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阅读理解试题 考查内容 能力培养 解题技巧

目前,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广泛实施及高效课堂提倡落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愈加显得重要,并且英语阅读理解在整套高考试卷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研究分析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阅读理解的阅读量和难度在不断加大,分量越来越重。

阅读理解所选文章大都包括叙述、议论、说明等文体,且具有阅读量和信息量较大,文章中相当多的句子多为并列句、复合句结构较复杂,题型多样化,文字难度加大,趋向贴近生活的文章明显增多等特点。

近几年阅读理解试题主要考查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1.考查文章细节信息。此类试题重点是对考生就文章某一细节重要信息进行辨认与理解考查。

2.考查文章主旨、中心思想和写作意图的理解判断。此类题目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短文主题、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和写作目的等。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推理判断。根据作者所描述的细节、事实及运用的措辞,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趋向和情感色彩的词语,然后利用自己在短文中已获得的信息背景等相关内容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

把握了解阅读理解的命题趋势和特点之后,接着就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性地进行有效科学的的强化训练。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1.一定要搞好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教学。个别老师和有些学生认为课文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关系不大,经常忽略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不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的来龙去脉,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语言点的分析讲解、背诵记忆和巩固练习上。这样学生平时常常接触的是枯燥无味的知识点、语言点的详细罗列。在这样本末倒置与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相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更无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言,学习效率低下,英语学习成了一种累赘。根据现行英语教材编写的目的意图,教师应该在课文学习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技巧,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整体概念核心思想、主要的线索、存在的事实、叙述上时空的顺序安排等,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意图和观点,并根据已知的事实与信息推断出文章中未直接写明但所蕴含的意思。

总而言之,只有使学生快速提高阅读理解的技巧和能力才是英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宗旨与目的。

2.增加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的总量。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还应累计达到37万词以上,必须确保有足额的阅读素材,且这种范读材料的选择一定要保证其难易度适中,语言地道标准,最好是英美国家报刊杂志上原汁原味的短文,内容要有趣味性,关键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信息,拓宽知识面,感到阅读的快乐,既能在各种各样的语言材料中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预习了解新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阅读能力。

3.注重阅读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一定要避免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永远达不到汲取知识掌握运用解题技巧的理想效果,只能使学生常常体验不到成功感,反而会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所以,在阅读训练中,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精选材料。所选材料一定要语言地道、规范,最好是英语原文,且难易度合理。

(2)词汇量应适度扩大。一般说来,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词汇量有着直接的关系,不掌握相当的词汇,阅读速度就没法提高,阅读速度上不去,就不能顺利地输入有效信息,运用英语就无从谈起,提高解题正确率更无可能。因此,平时我们千万要注意多积累英语词汇。

(3)应注意限时阅读训练。在平时进行阅读训练中,不限时定量地去阅读,只是随意地去看文章,效率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限时阅读是快速提高阅读速度和解题技巧极为重要的一种阅读方法。同时,要将单篇阅读训练与多篇长时间阅读训练相结合。有些学生做单篇阅读的效果较好,但在进行长时间多篇阅读训练的时候却缺乏耐心和毅力。因此,平时应注意阅读理解的练习形式。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禁止朗读,以默读为宜。一定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阅读内容上,运用心读、喉读等形式,保持注意力,杜绝指读、复读或回读等不良习惯,要及时捕捉关键词,巧运用连贯阅读法,从一个句子快速扫视到另一个句子。

在培养学生养成规范的阅读习惯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理解的试题时应该掌握的几种解题技巧。

1.依题序解题。考生首先快速通读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重要情节,然后仔细阅读每个题干和所设选项,再复读一遍短文,最后确定最佳答案

2.反向做题。考生在做阅读理解题的过程中,首先浏览文章后面的试题,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弄清其设问的要点,做到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阅读短文,对相关信息快速查找,然后进行整合、判断、分析、对比,排除干扰项,最终选出正确答案。

3.解主旨大意题。解答这类题目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快速浏览全文,特别是重点阅读段落和文章的首句即每一段的主题句,有时可能是末尾,此句大体概括各段落的中心思想。

