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希望小学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形象直观,活化教学内容。网络游戏能够将教学内容中的抽象知识变为具体,把复杂的知识变得简单,使学生容易接受;能够将动、静有机结合起来,使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如在新课程中的《数学广角》中,多次进行烙饼、沏茶、打电话等统筹思想的教学,大家在这方面都作了大量的研讨,但这部分的知识仍然较难让学生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没有运用统筹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内需,不明白统筹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因此我在这里设计了让学生玩“4399小游戏”里的“地球环境”和“小白兔吃萝卜”的游戏,学生通过游戏更能理解只有事先安排好游戏的进程才能赢得游戏,这时再点出这就是数学的统筹方法,是使人力物力能发挥最大效率的科学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最优化”。往往有一些制约因素关键在于弄清楚安排时间的顺序,生活中譬如物资调运、空瓶换水等问题都属于统筹问题。了解一些最优化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是十分有益的。学生只有在吃过亏的情况下才能长一智。
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在学生即将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设计新奇的学习情境,会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的心理和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角的度数》时我先让学生玩“4399小游戏”中的“疯狂过山车”。学生玩一轮游戏时并没有什么难度,可是到第二轮时就出现要用度数来决定过山车的最高点,如果设置不合理将无法再进行游戏。由此引入课题:我们必须学好本节课的知识才能帮助我们顺利继续进行游戏。这一引入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内需力,因为大家都希望能继续游戏,因此学习起来特别起劲。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定的困难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激发,困难也就变成了学习的动力,学生就会自觉的、坚持不懈地解决困难。合理利用网络游戏进行教学,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深学生的感官刺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探索创新,体现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利用网络游戏将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展现出来,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对事物的固有信息和所展现出来的形、声、色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发现、归纳能力,同时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他们把具体的情境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完成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这样学生可以对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错误观念进行改造,并对已形成的认知结果进行调整、扩充和重新组合,真正使自己的主体得到充分的发挥。
如在教学《图形的变换》时,我让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图形设计游戏,学生通过平移、对称、旋转等多种图形的变换进行了多方的尝试。其方法是多样的,创意是无限的,而且在计算机上操作也避免了试验的误差,便于教师适时地给与指导,鼓励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新知,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练中设趣,易于学生接受。在课堂练习时,利用网络的直观演示,能使学生更加顺利灵活的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面对计算机的响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积极主动的学习,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的信息,让学生当堂消化新知,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练习中,学生答对一题,游戏中的人就会跳过一个障碍,得10分。练习前教师给学生讲明:当我们把这里所有的题目都算正确了,这个人就会胜利了,就可以进入第二关的游戏。并问学生,想不想胜利?学生们兴趣高涨,纷纷争取算题,都想得到胜利,完全把自己融入于游戏的角色中。最后,学生把所有的题目都算对了,屏幕上的主角真的走上冠军的领奖台,这不但是游戏的胜利,更是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们发出了欣喜的欢呼,出现了全课的。
一、中学生课堂网瘾原因
1、学生将信息技术课误认为电脑课、计算机课,与传统的美术课、音乐课等等相提并论,认为上课就玩玩电脑,而事实远非如此。除了上机操作,当然这个操作也不是随随便便的,要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还要掌握必要的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枯燥的理论知识。
2、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授课方式不太满意,比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使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难以适合全部学生;学生偏爱实际操作,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理论的时候,学生兴趣不大。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们把信息技术学科当作普通学科去教,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注重知识却忽视了技能,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学生受到网络和网络游戏的“诱惑”。目前,互联网上能进行网上聊天的聊天室还真不少,比较有名的是腾讯QQ,它平时通常都有成百万人在线,学生可以按在线人员的资料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网友进行交流,以此来满足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一个很重要的需求――同类沟通需求。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极少有机会与外界交往,很想找到能与之沟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坦率的笔谈以缓解由于学习的重负和严格的校规造成的心理压力。另外,处于青春萌发期的青少年一般有求偶的潜意识,在这神秘的网络世界中,由于相互不见面而只靠文字言情,可以避免现实生活中的因面谈受到拒绝和奚落而造成的难堪。再加上QQ 号是可以免费申请的,所以QQ 很受青少年学生青睐。由于青少年具有对未知异性世界探索的心理,中学生一般在网上寻找的多是异性网友,年级越高这种情况越多。现在上网QQ 已成为青少年学生的时尚,由于平时上机机会不多,信息技术课的上机课自然成了上网QQ 的大好时机了。
