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夏至诗词

夏至诗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夏至诗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夏至诗词

夏至诗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股东;瑕疵出资;代位权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3-0271-01

一、理论界对股东瑕疵出资责任制度的探讨

(一)有关法人人格否认法理的探讨

有学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法复〔1994〕4号《关于企业开办的其他企业被撤销或歇业后民事责任承担问题的批复》等司法解释的规定,认为应依公司实收资本是否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为标准确定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即如果未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则否认公司的法人资格,由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承担无限责任;如果已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则肯定公司独立人格,瑕疵出资股东仅在实际出资与应当全额出资的差额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这实际上蕴涵了法人人格否认的法理,与我国《公司法》第20条建立的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在公司资本显著不足的情形下,否认公司之独立人格,进而责令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这种做法借鉴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之优势,冲破了股东对公司债务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责任的固有观念,其积极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此做法缺乏必要的威慑力和严厉性。因为对股东来说,在实缴资本达到法定资本最低限额的情况下,其选择瑕疵出资不失为一桩划算的“买卖”,这在公司资本最低限额较低的情形下将表现的更为明显。因此,为全面、有效地规制股东瑕疵出资的行为,我们应当探寻其他更为有效、更具威慑力之方法。

(二)有关代位权的探讨

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有学者认为公司债权人可基于代位求偿权向股东追究出资责任,但股东仅以出资为限承担责任,主要理由是“公司债权人在与公司进行交易并产生债权债务之际,他们对公司的”有限责任”的法律特征不仅是明知的,而且是信赖的,因而他们并没有期盼公司股东应对公司的债负无限连带之责任;即便事后发现股东存在违反出资义务的情形,那么依照有限责任原则,诉请股东在出资额内履行补足出资责任,已足够体现法律之公正”。笔者认为该理由不妥,公司债权人虽明知且信赖公司的“有限责任”法律特性,但此种信赖的前提是另一种信赖,即信赖股东己经完全履行出资义务、信赖公司是合法成立的,瑕疵出资股东违背了其对公司债权人的承诺,打破了公司债权人的信赖,又何以能要求公司债权人信赖“非法”公司的有限责任呢?如股东未完全履行出资的法定义务却依然享有“有限责任”的特权,这似乎有违有限责任制度的宗旨,违背法律之公正。

事实上,基于代位权向股东追究出资责任,就必然意味着瑕疵出资股东只需在出资差额内承担有限责任。代位权属于保护债权人利益的一项债的保全民事法律制度,是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即次债务人享有的权利,危及债权人债权时,债权人为保全自己的债权,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第三人的权利。由于代位权是债权人以自己的名义向债务人的债务人主张权利,故其主张的内容应以债务人享有的权利为限,不得超过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数额范围,具体到股东出资责任的追究,就是公司债权人追究股东的出资责任应以股东对公司的出资额为限。这种有限的出资责任追究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因债权人的代位权是行使债务人的权利,它不是请求权,而是以行使他人权利为内容的管理权。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主要内容及现状

我国立法对股东瑕疵出资法律责任的规定并不完善,具体表现在:

(一)民事责任方面的规定,即瑕疵出资股东或发起人在公司未成立时对已足额出资的股东或发起人的违约责任(公司法第24条第84条):公司成立后瑕疵出资股东或发起人的差额填补责任(《公司法》第31条、第94条第2款),以及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的补缴责任(《公司法》第94条第1款)。

(二)在行政责任、刑事责任方面,规定了虚报注册资本的责任(《公司法》第199条);公司股东或发起人虚假出资、未出资及迟延出资的责任(《公司法》第200条);公司股东或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资的责任(《公司法》第201条)以及刑事责任的规定(((公司法》第216条)。

同时,在瑕疵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的规定上,也仅仅对股东的资本充实责任和股东瑕疵出资的违约责任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而对于瑕疵出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民事责任之规定则几近空白。只有在特定情形下,通过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适用,瑕疵出资股东才有对公司债权人直接承担民事责任的可能。除此之外,也不乏有其他方面不足。

夏至诗词范文第2篇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1诗词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7.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8.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9.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0.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1.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2.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秋瑾《满江红》)

13.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秋瑾《满江红》)

14.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秋瑾《满江红》)

15.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秋瑾《满江红》)

1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

1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

18.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19.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20.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2《满江红》

主题思想: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的雄心壮志。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又”字体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虚度的感慨。

(2)自选角度赏析“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拭”字,写秋色澄明,十分传神。然而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乐景反增悲哀。

(3)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4)任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三字短句,短促有力,通过身心对比和反衬,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抒发了作者渴望投身革命、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5)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直抒胸臆,引用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抒发了词人走向革命前夕的苦闷,知音难觅的悲伤,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内容介绍:

上阕写军营中的生活,写了看剑、吹角、分肉、奏乐、点兵五件事情;下阕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主要写了骑快马、挽强弓、收失地、留美名,最后回到“可怜白发生”的现实中,词作从雄壮转为悲壮,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1)《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作者自称是“壮词”,说说“壮”表现在哪里?