4.猜测词义题。解题时,考生可采取“替代法”,效果非常好。就是将所设答案一一代替划线部分内容,比较一下哪一个答案与句子的意思相符合,并与上下文的内容一致,本选项应该就是最佳答案。

5.解事实细节题。考生在阅读文章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核心思想外,而且要弄清楚文中的一些重要事实及关键词语,它们是考生得出结论的不可或缺的依据。

6.推理判断题。解此类型题,考生可依据已获取的知识及经验进行推理判断,如人文、地理、天文、历史、艺术、体育、文学、医学、科技等多种科学知识。考生还可根据常识来推理判断,如生活常识、时事政治、典故、传说故事、名胜景点、风土人情等。考生又可根据故事情节来推理判断。充分利用句子结构各种关系如时序关系、让步关系、对比关系等。

7.句子理解题。考生在解这类题目时,对一些重要句子认真斟酌,从上下文提供的隐含信息入手,对相关答案进行反复对比,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另外,做题时还要详细检查。对于难度不大的、有把握的、一目了然的题,可采取直接选取法确定答案,可排除其余三个答案以便节省时间。对于难度较大的题,应复读短文,运用排除法、对比法、推理判断法选出最佳答案。做完题后,要认真复查,再结合题目快速通读全文,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同时,答题有四忌:

一忌答题心理紧张。要克服不必要的紧张感,务必保持沉着冷静的心理状态,对自己要充满百倍的信心,相信自己,积极应战,一定要保持头脑清,这是取胜的极为重要的关键第一步。

二忌仅凭主观印象和常识答题。做题时要严格按照文章的内容来答题,禁止与短文内容不相干的不着边际的发挥,不能只凭常识和经验来判断答案。

三忌不带问题阅读。考生解题时,对于有一定难度,而且句子较长极为复杂的文章,应先了解问题再去阅读。一定不要盲目阅读,无重点,无目的,那样会白白浪费时间,结果是事倍功半。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2篇

不少考生反映,语文试题整体上不难,也没有偏题怪题。而整张试卷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题采用了对联的形式,并间接考察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第一个对联的下联是:‘明月千里寄相思’,要求对上联;另一个对联的上联是:‘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要求对下联。整个对联题目要求融入节日元素。”

“这是在考察中秋、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比较具有中国特色。”考生任宇迪说。

同版刊登的特级教师评论:

进一步彰显了重视文化传承的命题思路,因为对联是中国盛行的文学形式,历史悠久,张贴对联往往与传统节日联袂而行。试卷着眼的两个传统节日——端午与中秋,一个以历史人文气息见长,一个以亲情意味见长,给出的上联与下联既有节日活动气息,又有明确的节日意象,有利于引领学生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形成爱国思亲、忠勇爱家的美好品德。

2012-06-09四川新闻网:《专家总评高考四川卷: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说:

“平实而鲜活、厚重而亲切”。“传统节日对联的撰写在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激发考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感情”。

考对句早已有之

“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有一道题采用了对联的形式”,这是套话。退回近80年,在1933年7月,陈寅恪先生应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刘文典教授之请,代拟当年夏季入学考试国文题目为“梦游清华园记”,也出过对子之题,出句为“孙行者”。陈先生在《学衡》第柒拾玖期发表了《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他概括以对对子为国文试题的优点是:“所对不逾十字,已能表现中国语文特性之多方面。其中有与高中卒业应备之国文常识相关者,亦有汉语汉文特殊优点之所在,可藉以测验高材及专攻吾国文学之人,即投考国文学系者。”并从语言学和文学理论高度分四条说明:

1.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

2.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

3.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4.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上世纪80年代高考试题也曾出现对对子的题目(容后细说),岂止今天才来“新”什么“耳目”?再说“融入节日元素”,亦未必是高考试题的主要要求。对对子是一种试题形式,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对仗、声律的基础常识(吕叔湘教授认为前者属于语法和修辞范畴,后者属于语音和修辞范畴),这才是命题的根本目的。

出句该是合格产品

前引特级教师评论说:

16题要求考生赏析反复修辞手法;18题阅读文段后进行概括;19题根据要求对对联;20题仿写句子等:都从不同侧面以难易程度不同的题目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利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语言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根据此语我们可以分析分析,本次试卷这些出句是否合乎对联的基本要求?

