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给远方亲友的一封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好!在你收到这封信之前,也许你不认识我。那么,我就先里作自我介绍吧!我在XX小学读书,我叫陈桐楷,喜爱看书,性格开朗活泼,现在你对我了吧!
网络,我到你现在是在一所修建的希望小学里读书,条件艰苦,生活非常拮据,但你仍然学习,多次评为三好学生,还天天帮父母干家务,这是我非常佩服你的一点,,我很想和你“手拉手”活动的小伙伴。更对方,我提几个建议:
⒈可以礼物交换来增进之间的友谊,把你喜爱的东西和我觉得有价值的东西交换。那么,东西的友谊纪念品。
⒉我会想你介绍你们那而神奇的东西—电脑。或许你不知道,互联网可以神奇地把远隔千里的牵在一起;它一本读不完的百科全书,让你的知识。
⒊平时多点书信来往,在信中,可以倾诉彼此在学习与生活上的烦恼,或许还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呢!
最后,真诚地希望好朋友,请回信。
祝:
学习进步
一个山里孩子,满怀感激和希望,将这张纸条整整珍藏了9年……
李思俭是江苏省农业银行南京市城南支行的一名职员。9年前,她在给老区捐赠的一件小棉袄口袋里放进了一张纸条,承诺她可以资助穿上这件衣服的孩子读书上学。而恰恰是这个多少有些浪漫色彩的举动,9年来,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直点燃着生活在西部贫困地区的女孩王翠的希望之火。
漫长的9年过去了,李思俭接到了王翠一封迟到的求助信。原来刚刚考上大学的王翠面临极其艰难的困境,徘徊在大学门外。而此时的李思俭家境并不宽裕,但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再伸援助之手,向王翠兑现了9年前的承诺。这个真切感人的现代版“漂流瓶”传奇一经传出,更多的爱心汇成暖流涌向了王翠……
一张纸条串起不解之缘
2005年8月22日上午,正在上班的农业银行南京市城南支行信贷科副科长李思俭接到传达室打来的电话,说有一封从陕西省镇安县寄来的挂号信,需要她签收。
“陕西来的信?”李思俭疑惑了,那里没有一个亲友呀,是什么人来的信?她赶紧过去拿了那封挂号信,打开一看,一行行娟秀的字体映入她的眼帘:“李阿姨,您还记得9年前你在捐出去的一件小棉袄里放了一张纸条吗?我就是穿那件棉袄的小孩。当时,我家里的生活还勉强过得去,所以没有联系您。可这几年,我们家里发生了很大的变故。我弟弟得了脑溢血,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父母为此借了很多外债,但最终仍没能救回他的命。后来,我父亲学着做生意,又亏了……现在,我考上了大学,父母天天到处借钱,但是没有人愿意借给我们。看到他们每天回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样子,我想放弃了,可是我不甘心。阿姨,您知道吗?对于我们山沟沟里的孩子,上大学是唯一的出路啊……”
看着看着,李思俭的眼角湿润了……
李思俭1959年10月出生在古城南京。10岁那年,她随父母下放到淮阴县农村,在那里上了小学和中学,还在那里插队劳动4年,直到1979年和父母一起回到南京。这段经历,让李思俭对农村生活、对贫穷有了切身的感受。
回城后,李思俭被分配到信用社工作。1983年年初,她和插队时认识又一起返城的南京青年杨俊成了家,第二年9月有了个宝贝儿子,一家人过着平静而温馨的日子。
1996年9月的一天晚上,已经是南京市农行中华门分理处主任的李思俭回到家里,翻箱倒柜地把儿子几件不常穿但又较新的棉衣找了出来,准备参加全市农行系统组织的为贫困老区学龄儿童捐冬衣活动。整理好衣服后,细心的李思俭突然想,捐衣服只能解决一时的保暖问题,如果老区的孩子连一件棉衣都买不起,那他哪里有钱上学接受教育呢?比起这些棉衣,他们肯定更需要钱。
这样一想,她拿起一张纸写道:“孩子,当你穿上这件棉衣的时候,我们就相识了。你多大了?叫什么名字?我想,你还在上学吧。如果你上学遇到了困难,请与我联系,我可以帮助你!”接着,她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和单位地址。然后,李思俭小心翼翼地把这张纸条放在儿子一件小棉袄的口袋里。
