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词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词多义范文第1篇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甚至属于不同词类。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更是普遍。高考对于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考查,仍然以常见的、使用频率高的实词为主,而且仍然以其“在文中的含义”为主。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里又是一个意思。一般来说,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如:“食”字,①吃。“七十者衣帛食肉。”(《寡人之于国也》)②吃的东西,食物。“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③专指饭。“一箪食,一瓢饮。”(《论语》)④读sì,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⑤通“蚀”,亏损。“月盈则食。”(《周易・丰》)

在句子里,如何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义中的哪个意思呢?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掌握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含义,我们称之为本义。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就词的来源说的,即该词最初的意义,如“向”的最初意义是朝北的窗户,“兵”的最初意义是兵器,“走”的最初意义为跑等。另一种理解是就词的应用来说的。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算作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兵士”,“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

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引”的本义是拉弓,由“拉弓”又可以引申为“拉、牵”,如“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可以引申为“延请”,如“引赵使者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可以引申为“端起,拿出”,如“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并序》)。“引”的引申义和基本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上的。

比喻义,也属于词的本义的一种引申,是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但因为它使用比喻,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所以跟引申义并列,成为转义的一种。它是由本义通过打比方而产生的新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如“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李广传》)。

假借义,词的义项与本义毫不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就是古文中常常出现的通假字现象。所谓通假字,就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甲字是本字,乙字是甲字的通假字。这里的乙字就含有了假借义。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同“早”,其假借义为“早一点”;“至莫夜月明”中的“莫”同“暮”,其假借义为“夜晚”。

二、强化积累,集中记忆

在句子中,我们怎样确定一个词究竟用的是多个义项中的哪个义项呢?一要掌握一个词的最常见的几个义项。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发闾左适戍渔阳”(《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三、掌握推断词义的方法

对一词多义,我们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相当数量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1.字形推断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有利的条件。如: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义与五行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等等。

2.课文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我们可以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3.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联系成语,加以印证,对判断文言词义会有很大的帮助。如“势拔五岳掩赤城”的“拔”与“出类拔萃”的“拔”均为“超出”的意思。

4.语法分析推断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我们可以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如《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目”字,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专项训练】

一、指出下列多义词的不同义项

1.会 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

会论虞常( )

单于召会武官属(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2.谢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3.信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信义安所见乎 ( )

烟波微茫信难求( )

4.从 臣从其计( )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

乃使其从者衣褐( )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小惠未,民弗从也( )

5.当 汉亦留之以相当( )

副有罪,当相坐( )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二、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B.度我至军中,公乃入/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C.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儿已薄禄相

三、下列词语有多种解释,根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见:看见、接见、被、受、显现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

才美不外见( )

2.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

召令徒属曰( )

徒见欺( )

3.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背、对不起、背叛、败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秦贪,负其强( )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 )

胜负未定( )

4.请:请允许我 、请你 、请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 )

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3)诸将请所之( )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习题。

郭原平字长泰,禀至行,养亲必己力。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性谦虚,每为人作匠,取散夫价。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穷,父母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若家或无食,则虚中竟日,义不独饱,要须日暮作毕,受直归家,于里中买籴,然后举爨。

下列各句中,黑体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禀至行,养亲必己力(赐予)

B.性闲木功,佣赁以给供养(熟习)

一词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隐喻;转喻;一词多义

一、简介

一词多义是指人们以一个词语的基本义项为基础,延伸出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引申义的过程,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在英语的学习中,研究一词多义从细小处来说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单词是如何演变进化,从而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一词多义它体现了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但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和转喻,隐喻以及人们的认知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们不能把一词多义单独地分隔开来,而应该通过隐喻,转喻和认知英语的视角来进一步剖析一词多义的形成过程。

隐喻和转喻是传播意义的两张基本方式,隐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相似性来延伸词义,而转喻主要通过相互联系的两者的关联性来延伸词义。转喻和隐喻作为一词多义的主要两种方式,蕴含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本文借助认知英语,从隐喻和转喻与一词多义的关系,来讨论隐喻和转喻在一词多义形成的过程中如何起到延伸词义的作用以及一词多义在转喻和隐喻作用下的形成的模式。一词多义“是一个语言单位衍生出多个相关意义的现象”(Taylor 1989)这些相关意义虽然不同,但在本族语者看来是相关联的,而这种相关联离不开人们的认知过程。随着人类认知的事物越来越多,除了造出新的词语,人类还趋向于用给旧的词语赋予新的意义,这就产生了一词多义。

