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

北京的春节课文全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主体地位; 创造性; 活动法; 非智力因素【Abstract】" Compendium " point out the teacher is the student learning activity " leader, organizer ", "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 requirement student has "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cooperation awareness and broaden their horizons ". These requests, to the vast number of teachers have hitherto unknown challenge. Teaching is the teacher to teach students of bilateral activities. Students are the main activities, is the host of study; the teacher is the organizer, leader. Subjectiv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quality education thought, teaching, to develop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main body, make the student under teacher's guidance, active, cheerful, creative learning. Teaching guarantee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tudents is active classroom,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basic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powerful guarantee for steer.

【Keywords】Chinese teaching; subject status; creativity; activity; non intellectual factors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62-02

《纲要》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阔视野”。这些要求的提出,给广大教师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1设计创造性问题,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强劲地推动着各行各业的迅猛发展”。教育要改革,教学要创新。问题是沟通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的桥梁和媒介。创造性问题可以优化教学结构,启发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创造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活课堂。

一年级有篇课文《司马光》,许许多多的教师在结束新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同学们,司马光聪明吗?”学生齐答:“聪明。司马光救了掉进水缸里的小胖。”这种提问,深度不够,在某种程度上它束缚学生手脚,阻滞学生思维。经过三思,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这样试着提问:“1、司马光救了掉进大水缸里的小胖,人们都夸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救人的方法高在哪里呢?2、如果你在现场,打算怎样救小胖?”听了这两个问题,没有学生立即回答。有的皱眉思考,有的重读课文,有的开始前后左右讨论商量。过了四五分钟,学生中有人举手分析说:“司马光果然聪明过人。他砸破缸,让水离开人。”接着又有学生举手说:“如果我在场,找根棍子让小胖抓住,把小胖直接拉上来,让人离开水。”可见,面对创造性问题,学生还是动了一番脑筋。从古诗“滟滟随波千万里”我们可以悟出这个道理:教师的提问是一种艺术,它反映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思维程度。教师若不是浩浩长江,学生滟滟之波又岂能千万里呢?

《狐狸和乌鸦》我教过好几次,不同的提问,截然不同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天壤之别。课文临近尾声,我在小结环节第一次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应该向狐狸学习还是向乌鸦学习呀?”只记得,我问题没说完,全班五十个学生高声齐答:“狐狸骗人,向乌鸦学习。”课后,我反思:学生们的这个回答不正常啊!莫不是我设计的问题牵滞了学生的思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五十个学生眼里应该有五十只乌鸦五十只狐狸呀!再教《狐狸和乌鸦》时,同样是在结束环节,我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问题,原以为结束新课,却掀起了一阵波澜。我说:“狐狸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乌鸦有何优点?有何缺点?你愿做文中的狐狸还是乌鸦?”没想到课堂“乱”起来,像锅里的水烧开了一样,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思考着、议论着,还有几个离开座位争执起来。不知不觉中竟分成了三派,好不热闹。第一派47人:向狐狸学习。理由是:狐狸虽然花言巧语,采取骗术,但是狐狸吃到了肉,获得了成功;乌鸦没有自知之明,爱听奉承话,到嘴的肉弄丢,失败告终,太无用。第二派2人:既不向狐狸学习也不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他俩想做个十全十美的人;第三派1人:向乌鸦学习。理由是乌鸦老实,狐狸狡猾。一个创造性提问,不但能引发学生头脑风暴,而且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主人公地位得到保障。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方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凡是合学生胃口,适合学生个体的,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牢固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教师不要把自己认为理想的方式方法强加给学生,要在学习的方式方法上给学生松绑,给学生自主选择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式方法学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迎合了学生的兴趣,往往能在最佳状态下激发学习的热情,学生会主动地、愉快探求新知。

