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小学学生教育

中小学学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小学学生教育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要点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尚未成年的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建设和未来的发展,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中的关键点进行探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的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特点以及重要性

中小学学生在我国的法律中大多数还处于未成年人,他们不管是从心理还是从生理上来讲,都还处于一个尚未成熟的阶段,而且大多数的中小学学生都有一个青春期,其由生理变化引起的心理变化很可能引起他们心理的波动,因此,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引导,要针对其特点来进行辅导。

当前社会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事物层出不穷,面对纷繁变化的现代社会,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及时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进行加强和及时引导,可以为中小学学生在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上起到应有的积极引导作用,有效防止中小学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产生不良的心理以及不良的社会行为。

二、我国当前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表现

(一)适应不良行为

中小学学生由于升学原因或者是分班等原因,会容易出现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要经历从幼儿园直接进入小学接受正规的教育阶段,面对的是新的教学环境和新的教学模式,不但是环境的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虽然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系统教育的方式和环境,但是面对从小学升入初中或者是初中升入高中,要面对与新的同学和老师进行相处,这对于正处于青春期敏感的他们来说,也很不容易。中小学学生的适应不良行为,一般会出现在性格较为内向且自卑的学生当中,他们适应社会和适应学校的能力较差,容易产生逃避和厌学的情绪。

(二)怪癖行为

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往往是因为他们对外界的新兴事物充满了好奇而产生的一种行为,比如抽烟酗酒等。抽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觉得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也可能是中小学学生特有的一种叛逆心理,越是家长和老师禁止的事情就越要去尝试,因此,在中小学学生中,特别是男生,抽烟的现象较为明显。而酗酒厌食这些行为也在中小学学生中的怪癖行为表现较为明显。中小学学生酗酒主要原因是中小学生学生的独立意识的萌发,他们想要通过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已经有独立的决定权,但是由于其心理尚未成熟,一旦被不好的环境或者是思想误导,就会产生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三)青春期问题

中小学学生的青春期问题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早恋以及叛逆等行为。处在青春期的中小学学生对异性有一种需要得到其关注的需求,他们愿意与异性同学或者朋友分享以及得到其关注,这种愿望和需求本应该是正常的心理,但是如果在处理中缺乏正确的健康的交往方式,就很可能对双方都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心理波动比较大的青春期,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自我控制的能力比较弱,很容易在跟异往的过程中产生偏离,从而导致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三、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建议

(一)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引导疏解学生的紧张自卑情绪

不适应行为主要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学生的升学或者是转学时期,学生在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就容易产生厌学以及跟不上课堂进度等问题。针对中小学学生的这些不适应行为,作为教育的实践者,学校可以在新学期开展多种活动,鼓励学生通过活动来认识班级中的同学,并通过拔河或者是其他需要团结和凝聚力的活动来增强班级与班级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团结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在陌生环境中的紧张感,还能够在活动中加强学生对学校对班级以及对同学的认识和了解,从而能够更加快速地融入到新的环境中,及时改善不适应行为。

(二)加大社会家庭以及学校教育的力度,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引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可以通过社会在宣传戒烟以及烟酒的危害方面多做宣传和报道,使中小学学生能够感受到抽烟以及酗酒对自身的危害和不良影响。而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最直接影响因素和环境之一的家庭,在针对中小学学生的怪癖行为时,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例如,家长可以以身作则,在家庭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孩子面前少抽烟或者不抽烟,少喝酒或者不喝酒,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校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怪癖行为,应该要及时与家长以及班级老师积极配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

(三)针对青春期问题利用专题讲座等形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针对中小学学生特有的青春期问题,社会和学校应该举办一些针对青春期问题的专业性讲座,请中小学的家长和学生参加,并现场请心理卫生保健专家为中小学学生的家长和学生解答关于青春期常见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青春期心理卫生保健辅导,指导学生积极面对青春期所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四、结语

对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中常见的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方式方法研究和探讨,对于中小学生的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的提高和加强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一、要想搞好学生的心理素质要先从思想抓起