二、隐喻与一词多义

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主要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体现。有些语言由于我经常使用,所以不经过仔细分析,已经难以看出它们是由隐喻而来的。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会另一种事物。例如,人类和人类周围的事物是我们认识探索世界的开端,隐喻也就基于我们自身体验。我们对复杂事物的理解也是基于先前对简单事物的理解达成的,这种认知能力有助于我们形成对世界全新的认识。而给久词赋新义,是最简单经济的一种方式。因为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我们遇到的新鲜事物越来越多,这种情况下,每次都创造一个新词显得尤为吃力。而当一个旧词获得新义时,我们称这一现象为一词多义。1980年,《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打开了隐喻研究的新篇章,马克提出,“隐喻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不仅仅在语言中,更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平时的行为模式以及认知模式,在本质上都是隐喻的。”根据他们的观点,隐喻突破了语言现象的框架,成为一种认知行为。

容器隐喻是隐喻中很常见的一种,例如,我们正处于危险之中。这就是将“危险”当作一个容器。其他的例子有:

病人已经脱离危险。(将一种状态作为容器)

这个女人充满智慧。(将身体作为容器)

她满腹牢骚。(将身体作为容器)

客人陆陆续续走进商店。(将场所作为容器)

隐喻的认知基础主要来自于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例如脚是我们身体最底下的部分,因此我们将“脚”这个词用在形容其他物体的最底下的部分。如,山脚,注脚。在这些词语的使用过程中,在隐喻的作用下,一词多义现象就产生了。

三、转喻与一词多义

泰勒(1989)认为,“转喻是构词的主要来源。”近些年的研究表明,转喻不仅使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认知模式和思维方法。转喻就是将一个域内的认知映射到另一个域,它们在语用功能上是相互联系的。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更加注重实物之间的相互关联,而非相似性。我们用一个事物来指代另一个相关的事物,这种情况就是转喻。转喻也就是一种扩大词义的认知机制,例如白宫要求立刻就气候变化采取行动。

这里的“白宫”最开始是指一个特定的建筑物,是美国总统的府邸和办公室。但在这个句子中,它所指示的已经成为美国政府。这时,在转喻的作用下,一词多义已经产生。

有时我们还会使用作者的名字来代指作者的作品:他不怎么喜欢莎士比亚。这里的“莎士比亚”并不是指莎士比亚这个人,而是说他所写的作品。

在英语中,定冠词the+部分形容词可以用来形容具有某种特定特点的人,例如,the old,the black,the rich等,这也是一种在英语中常用的转喻现象。

根据这几个例子我们发现,转喻更加关注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不是相似性。这是它与隐喻的区别。但隐喻和转喻是产生一词多义的两种重要机制。

四、小结

虽然我们一直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一个词义演变丰富的过程中,隐喻和转喻常常是在共同作用的。例如“头”,原指身体的一部分,在隐喻的作用下,它的意思充实为:

在功能或者形态上类似头的东西,

物体的顶端或末梢,

一个物体最前面的部分。

事情的开端等。

而在转喻的作用下的词义则有:

领头的,为首的。

水流最开始的地方。

铸有人头的硬币等。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词多义并不是单一地受到隐喻或转喻一方面的影响,在不同的使用情况中,转喻和隐喻都有可能发生,甚至同时发生,难分彼此。隐喻和转喻好比一条线段的两极,有人认为它们可能有时难以分辨,Goossens在1990年提出“metaphtonymy”来表示这种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无论隐喻与转喻是泾渭分明,还是难分彼此,不可否认的是,它们在丰富词义与理解事物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戴卫平,于红.“头/Head”的隐喻研究[N].外语与翻译,2009(2):23-27.

[2]李艳.英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读[N].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4(1):78-81.

[3]史一鸿.一词多义的认知探究及其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D].云南:云南大学.

[4]叶碧慧.英语一词多义的转喻认知机制[N].宁波大学学报,2011(4):68-71.

[5]尹化玲,黄菲.浅谈转喻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N].2013(8):62-64.

