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活化石的资料

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疏肝活血化湿;孕三烯酮;CA125;泌乳素;盆腔包块;疼痛指数;子宫内膜异位症

[中图分类号] R711.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5(c)-0094-04

Clinical analysis on methods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CAO Yi-jun XU Mei-yan ZHONG Yun-lan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iangy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outheast University,Jiangyin 214400,China

[Abstrcs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n methods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 in the treatment of endometriosis. Methods 70 cases of endometriosi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gestrinone,the treatment group was given Sugan Huohua decoction of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The score of pain,the level of CA125 and PRL,the change of pelvic mas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he incidenc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score of pain after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as lower than that before treatment,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Sugan Huoxue with Huashi;Gestrinone;CA125;Prolactin;Pelvic mass;Pain index;Endometriosis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是指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异位出现在子宫腔及肌层以外的部位,是生育年龄妇女日趋增多的常见病,盆腔疼痛和不孕是本病的最主要表现。子宫内膜异位症虽属良性病变,但却表现出细胞增生、浸润、复发等恶,因此成为难治之症和现代医学研究的重点疾病之一。瘀血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发病机制已得到中医界公认,但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远不止瘀血这一基本病机,越来越多的临床病例和研究[1-2]显示,“肝郁、痰湿”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发病比例较高。本科采用疏肝活血化湿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本院中医妇科门诊就诊的7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的年龄、病程、孕产次和流产次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x±s)

与对照组比较,*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3] ①渐进性痛经、痛、慢性盆腔痛;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进行性加剧的经期少腹、腰骶不适。②附件可触及粘连包块,可伴包膜结节感,附件包块大小在月经前后有明显变化;后穹隆、子宫骶骨韧带或子宫峡部触痛性结节;B超提示子宫内膜异位症;开腹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符合上述①中的任何1个条件和②中的任何1个条件即可诊断。

1.2.2 中医诊断标准[4] 月经前或行经期间小腹疼痛下坠、痛剧,可痛引腰骶,疼痛得温减轻,喜叹气;非经期有慢性腹痛,或时可伴有盆腔深部疼痛;月经量常较少,色暗有块;月经常后延;胁下时有不固定疼痛,舌淡红苔薄白或润,脉弦或沉。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肝活血化汤(红花6 g、丹皮10 g、香附10 g、枳壳6 g、乌药10 g、当归10 g、川芎6 g、赤芍10 g,半夏10 g、茯苓10 g、甘草5 g),水煎浓缩至每袋200 ml,由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药房提供,早晚分2次口服,100 ml/次,3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孕三烯酮,从月经第1天开始,2.5 mg/次,2次/周,连服3个月。

1.4 观察指标

观测两组的疼痛缓解情况,采用B超检测卵巢囊肿的变化。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个月(月经周期第5~7天)检测CA125及泌乳素(PRL)水平。

1.5 痛经程度评分标准[5]

经期及其前后小腹疼痛为5分(基础分),休克加2分,腹痛难忍加1分,坐卧不宁加1分,冷汗淋漓加1分,四肢厥冷加1分,需卧床休息加1分,影响工作学习加1分,腹痛明显加0.5分,面色苍白加0.5分,一般止痛措施无作用加0.5分,腰骶疼痛加0.5分,坠胀加0.5分,恶心呕吐加0.5分,大便次数增多加0.5分,疼痛期每增加1 d加0.5分(1 d内)。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的比较(分,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2.2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及CA125、PRL水平的比较

两组治疗后的盆腔包块直径显著小于治疗前,CA125、PRL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包块直径及CA125、PRL水平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治疗组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治疗期间有20例出现较轻痤疮、体重增加等情况,16例出现少许不规则阴道流血,5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均未做特殊处理,自愈。

3 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属于中医“痛经”“Y瘕”“不孕”及“月经不调”等范畴。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机方面,中医理论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基本病机是血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委员会在1990年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医诊断标准修订为血瘀证,而在各种血瘀致病因素中,气滞血瘀最为常见。肝郁气滞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临床较为常见,发病表现为情绪抑郁、胸胁及少腹胀闷或窜痛。精神应激过重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最经常的始发致病因素,情志不畅、悲恐不乐均可致肝失疏泄,发生肝郁气滞,而“万病不离乎郁”,也证实了郁在发病中的重要性。妇科多种疾病的发生常以肝失疏泄为肇始。精神应激是现代医学的表达,肝郁气滞是中医学的表达,其内涵实则相同。