第二天上班后,李思俭把棉衣送上了单位那辆装满救济物资的货车。那段时间,李思俭几乎每天都往单位的收发室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她的来信。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李思俭没有等来回音。李思俭曾想过,也许穿上那件棉衣的孩子粗心,没有留意衣袋里的小纸条,纸条被家人洗衣服时洗碎了。之后,李思俭因工作需要在银行系统内部调整了6个单位,而当年小纸条上留下的“长乐路10号”这个地址,如今门庭已换成了商店。
9年过去了,李思俭一家的生活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几年前,她的丈夫杨俊从江南光学仪器厂下岗,每个月只能拿到200多元的生活补贴。她的儿子正在读大二,家里还有年逾八旬的老父老母需要赡养,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在了李思俭一个人身上。
如今,这封迟到了9年的信辗转到了李思俭手中,她的心情再也平静不下来了。
珍藏9年,那是女孩心中的靠山
写这封求助信的女孩叫王翠,家住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米粮镇丰河村。镇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岭深处的丰河村,更是全县最贫穷的村子。
王翠家住的是土坯房。父母两个劳动力,耕种6亩山地,却养着4个子女和一个80多岁的老人,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
1996年10月,陕南的天气已渐渐变冷,村委会按时把各地捐赠的棉衣发放到各家各户。11岁的王翠领回了一件灰色格子的小棉袄。此时,王翠正上小学四年级,她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两个弟弟。她把棉袄拿回家后,一家人围着这件八成新的小棉袄看来摸去,都很高兴。
正当一家人兴高采烈地说着话时,王翠突然从小棉袄的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她兴奋地叫道:“棉袄口袋里还有一张纸条呢!”展读纸条,李思俭的留言让一家人都非常感动。
父亲王保山对王翠姐弟说:“李阿姨的一片好心你们要记住,咱们家现在虽然很困难,但咬咬牙还能过得去,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去麻烦人家。”
爸爸的好强和自尊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王翠,她懂事地点点头,把纸条细心地折叠好,夹在一本书里,珍藏在家里唯一的箱子底下。
从此,王翠的学习愈加用功。她时常想起,在遥远的南京,有一位未曾谋面的李阿姨在默默地关心着自己,自己的身后,有一个坚实的靠山!
两年后,王翠升入初中,弟弟妹妹也都在小学读书,家里的开支越来越大,生活更加艰辛。王翠上初二那年,她的小弟弟突然患了脑溢血,需要开颅治疗。但王翠家实在拿不出钱来给他做手术,只好进行保守治疗。从此,她的小弟弟就落下了病根,连续几年,每年都要犯几次病,一天都离不开药。为了给弟弟治病,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王翠的母亲就对王翠说:“女孩子家识几个字就行了,村里的姑娘们都是这样,你也别去上学了。”
王翠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她不甘心自己就此放弃,所以坚决不同意辍学。她从箱底拿出李思俭那张纸条,对母亲说:“如果你不支持我上学,我就写信告诉李阿姨,她会资助我上学的。”但父亲王保山又一次制止了她:“爸有一双手,无论多大的困难,我都会供你上学,千万不要去麻烦那位李阿姨,咱们这点困难能克服。”
2002年7月,王翠考入了省重点中学――镇安县中,由于住校,入学时需要交1000多元钱。王翠的父母借遍了村里的亲戚朋友,才凑够了这笔钱。然而,刚把王翠送进学校,王翠的小弟弟病情又加重了,父母只好又四处借钱,把他送到县医院治疗。院方从西安请来了名医为小弟弟做了开颅手术,最终也没能挽救他的生命。他们家却因此背上了数万元的债务。
看到家里的状况,懂事的王翠含着泪向父亲提出,自己不念书了,回来帮助父母赚钱。父亲没有同意。为了缓解家里的困境,王翠的父亲王保山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和村里的一位朋友合伙做生意,但由于经验不足,最后不但血本无归,又添了3万元新债。这么一折腾,王翠家可谓雪上加霜。这时,王翠几次想提笔给李思俭写信,都被父亲制止了,他说:“人活一口气,如果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就不要伸手向别人讨要!”
