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水土保持学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水土保持、水土流失、科学发展观、云南
前言
水土流失是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对于一些干旱地区来说。因此,必须重视治理水土流失问题,加强水土保持各方面工作的力度。当前,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一般利用工程措施以及植物措施。其中,植物措施不仅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还可以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水土保持工作的植物措施包括水源涵养林、固沙造林等水土保护林的营造、水土保持草的种植等。在本文中,探讨了如何加快创新促进云南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一、我国云南省丽江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其原因
在我国云南省丽江一带,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由于该地方具有着比较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环境,同时长期以来人们对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其目前水土流失的状况越来越严重,其分布广泛、面积大,防治任务艰巨。同时,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快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愈加突出,新的水土流失不断产生,这给水土保持提出了严峻挑战。
根据《2004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可知,全国土壤侵蚀量高达16.22亿吨,等同在12.5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流失,尤其在云南省丽江地区一带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它们的土壤侵蚀量正在不断的增加。通过相关调查可知,我国云南省水土流失具有面广量大的特点,包括了山区、丘陵区、农村、城市、沿海地区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水土流失问题。
云南省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主要的流经河流包括了长江、珠江、红河、怒江、沧江等等,总面积几乎达到了40万平方千米。一直以来云南省对于水土保持的工作都予以高度的重视,其工作的中心主要在于对水土流失的预防与监督、综合的治理以及生态的修复、监测等方面,同时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现阶段我国整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的初级阶段,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面对着不断更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挑战依然存在:首先,我国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高的生态建设要求,在云南省里,目前总的水土流失面积达到了13万平方千米左右,占该省土地总面积的35%。同时,云南省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土地石漠化的现象,随着水土流失越来越严重的恶化趋势,其土地石漠化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范围也越来越广。此外,人们对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得水土流失的防治任务更为艰巨。
其二,在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中,其存在着某些方面的问题迫切需要得到解决,包括了水土保持工作的经费投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该省的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所投入的经费比较低,而且资金投入分布不平衡,对于水土流失尤其严重的西南河流一带的区域缺少国家重点防治资金的投入,仅仅依靠现在的治理方式以及投资资金是难以收获预期的水土治理的效果。并且,该省的水土保持工作缺乏足够的监督力度与检测能力,难以满足实际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再加上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所使用的管理手段与方式比较落后,为该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阻碍了该省经济与环境的科学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必须采取有效的创新性措施来促进我国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二、创新云南省丽江水土保持工作
1、创新水土保持工作的思维,拓宽水土保持工作的渠道,激发全体社会成员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思维决定了人的行为,思维决定了出路。目前,该省社会成员在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方面上存在着改善的空间,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难以组织群众共同参与治理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资金投入有限的条件下,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正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为了充分发挥社会成员的群众力量,云南省首当其中的是之力改变人们的传统思维观念,促进思维思路方式的创新,从而实现在投资思路以及措施思路的改革创新,从而建立起符合我国以及云南省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水土保持运行机制。首先,应当重视协调好云南省各级水土保持委员会的合作,对各方面的有效因素进行综合整理,统一规划共同促进该省的水土保持工作。其二,对云南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思维思路方式进行调整以及完善。一方面,对该省的自然条件以及优势进行综合整理,进行分类分区的治理与指导。从云南省丽江当地的具体的特殊自然条件以及地理等条件出发,采取有针对性的工作思路来开展科学的综合性整治,采取水土流失治理的有效措施来保护生态植被,促进生态修复以及防止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化;其二,立足于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这一重点主题,加强体制机制以及法制建设保障,致力于提高水土保持工作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技术进步以及创新,重视做好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预防监督与监测;第三,紧抓预防监督工作,尤其加强监督生产建设项目的重点领域,例如矿山、化工、水电、公路等等,要求这些生产建设项目必须严格落实好水土保持的工作措施。
2、创新方式,统筹兼顾,把水土流失问题融合到改善民生的落实上。
