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思维课程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思维训练;原则与方法
作者简介:王雪琴(1965-),女,陕西合阳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人文社科部,副教授。(北京 10003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学研究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研究”(项目编号:2013JXYJ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2-0067-02
课堂教学反映高校的教学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高校课堂教学应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使课堂成为创新思维的训练场所,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创新是今天的时代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思维发展看做大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国内有关创新思维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但在实践中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尚缺乏系统研究。要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高校应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教育活动之中。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但当前我国高校课堂教学主要以知识讲授为主,学生接受以教材为主的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知识被发现、被创造过程中所采用的思维方法,因而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强调教师主导性,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如何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训练有机结合是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为此,高校课程课堂教学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把创新思维训练寓于课堂教学活动之中。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智慧型经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本质上是人才的差距,尤其是人才创新能力的差距。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性思维已成为时代要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比较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突出地表现在以培养学生适应性为基础,训练动手(实践)能力为手段,增长创造能力为根本,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带动学生的实践,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1]全球知名大学哈佛大学强调,“在哈佛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什么,而是怎样学”。“它不一定培养‘知识分子’,但肯定是培养‘能力分子’”。[2]创新人才培养是衡量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是高等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也应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同时,信息化时代带来了学生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的不断变革,对课堂教学提出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影响下,21世纪的大学生在视野开阔的同时,接受的信息冲击在深度、广度、速度与丰富程度上都远超其前辈。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19~22岁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培养期,是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期。高校教师首先要主动接受来自时代和学生的挑战,更新观念,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其次,信息技术也为教师提供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的平台,使教师有可能把主体性、活动性、问题探究性等自主创新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促成师生间多向互动教学关系的形成。再次,信息技术使教师从传授知识的繁重任务中解放出来,从而使课堂思维训练得以实现。面对日益丰富的信息资源,面对充满创新潜质的青年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应当是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为此必须探讨课堂创新思维训练的原则和方法,为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提供指导。
二、课堂思维训练原则
1.强化创新意识教育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能产生创新愿望和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发挥创造潜能。课堂思维训练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教育,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教学从知识传授转移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上来,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会自主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自我思维训练、建构新知识结构的过程。课堂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发展认知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新的教学观,把课堂作为教师主导下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场所,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使创新思维训练成为可持续的课堂教学常态。只有具备这种教学观念,创新教育才能通过课堂得以体现。
2.尊重学生思维主体地位
自主性和创新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本质特征,是人之主体力量的展示。失去主体性的人无自主性,创新性更无从谈起。因此,课堂教学在承认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不断增强内在的主体意识才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因此,创新思维训练中,教师必须根据社会发展要求,顺应学生的特点组织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其成为充分表现自我的创新主体。课堂教学中要给每一位学生自主参与课程任务的机会,使其积极思维,从思维训练中得到乐趣,主动融入课程,自主学习、理解课程乃至创新课程,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
3.思维训练以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为基础
个体的思维能力只有在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随着主体经验的丰富得到完善和发展。创新思维是人们调动既有的知识储备进行新的组合产生新的思维成果,没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思维无从谈起。生活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源于学生生活的教育才能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种生活体验式的创新思维训练以学生学习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在学习、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新材料,设置新情境,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围绕他们关心的问题积极思考,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与他们的生活以及日后面对世界的紧密联系。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有所思考,通过思考有所创新。
4.思维训练应循序渐进
课堂思维训练必须以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为基础,由低到高逐渐展开。为吸引学生广泛参与,训练伊始教师应把思维过程具体分解,逐个加以训练,最后把过程联系起来组成完整的思维程序,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分解到综合,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同时注意过程性原则,不要急于求成。首先让学生尝试完成任务,然后教师提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从中学会不同的思维方式。这其中重要的环节是思维基础的设置,这一基础既要源于学生也要略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创新思维,从已有知识中孕育生长新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反复训练,在反复过程中形成思维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三、课堂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1.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尝试的氛围