上高中的3年里,每个双休日王翠都要到商店做售货员,到了寒暑假,她就留在县城的饭店打工,每天从早上8点干到晚上10点,一个月也只能挣150元。
王翠在半工半读中完成了高中学业,2005年高考,王翠以587分的成绩考入了东北农业大学行政管理系。王翠是村里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女孩子,村里人都很羡慕她,父母也高兴得合不拢嘴。但兴奋过后,一家人又为王翠开学所需的6000多元钱学费发起愁来。当年王翠读高中和给她小弟弟治病,已经借遍了村里每一户人家,王翠的父亲做生意又欠下那么多债,在这样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哪里还能借到钱呢?
眼看临近开学,王翠的父亲每天都蹲在地上抽闷烟,愁苦异常。这个倔强自尊的汉子实在想不出什么法子为女儿筹钱了。
王翠想到了放弃,但又不甘心,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冲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决心在她的心底呼唤着。王翠又一次从箱底翻出了李思俭的那张纸条。王保山沉默了半晌,才开口对女儿说:“都过去9年了,李阿姨不知还记不记得这张纸条,再说她的工作单位和地址不知有没有变化。” 王翠的母亲也觉得,这么长时间没有和好心人联系,有事的时候却求到了人家,实在有些“不合常理”。
但别无他法了。为了让女儿能圆大学梦,王保山夫妇同意她向远方的李阿姨求助。2005年8月16日,王翠流着泪水给李思俭写了一封求助信,并留下了村里唯一的一部电话的号码。
9年后兑现的承诺情深意长
由于李思俭调动了工作,王翠的信转投了3次,这才送到李思俭手里。
读过信后,李思俭的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一张小纸条能够珍藏9年,而且家里遇到那么大的困难都没有伸手求助,这是怎样一种坚强和执著啊!这样的孩子是多么难得!想想自己的儿子,现在正在大学校园里读书,设计着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这个叫王翠的女孩,却因为贫穷,徘徊在大学的门外,如果失去这次上大学的机会,她也许就永远走不出那个穷山沟了。
回到家后,李思俭把信交给丈夫杨俊,两人读了一遍又一遍。杨俊也感慨不已:“这个孩子能把一张纸条珍藏9年,这是对社会的信赖,对爱的希望,我们不能让孩子失望啊!”于是,两口子商量,尽管现在家里的负担较重,但9年前的承诺一定要兑现,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根本!接着,李思俭又打电话给正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书的儿子,征求他的意见。儿子听说后,也表示支持,他说:“妈妈,我明年就不住学校公寓吧,省下钱来资助那个可怜的妹妹!”