“天下没有不会学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教学中,我们最易犯一项错,就是把一个班的学生看成是一个学生。“人各有心,心各有志”。其实,每个人的思想和习惯是不一样的,存在个体差异。“滥竽充数”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大约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齐国。故事里有两个皇帝,虽说是父子关系,听竽的习惯却不一样。齐宣王喜欢听大合奏,让大家一齐吹竽;齐闵王喜欢听独奏,让演奏的人一个一个地吹。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着与众不同的心理特征。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所学校,找不到两个一模一样的学生。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读”来说吧:有的学生喜欢朗读,有的喜欢默读,有的喜欢齐读,有的喜欢一个人读,有的喜欢边读边记笔……教学中,我们往往不说“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而是命令:“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请同学们分组读课文”、……以前,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认为的亮点,现在想起恰恰是需要改进的地方。提问是:“瞧!这么多游客来到西沙群岛,他们多想了解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呀!请同学们当小解说员介绍一下吧!”我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西沙群岛的海底世界,训练学生语言,积极词句。俗话说条条道路通北京。只要能到达北京,哪种方法都行啊!教师为什么限制到达北京的方式呢?有人坐大轮去,有人坐火车去,有人骑自行车去,有人坐飞机去……让学生当解说员,不是学生自主选择的,是我强加给他们的,我把全班学生当成一个学生,把五十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定为一样——都喜欢当解说员。这样做,等于向学生命令:“大家都坐轮船去北京”。实质是命令学生:“我要你们这样学。个个都做解说员”。接到问题,很多学生的脸阴了,身子沉下去一大截,课堂一片死寂,只有两个女生在做准备。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式方法。再教时,我提这样的要求:西沙群岛的海底美丽、有趣。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向游人介绍介绍吧!问题一出,学生一个个是过海的八仙,各有各的招:有准备解说词的,有拿油画棒画简笔画的,有写短诗的,有离开位子试着表演的……最有趣的是有位学生把西沙群岛的的海底世界改写成了一首快板。边打节奏边说:“中国南海有个群鸟叫西沙,海底美丽又有趣。珊瑚,像花朵,像鹿角;海参,懒洋洋,到处是;大龙虾,全身披甲,挺威武。耶!这是么东西啥?全身彩纹?头戴红缨?身上插扇子?身上长刺?鱼呀!西沙群岛的鱼多么?多。太多!一半是水,一半是鱼!”滑稽、夸张的逗说,把同学们的肚子都笑疼了。听了这个快板后,一半学生说已会背诵这部分课文了。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有关。学生投入的越多,学习效果越好。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家,在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过程中,创造了苏格拉底法。他从来不直接告诉别答案,而是置身其中,通过对话、反问、讽刺等方式,帮助对方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传统教学方法呆读死记,摧毁创新根基,培养机器人。我读书的时候,老师直接把课文中心思想写在黑板上,让我们抄写背诵。没有引导,没有启发,我们就像容器一样,接老师倒过来的东西。有的教师一节课四十分钟一讲到底,讲完鲁迅生平讲百草原,讲完百草原讲三味书屋。上课成了教师的独角戏,本末倒置,使课堂严重失衡。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像产婆一样引导、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要摆正引导者位置,该学生讲的让由学生讲,该学生操作的让学生操作。课程实施建议“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结束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有这样一个试题案例:“如果你是孔融,怎样做?谈谈你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答曰:“我要向孔融学习,把大梨子让给别人。”但有个小男生偏不这样回答:“我不想向孔融学习。因我为想吃大梨子,把大的留给自己,小的给别人。”接到问卷的小男生看见一个大大的红“×”,生气指责教师:“你为什么不让我表达我真实的想法?你逼我说谎!请你立即把‘×’改成‘√’。”后来我也琢磨:这个问题本来就有两种答案,即:①让梨。②不让梨。试题的意图是鼓励一年级的学生从小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然而,教师错了。阅卷时没有尊重学生的意愿,大大的红“×”在无言中剥夺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权利,扼杀学生的本真。这种做法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学习效率。

3利用非智力因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智力因素对学生影响巨大,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不可低估。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巧诱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3.1巧诱动力。代币法是行为疗法中的一种,它是通过奖励(即强化)形成某种共性出现的适应的方法。学生在诱因的驱使下,产生学习动力,强迫自己努力。强化时间久了,学生在磨炼中不知不觉形成学科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曾经,我设计了这样的代币法:上课积极思考、发言者,奖红星一颗,每节语文课设红星奖一个。集齐十颗红星者可以兑奖。男生可换取滋水枪一把;女生可换取密码笔记本一本。通过一学期的强化,原本对语文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也开始喜欢上语文课,那些调皮捣蛋坐不住的学生在滋水枪、密码笔记本的诱惑下,强迫自己座下来听讲,静下心来做题,许多“问题学生”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2电教助教吸引注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持久性差,易受外界的干扰,注意力易分散。形象直观、特点鲜明、刺激强的课件最易集中其注意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汉字是诗,汉字是画,是世界上唯一未间断的表意文字。尽管如此,许多学生对汉字的识记仍感到单调枯燥,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有位教师组织学习“骈”、“闯”和“闪”字时,抓住汉字表意的特点,用幻灯片制作了一扇门、两匹马和一个小人。教学时,放映幻灯片,让静的汉字动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一匹马冲过大门“闯”也;一个人从门里一晃不见“闪”也;两匹马并排成双“骈”也。象这样生动形象的汉字学习,学生终生难忘。

