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学评课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追求“开放的数学教学”
--从“三个理解”说起
刘东升
陪同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老师听七年级数学课《不等式》(左起:施俊进、刘东升、李庾南、顾亚男)
0 说在前面
虽然到平潮实验初中现场学习是第一次,但是这里有师兄陆志强校长、研究型教师徐小建兄,还有师兄海南中学施俊进校长,感觉像在家一样,很亲切。今天活动材料上的标题有“对外”两字,这让想起了“开放”。所以我的发言就引郑毓信教授“开放的数学教学”来开场。今天的教研活动是开放的、课堂是开放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形式是开放的,然而开放需要放开,背后应该是基于章建跃教授说的“三个理解”。
1 关于“三个理解”
章建跃教授指出的三个理解是:理解数学,理解教学,理解学生。
舒尔曼提出的PCK,本质上是我国教研传统中的三个话题,即“教什么”“教谁”“怎么教”。
在这个理解上开展教学预设,促进课堂生成。今天的课堂都体现了这一追求。
刚刚有老师在评课时提及板书设计还可以进一步优化,也可以看成是对教学预设的更高追求。
2 关于读书心得
我们都是李庾南实验学校的实验教师,大家目前都在认真研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论》,我研读的心得是,自学是独立自学,议论是群体议论,引导是相机引导。
我理解,自学在各个环节中都有,议论要注重时机,京剧大师裘盛戎曾说过“拢神”,大意是“京剧演员在唱重要的大段唱之前,先要铺平垫稳,造成一种非唱不可的气氛,然后再开始唱,这样观众的注意力才会集中到这段唱上来。我们说的拢神就是这种意思。”(见《裘韵流芳》京剧演唱会开场录音)我想关于议论也要有这样的追求。引导妙在、难在相机,重在指向八方,我想,课堂要向四面八方打开也是这个意思。
3 关于平衡艺术
刚才我的师兄、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海门海南中学副校长施俊进老师说到“平衡”,并且从很多视角进行了阐释,很受益。比如施兄说今天的课堂是生命课堂、生活课堂、生长课堂,提法很有创见,赏析也很到位。受施兄启发,我也想说两个平衡,在这意义上说,施兄帮助我打开了发言的思路,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吧!
3.1 多了些原题、陈题的简单呈现,少了些精心改编和自然生长
比如今天有个“矩形、菱形与正方形”课堂中,崔老师注意了问题的变式,这很好,但是变式问题仅仅是原题拼凑起来,如果能将变式问题进一步改编和自然生长,效果应该会更好。而另一节关于“不等式”的课堂上,沈老师对不同类型的不等式就做了自然生长和变式,预设得到位。
当然,这个角度的思辨可以迁移到命题研究方向。
3.2 多了些抽象中的归纳概括,少了些形象(案例)中的观察、对话与思辨
追求“互慧共进”(李庾南 语)
数学追求抽象,训练抽象思想。但是帮助初中生理解抽象是困难的,因为抽象后往往要归纳和概括,而概括是很难的,如果能结合具体的案例、情境,再引导学生在这个形象、生动过程中尝试归纳和概括,也许效果要好些。
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结合自己学生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也是每个教师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数学课的常规教学形式包括新授课、习题课、讲评课等,其中数学习题(考试)讲评课在当前形势下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教学质量的高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与否,与数学讲评课有很直接的联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上讲评课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老师在黑板前讲得声嘶力竭,自认为是深入浅出、头头是道,但总有一部分学生似听非听、似懂非懂,让人有一种拳头打在棉花里的感觉,讲评课效率不高.
怎样提高讲评课的教学效率?是否可以尝试一些新的讲评课教学模式?这个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分析和理论学习,笔者针对所任教两个班级的学生特点,进行了数学讲评课的比较实验研究.
2 实验过程
2.1 实验对象
笔者所任教的两个班级(每班44名)的学生水平相当:数学基础好,解题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一定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2.2 实验方法
一个班作为实验班,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讲评课教学,将44名学生分成11个小组,每组4人(解题能力强的与弱的搭配、内向的与外向的搭配),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控制讨论的进度,并记录每个问题所讨论的时间;另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班,用传统的教师讲授的形式进行讲评课教学.
数据分析:
(1)随着难度系数的降低,需要老师讲解的题目数N迅速增加.
(2)当m介于0.6至0.85之间时,有大量的题目需要老师讲解.显然,此时班上大部分学生已经处在重复接受知识的境况下了.即便如此,一个班上仍有少部分同学在课上得不到足够的帮助(此时,仍有许多题目没有讲解).