1.在体育教育中,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具有多种不同的心理过程,同时,在各种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经常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以正确引导,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从而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在运动中忘却烦恼,让学生学会坚强,学会肯定自己。同样,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们参与各种集体运动,还可以帮助学生活动一种乐观的精神态度。

2.体育教育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有许多青少年虽然有强壮的身体,但是很大一部分缺乏坚强的毅力,怕吃苦,畏惧困难。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自觉性是指行动的目的性,与盲目性相对立。果断性是指能适时作出决定并加以执行,与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相悖。坚韧、顽强也是意志的重要内容。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勤苦锻炼(特别是城市里的学生),利用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增加练习的次数和难度等手段,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充分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

3.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出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大多数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而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显得无动于衷,若常此以往,这种不好的情绪将会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理障碍,并且在其他方面也很难做出优异成绩。体育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堂练习时可以运用竞赛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一般在竞赛前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的预习,这样每组为了取得好成绩,就会互相督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形成较好的团队集体风气。进行比赛时,同组的同学就会呐喊助威,从而促进同学间的友情互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得到身心的锻炼。体育教师在选编田径教学内容时,更主要是分开动作还是连贯动作,个人的练习还是集体协作练习,都要力争体现学生发展为主导教学思想。体育教学中一定要注意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教学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认知、学会关心他人,加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二、在对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遇到心理教育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青少年气血旺盛,受挫后情绪极其冲动,如果不及时的进行正确引导,将有可能使他们伤人、伤己。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技巧性的项目,例如支撑跳跃、实用性攀爬。这些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实用性强,项目较多、器械的高低宽窄变化较大。有些器械要是身体倒置、跳起、腾空或者在杠上完成一定难度的练习,甚至还有一定的危险性。这样的运动项目,能激发他们的斗志,促使他们用勇于面对苦难,有利于培养学生败不馁的意志。

三、对学生的心理教育需要好的教学环境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我们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新的洗礼,以学生为本,提倡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主流思想,要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实,教师的素质是否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反观当今大部分师范院校的必修公共课——教育学的实施现状,并未从根本上与新课程改革相匹配。其首先表现就在于公共教育学教学中的学生被动的学习地位上。 

一、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现状 

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是指高等学校的本科生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它是教学及其管理活动正常开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动力。 

目前,我国公共教育学的教学过程,多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主体性很难得到体现,缺少对获得教育学知识的渴望,更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预习或在没有考试的情况下阅读课本,即使教师在教学中提问,积极回答问题者寥寥。课后也鲜有同学主动与教师交流对公共教育学课程的思考与疑惑,这些都体现出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二、高校公共教育学教学学生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教育学课程体系庞杂、内容空洞、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 

教育学课程内容庞杂,缺乏有机整合和内在的逻辑联系。一本公共教育学,包含了教育基本原理、教学论、课程论、德育论、体育、美育、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科学研究等内容。由于大量的知识融入同一本教材中,涉及面广,内容多,而课时有限,因此任课教师很难对任一问题进行深入讨论,而学生自然无法对所学知识有深层次理解。同时,教育学教材内容多为理论性较强的论述,脱离中小学教学实际。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二)公共教育学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观念陈旧 

公共教育学由于教学内容的限制,加上高校与中小学教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目前公共教育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大多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多以讲授法为主,这使得整个课程教学的流程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同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难以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去。 

(三)高等学校学生学习动机务实,缺乏对公共教育学学习的兴趣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陡增,不少学生是在家长建议下选择师范专业,因此,真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学生为数不多,所以在学习该专业课程时,多为外在性动机,并非内在动机,务实性的原因占多数,故对教育学学习兴趣不高。 

三、发挥公共教育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中的主体性,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编辑 

