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洛阳纸贵出自

洛阳纸贵出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第1篇

1、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

2、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很大。 故事出自《国语·吴语》;

3、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故事《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

4、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第2篇

一、忌望文生义

要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必须弄清楚成语每个语素的含义,不能想当然。这是考生在成语运用中最容易出错的地方,究其原因,是考生平时记忆成语时不准确,只从字面意思“推断”该成语的意思,结果造成理解错误。例如:

(1)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弄巧成拙:想要巧妙的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不能理解成“事与愿违”。

(2)他最近出版了—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2004年高考北京卷题目)

“文不加点”中的“点”是“涂改”的意思。文章一气写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注意:“点”不能理解为“标点”。

(3)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稍纵即逝:稍一放松就过去了。形容时间或机会极易失去。不能用来形容川剧的变脸。

(4)机场附近山顶的大量无线发射台严重影响飞行安全,目前虽有一些已搬下山,但这对实现机场净空不过是九牛一毛。

九牛一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能用来指“机场净空”。

(5)这两位进城打工的农民遭到保安人员的非法拘押和刑讯逼供,他们在被毒打后忍无可忍,不得不承认偷了商场的物品。

忍无可忍: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根据句意,“忍无可忍”应改为“被逼无奈”或者“无奈之下”。

(6)在伊拉克战争期间,一些女记者直接到前线采访,其冒险程度无异于火中取栗。“火中取栗”在高考全国卷曾考过。“火中取栗”出自法国谚语,一只猴子和一只猫看见炉火中烤着栗子,猴子叫猫去偷,猫用爪子从火中取出几个栗子,自己脚上的毛被烧掉,栗子却被猴子给吃了。该成语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7)这件事对我无异于晴天霹雳——一块珍藏多年、价值连城的璧玉,顷刻变成一块一文不值的瓦片。 “一文不名”是一个钱也没有的意思,名:占有。不能理解成“一文不值”。

(8)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不能理解成“逐步降低”。

(9)他心爱的书籍,经过再三处理,还是没有地方放置,只能堆在地上或塞在床下,生活的屈辱和窘困,无出其右。无出其右:没有能比他更出色的了(古代以右为上)。不能理解成“不离开身边”。

(10)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差强人意”意思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不能理解成“比较差”。

二、忌感彩不当

一般来讲,成语不能褒词贬用,也不能贬词褒用。例如:

(1)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在劫难逃”是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应该用于好人或好的事物不可避免地遭到不幸,不能用于“劣质产品”。

(2)当中国女排捧回冠军奖杯时,举国弹冠相庆,无不佩服和教练的坚韧和勇气。

“弹冠相庆”指掸去帽子上的灰土互相庆贺即将做官。现用来形容坏人得意。此例犯了贬词褒用的毛病。

(3)这位文学老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他最善于在田间地头和锅台灶边捕风捉影,从普通百姓的日常小事中发现劳动之乐、生活之趣和人性之美。 “捕风捉影”比喻说话或做事时用似是而非的迹象做根据,是一个贬义词,此例也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

三、忌不看对象

有些成语适用不同对象,比如有的成语用于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如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耳鬓厮磨、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相敬如宾、破镜重圆等),有的成语形容写文章或文学艺术(如文不加点、一挥而就、挥洒自如、呼之欲出、倚马可待、信手拈来、江郎才尽、烘云托月、鸿篇巨制、洛阳纸贵、不落窠臼等),还有其他一些情况,一旦不注意,很容易误用。比如:

(1)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繁华的环境,用来形容晋商大院显然用错了对象。

(2)近年来,一些正值豆蔻年华的大学生沉迷在网吧里,从而荒废了学业,浪费了青春,真让人痛惜不已。

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第3篇

1.一道道的闪电,刺目的蓝白之光,然后是震耳的雷声与倾盆大雨。四面八方都是响亮的水声,挟带着浓重土腥和腐烂水果气味的湿风从窗棂灌进洞房。红烛将残,抖抖颤颤,终于熄灭。我感到恐惧。一道持续数秒的闪电猛烈抖动着,在这瞬间我看到小狮子闪闪发光的眼睛。她的脸在闪电下宛若黄金。然后是一声近得仿佛就在院里发生的雷声,还有刺鼻的焦糊味儿。小狮子一声惊叫,我与她抱在了一起。我原本以为小狮子是块木头,但没想到她是一个木瓜。一个饱满充盈,轻轻一碰即会淌出汁液的木瓜。

(节选自莫言作品《蛙》)