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具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必须妥善合理科学的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合理配置水土资源,已实现最大的保护水土的效应,实现最广泛调动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紧紧的结合水土流失的治理问题与民生问题的解决。首先,从总体的层面来建立其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体系。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于水土保持工作总目标的价值以及其有效性,正确处理好各种水土保持措施以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小流域的水土流失的治理来促进整个地区的治理,对于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以及农业措施都在当地实际的情况下来进行合理的组合配置,从而建立起符合当地发展情况的水土保持方案,真正实现其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其次,应当采取分区治理的模式进行水土保持的工作。第三,始终重视实施生态修复,促进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工作的关键指导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因此务必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坚持生态修复,并且把相关的修复措施进行有效的落实。在进行水土保持的工作中,应当从当地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力出发,采用科学的水土保持措施来推进当地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
结语
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方式落后,管理机制不完善等,制约了云南省水土保持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必须从创新思路、创新方式和创新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进一步搞好云南省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马菊香. 基于促进华县水土保持工作又好又快发展[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12(09)
[2] 水利部公益专项“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测算共性技术研究”正式启动[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0(11)
[3] 张永江. 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理方法初探[J]. 中国水土保持. 2010(12)
“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应用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它被安排在气象学、土壤学、生态学、树木学、水文学及地质地貌等课程之后,学生综合所学知识直接服务于现代水土保持和林业建设,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意义。国家林业局自1994年以来组织开展了4次全国荒漠化监测。2013年度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全面启动,这些国家监测项目的实施需要一定数量的具有专业监测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所以与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监测相关的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目前,我国已经在很多水土流失地区开展了多年的水土保持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治理措施的成效如何,则需要通过水土保持监测才能确定。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水土流失监测管理,那么就会出现比“雾霾”更为严重的环境灾害,所以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特别是开发建设中的水土流失防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相应的“水土保持和荒漠化监测”课程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核心知识领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率先在国内为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专业开设了“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专业课,并在2006、2008年对该课程进行了2次教学大纲的修订。
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使用的教材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编的全国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编的《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李智广主编的《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而以上教材的涉及面和侧重点各有不同。《水土流失及荒漠化监测与评价》主要侧重基础理论知识、监测方法和评价预测,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的监测方法;《水土保持监测理论与方法》内容较广,既涉及了水土保持理论与实践,也涉及了传统、成熟的监测方法和最新的监测方法,作为监测技术人员使用的工具书较好,但作为高校教材,其内容繁琐;《开发项目水土保持监测》主要涉及了开发建设项目,而对宏观设计涉及较少,所以也不能完全作为高校教材使用。由此可见,适用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材相对较少,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
(二)单一的教学方式影响了教学效果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通常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只讲述课程内容,缺乏与学生的交流。这种传统的“板书”讲授方法,缺少对野外监测实践的分析。每节课超负荷的信息量使学生来不及理解消化,更不可能对众多的基本监测理论、监测方法及实际应用方法吃透和掌握。教学方式的单一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只能被动听课,学习效果差。虽然多媒体的引入使课堂教学中监测实践分析变得容易,弥补了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但是多媒体教学缺少互动环节,使学生思维变得迟钝,无法成为教学的主体,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要提高“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必要的改进。
(三)实践教学学时有限
