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效; 化学课堂; 构建

“中学化学高效课堂”是指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此,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的教学环境,充分挖掘教学过程的教学亮点,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开动脑筋,把知识化难为易,形成理解,发展能力,陶冶情操。

一、要善于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导入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自主回归课堂,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思考,提高这节课的教学效益。课堂导入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要避免拖沓、冗长,目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课堂学习中。例如,硫酸的化学性质一节的导入可以做如下设计:教师先演示白纸的脱水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白纸为什么会变黑?”接着,教师说道:“要探索其中的原因,我们要深入研究硫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接下来的教学,学生学习积极性可想而知。

二、要善于创设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要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学生置身于问题之中。当有了问题和需要解决问题时,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思维能力才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起来,才能结出智慧的硕果。

例如,在“二氧化硫性质与作用”一节中,我事先收集的一试管二氧化硫倒置在氯水液面上(不接触液面)启课,同事抛出问题:试管中是否有气体?现阶段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验证气体的存在?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推测该气体的物理及化学性质。通过这个实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为整堂课定下一个探究的基调。在结课中,我又利用刚刚学过的性质,设置了两个褪色实验:将二氧化硫分别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氢氧化钠的酚酞溶液中,分析二氧化硫使两溶液褪色的原理是否与使品红溶液褪色原理一样?这样就将思维的过程延续到了课外。

三、善于利用失败实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来讲永远都有无穷的吸引力,无论演示实验还是分组实验,学生看实验、做实验的热情都是最高涨的,注意力也是最集中地。所以,教师要提高教学课堂的效果,做好每个实验是至关重要的。但在实验中会有失败、会有错误、会有意外现象发生。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呢?我觉得“错误时宝贵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它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这些实验中德“败笔”成为教学中精彩的一笔。比如,在做海带中是否含碘的分组实验中,常有学生因多加氧化剂没有检验出碘,实验失败了。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找原因,然后重做实验,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试验成功不是随意的,同时还能让学生获得新知识――过量双氧水能将碘单质氧化成碘酸根。

通过意外事件的转化,不但能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而且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更加深刻。因此,把教学意外变成一种教学资源,把“败笔”变为“亮点”,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借鉴的一种基本教学策略

四、善于捕捉创新点,让学生更加自信

课堂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课堂中教师必须构建动态生成课堂,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药善于捕捉教学的创新点,以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第2篇

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教学设施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它应该涵盖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学的质量因素,即教学行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成果;二是教学的数量因素,即单位时问内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就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二是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学生学会了什,学到了多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底线,离开这个底线,所谓高效语文课堂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怎来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设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该有明确、具体、适度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时就有了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就可以增强目标性动机,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目标的确立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取舍。那教学内容取舍的标准是什呢?

教学内容的取舍应该着眼于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哪些知识是新出现的,哪些是再现的;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学习能力,哪些问题对于学习者是无效的;如何利用再现的知识和己有的能力分析新材料,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这些问题都是有效教学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汪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谓有效的知识是指学生未知且学后奏效的教学内容,包括新的学习材料以及相关知识。根据上述定义,有效知识要潢足两个条件,一个是“未知”的,一个是能够学会的。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如果讲授的内容是学生已经习得的知识,或者是他们学不会的内容,就是“正确而无效的知识”。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有效教学不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是否丰富或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有效的知识量。

教学目标规定了教学内容的设计,影响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障。

二、转变学习方式,确立学习主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规定,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学习方式转变的核心理念,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强调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

其实,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不一定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所得。因此,探究教师的“量”与学生的“得”的统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不可回避的问题。这里的“量”指课时量,也指完成教学任务的工作量,“得”着重指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有效接受与能力迁移。因此不管学校安排多少课时,教师使用多少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如果学生仍是一味被动接受,教师没有促成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只靠单方面去完成工作量,在课堂上这样特定时空完成的任务再多,也是难以取得实效的,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一切提高效率的方法都难以实施。

三、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优化课堂结构,就是剔除无效教学环节(这也是一种减“量”),统筹课堂动态的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结构都是由以下几步构成: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分析题目含义,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分析写作特点。一般说来,以上几个环节对解读文本是必要的,但不等于说解读文本必须按照这几个环节展开。这样的模式禁锢了对文本的精彩解读。

优化课堂结构,就要对许多环节精心整合。纵观教材,鲁迅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歌、《史记》的篇章都是教材中选择较多的,而日,分散在不同年段。有必要反复多次介绍鲁迅、李白、杜甫、司马迁吗?虽然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在解读文章时不能回避,但不必把这些当成解读文章的核心因素。至于写作特点,以往那利•教师先列出条条框框,然后再用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加以说明的做法,并不能使学生将所谓写作特点转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杜郎口教学模式;轻负;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7-060-01