先说80年前的出句“孙行者”,陈寅恪先生自述:

其对子之题为“孙行者”,坡诗有“前生恐是卢行者,后学过呼韩退之”一联(见《东坡后集》柒《赠虔州术士谢[晋臣]君七律》)。“韩卢”为犬名(见《战国策》拾《齐策》叁“齐欲伐魏”条及《史记》柒玖《范睢传》),“行”与“退”皆步履进退之动词,“者”与“之”俱为虚字。东坡此联可称极中国对仗文学之能事。冯应榴《苏文忠公诗注》肆伍未知“韩卢”为犬名,岂偶失检耶?抑更有可言者,寅恪所以以“孙行者”为对子题者,实欲以“之”对“孙行者”。盖猢狲乃猿猴,而“行者”与“适之”意义音韵皆可相对,此不过一时故作狡猾耳。

从平仄安排看,“孙行者”平平仄,“之”、“韩退之”平仄平(首字可平可仄),合乎声律要求。

看看今年语文试题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其字音平仄排列是“平仄平仄仄平平”。问题出现了:顶节尾字“月”和头节尾字“里”都是仄声,于律犯了不“交替(递换)”的大病!如果改为“月明千里寄相思”(“仄平平仄仄平平”)就合律顺口了。

如按原题,根据属对规则,上下联相应的字必须平仄相对,未必考生也要对个“平平平平平仄仄”吗?这又犯“失替”之忌,合格吗?他要是对个“仄仄平平平仄仄”,确实合乎对联规则,可阅卷先生能够认可吗?如果两种对句都给分,岂不是不讲标准了吗?

另一试题“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依普通话声调是“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如果考生学过“饮茶粤海未能忘”,懂得声韵知识,了解“忘”字可读平声,他认为出句仍有不交替的毛病,那你命题者如何解答?

陆以湉《冷庐杂识·对对难》:“吾郡有师弟同赴省试,至武林关,天晚关闭,师出对曰:‘开关迟,关关早,阻过客过关。’弟应声曰:‘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是科弟获隽。”不可不读!

专家示范问题大

高考后,网上公布了2012年四川高考语文试题第19题:

补写下列有关节日的两副对联。注意:1内容与节日相关。2可以不考虑平仄。

端午:赛龙舟不忘楚风遗韵

中秋:明月千里寄相思

答案示例:

闻粽香尚思屈子忠魂

清风一缕拂丹桂

好一个“可以不考虑平仄”,七个字,仅仅七个字借助高考语文命题要求,就轻而易举地否定了传统诗词赋联的文化素质和教养,否定了从古到今对联创作者和研究者的心血!

这些专家如此说,并且如此行。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布集体研究的结果——答案示例,向语文界、对联界、民俗学界、教育界……挑战。

这又使我们想起几十年前在楹联界泛起的“破格”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抵制“伪劣产品”,,取得共识,中国楹联学会第五届第十七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颁发了《联律通则》,明确表示: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阅读理解 解题步骤 注意事项

英语阅读训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强弱反映了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运用英语知识和阅读技能理解英语书面材料。阅读理解的过程本身就是认识的过程。《中学英语课程》提出:中学英语教学要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英语阅读理解是集语音、语法、词汇、短语等基础知识于一体,综合考查学生初步运用英语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近几年的泉州市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无论是从篇幅上还是从分值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此类试题题型主要有:A.根据短文判断正误;B和C.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答案;D.阅读短文,选择正确的句子,使短文正确无误(句子还原);E.任务型阅读等。测试重点有时间地点、人物身份、职业爱好、学习策略、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社会生活、环境保护、风土人情、科普知识等一些细节问题及对全文整体意义的理解,已由考短文的表层现象改为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归纳、推理、联想和判断能力进行考查。这种实质上的变化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就要掌握阅读的一些技巧。下面笔者就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解题步骤及其注意事项谈谈看法。

一、阅读理解的考查内容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要求学生阅读所给短文,弄清所给材料,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态度。这类题型涉及的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从中考试题看,阅读理解题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1.文章重点细节和事实的考查。做这类题时,学生一定要抓住文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展过程和结局五个环节,所有答案一定要符合原文,切不可望文生义或主观臆断。