美国的著名课程论专家古得来得在1979年出版的名为《课程探究:课程实践之研究》的专著中,提出了课程的5个层次。其中第三个层次是理解的课程,所谓理解的课程,就是由任课教师所理解的课程,不同的老师看到一本教材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她与正式的课程有一定的距离。高校教学的特点给予教师们较大的空间可以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对教材的“再编辑”。在这个过程中,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贴近的,与未来学生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学生观,丰富教学方法,选择多样的教学形式 

高校教师在教育观和学生观上应于新课程内涵相契合,树立以学生为本,合作探究的新学生观与教学观。在已有教学形式上,引入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微格教学等多种因素构建多层次的教学形式。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学习习惯,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需要从学生自身着手,不少师范生在中学阶段学习主体性已然被压抑,没有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第一,学习主体意识欠缺,课堂参与意识薄弱。第二,学习迁移能力较差,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缺乏。第三,学习思维不 够活跃,表达能力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外,针对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亦可进行相对应的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的培养,从本质上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参考文献: 

[1]李东,黄依群.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增强教育学教学实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09). 

[2]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叶圣陶 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 教育研究

如果要在叶圣陶对现代中国的众多贡献中,找出一个最突出的贡献,人们恐怕会在文学和教育两个领域举棋不定。是的,在文学上,作为五四新文学的开创者之一,叶圣陶以文学为武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和压迫,提倡自由和平等,虽然这些观念和态度是五四时期“流行的”,但落实于叶圣陶的文学创作“却能不落俗套,不带陈腔”,因而有学者认为:“在所有的《小说月报》早期的短篇作家中,叶圣陶是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一位”[1]。在教育领域,叶圣陶一生从事小学、中学、大学各层次的教学工作,编辑中学生喜爱的杂志,选编语文教材,撰写教育论文,成为“语文教育界的一代宗师”[2]。也许,我们无须生硬地将叶圣陶的贡献分割为一个个孤立的领域,因为叶圣陶的文学和教育活动,甚至包括他的编辑和出版事业,都是融为一体的,即躬身实践后人有些漠然的“五四”理念。

叶圣陶最初的职业是教师,他绝大部分的文学创作都与学校、教师、学生有关,至1928年长篇小说《倪焕之》问世,叶圣陶已成为现代中国成就最大的教育小说作家。文学是叶圣陶传播教育思想的载体,教育又为叶圣陶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叶圣陶的教育探索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固然与他从事中小学教育的经历有关,但更根本的原因则是五四时代的感召。当时的文化先驱都在为建设全新的现代中国而摇旗呐喊,叶圣陶以朴实、坚韧的精神,加入到这支队伍中,他深知,未来的中国是由未来的主人――今天的孩子所决定的,所以,“教育越进步,便养成更键全的个人……全数的社会,都包含着这样的个人,社会便永永改进”[3]。对于叶圣陶而言,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完善个人而改进社会,而什么样的个人是健全的?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叶圣陶的回答是:从封建专制和旧的伦理道德中解放出来的人是健全的;摆脱贫穷、落后、外辱,实现自由、平等的社会是理想的。这不仅仅是叶圣陶一个人的理想,也是那个时代共同的心声,即通常所说的“五四”理念,正如朱晓进先生所说:“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内核及其形成,其实正是与五四时期文化革新的核心价值诸如‘人的觉醒’、‘思想启蒙’‘人的现代化’等是相一致的”[4]。其哲学基础是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和科学思想。与其说叶圣陶以终生的教育探索来回答这个问题,毋宁说,他以坚韧顽强的精神固守这个答案。

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和科学思想贯穿于叶圣陶的全部教育探索之中,形成了他对中小学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及成绩评定的独特认识,这些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颇有启发意义。

一、教学目的:培养健全的人

时至今日,依然存在儿童为什么要上学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农村和小城镇尤其具有现实性和针对性,因为当前的中小学教育并不着意培养学生的谋生技能。宏观考察从民国至今的中小学教育,谋生技能始终不是中小学教育的强项和目标,虽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中小学毕业生也曾被作为人才加以任用,其中部分人士作出了杰出的成就。既然中小学不培养特定的谋生技能,那么,儿童为什么要接受中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与谋生技能有何关系?

