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园林景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许多园林景观建设盲目追求外观和视觉刺激,认为大片草坪的绿色效果就是城市园林需要的关键,而忽视了城市广场的休闲功能,很多广场大多没有大树遮荫,游园内设置的座椅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看到的都是昂贵的铺装、繁华的罗马柱、华美的色块等,并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功能主题、担负起应有的文化职责。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其设计受到了许多人的推崇,因此许多城市或地区纷纷开始效仿,然而推崇它的人只是看中了其块状的广场分区、大片方格路网的草坪、纵横的步道设计、大理石的铺装等,并没有真正体会到“晨钟暮鼓”这一主题,也没有感受到古都的魅力,享受宝贵的休闲时间,更无法感受到晨钟暮鼓当年的恢弘气势,现在的钟鼓楼广场充斥着繁华之景,没有遮荫大树,也没有谈天说地的休闲座椅,游人们在这里实在是无法将14世纪的文化底蕴与这座古都联系起来,只是匆匆的来、匆匆的去。
不同的园林景观作品体现的心境是不同的,有些附庸风雅,注重诗画情趣,为了强调文化传播而设计了太多的主题。观赏者往往这一步还在缅怀古人怀才不遇的心境,下一步就跨入了开拓进取的时代浪潮;现在还在体会着中国江南小桥流水,转眼间就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繁华。这种园林景观作品使得观赏者看到的文化信息太过于凌乱,也让他们失去了探寻和挖掘该景观主题和文化的兴趣。
园林景观就如同所有的艺术品一样,需要人们的鉴赏,有些园林让人感到恬静而舒适,有些则感觉清冷而宁静,也有些会让人感到端庄而华丽,这主要是根据设计者注入景中之情不同而引起的感官和视觉差异。一些优秀的园林景观作品,大多就灌注了设计者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之美的真切感受。但是也有一些“味俗”的景观作品急需要提高其文化品位。笔者看到有些城市甚至出现许多令人费解的雕塑,例如苏州金鸡湖畔前段时间就出现了2组6尊裸女座椅雕塑,一时间成了众矢之的,现已经被当地城管局移走。不仅如此,一些县城入口处也不乏有一些或“一手擎天”、或“搞怪抽象”的雕塑作品,都无法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联想和高雅的情趣,甚至没有办法让人享受到艺术之美。
园林设计者需要根据园林对功能和性质要求的不同,对其布局也要赋予不同的特点,然而目前仍然有一些园林作品的主题和环境无法真正融合在一起,只是盲目的追求大胆创新,而忽略了场所的功能要求和环境特征,从而使得该园林景观反映出的主题及文化都大失水准。例如,陕西的森林公园建筑风格就缺失了自然的审美情趣,许多森林公园大理石的山门上用瓷砖镌刻出景点的名字,服务区内的酒店也为瓷砖地面、铝合金窗户,与其他城市宾馆相比并无独特之处,就连景观内的指示牌都是用现代材质制成,公共厕所、果皮箱等都无不透漏着现代化气息,人们身临其境并不会感受到山中之景。
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营造、文化内涵镌刻并非简单之事,其需要观赏者从“景”入“境”,然后再由“境”生“情”。具体来说,园林规划设计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融会贯通、统筹全局
园林景观规划需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不仅把握设计总体,也要合理布局细节,在规划过程中,规划设计者需要借鉴西方表现形式,但是也要遵循我国文化底蕴,重视古今结合、洋为中用,将现代化园林融合中国特色。与此同时,设计者也需要有一颗满足社会大众审美的平常心和诚心,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园林景观作品。
2要针对园林主题进行景观规划
一般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大多会突出园林中的一个主题,并由此主题来对园林进行命名。对于现代园林设计,设计者需要根据城市原有基础建筑风格来决定园林设计的主题风格,并在原有建筑风格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和景观规划。在设计之前,设计者也需要对设计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园林原有的建筑风格进行分析,了解本地历史和文化底蕴,并为园林设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该地区的气候特点、植物形态特点、植物生长特点等也需要纳入到分析范围以内,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该园林景观的主题思想,并由此展开景观规划工作。
3园林设计要融入生态保护的思想精髓
(一)界定景观轴线