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③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2)“醉里挑灯看剑”,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醉”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愁苦,“挑灯看剑”可见作者仍然希望浴血征战,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

(3)“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描绘画面:士兵们欢欣鼓舞,饱餐将军分发的烤牛肉,军中奏起了振奋人心的战斗乐曲。

(4)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隐含词人仍渴望再从军杀敌,建功立业的愿望。

(5)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典故和比喻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生动再现了紧张而激烈的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6)简要分析“可怜白发生”在内容上和情感上的作用。

内容上:起点明主旨作用,从回忆到现实;情感上:化雄壮为悲壮,抒发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情。

(7)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收复中原,统一国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4《江城子 密州出猎》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 密州出猎的盛大的场面;下阕写渴望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主题:这首词通过太守出猎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壮志。

(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狂”字是上阕的文眼,奠定全词纵情豪迈的感情基调,贯穿全文。

“狂”的表现:①劲装出猎;②千骑相随;③全城人随观;④自比孙郎。

(2)任选角度赏析“千骑卷平冈”。

①描绘画面: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

②炼字:“卷”字极具表现力,既写出了出猎时千骑奔腾时的壮阔场景,又表现了出猎者行走之快,精神抖擞。突出大军席卷山冈的宏大气势。

(3)赏析“亲射虎,看孙郎。”

化用“孙权射虎”的典故,以孙权自比,表现自己打猎时的英勇形象,写出了词人狩猎的豪情与狂放。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运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词人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思想感情。

(5)任选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炼字:“挽”表现出拉满弓的强劲姿态,信心百倍。激情无比。

情感:最后三句表达了词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坚信终有一天会为国杀敌立功,抒发了词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知识5《渔家傲》

内容: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塞外秋景,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思想感情:《渔家傲》这首词通过写边塞的荒凉萧瑟的战地风光,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1)写景以“异”字统领上片,描写“雁去衡阳”、“边声四起”、“落日孤城”三个画面。通过雁去、边声、孤城、长烟、落日等景物,渲染了西北边塞 荒凉萧瑟气氛 。

(2)赏析“衡阳雁去无留意”。

拟人,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侧面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艰辛。

(3)赏析“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借用东汉窦宪“刻石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的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又思念家乡的矛盾心情。

(4)赏析“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互文,悲怆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情怀,也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夏至诗词范文第3篇

一、义项缺失

汉语中,大量多义词的存在是汉语经济性原则的一个体现,它丰富了词的使用范围,扩大了词的内容。《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得很完美,但仍有瑕疵,个别词条的义项存在缺失情况。现以文具类名物词的释义为例,取几条简要补正:

金不换(《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1115页):①谓事物极其宝贵,不能用金换取;②一种毛笔的名称;③药草名,即三七。

【按】“金不换”亦为“墨”的爱称。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六引《成老相墨经》:“丸墨日用之,一岁磨减半寸者,万金不换,然至难得。”后因此得名。人们对坚细耐用墨品的珍视由来已久,认为可以“万金不换”。然而以“万金不换”或“金不换”命名的这类最常见的墨,却成了廉价的低档货,大概是因为墨名也有雅俗之分,明清以来的很多制墨名家,常常用高雅生僻的词语来命名一些高档产品,而俚俗常见的则被用在低档墨上面。“金不换”三个字,一望而知其义,过于通俗,成了廉价墨的代名词。《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墨井(《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第1140页):古指煤矿。

【按】“墨井”也指墨池。唐·王起《墨池赋》:“耻魏国之沉沉,徒开墨井;笑昆山之浩浩,空设瑶池。专其业者全其名,久其道者尽其美。譬彼濡翰,成兹色水。则知游艺之人,尽以墨池而为比。”由此可见,“墨井”就是“墨池”。因此,《大词典》当补此义项。

天波(《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422页):①喻皇帝的恩泽。②形容水势浩瀚的大河。③指天空的云气。形容极为高远。④从地面辐射至天空的无线电波。

【按】“天波”也是砚名。《说郛》卷十六引宋·杜绾《云林石诸》:“巩州旧名远军,西门寨石产深土中。一种色绿,一种绿而有纹,且为水波,断为研,颇湿润,发墨宜笔。其穴岁久颓塞,无复可采。先子顷有大圆研,赠东坡公,目之为天波。”自古文人墨客均有“痴砚”的嗜好,对砚情有独钟,藏砚、赏砚之风日盛。大文豪坡也不例外,他留下了不少关于砚的精辟论述及赞美砚的文字。这里提到了“天波”砚,“其穴岁久颓塞,无复可采”这一记载中也足以看出此砚的稀有程度。故此义项《大词典》当补。

靠手(《汉语大词典》第十一卷第786页):椅子边上的扶手。

【按】“靠手”亦称“竺秘阁”“无弦居士”。即书格。《事物异名录·文具部》:“靠手,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宋·林洪《文房职方圆赞》将其列为十八学士之一,称“竺秘阁,字可冯,号无弦居士。”由此可见,“靠手”还是文房之物。此义项《大词典》当补。

二、别称缺失

《大词典》中除了存在义项缺失的问题之外,还存在个别词条的别称缺失问题。别称,指正式名称以外的名称。它与本称词(事物的原有通称)实质上是同义词,说的是同一个事物。很多别称是一些文人墨客在自己的作品中作一些文字游戏产生的,虽然有一些是矫揉造作,不利于词汇规范,但是也不能否定别称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称词的词汇意义和文化。《大词典》作为一部包罗万象的词汇释义词典,应该将那些比较重要的别称词予以收录。现以文具类名物词的释义为例简要补正如下:

翰池(《汉语大词典》第九卷第674页):指笔砚。

【按】“笔砚”又名“泓颖”,是砚与笔的雅称。毛颖为唐人韩愈寓言作品《毛颖传》中虚拟人物的姓名,分别暗指砚与笔。后人合称之为笔和砚。宋·陆游《书巢五咏·砚滴》:“夭禄舆辟邪,乃复参泓颖明·章懋《典谢木齐阁老书》:‘聊凭泓颖,以道区区。’”但是,在《大词典》中,无论“翰池”或者“笔砚”的解释中都没有“泓颖”这一别称,由此可见《大词典》对此别称的忽略,当补。

丹泥(《汉语大词典》第一卷第682页):①丹元和泥丸的合称。②红色的印泥。

【按】“丹泥”又名“心红”,因以纯红色朱砂制成,故名。《六部成语·户部·裁减心红、纸张公费赈济穷龟注解》:“则将盐务衙门之印色,纸张办公费暂时裁减,以款赈济之。”文中标题的“裁减心红”与文中“衙门之印色”中的“印色”很显然是指“印泥”,将削减纸张和印泥的使用量作为削减开支以赈济穷人的一种手段。又明·沉榜《宛署杂记·各衙门》:“兵科:每年取心红,折价一两五分。”《六部成语·户部》“心红银”注:“心红,印肉也。”由此可见“心红”也是“印泥”的一种称呼。此别称《大词典》当补。

三、释义不当

《大词典》释义不当是极少数,这往往是因为编者对书证中例句字词解释错误而造成的,从而导致义例不符,释义不当。笔者在考究文具类名物词释义时,发现《大词典》对于“石液”的解释略有偏颇,具体体现在编者对该词条的释义与义项相关书证的意义略有不符。分析如下:

石液(《汉语大词典》第二卷第121页):石油的别名。

【按】“石液”实为墨之一种,以点燃石油所熏之烟灰制成,始于宋代。《大词典》虽然引用了宋·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中的文字,但是很明显当时的编者并未对其具体词义做细致的考究。那么我们重新看一下原文:“鄜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之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此段文字可翻译为“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我猜测它的烟可以利用,(就)试着扫上它的烟煤用来做成墨,墨又黑又亮像漆一样,(就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于是就大量制造它,给它标上名称,叫做“延川石液”的就是这东西了。这种墨以后一定会在世上广泛流行,(不过)从我开始做它(罢了)。因为石油特别多,在地中产生,无穷无尽,不像松木到一定时候就用完了。”显然,这里的“石液”不是指前面已经有了具体名称的“石油”,而是沈括以石油之烟制成的一种墨的名字,因此“石液”可以看做是以石油为原料制成的第一种“产品”。故《大词典》对此词条的解释当订正。

四、词目补录

《汉语大词典》的收词原则是编纂者们必须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既要满足平常人日常查阅词语的要术,又要照顾学习科研对专业词汇的参考性查阅,因此,《汉语大词典》收词范围广而精,但由于工程量浩大,且技术水平有限,出现了一些词语缺失的情况。就文具类名词来说,个别通俗类或专业类的名物词缺少收录,现试以补录:

骨笔:骨制之笔。多用于书写经文。北周·庾信《五张寺经藏碑》:“皮纸、骨笔、木莱、山花”,《梵网经》下:“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折骨为肇,书写佛戒。”

桐花墨:亦作“桐华烟”,亦称“桐煤”等,古代名墨,为书画家所珍爱,以取桐油所燃之烟产而制,故称。宋·何莲《春褚纪间·名桐烟如点漆》:“潭州胡景纯专取桐油烧烟,名桐油烟,其制甚坚薄,不为外饰以眩俗眼,大者不过数寸,小者圆如钱大,每磨研间,其光克鉴。书工宝之,以点目瞳子,如点漆云。”

生纸:未经加工装饰的纸。纸有生、熟之分始于唐代,达于今。唐·韩愈《与陈给事书》:“《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宋·卲博《闻见后录》:“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生纸非有丧故不用,退之与陈京书云《宋孟郊序》:‘用生纸写,言急于自解,不暇择耳。’”

牙筩:象牙制成的笔筒。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腊日,赐北门学士腊脂,盛以碧镂牙筩。”

锥刀:在竹木简上刻字之工具。始于先秦,达于汉。《左转》:“锥刀之末,将尽争之。”

书床:临帖习字用之文具,以染黑的绢,紧绷在长方形木床中,用笔蘸清水在绢上书写,既不伤笔,又省纸张。

镇纸:案头用具。因主要用以镇压书页或纸张,使勿移动,故名。古时多以筒、玉、竹石等为之,常作成禽兽鳞介诸形,因其形体或使用者情趣不同,具体名称亦有不同,如套子龟、金犀牛、小连城等。今仍沿用其称谓。宋·张磁《陆编修送月石砚屏》:“三山坊翁实赠我,镇纸恰称金犀牛。”

砚滴:磨墨时滴水于砚之工具。最早为铜质,后为瓷质。其式样亦代有创新,汉代多为龟蛇形等动物形瓷制品。唐·皎然《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砚滴穿池小,书衣种褚多。”

五、结语

《汉语大词典》在词目收录和释义上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作为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以今天的检索水平来看,其中存有微瑕。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对《汉语大词典》进行科学的订正具有重大意义,只有这样,《汉语大词典》才能适应时展,满足人们查阅使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中国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2]华夫等.中国古代名物大典[M].济南:济南出版社,1993.

[3]许华.论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J].社会科学辑刊,2009,(4).

[4]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以《现代汉语词典》S字条为例[D].湘潭: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0.

[5]崔泰勋.《汉语大词典》专题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6]张泰.《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失误举证[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7]刘传鸿.《汉语大词典》误释辨正四则[J].语言研究,2007,(1).