叶圣陶从教之初,正值民国前后,当时的社会环境可谓是真正的“乡土中国”,除了少数高门巨族之外,大多数乡土社会的民众――小市民、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都面临如何规划子女的未来及谋生问题。事实上,乡土民众中只有极少数人选择让自己的子女上学,更多的则是让子女从小跟随师傅学习一门谋生手艺,这就必然产生了对比,如果在谋生技能上,中小学生不能胜出一筹,那么,中小学教学的优越性在哪里?

学习具体的技艺,确实有利于日后谋生,这一点叶圣陶是认可的,“学得一技一艺,得以养家活口”[3],但叶圣陶显然不满足于把“养家活口”作为人生的目标和最终的追求。中小学教育超越于习艺谋生之处在于:“要什么小学教育?原来人之所以可贵,并不在他既已为人,乃在他将进而为更高尚的人”[3]。“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3]。叶圣陶把中小学教育的目的归结为培养“更高尚的人”“健全的公民”“更键全的个人”或“独立不倚的人”[3]。总之,在叶圣陶看来,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培养,而不是单纯地传授谋生技能。这既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又回荡着五四时代特有的人文之声。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是什么?历代教育家根据不同的历史条件,各自作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回答,但都紧紧围绕对“人”的培养。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完美道德的人,柏拉图把学习的目的理解为“使灵魂的视力向上”[5],亚里士多德重视教学的阶段性和针对性,但目的依然是对“人”的全面培养――体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发展。20世纪最负盛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则把教育对人的培养深化、细化到能力、习惯,甚至情感:“(教育)不断地在创造个体的能力,填充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训练他的思想,并发展他的感情和情绪”[6]。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所谓“终乎为圣人”,就是把人的道德与能力培养到最高境界。把培养“健全的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还与五四时代的主旋律分不开,“五四”是一个充满人文理想的时代,它的最强音就是“人”的解放,即从旧的制度与伦理中挣脱出来,呼唤人的自由、平等,正视人性,追求人的现代性。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发出了这种声音,让狂人自惭形秽的“真的人”,就是“五四”所理想的人,郁达夫表达得更直接:“的最大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7]。

叶圣陶所说的培养“健全的人”与当下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颇有不同。“综合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但各项能力的总和并不等同于“健全的人”。叶圣陶所理解的“健全的人”是把“人”放在核心位置,这样的人应该具有“独立不倚”的现代品格,具有高尚的道德和良好的能力,并且要能服务于社会,“教育要为全社会而设计,要为训练成对社会做点事的人而设计”[3]。如果能够培养出“健全的人”,虽然未有一技一艺,但他们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使之有益于社会,远甚于一技一艺,谋生自然不成问题。这样的中小学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社会,都比师徒式习艺更为有益,因而更具优越性。

二、教学方法:激发、启发与分组教学制

如何进行中小学课堂教学,是能否真正实现教学目的之关键所在。作为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叶圣陶对这一问题思考得特别深入,并反复撰文,从不同角度予以阐发。中小学课堂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这种教师在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记录的方法,叶圣陶称之为“演讲”法,认为这种“注入式”教学法是“最不妥善的教育方法”[3]。对于教师而言,注入式教学无需深度介入的热情,要么照本宣科,至多无非是扩大知识范围,把自己所懂的一一教给学生,叶圣陶认为这种教学“算不得学校教育”,将其称为“学科杂货店”[3]――出售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去买,教学变成了一种“买卖”,缺乏对学生心智的启迪。对学生而言,这种当代教育界称为“一言堂”或“填鸭式”的教学,确实使人易于陷入疲倦,叶圣陶联系自己听讲的实际,认为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是“一种难受的刑罚”[3]。

