法律之公正”。笔者认为该理由不妥,公司债权人虽明知且信赖公司的“有限责任”法律特性,但此种信赖的前提是另一种信赖,即信赖股东己经完全履行出资义务、信赖公司是合法成立的,瑕疵出资股东违背了其对公司债权人的承诺,打破了公司债权人的信赖,又何以能要求公司债权人信赖“非法”公司的有限责任呢?如股东未完全履行出资的法定义务却依然享有“有限责任”的特权,这似乎有违有限责任制度的宗旨,违背法律之公正。

事实上,基于代位权向股东追究出资责任,就必然意味着瑕疵出资股东只需在出资差额内承担有限责任。代位权属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项债的保全民事法律制度,是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即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危及债权人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由于代位权是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向债务人的债务人主张权利,故其主张的内容应以债务人享有的权利为限,不得超过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数额范围,具体到股东出资责任的追究,就是公司债权人追究股东的出资责任应以股东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这种有限的出资责任追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因债权人的代位权是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它不是请求权,而是以行使他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我国立法对股东瑕疵出资法律责任的规定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一)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即瑕疵出资股东或发起人在公司未成立时对已足额出资的股东或发起人的违约责任(公司法第24条第84条):公司成立后瑕疵出资股东或发起人的差额填补责任(《公司法》第31条、第94条第2款),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的补缴责任(《公司法》第94条第1款)。

(二)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方面,规定了虚报注册资本的责任(《公司法》第199条);公司股东或发起人虚假出资、未出资及迟延出资的责任(《公司法》第200条);公司股东或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的责任(《公司法》第201条)以及刑事责任的规定(((公司法》第216条)。

同时,在瑕疵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的规定上,也仅仅对股东的资本充实责任和股东瑕疵出资的违约责任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之规定则几近空白。只有在特定情形下,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瑕疵出资股东才有对公司债权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除此之外,也不乏有其他方面不足。

夏至诗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缄默知识;英语词汇教学;人文价值;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21-02

一、引言

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A.Wilkins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没有语法很多东西不能传递,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传递)一个人掌握词汇的多少直接影响他的语言表达能力,影响他思想表达的准确性和丰富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词汇在个人的语言能力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词汇量不够丰富,词汇教学贯穿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是教学中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如何改进英语词汇教学方法,使学生准确、高效地掌握英语词汇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缄默知识为理论框架,旨在研究缄默知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提高词汇教学的实效性。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词汇学习的难题就是“耗时低效”。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语法知识的教学,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单词、学生记背单词为主。著名语言学家Carter和McCarthy认为:“尽管词汇教学长期以来被忽视,但在近15年来,从语言学对词汇的研究的理论发展中和从心理语言学对心理词汇的探索中以及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法教学、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中,词汇教学都得到了有效的促进。然而所有研究中,真正忽视的却是词汇出现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的教学方法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提高英语词汇教学。

三、缄默知识内涵

缄默知识是迈克尔·波兰尼(Michael Polanyi)1958年在《人的研究》一书中从哲学领域提出的概念。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达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有关我们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那么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缄默知识。波兰尼经常说,“we know more than we can tell.”(我们所认识的多于我们所能告诉的)缄默知识具有默会性、个体性、非理性、情境性、文化性、相对性、稳定性、整体性、偶然性与随意性等特征。波兰尼的知识理论提出后不久,就受到英美教育学界的关注。就目力所及,他们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如何看待个体知识理论;第二,如何看待缄默知识理论;第三,如何看待波兰尼从自己的知识理论出发对古老的“学徒制”意义的强调;第四,如何看待“缄默知识”在教育和师范教育中的作用。而第四个问题备受英美国家教育学家们关注。波兰尼知识观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它给教育解释了一个过程,也就是形成缄默知识的过程,以缄默知识为基础的英语词汇教学已经得到相当的重视。

四、缄默知识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波兰尼知识理论的意义是丰富的。英语词汇作为人类文化与知识的载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引入缄默知识这一概念,对于英语词汇教学的意义是巨大的。