[8]张静.尹湾汉简遣册名物词语札记——兼谈《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之不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2).

[9]陈国华.《汉语大词典》近代汉语条目商补[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10]郭芹纳.《汉语大词典》评略[J].古汉语研究,1996,(4).

[11]陈灿.《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补苴四则[J].古汉语研究,2007,(3).

夏至诗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 隐喻义 始源域 目标域

一、引言

颜色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感知,目前对颜色词的研究成果较为显著的是Berlin和Key对100多种语言的调查,其成果是总结出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11个词的范围。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是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研究的重要成果,将物理学、认知理论的成果应用于现代汉语颜色词群的语言学研究,此书主要研究了红、黄、绿、蓝、黑、紫、褐、白、灰色调。刘丹青(1990)根据汉语特点进行划分认为基本颜色词分别为白、黑、红、黄、绿、紫、蓝、灰8个。这些研究都没有将“青”归入基本颜色词,而“青”从春秋战国到元明清一直作为基本颜色词在使用。只是到了现代,受颜色认知、文化和语言习惯等的影响,颜色分工越来越明确,这与“青”的多义性相悖。因而“青”不易再作现代汉语的基本颜色词。所以对于颜色词“青”的研究存在很大的盲点和争议,至今没有系统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中“青”有哪些义项,哪些义项占主导地位,作为颜色词的“青”占多大比重,以及“青”的隐喻义的地位如何,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理论视角对“青”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丰富汉语词汇研究。

本文的语料全部来自北大语料库(CCL),以“青”作为检索词,共检索到117681条语料,分别为当代口语、当代史传、当代应用文、当代报刊等12种,将这12种语料按照各自的数量提取1%,共1177条,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如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共计697条,对这些语料进行分类归纳。

二、“青”的语义分析

在传统文化中,“青”是正色。许慎《说文解字》:“青,东方色也。”“东方”《释文》的解释为“谓日出也。”东方即太阳升起的地方,东方是开始新生命的地方。因此“青”是生命开始的象征,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颜色,在我国古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象征着坚强、古朴、希望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都可以看出“青”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随着语言精确性的提高,“青”作为颜色义的地位正在下降。根据所搜集的语料分析“青”有以下语义:

(一)表颜色

1.绿色

(1)荷叶中空色青,形似象震,在人为阳瞻,生化之根蒂也。

(2)余因其义,采用新绛和血,青葱管利气,再复理气血之品,配合成方,移治郁结伤中。

(3)望着缀满野花与青草的土丘,心里默默问候:“爸爸,我们来看您啦!”

例(1)(2)(3)句中无论是荷叶、大葱,还是绿叶,都沿用了“青”的本义“绿”。

2.蓝色

(4)不难设想,如果缺了新闻媒介的“鼎力相助”,文艺制作单位要想“包装”推出他们的作者、歌手、演员及其作品,无异于上青天,难乎其难。

“青天”实际上是“蓝天”,这是语言上的传用,但在当代生活中,一般指天空时仍用“蓝天”,只在一些隐喻用法中,会用“青天”隐喻“清官”。

3.黑色

(5)是以朱氏此方,青黛抑肝之强;瓜蒌、海石肋肺之肃;诃子敛肺降火,则不止血而血止矣。

(6)雷桂卿的枕头上,有一根长长的青丝,可以断定是悟心的头发,然则他真的用过雷桂卿的枕头。

(7)海南的滨海有游人青睐的阳光、海水、沙滩、椰林,而热带山区旅游则拥有原始森林,珍惜动植物、温泉、岩洞、民俗、田园风光资源。

例(5)中的“青黛”,以“青”代“眉”,所以此处“青”为“黑色”。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如同的青丝随风飘扬,散发出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青丝,也喻指黑发。“青睐”中的“青”指人高兴的时候正看着,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指喜爱或重视。

(二)表年轻

(8)与黄公略等青年秘密组织了“救贫会”,因秘密处死恶霸区盛钦遭通缉而逃离部队。

(9)派出宣传组820个,深入人民群众中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挽救失足青少年152人。

(10)一代又一代的军农兵,把自己的“青春”献给部队军垦事业,许多将士不怕苦、不怕累,忘我地劳动、工作着,为部队的军垦事业作出了贡献。

(11)老林说他第一次来这里还是知青,以后每次来这里的形态都不一样,雨水的冲刷会改变它们的模样,由于土的层次不同,冲刷后颜色也会改变。

(12)早在30年前,就曾指示:“一定要把青春期性卫生知识教给男女青少年。”

例句中“青年、青少年、青春、知青、青春期、年青、共青团”都表示“年轻”义。

(三)表技艺高超、学术高深。

(13)在营救被判处死刑的被告这场戏中,他借助一种使绞架运动起来的奇特机械的重复出现,来形成一种节奏感。在这里蒙太奇的技术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炉火纯青”原指道士炼丹成功时的火候,后用此比喻技艺或学问、修养,达到精粹完美的境界。“青”指造诣高。

(四)表示为官清廉、公正

古代的清官,老百姓一般称其为“青天”。如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包拯。因铁面无私,刚正不阿而著名,又能体恤民情,为民请命,被尊称为“包青天”;明代著名政治家海瑞,被尊称为“海青天”;还有明代的“袁青天”。

