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余稍为修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项脊轩志》即事抒情,亲切感人,记轩寓感,悱恻动人。明代散文家归有光擅长写家人琐事,平淡无奇而感人至深。他的代表作《项脊轩志》被姚鼐称之为“太仆最胜之文”。《项脊轩志》成为传世名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键词】以情动人即事抒情记轩寓感艺术魅力
1.即事抒情,亲切感人
归有光善于“叙家常至琐至屑无奇之事迹”,善于描写生活细节,表达真挚深沉的感情。先看叙述老妪回忆母亲之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作家通过叙写老妪转述的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母亲疼爱儿女、嘘寒问食的慈祥音容,字里行间又暗寓自己的感念之心和悲痛之情,读来亲切感人,哀婉动人。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再看叙写祖母的往事:“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作家通过叙写祖母的语言,表现了祖母对孙儿勤学苦读的赞许之情和关切之意;而“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则是通过叙写祖母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及持象笏至的动作和语言,表现祖母对孙儿既有期待又有勉励鞭策的复杂心理。当作家“瞻顾”祖母“遗迹”时,觉得历历往事“如在昨日”;当作家感到自己功业无成,有负祖母的厚望时,心情十分愧疚沉痛,于百感交集之中,以至“长号不自禁”。最后看叙写妻子:“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一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夫妻感情甚笃,又写出了妻子的聪慧好学。且于细节描写之中暗含对妻子的深挚怀念。由上观之,《项脊轩志》体现了归有光善于即事抒情的特点。文章通过叙写日常化的生活事象和琐细的日常生活细节,既表现了家庭亲人间的深挚感情,又表达了作家对亲人吟吐不尽的怀念之情;而作家对亲情、爱情的深情书写,读之令人动容。
2.记轩寓感,悱恻动人
教参没把“前”明确译为“北”,但其指应是毋需赘言的,吴小如、苗帮苓等却把“前”译为“南”。那么,“前辟四窗”中的“前”到底是指项脊轩的“南墙”还是“北墙”呢?
一
就住房习惯来说,人们根据门的位置来确定墙的“前”、“后”,门所在的那面墙被称为房屋的前墙,与前墙相对的那面墙被称为后墙。以前,人们出于安全的考虑,很少在房屋后墙上设置窗户,不像现在的高楼大厦前、后墙皆开窗以通风进光。项脊轩“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就表明了门应开在北墙,因此“前”指的是北墙;“前辟四窗”的“四窗”也是开在北面那堵墙上。
笔者认为,有人误把“前辟四窗”中的“前”当作“南”来理解,可能是因其后的“垣墙周庭,以当南日”这句话。日常生活经验会让我们有种定势思维,认为只有“南墙”才能挡住南面的日光。在教学此文时,笔者所带班级的学生也有人把“前”理解为“南”,与持“北”观点的同学争执不息。如果“前墙”是“南墙”,一个“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的项脊轩在“南墙”上开了四扇窗子,就会与接下来的“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在逻辑上构成矛盾。凡是居住过北向房屋的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南墙开了“四窗”,不用“日影反照” 室内就明亮洞然。
二
刘吉云(《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5期)说:“笔者教此文时就有同学提问:‘室仅方丈,怎能开四个窗户?’笔者告诉同学:‘四窗不是四个窗户,而是在原来‘向’的基础下开一个大窗户,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此句应翻译成::‘在前壁(北向)开了一个有四扇窗门的窗子。’”刘把“向”解释为“窗”,理由可能是《诗经》中“塞向瑾户”一句。许慎《说文》:“向,北出牖也”,“牖”是窗的意思。“向”的本义是“窗”,但并不能说明它在《项脊轩志》中作本义理解。刘吉云虽然没有否认窗开在北墙,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把“北向”的“门”当成了“窗”。
归有光在已嵌了门的窄墙上开辟“四窗”,也不应是刘吉云所说的“一个大窗户上分上下两层,每层都做两扇窗门”。明代作家魏学洢《核舟记》:“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魏学洢把“窗”和“扇”分得很清楚,同为明代著名作家的归有光不会分不清这一点。项脊轩“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其狭小不言而喻,因“北向”造成“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归有光才想到在“前墙”即“北墙”开四个窗子,来纳光达明、通风去湿。项脊轩“借书满架”,应是归有光藏书的地方。“时雄校书天禄阁上。”(《汉书·扬雄传》)中的“阁”就是“藏书室”。这样的“北向”藏书室,如果再在南面墙上开出四扇窗子,怎能求冬暖夏凉?怎能避急风暴雨?因此,这四扇窗只有开在北墙上才能让人觉得合情合理。
三
旧时一般人家的庭堂多为面南背北,为的是屋院阳光充裕。这是因我国位于北半球,房屋面南,从早到晚都能得到阳光的照射。笔者家乡有句俗语:“有钱就盖堂屋房,冬天暖来夏天凉。”“庭中通南北为一”,“旧南阁子也”“又北向”,这表明项脊轩是位于庭院的南部且面北,因此,临窗凭书案的归有光在轩中能听到“东犬西吠”而不是“南犬北吠”;(项脊轩)“室西连于中闺”,“轩东,故尝为厨”,归有光才能看到“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的景象。所有这些都写出了项脊轩的门、窗应立同侧,俱在北墙。如果窗是开在南墙,归有光在窗下闭门静心读书时不可能隔墙“以足音辨人”,不可能在“三五之夜”,抬头看到窗外“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美丽景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2006年11月第2版)之《项脊轩志》的第9注释把“前辟四窗”的“前”释为“阁子北面,因这阁子是‘北向’的”。这种解释是符合文章情理的,也是符合人们认知经验的。
参考文献:
[1]刘吉云《中的几个词句质疑》,《语文教学通讯》1985年第5期 。
[2]吴小如《古文精读举隅》,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