在日常的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中心,而老师更多的体现出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老师首先是要做到激发学生的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是要向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多样化机会,从而在和学生合作交流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中,指点他们真正学到数学学习的思维方法和能力,为更深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理论研究

1、轻负高效课堂的教学目标

其一是轻负。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不再是灌输和死记硬背的舞台,而是培养学生学会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终身发展能力的途径。其二是高效,经过有效的课堂探索,实现课堂的高效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就要将学生从盲目学习和努力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 课堂45分中的教学潜力,让学生在这45分钟内以最佳的状态,最积极的态度,实现学习的高效。

2、轻负高效课堂的特征

主动性,主动就是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索取。生动性,生动更多的体现为课堂上的内容和形式上,也就是说一定要将课堂的情感价值体现出来,学生既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乐于学习,不再有任何的厌学情绪。生成性,课堂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脑海中的问号,让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都能够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让不同的思维实现激情碰撞,从而实现不同学习方法间的相互启迪,充分实现课堂价值。

二、实论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和方法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情感和态度及价值观这是个人精神需求的升华。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要获取知识和成功体验,还要得到老师给予的情感和价值目标上的重视。老师首先要合理的制定教学的总体目标,防止出现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的超纲行为。

2、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课堂气氛

“教有法,而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要求,但是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都要落实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上。在杜郎口教学模式中,“预习—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拆分为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就是通过同学间的交流预习情况,来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分组合作就是老师要将本课堂的教学任务分配到各个小组内,每个小组要完成其中一项任务;展示提升就是要小组内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将小组任务进行分析;穿插巩固就是小组在其他小组进行展示时要对展示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达标测试就是要求老师以各种方式比如试卷、纸条等检查学生的课堂目标达成情况。

3、用杜郎口教学模式进行轻负高效课堂建设的个案展示

课堂任务:一元一次不等式

第一环节:预习

首先分组并分配预习任务。然后小组成员预习课本,交流讨论。在预习完成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分配的任务。

第二环节:展示

老师在控制课堂进度时,结合各个小组的实际进展情况,要求每个小组都要派出代表进行本组的成果展示。

第一小组代表:我们小组首先进行本组展示,然后读题。

问题1当xay,则a应该满足的条件是()。

(A)a=0 (B)-a=0 (C)a>0 (D)a

在我们思考这道题目时,发现当不等式的两边乘a之后不等号的方向变了,所以结合不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判断a

第二小组代表:这也就是说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发现“ax>ay”的不等号发生了变向,所以解决这类题目首先就要观察不等号的变化。

老师:对的,这位同学所理解的很对,所以请大家再次看一下不等式的几条性质。之后开始第二小组的展示。

在展示这个阶段,通过交流,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想法进不断的吸收和反思,然后进行辩论和交流,发现问题的不同的侧面和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以新的角度认识原有问题,这样就可以将知识掌握的更牢固,也培养了创新精神。

第三环节:反馈

老师通过观察同学在讨论中出现的争议和遗留问题,来进行分类指导。老师在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对学习困难的学习进行特别指导,达到“优等生吃饱,学困生吃好”的目的。

三、结语

进行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要求我们老师将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交给学生,运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在课堂上进行高密度的重难点知识重复,以自主参与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手段,经老师课堂的宏观指导,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建设之路也就会越走越顺。

参考文献:

[1] 罗展明.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J].考试·教研,2009.9.

[2] 文闻待,杜郎口“高效课堂“的效率性特征[J].教学新论,2009.9.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以人为本;化学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39-04

人是课堂教学最重要、最能动的因素。以人为本的课堂是达到了师生“自我实现”、洋溢着丰满人性的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是体现了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潜能释放出来的教学。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缺乏对以人为本理念的理性思考和必要的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容易倾向于外在的、强化的训练,而忽视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内在要求与精神需要,这导致教学功利化、教学策略不合理、教学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质量的取得则是以师生身心的疲惫作为代价来换取学生分数的进步,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丧失与教师普遍的职业高原现象,大大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实践以人为本的高效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提出些有价值的建议。

一、积极学习情绪的营造

学习需要积极情绪的参与,情绪影响着学习过程的质量和效率。情绪对学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机性、信号性以及感染性三方面:积极的情绪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和学习的动机;情绪的信号性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了解;情绪的感染性有助于沟通感情和引绪体验。情绪对于学习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解决新的、更加复杂的任务,消极情绪则会使学生学习时的智力活动受到阻碍。很多学生是凭兴趣而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教法选择,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风趣的课堂。

