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运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范文第1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1、观察实验能力: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能力:判定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释、判定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并称物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定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熟悉,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可以进行分析,注重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重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定物体的运动情况;根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定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天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可以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重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熟悉,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可以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

查阅关于“列车速度”的资料

【组织形式】

学生小组

【参考题材】

1.列车发展的历史,包括我国的发展史和世界的发展史.

2.各个阶段的列车的速度.

3.各个阶段的列车的形式(例如蒸气机到磁悬浮列车).

4.世界各地区对列车发展的贡献.

【评价方案】

1.网上查阅的资料,列出历史记录.

机械运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冲压模具设计;机械运动;控制

冷冲压就是将各种不同规格的板料或坯料,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压力机,又名冲床)对其施加压力,使之产生变形或分离,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一般生产都是采用立式冲床,因而决定了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另外,还有模具与板料和模具中各结构件之间的各种相互运动。

1. 冲压过程中机械运动的概述 机械运动可分为滑动、转动和滚动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在冲压过程中都存在,但是各种运动形式的特点不同,对冲压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既然冲压过程存在如此多样的运动,在冲压模具设计中就应该对各种运动进行严格控制,以达到模具设计的要求。

冲压过程的主运动是上下运动,但是在模具中设计斜楔结构、转销结构、滚轴结构和旋切结构等,可以相应把主运动转化为水平运动、模具中的转动和模具中的滚动。在模具设计中这些特殊结构是比较复杂和困难,成本也较高,但是为了达到产品的形状、尺寸要求,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 冲裁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冲裁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分离,然后凸、凹模分开,卸料板把工件或废料从凸模上推落,完成冲裁运动。卸料板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冲裁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一定要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冲裁件切断面质量差,尺寸精度低,平面度不良,甚至模具寿命减少。

按通常的方法设计落料冲孔模具,往往冲压后工件与废料边难以分开。在不影响工件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在凸凹模卸料板上增加一些凸出的限位块,以使落料冲孔运动完成后,凹模卸料板先把工件从凹模中推出,然后凸凹模卸料板再把废料也从凸凹模上推落,这样一来,工件与废料也就自然分开了。

对于一些有局部凸起的较大的冲压件,可以在落料冲孔模的凹模卸料板上增加压型凸模,同时施加足够的弹簧力,以保证卸料板上压型凸模与板料接触时先使材料变形达到压型目的,再继续落料冲孔运动,往往可以减少一个工步的模具,降低成本。

有些冲孔模具的冲孔数量很多,需要很大冲压力,对冲压生产不利,甚至无足够吨位的冲床,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采用不同长度的2~4批冲头,在冲压时让冲孔运动分时进行,可以有效地减小冲裁力。

对那些在弯曲面上有位置精度要求高的孔(例如对侧弯曲上两孔的同心度等)的冲压件,如果先冲孔再弯曲是很难达到孔位要求的,必须设计斜楔结构,在弯曲后再冲孔,利用水平方向的冲孔运动可以达到目的。对那些翻边、拉深高度要求较严需要做修边工序的,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结构设计。

3. 弯曲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弯曲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死,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变形折弯,然后凸、凹模分开,弯曲凹模上的顶杆(或滑块)把弯曲边推出,完成弯曲运动。卸料板及顶杆的运动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弯曲的质量或生产效率,必须首先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一定要足够,否则弯曲件尺寸精度差,平面度不良;其次,应确保顶杆力足够,以使它顺利地把弯曲件推出,否则弯曲件变形,生产效率低。对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弯曲件,应特别注意一点,最好在弯曲运动中,要有一个运动死点,即所有相关结构件能够碰死。