一词多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修辞角度;一词多义;英语教学

一、引言

一词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867年Brea1造出polysemy这一术语以来,它已成为历史及词汇语义学的一部分,后来逐步变成了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在认知语言学的视角下,一个词所具有的多重意义组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意义范畴或网络,它们之间的关系或通过隐喻、转喻而实现,或经由概括、具象、意象转换而引申,因而一词多义可被视为一个系统。认知语义学用意象图式及其隐喻、转喻引申来说明一个词语相互关联的多个义项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释了多义现象。

二、一词多义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认知语言学尝试从人类经验角度,寻找语言发展的理据性。他们认为,“语言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生理和物质基础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中表达客观事物的词汇相对有限。人们发现已有词汇已不能满足表达的需要,而新词的创造能力亦是有限的,于是乎词的原型义项就通过修辞手法逐渐引申出新的义项。这些修辞手法中主要有隐喻、转喻和提喻。

1.隐喻(metaphor)

根据认知语言学对多义词的描述,多义词和各义项之间的关系不是任意的,而是系统自然的。隐喻涉及两个不同的概念域,是一个概念向另一个概念的单向投射。隐喻基于相似性联想,本体和喻体之间一定存在某种联系。

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大致可将其分为3类。

(1)根据形状的相似性,例如人与动物的各种器官:head,face,neck。

headthe head of an arrow/ a bed

facethe face of a cliff

neckthe neck of a bottle

这里原本用于指人体部位的词分别运用于指代其它事物的类似部位,如“箭的前部,像人体一样位于最尖端的部位”所以当然即指“箭头”,同样的,悬崖的脸即崖面,瓶子的脖子即指瓶颈。

(2)根据功能的相似性,例如:rootthe root of the matter

root本指树根,而这里用来指事情的根,即事物的根源。

(3)根据情感的相似性,例如:pig, bitch, peach

pigto pig

Pig作名词是“猪”的意思,而to pig 就引申为“住在脏乱的地方”。

2.转喻(metonymy)

转喻与隐喻不同,是用一个事物的名称去代替与它相关的另一个事物的名称,两种事物间的关系一经推导便可得知。例如:

My 15 students read Emerson, Thoreau, and Huxley.

我教的15名学生读了爱默生、梭洛和赫胥黎的著作。

Emerson, Thoreau, Huxley都是人名,在此处指代他们的著作。这就是Metonymy

再如:The kettle is boiling. 壶开了。

这是以壶代壶中之水――以容器代内容。

另外,运用转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通常是上下义场的关系,如:He could hardly own his everyday bread. 这里bread用于转指food,而bread与food之间就是下义场与上义场的关系。

3.提喻(synecdoche)

提喻是指用整体代替部分或用部分代替整体的一种修辞手法。例如:

I’ve got wheels. 这里wheels用于指代cars或其它交通工具,明显的,轮子是车的一部分,所以这里用的是提喻的手法。

4.隐喻、转喻、提喻对一词多义的影响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的。

Pen一词原来指“鹅毛笔”(用翎羽削尖剪裂为笔,蘸墨水书写),但后来发明了金属笔尖(pen-nib)将其固定于木制或其他材料制成的笔管(pen-holder)而成为“钢笔或圆珠笔”。虽然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但由于两者在功能外形上都具有相似性,pen的含义扩大,或者说改变为“钢笔或圆珠笔”。另外,Car派生于拉丁词carrus,指古代双轮马拉战车或轻便四轮马车。可是,现在car已不用马拉,而是用发动机牵引,可以指各种车辆,如汽车、电车、小汽车或火车车厢。Car词形未变,但由于所指对象发生了变化,其意义也就不同。

三、对英语教学有何启示

1.要掌握基本范畴词

基本范畴词之于语言有如砖瓦之于房屋,所以首先要将基本范畴词的表达掌握。基本范畴词指那些与人类有最直接的关系、最经常接触的事物,如人的身体部位(face, nose, neck etc.),颜色,方位,动作等,对于这些词的理解,有助于将这种主观感受投射到对其他类似的事物的理解上,例如neckneck of the bottle。

2.要追寻词义变化的脚步

在讲解词汇时,不能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一传授基本意思,而要从认知的角度分析、解释语义的演变过程。例如:hand最初就是“手”的意思,是人体的一部分,但是后来由于在工作中常用手来劳作,所以又引申出了workmen的意思,由于帮助人的时候常常最先用到手,所以有了give sb. a hand的说法。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对词汇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且增加对词汇的兴趣,因为往往有些词汇的意思于现在是大相径庭的。

