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忘年会

忘年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忘年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忘年会

忘年会范文第1篇

铺满了整个山岗

虽只是昙花一现的灿烂

但却留下道迷人的风光

漫步在清晨的小道上

在想明天该怎么样

偶然瞥见飘落的落叶

不免心生许多惆怅

流年不会随人愿

同学又有几年同窗

只是在分别之后

忘年会范文第2篇

在风雨如磐的20世纪初,陕西的有识之士以开启民智、兴学育才为宗旨,打破了旧式藏书楼的束缚,积极倡导建立新式的公共图书馆。1909年9月,陕西省图书馆正式建成,顺应了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由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潮流,是我国成立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早成立的省级公共图书馆,在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最初的陕西省图书馆名为“陕西图书馆”,馆址在西安梁府街(今青年路)学务公所内。1915年5月迁至当时的繁华市区南院门,合并“劝工陈列所”,同时兼管“西安碑林”等文物单位,馆合和经费都有所扩大。1927年更名为“陕西省立中山图书馆”,同年7月6日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图书馆”。1937年4月12日更名为“陕西省立西京图书馆”。在最初的40年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陕西省图书馆秉承“一日收藏旧籍,二日广征群籍,三日列邦新书,四日吉金乐石”的藏书原则,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藏书规模。至今仍然作为“镇馆之宝”的宋元刻本《碛砂藏》、清代雍正铜活字印本《古今图书集成》等古籍珍本基本上多在那时成为馆藏。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陕甘宁边区政府西安军管会文教委员会接管西京图书馆并改名为“陕甘宁边区西安图书馆”,1950年4月又更名为“陕西省西安人民图书馆”,1953年7月起正式定名为“陕西省图书馆”。1958年7月,新建的2800平方米阅览大楼建成开放。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陕西省图书馆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1978年党的以后,陕西省图书馆各项工作摆脱“”的干扰,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迎来了事业发展的新的春天,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馆藏总量超过200万册。

1996年,由于西大街馆合面积狭小、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广大读者日益增长的阅读需求,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西安长安北路与南二环路交会处建设陕西省图书馆新馆。新馆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主楼12层,裙楼6层,设计藏书容量400万册,阅览座位2000个。新馆实行阅藏合一、借阅合一的大开间开架借阅,并设有报告厅、多功能厅、展览厅、多媒体教室、读者餐厅等,面向广大读者开展形式多样的讲座、展览、影视与音乐欣赏、教育培训与生活服务。特别是新馆先进的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和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增强了陕西省图书馆在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能力。2001年9月30日,陕西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向广大读者开放,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被誉为“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省级公共图书馆”。

近年来,陕西省图书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公益、平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理念,把“以人为本,服务至上”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宗旨,全馆工作迈上新的台阶。

1 提供开放式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坚持一年365日天天开放,每天开放时间长达12小时,简化办证手续,吸引八方读者来馆阅读,年满12周岁以上的读者,持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均可办理借阅证,对残疾读者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借阅册数和借期上给予优惠,外籍人士也能方便地办理借阅证。

2 努力作好读者服务工作。新馆开馆以来,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00人次,周六、周日、节假日达3000~4000人次。每年平均接待读者逾100万人次,读者接待量位居省级图书馆前列。2008年全年外借书刊51万余册次,为原老馆时的6倍多。每个借阅窗口均放置读者意见本、设立电话投诉,定期举办读者座谈会,在网站及阅览室均设立读者需求表等方式,广纳读者意见。

3 在传统借阅服务的基础上,一方面,利用新馆良好的设施条件,节假日广泛开展讲座、展览、读者座谈、影片展映、征文等各种读者活动,仅2008年就举办讲座、展览300场,同时面向广大读者和图书馆工作者开办计算机、英语、图书馆学等各类教育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开展高层次信息咨询、课题服务和文献开发工作。逐渐加大对馆藏文献深加工的力度,积极开展文献信息增值服务,提高文献服务层次。

4 在认真做好印刷出版物借阅服务的同时,抓紧以陕西特色文化资源为重点的数字化建设,加强网上数字化文献建设和推介服务。目前,陕西省图书馆已拥有了一定规模的数字化文献资源,通过本馆网站(省略.cn)每天24小时向社会提供包括10多万种电子图书、8000多种电子全文期刊、数百种电子全文报纸、100多个专题数据库以及依靠本馆力量建设的陕西地方特色文献全文数据库等多种数字文献阅览服务,馆藏网上数字资源实现对持证读者全面免费开放。截至2009年8月31日,陕图网站总点击数超过22.41万人次。