约翰•西蒙兹在其著作《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的可视景观一节中谈到了轴线,他说:“本质上讲,轴线是连接两点或更多点的线性规划要素。它总是被看作一个联结的要素。”[1]由此可见,园林景观轴线的界定是必要的。因为轴线的引入可以使景观系统具有方向性、秩序性。但园林景观不同于其他的景观类型,它更在意景观所创造的意境,所以轴线的形式有时是笔直的,有时可能是曲折的,但界定轴线的目的就是为了确立空间组织的逻辑顺序,以此契合于景观的功能需求,创造景观的场所氛围。苏州私家园林景观的曲折轴线就让我们体会到了景观空间的无穷变化,感知了景观空间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
(二)梳理空间内涵
如果说轴线是景观系统的中枢,那么景观涵盖的空间内涵就是附属于中枢上与人交流的媒介。每一个目的就是一种需求,每一种需求就意味着一种行为,每一种行为就必然决定着一种空间模式。梳理空间的内涵就是基于整理景观所承载内容的设计原则。只有明晰景观涵盖的内容,我们的空间组织才会有的放矢。在设计园林景观时必须将景观所要涵盖的内容梳理清楚,进而根据各种内容赋予其最为适宜的空间模式。对有相互交叉的或是可以统一的空间进行编排,从而形成清晰的空间模式的组合关系。
(三)区分空间等级
当我们梳理出空间内涵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关于景观目的罗列的庞大列表,要想在场地内同时包容如此多的内容有时是不切实际的。由此我们必须理清各种景观需求,明确它们之间的轻重关系,即明确景观空间的等级。这一原则的目的就是使我们在园林景观创造中正确地对诸多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取舍。明确空间等级的逻辑关系之后,我们才会清晰地利用场地,合理地进行空间的组织,甚至在必要时牺牲某一需求,从而保全景观系统总体的逻辑关系。在确定了空间的等级之后,还要明确空间的模式,将它们合理地归纳为一个个集合单元,然后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经过缜密的推敲,从而论证其是否有交集、并集或是相离的关系。
(四)确定空间序列
斯蒂芬•拉伯德和汉斯•罗易德认为:“空间的序列是一些连续的、独立的空间场所,他们之间以通道相连;人同时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空间。”[2]确定空间序列的原则是当我们明确了空间等级之后,通过景观序列的组织,给景观空间以节奏变化、韵律美感和弹性体验。确定空间的序列是空间秩序性原则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深化空间的秩序,同时在正确的秩序基础上赋予景观空间形式上的美感,甚至使人们通过对空间的感知引发哲学意义上的思考。景观空间不仅仅需要性的景观轴线与丰富的景观内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空间序列的处理将子系统景观空间合理地进行布局,就像优秀电影中高超而又巧妙的剪辑过程,使人们体会到景观的时间变化、强度更迭以及情景交织的过程,从而获得心智愉悦的体验。空间序列的处理就是解决空间与空间关系的艺术,空间之间是需要衔接的,而衔接就意味着机会,空间序列的艺术处理必然会增加景观的魅力,使景观在良好的逻辑关系中具有和谐与美丽的情感内涵。
二、尺度上的适宜性
(一)弱化人为压力
在《文化特性与建筑设计》一书中,阿摩斯•拉普卜特这样写道:“人们对于尺度的选择和陈述时,往往从大尺度的元素进入。”[3]我们对于论述尺度适宜性的原则也是依据这样的逻辑,从大的园林景观尺度到人的个体尺度。如何协调园林与人的关系,是创作中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实践中,避让与弱化是我们对于园林景观的回应。这种方式也是尊重既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发展的有机秩序。针对过大尺度的压力,我们采用谦逊的态度和顺从、弱化的景观营造手法。适时地协调尺度之间的和谐关系,以谦卑的姿态修正尺度对于园林景观的压力。(二)遵从场地功能
笔者已论述过景观空间的内涵,并将抽象内涵具体化,以便在实践中更加轻松地把握。同时必须明确空间与尺度的关系:尺度是数量的度,而空间是需要感知的,更多是基于人的经验。由此可以说,景观中的空间既需要数量尺度的纬度又需要空间感知的经验。基于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在这里引出了景观中的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景观中的恒定尺度是指遵从于硬性功用景观的要求而产生固定尺度,而协调性尺度则是起到过渡与调和的作用,遵从于景观的功能是针对恒定尺度与协调性尺度之间的关系而提出的,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是恒定尺度景观之间的连接媒介。只有限定好协调性尺度的景观,才会使景观系统运作流畅,才会契合于景观外延的需求。
(三)协调园林体量
景观组织紧凑、灵活,在尺度上遵从于园林对于景观的支配。在设计实践中一定要慎重地处理景观竖向界面及景观构筑物,尤其要注意它们自身的高度、体量以及对园林环境的影响。同时要注意景观空间的节奏组织,对于园林中的景观节点与景观空间尽量要谦卑一些,景观空间的侧界面要控制适宜,空间的强度也要适宜,以利于园林的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的承接,而整体的景观系统则要注意适时地用比较柔化的界面对园林的总体空间尺度进行修饰,最终使园林的自然环境和谐地与景观共生。