有些工件弯曲形状较奇特,或弯曲后不能按正常方式从凹模上脱落,这时,往往需要用到斜楔结构或转销结构,例如,采用斜楔结构,可以完成小于90度或回钩式弯曲,采用转销结构可以实现圆筒件一次成型。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有些外壳件,如电脑软驱外壳,因其弯曲边较长,弯头与板料间的滑动,在弯曲时,很容易擦出毛屑,材料镀锌层脱落,频繁抛光弯曲冲头效果也不理想。通常的做法是把弯曲冲头镀钛,提高其光洁度和耐磨性;或者在弯曲冲头R角处嵌入滚轴,把弯头与板料的弯曲滑动转化为滚动,由于滚动比滑动的摩擦力小得多,所以不容易擦伤工件。

4. 拉深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拉深工艺的基本运动是,卸料板先与板料接触并压牢,凸模下降至与板料接触,并继续下降,进入凹模,凸、凹模及板料产生相对运动,导致板料体积成形,然后凸、凹模分开,凹模滑块把工件推出,完成拉深运动。

卸料板和滑块的运动非常关键,为了保证拉深件的质量,必须控制卸料板的运动,让它先于凸模与板料接触,并且压料力要足够,否则拉深件容易起皱,甚至裂开;其次应确保凹模滑块压力足够,以保证拉深件底面的平面度。

拉深复合模设计合理,可以很好地控制结构件的运动过程,达到多工序组合的目的。例如典型的落料拉深切边冲孔复合模具的设计。

另外,有些装饰品和曰用品的拉深件需要有卷边(或滚边)工序,模具设计中也用到了滚轴结构,所以在卷边过程中滚动的摩擦力非常小,不容易擦伤工件表面。

对那些需要在马达中旋转的拉深结构件,切边的高度、跳动度等要求相当高,需要在模具中设计特别的旋切结构,利用旋转(切)运动修边,不仅能保证切边的尺寸精度高,甚至切边的毛刺及冲切纹路亦相当美观。

5. 连续模具中机械运动的控制 连续模具中常常同时包括了冲裁、弯曲和拉深等冲压工艺,因而其冲压过程中的机械运动也包括了这三种工艺的基本运动模式,对连续模具中运动的控制,应分成各基本工艺分别进行控制。

通常连续模具要求不断加快冲压速度,提高生产效率,有些形状较复杂、较特别的冲压件,其冲压运动较费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可以分解成效率较高的冲压运动。例如,工程膨胀螺钉圆筒件在连续模具设计中即可将其圆筒成型运动分解为两侧90度圆弧弯曲~中间60度圆弧弯曲~整体抱圆~圆度校正四个工序,不仅提高效率,亦能保证冲压件圆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连续模具因为在实际生产中还牵涉到送料机、吹风装置等,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让冲床、模具、送料机和吹风装置的运动在时间上配合好,连续模具才能真正顺利生产。

6. 结论 尽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原理是不同的,但是也有共同点,就是卸料板(或滑块)的运动是重要的控制因素。实际上,在模具设计当中,产品的冲压工艺不可能都象各种工艺的基本运动那样简单,应当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产品工艺作好运动分析,再据此作进一步的设计。

在对产品工艺运动作分析时,应主要考虑其必要性、时间性、可行性,还应具有创造性。必要性是指运用基本运动原理判断需要那些运动来实现产品工艺;时间性是指所需各项运动的先后顺序;可行性是指能否通过结构设计和力学设计来实现所需运动;创造性是指在前述运动无法被实现或运动无法完全实现产品工艺的情况下,要善于大胆采用新方法去努力实现产品工艺。

参考文献

[1] 浦学西 模具结构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8

机械运动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考复习;物理命题特点;机械运动和力

作者简介:虞嘉(1981-),女,江苏泰兴,中学一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

力学是物理学最基础的分支,是物理学的枢纽和主线,没有力学,物理学就失去了基石.在中考中力学占相当大的比例,历年来都是中考的重点和热点,进入高中后首先接触的也是力学,所以学好力学不光是对眼下的中考,还对学生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机械运动和力的复习提出几点策略.