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较大,忧郁情绪极易产生。肥胖以及多食油腻,导致痰湿阻塞气机、闭塞胞宫;饮食不洁或劳累过度损伤脾气,导致脾失健运,痰瘀共聚成瘕;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蕴结于胞宫与经血相互搏结,最终导致湿热瘀结而血脉不畅;瘀湿阻碍气血运行,使肝失疏泄;肝郁气滞,反过来又加重血液的瘀阻而成气滞湿瘀,最终导致血瘀、气滞、痰湿互为因果,恶性循环而加重子宫内膜异位症.

李建荣等[6]的研究显示,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中药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全血黏度。“女子以肝为先天”,女性易生气,多忧郁,肝郁气滞,而气与血相互维系,形成气滞血瘀。研究[7-9]显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存在异常,瘀滞是微循环最常见表现,血流减慢,血液浓、黏、凝、聚,呈高凝状态,经过活血化瘀治疗后,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都得到明显改善。药理研究[10-12]显示,活血化瘀具有显著增加微血管密度、改善机体血液循环及微循环状态、促进增生性疾病软化和吸收等作用。活血和疏肝并用,使得肝气舒畅,瘀血消除,能够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有研究[13]显示,疏肝理气、温阳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能够改善病灶局部的乏氧状况。

疼痛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见的症状,疼痛的解决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极为重要。血清CA125可反映异位内膜的活性及浸润能力,通过CA125的动态监测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的疗效及预后[14-15]。高泌乳素血症是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PRL对生殖轴的抑制也是引起不孕的重要原因[16-17]。

疏肝活化汤具有疏肝解郁、活血祛湿化瘀的功效,方中制香附为妇科调经之要药,能够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红花为活血祛瘀、调经止痛之要药,也是妇科治疗血瘀证的常用药,两者共为君药。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之功效;乌药顺气、开郁、散寒、止痛;枳壳破气、行痰、消积;丹参是妇科常用药,主要有活血调经、祛瘀止痛之功用,诸药合用具有助君药行气祛瘀之功用,共为臣药。茯苓利水渗湿,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黄芪补气,茯苓健脾,合当归益气养血,使瘀去而不伤正,三者为佐药。甘草味甘、平,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全方既能疏肝理气,又能健脾祛湿,使正气旺盛的同时又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标本兼治,使肝气疏,冲任畅,瘀血散,则病能自愈。

孕三烯酮可使子宫内膜及异位病灶失活而退化,最终导致异位病灶萎缩,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减少孕激素的分泌和抑制黄体酮对子宫的作用[18]。部分患者使用后月经周期可缩短或延长、闭经、经量减少、不规则出血,可导致胃肠功能紊乱、氨基转移酶值增加、神经过敏和改变,不良反应较多。痤疮、多毛症、声音变化、缩小和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主要与雄激素作用有关。

本研究结果显示,疏肝活血化湿汤、孕三烯酮均可显著降低CA125及PRL水平,明显减轻患者的痛经症状,能够缩小盆腔包块效果,但孕三烯酮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疏肝活血化湿汤,而疏肝活血化湿汤未见不良反应,且治疗疼痛效果优于孕三烯酮。

综上所述,疏肝活血化湿汤是有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周莉,葛军,梁莹,等.中药疏肝化瘀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卵巢颗粒细胞GDF-9的影响[J].生殖与避孕,2013,33(8):524-528.

[2] 黄健,施燕.疏肝理气与祛痰化痕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3例的的临床观察[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3):13-14.

[3]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子宫内膜异位症协作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规范[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7, 42(9):645-648.

[4]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6):376-379.

[5] 陈明,张花,李Z,等.针刺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J].中国针灸,2010,30(9):726-727.

[6] 李建荣,周爱香,李晓芹,等.宫宁胶囊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9(6):19-21.

[7] 张慧琴,赵淑萍,刘玉健,等.异位康冲剂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11(7):13-18.

[8] 陈桂红,黄常青,刘杰.血府逐瘀胶囊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9,9(2):18-19.

[9] 李淑萍,李玲.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1):1149-1150.

[10] 阙华发,唐汉钧,向寰宇,等.益气化瘀法治疗糖尿病皮肤溃疡38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63-64.