毕竟9年过去了,为了进一步确认王翠的身份,第二天,李思俭登录了东北农业大学网站。在新生录取名单中,李思俭看到了王翠的名字,经过核实,与王翠来信介绍的情况全部吻合。几天后,恰好单位发下来2000元钱,这是李思俭在二季度机关员工营销活动中荣获全行第一名的全部奖金。本来,夫妻俩打算再添些钱给儿子买台电脑的,但李思俭把这笔钱全都汇给了王翠。
正在王翠一家人几乎绝望的时候,李思俭的电话打到了村委会。电话中,李思俭告诉王翠,自己先汇了2000元钱,剩下的学费她还会帮忙想办法,让王翠和家人放心。王翠在电话那头感动得哽咽起来:“谢谢你,李阿姨,你是个好人,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你的……”
2005年8月31日,王翠告别亲人,坐了48个小时的火车硬座,来到了位于哈尔滨的东北农业大学,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李思俭一家商定,对王翠的资助要细水长流,在她大学期间,每年都要给她力所能及的帮助。
由于李思俭是在单位拆阅王翠来信的,所以一张小纸条的传奇故事很快在单位同事中间传开了。南京市农行的领导获悉后,立即做出决定:不能让李思俭一个人承担这么大的经济压力,要由工会发起,组织机关干部募捐,帮助王翠完成4年大学学业。给王翠募捐的倡议发出后,短短两天,农行职工的捐款额就达1万余元。
9月13日,南京市农行的领导带着李思俭来到哈尔滨。他们和东北农业大学签订了一份资助王翠4年大学学费的协议。该协议规定,东北农业大学每年年末向南京市农行汇报王翠一年来的学习情况,由南京市农行向该校汇去王翠下一年的学费。在东北农大的校园里,李思俭和王翠第一次见面。在两人相见的那个瞬间,热泪模糊了她们的视线……
王翠在当天的日记里记录了这终生难忘的一幕:“当我和李阿姨含泪拥抱时,我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阿姨给我带来了羽绒服,她说我就是她从天上掉下来的女儿。我当时就像沐浴在七彩阳光里,高兴得像自由的小鸟,真想对着蓝天高歌一曲,和着白云舞蹈一段……在幸运的光环中,我开始了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会更加自信、勇敢地走下去,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在李思俭看来,比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支持。从哈尔滨回来后,她在电话和书信中多次叮嘱王翠,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写道:“自从见到你,我更坚信你是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希望你能珍惜人生中这宝贵的4年光阴,不单要完成学业,同时也要做好人生的历练和储备……我们虽然相见才1个月,但我们已认识9年!这是多么难得的缘分啊!回到南京,每天看天气预报,总要留意哈尔滨的情况,心里总有一种牵挂……孩子,我这一生以诚待人不是对你一个人,所以不需要你任何回报!只愿你能好好学习,将来好好工作,愉快地生活,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平静泰然。”李思俭在信中的落款是“南京妈妈”,关怀中流露出深深的母爱。
在开学后的第一次班会上,王翠把心中的感动讲了出来,同班21名同学都被李思俭无私的爱心打动。大家决定每个人都写一封信,表达对李思俭的感激之情。
虽然王翠的幸运故事已经传遍了校园,但她的生活依旧节俭朴素:一天三四块钱的伙食费,一个月一共不到200块钱的生活费,肉食依旧是她饭碗中的“稀客”。听说学校有一个绿色志愿者协会,通过组织支教活动帮助一些贫困地区学生,王翠马上就报名参加了,并且成为一名干事。同时,她还是校团委勤工助学部的干事,帮助贫困生排除心中自卑的阴影。
一、以学习为中心,构建全方位的教育管理网络
1、突出教育重点,做到教育全覆盖。要根据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和动态变化,有针对性抓好教育管理工作,做到留守儿童教育全覆盖。一是建档案。建立动态的电子管理档案,并分别为每个留守儿童设立专门档案和联系卡并及时予以更新,确保不漏登、不错登、不重登。二是上硬件。一方面进一步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项目建设和托管中心建设,从根本上使农村留守儿童得到有效托管、统一管理和精心服务;另一方面各级学校要继续配置相关教学设施、活动设施和生活设施,尽力满足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所需,尽可能为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的“视频亲情会”创造条件。三是抓协作。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突出部门联动,积极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加大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力度,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教育、卫生防疫知识讲座和免费体检、法制教育等,并对留守儿童中的问题少年进行重点帮教。通过联动,拓宽教育领域,丰富教育内容,为实现教育的全覆盖夯实基础。
2、突出学习中心,做到学习全程跟踪。要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做好分析引导工作,做到留守儿童学习全程跟踪。首先,要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学习档案,根据他们学习情况变化,做好鼓励和引导工作。对于学习成绩有进步的,要多给予他们鼓励,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对于学习成绩有退步的,要共同分析原因,找出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其次,做好结对帮扶工作。对于留守儿童中部分“双差生”、“问题儿”,要为他们找好学习的伙伴,通过结队伙伴的辅导和相互学习,消除这些儿童学习上的焦虑和不安,使他们能正确对待学习上的问题和不足,提高学习能力。