1命题具有基础性,要回归教材,紧扣课标

中考命题具有“源于教材、高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特点,要重视阅读课本,对书上的例题、“综合实践活动”、“生活・物理・社会”、“WWW”等栏目进行挖掘,在传统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是中考命题的依据,内容要求中惯性和压强属于理解层次,而牛顿第一定律和浮力降为了认识层次,那些复杂的计算已经退出了中考的历史舞台,重在思维能力和应用性、探究性方法的考查.

例题1(2016无锡)下列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手压桌面,桌面对手有作用力,这力是由桌面的形变产生的

B苹果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苹果的机械能在增大

C足球在草坪上越滚越慢,是因为足球的惯性越来越小

D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受到的重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

解题分析支持力属于弹力,是桌面形变产生的,但有人错误的认为B中速度变快动能就变大,机械能就变大,事实上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从而减小,还有人J为速度越慢惯性越小,误选C.

复习对策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时,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转化各种根深蒂固的错误前概念.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学生的大脑里往往带着从生活经验中获得的一些片面的、不严谨的认识,比如“摩擦力一定是阻力”,“物体所受力越大,速度就越大”,“压力总等于重力”,“物体运动一定受到力的作用”,“沿斜面下滑的物体受到下滑力的作用”,“物体受到向上的力一定向上运动”等等.这些认知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不容易发现也不会因为教师几次讲解就把它转化为科学的认知,复习时一定要留意这些错误前概念,并在引起思维冲突的基础上,认识到前概念的局限与错误,并利用适量的变式训练来强化巩固,从而将错误的前概念转化为科学概念.若这种转化得当,会促进思维,提高学科学的素养.

2命题具有灵活性,要寻找物理规律之间的联系

力学部分有很多重要的规律,比如牛顿第一定律、阿基米德原理等等,有些同学能记住这些规律,教师在用这些规律公式讲解题目时,一听就懂,书上的例题一看就会,也就自以为理解了这些规律,但在独立解题时,要么一头雾水,无从下手,要么把规律张冠李戴,生搬硬套.要避免这种情况需要搞清各个物理规律的适用条件和相互之间的联系.

例题2(2016南京)用手将一个密度为09×103kg/m3的实心小球,先后浸没在水和酒精中,松手后,小球静止时,排开水和酒精的体积分别为

V1和V2,小球在水和酒精中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1和F2,以下判断正确的是(ρ酒精=08×103kg/m3)()

A V1∶V2=1∶1F1∶F2=5∶4

B V1∶V2=4∶5F1∶F2=1∶1

C V1∶V2=9∶10F1∶F2=9∶8

D V1∶V2=8∶9F1∶F2=10∶9

解题分析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会无从下手,脑子里一团雾水,浮力的公式不知如何使用,其实认真审题后会发现已知条件只有小球、水、酒精三者的密度,那么必然是从密度关系下手分析物体的沉浮,ρ球ρ酒精,小球在酒精中沉底, V2=V球=m球/ρ球;因此,V1:V2=ρ球:ρ水=9:10;则F1:F2=ρ水gV1:ρ酒精gV2=9:8.

复习对策力学知识点比较繁多,但又密切联系,层层递进.复习的第一步是“记”,熟记基本规律、实验原理等.第二步是“联”,通过归纳总结,将知识联系起来,在头脑中构建出知识框架.第三步是“用”,解题时,灵活提取脑海中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浮力问题难就难在原理、规律很多,而且浮力还与密度、受力分析、二力平衡等知识有关,需要将他们联系起来,综合运用寻找思路.对于没有确定沉浮情况的物体先要想办法确定沉浮,确定方法有三种:1用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或其他方法求出浮力,判断F浮与G物的关系;2根据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关系判断;3根据物体在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体积的关系判断.反之,如果确定了沉浮情况,也可以得出以上三个角度的结论.