5 不断加大延伸服务的力度。2005年6月1日,陕西省图书馆的少儿分馆正式开放,凡3~16岁的孩子,均可以免费免证到馆阅览。截至2008年底,少儿分馆藏书量已达50510册,年接待读者(含少儿电子阅览)6万余人,外借图书近15万册,办理借书证5000余个。此外,每年通过举办30余次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读者活动,开办英语、绘画、速记等各种类型的少儿培训,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才华、放飞梦想的平台和放眼世界、增长知识的窗口。

2006年3月17日,陕西省图书馆省艺术学校分馆正式向艺校师生开放。省艺术学校分馆面积200余平方米,全部实行现代化的计算机管理。分馆入藏图书共计14000余册,小海豚网络乐园配备计算机70台及打印机、扫描仪等设备,既保证了学校电教课使用电脑的需要,也满足了学生课余上网的需要。陕西省图书馆艺校分馆的开放不仅为学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享受课余文化生活的良好场所,同时也是我馆又一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截至2008年底,艺校分馆阅览室共接待外借4592人,外借图书6000余册。

2006年12月,陕西省图书馆图书流动服务车正式启用。车上配有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先进设备和图书馆计算机管理服务系统及开放式书架,可载藏图书5000多册,可在企业、社区、校园及广场等各种人群聚集的地方,为广大市民提供现场办证、借阅书刊、图书预约及信息咨询等服务,车上采用无线上网等现代技术手段与总馆互联,可实现与总馆图书通借通还。目前,陕西省图书

馆已经开展服务的流动点达到14个。

2008年12月3日,由陕西省残疾人联合会与陕西省图书馆联合开办的视障阅览室正式建成开放。该室目前收藏各类盲文图书和视听资料1200多册(件),配置电脑、盲文点显器、盲文刻印机、盲人读书机、多功能视频助听器、传真机、CD录音机、触觉语音地图、多功能盲杖等国内外高科技视听产品,通过明盲文转换软件及语音软件,实现图书文献电子化盲文阅读、语音阅读、网上交流信息、读写文件、刻印文件等多重功能。视障阅览室的建立,为广大视障读者提供了真正的无障碍阅读,让更多的弱势人群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6 积极开展图书馆协作、协调工作和市县馆业务辅导工作。作为陕西省图书馆界的龙头馆,陕西省图书馆承担着全省公共图书馆的馆际协作、协调和市县馆业务辅导工作。每年编辑《陕图工作动态》12期,加强了与市县馆的联系,促进了省馆与市县馆之间的信息沟通。2007年初,陕西省图书馆和咸阳市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在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建设、电子资源应用、图书馆资源共建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全省公共图书馆联盟建设开始启动。此外,还对大荔县图书馆、三原县图书馆、神木县图书馆、铜川市图书馆的筹建工作进行多次业务指导和装备支持。陕西省图书馆正在逐步实施全省公共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一体化建设,以陕西省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平台,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全部接入陕西省图书馆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系统,实现全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管理与书目数据建设共建共享。

忘年会范文第3篇

神木:西巡谒拜的纪念

从兰州出发,我们朝白银、靖远方向行进。在冬季的寒风里,路旁褐色的山脊诉说着北方土地的骄傲与荣光。靖远,有其名始于1730年,为清雍正皇帝所赐。但直到今天,仍有一些人称靖远为古会州,而这大概就要追溯到唐代了。《资治通鉴・梁纪》中说:“唐分平凉之会宁镇置会州,又置乌兰县属也。”其时会州地界大约包括今靖远、景泰、会宁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今宁夏中卫的一些地方。

唐朝女皇武则天对靖远这个地方重视非常,她曾诏命陇右诸军大使娄师德在这里屯军垦田,开发建设这一丝路重镇。但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最早把目光投向这里的却是西汉武帝。史书上说,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并设祖厉县,这祖厉县就是今会宁县的最早建治了。

在甘肃平川地区有大小神木山,在这一带民间,流传着一个与武帝有关的传说:公元前114年,汉武帝西巡到会宁(祖厉)时,听说村子南边的山里长出了两个“神木”,酷似人形,一大一小,便前来谒拜神木。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武帝谒拜神木,便在长出神木的山崖下修了一座叫神木宫的庙。直至解放前这庙还在,但后来被拆毁了,神木也不翼而飞。“神木让陕西神木县的人拿去了!”当地人的理论根据是在秦始皇之时,平川一带属北地郡,常有“犯过错误的人流放于此”。而陕西神木县的人“拿走”平川神木也就合乎情理了起来。传说,当然无从考证,但他们却固执地认为,自己所说的这一切是真的,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在百姓心中的份量。