3、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管理全天候。要进一步加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组织领导。在具体举措上,一是建机构,调整并充实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二是抓队伍,建立一支由校长总抓、专干分管、班主任负责、任课教师配合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骨干队伍和管理网络,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和分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筑阵地,进一步完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心”、“心灵驿站”和托管场所的建设工作,确保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的服务设施更加健全;四是定方案,要针对留守儿童的长远发展制订科学合理的关爱方案,针对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突出关爱重点,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开展关爱活动,力求将留守儿童课内外的思品、学习、生活表现统筹兼顾好,实现管理全天候。
二、以家校互动为手段,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
1、加强互动,提高家校合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长认识,充分利用春节、农忙等民工返流契机,组织好家长学校和网上家长学校,向家长倡导科学育人,鼓励家长与亲子互动,多打亲情电话,多写亲子书信。要建立“留守儿童”家庭联系卡,通过打电话给外出的父母,写联系卡向监护人反馈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及时向家长反映,做到联动教育。要针对留守儿童成长变化,及时与其家长沟通联系,同家长一起制定留守儿童成长和发展的计划和方案,一起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引导和教育,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满足需要,建立“家长”制度。留守儿童的一个共同心理委屈是:父母给他们只是“钱”的满足,而缺乏的是情感上真正需求的“爱”。情感的空白需要用爱心来充实。建立“家长”制度,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爱的需要。“家长”的职责,是对留守儿童进行管理和辅导,要侧重于生活上的关心指导、思想上的教育引导、情感上的启发诱导。还要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家访,定期与家长通电话,达到相互沟通,每个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通报其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家长”不但要培养留守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且还要对他们的业余爱好进行引导、指导。如果留守儿童出现生病等特殊情况,“家长”还承担起送医院治疗,照顾饮食起居等事项,弥补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白,必要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求得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节假日,对无亲友可依靠的留守儿童,“家长”还要安排他们过“家庭团圆”生活,以弥补他们的亲情缺失。针对留守儿童所犯的错误或不良苗头,“家长”不能简单的处理,而应在全面了解情况、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为了预防留守儿童发生错误事件,“家长”尤其要加强对“问题儿童”的疏导和监管。这样,通过“家长”制度,搭建了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进一步增进家校联动教育的成效。
至此,这对再婚夫妻相识不过两个多月,而男人出狱也才半年——
一时冲动毁了幸福生活
1990年,对于才刚刚21岁的李新民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他凭借自己的勤奋和能力,实现了开药店的梦想,并且生意也很快步入了正轨。更让他欣喜若狂的是,妻子也如期怀孕了。次年夏天,随着儿子的降生,恩爱的小两口更是琴瑟合鸣,其乐融融。
然而,欢乐和灾难似乎总是结伴而行,正当李新民一家人享受着这令不少人艳羡的生活时,一场灾难也不期而至。
一天晚上,李新民骑着摩托车给客户送药材去。当他送完药材回家的时候,正巧遇上全城停电,四处一片漆黑。突然,迎面驶过来一辆小货车,刺眼的灯光射在李新民身上,他一时几乎看不清路况。
“你会不会开车,这路属于你一人的啊”惊魂未定的李新民把摩托车停在路中央,跑到货车旁和货车司机大吵起来。然而,对方丝毫没有道歉的意思,反而指着他骂:“你瞎眼了,老子开自己的车碍着你什么事了?”