3.要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理解单词的能力

由于一词多义现象的普遍,很多隐含的意思很难单纯从字面理解,而必须结合语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猜测及联想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词语的本义与语境建立一定的联系,进而猜出其引申义。这一过程能发散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加深对词汇的理解,可谓一举多得。

4.要建立以词语原义为中心的词义网

四、结语

一词多义现象是重要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英语一词多义现象,对于把握多义词各个义项间的联系非常有帮助,可使我们了解到一词多义的内在生成机制。如此,不仅让我们对一词多义现象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对英语词汇的教与学也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郭云飞.认知隐喻理论视角下的一词多义现象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2(6).

[2]刘琼.英语一词多义的语义延伸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2(12).

[3]陆国君.中外英语一词多义的认知研究综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2(9).

[4]任希.从转喻和隐喻的角度分析形容词“heavy”的一词多义现象[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1).

一词多义范文第4篇

关键字:一词多义;原型范畴;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2-004-01

一、引言

一词多义指一个词项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义项。一词多义的研究由来已久,自1867年Breal创造一词多义(Polysemy)这个术语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就对语言中这一普遍现象给予了很多的关注,例如Ullmann(1962)研究产生多义的语言外环境,Piaget(1972)基于经验主义的认知发生的研究,陆国君(2010)对中外一词多义现象的综述性研究等等。

二、原型范畴理论

认知语言学冲破了传统语言学的束缚, 从人类的认知过程来重新认知语义和一词多义现象。主张对语言的研究应基于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感知和概念化(李福印,2008)。原型范畴理论,来源于20 世纪70 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罗施、莱考夫等人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 一个范畴由一些类似的成员构成。隶属于同一范畴的各成员之间并不存在共同属性, 地位也并不相等, 从而形成范畴成员的家族相似性。范畴中心是范畴的典型(原型) , 与原型相似性较低的成员属于非典型性成员或边缘成员。语义范畴的边界是开放的、没有明显界限的。范畴边界的开放性和模糊性确保了语义范畴的内在变化, 使得新的成员可以较容易地进入范畴, 成为边缘成员, 而不必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语义结构。

三、原型范畴理论对一词多义的解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 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和出现,而表达概念的语言则相对滞后,为了解决这种矛盾, 每种语言都在通过如造新词、借用外来词、赋予原有的词以新义,以满足表达新事物的需要。正如赵彦春(2003)所说:“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 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范畴和概念, 人类的语言能力从来都是应对自如的; 它总是能够推陈出新。”而这“陈” 就减轻了记忆负担, 因为它是已知信息。在这里“陈”即为赋予旧词以新义。而人类语言的一个特性就是其具有经济性,人们总是希望用尽量短的语言来表达其意思。同样,在词义的发展上来说,一词多义现象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有限的词汇来表达人类生活中丰富多彩的含义,这也是人类语言发展相对滞后性的客观需要。

一词多义是语言经济、高效的表现。在词语多义化的过程中,主要有三种发展趋势即辐射趋势,连锁趋势和综合趋势(鲁霞,2013)。根据原型理论,在词的多义化发展过程中,词的所有意义呈辐射状态,一个词的其他意义都是以原型意义为中心逐步发射出来的,这就是辐射趋势。例如head,其本意指的是身体器官,头部,而头象征着大脑,是人们处理信息的中枢,统领着身体其他各项器官的正常运行,所以慢慢引申为“领导”这个意思,在其带领的下属或团队中其核心作用。第二种是连锁趋势,在一词的正常多义的发展过程中,每个意义呈链条状态,每一个意义都是从前一个意义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逐步脱离了词的原型意义,它们看似与原型意义无关或不太相关,但从后往前推导,核心意义还是其关键所在。但是由于社会不断的变化,这种联系逐渐变得不太清晰。例如bank,其最初的意义是河堤、河岸的意思,起到拦水,防止发生洪水的作用,将水集中起来。而现在该词的一个意思就是“银行”,银行提供的储蓄业务就是将社会上的闲散货币集中起来。虽与最初的含义有很大差别,但细细品味,还是能发现他们中存在一点共性的东西。第三种是一种复杂而有序的发展趋势,也就是综合趋势,即辐射趋势和连锁趋势交替出现。