(一)英语词汇教学的人文价值

1.英语词汇教学的审美价值。在美学语言学领域,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涉及语言美和言语美两个不同的概念。语言美是言语美得以表现的基础;言语美则是语言美在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波兰尼一直试图向人们阐明,人们追求知识时,实际上就是追求美和真的过程。我们不能脱离感情来确定艺术品的美,也不能脱离感情来判定一件崇高行为的杰出性,所以评价和欣赏是一种有感情参与的活动,需要感情的反应才能给予定义。英语词汇虽然有准确性和清晰性两个因素,在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该语言“美”的引导将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把握,有助于学生了解言语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使其能在适当的语境自觉地选择适当的话语,实现言语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实现正确、准确的语言交际。

2.英语词汇教学的隐喻价值。缄默知识获得理论告诉我们,英语词汇教学既意味着对显性知识的掌握,也意味着对缄默知识的体验。外显知识只是显露在水面上的冰山一角,大量内隐的缄默知识隐藏在水面之下。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是通过隐喻来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Low说明了隐喻的普遍性,并提出应该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由于世界上的语言具有各不相同的文化背景,隐喻也常常表现出跨文化的差异性。以“龙”一词为例,中国人与西方人就有着不同的态度。中国人认为我们是龙的传人,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国五千年伟大历史的象征;而在西方的龙大多是邪恶、灾难的象征。《贝奥武夫》中的龙是之后欧洲文化中出现的龙的原型:好报复、会喷火、牙齿中含有致死的毒液,因此也就有了like a dragon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对比不同文化中龙截然不同的形象,让学生明白英文表达的由来,使其记忆更为深刻,掌握更为牢固,利用隐喻的功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许,什么是一个好教师与什么是一个好牧师,是相似的提问。

(二)英语词汇教学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指人通过自身和自我实践活动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在波兰尼看来,人们对待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应该从纯粹的科学知识所产生的社会价值方面来看待。“人”作为文化的担当者,集中体现了纯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即波兰尼所说的“文化价值”。由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及其同事提出的社会文化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语言教育者的关注。社会文化理论中“支架”理论旨在通过有效的教师—学习者互动形式,帮助学习者完成其自己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结合所选材料和教学方式隐性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词汇学习。关于缄默知识学习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但缄默知识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关注词汇教学的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应关注师生价值主体之间的缄默知识等。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人文知识,把词汇教学同英美文学、地理常识等联系起来,把词汇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另外,在教学中,应该揭示词汇之美,以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鉴赏审美能力。充分利用教材,通过挖掘词汇之美,升华学生对词汇的情感。缄默知识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中,使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于词汇缄默知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词的不同意义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进而增强学生词义学习的记忆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M.Polanyi.The study of Man[M].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57:12.

[2]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6).

[3]钱冠连.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夏至诗词范文第3篇

一、义项缺失

汉语中,大量多义词的存在是汉语经济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它丰富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词的内容。《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得很完美,但仍有瑕疵,个别词条的义项存在缺失情况。现以文具类名物词的释义为例,取几条简要补正:

金不换(《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1115页):①谓事物极其宝贵,不能用金换取;②一种毛笔的名称;③药草名,即三七。

【按】“金不换”亦为“墨”的爱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引《成老相墨经》:“丸墨日用之,一岁磨减半寸者,万金不换,然至难得。”后因此得名。人们对坚细耐用墨品的珍视由来已久,认为可以“万金不换”。然而以“万金不换”或“金不换”命名的这类最常见的墨,却成了廉价的低档货,大概是因为墨名也有雅俗之分,明清以来的很多制墨名家,常常用高雅生僻的词语来命名一些高档产品,而俚俗常见的则被用在低档墨上面。“金不换”三个字,一望而知其义,过于通俗,成了廉价墨的代名词。《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墨井(《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第1140页):古指煤矿。