(四)适宜人体尺度
无论探讨园林尺度、景观尺度还是设施尺度,最终我们的视角还是基于人的尺度。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物的感知是不同的,但有时感知的结果却是趋同的。可以认为,在尺度与“人”的关系中,“人”的概念应该是普遍性的,是人的社会群体。E.T.霍尔提出了人往的四种距离尺度:(1)亲密距离:人和人的距离小于0.5m,主要靠嗅觉和触觉,视觉并不重要;(2)私人距离:人与人的距离0.5~1m,触觉和嗅觉起到一定的作用,视觉起到主导作用;(3)社交距离:人与人的距离1~2.5m(较小),2.5~5m(较大)认知主要靠视觉和听觉;(4)公共距离:人与人的距离5~10m,这个限定根据文化社会或个人的因素有所不同。
人的视觉与听觉的信息摄取量占信息接收总量的90%,加上嗅觉以及社交空间等诸多因素,在边长为20~25m的立方体的景观空间范围内人们可以获得比较好的视觉感知来进行社会交流,超出此范围感知的强度就会急剧地下降,这一空间的容积范围也为笔者提出适宜人体尺度这一原则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三、视觉上的艺术性
(一)引用自然之美
引用自然之美有两层含义:一是借景于自然山水之美;二是借用自然本质之美。借景于山水是出于景观层次的创造目的,将秀美山川作为景观层次的远景引入其中,使视觉美感的空间拉伸至一个更为深远的层次。而借用自然本质之美是出于应用自然元素自身的美学优势创造景观,刘晓光在其博士论文《景观象征理论研究》中将美分为:形式美、具象美、意蕴美三个层次。[4]笔者提出的借景于自然、汲取于自然的设计原则正是期待契合于美的自然景观的视觉体验。引用自然之美,是关注美的意蕴,更是在意于亲近自然的美学趋向。引用自然之美也是在发掘自然景色资源,以一种熟识的美感赋予景观广博的胸怀,以借景的创作方法将大地理尺度的自然景观与人为创作的景观连接起来。
(二)创造界面之美
界面因空间而生,是界定空间的要素。界面之美是设计实践中视觉形式美的核心。景观中的竖向界面往往决定了景观空间的性格,而顶界面却是相对开放的。底界面的形式美关乎景观空间的整体美感,小面积的底界面也会影响到受用者的视觉感受,而竖向界面的形式美则关乎公众对于视觉美感认知的大部分体验,因为相对于单一的底界面与开放的顶界面,侧界面更充满着无限形态的变化与丰富的肌理表达。克莱夫•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是否可以让我们思索“意味”与“艺术”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是否就是公众对我们实践中的界面之美内心中的美好震荡呢?车尼尔雪夫斯基说,莎士比亚也不能替代今天的艺术。确实如此,我们的界面之美是属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善良的人们,要为他们量体裁衣。(三)意会空间之美
空间之美在于空间自身的魅力给我们以情感的波澜,也在于空间和谐的尺度关系带给我们轻松、顺畅的行为方式。在园林景观中,意会空间之美的原则是抽象的,但确实是存在的,抽象于空间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园林景观的空间之美在于空间包容的一切,更在于空间自身是否能够唤醒人们对于这虚无概念的情感意识。意会空间之美是设计的原则,也是我们追寻的目标,但它却是滞后的,只有公众在景观中快乐享受生活与游憩之时,我们的空间之美才会真正美得其所。
(四)隐喻人性之美
在诠释景观之美设计原则的道路上,尽端无疑是人性之美。美最终要公众感知,隐喻人性之美是贯穿视觉的艺术性原则的核心线索和主宰一切景观创作的美学要义。人性之美,纯真、纯善。人性之美诠释了艺术追求的最高层次,不是美丽的形式,也不是深长的意味,而是打动人的心灵。隐喻人性之美的原则也就是我们景观视觉创造期盼的幸福的终点。
四、环境上的生态性
(一)尊重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观的确立是环境生态性原则的核心,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生态的价值观更是我们设计中必须尊重的观念,它应与人的社会需求、艺术与美学的魅力同等重要。从方案的构思到细节的深入,时刻都要牵系着这一价值观念。以这一观念回应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这一观念支撑生态景观的设计;以这一观念影响着设计师和景观受用的公众,在设计与生活时尊重自然带给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尊重生态价值是一种观念的形成,并不能仅凭观念去解决景观中的实际问题,它更像是支配性的原则,让我们时刻有着关于尊重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
(二)接纳生态基质