无独有偶,在神木头村附近,我们还听到了有关霍去病和苏武的传说:在离神木头村不远的公路旁,有一座被削去了顶的山包,当地人说那是霍去病当年西征时用过的“点将台”。而在距山包附近一道山梁中间,有一座被拆毁了的庙,当地村民称其为“苏武庙”,并说是霍去病西征时为苏武修的。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遍地青砖碎瓦,以及两块倒下的庞大石碑,只是石碑上的字迹已模糊难辨了。在石碑的附近还有两棵已经死去的小碗口般粗细的柏树。村民们说,这柏树已有千年了,现在每逢年节还有人到这里来用刀劈块柏木,拿到家里避邪。我们在柏树的躯干上也看到了刀劈过的痕迹。

这些不过传说而已,但一路追寻,听闻着这些正史之外的“民间故事”,我们忽然想起了这样一首歌:“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历史的天空中留下一串串鲜活的姓名……”其实,在刀光远去,鲜活的何止姓名?

固原:造就唐诗高度

辞别平川区过海原至固原,我们已深入宁夏地界。固原地处西安、兰州与银川的三角地带中心,系丝绸之路东段北道必经之地。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延居。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这首诗中所说的萧关指的正是固原这个地方。

汉武帝在位时,匈奴骚扰边疆,作为关中四塞之一的萧关在军事防御中极为重要。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析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固原),这是固原历史上第一个郡级政权建制,其后,他曾6次来这里巡视。

史料记载:元鼎五年,汉武帝“始巡郡国”,北出萧关,猎于新秦中(包括今内蒙古河套以南、宁夏清水河流域、甘肃环县、陕西吴旗县一带),随从“数万骑”。从中,人们不难看出帝王出巡的浩大阵势。而这个被太皇太后封闭了六年之久的皇帝,正如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说的那样,是狩猎中悟得了军事之道。

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透过汉武帝的这首诗,人们不难看出他狩猎的“醉翁之意”。

回望萧关,我们甚至看到后来唐朝边塞诗的一个高度,其实这一高度正是军事的高度,从武帝析设安定郡起,它就开始一点点拔高。岑参说:“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杜甫说:“萧关陇水入官军,青海黄河卷塞云。”……谁能否认,这唐诗中的固原萧关,在汉代就送走了武帝、霍去病和张骞的身影。事实上,唐诗之所以在后来能达到一个后世无法企及的高度,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军事,而汉武帝早就在它迈上这个高度之前,为它铺就了一个台阶。

平凉:回中道上的铙歌

从固原,我们绕道直奔平凉。这一路,我们走的大约就是史书中所说的回中道。《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这里所说的鸡头山指的正是崆峒山中的一座名峰,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下令修通回中道。

专家认为,“回中”的称谓与秦长城的蜿蜓包罗有关。秦得义渠诸戎之地后,为防御匈奴,巩固边疆,便在北境线上筑起了一条长城,连接三郡。于长城自西向东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秦长城西自陇西、临洮而北再折向东逶迤而行,其走向曲折迂回。回中之“回”就取其曲折蜿蜓之意。所以从广义上讲,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都可以泛称回中了。从狭义上说,在没有设置安定郡之前,回中介于陇西、北地之间,呈南北走向。汉武帝析置安定郡后,回中地域基本上在安定郡境内。

史书记载说,元封四年10月,汉武帝下令修通回中道后,朝庭中有位叫贾山的官员曾写过一封信给他:“秦为弛道于天下……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恐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为弛道之丽至于此。”由此不难想像秦弛道当年的模样,其道路的宽阔度和“树以青松”、“厚筑其外”已具今日封闭式高速公路的雏形。

“上之回所中,益夏将至。行将北,以承甘泉宫。寒暑德。游石关,望诸国。月支臣,匈奴服。令从百官疾驱驰,千秋万岁乐无极。”这首汉代铙歌《上之回》唱的是当年修通回中道的盛况。

回中道虽赶不上秦直道,但当初毕竟与军事有关,更何况汉武帝以后数次巡视安定、回中皆走此道,想必与秦直道相比也差不到哪里去。极为重要的是这条道路的开通,为后来开通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是一条通往河西、西域的交通干道。即便是在今天,人们依然看到其当初开通这条道的重要意义。

