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业调研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会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分析
在经济日渐发展、发达、距离北京较近的县城,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的。而我校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如何对该专业的培养方向进行定位、相应进行课程设置,将老专业办出新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符合中专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就这些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市场调研:
行业现状分析:
1、需求状况
据国家人事部去年一季度对中国青岛人才市场、中国山东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等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的统计分析显示,青岛地区招聘专业需求居前10位的分别为:市场营销、机械、管理工程、计算机、文秘、财会、建筑、外语、电子工程、医药卫生。求职数量排前10位的专业与招聘前10位的专业基本相同,。可见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还是比较多的,但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会计专业学生工作比较难找,而另一方面,企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又较大。
据中国财会网显示,财会人才的市场需求量仅次于营销人员的需求,屈居第二位,而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迅速,每年至少增加30万户,按每个企业配置1-2名会计人员计算,会计行业每年需要增加40万会计从业人员。由此可见,财务人员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毕业的人数连年增加,而毕业生平均素质则是连年下降。就整个行业就业现状来说,无论是权威人才网站的统计数字,还是专业人士、人力资源专家的看法,都显示出一个结论:低端人才泛滥,高端人才紧俏。
2、就业现状
从单位性质看:几年前国有大型企业、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对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较旺;而近二年,这些单位对会计需求较少,民营企业和个人私营企业对会计人才需求变得较旺。
从不同规模看:国有大中型企业逐渐对会计专业人才饱和,而中小型企业逐渐成为会计人才需求的主力军。
由此可见,随着近年来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饱和需求,金融事业单位的裁员和报考公务员难度的增大,目前会计学生逐年增加的就业方向是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自主创业。
据了解,目前企业的财会人员职位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本财务,第二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经营和决策活动,第三个层次是财会人员参与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资本运作等其他方面的高层次财务管理工作。而我们中专毕业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大部分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因此应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
中专学生就业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保管等岗位、大型超市的收银员岗位、金融机构的柜员等。
二、专业建设成效
(一)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自成立以来,一直以财会专业作为重点建设的目标,以培养具备诚信的思想品德、规范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敬业精神,独特的创新能力,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掌握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计算机信息技术基本理论及运用技能,熟悉会计软件操作,以及与该专业相适应的管理、电子商务、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综合知识,具备会计信息收集、加工、分析的基本能力,能胜任日常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中等应用型及技能型专门人才。
学校自开办以来,注重办学特色。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就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作为办学的特色。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会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加强专业实习的比重,初步建立了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加强了对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2专业教师队伍不断向双师型发展。既取得了教师任职资格,又取得了会计任职资格。3.对学生实行双证制和会计基本技能达标的质量考核标准。组织学生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始终遵循教学基本规律,根据市场和职业岗位的需求,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结合上级指导性教学计划或课程设置的具体要求,制订了适合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及安排方案。
(二)专业建设规划与实施
1.课程设置
我们将基础会计、会计电算化课程确定为为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另外还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主要由会计核算与监督的法律规定、支付结算法、税收征管法和会计职业道德四大部分构成。主要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企业现行岗位的需求。
同时,我们始终坚持双(多)证制度,该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必须取得英语、计算机操作员、普通话等级证书,并且至少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2.教材建设
传统的教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会计专业的老师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开发了多门校本教材,如《计算技术》一书涵盖了珠算、点钞、计算器等内容,让学生学习更贴近实际、更加实用的知识;《会计电算化》一书采用目前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的用友财务软件,打破学科课程模式,按项目课程教学模式,按工作过程次序排列教材内容,内容丰富实用。
3.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
在专业理论学习的同时,突出技能教学、实践性教学,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倡导采用行动导向培养、培训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突出技能教学的方法,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依据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分为出纳、会计、收银三个模块,涵盖了会计岗位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本项目的实践培训并达到有关要求,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技能,满足企业对相关岗位人员的技能要求,实现学生毕业就能上岗和顶岗,成为合格的会计岗位工作人员。
收银模块包括四个课题:1.点钞、验钞的基本技能;2.银行卡的识别与受理;3.收银业务操作;4.收银服务规范。出纳模块包括六个课题:1.出纳人员岗位职责;2.会计文字和数字书写技能;3.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4.收、付款记账凭证的填制;5.日记账的登记;6.现金、银行存款的清查。会计模块包括五个课题:1.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2.登记账簿;3.财产清查;4.会计报表的编制;5.会计电算化。
4.实训基地建设
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建设与之配套的实训基地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准备为会计专业配备了财会模拟室、及会计技能实训室等。财会模拟室可以对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会计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是集中训练学生手工做账、电脑做账的实训场所。通过模拟实习,学生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将仿真的财会资料进行加工处理,完成从建账、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分析等手工会计全过程。同时利用财务软件和实训教学平台,可以完成机器凭证、账簿、报表的填制工作,替代传统的手工记账工作,强化会计业务操作基本功的训练。将手工做账、电脑做账合二为一,通过系列化、流程化训练,以增强技能间的关联性,尽可能与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业务相接近。