[11] 赵军礼,孙宝贵,陈镜合.莪术油对大鼠球囊损伤血管新生内膜形成及血管重构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4,17(20):3021-3023.

[12] 邱幸凡,张六通,张均克,等.祛瘀生新法对大鼠治疗性血管新生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04,26(2):6-8.

[13] 张冬梅.EPO、HIF-1在实验性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灶的表达及疏肝理气温阳化瘀法对其影响[D].石家庄:河北医科大学,2011.

[14] 董跃兰,李丰良,袁涛,等.EMAb、CA125、INF、ACL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3, 32(8):33-34.

[15] 张爱云,康佳丽,何谦谊,等.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血清CA125及EMAb的临床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4, 20(7):750-751.

[16] 王瑞霞.内异方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生殖内分泌调节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1(4):231-232.

[17] 孙燕红.不同途径使用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血症36例临床观察[J].皖南医学院学报,2009,28(5):369-370.

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第2篇

这几种生物看似不相干,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虽然是“老古董”,但我们不要小瞧它们了哦。要知道,它们经历了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大风大浪,都不是省油的灯。

鹦鹉螺和它的小伙伴

所谓物以类聚,作为有名的“活化石”,鹦鹉螺朋友圈里的小伙伴们也都是“活化石”的典型代表。它们时常调侃,看谁能成为最后一个灭绝的物种呢。

鹦鹉螺:载沉载浮5亿年

30年未见的老朋友鹦鹉螺备受人们关注,因为这资深“活化石”是世界上最稀有的一种动物,而且萌萌哒。

鹦鹉螺虽然名字是“螺”,但跟鱿鱼、墨鱼是远方表亲,同属头足纲。不过其他同门身上传承自软体动物门祖先的螺壳都已经退化了,唯有它们依然背着美丽的等角螺线外壳。

说起它们的历史,那可就长了。它们在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晚期就出现了,之后虽历经多次大起大落,但仍顽强撑到了现代。

鹦鹉螺因像鹦鹉嘴而得名,外壳光滑轻薄,表面是白色或乳白色的,随着生长不断形成充气的小空腔。通过调节这些空腔的气密性,鹦鹉螺控制自己上浮下潜,可谓现代潜水艇的祖师爷。

通过研究鹦鹉螺化石的螺壳生长,人们还原了不少古代月相的资料。可以说,鹦鹉螺是在用起落无常的生命记录着地球历史的风雨变迁。

5亿多年来,人们只见过它们两次。第一次是在1984年,第二次就是在今年7月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Peter Ward通过食物引诱,在Ndrova海岛海平面下152.4米~396.24米的水域进行摄影,才发现了鹦鹉螺。

Ward说:“我们想知道鹦鹉螺是否还生活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但是除非我们亲自去查看,否则不知道答案。”

鹦鹉螺的生存条件很严苛,确实很难被发现,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它们。小朋友们,现在你们认识了鹦鹉螺,如果见到了它们,一定要记得告诉我们哦。

矛尾鱼:陆生脊椎动物的师叔

要说陆生动物的起源,就不得不提到泥盆纪时期一类极其奇葩的鱼。

这类被唤作“总鳍鱼”的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鱼鳍相当发达,有着强健的肌肉,而且一对强大的胸鳍和一对腹鳍里有管状的骨骼。这些鱼鳍最后演变成了所有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本来大家都以为总鳍鱼早就灭绝了,却没想到在1938年圣诞节前的一天,科学家偶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的科莫罗斯群岛发现了属于总鳍亚纲的活的矛尾鱼。后来人们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了矛尾鱼,20世纪80年代,矛尾鱼还从非洲被运到了北京自然博物馆。

看来,这矛尾鱼不像鹦鹉螺那么低调,喜欢出来露露面,混个眼熟呢。

矛尾鱼呈长梭形,体表粗糙,头大,口宽,牙齿锐利,一般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中,以冲刺方式捕食,专吃乌贼和鱼类,食量小得惊人。按一般鱼算,一条重量约95千克的鱼每昼夜至少要吃几千克食料,而同样重量的矛尾鱼只要吃10~20克鱼肉就够了。

它们还是有名的夜猫子,白天安静地躺在海底洞穴中,一旦日落西山,便纷纷爬出来。

矛尾鱼虽然没有走上进军陆地的征途,却在海里熬过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基本结构没有什么变化,堪称“活化石”的典范。