【按】“墨井”也指墨池。唐·王起《墨池赋》:“耻魏国之沉沉,徒开墨井;笑昆山之浩浩,空设瑶池。专其业者全其名,久其道者尽其美。譬彼濡翰,成兹色水。则知游艺之人,尽以墨池而为比。”由此可见,“墨井”就是“墨池”。因此,《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天波(《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422页):①喻皇帝的恩泽。②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河。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④从地面辐射至天空的无线电波。

【按】“天波”也是砚名。《说郛》卷十六引宋·杜绾《云林石诸》:“巩州旧名远军,西门寨石产深土中。一种色绿,一种绿而有纹,且为水波,断为研,颇湿润,发墨宜笔。其穴岁久颓塞,无复可采。先子顷有大圆研,赠东坡公,目之为天波。”自古文人墨客均有“痴砚”的嗜好,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之风日盛。大文豪坡也不例外,他留下了不少关于砚的精辟论述及赞美砚的文字。这里提到了“天波”砚,“其穴岁久颓塞,无复可采”这一记载中也足以看出此砚的稀有程度。故此义项《大词典》当补。

靠手(《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第786页):椅子边上的扶手。

【按】“靠手”亦称“竺秘阁”“无弦居士”。即书格。《事物异名录·文具部》:“靠手,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宋·林洪《文房职方圆赞》将其列为十八学士之一,称“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由此可见,“靠手”还是文房之物。此义项《大词典》当补。

二、别称缺失

《大词典》中除了存在义项缺失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个别词条的别称缺失问题。别称,指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它与本称词(事物的原有通称)实质上是同义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很多别称是一些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作品中作一些文字游戏产生的,虽然有一些是矫揉造作,不利于词汇规范,但是也不能否定别称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称词的词汇意义和文化。《大词典》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词汇释义词典,应该将那些比较重要的别称词予以收录。现以文具类名物词的释义为例简要补正如下:

翰池(《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674页):指笔砚。

【按】“笔砚”又名“泓颖”,是砚与笔的雅称。毛颖为唐人韩愈寓言作品《毛颖传》中虚拟人物的姓名,分别暗指砚与笔。后人合称之为笔和砚。宋·陆游《书巢五咏·砚滴》:“夭禄舆辟邪,乃复参泓颖明·章懋《典谢木齐阁老书》:‘聊凭泓颖,以道区区。’”但是,在《大词典》中,无论“翰池”或者“笔砚”的解释中都没有“泓颖”这一别称,由此可见《大词典》对此别称的忽略,当补。

丹泥(《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682页):①丹元和泥丸的合称。②红色的印泥。

【按】“丹泥”又名“心红”,因以纯红色朱砂制成,故名。《六部成语·户部·裁减心红、纸张公费赈济穷龟注解》:“则将盐务衙门之印色,纸张办公费暂时裁减,以款赈济之。”文中标题的“裁减心红”与文中“衙门之印色”中的“印色”很显然是指“印泥”,将削减纸张和印泥的使用量作为削减开支以赈济穷人的一种手段。又明·沉榜《宛署杂记·各衙门》:“兵科:每年取心红,折价一两五分。”《六部成语·户部》“心红银”注:“心红,印肉也。”由此可见“心红”也是“印泥”的一种称呼。此别称《大词典》当补。

三、释义不当

《大词典》释义不当是极少数,这往往是因为编者对书证中例句字词解释错误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义例不符,释义不当。笔者在考究文具类名物词释义时,发现《大词典》对于“石液”的解释略有偏颇,具体体现在编者对该词条的释义与义项相关书证的意义略有不符。分析如下:

石液(《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21页):石油的别名。

【按】“石液”实为墨之一种,以点燃石油所熏之烟灰制成,始于宋代。《大词典》虽然引用了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中的文字,但是很明显当时的编者并未对其具体词义做细致的考究。那么我们重新看一下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段文字可翻译为“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我猜测它的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又黑又亮像漆一样,(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在世上广泛流行,(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显然,这里的“石液”不是指前面已经有了具体名称的“石油”,而是沈括以石油之烟制成的一种墨的名字,因此“石液”可以看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第一种“产品”。故《大词典》对此词条的解释当订正。