5.师资建设
会计专业的专业课任课教师都是会计类专业本科毕业,会计师1人,省市教学能手2人,并取得多种荣誉,
同时学校为了学生的后续发展,采取多层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的办学特色。
(三)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上,注重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能力培养如下:
1.良好的道德素养
如果用会计人员应具备素质和能力垒一座金字塔,道德素质必然是位于塔的最底部,为根基所在。如果一个会计工作者没有良好的道德素养,那他的业务水平越高,就越可能给企业、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作假账。这要求看似简单,但在钱、权、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为所动,能够控制私心一闪念,却并非易事。会计人员应该具有法制观念、具有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2 财务管理能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将得到大力发展。公司理财的经济环境、法律环境、信用环境日趋完善,投融资渠道、工具、方式多种多样,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有了大显身手的空间和机会。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
3 内部控制能力
近几年,国际国内的重大财务舞弊案件时有发生,企业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部陆续了一系列规范,如货币资金控制规范、销售与收款控制规范、工程项目控制规范等,对企业建立内部规范控制体系进行规范和指导。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内部控制的驾驭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把最敏感的环节和岗位控制住。
4.内外协调的能力
做一个合格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全面的会计知识、法律知识、经济知识,而且需要内外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二是外部协调和沟通能力(如处理与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之间的关系)。由于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人员要确认、计量、记录、跟踪各方面的会计信息和会计资料,要与采购、生产、保管、销售以及科研等环节和部门的人员来往,要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要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处理、分析和汇总,向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和生产经营的数据资料。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较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
一是内涵上的变化。从普法到法制的实践,从法制实践到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从依法治国的实践到建设政治文明,法治的内涵不断丰富。在当前政治文明的概念下,党的依法执政、人民当家作主对和法律至上观念的树立、权力的制约、诚信政府、法治政府的建设、人权的保障、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等已成为普法依法治理的实施原则和实质内容,因而需要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进行现代法治理念的启发和引导,以往的那些重条文宣传、轻理念启发,重义务说教、轻权利宣传,重法律常识教育、轻基本理论学习的做法亟待改变。
二是方式上的变化。在现代条件下,传统的“教导”式的普法形式和行业治理正在被日益发达的新闻媒体、网络媒体等现代方式以及群众性法制文化活动、社区民主自治活动、社会矛盾调处活动、法律进社区活动等群众参与式、互动式和自我教育式等方式取代。如何把普法有机地融入公众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去,被公众普遍欢迎和接受,使其体会到学法的乐趣,理解法治的真谛,拥有法治精神,从而达到普法治理的真正目的,在这方面我们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是措施上的变化。党委、政府对普法依法治理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部门参与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增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内在需求日益紧密,要求融合在决策、公共管理行为、制度机制建设等具体实践中并使之公开化、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因此在措施上要明确具体,仅靠以往那种发文件、开大会、考核验收等措施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显然难以奏效。
四是组织机制上有缺陷。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机构模式不一、且为虚设,各级普法依法治理办公室虽设在司法行政部门,由其承担着普法依法治理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督促职能,但在具体工作中受到许多制约往往力不从心,现实中凡是争取到党委、政府支持的,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好些,相反,这项工作平平淡淡,甚至无声无息。这样的组织机制其核心问题是机构的责权利不统一。
五是工作发展上不平衡。少数领导干部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摆上应有的位置。有些地方依法治理工作有了规划,但缺乏保证措施,在如何落实依法治理工作的方式和有效途径方面缺少深入研究;一些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在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方面做得还不够,自身素质不能适应工作需要,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仍然存在;基层依法治理工作比较薄弱,普法仍有死角,“全民”和“全面”的普法要求难以达到。
针对上述的五个薄弱环节,一是在履行行业依法治理中,要根据各个行业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1、直接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享有管理权和执法权的行业,包括工商、税务、公安、交通、教育、卫生、司法行政、质监等行政管理部门。
首先,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依法行政的观念,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严格按照法定职责和法定程序行使职权。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管理公示制、评议考核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真正做到执法权限法定,执法内容明确,执法程序公开,执法行为规范,执法监督有力,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其次,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行政行为的监督力度。所有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都必须严格依法行政,根据法律授予的权力去处理违法的人和事,既不能失职,也不能越权。要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第三,切实解决好“三难”问题,教育部门要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调动社会一切力量,使适龄儿童上学读书,解决上学问题;卫生部门应积极为政府当好参谋,深化卫生医疗改革,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就医难问题。司法行政部门要广泛宣传,对需要提供法律援助的对象要多方协调,积极开展法律援助工作,解决打官司难问题。
第四,要坚持标本兼治,积极培育市场,鼓励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和限制竞争,努力解决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深层次问题,积极稳妥地改革现行行政管理制度中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方面。
2、具有垄断行业性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部门,如电力、通信、邮政、供水、供气、供电、铁路、航空等,要加强行业自律,增强服务意识,健全行规行约,规范行业服务;要着力于企业内部改革,强化企业内部管理,通过法治化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要合法生产、合法经营,自觉维护消费者的权益,依靠高质量的服务、良好的信誉和公平的交易,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国家和省、市重点企业要逐步建立法律顾问制度。