2.词义或句意的考查。这些词往往不只是体现表层意义,还具有深层意义,要求学生通读全文判断其意义,或根据句子的语法关系分析其含义。

3.文章主旨和大意的考查。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学生只有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之后,才能做出正确选择。

4.结论或推论性考查。这类试题的答案选择无所谓正确和错误之分,而是最佳和非最佳之差。学生必须读懂通篇文章,弄懂作者的写作要旨,按照文章事件发生的过程和逻辑关系,才能做出符合原文逻辑主旨的结论或推论。

5.正误判断推理的考查。正误判断推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具体事实、信息的理解能力。一般根据文章的事实或细节,给出一个句子,判断其正误。这类题比较直接,难度相对较小。做此类题时,应先看题,后带着“问题”快速阅读短文,寻找所需要的信息。

二、阅读理解的解题步骤

1.先看题干,带着问题阅读

浏览文章前,应先将文章后面的问题阅读一遍,了解试题题干及各项选项所包含的信息,这样阅读时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有针对性地捕捉信息,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2.细读全文,捕捉信息

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题干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对比。这就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全文,掌握大意,了解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注意事情的起因、时间、地点、人物及结局,特别注意首句和结尾句,抓住中心句。阅读理解的短文一般不给题目,这就给学生快速了解全文的中心思想增加了一定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应特别注意首段和尾段或每一自然段的首句及结尾句。因为首、尾段和首、尾句往往是作者要说明的对象或事件的起因,或作者阐述自己的观点,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人物的关系,结尾是事件的结论或作者表达的态度、意图、目的等。

3.分析信息,推敲答案

在弄清了阅读理解题的实质后,就可根据输入的信息确定答案。学生必须根据某些关键词语和文章内涵,运用文章所提供的全部信息,参考作者的思路和意图,利用自己掌握的常识进行分析、推理、推敲,最后选定答案。

4.复查全文,检查答案

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不能疏忽。在阅读和答题时,学生的大脑已经输入了不少信息,这时很有必要把所有的信息归纳整理,重新再读一遍短文检查答案,看是否前后一致,意义和语言知识是否和原文相符,是否符合逻辑,若发现错误,则要及时纠正。

三、阅读理解的注意事项

1.忌不带问题阅读

做题时,应引导学生先把所给问题浏览一遍,然后带着问题阅读,边读边选出考查表层情况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效率。

2.忌草率行事急中出错

设计者往往在3个选项中设计出一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这个选项干扰性强,容易迷惑学生。老师要时常提醒学生,答题时要做到仔细推敲去伪存真,切记不要草率行事急中出错,排除干扰深思熟虑方能选出正确答案。

3.忌主观臆断妄下结论

少数阅读理解题只需根据生活常识就能选出答案,而绝大多数则不然。因此,学生在答题时,必须排除自身的生活阅历、学习经验、已有知识等主观因素的干扰,不可凭主观臆断而妄下结论,正确做法是按照文章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仔细推敲再选择答案。

4.忌忽略时间

做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从整体上控制时间,时间分配根据文章的难易程度区别处理。文章一两处不懂的地方可暂时搁置一边,等把其他较为容易的问题做完后再回过头来处理。因为做完题后心情相对放松了,往往会产生新的思路、新的灵感,这样不能理解或未处理的问题有时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英语阅读理解考查的是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扎实的语言基础来自于平时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长期的知识积累。因此,只有学生平时刻苦用功,努力夯实英语知识基础,不断扩大英语词汇量,拓宽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逐步提高阅读速度,多读多练,勤思巧读,掌握科学的解题技巧,努力探索和总结适合的阅读方法,实践出真知,多练出效益,才能在中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龚苏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策略探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2]刘桃梅.英语阅读前活动的意义与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8).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4篇

《高考考试说明》把语文学科内容分成“语文知识和运用、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五个部分。对于这些知识学生在上高三前各个学习阶段都接触到了,只是所接触的都是一些零星散乱的知识。升入高三后,我们的教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用线连起来,形成一个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通过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够根据命题的要求迅速而准确地从基础知识的网络中挑选出有关知识信息,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取得高考的优异成绩。