四、词目补录

《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是编纂者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既要满足平常人日常查阅词语的要术,又要照顾学习科研对专业词汇的参考性查阅,因此,《汉语大词典》收词范围广而精,但由于工程量浩大,且技术水平有限,出现了一些词语缺失的情况。就文具类名词来说,个别通俗类或专业类的名物词缺少收录,现试以补录:

骨笔:骨制之笔。多用于书写经文。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皮纸、骨笔、木莱、山花”,《梵网经》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肇,书写佛戒。”

桐花墨:亦作“桐华烟”,亦称“桐煤”等,古代名墨,为书画家所珍爱,以取桐油所燃之烟产而制,故称。宋·何莲《春褚纪间·名桐烟如点漆》:“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桐油烟,其制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克鉴。书工宝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生纸:未经加工装饰的纸。纸有生、熟之分始于唐代,达于今。唐·韩愈《与陈给事书》:“《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宋·卲博《闻见后录》:“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生纸非有丧故不用,退之与陈京书云《宋孟郊序》:‘用生纸写,言急于自解,不暇择耳。’”

牙筩:象牙制成的笔筒。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锥刀:在竹木简上刻字之工具。始于先秦,达于汉。《左转》:“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书床:临帖习字用之文具,以染黑的绢,紧绷在长方形木床中,用笔蘸清水在绢上书写,既不伤笔,又省纸张。

镇纸:案头用具。因主要用以镇压书页或纸张,使勿移动,故名。古时多以筒、玉、竹石等为之,常作成禽兽鳞介诸形,因其形体或使用者情趣不同,具体名称亦有不同,如套子龟、金犀牛、小连城等。今仍沿用其称谓。宋·张磁《陆编修送月石砚屏》:“三山坊翁实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

砚滴:磨墨时滴水于砚之工具。最早为铜质,后为瓷质。其式样亦代有创新,汉代多为龟蛇形等动物形瓷制品。唐·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砚滴穿池小,书衣种褚多。”

五、结语

《汉语大词典》在词目收录和释义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以今天的检索水平来看,其中存有微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对《汉语大词典》进行科学的订正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汉语大词典》才能适应时展,满足人们查阅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华夫等.中国古代名物大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3]许华.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J].社会科学辑刊,2009,(4).

[4]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以《现代汉语词典》S字条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

[5]崔泰勋.《汉语大词典》专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张泰.《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失误举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7]刘传鸿.《汉语大词典》误释辨正四则[J].语言研究,2007,(1).

[8]张静.尹湾汉简遣册名物词语札记——兼谈《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不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陈国华.《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0]郭芹纳.《汉语大词典》评略[J].古汉语研究,1996,(4).

[11]陈灿.《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补苴四则[J].古汉语研究,2007,(3).

夏至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 隐喻义 始源域 目标域

一、引言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的是Berlin和Key对100多种语言的调查,其成果是总结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11个词的范围。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是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研究的重要成果,将物理学、认知理论的成果应用于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的语言学研究,此书主要研究了红、黄、绿、蓝、黑、紫、褐、白、灰色调。刘丹青(1990)根据汉语特点进行划分认为基本颜色词分别为白、黑、红、黄、绿、紫、蓝、灰8个。这些研究都没有将“青”归入基本颜色词,而“青”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一直作为基本颜色词在使用。只是到了现代,受颜色认知、文化和语言习惯等的影响,颜色分工越来越明确,这与“青”的多义性相悖。因而“青”不易再作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所以对于颜色词“青”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盲点和争议,至今没有系统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青”有哪些义项,哪些义项占主导地位,作为颜色词的“青”占多大比重,以及“青”的隐喻义的地位如何,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视角对“青”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丰富汉语词汇研究。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北大语料库(CCL),以“青”作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17681条语料,分别为当代口语、当代史传、当代应用文、当代报刊等12种,将这12种语料按照各自的数量提取1%,共1177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共计697条,对这些语料进行分类归纳。