(一)情境激励能诱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

在开始讲课前的几分钟,给予学生一定的情境激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通过设计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生活事件明确学习的价值与意义,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实验探究问题建立“愤”“悱”状态,激发学生好奇心和积极思考;通过言语激励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通过设计有认知难度、挑战性、诱惑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期盼心理,继而大脑开始兴奋,思维开始激活并启动,学生因此自发地进入探索和研究的科学发现的模拟阶段。

例如,在讲化学肥料课题时,教师可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出发,让学生了解化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如何处理污染,通过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来促进其对本节课的兴趣。教师同时提出“同学们知道土壤也会缺钙吗?”的问题,让学生疑惑丛生,兴趣倍增,从而把学生引入学习的佳境。在讲氢氧化钙一节时,教师可拿出一个学生平时爱吃的小食品,取出包装中的干燥剂,让学生猜测这个干燥剂的主要成分、它的作用、它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等。如果有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可将小食品奖励给他。这种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让学生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

(二)教学情绪的营造需要情绪激昂的教师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会相互影响。教师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常常会不经意地感染、打动学生,使学生渐入情绪情感唤醒状态;相反,教师精神萎靡、情绪低落,常常会使学生的情绪情感由激情状态或正常状态转入休眠状态。面对一批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迷惆怅的学生,就是处于激情状态的教师也不能幸免其负面影响。学生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情绪情感上的协同变化。Ⅲ

幽默的语言是一种才华,教师的幽默感更是一种力量,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多得的品质。它打破了课堂内死水般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例如,在学习“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对于通氢气和酒精灯的先后顺序,学生很容易混淆,于是有教师总结出“氢气早出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同时幽默地说:“大家要向氢气学习,千万别像酒精灯那样迟到早退呀。”

(三)身体学习系统参与调动学习情绪

身体学习系统是认知学习系统的一部分,运动、戏剧、舞蹈以及音乐表达等都与身体学习系统有关。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游戏、故事、竞赛、表演、音乐、体育活动等手段来引发学生的积极情绪。这些身体运动系统的参与对抽象的概念或原理教学的理解将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持久的兴趣。例如,在讲酸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设置游戏场景,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四个活泼金属的“潜水运动员”的比赛,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出比赛过程中四个活泼金属在酸中表现出的不同金属活动性。

二、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接受外界信息时,由于参与的感觉器官不同,记忆的保持率也会不同。在学习知识时,如果只靠听,3小时后还能保持70%;只靠眼看,能保持72%;视听并用,则能保持85%以上。如果过两天后再测查,只用听的方式能保持20%;只靠看,能保持30%;听看结合,能保持50%;边听、边看、边写、边说、边做,能保持70%以上。之以如此,是因为外界各种信息通过感官传到大脑皮层的通路不一样,如果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大脑皮层的多条神经通路也会各自发挥作用。这样,即使某一通路的记忆痕迹消失了,其他神经通路的记忆痕迹仍然存在,仍可以保持记忆的牢固性。此外,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H.Gardner)在《旨能的结构》一书中指出,我们每个人的大脑至少由七种智能构成,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一动觉智能、人际智能、认知智能,学生都有一套他们自己可以利用的智能强项和策略。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同时动脑、动手、动眼、动口、动笔的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模式能高效地提高学生记忆力,并能满足不同智力倾向的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使每个学生所擅长的智力都充分运用到学习之中,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例如,教学实验之前,教师留时间让学生先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与假设进行下一步的实验。上讲台操作的学生要边操作边向其他同学说出自己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本组同学可在讲台下口头协作,提出问题并指导纠错。每一个步骤结束时,教师要让学生马上进行随堂练习。这种同时进行思考、操作、讲解、观察、练习的实验教学

就实现了动脑、动手、动口、动眼、动笔相结合的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其基本模式是:动脑思考(明确问题,提出假说)一动手实验(验证假说)一动口说出实验操作的步骤及注意事项(明确实验步骤,纠正实验操作习惯)一动眼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反应原理)一动脑思考(得出科学结论)一动笔练习、运用(交流解释与应用)。

多感官表征协同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强化了学习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知识的呈现逻辑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匹配

脑科学研究表明,大脑优先记忆那些有意义的、与已有知识或体验相关联的信息,如果信息没有意义和价值,大脑找不出任何记住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学生更倾向于关注和学习有趣的或与自己密切相关的内容。同时,个体从千变万化的外界环境得到的信息与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不一致时,就会意识到差异和矛盾,形成好奇心,并改正不和谐的活动。所以知识的呈现逻辑对教学效率的影响很大。教师要重视知识呈现逻辑的设计,从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出发,寻找最佳的知识呈现方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与学习动机。