2.他上身穿着一件砖红色的羽绒服,油渍斑驳,闪闪发光,如同铠甲。正是农历四月时节,熏风送暖。遥远的麦田里,小麦正在灌浆。远处的池塘和近处的牛蛙养殖场里,蛙类正在追逐并发出响亮的叫声。年轻姑娘们,已经穿着轻薄的绸裙在展示身段,而这老兄,竟然还是这样的打扮。看着他我都感到热,但他却团缩着身体发抖。他的脸是古铜的颜色,头顶秃了的部分,似用砂纸打磨过一般闪闪发光。我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戴上一副肮脏的口罩,是为了遮住那个引人注目的鼻子?他的目光,从深陷的眼窝里射出,与我畏畏缩缩的目光相碰。我慌忙避开,去看他的狗。他的狗也在看我,也是那样冷漠而茫然的目光。

(节选自莫言作品《蛙》)

3.车底的弹簧板嘎嘎吱吱地怪叫着;头不断地碰到驾驶楼的顶棚。听到司机骂道路,骂人;粗俗的语言出自一个比较秀丽的之口,产生黑色的幽默。禁不住看了一下她。她穿着一套蓝帆布工作服,粉红衬衣的领子高高地钻出来,护着一段白脖子;双眼黑里透绿,头发很短,很粗,很黑,很亮。戴着白手套的手攥着方向盘,夸张地打着方向,躲避着陷坑。往左打方向时她的嘴角往左歪,向右打方向时她的嘴角向右歪。

(节选自莫言作品《酒国》)

4.卷扬机绞着银灰色的钢丝绳,哧溜哧溜转动着,因为生锈,也许是油漆,铁架子在阳光下呈现出暗红的颜色,很脏。那巨大的定滑轮是黑色的,很严肃。川流不息的钢丝绳放射着虽不耀眼但十分吓人的银亮,让他联想到盘结在一起的毒蛇。眼睛感受色彩和光芒的同时,听到定滑轮唿隆隆的转动声、钢丝绳嘎嘎唧唧的抽动声以及从地下发出的沉闷的爆炸声。

(节选自莫言作品《酒国》)

5.拐进高粱地后,雾更显凝滞,质量更大,流动感少,在人的身体与人负载的物体碰撞高粱秸秆后,随着高粱嚓嚓啦啦的幽怨鸣声,一大滴一大滴的沉重水珠扑簌簌落下。水珠冰凉清爽,味道鲜美,我父亲仰脸时,一滴大水珠准确地打进他的嘴里。父亲看到舒缓的雾团里,晃动着高粱沉甸甸的头颅。高粱沾满了露水的柔韧叶片,锯着父亲的衣衫和面颊。高粱晃动激起的小风在父亲头顶上短促出击,墨水河的流水声愈来愈响。

(节选自莫言作品《红高粱》)

6.局促地站在河堤上,罗汉大爷彻骨寒冷,牙齿频繁打击,下巴骨的疼痛扩散到腮上、耳朵上,与头顶上一鼓一鼓的化脓般的疼痛连成一气。清冷的掺杂着高粱汁液的自由空气进入他的鼻孔、肺叶、肠胃,那两盏鬼火般的桅灯在雾中亮着,杉木栅栏黑幢幢的,像个巨大的坟墓。罗汉大爷几乎不敢相信,这么容易就逃出来了。他的脚把他带上了那座腐朽的小木桥,鱼儿在水中翻花,流水潺潺有声,流星亮破一线天。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呀,什么也没有发生。本来,罗汉大爷就可以逃回村子,藏起来,躲起来,养好伤,继续生活。可是,当他走在木桥上时,听到在河南岸,有个不安生的骡子嘶哑地叫了一声。罗汉大爷为了骡子重新返回,酿出了一幕壮烈的悲剧。

(节选自莫言作品《红高粱》)

7.钱雄飞竭力做出视死如归的潇洒模样,但灰白的嘴唇颤抖不止。钱的掩饰不住的恐惧,恢复了赵甲的职业荣耀。他的心在一瞬间又硬如铁石,静如止水了。面对着的活生生的人不见了,执刑柱上只剩下一堆按照老天爷的模具堆积起来的血肉筋骨。他猛拍了钱雄飞的心窝一掌,打得钱双眼翻白。就在这响亮的打击声尚未消失时,他的右手,操着刀子,灵巧地一转,就把一块铜钱般大小的肉,从钱的右胸脯上旋了下来。这一刀恰好旋掉了钱的乳粒,留下的伤口酷似盲人的眼窝。赵甲按照他们行当里不成文的规矩,用刀尖扎住那片肉,高高地举起来,向背后的袁大人和众军官展示。然后又展示给操场上的五千士兵。他的徒弟在一旁高声报数:“第一刀!”