如果说当年进化为两栖类的那一类总鳍鱼是陆生脊椎动物的开山祖师,那么蛰伏至今的矛尾鱼就是师叔长老,在大海深处默默见证着脊椎动物门派的兴衰。

仙女虾:两亿年前来的“仙女”

史前强大的物种在忙着征服地球的时候被灭绝了,而看起来瘦小羸弱的仙女虾却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

仙女虾是小型淡水甲壳类生物的统称,因外形优美而得名。它们双眼呈黑色,浑身是褐色或浅黄色、浅绿色的,尾部像一把红色的小剪刀,腹部有十几对足,体长两厘米左右,习惯在水中仰泳。虽然其世代在地球上生存了两亿多年,但个体寿命只有两三个月。

既然寿命这么短,它们是如何生存至今的?

这完全得益于它们异常强大的耐受能力。这些小家伙在干涸的湖底可以忍受长时间的高温烘烤与冰冻考验,是世界上已知唯一能被沸水煮而不死的动物。

而且,它们比沙粒还小的卵生存能力更惊人,能存活上万年,直到环境适合的那一天才孵化。有人做过实验,用100℃的热水煮沸仙女虾的卵,当水冷下来后,卵竟然还可以孵化。这是因为卵的外面有一层坚硬的保护壳,能隔热。

看来,仙女虾才是自然界打不死的“小强”!

目前,仙女虾在全世界很多地方均有分布,在水田里比较多见。山东胶州湾地区的人们常把它们做成虾酱食用,因为其体内氨基酸含量很高,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甚至有海上“冬虫夏草”的美誉。

熊猫:萌萌哒“国宝”

熊猫有着圆圆的脸蛋、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爪子如刀般锋利,四肢发达有力,行走方式是典型的内八字。

它们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不惧寒湿,从不冬眠,哪怕气温在-4℃~14℃之间,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

每天除去进食的时间,熊猫剩下的时间多数在睡梦中度过。即使睡觉的时候,它们也很可爱。

别看熊猫很萌很文艺,却是现存哺乳动物中数得上的“老资格”。它们家族的祖先始熊猫在距今800万年的中新世晚期就已有化石记录,经过不断演化,最终在50万~70万年前迎来了鼎盛时期。

经过几十万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和熊猫一同纵横华夏大地的剑齿象、剑齿虎和巨猿等伙伴们,如今都只剩下冰冷的化石,唯有熊猫依然在山林里任性地吃着竹子,淡定地卖着萌,颇有些桃源隐士的风范。

桃花水母:“水中大熊猫”

桃花水母又称“桃花鱼”、“降落伞鱼”,生活在温带淡水中,通体透明,柔软如绸,无头无尾,外形像一把撑开的伞或一个倒扣的碗,边缘有许多细线状的触手,中间长着呈桃花形分布的触角状物体,多在桃花盛开的季节出现。

它们在水中一张一缩上下飘荡,悠然自得。你要是见到了,一定会被萌化的。

这可爱的家伙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尤其对水质要求极高,周围环境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其消失。可即便这样,它们这一类古老的腔肠动物还是从5.5亿年前艰难地活到了现在,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它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命形成过程记录着生物的发展历程,地位丝毫不逊于大熊猫,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其特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也为了解和研究物种的遗传、进化提供了条件。

目前,已记录的桃花水母有11种,中国有9种,都是世界级濒危物种。

古菌: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古菌可能是最古老的生命体,在几十亿年前的太古代就出现在地球上了,是真正的“旧日支配者”。

这家伙虽然名字里带“菌”字,但和细菌除了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外,就没太多瓜葛了。

古菌有着极其独特的生化代谢系统,可以适应早期地球极为恶劣的环境。

今天,它们虽然实力不如细菌和真核细胞生物,丢失了大片领地,但在某些极端的自然环境下,比如类似早期地球的隐秘角落中,我们仍然可以一睹它们的尊荣。其中,一些嗜热、嗜盐、嗜酸、嗜碱的奇葩从容自若地躺在环境足以直接杀死其他生物的地方颐养天年。

古菌们这些独特的生化机制,使其成为了实验室里的大明星。科学家们如火如荼地对它们展开研究,古菌也走出过去,焕发新生。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它们可能会成为地球上最后消失的生物。