李新民恍惚间听到对方车上有抽取铁棒的声音,他一愣,想着对方肯定是在操家伙准备打自己,一股怒气突然涌上了李新民的脑门。李新民条件反射般地抽出自己随身携带的一把防身小刀,朝对方猛刺过去。李新民骑着摩托车回到了自己的店里,或许是一路上被寒风吹得有些清醒了,他似乎意识到后果的严重性,便叫一位朋友返回现场了解情况。
“不行了,对方被送到医院没抢救过来”李新民接到朋友的电话后,吓了一大跳,他来不及多想,赶快收拾东西准备外逃。
此时,在家里等着李新民回家的妻子见他迟迟没有回家,心里也有些不好的预感。直到凌晨,在家焦灼不安的陈敏终于等来了丈夫的电话。
“老婆,我出事了,我现在先在外面避一避,你和妈说一声,我暂时不回家了。”还没等陈敏开口,丈夫就将电话挂断了。
第二天清晨,警察找上门来,家里人才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新民的母亲听完民警对案情的描述后,顿时感到五雷轰顶,眼睛一黑就昏了过去。
李新民并没逃多远,他甚至连四川省都没跨出过。他之所以不想离开四川,是因为放不下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和刚满七岁的儿子。逃亡的日子对李新民来说可谓是一种煎熬。两个月后,在外逃亡的李新民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战战兢兢的日子,回家自首。
1998年10月,李新民因故意杀人罪被法院判处死缓,并送往四川省雅安市监狱服刑。
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小老板变成了阶下囚的,李新民对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无法接受。
生活从此发生天翻地覆变化的何止是李新民,妻子陈敏在家里的日子也不好过。她不但要独自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还要经营支撑着一家人生活来源的药材店。后来,随着年迈的公婆身体越来越差,她一个人忙里忙外,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了。妻子每次到监狱看李新民时,李新民能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想到自己刑期漫长,不能自私地将妻子也一直拖累下去,李新民便向妻子提出了离婚。 “我可是无期徒刑,就算表现好获得减刑,也得好几十年呢!孩子不能一直没有父爱”李新民的态度很坚决。经过他多次劝说后,妻子终于同意和他离婚。
和妻子离婚后,李新民感觉压力减轻了不少,他也渐渐从日复一日的绝望中清醒过来,开始真诚忏悔。他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还能出去给父母尽一份孝心。
狱中忏悔打动异地女白领
接下来的8年里,李新民先后获得五次减刑机会,最终从原本的无期徒刑减至13年有期徒刑。正当李新民重新拾回信心,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和憧憬时,一件遗憾的事情发生了。
李新民的父亲从他入狱后就整天沉浸于悲伤之中,终于痛苦离世。想到家里只剩下孤苦伶仃的老母亲时,李新民就恨不得立马出狱去尽孝心。这时,老母亲托亲友写来了一封信:“孩子啊,你一个人要好好照顾自己,好好改造,我会等你回家的。”看到这里时,李新民的眼睛早已经被泪水模糊。
为了能让李新民出狱之后拥有可以谋生的一技之长,监狱方面为他安排了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辅导。李新民积极学习,很快就拿到了烹饪、电脑等多项职业技能证书。尤其是他的烹饪技术,更是在监狱里的所有学员之中拔得头筹。
就在李新民出狱的日子指日可待时,家里打来电话,称母亲因为想念他,深夜独自出门找他,把腰摔坏了。李新民听后焦急万分,却使不上劲,只好委托监狱民警到家中去看望卧床的母亲。