甘肃农业大学现行的教学计划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学时较少,仅有40学时,其中包括10学时的实验课。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教学内容庞杂、概念繁多,尤其需要野外观测及室内测定的实验内容较多,但由于受实习经费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只能在室内做一些简单的土壤性质分析实验,而对野外观测只能在综合实习中出去考察一些科研院所的监测,且只能走马观花,对具体的方法了解较少。同时,由于缺少实习基地,学生们所见到的监测仪器和设施少之又少,影响了学生对各种水土保持监测措施的感性认识和教学效果。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考核方式仍以闭卷书面考试为主,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死记硬背一下就可以应付。然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授课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背诵一些概念和理论,而是要让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对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状况及治理措施的效益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效并做出相应评价。例如考核学生对径流小区监测的掌握状况,书面考核只要学生背出小区定义和指标即可,而对于学生在实际径流小区监测的动手能力却很难考察。因此,如何减少书面考试带来的弊端,真正激励学生为熟练地运用知识而学习,而不是为考试而学习,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水土保持监测实际工作的需要
1.课程教学突出重点内容
针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学时少、内容多,尤其是实践內容更多的情况,应把握课程的重点,合理选取、整合教材内容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在考虑课程自身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上,挑选出一些重点内容在课堂上着重讲解,如径流小区监测、小流域控制站监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风力侵蚀监测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等。同时,对这些重点内容不但在理论课上讲,而且在实验课时也要重点讲解,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重点内容,而且有助于学生的记忆和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水土保持监测的相关术语,只着重介绍学生以前课程没有接触过的新内容,而对其他课程已经讲过的内容,只是简单的提示,避免与其他课程内容重复。
2.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内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层出不穷。因此“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既要加强原有的、成熟的原型监测技术和方法的教学,夯实基础知识和理论,又要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及时补充新的监测方法和知识,介绍学科发展的最新动向。因此,笔者参考近年来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关于水保持监测方面的文章,将甘肃省水保局进行水保监测培训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目前水保监测做了哪些工作,出现了什么样的新技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验课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实验内容方面,笔者尽可能减少其他课程已经做过的实验,将降水径流冲刷侵蚀沟量测、风蚀量监测、不同降雨强度(人工降雨仪控制)的径流小区监测及遥感在野外水土保持调查监测中的应用定为主要实验内容。结合生产实践编写监测规划、监测实施细则和监测报告,要求学生撰写不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监测的计算方法及土壤理化性质方面的监测方法,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诱导式教学法
在理论教学的第一堂课上,教师应向学生介绍当今国家和社会对水土保持专业的重视,逐步引入本课程当前发展的现状,向学生介绍从事本专业的优秀人才及成果,从而诱发学生为美好前途而发奋学习的雄心壮志。首先,从国家政策入手,向学生讲明水土保持监测既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又是国家评价所实施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通过监测掌握水土流失动态,认识水土流失规律,评价水土保持和生态工程的防治成效,建立土壤侵蚀模型,预报土壤流失量。以甘肃省案例来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如“舟曲泥石流”的发生,就是由于缺少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资料,导致舟曲人民损失惨重。生活中的实例最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明白水土保持监测的目的就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实现山川秀美的“生态梦”而服务。
2.多媒体互动教学法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是一门研究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具有鲜明的生产实践性,且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实践的发展,监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监测方法不断更新,这对该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在授课过程,采用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利用挂图、视频、实景图片和案例结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接收较大的信息量,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气象要素监测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目前常用的气候和水文观测方法、观测仪器、数据处理方法等,重点讲解气候和水文要素的观测步骤和观测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分析各种观测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各种观测仪器的适用范围。同时,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了解校园内的各种气候和水文观测设施,并做成ppt,在下节课讲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每节课结束时,安排4~5个学生在课后搜集一些水土保持监测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也可以选取自己家乡的某个小范围为监测区域,介绍如何用所学的知识对当地水土流失进行监测,并做成ppt在课上展示给大家,让同学们提出意见和看法,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010年,学校和学院投资50余万元,建成了土壤分析实验室,学生可以从监测土壤理化性质中了解水土保持措施的效果。水保系老师结合各自课程需要,安装了水土流失径流监测固定小区、移动式微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系统、GIS图像处理实验室等监测实验设施,购置了侵蚀因子监测仪器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降雨、蒸发、风速、温湿度等监测仪器,购买了风蚀监测的风蚀自动监测仪,基本满足了校内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学校还建立了腾格里沙漠南缘马路滩林场和定西安家沟流域水土保持野外教学基地,开展综合实习。学院目前正在积极和甘肃省治沙所协调,准备建立风蚀监测野外实习基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带学生去“甘肃省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西果园示范区”进行考察,了解常规监测、调查监测及生态效益监测的方法及实验设施。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了解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常规监测和航空、遥感监测技术。