植物“活化石”来凑热闹

“活化石”俱乐部中的动物们相继露面了,植物们怎么还好意思躲着大家?它们都要来凑热闹呢。

龙虾花:形如龙虾

龙虾花这种古老的花形如龙虾,是湖南凤仙花、滇南凤仙花、黄金凤等十余种凤仙花的总称,一般生长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的山林灌木林下及水沟旁,分布较广,湖南的湘桂山脉和武陵源地区比较多见。

它们植株高约30厘米,花茎脆嫩,叶片呈锯齿状对生,夏日开花,有紫红、黄、白3种颜色。花朵一端有根卷须,花身上有不规则的花纹,柔嫩细长的花柄仿佛一根丝线穿插在绿叶下面。

早在一亿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时期,龙虾花就在地球上蓬勃地生长着。后来,大部分地区的龙虾花灭绝了,一些存活至今的依然保持着原先的形态,潇洒地活着。

银杏:最后的贵族

银杏,是裸子植物门、银杏纲、银杏目、银杏科、银杏属仅存的物种――这一串“银杏”是不是把你绕晕了?就是这一连串分类级别,揭示了银杏家族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寂寞。

想当年,银杏也是占了整整一个纲的大户。要知道人类所属的哺乳动物家族全绑在一起,也不过一个纲。

银杏家族最早出现在两亿多年前,在中生代时和恐龙繁荣一时,种类非常丰富,地理分布也广。后来家族逐渐凋敝,到了今天,就只剩银杏这一个独苗了。

虽然现在银杏只能茕茕孑立、孤芳自赏,但它优美的二歧状分叉叶脉在二叠纪以来的地层中留下了一路的美丽。

水杉:多才树

水杉存在的时间也不短了。早在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就纵横地球,经历了第四纪冰川浩劫后,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仅在中国湖北、四川和湖南交界地区残留少量至今,被列为古稀名贵植物之一,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

水杉为落叶、针叶大乔木,以树姿优美、枝叶繁茂、叶色多变而独具一格,主干笔直,树冠呈塔形,树皮灰色、灰褐色或暗灰色,小枝下垂,叶呈条形,交互对生并排成两列,冬季与枝一同脱落。

它们喜欢在海拔1000米左右、土壤深厚、潮湿或稍有积水的山地安家,生长迅速,10年左右就高达10余米,一般20年可成材。材质轻软,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是制造船舶、桥梁、农具和家具的良好材料,又是造纸工业的好原料。

目前除原有林被保护外,国内外已广为栽培,使这珍贵的树木在全球范围内生生不息。

桫椤:“蕨类植物之王”

桫椤又名“恐龙草”,跟恐龙是一个年代的哦,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时代的两大标志,有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多数桫椤被深埋在地层中变为煤炭,少数种类幸免于难。

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第3篇

发现银杉

2亿多年前,银杉在地球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并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欧亚大陆,但第四纪冰川的浩劫,使得它们中的大多数惨遭灭顶之灾。迄今已知的银杉仅分布在我国广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被列为国家Ⅰ级保护植物。作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 银杉在植物界享有“植物中的大熊猫”之美誉。

过去,中外植物学界曾认为,由于遭受冰川寒流的袭击、摧毁,地球上珍贵的古生植物――银杉,早已灭绝。但在第四纪冰川期,欧亚大陆的冰川势力并不大,有些地理环境独特的地区,并没有受到冰川的袭击,从而成为某些生物的避风港。银杉、水杉和银杏等珍稀植物物种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在德国、波兰、法国及前苏联等地都曾发现过银杉的化石,但却始终难觅它的芳容。

1954~1956年,我国植物专家多次深入桂林龙胜花坪考察,竟意外发现了被世界植物学家断言早已灭绝了的植物银杉。我国惊现“银杉”的喜讯轰动了当时世界植物界。下面,让我们揭开“活化石”银杉的神秘面纱。

名字来源・性情特点

银杉树干挺直,高达24米,胸径(地面以上1米处树干的直径)通常有40厘米粗。树冠像一座宝塔,分枝平展,树姿俊俏优美。树条上螺旋形排列着条形的叶子,叶片像杉木的叶子一样扁平。但与众不同的是,银杉叶片背面有两行银白色的气孔带,它们是银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通道。遇到微风吹来,便会发出闪闪银光,“银杉”的美称即来源于此。