思维始于对问题的思考,为此教师要有积极的思维习惯。课程教学伊始,教师首先阐明该课程的由来及其不断完善的历程,让学生明白教材的设定,就是学术史上那些勇于探索的人们的创新过程,这一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其次,要有与学生进行探讨的愿望。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望,激发求知欲,就可能形成积极的思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广泛参与,将学生的积极参与性、观点的新颖性等纳入考评范围。在引导过程中,注意研究学生思想的最新发展,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点燃头脑风暴,产生智慧火花。这样,既使学生看到创新范例,又使学生了解创新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激发创新欲望,从而使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思维创新型逐步转变。
2.精心设计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旦调动起来,必然关注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首先要有知识性、学术性,具有向深度、广度拓展的思维空间。其次,一定要有问题情境,通过问题引导学习,通过学习生成问题。教师创设问题应源于教材,但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体现问题的关键性,也要高于教材,体现思想性、挑战性和一定的拓展性。当然,创设问题要对应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再造,从而产生积极思考、不断探索的思维过程。最后要平衡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的关系,做好思维训练的铺垫,使学生感到既有压力又有信心。最后注意提问的目的是指向思考方法而不是最终答案,使学生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仅仅知道问题的答案。
3.构建思维训练型教法体系
随着学生思考的逐步深入,教师要启迪创新思维方法,排除思维定势的影响,进入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统一,但发散思维更集中体现思维的创新性特点,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大特点。流畅性强调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指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升分析问题的层次。独创性要求采用联想、引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单一思维转向综合思维,形成独创性思维。[3]教师可采取两种方式引导学生开展发散思维训练:一是以具体时间为纲进行空间的横向分析,扩大思维的广度;二是以具体问题为纲进行时间范围的纵向延伸,加大思维的深度。
4.收敛思维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通过思维的发散,学生思路开阔,形成多种观点。新的观点只有通过验证和评价才能完成真正的知识建构。心理学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荣誉感和成功感,希望获得认可。同时,总结自己思考的过程也是自我知识建构、理论升华的过程。此时,教师设计5~10分钟的总结环节,由学生阐述己见,然后教师点评、归纳。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灵感、顿悟,这些灵感和顿悟都将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这一总结过程即是收敛思维。发散思维拓宽视野,收敛思维归纳总结,二者有机结合便形成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的不断应用不仅使问题的阐释更深入,且使学生在思维训练中孕育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可见,在以上原则和方法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就不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在掌握知识基础上的思维训练。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的固定信息,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强调知识和思维的合力作用才能培养出充满自信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教育与发展——创新人才的心理学整合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0.
[2]王晓阳. 大学社会功能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教学创新
初中阶段是学生锻炼逻辑思维、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但是从以往初中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障碍和困难,由于缺乏创造性及逻辑思维能力,不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再加上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解题思路混乱等,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增长。由于数学学科的特殊性,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满足新课改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增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
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受到中考的限制,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灌输式、题海战术式的教学方法,无暇顾及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不相符。因此,要想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教师就要转变观念,充分了解初中生的特征,制订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探索并尝试使用全新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强对创新思维培养工作的重视,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意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大幅度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重控制学生的学习过程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强化创新思路,因此加强对学习过程的重视非常重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并采取优化措施。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确保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能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并保证课堂认真听讲,夯实基础。(2)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思维的运用,需要学生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创新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思路,从而激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3)掌握基本的学习规律。一定的学习规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数学知识点。例如,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做好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点解决复杂的问题,总结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锻炼逻辑思维。(4)创设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增强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自觉参加到课堂活动中,能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敢于探究,与同学或者教师一起思考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创新思维。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习方法,遵循标新立异原则,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质疑,允许不同思路和不同观点的存在,敢于突破传统定向思维模式的挑战,从多角度、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有关“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在新课导入环节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在课前提出问题: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假设在两个圆心角、两条弧及两条弦的轴心距中有一组相等的量,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他各组量是否相等?在这个问题中,既有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识点,也有新的质疑点,所以学生想要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很高,他们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质疑、猜测和激烈的辩论,推出了“圆的定理”,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了圆形的相关知识点,获得了学习的成就感,并且意识到创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进而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四、强化思维与发散思维训练