二、“青”的语义分析

在传统文化中,“青”是正色。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东方”《释文》的解释为“谓日出也。”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是开始新生命的地方。因此“青”是生命开始的象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象征着坚强、古朴、希望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可以看出“青”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语言精确性的提高,“青”作为颜色义的地位正在下降。根据所搜集的语料分析“青”有以下语义:

(一)表颜色

1.绿色

(1)荷叶中空色青,形似象震,在人为阳瞻,生化之根蒂也。

(2)余因其义,采用新绛和血,青葱管利气,再复理气血之品,配合成方,移治郁结伤中。

(3)望着缀满野花与青草的土丘,心里默默问候:“爸爸,我们来看您啦!”

例(1)(2)(3)句中无论是荷叶、大葱,还是绿叶,都沿用了“青”的本义“绿”。

2.蓝色

(4)不难设想,如果缺了新闻媒介的“鼎力相助”,文艺制作单位要想“包装”推出他们的作者、歌手、演员及其作品,无异于上青天,难乎其难。

“青天”实际上是“蓝天”,这是语言上的传用,但在当代生活中,一般指天空时仍用“蓝天”,只在一些隐喻用法中,会用“青天”隐喻“清官”。

3.黑色

(5)是以朱氏此方,青黛抑肝之强;瓜蒌、海石肋肺之肃;诃子敛肺降火,则不止血而血止矣。

(6)雷桂卿的枕头上,有一根长长的青丝,可以断定是悟心的头发,然则他真的用过雷桂卿的枕头。

(7)海南的滨海有游人青睐的阳光、海水、沙滩、椰林,而热带山区旅游则拥有原始森林,珍惜动植物、温泉、岩洞、民俗、田园风光资源。

例(5)中的“青黛”,以“青”代“眉”,所以此处“青”为“黑色”。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如同的青丝随风飘扬,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青丝,也喻指黑发。“青睐”中的“青”指人高兴的时候正看着,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指喜爱或重视。

(二)表年轻

(8)与黄公略等青年秘密组织了“救贫会”,因秘密处死恶霸区盛钦遭通缉而逃离部队。

(9)派出宣传组820个,深入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挽救失足青少年152人。

(10)一代又一代的军农兵,把自己的“青春”献给部队军垦事业,许多将士不怕苦、不怕累,忘我地劳动、工作着,为部队的军垦事业作出了贡献。

(11)老林说他第一次来这里还是知青,以后每次来这里的形态都不一样,雨水的冲刷会改变它们的模样,由于土的层次不同,冲刷后颜色也会改变。

(12)早在30年前,就曾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

例句中“青年、青少年、青春、知青、青春期、年青、共青团”都表示“年轻”义。

(三)表技艺高超、学术高深。

(13)在营救被判处死刑的被告这场戏中,他借助一种使绞架运动起来的奇特机械的重复出现,来形成一种节奏感。在这里蒙太奇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炉火纯青”原指道士炼丹成功时的火候,后用此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青”指造诣高。

(四)表示为官清廉、公正

古代的清官,老百姓一般称其为“青天”。如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包拯。因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著名,又能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被尊称为“包青天”;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被尊称为“海青天”;还有明代的“袁青天”。

(五)表官职高,前途光明

(14)听他这样夸赞,罗姐心思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人生得意之事,无过于从小相亲的熟人,看到此人肯争气、有出息、青云直上,刮目相看。

(六)表示幼稚的、无经验的、青涩的

(15)35~44岁区研究人数最低,今天占39.6%的45岁以上的科技人员将退休离开科技战线,剩下的研究骨干将是“”后培训的毕业生,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期”。

(16)因此我像她重复的坐姿一样重复现在的话,我不断向她指明,是青梅竹马的可怕。

(17)被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支付青苗补偿费,其标准为该作物一个栽培期的产值。