银杉名字中虽然有个“杉”字,但它与我们惯常所见的杉木却非同族,而是隶属于裸子植物门、松柏纲、松科,是松科常绿大乔木。因为银杉跟松同类,所以它的花与松的花很相似。银杉的花雄雌同株,黄色的雄球花呈长椭圆状卵圆形,而绿色的雌球花呈卵圆形,比雄球花大得多。球叶卵圆形,熟时呈淡褐色或栗褐色。种鳞,也就是果实的外衣,只不过这些外衣看上去更像是木质化的鳞片,一般有13~16枚,近圆形,背面有短毛,腹面基部着生两粒宿存的种子。暗橄榄绿色的种子上具有不规则的斑点,呈倒卵圆形。

银杉喜欢生长在阳光充足,温暖湿润的环境中,还具有耐寒、耐旱、耐土壤瘠薄和抗风等特性。但在荫蔽的林下,会导致银杉幼苗、幼树的死亡,影响其林木的生长发育。

银杉的分布区地处我国亚热带的中山地带,该地带气候冬暖夏凉,雾期长,湿度大,土壤为石灰岩、页岩、砂岩发育而成的呈微酸性的黄壤或黄棕壤,这些都为银杉的生长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银杉的价值

银杉的分布现状是森林发生、繁育、分化以及长期绵延演替的结果。因此,通过对银杉消长变化的研究、分析,可以窥探其所在森林的演替规律,了解该地区植被的气候属性、植被起源、历史变化以及植被的地理区域性质等,特别是裸子植物的连锁变化;对于自然区划、植被区划和农林业区划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第4篇

(一)研究力量不断壮大自身的艺术特性,加上所处地域的封闭偏僻,使得宛梆的古朴之风异化较小,在数百年的传演过程中一直保留着自身的原始生态,这在某种意义上讲也使它成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尽管它已淡出多数公众的视野,但为其自身独具的艺术魅力所吸引的代代宛梆人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披肝沥胆,愈挫愈坚。正是他们的执著信念,才使得宛梆累世延绵不绝,因而他们是并且一直是研究和传播宛梆的基本力量。以后,特别是近十余年间随着宛梆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社会学研究价值”[2]不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和音乐界及文艺界所认识所关注,相应的研究力量不断壮大。时至今日,它早已走出“少有文人介入”[1]9的窘境,出现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宛梆艺人和来自省内外高校等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竞相研究和关注的良好局面。

(二)本体研究逐步深化“研究戏曲本体,不仅是回归戏曲自身、深入理解戏曲的需要,也是掌握戏曲艺术规律、启示戏曲艺术实践的需要。”[3]基于这样的认识,宛梆本体研究在各方面的推动下不断深化。除了演艺界持续探索其演唱技法等基本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传演实践外,《内乡宛梆》一书的出版发行尤为引人注目。这部著作由徐向升、徐清才、刘铁民等宛梆艺术家自2005年开始广泛搜集散存于民间的和老艺人口中或记于专家著述中的点滴资料,并通过走访、座谈、查阅等手段,将所获资料集散为整、印证对比和去芜存菁的体系化处理,终于2011年历时6年完成了出版工作。这部著作的出版在数百年的宛梆传演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意义,一方面,它比较彻底地结束了宛梆传演悠久而少有文字记述的历史;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诸多珍贵资料既是历代宛梆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又为后续的宛梆本体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提供了新的平台。

(三)发展研究渐入佳境如果说本体研究的视域是宛梆的横断面,那么发展研究则是从纵向揭示和探索宛梆如何薪火相传而不至于中断湮灭的问题。为了使宛梆艺术代代传承下去,内乡县委政府、宛梆剧团及学术理论界一直高举继承与创新的旗帜,坚定不移地推动宛梆事业,从而使宛梆发展研究渐入佳境。就内乡县委政府而言,他们扮演着宛梆事业发展研究积极的参与者和支持者的重要角色。每当在宛梆发展的关键时刻,他们都密切关注、深入研判进而果断决策。这些研判是宛梆发展研究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以此为基础作出的决策则是宛梆持续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基于县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创造的良好条件,宛梆剧团发挥着宛梆发展研究主力军的作用,他们在古装剧目与现代剧目相结合、吸收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域外影响、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同时,包括省内外高校在内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在宛梆发展的研究中也扮演着“智囊团”的角色,他们在事关宛梆发展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索,建言献策,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二、宛梆研究的薄弱环节

