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叙事抒情,情景交融。抓住这一特点,我运用插图引导学生读这首诗。
儿童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当生动形象的画面在儿童眼前展现时,就成为他们感知客观事物的刺激物,立刻会给儿童一种好奇感,情不自禁地把儿童引入情境,让儿童接受诗词中的深刻寓义,由形象思维上升为逻辑思维。上课时我首先用投影仪打出一幅彩色三峡图画,告诉学生这就是著名的长江三峡,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古诗中的主人公将乘船经三峡还乡,然后再用投影仪打出另一幅彩色的书中插图,同时播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读,学生通过全神贯注地观察这两幅彩色画面,产生了对这首诗的新鲜感。我及时引导学生将这两幅画面联系起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融入这首诗的意境中去了,产生了品味诗歌的极大兴趣。
这首诗题目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了使学生理解诗人要表达的情感,我先介绍了这首诗的时代背景――唐朝的“安史之乱”,告诉学生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流离失所,官军平息了战争的祸乱,主人公得知这一喜讯,告诉了妻子和儿女,一家人将乘船经三峡返回家乡洛阳。接着我带领学生整体上理解诗句。我提问学生:“诗中哪些诗句能表现这一家人还乡的高兴心情呢?”学生回答说“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有的说:“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纵酒。”我指着屏幕上彩色的书中插图适时地告诉学生,这诗句里的字词和我们今天的字词含义不同,这一家人的“初闻涕泪满衣裳”中的“闻”和“涕泪”是“听说”和 “眼泪”的意思,和鼻子都没有关系,“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妻子”的“妻”指的是男子的配偶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妻子”,“子”指的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儿女”,这样不但使学生投入意境,使之具有身临其境之感。还掌握了古诗词中古今字词含义的不同。凭借创设的情境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诗句的含意,而且对全诗的意境与内涵有了较为鲜明的印象。
当情境出现在儿童眼前时,儿童的视觉、听觉便会同时兴奋起来。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也随之积极活跃起来。这样,儿童不仅可以获得鲜明具体的感性材料,而且内在语言也随着积极地思维活动而成熟。此时,我立即引导儿童把感觉及时地用外在语言表达出来。我再次用投影仪打出彩色三峡图画。我提问:“你们能结合诗句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人一家乘船经三峡返回家乡的经过吗。”许多学生再次纷纷举手,相继发言,我指着屏幕上彩色三峡插图适时地告诉学生,“即从巴峡穿巫峡”的“从巴峡”是诗人一家乘船返乡的出发地,从巴峡乘船出发,“穿巫峡”中的“穿”不仅表达了诗人一家的归心似箭的心情,也表现了巫峡的水流湍急。“便下襄阳向洛阳”中的“下襄阳”写出了三峡下游襄阳段的江面开阔,水势平稳的状态,“向洛阳”中的“向”指出了诗人一家的目的地,家乡洛阳。我通过用投影仪打出彩色画面,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既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和古今字词含义的不同。
关键词: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41-02
诗,内容虽然简短,但它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深刻的内涵,六步教学法,学生学得好,对古诗理解到位。老师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学,自己去查找资料,去了解当时的历史,作者的时代背景,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还要给学生充分读的时间,然后让学生思考,通过读诗你知道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等等,这样孩子们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对学习古诗兴趣十足。
如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课时,课前我布置孩子们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课上让孩子们汇报,同学们各个踊跃发言。老师板书课题之后,让学生齐读课题。
师:谁能把了解的杜甫资料介绍给大家。生: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生: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老、杜陵布衣,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社会写实著称。生于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祖籍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因为他搭草堂居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师:谁还知道?生: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李杜”[也称之为“大李杜”;而“小李杜”指唐代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唐由盛至衰的过程,又被人称为“诗史”。生: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
[关键词] 古诗教学; 感悟诗情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遗产极其丰富。特别是古诗,可谓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瑰宝。而《语文课程标准》更是将古诗词教学提升到更高层次,意在让学生从古诗文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人文涵养中吸收丰富的民族文化精髓。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之间的距离,以及古诗抽象概括、精炼含蓄的特点,给学生理解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即使能背出古诗说出诗意来,也毫无诗情画意,古诗那美好的意境已荡然无存。因此,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尤其是让学生理解其诗意,感悟其诗情、诗境,真可谓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厌烦。于是,我向“名师课堂”学习,特级教师们的课无疑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给我指引了方向。
一、导语渲染入诗境
案例: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读课题)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再读课题)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齐读)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教师如何开启宝库,带领学生在课堂中体会诗意流淌的语言,经历峰回路转的环节,完成启迪学生心智的教学任务呢?只有把学生带进诗境中,才能缩短他们与久远事物的距离,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往往能把孩子带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去。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情境渲染“以导激情”,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引领孩子进入情境。特级教师王崧舟正是用动人心弦的导语仿佛将孩子们带进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心灵中,我想此时,孩子们读起来也会声情并茂。
二、紧抓诗眼明诗意
案例:
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生:是“喜”。
师:喜到什么程度?