以上分析说明:传统的讲授课型对班级中水平较高和水平较低的学生都是不合理的.
2.3.3 两种课型的比较
(1)从学生耗费的时间的角度: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低于0.8时,小组讨论的耗费时间明显少.难度系数越低,讨论课型的优势越明显.
(2)从实质性解决问题的角度:讨论课型解决了每个同学的每个问题,而讲授课型却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目标.
(3)从学生的主动性的角度:讨论课型为所有学生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和发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而讲授课型最多也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仍然处在被动听讲的位置.
(4)从可行性角度:许多数学问题都适合小组讨论,因为几乎每道数学题都有能被人们清晰阐述的解题途径,其中充满令人兴奋和富于挑战的思想,这使学生们是否乐于交谈、倾听、解释、思考他人的观点以及自己进行反思.
3 实验分析
为了更清楚地来比较讲授课型和小组讨论课型,下面提供笔者所上的一节实验课的相关数据,对两种课型作对比分析.学生已独立完成了10个问题(见附录),并经过老师评阅统计.
在课堂讨论期间,我主要巡视各组帮助各个他们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到第32分钟时,11个小组基本结束了讨论,还有几个小组中有几个问题虽然经过讨论但还没有彻底解决.此时我综合全班的情况,利用15分钟重点讲评了第4、8(1)、10题.
从表3的数据可以看出:小组讨论课型对每个问题的时间分配上更趋合理.如:对于难度较小的题目(1、3、5、7)共花费了3.1分钟.假如由老师讲解,在这四个问题上需花费9.5分钟.
4 成果及讨论
4.1小组讨论课型实验的成果
(1)兴趣是学生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参与了问题的讨论,所以学生普遍感觉心情舒畅、轻松自然.经过一个阶段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得到了提高.
(2)一些原本并不突出的同学自信心明显增强,敢于经常与老师进行探讨.不论探讨的结果如何,只要学生在主动思考,那么他一定在进步.
(3)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4.2 小组讨论课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过多地使用小组讨论,对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少数同学产生了对其他同学的依赖.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独立的解决(作为作业,老师加以督促),然后再在课上讨论.
(2)在实施过程中发现:有个别同学由于性格的原因,不善于与其他同学交往,从而讨论时并不十分主动.对于这一问题,一方面对这些同学进行正确引导,教会他怎样与人相处;另一方面,让小组的其他成员积极的帮助他.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也让学生树立起更健全的人生观:团结协作可以取得加倍的成功.
(3)由于组内成员的综合实力有限,所以当学生的水平达到一定的高度后,创造性的思维受阻.所以小组成员要经常进行交换.同学相互之间都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一个人的师傅多了,当然能学到更多的本事.
(4)学生讨论过程中,会碰到许多疑问需要老师帮助,而一个老师往往来不及回答.此时,可以在班上选择1~2位优秀的同学帮助答疑.
(5)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受制于题目本身.所以,一堂课的后阶段,老师应该对本节课的重点问题作出总结并给学生在方法上进一步指导.
(6)问题的选择要尽可能地覆盖到高中数学中较多的内容.一般考虑入口较宽、方法较多、具有很好的启发性不过于抽象的问题.