例(15)中的“青黄不接”:青,田里的青苗;黄,已成熟的谷物。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现特指人才方面后继无人。例(15)中的“人才断层期”就属于这一点。例(16)中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借指自幼相好的青年男女,从小开始的天真、纯洁的感情。例(17)中的“青苗”指处于生命、发育、生长的最初或相对较早阶段的没有成熟的庄稼。类似于“青葱”,“青葱岁月”即处于成长期间的年轻时期,用绿色代表年轻,说明不够成熟。

(七)表欣赏、赏识

(18)她们或许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或许独守枯灯寂寞一生,其命运,完全在于后宫里唯一的男人,是否垂青自己。

(19)海南的滨海有游人青睐的阳光、海水、沙滩、椰林,而热带山区则拥有原始森林、珍惜动植物、温泉、岩洞、民俗、田园风光资源。

“垂青、青睐”: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尊重和赏识。

(八)表精神或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20)梅园新村纪念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总书记来纪念馆参观时,曾题词:“梅园风范,万古长青”。

(21)玩具被誉为“长春工业”,玩具市场“四季常青”。

(22)自古以来,对于造诣深厚的书法作品,人们常常以“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等来形容技艺的精湛,汉唐以来,以毫写书,留于青史者,不在少数,而书法各派,亦各呈异彩。

例(20)、(21)中“万古长青、四季常青”:比喻千秋万代都像松柏一样永远苍翠。例(20)中“梅花风范”即高洁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例(22)中书法作品或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

(九)表情感坚贞、始终不渝

(23)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丹青:泛指绘画艺术,同时因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比喻坚贞;又因丹砂矿石颜料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

(十)表低贱、地位低下

(24)于是胡雪岩随口报了四五个名字,都是青楼中善会凑趣的人物;古应春下笔如飞,写好了请柬,点一点主客一共七人,便即说道:“我们来个八仙过海。”

此处“青楼”指豪华精致的雅舍。但在现代中,一般指妓院。另外,“青衫”指唐朝文官八品 、九品的服饰颜色。后借指低贱者的服色,并同时泛指官职卑微,现在几乎已经不用。

(十一)转指事情的是非或原因、来龙去脉、是非曲直

(26)前一影片是一出轻松愉快的滑稽剧,很象学生的起哄;而后一影片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发疯似的绝望,一种无政府主义的骚乱,它同时向列宁和达赖喇嘛求救,对金钱与劳动、宗教与理智、西方世界与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加以诅咒。

例(26)中“青红皂白”指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指人不分是非等。

(十二)表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脸色难看

(27)男孩此刻铁青着脸,他一声不吭地往前走。女孩似乎有些害怕地跟在他身后,她不时偷看他侧面的脸色。

(28)金某,女,26岁。舌质淡红隐青,苔薄黄,脉弦细。

(十三)指中国的一种器物?――青花瓷

(29)在古老的庙学之地上,培养出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在元代清华古窑址旁,建起了现代化的紫陶工艺美术厂,产品远销东亚、欧美。

(30)就是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与茶叶、丝绸一起,作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商品,运往亚欧非三大洲。

根据所统计的语料及以上关于“青”的语义分析,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由“青”的本义―颜色义隐喻出来的意义,然而在统计的语料中还有一些难以确定“青”到底是什么颜色,如表情感坚贞的“丹青”,表事情是非曲直的“青红皂白”,表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表情难看的“铁青、青紫、青黑”等,表官职高的“青云”。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是其隐喻义。

表2:CCL语料库中“青”的本义和隐喻义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青”的隐喻义的使用已经远远大于本义的使用,同时通过观察表3我们发现,“青”所投射的目标与范围很广,但是主要投射域还是在“年龄域”上。

三、“青”的始源域域投射域的分析

弗里德里希在其著作中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a way of thinking);同样,Lakoff和Johnson(1980/2003:7)也认为,我们不仅在语言上利用了“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而且也确实通过“MONEY”这个源概念,对我们所说的目标概念“TIME”进行思考或概念化。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处于“认知模型”中,隐喻所转移的是整个认知模型的结构、内部关系或逻辑。即隐喻是把源模型的结构映射到目标模型上。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颜色的认知。“青”作为一个颜色词有基本义,但在考察现代汉语语料中可以发现,“青”是依赖于人类的体验性认知。这与Langacker的理论是一致的,其指出颜色域与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3]