可见,用原型范畴理论来分析一词多义现象,能使英语学习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该词的多义发展过程,对该词的各项词义之间的关联有更直观清晰的了解。从而使多义词的学习更加容易和有趣。

四、原型范畴理论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上文分析,人们可以发现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原型范畴理论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以及学生记忆词汇含义的效率。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重视原型意义或中心意义的教学。根据原型理论我们得知,原型意义是一个词所有词义中最基础和核心的意义,其他所有意义都是在这个意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各义项间具有家族相似性,而人的记忆又是以最经济的方式进行的。因此,教师在讲授多义词时,首先应该重点讲解其原型意义便于学生深刻体会其内涵。

第二,重视各个意义之间联系的讲解。原型范畴理论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阐释多义词意义之间关联的途径,使学习者了解多义词的发展规律,加深理解其演变过程,从根本上提高学习者词义学习的动力。

五、结语

原型范畴理论对语言学各个层面的研究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利用原型理论,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了解词的多义化过程,教师可以更灵活生动地进行多义词的教学活动,使多义词教学变得不再枯燥。

参考文献:

1.李福印.认知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鲁霞. 论原型范畴理论在大学英语多义词教学中的应用[J]

一词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典型理论 一词多义 中心义项 边缘义项 家族相似性范畴理论

    1 引言

    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发展和变化。起初,词都只有一个意义,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个词就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一词多义现象。一词多义现象(polysemy)是指一个词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义项。多义现象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不断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也是人类对一个语言形式的核心意义扩展的结果。本文将通过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理论(the prototypical category theory),隐喻和转喻为基础,来分析语言上的一词多义现象。

    2 范畴化和原型理论

    人们把世界上相同的或相识的事物从认知上归纳在一起,并赋予同一语言符号,这就形成了范畴,其过程就称为范畴化。认知语言学上的范畴跟传统的范畴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范畴理论看来,一个范畴中的成员必须满足某个范畴中的所有特征,如果它违反了其中一个或几个特征就被剔出这一范畴成员的地位。此外,结构主义语义学家认为,确定语义范畴的标准是充分必要的语义特征,即判定一个词是否属于某个语义范畴就是看它是否具备了该语义场的充分必要语义特征。而近代哲学家L.Wittenstein经过研究发现了传统范畴理论的不足,并提出了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alance)。他认为范畴的成员不必具有该范畴的所有属性,而是AB、BC、CD、DE式的家族相似关系,即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至少有一个或多个共同属性。范畴成员的特性不完全一样,他们是靠家族相似性来归属于同一范畴。而范畴没有固定的明确的边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如F.Ungerer et H.J.Schmid在“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举的“game”一例中,“游戏”范畴,包括多中游戏,有的游戏只是为了娱乐,没有输赢;有的游戏需要运气,有的需要技巧,有的需要勇气,也有是游戏兼而有之。然而随着科学和社会的进步,新的游戏产生了,游戏的范畴也发生了变化。如90年代的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的出现并有新成员加入了游戏的范畴,是该范畴扩大了,其特征属性也更复杂了。

    而Labove和Rosch在家族相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成为认知语言学范畴理论的核心思想。根据原型理论,在同一范畴中,成员的地位是不同的,即成员代表该范畴的程度不一样,有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和边缘的、非典型的成员之分。其中心的典型的成员即是范畴的原型(prototype),而其他成员具有不同程度的典型性(degree of typicality),比如麻雀就比企鹅更属于“鸟”的范畴。此外,他们认为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只是相似程度的不同,典型成员具备所有或大部分该范畴的特性,而边缘成员只与典型成员具有很少的一部分相似属性。因此,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某甲认知对象可能完全成为一个范畴成员,而某乙对象可能部分划在该范畴之内;其中甲范畴成员和乙范畴成员之间可能存在某点或多点相似,因此,范畴应该是构成一个连续体。其中,典型(或原型)范畴理论的基本观点有以下几点:

    (1)范畴的确定是凭借典型特征,而不是有充分必要条件来建立的;

    (2)范畴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彼此之间有典型程度差异;

    (3)范畴成员之间存在相似性和共同的特征,且够成一个连续体;