3、现代服务业,包括现代商贸业、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也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要把加快发展作为主题,进一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迅速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在增强加快发展、做大做强意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法制意识,处理好加快发展与依法规范的关系,把行业的建设和发展,建立在依法规范管理、依法规范运作的高起点、高目标上,使行业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是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进一步强化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措施。
1、继续抓好垄断行业整顿规范工作,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秩序。整顿垄断行业,是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有的政府部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利用手中的权利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市场、进行指定交易和强行交易、强行限制市场竞争。这些行政性垄断是一种限制竞争的行为,获得的是少数部门和行业的局部利益和短暂利益,破坏掉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损害的是企业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最终也损害行业自身的发展,较传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更大的危害性。整顿垄断行业,打破垄断行为,不仅有利于我国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的开放市场的义务,而且还可以推动企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方法,不仅使广大消费者受益,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行业发展。
要进一步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力度,依法对电力、保险、邮政等垄断行业,开展反限制竞争的专项执法行动,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及邮电、电讯等公用事业的经营者滥用支配地位、强制交易的监管;严厉查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重点是仿冒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产地和产品质量标志等行为,对商品进行虚假宣传的误导行为,建筑工程、旅游、房地产等市场的商业贿赂行为;坚决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行业垄断行为,重点是加强对烟草、酒类、汽车、化肥市场的监督检查,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货畅其流。
2、加快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我国行业组织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发展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行业组织的设立、管理和运行模式老化,许多行业协会成员几乎清一色是国有企业,而且覆盖面较小,一些新兴行业如网络、证券业还没有行业组织,入世后受冲击较大的汽车、芯片、房地产、出版、医疗等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行业协会;行业组织独立性差,缺乏应有的社会公信度和社会代表性;无稳定的经费来源,人员结构不合理,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政府的管理、指导和服务尚不到位;规范行业组织行为的有关立法工作相对滞后,行业组织法律地位、功能定位等均无法定依据,难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中介机构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中介机构业务规模、人员素质、服务手段、经营理念和服务能力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比较大,随着入世后的时间推移,我国中介服务市场受国外中介机构的威胁较大,很有可能出现市场大量丢失的情况;从相关行政部门分离出来的中介机构没有成为独立经营的经济实体,没有摆脱对行政部门的依赖;中介违背中立和诚信原则的现象较多,经济鉴证类中介机构违法、违规和违纪、弄虚作假现象屡禁不止。
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政府行业管理部门的调整和减少,如果自律性的行业管理组织建设跟不上,将导致管理上的真空。特别是我国政府将履行逐步开放境内中介市场的入世承诺,境外中介服务将大举进入和争夺国内中介市场。如果我们不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壮大、规范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就不能满足企业和市场的新要求,就不能适应参与全球竞争的新形势。要按照“积极稳妥、政企脱钩、职能对接、逐步完善”的原则,抓紧行业协会的清理整顿工作,尽快出台一些规范性文件,促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对中介机构的管理要高资质、低门坎,对行业协会要严监管、高淘汰。要抓紧关于促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和加强管理的地方立法。行业协会要把提供优质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明确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强化自律,规范行为,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
3、加强行业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推进行业行为的法治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业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还有不少急需的地方性法规、规章没有制定出来,有的虽然已有法律但还缺乏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作为辅助,还有不少地方性法规、规章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和入世承诺的要求加以修改完善。行业管理的立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行业管理立法,一定要坚决克服立法中的“部门利益”倾向,从源头上解决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问题,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要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增强行业管理立法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创制性。要注重立法调研,对一些重要的法规、规章草案要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科学论证,走立法工作者、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相结合的路子,提高立法质量。
企业物流仍然是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
与此同时,专业化的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专业化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此外一些新兴的经济领域,如私营企业、快速服务行业以及电子商务领域等,也产生和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物流服务需求。
专业化物流企业开始涌现,多样化物流服务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我国经济中出现的许多物流企业,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国际物流企业,这些国际物流公司一方面为其原有的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物流服务,另一方面,针对中国市场正在生成和发展的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提供服务。
二是由传统运输、储运及批发贸易企业转变形成的物流企业。它们依托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客户、设施、经营网络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不断拓展和延伸其物流服务,逐步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化。
三是新兴的专业化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依靠灵活的竞争策略和对专业化物流的认识,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较快,成为我国物流产业发展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力量。
在物流企业不断涌现并快速发展的同时,多样化的物流服务形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一方面围绕货运、商业配送、多式联运、社会化储运服务、流通加工等物流职能和环节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发展比较迅速。另一方面是正在起步的系统化物流服务或全程物流服务,即由物流企业为生产、流通企业提供从物流方案设计到全程流程的组织与实施的物流服务。