既然“注入式”教学不足取,那么,中小学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叶圣陶认为“知识只有自己去求”[3],因此教师的作用不是开“学科杂货店”,贩卖知识,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考。在叶圣陶看来,死记硬背的知识,除了应付考试,对学生并无实际的益处,是把“‘学习’认作‘记诵’”[3],记诵只是对知识的记忆,考完之后,往往很快就忘记了,不会对学生的心智产生实际的益处。真正的“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展自己的心智,因此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尝试、讨论尤为重要,而更重要的则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旦学生内在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习就真正变成了一个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过程。

叶圣陶倡导的教学方法重在对“人”的培养和锻炼,注重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志趣,使之成为“健全的人”,从而既有益于自己的人生,又有益于社会。这也是五四时代“人”的觉醒在教育界的回响,较之于单一学习某一技艺的师徒式习艺,其高下简直判若云泥。

叶圣陶倡导的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与潜能、启发学生思维与感悟的教学方法,对当前中小学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在理论上,中小学教学只有真正回到对“人”的教育上,才能从根本上体现学校教育的优越性,使“人”的主体性、责任感、能力得到培养或锻炼,从而奠定学生作为现代人、文明人应有的品格。当前的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在音乐、美术、手工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相当一部分家庭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生也忙于、苦于、疲于学校与课外培训之间。6年小学教育,再加3年学前教育,犹如一场全家人参与的漫长的马拉松长跑,耗去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可最终并无有力的证据表明这部分孩子在个人生活及社会贡献方面优于其他人。家长和学校的误区在于,对“技艺”的崇尚掩盖了对“人”的培养,而没有健全的人格,纵使有一技之长,也无法拥有完美的人生,更无从作出更大的社会贡献。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激发”和“启发”的作用,最迫切的就是要推行分组教学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则要甘当“催化剂”[8],在提问、答疑、论辩中,教育、引导、塑造学生,一旦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潜能亦将随之释放,既能把握自我,直面人生,也能服务社会。目前,分组教学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被采用,国内各级学校亦应与时俱进,中小学亟需率先行动起来,因为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都认为,人的个性、心理形成期大约在童年或少年时期,也就是其接受中小学教育时期,他们一生的幸福、成败都与此有关,正如意大利教育家玛利娅・蒙台梭利所说:“成人的幸福其实是与他童年时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就是在他童年心灵的敏感和秘密时期形成的”[9]。当然,分组教学制不能流于形式,只有当教师真正潜心于激发、启迪学生,使之形成健全的个性、心理,才能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因之为他们日后获得“成人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考试制度与成绩评定:灵活、多样、据实

教学目的决定教学方法,而教学方法决定考试制度和成绩评定的方法。自设立学校以来,就有学校的考试制度。古典文献中,记载西周时期即有完备的学校教育及考试制度的构想,设想隔年考查制,所谓“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10],这种二年一次的考试制度注重了学习的规律,考查的是学习的实效,考试方式也相当灵活。从秦汉时期以来,大型考试逐渐固定在笔试和口试,小型考试则以笔试为主。叶圣陶面对的现实就是笔试成为评定学生成绩的唯一方式(体育、音乐除外)。学生为了通过考试,抓住“会考试题汇编”之类的书死记硬背,“现在有人要用考试作为一个个的圈儿,把读书人的心拴住,被考者则把它看作一道道的关口,希望能侥幸通行过去:这样还有什么教育的意义留存下来呢”[3]?叶圣陶称这样的考试制度为“考试本位”[3]。关于考试的形式和内容及成绩的评定,叶圣陶有过精当的分析。当时各类学校的考试中,常常出现“夹带”现象――偷带教科书、小纸片进入考场或考前将相关内容写在书桌、门窗上――这些作弊方法流传至今。叶圣陶认为,作弊固然不对,但问题出在考试内容、目的和成绩评定方法上。“夹带”表明考试内容是死知识,考试目的是检查学生是否记住了,成绩评定方法是只看卷面,由此把“学习”变成了简单的“记诵”。叶圣陶指出,那些没有“夹带”的学生,“不过把教科书之类带在心里头去应试而已,如果考过之后不久就忘掉那些记诵了的,实际还不是跟靠着夹带应试的一样落空”[3]?叶圣陶把考试方法与教育目的结合在一起思考,他认为,评定学生的成绩,要考察学生的“知能”发展状况。“所谓知能,包括思想和行动,也就是整个的生活。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受教育,他的成绩好或者不好,要看他的知能发展到什么程度,要看他是否随时利用了所学得的东西去应付实际生活,方可断言”[3]。因此,学习成绩的评定要全权交给授课教师,让教师根据学生的言行作出判断:“贤明的教育家不看重什么考试,他与学生日常接触,学生的一举一动都是他据以下评判的资料啊。惟有不甚明白这个道理的人才特别看重考试”[3]。简而言之,叶圣陶倡导的成绩评定方式是考察学习的实效,考试方法则是灵活、多样、综合的,与上文提及的西周文献中的相关构想颇有相通之处。