3命题具有实践性,要关注科学探究过程

中考命题不可能直接考查基本规律的简单叙述,而是注重考查基本规律的形成过程,侧重对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和分析论证能力的考查[1],以此体现学生的科学素养.比如,不会直接考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但可能会考生活中某一现象,如关门时在门与门框间夹纸板为什么能使门关紧,让你提出猜想或者设计实验.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注意把物理规律、公式、模型用实例来充实,注重探究过程.

例题3(2016连云港)小明同学想:物体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后滚动的快慢一样吗? 他猜想物体滚动的快慢可能与物体的质量和形状有关.小明选择下列物品进行实验:一把米尺、一块塑料板、一个小球,同样规格的一只装满水的瓶子和一只空瓶子,如图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塑料板搭成一个倾斜角度较小的斜面.

②将米尺横放在这块塑料板上,并握住它.

③将小球、装满水的瓶子和空瓶子放在斜面上.

④移走米尺,同时释放三个物体并现察它们滚动的快慢.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取小球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是

(2)下面关于移走米尺的两种方案,你认为较为合理的是(选填“A”或“B”).A.沿箭头a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B.沿箭头b方向,快速将米尺移走

(3) 在步骤④中,要判定物体滚动的快慢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你的观察对象和方法是:

解题分析:本题对传统实验作了一些改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的能力.(1)探究与形状的关系,要保持质量相等.(2)从减小误差的角度考虑,要比较谁运动得快,可让物体同时滚下,而A与B的区别就在于B中物体会先后滚下.(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路程比较运动时间.

复习对策有关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是中考命题的热点,比如:控制变量、等效替代、转换、对比等.考试中无法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但可以通过考科学方法来考查学生的智力技能.中考也不大会直接考科学方法的名称,因为科学方法贵在运用,看学生有没有掌握这种方法,关键看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不会使用它.学生在设计实验时要有意识的运用科学方法去控制实验条件,并在实验条件变化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分析,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剖析,这也是考试中考查分析能力的途径.

4命题具有时代性,要重视科技成果、联系当地热点

当代教育改革的主题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2].所以中考命题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能力,而力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许多试题是以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立意命题的,密切联系当地的热点,凸显地方特色,在解题过程中渗透了人文精神和情感态度,同时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家乡的教育.在复习中还应多多关注社会热点和最新的科技动态,与时俱进.2016年南京市物理中考试卷中一道关于智能下水管道机器人的题目来源于新闻报道;2015年扬州物理中考试卷上一道“低头族”劲部肌肉拉力的题目来源于《是真的吗》电视节目,其他还有混合动力汽车、神州飞船、垃圾利用、治理雾霾等等都可能成为中考命题的素材.

例题4(2016扬州)“擦窗机器人”的质量为2kg,它的“腹部”有吸盘,当擦窗机器人的真空泵将吸盘内的空气向外抽出时,它能牢牢地吸在竖直玻璃上

(1)机器人吸尘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机转动时内部压强(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外部压强,从而使杂物进入吸尘器

(2)当擦窗机器人在竖直玻璃上静止时,若真空泵继续向外抽气,则擦窗机器人受到的摩擦力(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吸盘与玻璃的接触面积为12×10-3 m2,若吸盘在此面积上对玻璃的压强为15×105Pa,则吸盘对玻璃的压力是多大? (g取10N/kg)

解}分析一看到“擦窗机器人”有些同学会傻了眼,觉得很陌生,其实只要将它和吸盘原理联系起来第一问就很简单了.(2)中若只想到抽气会增大压力,就会错误的认为摩擦力增大,正确的思路为:擦窗机器人静止在竖直玻璃上,受力平衡,所以摩擦力和重力二力平衡,大小始终相等,不会变化.

复习对策《课标》要求“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事务的相互联系,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关注科技进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3] .所以命题注重与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展相联系,结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考查学生简单的物理建模能力和灵活运用物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同学在复习时要多留意生活,注意把本地的重大时政、科技动态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准切入点,运用科学原理、规律和方法建立物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学新”中“创新”,提升自己的基本物理科学素养.