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
目前我国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5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军队等行业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
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拥有电信网络干线光缆超过30万公里,并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edi、erp、mrp、gps等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且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天津市也根据其城市功能定位和物流经济发展的需要正在积极研究制定天津现代物流发展纲要。
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如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
二、虽然中国物流尚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物流业已成为国际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服务业。近年来,世界现代物流业呈稳步增长态势,欧洲、美国、日本成当前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物流基地。
中国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业的市场需求持续扩大。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物流行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物流体系不断完善,行业运行日益成熟和规范。
XX年中国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物流需求规模进一步扩大,物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增速加快,与gdp比率略有上升。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5406亿元,同比增长18.2%,增幅比XX年提高4.7个百分点。
XX年,雨雪冰冻和汶川地震两大自然灾害,北京奥运交通限行和环境整治,油价剧烈波动和燃油税出台,都对物流业带来影响,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冲击。在严峻形势下,中国物流业增速放缓,但行业总体发展仍保持增长。XX年12月,国家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和外汇局联合发文,正式批准设立上海西北物流园区等17个保税物流中心,进一步推动国内物流园区的发展壮大。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中国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物流行业遭受一定冲击。但随着政府各类“扩内需、保增长”政策的陆续出台,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物流行业的市场前景也开始逐步好转,农村物流、零售业物流等细分市场成为投资热点。
“xx”乃至未来更长时期,中国物流产业将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并呈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与特征。第一,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物流产业规模将继续快速扩张。第二,与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相适应。物流产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第三,随着物流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物流产业内的分工将越来越细。第四,物流服务方式日益多样化。以现代信息技术、运输技术、管理技术为基础的集成化、一体化物流服务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第五,物流产业技术进步与创新步伐加快,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第六,合作互动将成为物流产业实现规模扩张、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七,物流产业发展的制度环境日趋规范,市场秩序与环境条件进一步优化。
物流业需求呈扩张趋势。经济增长需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主动拉动,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主动带动,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在国际上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国内是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这两个“转变”和“转移”,带来了物流需求“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
企业物流社会化与专业化趋势明显。在市场的激烈竞争压力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开始从战略上高度重视物流功能的整合和物流业务的分离外包。企业物流的专业化趋势也相当明显,几乎所有大型连锁企业都在力图优化自己的专业供应链。制造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提出的面向高端的物流服务需求,要求物流企业能够提供专业化的解决方案和运作模式。
三、物流企业呈个性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传统服务的整合和专业化服务的创新。普通型的低端服务利润会越来越薄,而创新型业务、增值型服务和适合客户需要的特色服务将获得更大发展空间,专业化物流的发展会更加深入。制造、商贸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将会推动物流企业向专业领域渗透,加速与供应链上下游的联动。物流企业针对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大力发展增值型、创新型业务,自主物流服务的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
物流市场细分化与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各行业物流的规模、结构和要求不同,其物流需求的速度、成本和服务也有很大差别,这就加速了物流市场的细分化。中国的物流市场正在成为国外企业关注的重点,投资的热点。一些国际化的企业将加快并购国内企业,完善在中国的网络布局,国内的物流网络逐步成为全球供应链网络的一部分。面临国际化竞争,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将随着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国门。
区域物流呈集聚与扩散之势。区域物流集聚的“亮点”有:一是围绕沿海港口形成的“物流区”。二是围绕城市群崛起的“物流带”,如成、渝地区的综改试验区,“两型社会”试点的武汉城市群和湖南长株潭地区。三是围绕产业链形成的物流圈,如青岛的家电、长春的汽车、上海的钢铁、汽车和化工等。区域物流扩散的“热点”有:一是东部沿海地区物流服务向中西部地区渗透和转移;二是农产品进城和日用工业品及农用生产资料下乡推动的城乡“双向物流”,带来由城入乡的现代物流方式的扩散;三是大量依靠国外进口的资源型企业由内地向沿海外迁,以优化产业布局。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整合的趋势明显。交通运输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转联运设施和综合运输网络布局逐步完善;多式联运将得到发展,物流设施的系统性、兼容性将大大提高;市场机制在资源的整合、功能的拓展和服务的提升上将发展作用;各地加快物流聚集区建设,在大中城市周边和制造业基地附近和交通枢纽将合理规划、改造和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
一、纺织工业的主要特点
纺织工业按行业分为纺织业、服装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纺织专用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包括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绢纺织、针织;服装业包括服装、制帽、制鞋;化学纤维制造业包括合成纤维和人造纤维。按纺织产品应用领域分为衣着用、装饰用、产业用纺织品三大类。20xx年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已超过120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到6.6公斤,纺织工业利税约600亿元,主要产品纱的产量657万吨,化学纤维产量694万吨,服装产量165亿件。我国纱、布、呢绒、丝织品、化纤和服装等产品的生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是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20xx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达520.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商品总额的20.9,占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额的13左右。“九五”期间,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2215亿美元,净创汇1700亿美元,是我国净创汇的主要行业。
从我国纺织工业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其呈现以下几大特点:
1、我国纺织工业已经完全置身于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2、纺织作为国内对外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出口形式如何对行业运行至关重要;
3、产能总体过剩,常规产品竞争异常激烈,我国基本不具备开发高新产品技术能力,企业间的技术、生产成本、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的竞争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4、纺织行业整体效益不佳,波动频率快、幅度大,抗风险能力较脆弱,优质信贷客户群体较小,再融资能力较弱;
5、由于目前我国纺织品出口受限,很大部分问题出现在日本、韩国等非设限国家,因此我国加入WTO后,实际效果比入世前原来预计的差距很大。
二、纺织工业产业政策
1、国家“十五”重点发展调整政策
“十五”期间,纺织工业要追踪国际新技术的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对纺织业继续实施淘汰落后、改组改造的政策,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
棉纺织:在巩固压锭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是更新改造1000万锭的生产能力,以及配套进行织机的改造,提高清梳联、精梳机、无梭织机等新型技术装备的比重,使60左右的纺纱设备达到90年代先进水平,精梳纱比重达到30,无结头纱、细支纱的比重达到50,无梭布的比重达到40。
毛纺织:继续压缩淘汰落后毛纺锭,并加快对工艺、设备的全程改造,实现工艺、设备的电子化、系列化、连续化,达到高速、高效生产。积极采用赛罗纺、双组份、包缠纺等新型纺纱工艺,实现毛纺原料多元化,增加花色品种。重点是提高毛纺面料的整体水平,开发高支纱、轻薄型产品,使高档面料比重达到70,提高产品档次,扩大出口。
麻纺织:优化现有麻纺织加工能力,加快麻纺织工艺技术和设备的改造,重点开发苎麻生物脱胶、梳纺和牵切纺工艺技术设备以及麻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技术,解决细纱条干均匀度、色牢度、鲜艳度,改善穿着舒适性,扩大麻制品在服装和家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
丝绸业:在淘汰落后缫丝、绢纺、丝织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现有设备的技术改造,重点是发展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含丝复合纤维,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开发高档真丝产品,提高防缩、防皱等后整理水平,开发蚕丝纤维与其它纤维混纺、交织、交并产品,开发化纤仿真产品。充分体现丝绸产品柔软、飘逸、舒适、华丽的特征,全面提高丝绸面料档次。
针织业:继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新型针织大圆机的拥有率,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重点开发新型原料和环保型纤维在针织品上的应用,开发保健型针织品、针织外穿服装、高档针织内衣、高档经编面料等,扩大针织品出口。
对化学纤维制造业、纺织机械制造业以及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继续实施调整和发展提高的政策,提高其产品的开发能力和集约化程度,使之成为纺织工业主要的增长点。
化纤及化纤原料:根据市场需求,针对目前化纤企业的结构、分布、规模以及工艺技术等问题,主要通过对现有优势企业的改造、扩建,形成技术创新机制,开发品种,提高质量。20xx年化纤差别化率达到40,年产10万吨以上企业的生产能力占化纤行业总能力的60左右,建成若干个大型化纤及化纤原料基地,搞好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形成从原料到抽丝到纺织后加工垂直整合的加工体系,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化纤原料要重点发展精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丙烯腈等,要加快对现有装置的改造和扩建。聚酯的发展要选择一批条件成熟的大中型聚酯企业,采用国内成熟的技术和日产400吨以上的装置进行改造和扩建,以降低现有企业的投资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合成纤维要积极开发品种,进一步拓宽应用领域,重点开发功能性纤维、差别化纤维、复合型纤维。重点抓好以涤纶长丝为主体的新一代 多功能、高仿真、细旦、混纤特色长丝的开发生产与应用,推进具有“新合纤”特性的仿真丝、仿羊毛等高档面料的一条龙开发,突出抓好抗静电、高吸湿、抗起毛起球、阻燃等纤维、织物的新产品开发,同时进一步抓好化纤在装饰、产业领域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开发PAN碳纤维及其原丝、芳香族聚酰胺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丙烯/聚醚酯复合纤维、熔融法聚氨酯弹性纤维、聚乳酸纤维、水溶性PVA纤维、海岛型纤维、皮芯型纤维等。
粘胶纤维要控制污染、不布新点,重点是开发品种,提高质量。积极研究开发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纺丝技术,加快推进粘胶纤维环保技术的应用,落实“粘胶三废处理”和“浆粕黑液治理”等环保措施。
产业用纺织品:根据我国相关产业对纺织品的需求,要积极开发产业用纺织品,使之成为纺织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发展蓬盖类材料、栽培基材、土工织物、医疗卫生保健材料、工业用材料、建筑材料、环保材料、防护材料、包装材料、骨架材料、汽车内饰材料等。
纺织机械:要根据纺织工业产业升级和设备更新换代的需求,结合36项关键制造技术的攻关,做好化纤、纺纱、织造、针织和染整五个方面40项重点纺机产品的开发研制。开发研制大容量、短流程、连续化的聚酯装置和涤纶、腈纶、氨纶、粘胶成套设备;研制新一代清梳联合机、精梳机组、细络联合机和新型纺纱设备;提高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的技术水平和可靠性,发展系列产品,并做好相应的配套装置;开发研制新一代电子提花圆纬机、经编机和电脑横机;开发新一代印染前处理、染色、印花和织物的后处理设备。广泛应用电子技术,提高机电一体化水平和智能化水平。
以满足国内外市场对纺织品的需求为出发点,以面料为突破口,加大改造力度,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档次,丰富繁荣市场,扩大出口。
印染后整理:印染后整理的水平直接影响到最终产品的色彩、手感、风格,要继续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在引进必要的工艺技术软件的同时,积极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使工艺、技术、设备和染化料、助剂配套发展,形成纺、织、染、服装一条龙开发。重点提高天然纤维后整理技术、化纤仿真染整技术、多种纤维混纺和复合纤维染整技术、生物酶整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激光制网、无制版染整印花技术,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和生态、环保产品,使高档面料的比重达到60,满足服装加工和出口的需求。
服装:优化服装加工能力,搞好服装研究设计、流行趋势与生产加工的结合,搞好生产与营销的结合,积极推行品牌战略,提高中国原创品牌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注重开发品牌服装、童装、中老年服装和特种服装,研制开发生态、保健服装,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服装,使服装生产适应国内市场多层次消费需求和扩大出口。
2、外商投资政策
鼓励外商投资的纺织产业目录:
1)纺织化纤木奖(年产10万吨及以上,并建设相应的原料基础)
2)工业用特种纺织品
3)高仿真化纤及高档织物面料的印染及后整理加工
4)纺织用助剂、油剂、染化料生产
限制外商投资纺织产业目录:
(甲类)
1)常规切片纺的化纤抽丝
2)单线能力在2万吨、年以下粘胶短纤维生产
(乙类)
1)毛纺织、棉纺织
2)生丝、坯绸
3)高仿真化学纤维及芳纶、碳纶维等特种化纤(不允许外商独资)
4)纤维级及非纤用聚酯、腈纶、氨纶(不允许外商独资)
三、我行纺织工业贷款及质量情况和原因分析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至20xx年各年末,我行对纺织业的贷款余额分别为215亿元、224亿元、158亿元、153亿元、147亿元,分别占当年全行信贷余额的2.09、1.91、1.4、1.1、1.058,占比在逐年减少,并且总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7年至1999年各年末,我行纺织业贷款不良率(按“一逾两呆”口径)分别为48.1、47.7、39.7;20xx年末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纺织业不良率为38.15 ,不良额60.27 亿元,其中次级类20.11 亿元、可疑类29.01亿元、 损失类11.15亿元,不良贷款率多年始终居高不下,在我行所有贷款行业中排在较差位次,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
造成我行纺织工业贷款质量不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纺织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在弱化,国际竞争能力在减弱;纺织工业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技术装备比较落后,产品结构尚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创新设计能力不足,高新技术纺织的开发滞后;国有企业机制不活,管理水平和参与市场能力不强。
1、行业整体国际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
1)劳动力资源成本优势的弱化:与不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们的劳动力资源的成本已经接近或高于部分国家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若考虑劳动生产率等因素,优势也不明显。以1998年的数据为例,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考虑到生产率因素,创造同样多的制造业价值,美国的劳动成本只是中国的1.3倍。日本这两个数据是29.9和1.2;韩国分别是12.9和0.8,反而比中国还低20%。