遗憾的是,叶圣陶八十年前批评的成绩评定方式及考试方法至今未有改观,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笔试和卷面几乎是评价学生成绩的唯一尺度,“考点”“知识点”“考试指南”之类的书籍几乎填补了中小学生,特别是中学生所有可资利用的课余时间,催生的不仅是叶圣陶诟病的“记诵”式应考的形式主义,而且也助长了言行不一之风,因为成绩的等次只看卷面怎么答,而不看实际怎么做,怎么想。这样的考试指向了对知识的记诵或掌握,而忽视了对“人”的培养,而中小学教育最迫切的任务是培养“健全的人”,提升国民素质,不必也无须成为考试培训基地。

如果要真正通过中小学教育培养出“健全的人”,从而提高民族的总体素质,就有必要正视叶圣陶对中小学成绩评定及考试方式的批评,改革现有的考试及成绩评定制度,从重知识转向重行为,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从单一转向多样。当然,考试制度与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离不开教学方法的转变,更离不开教师素质的提升以及教学条件的改善。总之,只有中小学教育回到对“人”的教育上,并具有配套的设施和观念,考试制度与成绩评定方法的改革才是切实可行的。

叶圣陶关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考试制度及成绩评定的思考和设想,是一个“系统工程”,是20世纪前期在中西社会文化思想对比、交流、碰撞环境中,中国教育家作出的独特思考,这种思考既继承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智慧(如重启发),又吸纳了西方现代教育的精华(如重实践),它的灵魂是如何使中小学教育在培养出“健全的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实际的影响。这个“系统工程”体现了叶圣陶的人道主义情怀,它志在改进所有受教育者的精神,使之利己利人。同时,这个“系统工程”也注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反对任何权威和高高在上的教学,主张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体现了个性主义的教育观。再者,在教学方法及成绩评定等方面,又融入了科学的精神及务实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叶圣陶中小学教育思想乃是人道的、个性的、科学的教育。它对于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具有启发、借鉴和参考价值。例如,教学目的要真正对准培养“健全的人”。只有当全社会对这一目的达成共识,才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发”“启发”“分组教学”才能产生实效。而真正致力于培养“健全的人”的教学,决不会采用简单、机械的形式主义的考试制度及成绩评定方法。当然,这个“系统工程”的实施需要加大教育投入,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唯有如此,中小学教育才会有真正的突破,个人的幸福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才会有保障,才会为实现中国梦打下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础。

叶圣陶对教育探索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教育思想是“五四”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精辟、独到地揭示了中国现代教育的文化精神和基本原理”[11],而且还体现在他以满腔热忱创作了《倪焕之》等教育小说,以当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形式描绘、思考、探索中小学教育,此中足见他对教育兴趣之浓,思索之深。当前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不应忽视这笔宝贵的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8.

[3]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9.

[4] 朱晓进.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1).

[5] 柏拉图.理想国[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6] 杜威.今日的教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7] 郁达夫.郁达夫文集(第六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

[8] 王永红,崔琪:教师应做促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J].中国教师,2010(13).