美好的园林生态基质不得不使我们去积极地接纳,并成为我们景观设计中贯穿始终的线索。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有着许多关于大地理尺度景观的生态基质、蓝带、灰带等景观概念,这些大地理尺度的景观诠释着景观设计大环境概念的完美无瑕。从大地理景观的气候角度、从水系的生理感知角度、从生态基质的景观优势角度,我们都要细致地考虑。量身定做我们的景观,使自然的美好环境与我们的景观斑块更好地衔接,从而融为一体。
(三)修正场地环境
外界环境的客观存在决定了景观的微观生态环境,其中噪声、尘土、建筑、季风、不良气流等都对景观的环境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修正景观的环境就是基于以上不良因素而提出的设计原则,即以景观的界面为媒介调解场地内的生态环境,如:通过营建高大乔木群景观阻隔噪声与不良空气;通过景观界面的营造疏导不良气流;通过场地内大量的绿色植物的引入降低场地温度,等等。修正这一原则以批判的视角观察场地的现状,而批判是否精准还要依靠实践中准确地发掘与不断地实践来加以论证。
(四)挖掘乡土资源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适时而生。生态是对环境而言的,契合乡土正是从环境自身进行挖掘,从而探究环境和谐的本质。契合乡土决不仅仅是观念层面的意识导向,也不仅仅是泛泛的生态设计原则,它的要义在于解读乡土环境以此根植于景观设计之中,契合乡土的意义极为深远,不仅在生态环境的营造上,也延伸到经济、文化、美学等诸多的方面。契合乡土就是创造属于公众的美好园林景观环境,让人们真正地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意境。
五、场所上的包容性
(一)包容宽泛群体
场所是传播情感的空间能量,我们希望这一能量能够最大化地给予公众。在实践中,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包容宽泛群体的原则,细致入微地深入到体贴人性的景观界面、毫无障碍的交通系统、充满绿色生机的休闲景致、高效舒适的景观。场所是情感的集合,而情感之中我们更要关注包容,一切景观营造的目的都以包容公众的受用质量为主旨。包容宽泛群体不仅仅是指导实践的原则,更是景观营造的价值取向。
(二)汲取地缘文化
可以说,文化是场所聚合的第一动因,也是各种行为起始的缘由。景观设计也正是基于“文化动因”这一内聚力,将地域、民族、历史以及生活中人们的文化积淀与生活模式转化成园林设计的素材和景观设计中空间组织的依据。无论是直观的视觉体验,还是行为及生活习惯;无论是物质构成的熟识感知,还是精神体验的似曾相识,关于场所感的认同,主要还是源于对地缘文化的认同,所以地缘文化的提炼深度与拓展广度决定了文化特质景观的品质,决定了能否得到公众认同。
(三)呼应心灵需求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亲近自然、亲近绿色、亲近闲适、亲近运动。当我们将若干园林景观作品推出让人们去自由选择时,往往最多的选票都会投在关注心灵需求的作品,因为此类作品涵盖了人性最为本质的亲近自然、释放自我的真谛。在设计实践中,契合高级的心理需求无疑是场所认同的绝佳途径。无论是出于亲近自然的心理还是出于休闲游憩的需求、甚至渴求获得喘息的愿望等。
(四)诠释景观精神
园林景观精神的诠释要依靠公众对于自然的参与,而不是在文字或是演讲中富丽堂皇地虚无包装。只有当公众在景观中享受生活时,那种场景才真正地诠释了平凡、真实而又生动的园林精神。场景的产生需要人物、场地与情节,而场地与情节的良好创造正是这一原则提出的初衷。在实践中,诠释景观精神意味着丰满景观的情感。景观诸多抽象的内涵要通过景观物化的形式得以实现,除必要的设施与场地,更多的要在景观界面加以诠释。物化的形式不仅仅停留在创造人们感知精神的层面,还要注重景观表达的深度与公众接受程度的良好衔接,充分考虑到公众的文化积淀深度。
六、结语
通过对空间、尺度、视觉、环境、场所等设计要素的解析,强调了在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和创作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使设计师们可以清晰地获取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方法,从而创作出更优秀、更适合大众需求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约翰•O•西蒙兹.景观设计学[M].俞孔坚,王志芳,孙鹏,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3.
硬、软质景观的平衡有待加强在各类园林景观绿化中,园林植物起着主要的造景和造园作用,它们以其自身特有的姿、色、韵、香以及各种不同的布置形式,装点和改善着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然而在实际的景观建造过程中,有些园林建设人员缺乏植物造景的意识,在一些相对零碎和狭窄的绿化空间中,没有以植物为主要的造景要素,而是生硬的添加进叠石假山、楼阁亭台等这些无生命的造景要素,加剧了园林造景当中软、硬质景观比例的失衡。从而使园林景观绿化不能满足人们所期望的那种惬意、宁静、自然的生活居住环境和氛围。
雕塑小品的运用不高园林当中的雕塑小品主要起着烘托意境和主题,组织和点缀空间的作用。但是有些地方的园林景观绿化当中,对园林雕塑小品的运用不当。例如,将它们并排的排成一行,缺乏节奏和层次上的变化,不能同周围的环境格调很好的协调起来,使得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割裂感,从而降低了意境的美感和观赏的价值。