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品质,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启发。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多培养学生的集中与发散思维,如多提出一题多解的问题,反复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将原本零散的数学知识点整合起来,找到数学的解题规律。课堂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为出发点,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有利资源,通过纵向与横向相结合、本类与它类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掌握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同时也开拓了思维。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总结、反思知识点,形成了独特的数学逻辑思维,并且动手动脑解决问题,激发了主动探究、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觉地与其他学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中提出命题:在两个锐角三角形中,有两个边与其中一个边的高度相等,则这两个三角形为全等三角形。如果将“锐角”这个条件去掉,那么命题是否仍然成立?这个问题是对知识点的进一步考核与深化,需要学生逆向思考,增强思维的发散性。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更多发散思维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要增强参与课堂学习的意识,乐于思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感。通过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改革目标。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前言:思维的创新和提高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工作。高中学生的学习结构基本已经确立,在针对一些理科学科类有关的学科,学生的创新思维占据了优势。更因为地理所属于文科类,相比较理科类学生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中的发散思维能力较差,因此,地理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
高中地理的思维能力培养主要应该分为三种类型,空间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学生的思维模式还在建立的过程,可以加大培养力度,为日后的大学学习或社会实践增加创新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是指地理教学中涉及到的地理时间的空间分布和结构差异、空间的联系和空间运动变化规律等,对空间的思维能力具有分析、概括和评价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又被称作为抽象思维能力,是对地理实物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科学的逻辑方法表达出自己的思维想法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是指在学习地理课程时,能够对问题进行创新、对问题具有创造性思考方式和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脑部智力的活动体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又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逻辑思维与直觉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相结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能力,潜移默化的构建学生心理的地图,增强空间意识。学习地理的学生必然需要构建一个心理地图,这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地图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具备较高的地图识读能力和运用能力。从地理表象、各类地图的三维效果、人口分布等在思维中构成图像,心理地图的形成是积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反复的观看并加以运用,这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关键所在。直观的思维培养,可以借助工具来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方便理解、建立直观的空间思维[1]。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地理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依靠想象形成的问题,这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可以分为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教学,逻辑思维是正常的讲授、学习,学生的学习结构便是逻辑思维的一种体现方式;非逻辑思维是不按照现有结构进行思考、分析事物,在两者之间隐藏的内容进行推导的一种思维方式,因此,逻辑思维相比非逻辑思维,较难获取突破性的创新。
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特点、规律进行总结和归纳,在遇到新问题时通过已有的学习结构,从规律中找到问题、方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地理时间准确的分析和讲述,利用明确的本质特征,在基础之间进行各要素的联系,并加以概括。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推理归纳能力,推理是从一个或者多个已知判断中创新出来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从问题条件到推理结果,从中寻找事物因果关系的过程[2]。
(三)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式应该基于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之上,学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在平常事物中以创新思维发现问题。创造性的问题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好奇心也可以通过学生进行挖掘,能够变成学习的动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从创新思维中得到能力提高,教师将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创新思维能力维持的更持久,从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3]。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应该激发、扩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再加以各种思维训练来培养创新能力。思维的训练应该在以下几方面:①逆向思维的训练;②思维流畅性的训练;③求异思维的训练;④灵活性思维的训练;⑤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对于这几方面的思维训练,教师需要集中训练并强化训练的过程,保证学生的思维得以升华[4]。
地理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并不能够达到全面性,因此,教师应该多加组织并且参加课外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利用地理墙报、模型制作、气象预测、环保等方面的组建,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创新,并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情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地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构成。
地理课程中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最基础的能力,教师应该围绕地理的逻辑性、思维性,将地理的教育当作一个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对于培养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加以运用,提出创新性问题并得以解决,这样才能够全面、彻底的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5]。
结论:综上所述,地理教学中的创新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地理知识的学习,创新性思维具有空间思维、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三种思维能力。在学习中,结合创新思维训练将地理知识得以贯穿,构建学生的学习结构,使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以明显提高,对日后的大学学习和社会实践都具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陆玲.挖掘学生美术思维“火花”――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3(06):15.