总之,中考复习应根据命题特点展开,真正发挥总复习的巩固、深化、综合、应用的作用,在复习中培养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彭夷,孙建生例谈物理中考命题的策略及启示[J]中学物理教与学,2016(12)

机械运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机械系统;运动仿真;Pro/E;应用分析

1.机械系统运动仿真的一般过程

PRO/MECHANICA MOTION模块,是一个完整的三维实体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和逆动力学仿真与优化设计模块,是机构运动分析强有力的工具。在PRO/E操作界面就可以使用集成的PRO/MECHANICA MOTION 中的函数。机械系统运动仿真的一般过程如图1所示。

建立运动模型是指进行机械各部分的具体设计,首先确定各零件的形状,结构,尺寸和公差等,并在计算机上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实体造型,然后通过装配模块完成各零件的组装,形成整机。装配是运动仿真的前提保障,装配关系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运动仿真的结果,装配前首先要确定运动的各构件以及各构件之间的运动副。确定好各构件及各构件之间的运动副之后,即可通过选择构件和运动副组成机构,最后由各机构组成整机。并为仿真作准备。

设置运动环境是定义机械系统运动所必需的各种条件,比如:运动的动力源,初始位置和状态等。在复杂的机械系统中,要定义多重的动力驱动,并要定义不同驱动之间的大小方向等的关系,还要约束机构的最大和最小运动极限,使系统能在合理的范围中运动。在已建立运动模型的基础上,此步骤将赋予模型运动的属性。系统将在此定义下完成要求的运动。

分析运动机构是定义要分析的属性。在PRO/M中包括装配分析,速度分析,静态分析,运动分析等多种分析类型。通过对系统的各种动态分析,可迅速得到相关的信息,以此设计和完善构件。获取分析结果是将分析的结果通过可视化的方法表现出来,主要包括运动回放,可分析干涉检验,运动包络等,还可测量系统中需要跟踪的参数,并将其变化趋势通过图表的形式直观的表现出来。在整个机械系统运动仿真的过程中,各步骤之间并非绝对的线性或单方面,而是相互关联和影响的,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完善运动模型,变化运动环境,以及分析的结果对比,各步骤之间综合的调整和作用,才会使最终结果趋向满意。

2.机械系统运动仿真的优越性

通过机械仿真,可以在进行整体设计和零件设计后,对各种零件进行装配后模拟机械的运动,从而检查机械的运动是否达到设计的要求,可以检查机械运动中各种运动构件是否发生干涉。同时,可直接分析各运动副与构件在某一时刻的位置,运动量以及各运动副之间的相互运动关系,关键部件的受力情况。从而可以将整机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减少试制样机的费用,并大大缩短机械产品的更新周期。

3.挖掘机摇臂机构的运动仿真分析

在PRO/E中建立装配模型,图2是一种挖掘机摇臂机构。

图中大写字母A-L代表连接构件,P1-P14代表运动副,在装配模块中将A-L各构件装配成整机,并定义相互运动的运动副。图2所示的挖掘机摇臂机构的运动链如图3所示

从图3中,可看出整机的运动主体为A,B,E,H四部件。在各主体之间又有各分部件的连接。因此要在各主体和分部件之间定义运动限制,并定义多重驱动,使不同主体有自己的驱动,从而完成系统的运动。

通过运动过程的模拟可直观的了解系统的动态特征,可十分便利的对各运动构件进行运动分析和运动副的关系分析。如图4所示,图形反映了在三重驱动下,构件H在运动中的速度变化情况。

同时,还能分析机构的受力情况,此系统中我们很关心三个液压轴在摇臂运动中的受力情况,通过设定运动结构分析,可测量出需要的参数变化曲线,如图5所示,图形反映了三个液压轴的受力情况。

机械运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自动化;机械制造;应用

1引言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机械制造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机械自动化是机械制造技术的一部分,通过机械自动化能够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提升技术含量。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通过本文的研究,充分认识到机械自动化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发展的必然。