高三语文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在一年时间内,既要学习五六册课本,又要系统的复习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对全年的教学有个通盘的考虑和安排。我们通过反复讨论,制订了如下计划。上学期上完第五册课本,复习“语文知识和运用、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完成小作文写作专项训练;下学期学习第六册课本,复习“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完成大作文的写作教学。除此之外,我们还对每周的主要工作作了安排:一周一次作文指导评讲课,一周一堂研究课,一个考点一堂示范课,一周一次集体备课。

具体来说,我们的复习课教学基本上是分三步进行的。

一、定点选题

根据考试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要求,把五大块所规定的各个考点又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一节课或几节课讲一个知识点。我们把点选定后,围绕这一点有关内容,选取典型例题,借助这些例题来让学生了解这个点的相关知识。

这一步是在上课前即备课阶段完成的。完成这一步,我们采取集体备课的办法。按照开学初制订的教学教研计划,在复习每一个考点前,语文组集体讨论应该讲哪些知识点,主要讲些什么内容,然后分工一人一个知识点去备课;并安排一位经验较丰富的老师主讲一堂示范课或研究课。之后,又将各自备课内容及示范课或研究课进行集体讨论,评价得失。通过补充修改后,形成统一的教案,印发给各个老师,并形成大致教法。因此,一个考点的备课要经过前后两次讲座后才定稿。这样群策群力,克服了以前各自为战的状况,调动了全体老师的积极性,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让老师集中精力、时间去搞透某一点知识,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研究探讨风气。这样取长补短,克服了新上高三老师经验不足的现象,有利于这些老师迅速进入角色,便于教学的整体提高。

完成这一步,我们主要注意了两点。一是选点尽量小。切入的角度越小,备课的难度越大,但深度越深,学生掌握越来也就越容易。比如,“比喻”这一知识点,我们就主要讲了这些知识——比喻的特点及其分类、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借喻与借代的区别、比喻的运用以及篇章中比喻的理解,花五节课的时间完成。又如议论文这一文体写作,我们除了进行严格系统的训练外,还重点指导了有关内容——论证方法的运用、论证思路的开拓、议论文语言特点、命题作文的审题、材料作文的审题、材料作文的拟题、材料的积累引述、论据的分析、引论本论结论部分的分项写作以及文学评论、读后感、驳论文等各类议论文的写作。除此之外,还注意了选题典型。语文学科的各个知识点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几乎都有所反映。为此,我们选题主要以高考试题为主,没有的适当补充,自己拟编。这样既有针对性,又有代表性,更有典型性。

二、分析归纳

我们确定了知识点,选好了例题后,就要对这些例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规律性或结论性的东西来,便于学生记忆、理解、掌握、运用。分析归纳的过程是学生增强记忆、加深理解、便于掌握、培养能力的过程。分析得越详尽,归纳得越具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越全面,运用起来就会融会贯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处理和驾驭学科的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求欲,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智慧潜能,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攀登科学的下一个阶梯,不断闯入新的领域,进入新的境界,去夺取高考的胜利。

这一步是在上课时完成的。完成这一步,我们在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各个老师针对各班的实际情况以及自己本人对这个知识的理解,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打开思路,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水到渠成的归纳出结论。因此各个老师上课,分析时有的深入浅出,有的循循善诱,有的高屋建瓴,有的势如破竹;归纳出的东西,有的简明,有的形象,有的全面,有的系统。真是异彩纷呈,而又殊途同归,深受学生欢迎。

如文学文化常识,古今中外,天上地下,内容庞杂、繁多,我们的老师就指导学生如何去记。有的引导学生列成图表,有的采用数字记忆法,各种各样。又如体会诗歌的意境。有的老师引用所学过的诗词通过多方引导去体会,有的就借助《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体会。以第一段为例,就提出了这几个问题:(1)这一段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画面?(2)作者用哪些形象性的词语描述这一画面?(3)能否借助想象联想把这一画面描述出来写成一段环境文字?(4)这一画面包没包含作者的心情?包含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5)借助背景体会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通过这样一层一层的深入引导分析,使学生认识到体会意境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即①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②抓住形象性的关键词语;③注意意象,借助联想想象。又如解答语言连贯中的排序题就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出了切实可行的解题思路:①借助外部语言标志(体现时序的词语,表示各种关联的词语,前后句中表指代、承接、照应性的词语);②根据语句的内在联系(语段中常见的总分、并列排列方式和从上到下、从外到内等各种逻辑顺序);③整体把握,抓中心句,化难为易。