(四)制定科学的考核标准,综合评定学生的课程成绩
以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考核方式多以最终一次的考核成绩为准,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为了全面、准确、客观地考察学生学习“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效果,应优化考核标准,重点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并以平时的学习表现及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等为参考。以此为标准,确定了“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的考核比例:平时成绩占15%,实习实验成绩占20%,监测报告占5%,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种考核标准综合考察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全程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制度方面,课程实行了考卷责任制度,由任课教师出题(按照教学大纲命题,实行A、B卷制度),系主任检查签字,主管教学领导批准。考试由学校教务处考试办公室统一组织,监考人员由学院教学工作人员安排在职教师监考,同时教务处和学院派教师巡考。这样的考核方式杜绝了学生平时不学习,考试作弊的现象,体现了客观、公平的原则,使学生端正了学习态度。
四、“水土保持与荒漠化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从2000年开始我旗共完成中央专项资金项目15项,截止2009年10月,全旗已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48平方公里,其中小流域治理146.5平方公里,生态修复保持面积298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17座。全旗建成了一大批水保治理精品工程,构筑了较为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框架,同时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轨道。通过治理和管护,全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综合效益明显提高,保障功能明显增强。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成效的作法
1、以科学发展理念指导水土保持工作
在认识上,坚持以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全局,把水土保持作为改善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加快旗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以绿色前旗建设、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举生态旗,打绿色牌,谋可持续策,建设产业路,实现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在发展理念上,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贯穿生态建设的全过程,以“环境增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主攻目标,以“工程与产业互促,生态与经济双羸”为切入点,实现防治型治理与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突出生态效益,注重经济效益,较好地体现出四个结合,即: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旗城主导产业相结合,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保生态建设,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核心,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实现以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支撑旗域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内涵制定水土保持工作发展思路
通过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新工作思路,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综合治理,规模推进,产业经营”的原则,以解决“三农”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把生态工程建设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对单元内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立体开发,做到了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相结合,水利工程建设与水保工程建设相结合,沟道工程与坡面工程相结合。在治理成效上,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治理和管护相结合,以治理推监管,以监管促治理,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3、不断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水保工作新形式
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形势对现行的水土保持体制、产权制度、管理方式等产生重大影响。为此,要立足我旗实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建立和完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深入研究治理与保护的新机制,建立健全水保工作新形式
4、将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纳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工作方针,把预防监督与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紧密结合,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规范监督执法程序,建立健全执法体系,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继续落实水土保持法,加强预防保护,加强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严格执行基本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制度,监督生产建设单位落实好“三同时”制度,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逐步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测网络,保护和巩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加大监督执法宣传力度,全社会逐步形成懂水土保持法,遵守水土保持法,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局面。
三、制约水土保持工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