(节选自莫言作品《檀香刑》)

8.他感到钱的肉很脆,很好割。这是身体健康、肌肉发达的犯人才会有的好肉。如果凌迟一个胖如猪或是瘦如猴的犯人,刽子手就会很累。累是次要的,关键是干不出俊活。他们如同厨房里的大师傅,如果没有一等的材料,纵有精湛的厨艺,也办不出精美的宴席。他们如同雕花木匠,如果没有软硬适中的木材,纵有鬼斧神般的技巧,也雕不出传神的佳构。师傅说,他在道光年间做过一个伙同奸夫谋杀亲夫的女人。那女人一身肥肉,像一包凉粉,一戳颤颤巍巍,根本无法下刀。从她的身上切下来的,都是些泡沫鼻涕状的东西,连狗都不吃。更何况那个女人最能叫唤,鬼哭狼嚎,弄得人心烦意乱,没心思精雕细琢。师傅说女人中也有好样的,也有肌肤华泽如同凝脂的,切起来的感觉美妙无比。

(节选自莫言作品《檀香刑》)

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纾;翻译策略;增词;删减;改写

中图分类号:I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2-0254-02

引言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又取“枫落吴江冷”之意自号冷红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中国翻译史上,林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译作数量之多,影响之大,至今依然为海内外所注目。

1897年3月,林纾爱妻去世,悲情难遣,在马尾偶遇从法国留学归来不久的同乡旧友王寿昌。王谈及法国小仲马(Dumas,fils)的小说La Dame aux Camelias,提议与林合译此书,名为解林纾忧郁,实为向国人介绍一本好书。感怀于故事中的悲壮缠绵情节,林纾欣然同意与王合译此书,并将译作取名为《巴黎茶花女遗事》(以下称林译)。该书1898首次出版,一时洛阳纸贵,“《巴黎茶花女遗事》行世,中国人见所未见,不胫走万本”[1]。严复的一句“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2],更是形象地记载了该书在当时所引起的轰动效应。《巴黎茶花女遗事》开创了翻译西方文学作品的先河,并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清末士人的观念,“在近代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3]。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多数读者不懂外语,不了解西方文化,对于西方文学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而且原作者和原作品在法国影响平平,该小说译作何以在中华土地上产生如此大的轰动效应?细细深究,林纾通过灵活使用增词、删减、改写等翻译策略对原作所进行的创造性、艺术性加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中国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障碍,是该小说译作在中国获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

一、减词

林纾采用的翻译手段中,删节现象最为常见。林纾译本在篇幅上与其他译本有着很大差别,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例,La Dame aux Camelias法语原版145页,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8年英文版2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王振孙译本223页,2008年译林出版社郑克鲁译本205页,而商务印书馆1981年林纾译本仅84页。不可否认,这和林纾使用古文翻译且文笔简练可能不无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林纾为了适合中国读者的口味而对原作所进行的恰当的、艺术性删减。

由于文化传统不同,林纾所处时代的中西方文学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传统以情节连贯的故事性见长,擅长用人物的语言行动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重曲折离奇的情节描写,而轻环境、人物肖像及心理描写。西方小说与之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对于环境、外貌和心理描写着墨较多。如果将西方小说中的全部文字照搬译出,很可能会令中国读者觉得译文拖沓冗长,进而影响到对于译作的接受。在《巴黎茶花女遗事》中,林译所关注的是小说情节,而对原作中的环境、人物肖像、心理的描写则加以删减。

除节译之外,出于读者习惯和读者接受的文学模式等因素的考虑,林译还选择了省略不译的翻译策略。首先,对于原文出现的与故事情节关系不大的细节描写,林译常省略不译。如在处理原文中关于拍卖会现场的文字描述时,林译将长达数行的文字完全删除,连影子也不见。林纾做如此删削,目的是使翻译的西洋小说更符合中国民众的欣赏习惯,从而赢得读者的接受、认可和喜爱。其次,译者谨慎地对待原文有悖于译语社会文化规范的内容和描写。小仲马在《茶花女》开篇中有一段关于的表述,但在林译中这部分却被省略了。究其原因,可能是译者考虑到译语文化的价值观以及译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小说讲述的是一个的故事,虽活跃于巴黎的交际圈,但却热情真诚、未丧失心灵的纯真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原作者小仲马不但对的境遇给予同情,更呼吁整个社会把当做人来对待,因为她们也有尊严,也有权利获得必要的、起码的尊重。这显然严重违背清末士人的传统道德价值观,更违背读者的接受模式。鉴于《茶花女》开篇关于的故事的讲述是不易为清末时人所接受的,译者干脆将该部分内容省略不译,从而使译文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审美标准,自然也更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