完成这一步,老师的启发诱导作用是关键。诱导得法,气氛活跃,学生易记易懂,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一课一得。对于这一步,我们尤其注重各类题型的分析归纳,也就是解题方法的指导。根据知识点设计的各种题型,解答时总有一些规律可循,我们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律,那么在以后碰到类似的有关知识题型时,就会迅速准确的找到答案。

这一步我们着重注意了分析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我们要让学生全体参与,按照前一步确定的点,紧紧抓住这一点进行分析。如果搞花架子、求形式,老师虽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却劳而无功,得不偿失。同时注意了归纳出的东西尽可能有可操作性,特别是归纳出的解题思路。如果归纳出的东西缺乏操作性,就没有多大价值,起不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三、训练检测

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是运用知识的基础。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形成技能,从技能发展到技巧,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在反复的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逐步地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我们前面讲的采取各种办法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其教学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各项语文能力。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配以适当的科学的训练。通过训练检测达到目的。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训练检测的方法。课内训练和课外检测相结合,知识点单项训练和考点检测,强化训练相结合,单元检测和综合模拟训练相结合。特别是一月一次的综合测试更是检测学生一种有效手段。一般地,在讲完一节课的内容后,出几个有坡度的题目让学生口头的或书面的当堂训练,检查所学情况;在讲完每一个考点后,花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做一套考点训练;对高考热点难点内容还组织几套题目进行强化训练。真正做到章节过关,考点过关,一步一个脚印,稳打稳扎。这样反复的、多角度、多侧面的立体化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如果缺少这一步,我们前面讲的各种知识就落不到实处,培养学生的能力就会变成一句空话。这一步是在课内或课后完成的,而主要是在课后完成的。完成这一步主要在于平时检测题和模拟测试题的选择组织运用,即资料复习的选择运用。整个学年我们主要组织选择了这几套资料:38校编的《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及与之配套的《题典》、北师大出版的《考点强化训练》、28套模拟测试题。这个学期又订了5套北京的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另打算在5月份组织10套考前实战训练。对于这些资料我们是这样使用的。复习有关知识用《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课堂训练用《题典》上的题目,争取知识点讲到那里,《题典》上的题目做到那里,原则上不用整节课的时间训练和评讲。在讲完每一个考点后利用时间训练《考点全程训练》,抽查了解教学面掌握的情况,普遍性的问题重点讲评。模拟测试卷一星期一套,全批全改讲评,同时对于编的10套实战训练题,集体讨论统一评讲答案。而强化训练内容主要是集体讨论自己组织编写,像我们编的《词语常用手册》及“词语强化训练”,学生普通反映良好。

文学常识试题及答案范文第5篇

一、与口语交际结合

【题型展示】

(湖北省黄冈市)暑假期间,希望中学开展了“我与家长共读名著”的读书活动。张家父子同读《水浒》,当他们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时,引发了一段对话。请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对话。

崇拜英雄的儿子说:;身为律师的爸爸说:。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极具创新意识的名著考查题。出题者巧妙地将名著与口语交际结合。学生不仅要熟悉“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具体情节和鲁提辖所表现出的人物性格,还要考虑到不同年龄、身份、阅历的人对此所表现出的不同理解。这就要看学生怎样把自己已经阅读的名著灵活、得体地表述出来。此题既考查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名著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可谓一箭双雕。

【参考答案】示例:儿子说:“打得真痛快!鲁提辖不愧为豪侠仗义、智勇双全、除暴安良的英雄。”爸爸说:“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鲁提辖的行为固然值得称赞,但在法制社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依法办事。”

二、与句子仿写结合

【题型展示】

(四川省内江市)有些文学人物评论,虽片语只言,却能形象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巧妙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如:诸葛亮――忠诚的典范,智慧的化身。请参照示例,从下面的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位写一则简短评价。