提高我国园林景观绿化水平的措施
从分的将文化同园林景观结合起来要提倡园林景观建造设计的多元化,对儿童活动区、文化生活区、老年人活动区等这些特色的功能区要进行特点的重点突出,将园林景观设计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从而创作出真正符合所在地文化氛围和背景的景观绿化。
统一布置和规划绿化景观由于园林景观所在地的绿地规模不一、种类繁多且功能各异,因此,在对景观绿化进行设计时,设计人员一定要有大局观,从园林整体的环境风貌入手,依据观赏和使用功能等方面的要求,对绿化植被和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统一布置和协调规划,从而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园林景观绿化体系,使园林景观绿化尽可能的实现步移景异,人性实用。
合理利用,因地制宜在进行园林景观绿化的设计建造时,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循合理利用、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借景于情、适地造林的将园林景观的精华展现出来。所谓合理利用,就是指在建造时要少动土方,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到原有的地形地貌,适当的保留住原有的植被树木,从而使园林景观更加的贴近自然,也降低了成本资金的投入。因地制宜则是指根据园林景观所在地环境和地质的不同,选用那些恰当的本地植被,以及一些观赏价值高、适应性强的外地树种,从而更好的改善园林景观的绿化结构,促进环境的整体和谐和统一。
结语
关键词:生态理念;园林景观;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K92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处发展越来越重要。自从1969年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的问世,将生态学思想理念成功运用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中。而作为园林景观设计出现的生态学理念, 也使园林景观设计的思维和设计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变了景观园林的传统和单一形象。使园林景观设计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并以“设计尊重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把园林景观设计与生态学完美地结合起来,把园林景观的设计要与土地、各种生物、自然气候、生态系统等生态学和空间等要素完美的结合起来,并能达到良好的美学设计效果。使园林景观生态要素和功能结构表现出来。
1生态设计理论的应用研究与现状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应注意将生态科学技术和景观美学理论原则相结合起来,规划设计出人与自然生态合一的最佳景观园林作品。而在园林景观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生态发展、能源及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影响。同时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过程,追求生态和人类生活的和谐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具有生态学理念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如把各类生态学,包括动植物生态学、水文地理生态学、自然环境生态学、城市与农村田园式生态学等,都在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生态学的发展,园林景观生态学理论逐渐完善,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对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生态设计理论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理论研究