以颜色域作为始源域,将颜色域的概念图示映射到非颜色域的事物上,通过颜色域的经验或感知来理解表达其他经验域的事物或概念时,颜色隐喻就会产生。[1]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范畴,颜色域的隐喻义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知器官和心智情感与周围世界的交流互动,不同民族和地域由于体验性差异会赋予同一颜色以不同的隐喻含义。[2]“青”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颜色词,其意义引申过程本质上是隐喻的过程,即“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以下根据表3分析“青”的隐喻投射。

1.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年龄域]

由“青”的“绿”的本义隐喻到“年龄域”。这一投射域包括表3中(1)(2)的隐喻义,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7.52%。以“青春、青黄”为例。

2.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精神域]

“万古长青、生命之树长青、青史”等表精神、友谊永远不会消失。是由“颜色域”投射到“精神域”,这一投射域所占比重较小,仅占0.83%。

3.始源域[颜色域“绿”]――投射域[政治域]

“青天”蓝色的天空,后隐喻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官”,由“颜色域”进入“政治域”。这一比重所占比例仅为0.67%。

4.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等级域]

“绿”作为间色,常有贬义的色彩。“青”后因服饰所致,增加了贬义色彩。“青衫”常指代不被重视的地位低微的官员。

5.始源域[本义“蓝”]――投射域[文化域:技艺、学问高深]

由“青”的“蓝”的本义隐喻到“文化域”。以“炉火纯青”为例。

“炉火纯青”隐喻品德、学问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界是源于自然现象,把“青”与具体物象结合,给人以鲜明的感受。

6.始源域[本义“黑”]――投射域[人际域]

由“青”的本义“黑”隐喻到“人际域”,这一隐喻比例约占2.48%。以“垂青、青睐”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对面交谈时,为了交际的成功,人们往往强调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而正眼相看(黑眼珠正对),正是眼神交流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对对方谈话的尊重、重视,因此隐喻到人际域中,“垂青、青睐”表示欣赏、赏识。

相似性:用黑眼珠相看(正眼相看)

7.始源域[本义绿、蓝、黑]――目标域[心理域]

“青”常常被用来表示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的表情,这里“青”的本义是不确指的。这一隐喻所占比例约为5.32%。以“面色铁青、口唇青黑”为例。

“面色铁青”等面部表情往往给人一种压抑不明朗的感觉,很容易将视觉所见映射到心理上。

虽然“青”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如“青云、丹青、青红皂白”这三组词中,无法确定“青”是什么颜色。但这并不妨碍“青”的隐喻义的发展。如:“青云”为官清廉公正,是由“本义”投射到“道德域”。“丹青”喻坚贞,是投射到“道德域”。“青红皂白”暂未找到所投射的域。

四、结语

我们基于语料库中颜色词“青”,从分析其意义出发,总结了“青”的意义系统。由于“青”的多义性,导致了“青”的隐喻映射域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年龄域、精神域、政治域、等级域、文化域、人际域、心理域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青”的隐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义的使用。这反映出了人们对颜色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精确性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绿、蓝、黑等颜色,而尽量不使用多义性的“青”。同时在隐喻义中“年龄域”占据极大比例(87.52%)。可以说“青”已经成为一种规约化的、词汇化的或者“死”的隐喻。这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和某一语言形式的频繁结合,一个词语的比喻义在言语社团中变得如此确定(即规约化),以至于这个比喻义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意义进入了词汇(即词汇化)。用Lakoff和Turner(1989:129)的话来说:“最活跃的、最根深蒂固的、有效的、有力的是那些自动到无意识而无须费劲的事物,真正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建立的规约关系而无意识地进入语音的隐喻”,这句话是对“青”的“年龄域”这一隐喻的最好诠释。

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青”的本义和隐喻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但考察的内容还较为有限,如“青”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学中的研究和运用也是一个很大的盲点,这些不足尚待今后完善。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Routledge,1996.