回首再望,汉王朝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年之遥了,而汉武帝一生的功绩似乎还在眼前。

河西:“农民军团”的文化担当

我们从兰州出发,一路向西,车行不足4小时,武威这座历史名城便出现在了眼前。面对今天武威城中扑面而来的现代商业气息,我们已经很难想像出它于汉唐之时甚至更早一些时候的“模样”了。但透过历史的尘埃,我们仿佛渐渐能抓住武威这座城市从远古走来之时,飘动在轻风中的一角衣袖,于是我们听到它两千年前的心跳。

河西归西汉管辖之后,汉武帝于公元前121年设置了武威郡和酒泉郡。公元前111年,又分出上面两个郡的部分土地,设置了张掖郡和敦煌郡。武威郡治在现在的民勤县东北,酒泉郡治在现在的酒泉市,张掖郡治在今张掖市西北,敦煌郡治在今敦煌县西,河西四郡共辖35个县。这之后,汉朝便开始移民河西。这些移民实际上都是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军团,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来,这个“农民军团”有10万人之众。

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农民在浑然不知中承担起了改造自身和接纳外来文化的使命。我们可以想像这样的一幅场景:一个锄地的农民却又时时惦记着带在腰间的刀,或者插于地硬之上的矛。这就是典型的一手拿枪(武器)一手握锄了,可谓一心两用,在今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正是这样一个“农民军团”,却牢牢巩固了汉代的边疆,并为当时远在长安的皇帝省下了一笔数目不小的“军费开支”。

在武威这个地方让人清晰可见的除了这“农民军团”之外,让人联想得更多的是秦时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匈奴。汉文帝时,匈奴赶走了生活在这一带的月氏,空前强大了起来,占据了武威和整个河西走廊。从此,便有了汉朝为“和亲”而西行远嫁的女人。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个雄才大略的皇帝就再也不愿将国家的和平“寄托在女人的胸脯上”了,于是战争开始了。

史料记载,仅在河西地区,汉武帝向匈奴发动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战是霍去病于公元前121年指挥的“河西战役”,这一战给了匈奴以沉重打击,并使汉朝收复了河西。

当年的“河西战役”使匈奴离开了河西走廊,但一个游牧民族离开了一个地方,并不等于后来到这个地方的农耕民族就不知道在这里放牧是怎么回事。《汉书・地理志》中说:“地广民稀,水草宜牧,以故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这就是说汉朝的10万移民并没有在武威这个地方完全种地,否则就不会有“凉州之下畜为天下饶”的记载了。直至今天,我们依然在武威的一些山区看到一些人过着半稼半牧的生活――那10万“农民军团”不但学会了放牧,还将中原的耕种文明带到了河西。他们既是这片土地的开拓者、经营者,又是这片土地上的管理者。他们的存在巩固了西汉王朝对河西的政治管理,也促进了河西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创造了方便条件。

丝路:通往西域的神奇

弯弯月出挂城头,

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

胡人半解弹琵琶。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岑参这首诗,依然能想像出唐代凉州的繁华,而早在唐代之前,汉王朝就为其造就了这“七里十万家”繁华盛况。

汉唐两朝所以能够建立起发达的封建文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怀偏见地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先进文化。而丝绸之路在当时则是一条传播先进文化最重要的途径。古代希腊、罗马人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serice),把中国人称为赛斯人(seres),赛里斯就是丝的意思。直到今天,中外学者仍不约而同地将这条古道称为经济之路、文化之路,甚至中国崛起之路。

汉武帝建元元年,朝廷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匈奴打败了胝,胝人四处逃去,对匈奴人仇恨满怀,只是没有人帮助它们攻击匈奴。于是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乃至后来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繁荣。

今天,当我们翻开张骞在西域停留了十多年后归来写给汉武帝的一份类似“调查报告”的参奏,仍然不难看出当时的汉朝官员、包括汉武帝对西域知之甚少,甚至浑然不知。这就像清朝宰相刘墉曾经认为西洋人的膝盖骨发育不健全,禁烟英雄林则徐曾认为西洋人如果没有中国的茶叶就会因排泄不畅而死去一样。通过张骞的“考察报告”,人们不难看出当时汉廷众多官员对西域的很多新鲜事“闻所未闻”。据说,张骞在朝上奏他的“考察报告”,听得汉武帝和满朝官员入了迷。