[2]郑浩然.我的一节地理课――地理竞赛课《设计旅游活动》教学反思[J].教育教学论坛,2014,02(12):110-111.
[3]纪懿芯,林媚珍.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探微[J].课程教学研究,2014,02(02):51-54.
一、分析学生创新思维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现今社会高速发展,人多力量大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是智慧的人才能抢占商机,处于优势。“商机”这个词也引发了许多话题,该怎样抢占商机呢?各界人士经过不断总结和思考“,创新思维决定命运”成为真理。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当今社会,拥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人,都可以面对复杂多样的市场环境,抓住机遇,使自己能够取得胜利。当然,创新能力不是短时期能形成的,需要从入学就开始培养和锻炼。初中物理教学和其他课程相比,是比较抽象的。但是抽象的事物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有好处的,因为人的潜力是靠灵感来激发的。所以,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中学时代,用物理学科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有关几个我国初中物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都会发现在实际情况下创新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为我国有着原始的教学模式,从目前情况看,要想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存在着一些特定的问题。首先,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单纯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从我们步入学校的第一天开始,从家长到教师都传递给学生这样的片面观点,即“教师不会有错,必须要听教师的”。这样最终导致学生离不开老师,他们的惰性不知不觉也就从中滋生,他们也就觉得老师说的话都是对的。在长时间的积累下,学生也就丧失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离不开书本和老师了。其次,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在这改善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仍然处于经济条件很差的状态。这一群体办学条件不是很好,甚至有的地方根本办不起学校,他们最大的负担就是生计问题,学习更是不可能的。物理是初中阶段一门新的学科,如果在刚入门的时候因为教师文化水平不够、缺少硬件设施等原因,让他们失去了物理学习的兴趣,那么就很难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在物理教学中,一些物理现象的形成和一些公式的来源教师通常会以实验的方式来演示说明,而且很多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是通过教案来进行教学。里面的教学过程很少和学生进行互动,学生也很少参与,其结果就导致整个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课堂上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如果连最基本的学生都没有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他们消化知识都很难了,更不用提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了。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必须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得到发挥。教学改善措施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思考,从而达到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效果。
三、培养创新思维需要的几点建议
1.如何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得到激发创新意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再加上创新意识的直接来源是兴趣,因此,我们最终还是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摆脱“灌输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运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启发,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活跃。毫无疑义,课堂的实验也要改变教师唱独角戏,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得到重视。这样,学生亲自操作、研究,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能解决他们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2.培养学生课外活动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大量事实证明,要培养出创新人才,就得体现出实践的魅力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学生要想摸索出一套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就得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努力。中学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物理教学工作计划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里面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且它和现代生活、科学技术联系密切。所以,它在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的同时,还为学生认识概念规律奠定了基础。虽然课外活动的基础是课堂教学,但又不能全部照抄教学大纲。它要面对的是全班学生,但又不能要求每位同学做相同的活动,是要从诸多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和创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进而使思维能动性在活动过程中得到发挥,新的产品得以创造,让他们不仅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创新思维。
3.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发散思维对任何事物来说,创新都是以联想为前提的,只有在原来的事物上大胆想象,发散思维才能使思路得到开阔,使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创新思维的最好体现是所有的脑力劳动。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面对问题,开阔更多的思路,联想更为广泛些,把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依据,从研究对象的部分信息推测到它所具有的全部信息,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一过程,思维的逻辑性、严谨性、探索性和发现性、直觉猜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都要得到重视,而且还要把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所以,这一点需要教师好好去把握,并设定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大胆想象,进行大胆的推测。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知识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知识已然成为经济增长最核心、最重要的拉动力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过去在学校教育中被多次提及的素质教育理念再次甚嚣尘上,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化注入了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强力引擎,在新课程改革“系统”的强力推动下,初中数学课堂在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手段优化方面都成绩喜人。