2.1生态设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出对于大自然的尊重和维护,综合考虑园林景观内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要求,选择园林区的最佳方位和发展规模。尊重自然,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景观。在开发建设前期努力保护原场地的植树与独特景色,建筑形式与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特别是尺度、色彩、形式等,尽量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材料。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对艺术、科学和社会等三方面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如应充分考虑景观园林空间上要与自然的各物种生态习性和环境条件,如不同物种在空间、时间和气候方面都有不同变化,合理运用和进行科学的搭配,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相互协调、相互发展、种群稳定的生态式景观园林。因此,把生态设计思想作为景观设计中科学要求的重要部分,必须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才能保证良好的设计效果。
2.2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园林景观设计都必须以尊重自然和建立生态平衡的原则,如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中,反应在原有建筑系统的结构、布局形式与人文自然地理风情及江河湖泊水系的协调,并根据生态平衡原理,要充分的保护利用,尊重场地原有的自然环境的生态特征,根据自然生物的区域性;合理利用土壤、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并以”以人为本”为宗旨的设计思想,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自然自身功能、充分调动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热爱、充分挖掘自然的潜力,并且根据环境的条件来改变设计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且良性循环发展的自然生态景观园林,体现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并合理布局、科学生态设计。使景观园林被理性地融合于生态的原则之中。
2.3生态设计思想与园林景观设计的结合及应用发展
2.3.1在生态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要把重点主要放在设计上面,也不能完全放在自然生态本身上面,而是应该把设计思想与自然现象相结合。作为一个优秀的景观设计师,他寻求的不应是武断的硬性的设计,而是去充分地利用当地自然本身提供的条件潜力来设计。体现出具有自然生态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景观设计理念,如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赋予新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要尽可能使用再生原料制成的材料,尽可能将场地上的材料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材料的潜力,减少生产、加工、运输材料而消耗的能源,减少施工中的废弃物,并且保留当地传统的一些文化特点。
2.3.2
在景观园林设计中应该因地制宜运用当地生长本土植物,尊重场地上的自然再生植被。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的规律,在生态景观园林设计时,必须重视对植物的设计和布局,并且,还要保证景观内所有植物能够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设计师可以凭借植物的生态原理和相生相克的特点,设计景观内的植物群落,保证景观和植物群落能够协调统一,实现植物群落的稳定和有序生长,发挥生物多样性的最大效益。从生态的角度看,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生命力。如是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才能形成和保持效果的景观,并不是生态学上的真正生态。所以,景观设计师要理解生态的概念,了解生态理论与景观园林设计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如在设计中或者充分利用在原有基址上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这也是发挥自然系统能动性的一种体现。从大的尺度来看,一片森林作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一片水域作为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一片湿地作为一个湿地生态系统;从小的尺度上看,景观内的一个池塘、一小片树林、一条溪流同样可以被视为生态系统。在对某一尺度上的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所要考虑和实现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使各个生态系统内部的结构与物质和能量流尽可能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与相邻生态系统保持有机的联系。任何尺度意义上的景观,特别是城市景观系统,与其关系最紧密的是人类自身。