[4]弗里德里希.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9.

[5]贺子晗.“灰”族词语中“灰”的意义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2005.

[6]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0.

[8]王淇.“青云”系列中的“青”是颜色词吗?[J].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2006,(4).

[9]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

化,1995,(3).

[10]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1]徐朝华.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

1988,(6).

[1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

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13]周国光.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夏至诗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认知视角 概念隐喻 颜色词 红色

一、引言

隐喻无处不在,是我们生存的基本方式。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焦点。传统研究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而近年来的隐喻研究表明,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认知方式。颜色是我们认知外部世界,认识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颜色词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们的生活中,颜色域和时间域、空间域等一样,都是人类基本的认知领域之一。许多语言学家对颜色和颜色隐喻都进行了系统的认知。

二、概念隐喻理论概述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下,隐喻涉及两个认知域:源域(source domain)和目标域(target domain)。概念隐喻就是以一个认知域的经验理解另一个认知域的经验,源域的部分特点被映射(mapping)到目标域上,后者因前者而得到部分理解。所以,“隐喻的实质就是用一类事物来理解另一类事物”。在隐喻结构中,两种通常看来毫无联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系,因而利用对两种事物感知的交融解释,评价和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和感情。用颜色的基本范畴表达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认知。颜色隐喻使得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更加鲜明而生动。由于隐喻认知和文化模型密切相关,各民族的文化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反映在各语言中的颜色隐喻也就不尽相同。基于这一理论依据,笔者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颜色词“红”进行简要的分析对比。

三、英汉“红”隐喻认知对比

红色,作为基本的七种颜色之一,是汉语和英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词语之一。但是由于隐喻与文化背景的紧密联系,汉英文化中对红色的隐喻认知过程表现出了鲜明的非同性。

1.英语中“red”的隐喻认知

西方文化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往往比较直接,缺乏神秘的色彩。一般是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所以更容易追溯其语义例句。red作为源域会被投射到各种目标域中,如宗教、政治、情绪、暴力、经济、危险等。

英语文化中,red主要指鲜血的颜色,而鲜血(blood)在西方人心中是奔腾在人体内的“生命之液”。一旦鲜血流淌,生命也就凋零。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如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red revenge意思是血腥报仇,red hands是血腥的手,杀人的手,red-ruin是战祸,等等。又因西方人从斗牛文化传统中深感红色为不祥之兆(red for danger),而被隐喻为“令人愤怒的事物”,红色进而形成了“政治上的激进”的意思,它象征着激进、暴力革命,如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a red evolution代表赤色革命,red activities指左派激进活动,它象征着危险、紧张。英语中的红色语用的贬义含义很广。

2.汉语中的红色英语认知

红色作为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自古就与喜庆幸福有关。与红有关的词语隐喻意义也多与吉祥、喜庆、成功、兴旺等意义有关。如“红喜事”,指结婚,自然是中国人眼中最喜庆的事,结婚当天,新人着红衣,到处挂红布红纸等装饰。再如,“红包”,有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喜庆时赠送的礼金,寓意同喜。还指企业年终给职工的奖金或者奖励。当然,也有贬义,若是给上级送“红包”就是贿赂了。红色也象征着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成功等,指代那些成功或受重视的人,可用“红人”,如“中级员工PMP,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老板们下红人,办事方便点而已(广州日报2009,3,15)”。在古代,红代表红心,代表忠诚,后来革命人用红布做了红旗指导革命和表达对党的忠诚,现在,无论是红旗、还是红歌,都以一种概念隐喻固定下来。

四、结语

英汉颜色词红色在汉英的不同隐喻意义反映着汉英民族不同的色彩意识和文化传统。研究红色的不同隐喻意义,使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真实、鲜明而生动,同时,对英汉教学和翻译也具有深远意义。

参考文献:

[1]Ungerer,F.& Schmid,H.J.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Lakoff,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相关期刊更多

燃气轮机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

电池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果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