2)天然纺织原料价格低廉优势的弱化:我国棉花产量占世界棉花产量的四分之一,过去我国一直以棉花生产大国和棉花价格低廉,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年我国棉花市场价格已基本与国际市场接轨,甚至有时超过了国际市场。
3)城市土地价格原来许多是国拨土地,现在城市土地价格几乎与发达国家相近。
4)过去受政府减免税政策保护已不存在。
2、技术创新能力较弱。
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份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已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目前,我国纺织新型设备引进的较多,纺机制造行业对这些设备消化吸收并进行二次开发的工作明显不足。
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劳动生产率低。
目前,属于80年代或70年代水平的棉纺设备仍有2/3。发达国家的清梳联合机占有率为50,我国仅占14;发达国家的自动络筒机、无梭织机占有率均在90以上,我国仅占32、9.7。我国毛纺和印染行业仅有10%的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纺纱、织布、印染、制衣各环节,电脑过程控制系统和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拥有率较低。现代纺织技术向设备高速化、自动化、工序连续化方向发展,传统技术与新技术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例如:全自动气流纺生产效率比环锭高4_5倍,无梭织机比有梭织机效率高4_8倍。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落后,加上管理水平较低,导致劳动生产率与工业发达国家差距拉大,如棉纺织,发达国家纺部万锭用工60人左右,有些企业已达到万锭用工30人的水平,我国万锭用工水平是300人左右,生产成本高,缺乏竞争力。
4、企业生产规模小、组织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生产规模小,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以化纤行业为例,1999年化纤企业平均规模为1.3万吨,年产1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7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22.6,与国外先进化纤企业比较,平均规模相差很大。纺织行业经过重组和改造,已组建了一批大企业集团,但在化纤、纺机领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服装行业中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我国大部分纺织企业还没有建立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企业缺乏具备国际营销经验、适应国际竞争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企业管理粗放,用人多,产品开发周期长,成本、财务管理不到位,营销力量薄弱,市场适应性差,开发创新和用人机制不健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没有充分发挥。
5、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目前西部地区纺织加工能力占全国纺织生产能力的12左右,产值仅占4.5,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于全国纺织12个百分点,经济运行质量明显低于东部。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纤维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但服装、针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足,西部服装产量仅占全国服装产量的2.3。近年来,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和中心城市结构调整力度较大,但是仍保留了一些落后生产能力和初加工能力,产业升级步伐缓慢,产品存在趋同化,东中西部的产业分工不明显,没有形成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互补性格局。
6、综合经济效益多年摆脱不了落后的局面。
1992年前,纺织工业曾因取得可喜的效益而辉煌过,但自1993年来,因生产能力严重过剩,全行业整体竞争水平下降,行业经济效益一蹶不振,连续多年亏损,到1996年全行业亏损17亿元,国有纺织亏损106亿元,纺织成了国有工业中困难最大、亏损最严重的行业。
四、项目成功必须具备的条件
1、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合理、领导管理者素质较高、企业文化理念先进、公司人员、资金、财产资源配置比较合理;
2、项目筹资成本低、建设投资省、生产成本低,市场前景好,比较优势明显,在国内外竞争实力较强;
3、公司信用记录良好,银企合作关系密切,公司历史业绩突出,财务状况良好;
4、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经济技术实力雄厚,融资能力强,资金比较充裕,产品品种多样化、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适应市场变化能力强;
五、纺织工业贷款主要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一)贷款总量风险和客户风险及防范措施
1、我国纺织业近几年内,仍然难以彻底摆脱贷款高风险行业的范围,充分认识我国只是纺织工业大国,尚不是纺织工业强国,传统的比较优势正在弱化或丧失,国际竞争力正在减弱,全球纺织处于供过于求的局面,对纺织行业应作为我行严格控制或限制的贷款行业。
近几年内,我行纺织业贷款应总量维持不变或适当压缩,以调整客户结构和盘活不良贷款为主,保留大的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客户,少数生产效益多年比较好并保持稳定、市场前景较好、贷款担保措施可靠的中小客户也可适量保留,多数客户采取逐步退出的策略。
2、选择新的客户要更加谨慎,贷款条件要更加严格
由于我国纺织业综合竞争实力较弱,整体效益较差,国家投资力度较弱,各家银行也都在收缩贷款,纺织企业在市场上融资较困难,纺织业的融资基本上还处于卖方市场,因此我们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除对跨地区、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外,其他企业客户必须严格谨慎进入,所有贷款都应落实可靠有效的担保措施,严格控制发放信用贷款。对任何纺织工业贷款客户,都不能轻易抱有一家银行独办的想法,对一家客户的信贷需求大包大揽,这样做是比较危险的。对新建企业和达不到合理规模的企业一律不发放贷款。
3、对三资纺织企业也不能盲目随意贷款,大包大揽,采取强有力的担保措施,可采取由外资银行开具备用信用证等担保措施。外商投资企业来华投资心态各不相同,有的是为了盘活消化在国外的不良资产(处置闲置设备和过时技术或卖不动的技术和设备),有的在作投机,有的是母公司在本国难以为继,到我国求得一时生存希望。对外国企业包括大的跨国集团,也必须识别其是否在国际上具备长期竞争实力、是否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不能见到三资企业或国外跨国公司就不加认真评审,就予以大量投放贷款和追捧,甚至全额信用贷款,一家独揽全部信贷需求。
4、对技术、产品品种、资源成本和治理结构、管理机制等方面确实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的中小企业,我们可以适当择优投放贷款。
(二)客户贷款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1、借款人资信风险与防范
深入分析借款人经营业绩,专业技术水平,领导管理者文化水平、工作经历、管理创新能力、心理素质、敏感力、亲和力、团结力和威信力等;寻找发现企业核心竞争力;员工队伍素质,借款人还款信用记录,近几年财务状况等,对有重大信用问题的客户,必须严加控制。
2、产品市场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已经进入了充分竞争的行业,市场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技术、产品创新和质量决定了市场,过去那种一贯完全靠上生产能力、靠资源和人力优势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据预测,全球纺纱能力和化纤生产能力均过剩10左右,织布能力过剩13左右,国内生产能力更是严重过剩。对技术含量低,大路产品,品种花色单一,色调深浅、纱线结构、织纹变化较少的产品不得再投放贷款,对产品市场要从品种创新、性能价格、可替代性、技术含量等方面竞争能力作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判断,不可轻信可替代进口、填补国内空白等之类的言辞。同时切不可把产品档次高、规格高与产品有市场完全等同,还要看此品种产品的下游企业或消费者经济上能否承受、能力上能否消化。
纺织产品市场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快,有人分析,国际纺织品贸易波动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一年半在波峰,一年半在波谷。因此,我们必须准确判断客户产品的变化周期,并使之与我行贷款发放和回收周期相适应。切不可凭一时一事的市场状况,来决定贷款的发放,对贷款客户的产品至少要观察前5年预测后3年,才能做出贷款决策。
3、投资成本风险与防范
由于我国纺织机器设备国产化率低,先进技术和设备基本靠引进,在我国建厂普遍与在设备产地国建厂要高出许多,有些生产设备已经实现了国产化,但有的企业为了某些局部利益或个人小团体利益,还在坚持盲目引进,由此可能造成项目投资成倍的上涨。例如,我国“八五”期间兴建的6万吨聚酯项目需投资8至10亿元,而目前建设10至12万吨的聚酯项目选用国产化技术设备仅需3亿元左右。目前部分世界大牌的知名纺织设备生产厂家,已由设备技术商品输出,改为资本输出,直接到我国建厂占领我行纺织品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必须要作投资成本比较优势分析。例如,苏州杜邦化纤公司,杜邦公司只需将其二手设备拿到国内参与合资建厂,就可对国内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