初中生正处于人生重要时期,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是他们的最大优势。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正是恰逢其时。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虽然在模式革新、手段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发展,但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陈腐的观念和教学行为仍然大行其道。作为数学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发挥学科特点,立足学生实际,开辟新的教学模式,开发新的教学手段,并大胆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努力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提升到一个新的
空间,这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应该苦苦思索、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数学创新性思维培养解析
为了帮助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确保教学过程不走样,教学效果突显,我们有必要对创新思维的概念及特点进行重新梳理。
1.数学创新性思维的概念
创新性思维是在基本认知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具有一定创见性的思维状态,它诱导人们站在非常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全面揭示事物本质特点与相互联系,最终产生新颖性、独创性、意义性的灵感展现。数学创新性思维是指利用可知数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调动一切活跃思维,开创性地提出一些新观点或新方法,从而高效快速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未必具有现实意义,但对活跃学生创造性思维细胞,锻造一定的创造能力,具有非常积极的长远意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雨后春笋式的催生和田间管理式的扶持,为学生的思维填注创新的灵动。
2.数学创新性思维的特点
数学创新性思维是将大脑整体的常规工作特点进行有序整合,不断集聚能量,最终喷薄而出的惯性潜意识活动能力,能完整诠释数与形的有机关系,数学创新性思维兼具创新和数学的双重特点,是彼此的相互融合。数学创新性思维注重在创造性想象的建构下,在现实基础上激发创造性思维的疯长;发散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相互揉合而孕育出来的新颖性思维便是创新性思维的常态
模式。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强化思维训练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从培养创新意识做起。只有在数学课堂中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内容设置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启迪,帮助他们尽快形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推动学生的自主发展。
1.培养学生整合、优化、系统性学习的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和既定进度安排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教学的渐进性,避免匀速推进。在教学一段时间后,有必要进行一定的休整。在教学休整期,可穿插对前一段教学的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对相关知识具备一定的整合、优化能力,从而使学习内容趋向于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教师可遵循学生学习实际,从基本的概念、定理出发,用以点带面、连线成框架的形式带领学生复习。也可从单元、章节为起始点,进行顺藤摸瓜式的模块复习。在此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行动效率,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技巧性总结归纳,让学生顺利摸清知识的脉络,探清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整合、优化、系统性学习的能力,是为了培育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架构基础设施。
2.培植学生审慎、冷静的思维态度
尽信书不如无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数学定理、概念等基本知识的确立是无数先人经过千百次实践和检验得出的结论,其间无不闪动着这些先辈们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与批判性思维密不可分,批判性思维是质疑精神的外延和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十分重要。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学生对已有解题思路的反复思考,从而促其不断完善,是对自己解题思路和结果的多次重新审视,批判性思维还有利于学生打破教育传统壁垒,破除唯师论、唯书论的思维维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专题训练,比如创设一定数量的判断题或改错题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加快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动,拉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重视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和发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是学生思维运行模式的大迂回。当学生面对一个数学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要提示学生从别的角度去思考,打破自身固有的思维定势,间接达到解题的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相关题目,比如证明题等类型,引导学生灵活变换多种解题思路,从数学分析的多个角度去观察,从而迅速找到问题的答案,周而复始,也就达到了锻炼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目的。
4.善于引导学生在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间切换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在对某个问题进行思维发散后,能迅速地将散乱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集中整理。集中性思维,是将已有信息按照一定的单一模式进行目标指向,得出正确答案的过程。发散性思维,是将某个问题向多个方向、多个角度进行拓展和延伸,从不同侧面去思考、探索、求知的过程。
总之,创新性思维能力发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它是将新课程改革不断引向深入的利器。没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趋势下,只有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渗透到初中数学教学的程序肌体中,素质教育才会实至名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