(五)表官职高,前途光明

(14)听他这样夸赞,罗姐心思有种说不出的舒服;人生得意之事,无过于从小相亲的熟人,看到此人肯争气、有出息、青云直上,刮目相看。

(六)表示幼稚的、无经验的、青涩的

(15)35~44岁区研究人数最低,今天占39.6%的45岁以上的科技人员将退休离开科技战线,剩下的研究骨干将是“”后培训的毕业生,其间不可避免地出现青黄不接的“人才断层期”。

(16)因此我像她重复的坐姿一样重复现在的话,我不断向她指明,是青梅竹马的可怕。

(17)被征用的土地上有青苗的,用地单位应支付青苗补偿费,其标准为该作物一个栽培期的产值。

例(15)中的“青黄不接”:青,田里的青苗;黄,已成熟的谷物。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经吃完,比喻暂时的缺乏。现特指人才方面后继无人。例(15)中的“人才断层期”就属于这一点。例(16)中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借指自幼相好的青年男女,从小开始的天真、纯洁的感情。例(17)中的“青苗”指处于生命、发育、生长的最初或相对较早阶段的没有成熟的庄稼。类似于“青葱”,“青葱岁月”即处于成长期间的年轻时期,用绿色代表年轻,说明不够成熟。

(七)表欣赏、赏识

(18)她们或许万千宠爱集于一身,或许独守枯灯寂寞一生,其命运,完全在于后宫里唯一的男人,是否垂青自己。

(19)海南的滨海有游人青睐的阳光、海水、沙滩、椰林,而热带山区则拥有原始森林、珍惜动植物、温泉、岩洞、民俗、田园风光资源。

“垂青、青睐”:谓以青眼相看,表示重视、尊重和赏识。

(八)表精神或友谊永远不会消失

(20)梅园新村纪念馆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总书记来纪念馆参观时,曾题词:“梅园风范,万古长青”。

(21)玩具被誉为“长春工业”,玩具市场“四季常青”。

(22)自古以来,对于造诣深厚的书法作品,人们常常以“挥毫泼墨”“笔走龙蛇”等来形容技艺的精湛,汉唐以来,以毫写书,留于青史者,不在少数,而书法各派,亦各呈异彩。

例(20)、(21)中“万古长青、四季常青”:比喻千秋万代都像松柏一样永远苍翠。例(20)中“梅花风范”即高洁的精神永远不会消失。例(22)中书法作品或光辉的事迹或伟大的精神永远流传在历史上。

(九)表情感坚贞、始终不渝

(23)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

丹青:泛指绘画艺术,同时因丹青色艳而不易泯灭,比喻坚贞;又因丹砂矿石颜料不易褪色,故史家以此比喻一个人业绩昭著。

(十)表低贱、地位低下

(24)于是胡雪岩随口报了四五个名字,都是青楼中善会凑趣的人物;古应春下笔如飞,写好了请柬,点一点主客一共七人,便即说道:“我们来个八仙过海。”

此处“青楼”指豪华精致的雅舍。但在现代中,一般指妓院。另外,“青衫”指唐朝文官八品 、九品的服饰颜色。后借指低贱者的服色,并同时泛指官职卑微,现在几乎已经不用。

(十一)转指事情的是非或原因、来龙去脉、是非曲直

(26)前一影片是一出轻松愉快的滑稽剧,很象学生的起哄;而后一影片则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发疯似的绝望,一种无政府主义的骚乱,它同时向列宁和达赖喇嘛求救,对金钱与劳动、宗教与理智、西方世界与文化,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律加以诅咒。

例(26)中“青红皂白”指青、红、黑、白四色,比喻事情的是非或、来龙去脉、是非曲直。一般用于否定句中,指人不分是非等。

(十二)表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脸色难看

(27)男孩此刻铁青着脸,他一声不吭地往前走。女孩似乎有些害怕地跟在他身后,她不时偷看他侧面的脸色。

(28)金某,女,26岁。舌质淡红隐青,苔薄黄,脉弦细。

(十三)指中国的一种器物?――青花瓷

(29)在古老的庙学之地上,培养出赴美留学的研究生;在元代清华古窑址旁,建起了现代化的紫陶工艺美术厂,产品远销东亚、欧美。

(30)就是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与茶叶、丝绸一起,作为最受欢迎的中国商品,运往亚欧非三大洲。

根据所统计的语料及以上关于“青”的语义分析,将其列表如下:

从表1我们可以看到由“青”的本义―颜色义隐喻出来的意义,然而在统计的语料中还有一些难以确定“青”到底是什么颜色,如表情感坚贞的“丹青”,表事情是非曲直的“青红皂白”,表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表情难看的“铁青、青紫、青黑”等,表官职高的“青云”。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即在现代汉语中使用的是其隐喻义。

表2:CCL语料库中“青”的本义和隐喻义使用情况的数据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青”的隐喻义的使用已经远远大于本义的使用,同时通过观察表3我们发现,“青”所投射的目标与范围很广,但是主要投射域还是在“年龄域”上。

三、“青”的始源域域投射域的分析

弗里德里希在其著作中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a way of thinking);同样,Lakoff和Johnson(1980/2003:7)也认为,我们不仅在语言上利用了“TIME IS MONEY”这个隐喻,而且也确实通过“MONEY”这个源概念,对我们所说的目标概念“TIME”进行思考或概念化。源概念和目标概念处于“认知模型”中,隐喻所转移的是整个认知模型的结构、内部关系或逻辑。即隐喻是把源模型的结构映射到目标模型上。而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对颜色的认知。“青”作为一个颜色词有基本义,但在考察现代汉语语料中可以发现,“青”是依赖于人类的体验性认知。这与Langacker的理论是一致的,其指出颜色域与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3]