生:发狂。
师:狂,发狂,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是来形容“喜”字的,“喜”是这首诗的诗眼。(生齐声读题)
师: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
生:(纷纷大声说)好消息。
师:喜讯来到了,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
生:(齐声说)快。
师:你从哪一个字看出快?
生:(大声说)忽。
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朗读第二句)
师:流的是什么泪?你说。
众生:流的是高兴的泪。流的是激动的泪。流的是兴奋的泪。
师:“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
……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狂欲?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生:因为他晚上做梦都想官军平定乱军,所以听到这个喜讯高兴得想发狂。
师: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这是一喜,二喜呢?
生:二喜国家得到安宁了。
生:三喜是他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生:四喜是他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了。
师:他怎么不喜欲狂呢?(齐声读三、四两句)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人有眼,诗歌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把握诗的灵魂。李吉林老师也曾说过:“诗眼的咀嚼,是诗歌教学的着力处。”抓住诗眼展开理解,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习起来轻松有效。正如孙双金老师执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通过抓住诗眼“喜”,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诗里表达“喜”的情感。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它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三、展开想象,悟诗情
案例:
特级教师王崧舟教《长相思》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和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学生写片段,教师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
师: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
古诗是一种精练而有韵律的语言形式,诗人往往在字数有限的诗句中容纳丰富的内容。这些对于只有十来岁的小学生,在理解上会存在一定难度。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恰当的方法,为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诵读中理解诗句丰富的内涵,体味其中美好的情感或深刻的思想感情。王崧舟老师在执教《长相思》时,让学生想象诗人在故园的情景,并通过语言的渲染,让学生想象了一副副充满温馨快乐的天伦图,可马上笔锋一转,一个大大的“碎”字压在了“故园上”,同时,老师语言渲染“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让学生陡然一阵心伤,不知不觉中感悟了诗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具体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只要我们语文教师重视古诗教学,不断充实自身,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让他们热爱古诗,学会古诗,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就一定会实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 郭玉福.读古诗悟诗意品诗情.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第32期
学习古诗,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及想象能力。学习与鉴赏古诗可分以下五步进行:
1.读准字音。
在古诗文中,有些字不常见,有些虽是常见字,但读音与现今汉字的发音完全不同。
例:给下列诗句或诗题中加点的字注音。
(1)《鹿柴》
(2)万条垂下绿丝绦。
(3)萧娘脸薄难胜泪。
(4)燕山月似钩。
《鹿柴》中的“柴”读“zhài”,不读“chái”;“绦”读“tāo”,不读“tiáo”;“胜”读“shēng”,不读“shèng”;“燕”读“yān”,不读“yàn”。
2.了解词义。
读懂一首诗的重要一环是理解诗句中词的含义,特别是对古今意思差别比较大的词要着重理解。
例: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1)忙趁东风放纸鸢(yuān)。
(2)舂(chōng)锄扑扑趁春晴。
(3)留取丹心照汗青。
(4)小溪泛尽却山行。
第(1)句中的“纸鸢”是“风筝”的意思。第(2)句中的“舂锄”不是什么锄头而是白鹭鸟。第(3)句中的“汗青”是指史书或史册。第(4)句中的“却”不是表示转折而是“再”的意思。
3.了解诗文的创作背景。
弄清诗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创作了怎样的诗,对于理解诗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唐朝诗人杜甫所作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是诗人在饱受战乱之苦后写的,了解创作背景后再来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喜欲狂”的感情就容易多了。