宛梆研究虽然取得了上述可喜的成就,但与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要求而言,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还显得比较薄弱,亟须加强和改进:

(一)研究团队需要进一步整合目前,由内乡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宛梆剧团和包括省内外高校在内的音乐及文艺界专家学者群组成的宛梆研究团队已初步形成。这其中,内乡县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团队中的地位尤为突出,发挥着决定和主导作用。他们经过不懈的探索,找到了适合宛梆特点的管理体制:即实行宏观上的管理以确保剧团正确的发展方向,并通过编制和经费等方面的支持为剧团的存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赋予剧团较大的自,由剧团自己决定剧目和形式进行传演活动。这样的体制是成功的,宛梆的存续和发展正是得益于这样的体制而宛梆剧团和专家学者对于宛梆的贡献也是在这一体制下取得的。另一方面,整个研究团队还尚未形成有效的合力,特别是剧团和专家学者之间默契度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因而在彼此协同、密切合作等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毕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只有在研究各方的密切协作下才能整体推进并取得实效,这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加强。因此,笔者建议研究一下成立宛梆研究会的可行性。若该会能够成立,并通过该会将研究和关注宛梆的有关各方面的力量吸收进来,组织起来,通过组织规划、协调运作,和唱共鸣,宛梆的发展必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研究视野需要进一步拓展目前的宛梆研究已涉及到古装剧目与现代剧目相结合、吸收借鉴现代音乐元素、培养后备人才、积极开拓市场、争取域外影响、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将研究的触角向宛梆发展定位和如何走出去延伸。发展定位是宛梆研究中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它所考虑的主要是是继续坚持宛梆的地方性、乡土性和独特的演唱风格、特点和技法还是为了生存和效益而放弃传统特质、一味取悦观众和其他艺术形式趋同化的问题。实际上,在宛梆的传演实践中这样的问题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鉴于此,开展对于宛梆发展定位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宛梆如何走出去的问题也亟宜引起关注,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宛梆品位提升和增强生命力的大问题。宛梆被喻为戏剧艺术的活化石,于今看来这一评价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是这种活化石的风格性情成就了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声望,但也正是这种活化石意味着宛梆长期以来的因循守旧和进取求变之心的不足。当时至今日还有不少人沉浸在宛梆因所处地域褊狭、少受外来文化浸染而保持古朴之风的时候,我们何曾想象到早点主动走出封闭,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使宛梆发展得更好?

活化石的资料范文第5篇

地点:太平洋300米深处。

小刚拿出了乱时计,心扑通扑通直跳。“咔哒”一声,前方的时空发生了扭曲……突然,一个巨大的影子出现在小刚的上方――

“哇!”小刚吓得惊叫一声,原来是一只巨大的苍龙在捕捉大型鹦鹉螺。这种苍龙生活在距今8500万~6500万年前,体长大约为9~17米。瞧那细密的尖牙,真是可怕!

“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不好,苍龙好像发现了小刚!千钧一发之际,小刚按下了乱时计,时空又发生了扭曲。

这回是一头凶暴的巨齿鲨和一条海龙在搏斗。科学家推断,巨齿鲨的体长能达到16米,强劲的下颚能够咬碎任何猎物,这也是巨齿鲨最有力的武器。

远古的巨兽时代里,到处都上演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场面。不过,这个弱肉强食的环境中,也有一些相对温和的生物存在。

鹦鹉螺和海龟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些生物至今依然存在,有些可以算是“活化石”了。远古的巨型鹦鹉螺长约11米,海龟也能达到5米长,这么大的体型,想想都吓人。

小刚越看越入迷,突然,一个更庞大的生物出现在他的眼前,祸不单行,乱时计也因为这个生物体型超标而坏掉了。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海中“巨无霸”,体长可达25米的超级巨兽滑齿龙?

“糟了!可不能把这东西带到现代来!”小刚赶紧按了求救信号,只见白光一闪……

智慧问答

问题一:为什么史前生物体型都那么大?

小刚:这个问题,科学界有很多推测,众说纷纭。不过,大多数科学家认同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当时的地球气温高,湿度大,氧气的浓度也高,各种因素造就了生物的巨大体型。

问题二:史前生物是怎么灭绝的?

相关期刊更多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思想政治课教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家教育部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