经过几次的比较实验研究,笔者发现高中阶段采用小组讨论课型比传统的讲授课型有很大的优势.我们采用讨论课型的目的是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讨论课型不但可以使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可以教会学生怎样与别人合作,可以说小组讨论课型是数学高效教学的一种有力武器.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教学 评价
1 把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1 客观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对现有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但同时又要达到促进学习、推动教育的目的,使评价服从、服务于“以人的发展为本”、“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在评价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现实与发展的关系,既对学生学习现实进行真实、确切的判断,同时又要引导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着眼于未来,侧重于被评价者的发展,不断地改进教法和学法,从而发挥评价的指导作用。
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评价是指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性质进行分析,用描述性语言来表达;定量评价是指对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从量的方面进行分析,用数据来体现。但事物的质和量有着必然的联系。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凡是适合用数据体现的,尽量用量化的方法,以保持其精确度。还有许多学习现象如情感、态度等具有内在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很难用数据来表达,则用等级或星级等描述性的语言进行模糊的定性评价。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准确、客观地反映真实情况,保证学习质量评价的可行性和科学性,使其真正发挥学习质量评价的管理作用。
1.3 形成性与总结性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学习过程的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标准实施的过程中,对学习标准执行的情况的效果。它侧重学习过程的指导,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揭示,能及时调整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促进教与学质量的提高。总结性评价,是指某一学习活动项目告一段落或完成以后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为了了解这项学习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情况,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效果的判断。课堂教学评价活动中应力求两者互为补充,既重结果,更重能力,而且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更好地发挥评价的调节改进作用。
1.4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为使评价以外部的转化到内部的、从形式的转向实质、从被动的转向主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以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形式,来获得那些无法用定量表现的内容的真实材料。通过被评的角色转化,激励被评的内在动因,提高评价的质量,使结论客观全面、公正准确,努力使评价过程体现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过程。
2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策略
2.1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新课程理念下,评价主体从单一拓展为多元,即评价的主体为自己、伙伴、家长和老师,评价主体之间和谐互动,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1.1 反思式的学生自评。反思式的学生自评是学生自我认识的过程,它能有效地促进学习的深化,促进孩子的自我评价功能的完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成长能力的活动。为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态度、表现活动等方面加以自评。
2.1.2 交流式的学生互评。交流式的学生互评是指每次活动或教学结束时对学习态度、表现活动等进行互评的活动。它可以表现为:①个体之间的相互评价,对同伴的学习态度、活动表现等进行评价。②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它是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学习活动状况作出的评价。每个小组在共同的学习、评价中,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学会以团队的力量去竞争。交流式的学生互评,避免了个别学生学习的失败,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未来社会是需要合作的社会,小组评价法倡导的合作精神是与学生的未来生活相适应的。
2.1.3 反馈式的家长评价。反馈式的家长评价是指让家长参与学生的日常过程性评价,它客观真实、全面地反映孩子的成长和进步的活动。在反馈中,家长介入评价,反馈评价时间一般有一天(低年级居多)或一段时间后,途径有“家校联系本”或“学生成长记录册”等,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师、儿童、家长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
2.2 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摘 要]评价关乎学生个体的发展,新课程标准倡导通过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体验自己的进步。要达到评价的目的,则应进行分层次评价。
[关键词]分层评价 有效 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8-081
根据国家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落实素质教育”,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我就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有效的分层评价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在学习知识中有效分层评价
有研究资料表明:一般学生只需发挥其自身能力的20%~30%,即能保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受到充分的激励,其能力可发挥至80%~90%。可见激励对学生来说是多么重要!教学中发现,尝试成功者会产生自我激励,然而未必人人都获成功。对于未成功者,教师决不能简单地给予批评责备。我们应该尽量发现其错误中正确的成份,予以肯定,并启发学生自己发现、纠正错误。尤其在分层教学环节中,教师必须明确哪层学生应达到哪个度,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及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基于上述认识,我们在教学中按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成A﹑B﹑C三层。A层指基础层学生;B层指稳定型学生;C层指提高层学生。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中,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是旧知识,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使学生准确地把握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形状转换、面积大小的关系,进而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我在分层教学中多处实施分层评价。在验证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中,由C层学生带领B、C层学生一起看多媒体课件演示展开自学,并完成基本练习环节。学习前对各层次学生提出要求,A层:根据资源信息,阅读表述;B层:选择资源,学习表述;C层:自选资源,探究表述。这样可以满足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C层同学在得到结论验证的同时又得到了数学语言表述和归纳的锻炼;学困生可以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在网络资源的辅助下,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从而获得知识。教师依据提出的要求进行评价,对于各层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判断,这才是对学生的公平诊断。这样,教师既掌握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点的掌握度,又及时促进了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又如“小数乘法”一课,学习重难点是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自主探究出小数乘法竖式计算方法,并在实践比较中选择最优的方法进行正确计算。在探究计算方法时,先出示一组算式:25×0.3=( )、2.5×0.3=( )、0.25×0.3=( ),学生口答之后,让学生列竖式计算:0.25×0.3。A层有位学生列出了小数点对齐的竖式,班上有部分同学“哄”地发出嘲笑声。这时我问:“看来大家挺有意见,是吗?谁能说说对或者错的理由吗?”学生纷纷举手,在一次次辩论中得到结果:小数的尾数要对齐。同时得到计算方法:计算小数乘法时,可以先将小数的尾数对齐。教师及时肯定小结:“是呀!计算小数乘法时,先将小数的尾数对齐,然后按照整数乘法的方法计算,最后数一数因数当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同学们在判断他人正确与否时,先要想一想他是怎么想的,不仅要发现他人解题中的错误,而且要发现其中正确的成分,你们说是吗?”这样处理,不仅发挥了B、C层学生的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运用已有知识进行辨析的能力,也给了A层学生学习的自信,不再畏惧在课堂上答错题,保护了这一层学生渴望知识的欲望,让每一位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二、在实践练习中有效分层评价