和平年代,我国蜜罐里长大的小学生,没有经过战争洗礼,没有闻过硝烟,对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雷利同学从心底发出的强烈呼声理解起来有点费劲。课文的重难点是通过血的事实,让学生认识战争的罪恶,激发维护、热爱和平的感情。突破这个难点就是让学生跟雷利同学产生共情。为了达到目的,我利用网络上搜集的两组对比强烈的鲜活的画面导入新课。第一组:遭战火蹂躏国家和地区的画面(硝烟弥漫、血肉模糊、断垣残壁、民不聊生);第二组:我国人民太平幸福的生活画面(全家欢欢喜喜过春节,风和日丽游西湖)。将画面搬上大屏幕,缩短距离,增加学生视觉、听觉刺激强度,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与雷利同学形成情感共鸣——要和平!不要战争!鲜活的画面比口头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强烈的刺激对比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心。

4利用活动法,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做中学”是杜威教学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一种活动教学法,也是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注重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从做中学”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在活动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发展。“从做中学”是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动手动脑的学习经验和探索。杜威认为,做是生命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经验的展开过程,也是个体彰显生命自主性的过程,做能够激发学生的动机和思维。通过角色扮演、即兴表演、实验、制作、游戏等,让学生置身活动之中,成为学习主角。

拼音字母,表音文字,字母没有意义,死记硬背是大多数学习者选择的方法。味同嚼蜡,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学阶段,有教师给学生提供卡纸、剪刀、固体胶,把学生分成五人小组,把形似且易混淆的字母如:“b、p、d、q、g、t、f、m、n”放在一块,让学生五人合作剪贴学习。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拼音字母巩固阶段,设计“采槟榔”游戏。学生拎只小篮,采摘符合规则的字母“槟榔”。如若摘错了,按游戏规则写三个,当场求助他人读会,记熟。游戏法远比机械识记效果佳,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身心愉悦,轻松完成拼音字母的学习。

为了调动三年级学生的作文积极性,我利用“活动教学法”的优势,指导作文片断:“一处秋天的景色”。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活动铺垫课。下午铃一响,组织学生走出教室,穿过校园的高墙,奔向秋日黄昏的山坡、田野,组织学生在山坡上放风筝、打滚、拔河、老鹰捉小鸡,让学生尽情地玩耍,引领学生尽情地品赏秋日黄昏的美景。第二课时——练笔课。鼓励学生描实景,说实话,表实意。“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四十分钟写作过程中,没有抓耳挠腮的,没有因害怕写作文哭泣的。我坐在讲台上,只听见沙沙的写字声。有学生这样写道:“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昨天下午,我真的领略到了。我们的风筝在夕阳的余辉中升上了天空,我们追着风筝跑呀跑,笑呀笑,心里乐开了花。只见它越飞越高,高过了晚霞,快过了飞机。这时候,从田野的西边飞来两只尖嘴的大鸟,一只黑,一只白,样子很凶恶,像两架战斗机从我们头顶飞过,吓得同学们不约而同卧倒在秋天的田野里。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怕,说那是两只吃鱼的鸟,名字叫鱼雕。山坡下是辽阔的田野,稻子已经收割完了,一头黄牛躺在田坝上闭着双目慢慢回嚼着,不时睁开眼睛瞅瞅渐渐西沉的太阳。牛背上,几只调皮的八哥在上面跳来跳去;绅士一样的白鹭,在它的身旁踱着方步。田坝上,一丛丛,一簇簇,铜钱大小的橘黄色的野菊,开得生机勃勃,浓浓的药味里散发出阵阵清香。家乡秋日的田野,怎能不让我怀想?落日、野菊、黄牛、八哥、白鹭、鱼雕,还我们的风筝。只要想起,我的心都醉了。

综上所述,教学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活力课堂,提高教学质量,落实素质教育,推进我国基础教育稳步前进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新课标》 2012年版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3]《心健康理教育》 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