如果说,汉武帝当时派张骞出使西域仅仅是为了“断匈奴右臂”的话,那么丝绸之路开通后所发挥的经济与文化的效益是他始料不及的。这条路使中原的丝绸和精美的手工艺品,以及铁器、掘井灌溉等技术传入了西域甚至国外。也使西域的葡萄、石榴、西瓜、核桃、大蒜、黄瓜、胡萝卜、蚕豆、胡麻,还有骆驼、驴等牲畜传入了中原。这条路使中国扬名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国。而当初被“移”往河西的10万“农民兵团”在此时已变成了这传承的“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正是这条路,不仅给中国带来了经济上的空前繁荣,而且使汉族迅速崛起,以致后来在我国的多民族文化中一直占领主导地位。

西王母赠桃:英雄美女的历史神话

汉族这一称谓始于汉初,而汉武帝时期则是汉族真正兴起的时期,汉族兴起也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见证。

瑶池阿母绮窗开,

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

穆王何事不重来?

今天,当人们面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这首诗时,恐怕一下子就会想像出周穆王八骏飞奔的情形。但是诗中讲述的却是一个有些凄伤的有关周穆王(穆天子)与西王母(民间所说的王母娘娘)的爱情故事。其时西王母是一个人而非一个神,是我国周代一个叫犬戎的民族部落首领,一个美貌而多情的女人。

西王母没等到穆天子驾乘八骏归来,后来竟演变成了一位美貌出众的女神,并与汉武帝传出了一段爱情佳话。《汉武帝故事》中描述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一天驾五色斑龙,由五十天仙陪同来到武帝王宫,她将三千年才结一次的仙桃赠与汉武帝,天亮时依依不舍地离开汉宫。故事表现了她的真情与痴心,充满中国传统爱情的深沉和美好。

我国境内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族名,56个民族又有一个共同的族名,即中华民族。从古至今,这56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共同进步,一道创立了中华民族的数千年灿烂文化和文明成就。这正如著名学者所说:“在中国这样长的历史里,民族变化多端,你变成了我,我变成了你,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且有些合而未化,还保留了许多原来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这一名称在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的《史记》中出现也绝非偶然。

忘年会范文第4篇

记得安藤忠雄曾说过,“我二十岁出头四处旅行时,就在想,这个国家真的可以这样么?对社会或权利的问题也思考了很多。这些现在都成为我做建筑设计的动力,即使有一时的不顺利,在愤怒还没有消失之前,就想‘再努力一把也许就……’这也就是我摆脱不顺利的方法吧。”前辈们尚且在回忆中对自己的设计之路进行梳理,我们又能在回望中找到怎样的设计轨迹,通过它又将映射出怎样的设计人生?

对奋战于设计一线的设计师们而言,双十年华的那段经历一定是印象深刻的。那个时候,他们要么孜孜以求于高校、吸取知识;要么初出茅庐,开始从事设计工作。当时碰到的挫折,现在看来是否受益匪浅?当时的梦想,在今天看来是否已然实现?往昔的设计诉求,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我们请到张寿振室内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张寿振先生,金螳螂上海设计院所长张海涛先生,HRc中国分支机构、汉象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顾剑路先生,一起参与本期的话题讨论。

做设计到底为了什么?

顾剑路:对刚跨入这个行业的年轻人而言,首先要认真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设计。是为了理想、还是为了爱好,抑或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不同的出发点将带来不同的选择。如果是为了赚钱来做设计,你可以选择做一些比较能迎合市场的东西,即我们俗称的行货,当然这些作品不一定具有艺术生命力,也涵盖不了你自己的设计想法。在短期内会让你赚到钱,但相信很快就会被市场淘汰。

但如果说你做设计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去研究什么是设计、应该怎么去做设计、是选择设计公司还是装修公司,做好这一步,才能为你将来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张海涛:我们公司也有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在审核他们提交的设计方案时,我们往往会问“这个方案有哪些受众?主题是什么?要怎样才能落地?”,他们大都很茫然。就跟顾总所说的,现在这些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刚刚步入设计行业,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做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是96年开始做设计,那年21岁,刚从环艺设计专业毕业,自毕业之后到现在差不多做了16年。这16年走过来,有时候我会问自己,到底我是在做设计吗?但是我知道我走到今天,很大一点是基于自己对设计的爱好,那个时候还不能管设计叫设计,应该称做装修设计。从一开始的250元工资、逐渐上升到400、800,再到过千过万,现在想想,一开始的坚持还是很值得的。