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在实践运用中充分进行分层练习,在完全达到预设目标中的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这两个环节的同时,提出高一层次的要求——拓展练习,既满足优等生需要,也拓展了其他层面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分层练习环节,因此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一定要分层评价,通过分层评价环节,对不同层面的学生进行学习检测。对于A层次的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激励评价,鼓励他们努力向高一层次发展,对B、C层次的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应采用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奋进。
例如“循环小数”,该课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在练习中进行了分层,从简单到变式,再到拓展。通过情境演示学生知道了无限小数、有限小数、循环小数及循环节的概念,充分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评价中,我明确基本练习题是人人掌握的,所以请A层学生回答,满足该层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对答对的学生表示肯定;综合练习和拓展练习是针对B、C层学生的,是就上两题的变式题,评价时目标明确,当然A层学生也可能答对,教师更要及时表扬,给予鼓励;第5题是拓展题,由C层学生回答,教师起点拨引导作用,评价时尽量让学生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数学表述能力。而这些练习都考虑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各层次学生只要跳一跳都能再上一级。结果是第一、二题学生的回答正确率是100%;第三、四题由于学生需要判断哪些是有限小数、哪些是无限小数,所以满足了思维较强的学生需要,回答正确率是75%。可以看出每一位学生在实践操练中都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在延伸拓展中有效分层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无处不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固然有巨大影响力,但是作为同龄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竞争、取长补短。同学之间的评价朴实、真诚、发自内心,学生也乐于接受。通过学生的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之间产生了一种合作、竞争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我在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小学数学能力提升项目实验学校交流活动中,对某教师执教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一课印象很深。根据《数学分层测试卡》的提示,在拓展中,教师创设超市选购的游戏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拓展应用已有经验,在亲身体验中轻松地掌握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师出示商品,问:如果你们小组有10元钱,你们想买什么?买完后还剩下多少钱?以小组为单位解决问题。游戏开始了,学生纷纷用自己学会的方法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小组间的活动十分激烈。有的说买1只面包、1根火腿肠、1只橘子,还剩1.7元;有的说买3支糖还剩2元;还有的说买1根火腿肠、1只橘子和1瓶橙汁,正好用完;等等。在评价中,教师明确这部分知识不一定有层次区别,因为它更突现对实际生活知识的渗透。讲评前教师深入小组中,了解学生的动向,以便评价时更符合学生的实际。由于是小组合作任务,教师必须点评每位组员的表现,以此激发和谐向上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活动,初步认识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更在游戏实践中掌握小数的加减法,展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并让学生在实践购物中应用所学知识,将选购、计算、合理、正确的理财概念合而为一,使人人都有收获,人人得以认同。
一、理解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特点
1.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
新课程提出的“有意义的数学应该是现实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教育只有向生活世界的回归才能体现课程改革的真谛。所以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一堂好的课,它的教学内容的呈现应该是现实的、生活化的,尤其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2.在教学中必须突出问题解决
因为问题解决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教师应非常注意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一过程,不仅可以体会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而且通过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验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教学中必须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索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认真听讲、课堂练习的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去亲自探索、操作实践,与同学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所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才是最根本的。相对于获得知识来讲,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善显得更为重要。
二、明确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评课方向
1.从教学目标上分析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课首先要分析教学目标。现在的教学目标体系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组成的,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追求。如何正确理解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如何正确地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
2.从教学程序上分析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是看教学思路设计。看教学思路设计符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不符合学生实际;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超凡脱俗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看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思路与实际运作是否有效果。二是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三、透析数学新课程标准下的评课标准
1.坚持评课全面性
评课是正确评价教师教学水平,互相交流教学经验的一项重要教研活动。对教者评价应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效果几个方面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肯定其长处,指出其不足,发挥评课的激励作用。殊不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本着对授课者负责、对教研教改负责的态度,才能发挥评课的帮教功能。
2.坚持评课客观性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客观性对主观性的制约。每次公开课有的教师借班上课,有的教师是原班上课,但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前者备学生备指导学法,不如后者掌握具体,运用自如。其次,公开课中班组的生源对教学效果影响很大。有的班级生源强。课堂上表现为学生的思维灵活程度不同,提出的问题的深广度不同。再者,公开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所授课班级原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个班级教师有教改思想观念,则教学效果好,反之教学效果不佳。
3.坚持评课恰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