2.3.3生态系统的和谐统一发展,其目的就是要满足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需求。且人类的影响和活动始终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全过程,使得人的活动空间、时间、物质和精神需求等,都在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园林景观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在对城市风景园林区进行土地整体规划、设计布局时,应该首先想到要保护规划区内的原生态湿地或林地、历史文化或名人遗迹等。同时,以生态学的理念和因地制宜方式对土地资源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调整,使之符合规划设计出新型土地模式和生态类型体系。也可主张运用生态原理营造园林植物群落,强调植物群落功能和景观的统一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植物群落,最大程度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如在园林风景区的种植规划设计为古建园林景观区、生态保护林景观区、山体彩化色叶林景观区等。彰显出各风景园林区的的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特色,逐步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与众不同的风景园林区。
3结语
随着人们对生态理念意识增强和对大自然环境生活的向往,大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生活和谐共处发展,是人类追求美好的生存环境,更是二十一世纪园林景观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所以现代生态设计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必将得到高度重视。因园林景观设计是沟通人与自然的具体途径和手段,所以园林景观设计师要以生态学的设计思想为主导,把生态学设计理念和园林景观设计相融合,并掌握了解生态设计理论的基本要求、生态设计理论、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基本要素。设计出更美的生态式的风景园林蓝图。
参考文献:
[1] 杨一宁. 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园林景观设计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2]陈六汀,梁梅.风景园林艺术设计 [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符气浩.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M],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关键字:园林景观、设计、空间构成、形态
一、园林景观的设计特点
园林景观设计的组成元素是自然设计和人工元素。自然设计:自然设计包括气候、地形、花草树木、山河湖泊等。人工元素包括铺地、雕塑、水体、设施、小品等。园林景观设计主要是考虑以上自然设计和人工元素的结合,气候主要表现在日照、气温、气压、风向、湿度和降水的差异,这对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的地区的自然条件,有的放矢,利用气候特点展现地方区域特色。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还要注重绿色设计在景观设计中所占有的位置,人们能享受绿化带来的环保节能,也能感受到自然的美丽,绿化之间要讲究植物的疏密、高矮、种类和色彩的搭配,树木、草坪、花坛能形成有效的一体。水可以减少空气空的灰尘、增强空气的湿度、调节气温和净化空气。周围的环境设施包括休息设施、照明设施、候车设施、服务设施、娱乐设施、广告设施、拦阻设施等,它们都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装饰美化功能。
古代园林景观,更看着的是环境,艺术的表现,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时考虑最多的是人性化空间,以“人”为本。各大城市都有广场,广场很大,人不能留足,原因树很少,配套的景观构建物少,草坪大,不让人进。雕塑虽然很大却让人窒息,控制范围和比例关系考虑不够充分。现代园林的景观设计应多注重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文脉。不做违背人的行为和自然的事情,使我们的设计更好的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使现代园林景观更具现代特色。