1、从全旗农业基础改善发展趋势看,由于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沙化,水资源短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基础薄弱,还制约着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从水土流失发展趋势看,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全旗水土保持意识不强,特别是近年来,全旗厂矿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为因素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没有得到遏制,还存在着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
3、治理任务越来越艰巨,全旗目前尚有2700多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就亟需治理的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花费更大的气力,治理任务繁重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4、水土保持预防保护监督工作需要继续加强。随着我旗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尤为重要。因此,继续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监督执法体系,严格执法,强化法律意识,制止和打击破坏水土保持设施行为,控制人为水土流失,为旗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四、结语
乌拉特前旗近年来通过科学发展观指导我旗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探索出了新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还使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促进了生产发展,农民纯收入有较大幅度提高,群众的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乌拉特前旗连续两年被评为“巴彦淖尔市水土保持先进单位”,淤地坝建成后,又被自治区水利厅评为“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质量评比一等奖”。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是农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
水是人类生存的必备品之一,其他资源无法取代,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前提。唯有保证水资源与水工程的健康发展,方可在经济建设中消除后顾之忧。然而,当前我国在水资源运用方面还有诸多不足,通常表现在人均水资源不足,时空分布不平衡,使用滞后、管控不力,水资源使用率偏低,污染状况无法改善等层面。
一、水土侵蚀问题
近些年来,全球各区域的水土侵蚀状况陆续出现,特别是在亚洲地区。例如,印度年度总数80×106hm2的耕地,丧失了6000×106t的土地。尽管将一些侵蚀阐释为自然因素所导致的,然而充足的证据表明,人类采伐所引发的侵蚀有着极大的比率。这部分采伐以对树林的占用、草场的过度放牧、偏僻区域的农户耕地扩充等模式为主。土地侵蚀只要产生,那么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最显著的是其会造成生态破坏,如荒漠化、大旱、洪水、淤塞与土地退化,或因为土层生产力低下造成农户吃不饱、穿不暖从而引发社会问题。而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是331.7万km2,在我国疆域中的比率为34.6%,荒漠化、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到262万km2,在我国疆域中的比率为27.3%。因此,我国的水土侵蚀现象堪忧。所以,为了降低我国的水土侵蚀比例,首要任务是水土保持作业。
二、水土保持举措
(一)工程举措水土保持工程举措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土保持模式中较为直观、效果较好的模式,其在提高地表水渗入时长与地表径流的速率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我国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以下4种类型: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气压层工程、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工程实践中,应依照实际状况因地制宜采用。
(二)生物举措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方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又称植物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生物措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蓄水调水,固土保肥,保护生物多样性,固碳释氧,净化大气。(三)耕作举措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1.轮作模式轮作通常是说耕种人根据节气、土层特性与农作物特征等自然定律,在相异的节气栽种相异的作物。通常耕种者会以植被为耕种核心,融合水旱轮作、专业轮作与绿肥轮作等多类模式完成耕种。2.间作、混播与套种间作通常是一洼田地耕种阶段,相异阶段换种相异的作物,应权衡到的是作物的最佳收获比,要以生产周期最大收益为初衷,提升土层的使用率与生产率,维护水土。而混种作业,播种与收获间的结合更加关键,耕种2个或若干个作物的种子通常要融合在一处,最常规的播种例子就是播种小麦与豌豆,混种能够提升作物的生产面积,又能够固定氮气,增添土地有机物比例,让农户创收增收。栽种相异的植被,能够使用相异的模式,在相异的阶段进行栽种,然而需要让农户耕作的土地获得缓冲时间,让土层适于植被生长。
三、水土保持工作减水减沙效益解析
为了保护土层与水,应主动制定土层与水土保护的举措。假如采用水土保持的举措保护水土,应权衡到所采用的模式对水土的作用。对土层与水分的保持功效来说,水分是最为基本的,制定对应的保护举措极为关键。土层也必须被合理保护与使用。保护土层的沉淀物层面,应缩减水的侵蚀与径流,我国地势繁杂,大部分耕地坡度很大,对相应的保护举措要求也更为苛刻,区域差别很大,假如“一刀切”,效果可能并不好。所以,应科学制定预案,权衡相异地区的特征,完成科学勘探。(一)减水效益解析在水土保持作业阶段,一般要获得显著的减水效益,通常会使用水平或穴状整地模式来实现。这两类举措能够较为高效地缩减地表径流对土层与砂岩的腐蚀与冲刷,进而让土层中的有机成分被毁坏,土层表层的粗糙程度得以提升,进而让土层的渗透功能提升,让水土流失的现象出现。笔者认为,应持续提升植被覆盖率,要结合上述两类举措的优点,减少水土流失,完成防固减水的目标,管控水土保持流域内土层的肥力,减少沙漠化等负面效应的影响。(二)减沙效益解析使用SWAT模型,栽种人虚拟各类常规的减沙场景,并融合增加覆盖植被的固沙模式,能够较为高效地弱化地表径流裹带砂石的损害而大幅度地强化土层的抗腐蚀能力,进而可以高效地预防水流毁坏土层中包含的有机成分与其他营养成分,降低土层的沙漠化速率,最后完成减沙的目标。
四、结语
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水土保持作业,需要管控水土流失。在作业实践中,重点就是怎样完成对土层的科学、优化分配。特别要重视的是怎样的预防举措能够与其相应的优势结合,唯有科学化维护的前提下,才会完成保护工作,保护土层和水分。土层保护与水土整治能够让减沙减水效益更为突出,应关注保护水土的效益,严禁造假,从根源上保护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袁再健,孙倩.海河流域大清河土石山区不同空间尺度水沙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6(4):750-757.
[2]刘栋.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J].水土保持通报,2015(4):107-110.
[3]潘欣,王玉杰,张会兰,等.官厅水库上游典型植物措施特性及在侵蚀性降雨下的水沙效应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5(7):76-84.