刚毕业时,我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就去现场盯工地、买材料、画图,然后再反过来,不断推敲、研究施工图。通过深入分析,我将产品的设计、深化步骤进行分解,摸索规律后再去做设计,经历了“从技术再到设计”的过程。对我而言,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再去做设计,与单单设计一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但现在很多年轻人,只有想法,至于怎么去做完全不清楚,他们还希望能有一个深化团队来支持,却不知道当深化团队真正来支持的时候,已经不是他们做的那个设计了。

张寿振:我是24岁入行的,大概98、99年。我不是科班出身,原专业是机械设计。我那个时候选择做这一行,一个原因是自己确实爱好;另一个原因是要谋生,因为当时机械设计不是很好找工作,又很枯燥。其实,我那个时候跟现在二十来岁刚入行的年轻人一样,对“设计是什么”没有概念。而且我们可能比他们还迷茫,起码他们现在二十来岁的,已经看过很多很好的设计了。张海涛:那个时候基本上装修才刚刚起步,也不存在专业设计师。设计不外乎用材料来堆砌,只要业主喜欢就可以了。

张寿振:早期这个行业很繁荣的时候,我们一年都是几十套,上百套地拿项目。这么多客户可供你摸索经验,合理规避曾经犯过的错误,再经由多年的总结,你就是老师傅了。设计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概念,不同的人经过不同的实践,会有一套自己理解的设计定义。

顾剑路:我们这个年纪的,基本上都是从技术转行去做设计。现在很多则是从纯粹的学院派出来做设计的。他们有他们的优势,能建立比较系统的设计观念。我们对设计的认识很多都是通过工地现场的摸爬滚打,或者说通过与很多客户的合作沟通总结出来的。说句实话,我也是这两三年内,对设计才有了真正的理解,在我看来,能引起共鸣,发自内心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

张寿振:虽然每个阶段的经验是不同的,传授的东西可能还不太一样,但有一些是相似、共通的。带我们的老师傅,也给我们讲过一些入门的经验,这跟我们对现在年轻人的建议还是比较类似的。但是我们那个时候也不一定所有的东西都能听得进去。张海涛:学院派的学生理解能力比较强,在学校其实已经学到了很多东西,譬如对设计的感觉、设计观念的建立等等,但他还缺乏实践经验。但通过适当的引导,让一个很有经验的设计师来跟他沟通,他能一下子理解很多意思。

张寿振:我们那个年代虽然不是科班出身的,但行业竞争不是那么激烈,只要你有悟性、经过努力,还是可以做得很好。但是现在竞争愈加激烈,如果还不是科班入门的话,很难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过,国内科班也存在一个问题,学校里面讲的都是执行,但凡学生有自己的创意,也被这个系统锁住了。

好设计是什么?

张海涛:什么是设计?就是这边好一点,那边好一点,我能给它凑一块就叫设计?那个根本就不能叫做设计。我觉得一个真正的设计应该是通过我的经验、我跟客户的沟通,通过精神上的交流做出来的,是别人都没有见过的产品。

而且这还存在80分、95分的概念,搬得好的设计最多也就是80分。95分的设计涵盖了很多细节,需要推敲,越推敲越觉得好看、深入,越觉得这个设计做得好。再往上,就是大师级的设计了,对设计细节譬如拉手的尺度、厚度、高度,更是有精准的讲究。张寿振:我们最近几年基于迎合市场要求和甲方喜好的层面上,做过几个不错的作品。比如我们刚请专业摄影师去拍的西郊玫瑰里的项目,甲方希望是新装饰主义风格,我们按这种诉求去做,做出来相当棒。但这个作品也只能参加普通的设计大赛,根本不考虑拿去含金量比较高的赛事参评,因为它没有新的思想在里面。

顾剑路:这也涉及到完成度的问题,不光是硬装、软装,还包括各方面的完成度。包括我们自己在做设计的过程中,一开始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概念和构想,但是慢慢地你会觉得这个方案可能消防、标高、设备都有问题,甚至于因为甲方的、资金的原因,让你不停地在改方案。

张寿振:这个是有问题的。国内的设计师,80%的时间投入在跟甲方沟通设计方案、画图细化上。真正的操作层面,很少能拿出超过50%的时间,去做调研,了解客户的资金投入。你给到客户设计用到的所有材料,不是剪一个小样就OK,这个小样应该根据总体造价来估算。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往往是在做执行,并没有评