2机械自动化简介

机械自动化是在自动化的基础上,机器通过机械的方式,来完成自动化的一个过程。通过自动化技术,极大的提升了机械技术水平,带动我国的机械技术向着国际水平前进。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有如下四个过程:首先,是在上世纪的二十年代,随着市场的发展和需要,机械制造开始迈向自动化的趋势,但是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机械自动化只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一些应用。其次,机械自动化技术受到所处时代科技的限制,致使自动化技术无法大幅度提高机械制造的生产效率。再次,是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经济水平还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企业投资自动化技术,往往需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时投资大,技术水平偏低,无法全面的解决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造成了机械自动化技术停滞不前。最后,到目前为止,机械自动化技术已经成熟应用,很多企业都陆续采用机械自动化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械自动化技术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广泛应用

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过程中,随着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历程而有所不同。通过对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必将会给机械制造业带来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1)柔性方面的应用。

目前,柔性自动化技术已经十分成熟的运用的企业中,在企业的正常运作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快速做出应对,对于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效果。柔性自动化技术不完全是依靠自动化技术,柔性技术是在柔性生产前,对相关系统信息来进行完善,对计算机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柔性自动化能够很好的应对市场变化。

(2)智能方面的应用。

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机械制造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进行设计制造的过程中,目前正朝着现代化和智能化方面发展。机械智能自动化技术将机械制造技术、人工智能进行融合,从而来使机械制造技术自动的完成相关工作方面的分析、推理、计算和决策等活动。在制造的过程中,因为有了智能系统,促进了智能自动化技术在运行过程中,动态的进行监测,以便及时的发现存在的缺陷,并且针对缺陷来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机械的智能化、自动化还可以根据系统的需求,来自动的做出相应的调整。

(3)集成方面的应用。

集成自动化就是对信息进行采集利用,完成机械制造的一种技术。在此技术中,包含众多技术,如计算机辅助技术、信息采集、分析、制造、数控机床加工等。在当今时代,任何一个企业的全部要是已经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对企业的优化,加快了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周期,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通过集成自动化的广泛应用,还提高了产品质量,优化企业流程步骤和提高整个企业的服务水平等,利于企业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4)虚拟方面的应用。

在现代机械制造过程中,加入了CAD、CAE和CAPP等机械制图技术和工艺等。通过对这些技术应用的完善,改变了传统手工作图技术,减少了劳动力,同时还能够大幅度提高绘图水平和速度。CAD技术的发展,可以快速的完成工作,一旦出现错误,还能够方便快捷的进行修改,无需重新绘图就可以满足需求。通过虚拟自动化技术,将计算机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相互结合起来,从而来对危险复杂的事情进行仿真模拟。虚拟自动化技术能够有效增加产品的种类,缩短研发和生产周期,更好的应对瞬息万变市场的需求。

4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

机械自动化技术虽然在当前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但是依然还有很多技术水平不够成熟,不能够大规模的采用机械自动化技术,仍需进一步进行研究。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起步晚,基础薄弱,和国际发达国家依然有着较大的差距,通过不断的努力,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会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空间。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机械自动化被广泛的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机械自动化的飞速发展,带动了我国积极主动的培养此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人才的培养和应用,又可以进一步的推动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可以很好的解决我国人才就业方面的问题。通过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引导着企业走向健康发展之路,带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我国经济水平迈向一个新台阶。机械自动化是一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会起到其余行业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机械自动化也在进步和发展。

5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环境中,通过在机械制造中,应用机械自动化技术,必将会极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公司产品质量,缩短产品研发周期,缩短生产时间和降低公司运营成本等,要想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获得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解放思想,开拓差创新,要紧跟时代潮流发展,不断的吸收和引进先进技术来为我所用,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持续不断的促进企业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解永强.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实践研究[J].装备制造,2014(09).

[2]王平.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8).

[3]宋浩.机械自动化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