[4]王鸿斌,刘斌,张志萍,等.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蓄水减沙作用分析——以泾河流域砚瓦川项目区为例[J].中国水土保持,2014(11):16-18.
[5]张思毅,梁志权,谢真越,等.白三叶不同部位减沙效应及其对径流水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6(8):1306-1314.
一、加强水土保持法制宣传,防止新的水土流失
国家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使水土保持走上了法制轨道。今年的“两会”,水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中央高度重视水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继续把水利摆在重要位置,充分肯定了近年来水利工作取得的成绩,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田水利建设、节水灌溉、农村饮水安全、水资源节约保护等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指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旱、风、沙灾害,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生产。这是相互关联、依次递进的四个层次,最终是为发展生产,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水土保持的最基本任务。水土流失、水环境的恶化已对天津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危害,我们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的宣传力度,除了在有关水利工作会议上进行传达贯彻,还通过张贴水土保持宣传画、报纸、电视、散发传达、巡回演讲等形式,开展广泛的宣传,广大人民群众的水土保持法制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通过执法监督,取得了显着成绩,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
二、注重综合效益,改善滦河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是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地表植被覆盖对地面尤其是坡面土壤侵蚀影响极大,植被的减蚀作用主要表现在:植被茎叶对降雨雨滴动能的削减作用,对降雨的截留作用,对径流流速的减缓作用;改变土壤结构,增加入渗‘可以涵养水源,固结土壤,提高土壤抗蚀性作用;植被可以减缓风速,降低风力侵蚀危害。在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植树造林,栽种牧草,禁止毁林、毁草;同时对沟、河、路、渠的堤岸坡面布设植被或砌护措施,防止坍塌和冲淤。在河道综合整治中,除抓好河道疏浚、护岸建设外,注重综合效益,在河岸两侧堤顶大搞防护林建设,有效地防治了水土流失。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们这里已经初步树立了高标准的景观河道新形象。并建设了一批疏浚达标、水清面洁、绿化美化、道路配套的河道整治样板段,达到“利水、治水、亲水”的综合效益,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休闲场所,为创建卫生城镇、促进都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改良耕作措施,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
耕作措施的改变主要是为了增加地面覆盖率和粗糙度。主要方法有:深耕、混播与套播、增施有机肥以及起垄种植等。农作物生产结构的调整要遵循科学、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调整农作物生产结构也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应积极推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产足本地,面向全国,考虑国际。既要适应农产品市场的现实需要,又要研究和预测潜在的、未来的市场需求趋势,以满足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和动态发展的需求。
四、搞好水资源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
搞好水资源管理是水土保持的关键,其措施有以下三点:
一是坡面渗蓄、工程拦蓄天上水,使地表淡水向土体深层转化,并保持在地下。因高差形成的势能,在无雨时节,上游的地下水转换为下游的地表水,维持河流用水量,保持河道常年不断流,以补给地下水,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发挥以淡压咸的作用。
二是减少水库、江河淤积,使水利工程延长寿命,增加效益,减轻防洪负担。
三是避免点源和非点源(面源)污染通过径流汇入受纳水体,减轻水体富营养化及其它形式的污染。这一切都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保护,都建设景观水利、营造亲水空间的基础。同样,搞好水资源管理可以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措施的渗蓄、拦沙效益。缺少水资源管理,就会使陆地淡水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失衡,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分配上失调;就会使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用水的数量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生态修复和湿地恢复难以实施;就会损害地表植被,使生态系统功能逐步退化,水土流失逐年加剧。没有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就会失去支撑,失去生机和活力。唯有建立在水土保持基础之上的水资源管理才是健康的、稳固的、可持续的。
水土保持面临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郊区城镇化步伐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大力推进等新情况,我们的水土保持工作要为实现天津总体发展战略服务。切实加大水土保持投入,继续实施河道的护岸工程建设,积极稳妥地抓好基础对城市基建、扩建、改造建设中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的城市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高水平地实现新天津总体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杨家坦.以水土保持支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J].亚热带水土保持,2007(3):4~6.
王跃,周林.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18~19.
段巧甫着,水土保持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9.8。
杨吉华.水土保持原理与综合治理.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水土保持法知识问答.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