估他所能带给客户的价值。

顾剑路:其实很多设计师在做的工作,也就是我们说的深化,它并没有包含设计的价值在里面。

张寿振:现在很多年轻的设计师不愿意跟客户去沟通,觉得客户很烦,前期工作做得也不到位。我们在施工过程中也经常会碰到客户要求修改的,但只要你有数据分析,说明利弊关系。若是弊大于利的,还改吗?客户在数据和专业面前,是愿意接受,而且接受得很舒服。当你没有做调研和给出数据分析,客户凭什么要听你的,他会认为设计师还不如他。

张海涛:对,而且现在的设计师总觉得客户不能理解他,总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客户为什么不选?我们公司现在一般会给客户提供选择的权利,推出三个方案,告诉客户最终推荐的是方案几,为什么推荐这个方案。通过方案比较,也更易于打动客户。但是现在的设计师总觉得,让我做三个方案,好辛苦,而且你让我自己怎么选择呢。可以说,他在做调查研究的时候,深度往往是不够的。

张寿振:我们不会做三个方案,若调研够的话,其实就是一个方案。你三个方案反而会左右自己的想法与客户的诉求,有点商业化了。你给客户做的更多,然后让客户感觉到自己很努力的,其实这是在努力地犯错误。

张海涛:我们做三个方案是有目的的,这个不存在竞争,因为合同已经签了,明确是由我们来做。我们做的这三个方案,其中一个肯定会引起客户的共鸣。接下来再往下做的时候,就非常有针对性,可以节约设计周期。当然我说的这三个方案,仅限于平面方案,不是说这三个方案完完全全都已经好了。

张寿振:每个阶段接触的甲方以及作品的不同,它们在要求、层次等各方面也会影响到你自身设计的提升。以前我只知道什么是VI,直到前两年我们接了几个商业项目,甲方请专业的VI跟我们对接,才对VI有了真正的认识。以后我们再接相关的项目,若客户没有VI,我们会建议客户找VI来跟我们对接,一次性解决掉室内与整体包装的问题。

做设计接触的面太广了,不同的时段可以接触到不同的东西。以前认为照明灯光自己配备就可以了。最近去了广东的照明基地,才发现灯光领域也是非常专业的。我们做酒吧项目有专业的灯光设计师,只要把点位标注好,由他们来计算即可。但当你真正了解了光谱以及照明各个方面的差别,这对我们今后的设计会有另一层面上的提升。

年轻人不要看重暂时的差别

顾剑路:对进入这个圈子的年轻人而言,我觉得调整思想很重要。现在很多年轻人刚毕业,怀揣理想,总觉得进了一家设计公司,定能给公司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一家公司能存在5年、10年,有它存在的必然性。你要融入这家企业,就要融入它的企业文化,清楚它为什么这样做,市场在哪?就像我们不做欧式,因为我们觉得中国人对欧式的文化底蕴了解不够。我曾经接触过一位20多岁的欧洲女设计师,她已经是家族第三代做设计的,我们在积累方面没法跟她比。

现代装饰杂志社:对,他们在是传承来自他们生活本质内层面的一些文化,就跟中国所谓的中式是同样的道理。

顾剑路:比如说家具,我们配的很多欧式的家具在外行人看挺和谐的。真正懂行的人一看,这是维多利亚时期的,那是摄政王时期的,怎么能将这些家具混在一起?这就譬如在中国做中式,我们会将明式和清式家具混在一起么?

张寿振:陈丹青曾说过,不管做什么,你确定好喜欢哪一行,就一定要坚持,是金子总会发光。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如果你要做这一行,就要耐得住寂寞,不要急功近利。早些年,当遇到瓶颈时,我都会想是不是不干了,要转行了,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顾剑路:对一个企业而言,是很现实的,工资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你能干多少事,企业就给你多少工资。如果你是想赚钱,根据自己的特长,大可以去装修公司,他们是根据业务能力来给薪酬的。

张寿振:我以前有一个助理,20来岁,他这几年的工作过程,也代表了现在年轻人的某一方面的工作走向。他早期做设计助理时,对设计软件比较熟练,负责表现。后来在我的指导下表现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借由这个资本,他接二连三,跳了四五家公司,要么是看中提成好,要么是看中底薪高,没有一家能超过一年。我私下跟他沟通,年轻人不要看重暂时的差别,重新跳槽的这家公司很可能还不如上一家。如果你真的爱好设计这一行,就要去以设计为主的公司,起码干足两年。

张海涛:装饰公司的设计部是完全为自己的装饰来服务的,设计公司是为设计服务的。你如果要做设计,一定要选好去设计公司,不要去装饰公司。

张寿振:刚入行的年轻人,要跟对人。因为带你的设计师很关键,他的水准直接决定了你能有多大的提升空间。跟现在的年轻人相比,我们当时有不懂的会主动去问,问到别人烦。有时候老师因为你愿意学也会不自主地教你一些东西。但现在的年轻人是坐在那里等你来教。

现代装饰杂志社:接照张寿振张总所言,我来做一个延伸,在这个行业里对你影响最大的人和事是什么?或者说带给你过什么启发,有过什么挫折?