例如,浓硫酸稀释的教学一般为教师演示正确的操作方法,教师再进行操作要点的总结,最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教材最后一段注意事项。而有的教师将知识呈现逻辑改为先让学生猜测浓硫酸加入水中和水加入硫酸中有什么不同,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学生先带着问题进行假设,然后教师再进行实验演示操作,最后让学生进行稀释要点和注意事项的总结。从课堂教学效果来看,知识的呈现逻辑为“学生思考假设――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分析――学生总结”的效果好于呈现逻辑为“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分析――教师总结”的效果。前一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思考,培养一种科学的分析思维,这也就是科学素养潜移默化的培养。

知识的呈现逻辑要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需要,还要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之间能够进行同化与顺应,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图式之间能够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上顺利学习,才不容易产生知识漏洞与冲突。如果学生的知识逻辑链之间缺少衔接,就会产生学习困难,最终导致学习厌倦。例如,在讲授中和反应时,从中和反应的应用中引申出中和反应的概念与本质,有助于提供知识的意义价值,激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但是如果处理不恰当,就容易使学生感到知识跳跃过大,不容易接受。如果学生与新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距离,教师就要事先给学生搭建脚手架,让他们不仅能够看到“香蕉”,且努力一下还可以拿到。其基本流程是: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搭脚手架)――讲应用(激发好奇)――进入新知识一回顾应用。

四、首因―近因效应的安排

首因一近因效应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首先(第一个高效期)和最后(第二高效期)接触的信息或材料记忆最好,对中间(低效期)的内容记忆效果最差。所以,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有效利用时间,合理分配时间。

第一,在第一高效期,一般认为在一节课开始的前10分钟左右,首先要教授新的知识,这是保持记忆的最佳时间。教师一定要避免将宝贵的高效时间用于课堂管理或安排复习(比如训话或点名等非学习的任务),应教授学生新的、极为重要的知识。许多教师喜欢将复习放在课前,这通常要占用很长的高效学习时间。笔者认为应该将复习内容放在课程中间穿行,如果课前复习时间太长,超过了10分钟以上,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大大降低。分散复习的效果要远远优于集中复习,复习应该与新课同时进行,在进行新课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前面知识的复习,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大约20分钟后,学生注意力逐渐减弱,低效期产生了。在低效期,教师要改变知识的教授方式,可设计问题解决、课堂讨论、活动或练习等内容,将学生调动起来充分参与智力活动。如上课20分钟左右时,一位教师拿着Fe+2Hcl=Fecl2+H2的演示实验的试管在教室中绕圈请学生观察,有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试管到我这里时就不反应了?”教师及时地肯定了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然后马上让全班学生通过计算化学物质的量来解决这个问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推动学生高水平思维技能的学习活动,能最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将低效期时间高效地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质疑精神。

第三,在第二高效期即在学习结束前的10到20分钟,这个阶段虽然学习效果不如前10分钟那么好,对大脑而言仍然是有效的学习时段。“教师在这个时段应该及时总结、复习并运用知识,可以留五分钟让学生以各种方式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回顾反思,可让学生用对比法、概括法、提纲法、思维导图法、比喻法进行知识的梳理,教师及时评定和总结。例如,有学生将实验室制氧气的步骤用“查、装、定、点、收、离、熄”七个字概括,用谐音将其幽默的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种谐音式概括复习,删繁就简,择精选萃,有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

五、科学思维方法的学习

科学思维方法是学习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科学思维方法具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程序性和规范性的特点,必须在观察、思考、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它主要包括抽象、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联想等几种基本的思维方法以及结合这些思维方法形成的方法流程。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完善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超越现状的科学精神。

例如,利用类比法可以建立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联系,依据知识与已有经验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似性进行推理和迁移,从而作出可能的判断。通过类比,学生可以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化难为易,化隐为显,化陌生为熟悉,使问题得以解决。例如,向学生讲授核外电子排布三个原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形象的类比。保里不相容原理可以类比成一个宾馆各个房间内每张床最多容纳两个人,但两个人不能睡同一头,因为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洪特规则可以类比成当一个房间内有空床位时,就不要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而应当尽可能分开到不同床位上去,并且头朝一个方向;能量最低原理可以类比成一个人坐着比站着稳定,躺着比坐着稳定,站着势能高于坐着势能,坐着势能高于躺着势能,能量越低越稳定。这样在愉快活跃的气氛中,学生就掌握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能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