两名民警赶到成都新津县看望李新民的母亲。央视《忏悔录》节目组得知消息后,也跟随拍摄了这次走访。李新民在监狱里看到节目组刚录下的片断后,更是对即将出狱的生活充满了期待。
2012年2月初,李新民终于盼来了出狱的日子。回到家里,他就被等候在家里的众多亲友围在一起,大家纷纷鼓励他勇敢迎接外面的精彩生活。李新民来到老母亲的床边,一阵嘘寒问暖后,又亲手为母亲炒了两个自己在监狱里学的菜。生活,仿佛回到了13年前的温馨,但令他倍感意外的是,还有另一份惊喜正在等着他。
不久,央视播出了关于李新民的节目《儿子:等你回家》。此时,远在贵州省茅台镇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女子赵小梅正和几名同事在单位值班室看到了这期节目。看到电视画面中那个剪着短发,干净清爽的中年男子发自肺腑的真诚悔悟话语,她顿时心生感动。
“小梅,你看你眼睛都看直了,难不成你看上他了。”同事们开玩笑说。“没有,我只是觉得他的忏悔真的很真诚,是发自内心的。”赵小梅感慨道。“哎,虽然这个人犯过错,但他很孝顺又有责任心,感觉做老公也许还是不错的人选。”同事一句无心的话,让赵小梅的心里泛起了一阵涟漪。
原来,今年39岁的赵小梅一年前因为丈夫外遇出轨伤透了心,无奈选择和丈夫离婚。离婚后,她一直不敢接触男人,怕再受到伤害,可内心深处又渴望一个有责任心,可靠的男人出现。电视屏幕里的李新民,有孝心,有担当,似乎就是她苦苦等候的那类人。
当晚回到家里,赵小梅就在电脑上反复重温关于李新民的那期节目,她越看越对李新民心存好感。赵小梅在心底告诉自己,一定要见李新民一面,即使做不了夫妻还可做朋友呢。赵小梅根据节目中的一些信息,顺利要到了李新民的电话。
一天,李新民的手机突然响了。“喂,你好,请问是谁啊?”对方却没有说话,然后电话就挂了。李新民不以为意,以为是对方打错了。他哪里知道,电话那头有个女人正在激烈挣扎呢。
赵小梅是在好姐妹的怂恿下才壮着胆子拨通了号码,可电话通了后她就无比紧张,更不知道该和李新民说些什么。一旁的好姐妹见她无缘无故挂断电话后,劝她:“管他怎么想,你得先迈出你那一步,至于之后成不成就看缘分了。”赵小梅鼓起勇气,再次拨通了李新民手机。
“喂,你好!”当赵小梅听到电话另一端传来充满磁性的声音,她只感觉自己的心跳又开始加速了。在电话里,赵小梅向李新民讲述了自己看了关于他的电视节目后的感动,也提出了想和他有进一步发展的想法。李新民听得一头雾水,他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自己至今一无所有,而且还有着不光彩的过去,而对方却在事业单位上班,各方面条件都不错,这难道是个恶作剧?虽然心存怀疑,但李新民却并没有直接拒绝赵小梅。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通过电话交流,李新民渐渐对赵小梅有了些了解。这样远距离的聊天,让赵小梅有些着急了,毕竟如果不合适,自己也好早做决断。
“我想来四川和你见一面,彼此也可以增加一些了解。” 赵小梅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李新民。没想到李新民爽快地同意了,并表示同样也很想见一下她,只是家里有老母亲要照顾,实在脱不开身。
赵小梅向单位请了5天假,前往四川和李新民见面。
当晚,李新民如约赶到成都市双流机场迎接赵小梅。和赵小梅一样,由于他的心里也没有底,所以并没有将这件喜事透露给任何人,包括母亲。
千里追爱幸福“闪婚”
当赵小梅下飞机时,已经是傍晚时分,可她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有些沧桑的李新民。
“让你等久了吧?我没想到飞机会晚点。”看到自己喜欢的人就站在面前时,赵小梅有些心动又有些矜持。李新民惊喜不已,除了觉得赵小梅长得漂亮大方外,从一些细节也能体会到她对这段感情动了真心。随后,两人打的直奔李新民的老家——新津县。
一路上,也许是真情流露,原本言行有些笨拙的李新民显得热情又大方,赵小梅被他无微不至的体贴所打动,而这些都是电视里的李新民没有表现出来的一面。当晚,李新民将这个远方来的客人安排住进了离家较近的一家旅馆。