二、园林的造景元素。
园林景观设计中要注重造景元素的布置和设计,合理的设计能为园林景观增添别具的色彩,园林景观主要的造景元素有水景、置石、景观构筑物、装饰性元素等。
1、水景。水给园林中的景观增添了很多色彩,人们对水的亲切感和依赖性与生俱来,在园林的景观设计中,都会设置水景,小溪,小河,池塘,点缀荷花,从生态学角度,水对改善小气候环境、营造舒适、降低噪音、清新的景观空间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水还能为园林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存的环境,还可以设置不同的水景,如荷花池,喷泉,叠水等等,都可以给园林添加一份色彩。
2、置石。恰到好处的石头点缀,往往是设计的亮点,“石”无论放在哪种地方,必须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营造一种和谐、自然、恰静的环境,四季更替,唯有石是保持不变的,即使在冬季,石也能把自身的特色表现出来,使冷寂的冬季也有了独有的景色。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石的大小、形状、位置是否与园林内的景观相协调,只有做到和谐统一,才能达到美的效果。
3、景观构筑物。在园林设计中,要充分考虑景观构筑物的位置布置,形式,景观构筑物包括花台、花架、凉亭、楼台、围栏等形式,他们构成了园林中的景观焦点,为人们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同时还方便了植物的攀沿,营造了一个丰富有趣的环境,构筑物还划分了园林的空间,现成了一定的层次感。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构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要充分考虑,只有做到颜色等的协调,才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4、装饰性元素。园林的装饰如同建筑的装饰,必须经过精心和周密的设计,才能达到美的效果,装饰性元素的应用在园林景观的布置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些元素可以是盆花,象征性着吉祥的宠物,几个精美的陶瓷罐,几个漂亮的灯饰,他们通常是非固定的,可以不断变法,而且给园林里面增添了不少色彩。
三、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和形态:
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要充分使用实体的要素,包括建筑、水体、地面、墙面、标识、自然地形等,园林景观空间变法的构成基本上分成3种形式:实体围合构成的空间、实体之间张力产生的空间、实体占领构成的空间。无论是“围合”“占领”,还是这两种的混合形式都是构成空间的积极手段,合理的运用会给你以良好的空间感;反之,若“围合”得太松又会使人感觉不到空间的存在,“围合”得太紧也会给人以封闭、压抑、难以透气的感觉。若“占领”处理不好也会给人带来杂乱无章的感觉。这与占领物与周围其他物体的尺度、比例、色彩等因素都可能有关,主要是要有全局概念。
景观空间中最常见的形态有太高式空间和下沉式空间、凹与凸空间、母子空间、穿插空间、虚拟和虚幻空间。①太高式空间和下沉式空间,在局部面积或大面积的地面降低高度,或因原有的基地条件所限制,在统一的整体中形成一个界限明确,富有变化的独立空间。不同层次的抬高与降低空间的处理方法,增加了空间的韵律感。②凹与凸空间:凹入是指局部退进的一种形式,常常一面相对开放,是一面相对封闭。随着凹入程度的增加,空间的私密、安静、独立的特征也会相应的增强。凸出的空间特征则与凹入空间相反。③母子空间:是在大空间内围合出小空间,有亲切感,具有私密与公共、封闭与开敞并存的特点。在外环境中更好的满足人们多层面的心理需求。④穿插空间:在平面以及垂直方向的空间组合形式。这种空间对人流的组织和分散,各空间的融合、交流、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⑤虚拟和虚幻空间:虚拟空间是指已在界面的空间中用局部变化再次限定的空间。虚幻空间是镜面反射原理的一个运用。如用不同于周围的地面材料来限定一个区域。可以丰富空间的层次、增加空间的深度。
四、结语
咱们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园林景观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易引起社会的共鸣,只有了解了园林景观设计的特点和空间构成,形态,同时融入文化的元素,以自然和人为主导理念的中国元素与现代园林的结合,使园林景观的设计更加合理,符合自然与人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卢军.构成艺术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J].装饰.2005(03)
[2]陈瑜.莫计合.顺德市德胜广场园林绿化设计[J].广东林业科技.2002(1)
[3] 石强,李科林, 廖科.景区环境影响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