[9] 蒙台梭利.儿童的秘密・导言[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10] 郭齐家.中国古代考试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中小学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 学习效果 衔接

为什么小学阶段学过英语或业余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以后,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相比,并没有在英语方面显示出优势?看来,小学和社会力量从事的低年龄英语教学的效果确实存在问题。其实,有关专家早就指出,应该注意小学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关研究资料也显示,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比起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学生在总体英语能力方面并无明显的优势。

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后没有显示出优势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这些学生因为学过英语,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从而失去优势。但是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以及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存在问题。

1.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问题

1.1 缺乏小学英语教学大纲。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一直是国内外外语教育界及政府教育部门争论不休的问题。小学生学习外语主要是具有年龄优势,即如果从小开始学习外语,以后在外语方面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各方面人士似乎在这一点上已经达成共识。但小学英语教学的效果还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师资条件、教学条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对母语发展的影响、其他课业的学习负担等等。由于理论上尚未解决的问题以及现存的人力、物力、财力等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的中小学外语教育的政策是:集中精力抓好中学外语教育,支持一部分城市重点小学进行外语教育,鼓励社会力量从事低年龄外语教育。我国教育部门对小学外语教育没有提出统一的要求,也没有制订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虽然有的地区已有地方性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但实际指导作用并不明显。社会力量从事的低年龄英语教学更是放任自流。低年龄外语教育实际上成为整个外语教育领域的一块“自留地”。不容置疑,“自留地”外语教学的质量是没有保证的。由于教育部门没有统一的要求,各地区、各学校对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是否开设英语课也基本上由各学校自己决定。有的学校为了争“重点校”,为了吸引生源,在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也开设英语课。有的小学甚至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英语课由聘请的教师担任。另外,教育部门对小学英语课的检查和评估也不像其他科目那么严格。这种政策性的“暧昧”态度,是导致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

1.2 缺乏适用的小学英语教材。

缺乏适用的教材也是小学英语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的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小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只能是教师自己说了算。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也就缺乏可靠的依据。就笔者看到的几种教材而言,它们的内容含量和难易程度都存在较大差异。内容太多或太少,太难或太易,都不会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另外,教材的编写也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有的教材没有注意吸收英语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没有体现新的教学思想,更没有体现儿童学习外语的特点。编排形式也过 于陈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3 缺乏理论研究。

在我国外语教学研究领域里,专门研究小学生外语学习心理及小学外语教学者凤毛麟角,有关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文献也不多见。现有的研究大多以总结实践经验为主,或者是介绍本地区小规模的实验情况。教育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对小学英语教学的研究不多。理论研究的缺乏,不仅不利于指导小学外语教学实践,也不利于小学外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多教师不善于把握小学生学习外语的规律和特点,也没有成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可供借鉴。这不仅不利于他们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影响小学外语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2.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小学学过英语的学生上初中后没有明显优势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小学英语教学与中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严重,其中主要是重复学习。根据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英语是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初中教学大纲的适用对象是零起点的学生,大纲的要求是打基础。因此 ,我国目前几种主要的初中英语教材都是零起点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主要是针对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这样,在小学阶段学过英语的学生与没有学过英语的学生同班学习,肯定会造成重复学习。

3. 提倡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重复学习不仅是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正常进展,甚至会产生消极影响。尤其是目前很多教材和教学思想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零起点的教材都是介绍基本的英语词汇、基本语法和语音知识等。有的教材也提倡培养听说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又回到知识为本的模式。这种知识为本的重复学习的危害更大、少年儿童对新鲜事物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稍加引导,他们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少年儿童缺乏毅力,自控能力差,遇到困难或枯燥无味的内容时容易失去兴趣。如果初一的学生发现所学英语课的内容都是小学阶段学过的,他们要么产生自满心理,要么觉得枯燥无味,能够踏踏实实继续学习的学生恐怕不会太多。如果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可能在英语学习方面表现出任何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