二、增词

林纾在翻译中还运用了增词法,使他的译文更加逼真,更接近中国读者,也更具有吸引力。正如张俊才在他的《林纾评传》中所言:“这些增补经常是在原文基础上加上补充和润色……这些增补无疑使文章更富有意境美和艺术表现力。”[5]

林纾所处的时代,国人对于西洋文学的写作手法尚且陌生,于是林纾以中国文化标准和中国读者愿意接受的模式为基准对原文增添了许多解释性说明文字,以方便中国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促进法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沟通交流。在林纾之前,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很少使用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者,中国传统小说创作惯于使用全知人称,以便于言说者对发生的事情给予评判以及故事情节的展开。原作中,小仲马恰恰使用了第一人称作为叙述者。

中国传统小说一般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而西方小说则时常有一些倒叙、插叙和补充说明。为了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林纾对于原作进行了大量的解释性说明。例如,小仲马原作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加之使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模式,这些技巧对于那时的中国读者来说尚且陌生,因而为了使读者保持清晰的思维,不至将上文所述与下文的亚猛之回忆相混淆,译者在翻译时特意添加了“以下为亚猛语:亚猛曰:余一日在巴黎 ……”[4],从而提示读者下面的文字是亚猛在回想过去之事。

在该译作的首页,译者以小字形式加上了这样一段文字:“晓斋主人归自巴黎,与冷红生谈,巴黎小说家均出自名手。生请述之。主人因道,仲马父子文字于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马克格尼尔遗事 》尤为小仲马极笔。暇辄述以授冷红生。冷红生涉笔记之。 ”[4] 这段增加的文字意在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原文颇具文学价值和翻译价值,因为“巴黎小说家均出自名手”,“仲马父子文字于巴黎最知名,《茶花女马克格尼尔遗事》尤为小仲马极笔”,而这番话语恰恰又是刚刚从巴黎归来的晓斋主人所述。同时,这样的行文模式符合中国小说叙述形式和读者的阅读习惯。

中国与西方在伦理道德方面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法兰西民族一向以热情著称,喜好浪漫风雅,在小仲马所生活的时代,法国男女之间的交往愈益自由。像“举皓腕,余即而亲之”[4]的举动,当时崇尚和信奉“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读者必然是难以接受和非常反感的,因此林纾在描述了马克和亚猛这一见面礼后用括号的形式增加了说明:“此西俗男女相见之礼也”[4],意在阐明,原文主人公的这一举动是西方社会男女相见的正常礼仪而不是国人所理解的“非礼”。这一解释性说明,既有助于中国读者正确理解原作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西方社会的生活观念和礼仪礼节,又有助于促进中西文化的沟通交流。

三、改写

为了更好地让中国读者接受译作,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除了使用增词和删节的翻译策略外,有时还对原文进行了改写。

林纾积极传承中国文学的艺术风格,他古文功底扎实、文学底蕴深厚,常选用一些具有中国文学色彩的字眼如“遗事”、“录”、“略”、“鉴”等为其译作拟定的书名。从书名翻译来看,原小说名为La Dame aux Camelias,只有“茶花女”之意,林译采用《巴黎茶花女遗事》,交代了该小说的发生地域在“巴黎”,暗示西洋之风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并用“遗事”二字透露出该故事为某人生前之事,引发读者悬念。这样的书名较为符合当时中国小说的惯常手法,能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引起读者的注意。在翻译小说中人物姓名时,译者将小说中人物的人名采取了中国式处理,简略其中的部分音节,采用易上口的两个字的名字,将女主人公Marguerite Gautier译为马克(后来译者一般将之译为玛格丽特・ 戈蒂埃),将男主人公Armand Duval译为亚猛(后来译者一般将之译为阿尔芒・迪瓦尔)。汉化的名字有助于拉近中国读者与西洋小说中人物的距离,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如,原作对马克外貌按字面直译过来应该是这样描述的:“黑玉般的头发,不知是不是天然馨曲的,在额前分披成两大络,消失在脑后 ……”而林译却将其改为 “发黑如漆覆额,而仰盘于顶上,结为巨髻” [4]。译文的描述显然迎合了中国传统士人心目中的美人形象,满足了中国读者的审美期待。

林纾是古文的拥护者,在翻译外国作品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古文的运用,这也是他的译文在当时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古文写作有诸如修辞、对仗、用典等多方面的要求,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使用了很多的对仗。由于英汉语的差异以及对仗表达形式方面的限制,译文中大部分对仗是通过对原文进行大幅度的加工而改造出来的。