4、生产成本风险与防范
纺织业的原料主要依靠石油化工、煤化工、农业的供给,化纤原料目前还要靠大量从国外进口,纺织原料供应货源和价格的不稳定性,决定了纺织品生产成本具有较大的波动性。我国入世后,国内企业生产成本受国际影响更直接、更具冲击力,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更全面的角度、更理智地分析判断贷款企业的生产成本。生产成本比较优势,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也是贷款风险控制的重要参考依据。
5、建设和生产条件风险与防范
对厂址、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水文、地质是否符合建厂要求、原料来源、建设生产资金能否落实、筹资成本是否合理,环保治理状况或环保治理措施是否得到环保部门的批准认可,相关配套建设是否得以落实和可以做到同步建设等,要逐一审查。
六、主要技术经济参数
附录一:20xx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表
指标单位全国棉纺织业其中:印染业毛纺织业麻纺织业丝绢纺织业针织品业
企业单位数户188624560850109023116171890
亏损企业数户389190619328850364435
亏损面%20.6319.8722.7126.421.6522.5123.02
出货值亿元2791.94776.16239.16155.2522.41147.54279.45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8176.252546.52497.00517.2770.41641.96534.88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7105.912241.54456.96447.4960。17579.35467.63
产品销售费用亿元176.3439.568.3211.571.906.5512.42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亿元41.9111.651.612.370.54.022.41
管理费用亿元424.12139.5617.5927.994.7524.5229.77
财务费用亿元174.8358.637.4415.742.5816.2910.66
其中:利息支出亿元158.7355.106.7913.492.4915.379.49
利润总额亿元290.0778.9511.7317.051.4013.8813.57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亿元70.1017.595.319.561.087.536.01
应交增值税亿元246.8389.118.7413.262.9419.8514.71
资产合计亿元9772.773059.92516.33845.78138.22711.01582.26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4408.581311.61230.33449.3562.27260.57279.67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亿元919.77265.2858.1794.349.2841.5472.81
其中:产成品亿元857.54257.1745.45101.7319.0949.557.22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3808.91257.18219.11276.8954.35346.62217.10
负债合计亿元6451.452172.65355.31563.74109.18508.24393.41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75151922828488270995475824138454581957487809
20xx年全国纺织工业分行业经济指标续表
指标单位服装及其他其中:服装正在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其中: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制造业合成纤维制造业
企业单位数户67635877815133556476
亏损企业数户1271111319427143113
亏损面%18.798.9423.8020.3025.7223.741
出货值亿元1256.521256.5270.3813.2045.9828.41
产品销售收入亿元2042.791775.861185.38147.371012.02198.92
产品销售成本亿元1747.481516.921013.83126.3864.39164.04
产品销售费用亿元73.2665.7215.092.1312.135.24
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亿元9.098.249.040.558.371.08
管理费用亿元101.1887.4558.309.3247.8619.11
财务费用亿元24.2120.9733.104.8727.764.38
其中:利息支出亿元19.2016.7731.334.5726.384.15
利润总额亿元80.4472.0562.484.8556.868.23
亏损企业亏损金额亿元13.1511.469.281.547.491.89
应交增值税亿元48.4542.5640.555.9434.047.16
资产合计亿元1716.781489.501803.71281.141498.58308.19
其中:流动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950.08833.74584.1588.27483.97163.24
其中:应收帐款净额亿元249.18212.2991.2820.967.5238.55
其中:产成品亿元187.66167.6274.4213.7358.7625.41
其中:固定资产净值平均余额亿元488.35426.59906.33118.31778.5590.47
负债合计亿元992.22863.921041.47169.76854.94195.19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人20854262085426443298111710306417173968
纺织行业主要技术指标(1999年)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指标名称计量单位数值
粘胶纤维正品率(混合)%99.56每百米布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千瓦.时33.36
粘胶纤维一等平率(混合)%65.45棉布织机设备利用率%92.3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短纤维)千克10。37棉布织机设备运转率%93.72
每吨粘胶纤维用浆粕量(长丝)千克1072棉布织机每台时产量(混合)米3.57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短纤维)千克189平均纬密根/10厘米252.8
每吨粘胶纤维用二硫化铁量(长丝)千克319平均幅宽厘米131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短纤维)千克792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5.48
每吨粘胶纤维用硫酸量(长丝)4千克1259精梳涤棉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6.5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短纤维)千克550中长纤维印染布入库一等品率%96.52
每吨粘胶纤维用烧碱量(长丝)千克758每百米印染布用烧碱量(折100)千克3.56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1561每百米印染布用标准煤量千克51.7
每吨粘胶纤维用电量(长丝)千瓦.时7669棉毛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9.54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1672绒布类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9.3
每吨粘胶纤维用标准煤量(长丝)千克5344单面布衫裤入库一等品率%98.06
合成纤维正品率(混合)%99.27绒线入库一等品率%99.36
合成纤维一等品率(混合)%94.39其中:针织绒入库一等品率%99.47
锦纶正品率%99.04每百千克绒线净用毛条量(包括化纤)千克103.62
每吨锦纶用原料量千克1090绒线精纺锭千锭时产量千克37.58
每吨锦纶用电量千瓦.时2940其中:针织绒精纺锭千锭时产量千克36.35
每吨锦纶用标准煤量千克966精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97.7
涤纶正品率%99.25每百米精梳毛织品净用毛条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40.37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短纤维)千克1089精梳毛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88
每吨涤纶用原料量(长丝)千克1058粗梳毛织品入库一等品率%97.14
每吨涤纶用电量(短纤维)千瓦.时511每百米粗疏毛织品用洗净毛量(包括羊毛及纤)千克65.04
每吨涤纶用电量(长丝)千瓦.时1682粗疏毛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57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量(短纤维)千克393毛毯入库一等品率%93.21
每吨涤纶用标准煤(长丝)千克397每条毛毯用洗净毛(包括羊毛及化纤)千克2.16
腈纶正品率%99.99提花毛毯织机每台时产量条1.18
每吨腈纶用原料量千克942麻袋入库正品率%99.91
每吨腈纶用电量千克1590每百条纯麻麻袋耗用熟麻量千克88.6
每吨腈纶用标准煤量千克2207纯麻麻袋织机每台时产量米
维纶正品率%98.55苎麻布入库一等品率%94.41
每吨维纶用原料量千克1188.77每百米苎麻布用纱线量千克24.25
每吨维纶用电量千瓦.时2901苎麻织机每台时产量米2.54
每吨维纶用标准煤量千克1987.33桑蚕丝正品率%99.42
棉纱一等品率(纯棉)%99.23白厂丝平均等级级3A19
精梳涤棉纱一等品率%99.21绢丝入库一等品率%98.42
中长纤维纱一等品率%99.58丝织品(成品绸)入库一等品率%93.18