以颜色域作为始源域,将颜色域的概念图示映射到非颜色域的事物上,通过颜色域的经验或感知来理解表达其他经验域的事物或概念时,颜色隐喻就会产生。[1]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范畴,颜色域的隐喻义来源于人类自身的感知器官和心智情感与周围世界的交流互动,不同民族和地域由于体验性差异会赋予同一颜色以不同的隐喻含义。[2]“青”作为传统文化中一个基本颜色词,其意义引申过程本质上是隐喻的过程,即“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过程。以下根据表3分析“青”的隐喻投射。

1.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年龄域]

由“青”的“绿”的本义隐喻到“年龄域”。这一投射域包括表3中(1)(2)的隐喻义,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7.52%。以“青春、青黄”为例。

2.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精神域]

“万古长青、生命之树长青、青史”等表精神、友谊永远不会消失。是由“颜色域”投射到“精神域”,这一投射域所占比重较小,仅占0.83%。

3.始源域[颜色域“绿”]――投射域[政治域]

“青天”蓝色的天空,后隐喻为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清官”,由“颜色域”进入“政治域”。这一比重所占比例仅为0.67%。

4.始源域[本义“绿”]――投射域[等级域]

“绿”作为间色,常有贬义的色彩。“青”后因服饰所致,增加了贬义色彩。“青衫”常指代不被重视的地位低微的官员。

5.始源域[本义“蓝”]――投射域[文化域:技艺、学问高深]

由“青”的“蓝”的本义隐喻到“文化域”。以“炉火纯青”为例。

“炉火纯青”隐喻品德、学问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界是源于自然现象,把“青”与具体物象结合,给人以鲜明的感受。

6.始源域[本义“黑”]――投射域[人际域]

由“青”的本义“黑”隐喻到“人际域”,这一隐喻比例约占2.48%。以“垂青、青睐”为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对面交谈时,为了交际的成功,人们往往强调眼神的交流,通过眼神的交流来表达对对方的尊重,而正眼相看(黑眼珠正对),正是眼神交流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对对方谈话的尊重、重视,因此隐喻到人际域中,“垂青、青睐”表示欣赏、赏识。

相似性:用黑眼珠相看(正眼相看)

7.始源域[本义绿、蓝、黑]――目标域[心理域]

“青”常常被用来表示人的心情愤怒或患病时的表情,这里“青”的本义是不确指的。这一隐喻所占比例约为5.32%。以“面色铁青、口唇青黑”为例。

“面色铁青”等面部表情往往给人一种压抑不明朗的感觉,很容易将视觉所见映射到心理上。

虽然“青”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如“青云、丹青、青红皂白”这三组词中,无法确定“青”是什么颜色。但这并不妨碍“青”的隐喻义的发展。如:“青云”为官清廉公正,是由“本义”投射到“道德域”。“丹青”喻坚贞,是投射到“道德域”。“青红皂白”暂未找到所投射的域。

四、结语

我们基于语料库中颜色词“青”,从分析其意义出发,总结了“青”的意义系统。由于“青”的多义性,导致了“青”的隐喻映射域的多样性,主要包括:年龄域、精神域、政治域、等级域、文化域、人际域、心理域等。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青”的隐喻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本义的使用。这反映出了人们对颜色认知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精确性的提高,人们更倾向于选择绿、蓝、黑等颜色,而尽量不使用多义性的“青”。同时在隐喻义中“年龄域”占据极大比例(87.52%)。可以说“青”已经成为一种规约化的、词汇化的或者“死”的隐喻。这背后的逻辑是,通过和某一语言形式的频繁结合,一个词语的比喻义在言语社团中变得如此确定(即规约化),以至于这个比喻义当之无愧地作为一种意义进入了词汇(即词汇化)。用Lakoff和Turner(1989:129)的话来说:“最活跃的、最根深蒂固的、有效的、有力的是那些自动到无意识而无须费劲的事物,真正最重要的隐喻是那些通过长期建立的规约关系而无意识地进入语音的隐喻”,这句话是对“青”的“年龄域”这一隐喻的最好诠释。

本文结合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分析了“青”的本义和隐喻义,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本体研究。但考察的内容还较为有限,如“青”在对外汉语教学和翻译学中的研究和运用也是一个很大的盲点,这些不足尚待今后完善。

参考文献:

[1]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Vol.1[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3]Forceville C.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

London:Routledge,1996.

[4]弗里德里希.认知语言学导论[M].彭利贞等译.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2009.

[5]贺子晗.“灰”族词语中“灰”的意义分析[D].桂林:广西师范

大学,2005.

[6]李红印.现代汉语颜色词语义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0.

[8]王淇.“青云”系列中的“青”是颜色词吗?[J].渭南师范学院

学报,2006,(4).

[9]许嘉璐.说“正色”――《说文》颜色词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

化,1995,(3).

[10]许慎.说文解字(现代版)[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1]徐朝华.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

1988,(6).