“你肯定是第一次来新津县吧,我今天带你到处逛逛。”第二天一早,李新民就带赵小梅去县城周边的景点游玩。当赵小梅掏出钱准备买门票时,被李新民制止了:“你这么远跑来看我,这钱怎么也不能让你出。”“不行,你现在手头紧是事实,你就别犟了。”赵小梅一本正经地说。在李新民的一再坚持下,赵小梅只好全程接受他的安排。这虽然是件小事,但却让赵小梅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以前和丈夫的生活,因为自己工作单位比较好,每次出去玩都是由自己出钱,或者AA制。李新民在正缺钱的情况下,却对自己如此大方,这一切都让赵小梅感觉很暖心。
当天下午,李新民考虑到赵小梅的假期短暂,便带赵小梅回家见自己年迈的老母亲。当赵小梅来到李家时,眼前的一切让她颇感意外,只见李新民的家里收拾得一尘不染,阳台上种着几盆绿色植物,怎么看也不像个没有女主人的家。
“妈,今天我带一个朋友来看你”李新民将赵小梅带到母亲的床前。母亲似乎看出了端倪,对赵小梅十分热情,甚至私下里向李新民打听起赵小梅的婚姻状况来。然而,让赵小梅不能接受的是,几天相处下来,李新民却始终和自己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甚至不肯牵自己的手。
四天后,赵小梅有些失望地离开了李新民。回到家里,她觉得李新民虽然是个好男人,但并没看到他对这份感情的积极态度,甚至两人分别后他连条短信也没主动发过。有些失落的赵小梅索性关掉了手机,决定冷静一下。
然而,当赵小梅第二天早上打开手机时,才发现手机里满满地塞了李新民发来的数十条短信。你到家了吗怎么关机了我想你了看着李新民发来的一条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赵小梅欣喜若狂,想到他终究还是喜欢自己的,当即迫不及待地拨通了李新民的手机。
“你真喜欢我吗?愿意和我结婚吗?分别那天你怎么不向我表白,甚至信息都不发啊?”赵小梅把昨晚一夜也没想明白的问题全抛了出来。
“昨天你走后我想了很多,我怕配不上你,但最终我发现自己已经失去控制了,离不开你了”李新民越说越激动,恨不得时光能倒回到分别的那天,拉着她的手一直不放开。赵小梅听到电话另一端心上人深情款款的话语时,幸福得热泪盈眶。
接下来的两天,李新民和赵小梅只好通过电话传情,互诉思念之苦。犹如回到初恋岁月的赵小梅自然再无心工作,考虑到李新民的母亲离不开人照顾,赵小梅主动提出自己辞职,到四川陪李新民一起创造崭新的未来。这也如她所料,引起了亲人的强烈反对。
“你真要去嫁给一个刑满释放犯?你让我们赵家以后怎么在这里呆下去!”赵小梅的行为引起了父亲的坚决反对,他甚至忍不住对女儿破口大骂起来。好在母亲并没为难她,虽然对她的选择也不乐意,但很快就妥协了,并表示愿意劝劝老伴儿改变主意。
“老头子,谁都有犯错的时候。我听说李新民是喝了酒一时冲动才走了歪路,而且他本质并不坏,还很孝顺”几天后,在母亲的开导下,父亲才勉强默许了赵小梅的选择。
赵小梅辞掉了原本稳定的事业单位工作,来四川要和李新民厮守在一起。当两人再次见面,李新民给了赵小梅一个紧紧的拥抱。从这天开始,两人就生活在了一起,赵小梅也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责任。
李新民在赵小梅的支持下,在附近一家饭店找到份厨师工作,而赵小梅则全权负责打理家务和照顾老人。让赵小梅不能接受的是,李家的一些邻里也开始在背后发出怀疑的声音,认为她连工作都放弃了,肯定对李新民有所企图。赵小梅随后做出的一个决定,让所有人改变了这种看法。
2012年夏天,赵小梅突然向李新民求婚:“既然别人怀疑我的动机,那我们就结婚吧,反正早晚我都得嫁给你。”“你愿意嫁给我,是我修来的福,只是不知道以后怎么报答你这份爱。”两人当即到民政部门领取了结婚证书。
“老公,我想为你生个孩子”一天晚上,赵小梅突然对刚忙完一天活的李新民说,李新民吓了一跳:“我这边有儿子,你那边有女儿,再生一个负担重不说,你这年龄再生产可是有生命危险啊!”在赵小梅的好说歹说下,李新民总算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