二、如何帮助学生破除课堂网瘾,提高学生计算机兴趣
1、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教师对学习材料和内容的处理,一般是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同时要考虑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定刺激程度,使学生的思想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使他们的兴趣逐步升级。其次增加教学环节中的趣味性,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有助于使学生的兴趣得以保持。呈现学习内容前,教师要想办法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情景,由此吸引学生注意力,再由该情景过渡到课本所展现的情景中,同时,合理地运用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让所要呈现的情景更加直观而富有情趣。比如在进行课文教授时,教师可用采用自制课件或CAI软件来进行教学,通过用生动的形象、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教用画图软件画图画这一内容时,我就运用让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作为操作对象,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信息技术课堂上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的创设,学生主体性的更大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终极目标――学生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培养在现代信息技术课堂上得以体现,文化背景知识得到更深层次的渗透。教师要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信息技术课的趣味性。
2、利用小组合作,缩小个体之间的差异。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
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因为现在都是两人一机,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一、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教学的一个缺点就是“填鸭式”,枯燥无味,学生学得被动。将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教学整合后,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虽不能彻底改变这种“填鸭式”教学局面,却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辅助教学,能充分利用影像、图片、动画、声音等多媒体表现形式,形象、生动、直观,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变化过程、形态各异的运动形式形象化,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使他们兴奋并唤起更多的学习兴趣,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减轻了认知难度,可以使教学重点突出,教学难点得到突破,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和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等媒体,集光、形、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填鸭式”式的教学方式。例如笔者在讲到《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时,笔者搜集了大量有关环境污染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谈论这些图片中所反映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学生在看了图片和讨论以后,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有了初步的了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共鸣
对于初中生的认知来说,更容易接纳感性的东西,初二的法律知识相对理性,不太容易被学生接纳吸收;另外讲授法律的目的,不在让学生知道法律是什么,而在于让学生能守法、用法,并自觉贯彻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要讲好法律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就更要充分发挥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和多媒体的优势,利用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东西去感化学生,使单调、枯燥的法律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比老师单纯的说教更容易唤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自觉去践行法律的要求。比如在讲授家庭关系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和义务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抚养教育的权利,成年子女有赡养父母的权利,初中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要履行孝敬父母的义务,这既是传统美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是子女应尽的义务。由于现在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长辈宠坏了,很多孩子都有唯我独尊的想法,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的抚养之恩,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一切付出都是应该的,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自己对父母的义务,等到父母老了再说吧!针对这种情况,在讲授这一部分时,给学生们播放了由谭晶、杨坤演唱的公益宣传片《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段MV真实反映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无私奉献,父母也会日渐苍老,在MV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播放到这里时,很多学生哭了,长时间不说话,他们的内心一定很感动,只是告诉孩子们,回到家对父母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帮助父母刷一次碗、扫一次地、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自己温馨的祝福。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同时也很轻松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笔者认为中学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比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多媒体技术的介入,使得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再乏味空洞,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这些内容,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大容量、高效率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许多教师感到教材中练习多,课时少。利用了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简化教学程度,加快教学节奏,加大课堂教学密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每一课出示的大量案例,通过屏幕一一展示,使学生利用课堂就能接触到每课包含的相关案例。