[12]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

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13]周国光.现代汉语词汇学导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

夏至诗词范文第5篇

“海峡中国瓷”又称“娘惹瓷”(Nonya Ware)或“南洋器”,英文名为Straits Chinese Porcelain,特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六甲海峡中国人订制、由景德镇生产、专用于海峡中国人使用的一种装饰华丽的粉彩瓷器。它具备四个鲜明特点,首先,它主要是粉彩瓷;第二,其色彩丰富而华丽,主色调为红色和绿色;第三,品种实用,造型简洁,多为花口碗、花口盘、茶壶、茶盘、四系盖罐、盖缸、盖杯、奶盅、折沿脸盆、皂盒、针匙、高脚痰盂、凉墩等日用瓷器;第四,装饰很有层次性,流行开光装饰,主题纹饰多为凤凰、牡丹,辅助纹饰多为八吉祥、四季花卉、回纹和莲瓣纹。与当时我国大陆的内销粉彩瓷相比,其色彩更为华丽,器面多为红地开光或绿地开光,在浅绿或胭脂红地上再饰大红大绿的折枝牡丹和凤凰,两者形成红绿对比的鲜明色彩。在品种上则以日用瓷器为多,陈设瓷器很少,造型实用、成套,碗盘流行花口、折沿。装饰结构上流行开光装饰,讲究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的层次性。纹饰主题不多,基本上都是凤凰、牡丹及八吉祥、四季花卉等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而无内地常见的历史人物故事和山水纹。

下面介绍几件马来西亚马明月女士收藏的海峡中国瓷器:

胭脂红地粉彩花鸟纹口碗,碟 碗为口,口沿微外撇,曲腹,圈足。碟亦为口,宽折沿,窝腹,圈足。碗、碟内外装饰均以胭脂红为地。碗、碟内分3层装饰:内心为一白鹤;腹壁为喜鹊一对和牡丹、,口沿为一圈开光组合的二方连续花鸟装饰。碗、碟外壁亦饰喜鹊一对和牡丹、。底款为“光绪年制”4字红彩篆书款。

绿地粉彩凤凰牡丹纹口折沿盘 造型为口,斜折沿,浅腹,矮圈足。盘内心以浅绿为地,饰有以红彩为主色调的凤凰牡丹纹。盘内口沿饰有一圈以胭脂红为地的八吉祥装饰,口沿外壁饰有3枝折枝花卉。圈足白釉上印有“许顺昌造”4字红彩篆书款。

白地凤凰牡丹纹花口碗 碗为花口,口沿外撇,弧腹,圈足。全器内外均以白釉为地,外壁饰以凤凰牡丹纹,内心饰以折枝牡丹,碗日沿内外以胭脂红为地,饰以八吉祥纹。圈足内为白釉,印有“周顺兴造”双方框红彩篆书款。

胭脂红地开光凤凰牡丹纹扁执壶 该壶为茶壶,器形为扁腹,耳形把,直流,拱形盖,盖顶为一扁圆形钮。器外主体以胭脂红为地,腹部饰对称的海棠形开光。开光内以锡黄色为地,上绘有凤凰牡丹图,开光外及盖上绘有牡丹花卉。壶肩以锡黄为地,饰有一圈八吉祥纹。器底施白釉,底心印有“光绪年制”双方框红彩楷书款。

浅绿地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 罐肩贴塑对称四耳系,盖顶心贴塑一立狮钮。罐盖与罐身皆以苦绿彩作底,绿彩上的主题装饰为凤凰牡丹纹。凤凰为飞翔式,饰以红、绿、褐三色。牡丹花大色艳,花朵先施一层玻璃白,然后用洋红洗成,老叶填以深绿色的大绿,嫩叶填以浅绿色的苦绿,老杆填赭石,嫩杆填苦绿。罐口沿与盖沿以胭脂红打底,上分别饰以花卉与八吉祥纹,罐肩饰如意纹,罐身底部饰莲瓣纹。罐白釉底心印有“当朝己品”方形红彩隶书款。

绿地胭脂红开光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 肩部贴塑对称四狮首耳系,盖顶贴塑狮钮。罐盖与罐身皆以水绿作底,绿地上分别饰有两个对称的海棠形胭脂红开光,开光红地上绘有主题纹饰凤凰牡丹,开光外绿地上饰以折枝牡丹。罐肩饰如意纹,罐身底部为莲瓣纹。罐底足施白釉,底心印有“中华民国”双方框红彩篆书款。

浅绿地牡丹纹筒形盖杯 杯体为圆筒形,杯腹接一耳形把手,与把手对称的杯口沿处有一凸出的三角形杯嘴。杯盖扁平,中心有一圆锥形盖钮。器身与器盖均以水绿作底,杯体上饰以大红大绿的折枝牡丹纹。杯口沿与盖沿以胭脂红作底色,饰以缠枝花卉纹。壶身底部饰以莲瓣纹。器底施白釉,底心印“大清同治年制”双方框红彩篆书款。此类器作奶杯用,造型有明显的西洋特色。

红绿地粉彩开光凤凰牡丹纹折沿盆 宽折沿,深腹,平足内凹。盆内分3层装饰;盆心为一菱形开光,开光内以胭脂红为地,上饰以飞凤牡丹,开光外为一圈黄地缠枝梅花,盆腹以水绿为地,并饰以4个海棠形胭脂红开光,开光内外均饰折枝牡丹;盆折沿以胭脂红为地,上饰八吉祥纹。外壁画有两枝红彩竹叶。

马六甲海峡地区的“海峡中国人”,又称“土生华人”,男性俗称为“巴巴”,女性俗称“娘惹”,主要分布于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华人很早就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到马六甲进行贸易,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到马六甲从事贸易活动的中国东南沿海商人,有些人定居下来并与当地马来妇女结婚,逐渐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婚姻、家庭,拥有独特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并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土生华人社会。从19世纪初以来,特别是以后,随着英国殖民地在马六甲、槟城和新加坡等地的发展,大量中国人又移民到这里,参与马来半岛开发,这些中国人则被称为“新客华人”。张士瀛《地球韵言》卷二载:光绪十二年(1886年)“各处华民之数:新加坡约十四万,槟榔屿及其附近属地共约十万,麻六甲约三万,卑力约八万,石兰莪约十一万,芙蓉、彭亨各约三万,柔佛约十万,通共约六十万人。”