张寿振: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03年非典时期的一个客户。那年我刚来上海,不到三十岁。这个客户投资房产,但喜欢自己装修。那个时期正赶上配软装,因为非典,上海很多家具店是没有人的。在摩登时代,我们淘了很多老上海家具的,放置在租住的淮海路上的一间房子内,待装修好了再布置。他的眼界很开阔,有时我都有感觉跟不上他的节奏。这段经历让我对软装搭配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设计要每天前进。不前进,不仅会被同行抛下,还跟不上甲方的脚步。

当时我还认识了一位在我们项目楼下的香港设计师。他一个月只做两套,每套造价40万以上的,在当时已经是很大的装修投入。他做得很轻松,在现场用设计作主线来引导所有的施工流程,出来的品质很棒。反观,当时的我们是用施工引导设计,施工为主,设计为辅。就是到现在,在台湾,也是以设计师为主线,全部由设计师来定义,串下来的。而我们内地,一直主张细节分工,结果太多的衔接,反而乱了。

顾剑路:我也不是科班出身,但机缘巧合从计算机专业转行做起了设计。这源于94、95年家里的一场装修,我天天跟我爸跑建材,看施工现场。那个时候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装修很有意思,它可以把你想象的东西变成现实。譬如那个时候做一个灯带,你看不到灯,但是会有光出来,超出我的想象之外。

张海涛:河南省峰和设计有限公司的武峰老师对我影响最大。从2001年起,我在他公司呆了几年,他说的几句话,“方法总比困难多”、“挑战自我,人定胜天”,我现在始终在用。

开公司跟结婚一样

现代装饰杂志社:从个体变化我们也延伸至公司管理层面,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创业初始,该如何看待企业管理?

张海涛:考虑到设计行业的专业性,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想得面面俱到。首先需要团队之间的配合,其次在同行之间也需要合作。当然,即便不是同行,也可以合作。

顾剑路:我们之前也是工薪阶层,因为不想受限制,想出品一些自己的东西,才开的公司。所有的活一个人也干不完,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和侧重面。有很多设计师不太善于言语,他们可能有很好的技巧和对设计的理解,可以往设计上去走;而我的优势是沟通,所以负责公司的对外事务。

公司的平衡架构,不外乎对内要有明确的组织、构架、条款,所有员工按照这个去执行;对外的宣传上,要延续公司的风格,即公司所要传递出来的设计理念。一般而言,我代表公司出来参加活动,讲的最多就是设计理念。施工上、公司管理上碰到的那些问题,只有到哪一天自己开公司了,才能体会。

现代装饰杂志社:专业技能这一块不外乎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但现在也有很多企业是同学、朋友合伙创业,最后又分开的,大家对此怎么看待?

顾剑路:首先,合伙办公司,大家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当然,其中还掺杂着个人的脾气性格等方面,这就跟结婚一样,两个人相处,总会有大大小小的矛盾,就看你怎么去沟通了。其次,心态得平衡,大家都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如果哪一方对这些有了计较,那合伙人之间肯定会有问题。

张寿振:我觉得团队合作,不是说谁要求谁不要把钱看得太重,虽然热爱这一行,毕竟还是要拿它来谋生,这是很现实的。所以要有一个好的规则,去合理分配大家的利益。这才是稳定的基础。

另外,我们是爱好设计的,自己创办公司就是不想受更多的束缚,但是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做设计。毕竟你还要跟甲方去沟通,去调研。但是我们在挑选案例的时候,也要有选择性,要分析做这个案子,它对我们有多大的提升?

忘年会范文第5篇

散落一地的念想

独依如画的小窗

静静的守望

一缕淡淡的忧伤

惆怅心的池塘

漫过心扉的漾

乱乱的思想

幽幽的吟唱

愁染眉宇不言往

为谁等候心微凉

两地一阕柔肠

梅月牵念长

云水漫漫心愁淌

相思期盼亲音响

我痴狂

君亦忙

婉婉天涯望

深深的思念

相关期刊更多

老年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委老干部局

新天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光明日报社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