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形成初步的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它主要有两种思维流程。模式一:化学实验问题―化学实验事实(或科学抽象)一科学结论―交流解释与应用。该模式是探究的化学实验的基本模式,很多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概念、定律、原理等,都可以通过此模式获得。模式二:提出化学问题一提出化学假说一验证化学假说一得出科学结论一交流解释与应用。因此模式以假说和验证为主要内容,由于要求学生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和推测,发表自己的见解,因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两种不同的演示实验教学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

六、教师教学特色的彰显

教师的职业信念、专业态度、知识技能、教学方法等都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的性格特点也会导致他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我们根据教师不同的气质风格将教师分为研究型、魅力型和情感型。

研究型的教师富有教学激情,善于研究教学问题并总结归纳方法,喜欢观摩反思,自主构建实验模型并反复运用。他们善于广泛借鉴教学经验,不断总结教学策略方法,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随机应变,特别注意考虑学生兴趣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喜欢使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和生活物品革新实验设备仪器与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魅力型教师性格幽默风趣,语言形象生动,有很好的亲和力,对于任何一个哪怕是乏味无趣的课题,都能找出其中蕴含的幽默元素,或利用课堂突发事件引人发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他们善于运用恰当比喻,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并能够根据学生差异找到他们的闪光点。

高效课堂的教学策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高效阅读;散文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化策略探索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目标,当然,作为语文课堂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更是值得探索研究的内容。因为对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者甚多,但可用于实践且高效化的课堂阅读教学策略还未见可露锋芒。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效率难以提高一直困扰着一线教师,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困惑。怎样的教学策略能使中学语文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步入高效化,在长期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近三个多学期的潜心钻研和认真总结,现已形成了令学生喜欢,自己教得轻松,教学效果明显的可行性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确定目标

在实施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写作思路,围绕教材中可开发利用的文本教学资源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一堂课教什么怎么教,全靠目标来导航。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确定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整体感悟,领会主旨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句和关键词,通过整体感悟把握文章主旨,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因为写作是讲究气势的,整体把握课文才能追随作者的气势,才能深入的理解文章。这一方法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的教学中用的较为成功。我通过速读课文并复述内容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受文中“我”对童年生活的留恋。然后采用抓关键句和关键词的方法引导学生梳理了散文的思路:在百草园的生活―在三味书屋的生活;进一步感悟了散文的主旨。

三、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或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化学生,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学中,教师应始终扮演作者或主人公的角色,将自己置身于作品中,才能动之以情地感染学生,使其动之以情地投入在阅读中,久而久之,学生便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一方法在我教《背影》一课时实验的较为成功。在教学环节中我在借助音频朗读以情感打动学生的基础上设了这样的情境:假如文中的“我”就是你自己,与父亲车站送别时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几十年以后你读到的父亲的信会是什么内容,你会有和“我”一样的情感吗?要求学生畅所欲言,此刻学生个个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投身到了主体活动之中,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树立问题意识,实现创新阅读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明确目标,把握主旨之后认真研读文本,围绕目标提出阅读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设法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勤于探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样在新问题不断提出不断解决的过程中,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如:《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朗读课文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提出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怎样理解?文中的描写有什么特点,起什么作用?文中渗透着作者怎样的情感?等问题。教师对他们的提问一一鼓励后,顺水推舟,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步入了激烈的讨论之中,经过十分钟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水落石出。学生已理解了关键句的含义,明确了文章的主旨和白描手法及其作用,此刻教师引导学生顺其自然的把握主旨后再用启发式提问“你能用白描手法说一说家乡雪后的景象吗?学生很快的就进入了课堂模拟口头创作的氛围中,这样在不断探讨中实现了由阅读到创作的能力提升。实现了散文阅读的创新。

五、合作学习,培养潜能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启发学生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问题,此时教师要适当调控,选择与本节阅读课目标吻合的问题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培养其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种学习方式能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也使学生在不断合作中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六、类文拓展,扎实巩固

在课堂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选择与探究的文本类似的文段进行课堂阅读拓展训练,既利于检测教学效果,又便于巩固阅读方法。同时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进而通过拓展训练实现人文因素的熏陶。

七、总结收获,适时评价

在课堂散文阅读教学结束时,教师应指定学生及时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方法,获得了那些启示,悟出了什么道理。并说说今后读类似文段应该怎么读。这样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阅读和感悟能力。期间,无论学生总结得深还是浅,教师都应给予鼓励性评价,对学生出现的偏差,教师在巧妙纠错的同时鼓励他敢于总结的勇气。这样能使学生获得自信,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散文阅读教学应在阅读目标指引下,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领悟能力为重点,最终使学生养成勇于提问,善于总结的散文阅读习惯,达到提高课堂散文阅读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