四、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优化教学过程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口授,学生听讲.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只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调动学生的方式也很单一.这种教学方式有时很难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在老师的主导作用下,使学生以最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例如在“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这节课中,学生跟着多媒体动画课件,直观的感受国家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很快理解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会运用这些知识,这些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学得轻松活泼、愉快,对新知识学得快、掌握得快.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五、当堂检查训练,巩固教学目标
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都需要对问题解决的过程、结果及所采取的方式、方法、策略等进行检查训练、反思概括,从而检测课堂授课效果,巩固学习目标。课堂检测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练习一些习题,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每节课都给学生印资料不太现实,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通过多媒体,电子白板给学生展示一些习题,一般会通过多媒体课件以醒目的方式提醒学生探究结果是否正确。对于学生共性的问题,会通过课件展示的方式,集中进行讲解,强化学生的记忆,巩固教学目标。
关键词:教学现状;平台搭建;实施策略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学模式产生新的变革,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上,网络学习评价平台就是其中的一种。本文重点阐述了网络学习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教学的优势
利用网络学习平台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打造优良网络学习环境;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条件,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了个性和创造力的提高 ;有助于互动式教学的开展。互动就是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互动可让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有更深的认识和更多的思考。
2构建网络学习评价平台的方法
要想利用网络学习评价平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首先需要了解及搭建一个完善的平台。在搭建平台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建议搭建两个平台,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其中一个平台。平台构建如表1所示。
表1网络学习评价平台的搭建
3利用平台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
课改背景下仅仅改变教材是不够的,在利用网络平台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措施。
3.1优化网络课程资源
在优化网络课程资源方面,需要充分了解网络资源,优化已有的教学资源库,构建网络课程体系。比如,课后习题练习库、学习录像,具有系统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各种资源信息的共享。可以构建相关的论坛模块,师生可以在里边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3.2提高课堂参与深度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可以实现多种互动合作方式: 学生与计算机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通过以上三种互动合作方式,学生可以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进行在线自主学习,再进行在线测试以检测学习效果,巩固所学内容。
3.3优化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在对应的网络资源库中查找各种教学素材。教师还可以边教学边调用可行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进而,实现网络教学、实际教学二者之间的整合,优势互补,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把抽象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结束语
利用网络平台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有效降低教师的工作负荷,这将成为未来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
关键词:手机;上网;课堂;学习效果;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8-0001-02
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88亿,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手机成为了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手机上网蔚然成风,在教育界却引发了一场“没收学生手机的行动”。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首开先河试行新校规:上课前把学生手机收上来装进专门制定的手机袋中下课后再发给学生。西安博迪中学系主任带头下教室搜查没收学生手机。这一行动立即引发了一股抵制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舆论,成为高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对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问题进行研究有着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现状调查