平均纱号号19.87丝织机台时产量米5.09
每吨纱(线)通扯净用棉量(包括化纤)千克1077丝织品平均幅宽厘米148
每吨纱(线)混合全厂生产用电量千瓦.时2246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毛蚕量千克314.19
棉纺锭设备利用率%98.73每百千克桑蚕丝用标准煤量千克1285.58
棉纺锭设备运转率%95.97每百米丝织品用原料量千克14.41
每千锭时平均产纱量(混合数)千克19.11每百米丝织品用电量千瓦.时57
棉布入库一等品率%94.98每百米丝织品用标准煤量千克16.12
精梳涤棉布入库一等品率%97.04内销成衣服装合格率%98.16
中长纤维布入库一等品率%98.49出口服装合格率%99.53
每百米布用纱线量(包括化纤)千克19.65布鞋合格率%99.09
附录二:
淘汰落后纺织工艺和产品目录
一、落后生产工艺设备
序号名称淘汰期限
1建国前细纱机20xx年
2年有“1”字头的细纱机20xx年
31997年及以前生产的A512、A513系列细纱机20xx年
4无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即未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或行业主管部门下发细纱机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所生产的细纱机)20xx年
51332SD落筒机20xx年
6BC272、BC272B型分条梳毛机20xx年
7B701A型绒线摇绞机20xx年
8B311C、B311C(CZ)、B311C(DJ)型毛精梳机20xx年
9151M-K251A型丝织机20xx年
10Z114型小提花机人造毛皮机20xx年
11GE186型提花毛圈机20xx年
12Z114型人造毛皮机20xx年
13LMH551型平网印花机20xx年
14LMH551型园网印花机20xx年
15LMH303、303B、304、304B-160型热熔染色机20xx年
16LMG731-160型热风布铗拉幅机20xx年
17LMG722M-180,LMH722D-180型短环烘燥定型机20xx年
二、落后产品
序号名称淘汰期限
1B581、B582型精纺细纱机20xx年
2BC581、BC582型粗纺细纱机20xx年
3B591绒线细纱机20xx年
4使用期限超过20年的各类国产毛纺细纱机20xx年
5ZD647、ZD721型自动巢丝机立即淘汰
6D101A型自动巢丝机1999年
一、中国市场调研行业现状
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市场调研行业在中国内地诞生发展。据估计,目前中国有市场调研机构1500家,形成一定规模的有400至500家,规模较大、实际运转良好的有50家,且都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2003年行业总营业额达到30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加20%,占世界调研市场总营业额的1.6%。从世界调研市场占有率来看,我国市场调研业的总营业额很小。但与GDP的增长比例相比较,市场调研行业表现出强劲的增长态势。
中国调研业发展的亮点之一,是2004年我国首次推出调查分析师资格认证。它是中国十大职业资格认证之一。从目前的状况看,不少市场调研机构提供的市场信息的层次和深度,以及信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往往达不到要求,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缺少调查分析的专业人才。调查分析师资格认证,有助于提高整个行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历层次,提高调查与分析的质量与效率,促进行业专业化进程。
市场调研是一个新兴行业,还存在许多不足,亟待完善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市场调研行业在国际上和我国的发展作一比较和分析,使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更加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这也是我国今后市场调研行业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市场调研行业比较分析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市场调研行业已经有近100年的发展历史,到如今已相当成熟。中国与国外先进的市场调研行业差距很大,跨国市场调研机构与内地市场调研机构相比,也出现明显的整体优势。从行业内部来看,目前在中国内地的市场调研机构,按组成方式不同,可分为四类:民营机构、国有企业和政府机关主办机构、跨国机构、学术研究和新闻单位创办机构。跨国机构占领了国内调研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形成这种力量对比悬殊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1、市场调研机构的客户需求。外资调研公司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及外资背景,业务覆盖面较广,而且能直接得到跨国公司的客源,客源相对比较充足。相比之下,我国市场调研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其销售额主要来源于外资、合资企业,顾客市场规模还是比较少。
2、市场调研机构的形式。按市场调研工作的性质分,在中国的跨国市场调研机构大体上可分两类。一类是市场上独立的调研企业,包括了各种调研组织如广告商、定制或专项调研企业、辛迪加服务企业等;另一类是企业自己的营销调研部门。目前,国内市场调研机构主要集中在“定制或专项调研服务”和“现场服务”两个层面上。定制调研是目前我国本土调研业业务最集中的领域。我国虽有1500多家调研机构从事此项业务,但调研规模和范围要小得多,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个大城市,极少有国内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展至境外。而更多的小公司多是属于“现场服务公司”,主要接受国外企业或国内同行的委托,经营转包业务。
3、市场调研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外资调研公司有强大的国际技术背景,有母公司带来比较成熟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操作上比较规范和科学。他们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也比较大,较好的薪酬福利待遇与发展平台,有良好的培训机制,往往能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公司内的专业化分工也比较明确。国内很多调研公司经验不足,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一方面,对某个市场或某个领域的基本知识或基本的市场敏感度都不具备的情况下,进行市场研究很困难。另一方面,很多目前在国内研究领域流行的模型都是从国外直接照搬来的,缺乏在国内应用的经验,更不用说是否进行过基于国内市场环境的二次加工。
从行业的外部环境来看:
(1)行业规范和行业自律。发达国家的市场调研行业在经过产生、发展、成熟、再发展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不断规范,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行业规范。中国市场调研行业目前缺乏一个完整的管理制度。中国市场研究需求增长很快,但是研究规范、行业自律的发展速度都没有充分满足市场的需求。
(2)企业和消费者的市场调研观念。在国外,“决策前先调查”的观念深入各个企业。而我国一些企业尤其是传统的国有企业还没有完整的现代企业营销观念,对流动、复杂、多变的信息缺乏敏感。中国的企业很多还是靠感觉营销,也就不像国外的企业先把市场上非常具体的数据统计出来,利用数据说话,进行科学决策。此外,中国消费者对市场调研缺乏一种健康的认识。消费者在接受满意度调查时,经常是“前10分钟好好回答,后10分钟随便说说”,调研结果令人将信将疑。
(3)研究领域的产业环境。三百年市场经济为西方市场调研业与市场调研客户提供了共同的高度发展的产业环境,这个产业环境相对稳定、信息充分。调研公司的产品信息主要集中于管理咨询与战略战术分析部分。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由于市场经济的初建,产业环境往往呈现多变状态。中国的市场调研师如果想完成一个真正优秀的项目,就必需从产业分析入手。现实的选择是调查研究师往往并不具备产业的深入认识。这就给中国市场调研公司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深入产业分析基础上的管理与战略咨询投入太大;而没有产业分析基础的研究项目是很难让企业满意的。
由我国市场调研行业发展的比较和分析,总结出我国市场调研行业的特点为:1、市场调研业是一个极富增长潜力的行业。2、调研机构普遍组织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偏弱,投入资金过少。3、调研技术水平较低,缺乏市场调研的专业人才。4、市场调研业尚缺乏成熟、有效的行业规范。5、客户企业普遍缺乏完整的现代企业营销理念。6、研究领域的产业环境不稳定,信息不对称。
三、政策建议
1、加强行业规范与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该完善整个行业的管理制度,包括公平定价,建立有效约束市场调研业的操作规范,提高市场调查与研究的透明度等。还要加强市场调研业的法律意识,使其严格遵守国家的法规、政策,接受舆论与社会的监督。
2、重视产业环境,形成行业上的专业化。所谓形成行业上的专业化,是使那些对某一行业特别熟悉的公司或针对自身有实力的行业转变成专门行业的专门化公司,从而通过市场细分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中国市场调研行业专业化趋势必将导致缺失产业分析基础的综合咨询公司渐渐被市场所抛弃,立足于专业产业、特定知识领域的小咨询公司成为市场主体。
3、提高调研人员素质,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调研机构首先要加强对调研人员的录用、评审制度,其次要加强对调研人员的培训,为人才提供发展平台。对调研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以下方式:一是培训员工学习国外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二是进行经验总结与交流;三是与国内著名的跨国公司进行交流、合作。此外,要建立激励机制,以提高调研人员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