当地土生华人约在19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巴巴人的社会,这个社会是多元文化的结合,以中国儒家文化为主,也吸收了当地佛教文化及西方殖民者发展海峡所带来的基督教文化,在语言、婚姻、服饰、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他们说的是一种由闽南语与马来语变化而来的“巴巴-马来”语。在婚姻关系上,中国巴巴人的习俗规定,其女性后代只能与巴巴人的男性后代或新移民来的华人结婚,并且规定新郎只能在新娘的父母家定居。中国巴巴人的结婚仪式复杂而豪华,讲究排场,婚礼要持续12天之久。吴广霈《南行日记》载:光绪七年新加坡“侨寓华民,闻约十余万。坐于斯,老于斯,诡异侏漓,半成异族”。李钟珏在《新加坡风土记》中也说:“久居新加坡之华人,多娶土人女为室,其装饰与安南女子略同,窄袖宽衣,其长没足,因而所生之女,亦从土装。”

在长期从事商贸及锡矿业、橡胶种植业的基础上,不少当地华人变得富有。如光绪十年郑观应《南游日记》中关于新加坡华人富裕的记述有:“聚居华民,合坡埠山内,计约二十三四万人。福建籍居十之七,广东籍居十之三。商贾家族,上者二三百万,中者五六十万,下者亦数万。”1887年到新加坡访问的李钟珏在《新加坡风土记》中也说:“新加坡华人最多亦最富,有拥赀称千万者,有数百万 者,若十万八万之户,但云小康,不足齿于富人也。”财力基础为海峡中国人订购反映自己独特风俗习惯和审美爱好的陶瓷器提供了条件。由于对婚礼及一些节日礼仪和日常饮食生活的讲究,富裕起来的海峡中国人重视婚礼、节日和日常饮食所必不可少的陶瓷器皿。在结婚仪式上,大家都可以欣赏到其家庭拥有的陶瓷器皿,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家庭的富有显然与其拥有陶瓷器的数量和质量有紧密关系。

马六甲海峡中国瓷是从什么时候产生的?具体又是如何产生的?由于缺乏文献记载,目前还很难定论。根据海峡中国瓷的款识与造型、装饰特点,我们倾向于这些釉上彩瓷的生产及销往马六甲海峡地区是从清同治时期开始的说法,鼎盛于清光绪至民国初期的20世纪30年代。随着1937年日本全面爆发,海峡中国瓷的生产和销售也就停止了。这从马明月女士收藏的海峡中国瓷中署同治、光绪、民国三朝纪年款识的数量多少可以得到一定反映。据统计,在马明月女士收藏的约150多件海峡中国釉上彩瓷中,署“同治年制”“同治”和“大清同治年制”的有11件,署“光绪年制”“大清光绪年制”的有51件,署“民国年制”“中华民国”和“洪宪年制”的有14件。由于民国时期大量流行作坊、店名款,如“许顺昌造”“程义泰造”“周顺兴造”等,民国时期的款识是最多的,马女士所藏此类瓷器有40余件。为海峡中国瓷部分底款样式。

从马明月所藏海峡中国瓷来看,带“大清乾隆年制”和“乾隆年制”款的瓷器有6件,都为双方框红彩篆文印款,对比乾隆年间款识,可看出这些乾隆年制的双方框红彩篆文印款明显是后代伪托的。在陶瓷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后,后代伪托前代款识的情况非常多,因此对于瓷器款识必须慎加鉴别,除了研究款识本身特点外,主要是看造型、装饰及胎、釉等特征。乾隆时期的“大清乾隆年制”款识都是手写或手刻的,还没出现印款,印款是同治以后特别是民国时期流行的。另外,四系狮钮盖罐这种器型也是同治以后才流行的,乾隆时期还没有。

海峡中国瓷器的生产地在哪里?由于找不到文献记载,现在只能根据其特点和器物上的款识来认识。根据我们亲眼看到和亲手感知到的海峡中国瓷胎、釉及装饰的特点,很容易肯定这类粉彩瓷器是在景德镇生产的。虽然19世纪以来的景德镇瓷业生产总的来说是在走下坡路,但由于上千年来积累的制瓷技艺基础,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在整个世界,应该说水平仍然是最高的,特别是手工粉彩瓷更是这样。当时具有雄厚财力又保留有浓厚传统文化的海峡中国人必然会不计瓷器价钱的高低,到当时中国瓷器生产水平最高的景德镇来订购带有其审美色彩的瓷器。

从底款来看,也清楚地说明这类粉彩瓷是在景德镇生产的。如在绿地胭脂红开光凤凰牡丹纹四系狮钮盖罐和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帽筒底心有的印有“景镇许顺昌造”红彩楷书款,在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香炉的底心印有“景镇涂茂兴造”红彩楷书款。这里“景镇”二字是景德镇的缩写。又有的绿地开光凤凰牡丹纹奶壶的底心写有“江西官窑”青花4字楷书款,这里“江西”指的就是景德镇,因景德镇自明代以来一直归江西管辖。

相关期刊更多

燃气轮机技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南京燃气轮机研究所

电池工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中国果树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