    (4)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

    3 一词多义与原型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现实世界的本质反映,是对一类食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而且概念的形成是以认知范畴为基础的。概念是词义的基础,词义概念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词又通过概念来反映世界上的事物或现象。随着认知的发展,概念将不断被扩充。这就是说,原有概念不断被扩充,形成一个更大的语义范畴。根据认知语言学,词义属于语义范畴。随着词范畴的不断扩大,其词义也将不断的发展变化。

    语义范畴也是原型范畴,其义项成员具有不同等的地位,而是具有中心的、典型的义项和边缘义项之分。其中心义项就是原型义项(prototype meaning),被认为是语义范畴最具代表性的义项,往往是人们最早认知习得的,也是语言符号初现时具有的最早或是“直接”意义。(赵艳芳,2001:84)语义范畴是围绕原型意义向外扩展的。其扩展方式是一种放射形结构,即语义由中心义项通过认知机制(隐喻metaphor或转喻metonomy)不断向周围辐射,从而初现新的边缘意义(non-prototypical meaning非典型意义)。下面用“head”一词来看原型理论在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head”的原型意义为“身体的前端部分”(top part of the body),后围绕这个中心意义扩展为“事物的顶端”如 the head of an arrow;后来又逐渐扩展为“首脑,首长或是一个组织机构的领头人”如the head of college,the head of a delegation;后来进义不扩展为“重点,要点”,如 the head of a discussion;the head of a passage;后来还演化成为“才智,智力,或有才能的人”,如 use your head;the company needs several heads。从上面不难看出,“head”其它义项都是通过隐喻或转喻的认知机制对其原型义项进行的拓展。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通过认知机制从原型意义而来的义项不能提升到原型意义地位。相反,由于社会文化和语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有些词的原型意义会逐渐沦为边缘的、非典型的义项,而原来一些边缘的,非典型义项将会转化为中心的,原型意义。比如PEN一词,最初来自于拉丁语,其原义为“羽毛”。由于当时的人们用羽毛当作书写工具,所以pen成为书写工具的名称。后来由于新的书写工具不断出现和其形状的多样化,于是pen的语义范畴也扩大了。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其原型意义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羽毛笔”转化为了今天的“钢笔”。这也正说明了语义范畴也具有原型意义和边缘意义之分,各个义项之间是具有不同的地位,而是围绕原型意义成辐射状不断扩散,其中各个义项之间具有明确的二分法,而是与原型意义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认知词汇语义学通过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运用于一词多义的分析,其主要结论是:

    (1)语义范畴不能以充分必要特征来进行二分; (2)语义范畴围绕原型意义呈现出放射性的链状结构,其中各个义项之间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家族相似性,即语义结构呈现集合和重叠意义辐射集;

    (3)语义范畴成员具有不同的地位,并不是每一个义项成员都可以代表该语义范畴,而只有原型意义最能代表该语义范畴;

    (4)语义范畴边界具有模糊性,随着社会文化变化发展和语境的不同,范畴的扩展其边缘变得越来越模糊,并出现与其它语义范畴交叉现象。

    4 原型理论下隐喻和转喻对一词多义“原型意义”的认知拓展机制

    传统语言学将隐喻和转喻看作语言形式上的修辞,是语言装饰的手段,因而只是修辞学,文学和文体学研究对象。而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们对抽象概念认识和表达的强有力的工具。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认知能力的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不断加深,使得要求语言要不断的扩展来实现对人类的需求。这样就需要非常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而对于抽象的事物现象将是一筹莫展。人的大脑不是具有无限的容量,而是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语言符号认知和命名新的事物——其中主要是指隐喻和转喻认知机制。通过对已有符号和事物进行隐喻和转喻来认知新的,抽象的事物,这也是符合“省力原则(least of effort)”和语言的“语言的经济原则”。因此,隐喻和转喻是一词多义的拓展机制。

    4.1隐喻

    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是新的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的本质是概念化。人类长借助简单的具体概念来认识抽象复杂的概念。也就是说隐喻是通过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来了解另一个认知域内的经验或范畴。隐喻中又一个重要概念是“映射(mapping)”。Lakoff提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source domain)映射到一个不熟悉,较抽象或较难理解的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过程。其中这种映射来自于两个概念,即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similarity)”——即相似原则(principle of similarity):人们容易将相同或相似的东西用来互为比喻。

    下面以“face”为例来说明,隐喻对“face”这个英语单词意义的拓展。

相关期刊更多

黄金时代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大学

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南京大学元史研究室;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