4.朗读并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5.掌握诗歌的节奏。
朗读诗歌时要注意节奏。如五言诗可按以下三种方法诵读:
一是“二二一”(三拍),如:床前/明月/光。
二是“二一二”(三拍),如:举头/望/明月。
三是“二三”(两拍),如:君看/一叶舟。
七言诗有这样几种读法:
一是“二二二一”(四拍),如:梅子/金黄/杏子/肥。
关键词:杜甫 曹操 沈缙 审美价值
本文解读几首诗歌,主要有杜甫的《石壕吏》《羌村三首・其二》《望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曹操的《苦寒行》《龟虽寿》,初唐诗人沈缙诘摹对邮・其三》。主要从他们的审美特点入手,为文本讲解提供一定的参考。
《石壕吏》:从诗中最后一句“独与老翁别”,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对老翁是同情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测,“老翁逾墙走”是老夫妻两人商量好的,意思是说,抓壮丁的看到家里只剩下老太婆,媳妇,和“乳下孙”,也许会放他们一马,但结果还是“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统治阶级强迫人民服役的罪恶行径,反映了广大人民在战乱年代的悲惨遭遇”[1]。因此全诗的正常顺序是,老夫妻先商量,老妪出门接应,老妪被带走,天明留下老夫(他此刻心里在想什么就可想而知),所以老妪在向差役述说自己的苦难时,侧重了自己的不幸,希望唤起他们的同情。这首诗特点在矛盾双方对立的不平等,一方冷漠无情,一方想尽办法以引起同情。
《羌村三首・其二》:写杜甫晚年回家,被迫苟且偷生时的心乱如麻,“少欢趣”的心情。该诗的特点就是细节的真实。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对孩子缠身而不能静静的滤滤头绪的敏感;正是心乱如麻,所以心是灼热的,所以对北风的拂面是记忆深刻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所以,对酒是敏感的;正是因为心乱如麻,对眼前出现的景物或物体是专注的。这首诗的正常顺序应该是对娇儿的感觉,对北风的感觉,对树的回忆,以及对酒的期待。
《望岳》:这首诗表现了青年杜甫昂扬乐观的精神的。这种年轻人的朝气,对美好人生的向往的精神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面对“齐鲁青未了”的泰山,大刀阔斧,三下五除二地就勾勒出“一幅苍茫开阔的‘泰山图’”[2],不是年轻人,很难有这等清新壮阔的胸襟;二,幻想登临高处“一览众山小”的气魄,既是写登临泰山的具体感觉,也是登临人生高处,睥睨世间的想象。另外,这首诗的“岱宗夫如何”的反问,是一个人面对庞大的没边际的事物的失语反应。表面上虽是一般修辞手法意义上的反问,而实质却是诗人杜甫面对泰山正常反应的真实书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消息后高兴的诗歌,这种高兴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喜极而泣;二、寻找知音;三、开心喝酒,想将喜悦深化和扩大;四、畅想回家的路线。这是一个人高兴时的四种表现,具有相当的概括性。这首诗的另一个特点是,哭泣,漫卷,喝酒,畅想回家路线,这些表现带有隐私性,和显得孩子气,甚至在古代那个社会都有点“丢人现脸”,诗人杜甫为什么将其写出?诗人将其写出,背后有一种小人物不能把握命运,一切听天由命的人生深味寄予其间。
《苦寒行》:这首诗歌的审美价值就在情感的深厚性上。因为深厚的情感具有集束性,和穿透力。能让普通人心中沉睡的体验苏醒,或原本飘忽不定的丝缕情感共振。曹操的《苦寒行》是记叙一次死里逃生的经历的。“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是一个人陷入人生绝境的真实心理写照。这首诗深厚的情感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曹操本人先天禀赋,曹操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心底仿佛一面牛皮做成的皮鼓,轻易不会被生活里的琐事、小事触动;二、曹操此次的遭遇是强大的,冷静的自然。两种力量的强强相遇,让曹操深感创业的艰难和自然的无情和力量。所以在吟咏和回味中透露出一种苦涩和悲凉的深沉情感。
《龟虽寿》:这首诗主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上。具体说:诗的“大意是说人寿有限而壮志无穷,但寿命长短不一定全由天定,人也有可努力处。”[3]这种单纯的乐观,是人在非常自信或开心时,所流露出的对人生的激情,生命力的洋溢和张扬。全诗的最后一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我们都知道,即使“养怡”,人远远追赶不上,神龟和腾蛇,更何况还是“老骥”还是“暮年”。该诗将相对人类已经非常长寿的动物贬低,将本来已经非常短命的事物夸大,充分表现出了诗人的乐观,一种“单纯的乐观”。人对人生的“单纯的乐观”是感人的,他是人的生命力在人生中短暂激扬和外泄。
沈缙诘摹对邮・其三》:这首诗歌的审美特点在诗人“局外人”式的洞察世事的自由和诙谐。具备“局外人”的条件有两个:一、诗人对社会和人的心理是通晓的,既深入体会过,品味过;二、又时常站在局外人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所以当他再次遭遇类似的情景和类似的人性之后,一种既熟悉,又知晓的幽默感就会油然而生。总之,诗人与世界是隔开的,他总是一副流浪汉的欣赏的态度观看着人生中一幕幕的戏剧上演而后会心一笑。“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今春意,良人昨夜情。”是诗人的猜想,他猜想这样的夜晚,一定是个不宁静的夜晚。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45.
[2]武汉大学中文系.新选唐诗三百首[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