孔乙己关羽孙悟空奥楚蔑洛夫

人物:____________;评价:____________。

【试题分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对名著作品中人物的评价和独特的感悟。写人物评论实际上是要学生按仿写的要求对作品人物进行评价。学生就要结合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来仿句,做到句式相同,情境协调,修辞一致。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的简明、连贯。

【参考答案】示例:孔乙己:潦倒的书生,迂腐的读书人;关羽:忠义的象征,神勇的代表;孙悟空:神通广大的猴王,勇往直前的行者;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的象征,媚上欺下的代表。

三、与图表结合

【题型展示】

1.(江苏省南京市)小刚策划本组同学表演一场“水浒戏”。

京剧表演中,常用脸谱象征某种人物形象的特点。下面这张黑脸谱常用来代表强悍、勇猛,小刚打算用它来扮演下面备选的《水浒》人物。你认为这张黑脸谱最适于扮演,因为从 这一事件中可以看出他的强悍、勇猛。

2.(贵州省遵义市)文化积累――根据所提供的人物,写出其性格特征及能体现性格特征的相关情节。

【试题分析】第1题用脸谱图片来考查学生对脸谱艺术的了解程度,检验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戏剧大舞台》的学习情况。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学生只有在了解各种脸谱的象征意义之后,才能准确地判断出黑脸谱所代表的人物,才能说出与之相应的事件。此题充分体现出课内外相衔接的理念和出题者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关注。第2题运用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相关故事情节的掌握情况。此题的意义在于告诉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要养成多动手的习惯,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如做读书卡片、笔记等。

【参考答案】第1题:李逵:江州劫法场、沂岭杀四虎、打死殷天锡、元夜闹东京、扯诏谤徽宗等。第2题:示例,唐僧:慈悲为怀,不辨真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张飞:急躁粗暴、有勇有谋/三顾茅庐、长坂坡吓退曹兵;武松:粗犷豪放,勇猛无比/景阳冈打虎、醉打蒋门神。

四、与细化情节结合

【题型展示】

(江苏省泰州市)请仿照示例,依据《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内容,从所提供的标题中任选一个,用几句话介绍它的情节,并简要写出你的思考(可评价人物,可叙说启发)。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提辖赠送银两、打发金氏父女走后,设计教训镇关西,不料三拳竟把镇关西打死了。

我的思考:鲁提辖是一个扶危济困、嫉恶如仇的人。

备选标题: ①了不起的粉刷工 ②扮一回胆大包天的海盗 ③快乐的海盗营地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名著细节的试题,这最能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地走进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这也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要求。做此题忌脱离原著或另编故事,“我的思考”要结合情节恰当评价人物或述说启发。

【参考答案】 示例:“了不起的粉刷工”中姨妈罚汤姆刷围墙,汤姆设法让伙伴们主动替他干活,而他自己却一边休息,一边用刷墙的机会换来了一件又一件物品(只要提到“汤姆让伙伴帮助刷墙”就可得全分);我的思考:汤姆真是个“狡黠”的男孩,他的所言所行无不显示出他的聪明、机智和可爱。其他略。

五、与综合性学习结合

【题型展示】

(江苏省盐城市)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课程标准”要求阅读的课外名著,学校开展了“话说名著风流人物”征答活动。下面是本次活动中的3道题,相信你一定能完成。

(1)你最喜欢的名著中的风流人物是 ,来自《》。作者是 。

(2)他(或她)的风流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对你有何影响?

(3)他(或她)做的哪些或哪件事最让你佩服?请简要说说。(50字左右。)

【试题分析】此题明显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综合性学习与名著考查相结合,使试题呈现出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这道题给学生很宽阔的选择空间,但学生一定要对此名著熟悉,才能对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才能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道题创新之处还在于以名著为载体,利用综合性学习的形式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参考答案】(1)示例:鲁宾孙;《鲁宾孙漂流记》;笛福。(2)示例:“风流”之处:他敢于冒险,即使孤身流落荒岛也决不气馁,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活了下来。面对人生困境,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对我的影响: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坚强,以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要像他那样勇敢面对。(3)示例:他在荒岛上建立了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的“王国”:没有房子,自己搭建;没有食物,他尝试着打猎,种谷子,驯养山羊……他还搭救了一个野人,给他取名为“星期五”。在他的教育下,“星期五”成了一个忠实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