本次调查以井冈山大学为例,随机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31份,问卷回收率为77%,有效问卷211份,有效率为91.3%。其中4.3%即9人从未使用过手机上网,因此本文以使用过手机上网的202位同学的问卷数据作为分析的依据。
1.课堂手机上网的时长。调查显示,90%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过手机上网,在“平均一节课使用手机上网时长”的调查中,202名学生有所差异,大部分集中在6~10分钟,占33.5%;其次为11~15分钟,占25.3%。另外还有2.2%即4名同学一节课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为46~50分钟,也就是说几乎整节课都在手机上网。
2.课堂手机上网的目的。浏览新闻、即时聊天、玩微博是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最主要的三种方式,分别占总样本的71.1%、60%和47.9%。利用手机网络查资料、玩手机游戏、听音乐的比例占45.3%、37.4%和28.9%。由此可见,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娱乐和学习,以娱乐为主。网络查阅资料占有一定比例,说明课堂中仍有部分学生已意识到手机网络可用作学习的功能,而听音乐所占比例最小,是因为音乐容易引起老师注意干扰课堂不方便使用。
3.课堂手机上网的原因。在问及为什么课堂手机上网时,79.5%学生表示老师讲课内容枯燥无法激起自己的学习兴趣;48.9%认为老师授课方式呆板,缺乏互动。由此说明,教师授课的内容和形式对大学生是否课堂手机上网有较大影响。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跟风,看见周围同学上课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教室有免费Wi-Fi也是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的一个原因。
二、手机上网对课堂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
1.实验设计。将新闻专业二年级56名学生(第一次接触课程)作为实验对象,按照相同的性别比例(男女为5/9)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4人。第一组为对照组,即学生与平时一样正常上课,课后进行测验;第二组为控制组1,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第三组为控制组2,课中教师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第四组为控制组3,改变教学方式,由前三组的纯理论讲授改为理论讲授与体验教学(学生通过手机上网浏览一条最新的新浪新闻并进行在线评论)相结合。学生手机上网为因变量,课后测验成绩为自变量,选择《传播学》中的线性传播模式(拉斯韦尔5W模式和香农-韦弗模式)为教学内容,设计三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画出传播模式图,作为课后测验试题,两个30分,一个40分共100分值。教师每组授课30分钟,学生做题15分钟。每一组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焦点小组访谈。
2.实验结论。成绩是学习效果的直接反映,平均分是衡量学习成绩差异最重要的指标。通过实验发现,控制组的平均分都高于对照组,其中控制组3的平均分最高,为69.3分,学习效果最好;其次为控制组1,为64.2分,控制组2的平均分较低,为58.1分,对照组的平均分最低,为55.5分,学习效果最差。由此可以得出结论:①大学生手机上网与课堂学习效果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未手机上网(控制组1)的平均成绩高于未加任何干预的对照组,但与全部使用手机上网的控制组3相比,使用手机上网的平均成绩却高于未手机上网的平均成绩;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课堂、教师课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让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均有利于提升课堂学习效果;③教师将手机上网融合到教学环节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最为显著,其次为课前要求学生上交手机,教师课中提醒效果较差。
三、改进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策略
1.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将手机上网融入教学环节。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容易分散注意力,无心听课影响学习,大部分大学生已认识到这种危害性,而上述调查也表明,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枯燥呆板是引发大学生课堂手机上网打发时间的最主要原因,如果任课教师能够转变教学方式,用更为活泼有趣的方式教学,如将手机上网融入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进行学习,体验手机上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体验式教学不仅不会影响学生学习,反而能促进和提升课堂学习效果,这已在上述实验中得到证实。焦点小组访谈时学生一致表示期待在课堂中得到更多样化的媒介体验,建议教师在视频案例、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业务操作、新闻评论课等情境中使用手机上网体验学习。
2.创新课堂管理方法,敦促提醒学生上课不要玩手机。当前许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特别是大课堂教学时,常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忽视课堂管理,学生不听课低头玩手机常被教师所忽略,长此以往自然影响学习成绩。如果高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能够提高认识,创新课堂管理方法,上课时有意识地敦促提醒学生,或教学管理者以课堂管理规范的形式规定任课老师有课中提醒学生不要玩手机的职责。焦点小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并不反感任课老师对他们的善意提醒,认为课堂玩手机是对教师上课的一种干扰并表示教师提醒后会及时收起手机。
3.转“堵”为“疏”,提高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尽管实验研究已证实禁止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效果,但焦点小组访谈发现,学生对老师要求他们课前上交手机的行为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学生长期带着抵触情绪上课未必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因此,如果能将没收手机、禁带手机这种“堵”的手段转变为对大学生进行手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对手机上网认识的“疏”的策略,通过主题班会或媒介相关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到手机上网不仅可用于娱乐,还可以在课堂学习中用于查单词、拍课件、查阅老师提到但自己不懂的专业知识、巩固知识和拓宽知识面、回答老师提问进行课堂互动等,并指出课堂手机上网影响学习的危害性。让学生养成自觉、建设性使用手机上网的习惯。“堵”只是一时的短期的效果,而“疏”却能带来更加持久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