结语

钱钟书先生在《林纾的翻译》中这样说道,“从一种文字出发,积寸累尺地度越那许多距离,安稳到达另一种文字里,这是很艰辛的历程。一路上颠顿风尘,遭遇风险,不免有所遗失或受些损伤”[7]。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闭关锁国,和西方社会在风俗习惯、阅读心理、文学手法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林纾的翻译策略和对原作的创造性、艺术性加工,极大地方便了中国读者对原作的阅读理解,真切再现了西洋文学和西方社会的画面,给干涸的中国大地吹来了异域之风,满足了中国读书市场之需,从而成功地搭建了中西文化交流之桥。

参考文献:

[1]薛绥之,张俊才.林纾研究资料[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91.

[2]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G]//严复集(二).北京:中华书局,1986:365.

[3]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08.

[4]林纾,王寿昌.巴黎茶花女遗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20.

洛阳纸贵出自范文第5篇

加快转变传统出版观念。迎接数字化出版的到来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一个依托自然界、人类社会各领域知识的积淀、创新和复制并依托科学技术支撑的文化产业,科技进步是引起出版业飞速变革的主要动因。数字化出版就是从传统出版嬗变出来的一个新兴业态产业,数字出版的概念是从2005年开始沿用的,它是指利用数字技术进行内容编辑加工,并通过网络传播数字内容产品的一种新型出版方式,其主要特征内容生产数字化、管理过程数字化、产品形态数字化和传播渠道的网络化。

数字化出版是人类文化的数字化传承的重要标志,它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存储技术、显示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融合并超越了传统出版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数字化出版是在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将所有的信息都以统一的二进制代码的数字化形势存储于光盘、磁盘等介质中,信息的处理与接收则借助于计算机或终端设备进行。它强调内容的数字化、生产模式和运作流程的数字化、传播载体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尽管数字化出版在我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了网络图书、网络期刊等新业态。

追溯我国出版业的历史,自人类文明以来,有文字可记载的历史,就是出版业的启开史,不管是在石壁上刻制的“石文”,还是在“司母戊大方鼎”上刻制的“金文”:不管是在兽骨、龟甲上刻制的“甲骨文”,还是在竹板子上刻制的“竹简”。不管是在孔子时代的“罄竹难书”,还是到了宋代沈括发明了活字印刷后的“洛阳纸贵”;甚至到了上个世纪出现的胶版印刷、全彩印刷,迄今所有记录文字的出版史,都无不是以介质为覆着物的实体出版形式而存在的。继而网络与数码的出现,霎时间为传统出版业划上了惊人的句号。全新的图书生产方式、储藏方式、阅读方式将会对传统出版予以颠覆或改写。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一“美国国会图书馆”,包括亚洲最大的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亦将很快成为“历史知识博物馆”。

虚拟无介质的数字出版会不动声色地将传统出版就地狙击。犹如“可达”、“富士”包括“乐凯”胶卷一样,一早上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将会颠覆人类原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阅读方式。对此,必须转变观念,迎接挑战,迎接“狼”的到来。

试想,传统出版业每年要破坏全世界多少原始森林?至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惊人般地沙化:造纸厂的污水排放威胁着人们的健康、破坏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印刷厂的油泥释放着大量有害物质,随之生产的图书、报刊被阅读后很快又被垃圾站收走,再去制成纸浆,继续污染环境。如果人们不是为了阅读这些个文字,不能不说是一种恶性循环。多亏有了数字化出版,非但保护了环境,而且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把大量的伐木工人、造纸工人、印刷工人、书刊发行人员彻底解放出来了。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传统出版和数字化出版,按照“十二五”提出的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当其冲的是先把观念转变过来,跻身于数字出版之列。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在依托高新技术的基础上,竭力推动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升级换代,相继出现的新媒体、新业态、数字化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消费方式渐成主流。美国的“苹果”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另外,在美国一家发行量很大的报纸,于2012年12月31日纸质报纸正式停刊,其电子版报纸远远超过先前纸质报纸的发行量,其电子版广告也远远超过先前纸质报纸的广告营业额。同样,在亚马逊上的电子书销量,已经超过了纸质实体书销量,可以看出,与电商巨头合作,业已成为传统出版商不得不接受的选择。亚马逊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电子书价位的高低,关键是整个图书市场的产业链都会因电子阅读而重塑。面对全世界出版产业调整发展的新态势,面对西方发达国家抢占了数字化出版的先机,如何进一步实现我国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能级跳跃,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与重任。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推动我国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重要基础。中央明确指出: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重要战略任务。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和核心产业,在文化产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肩负着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职责和重要使命。整个行业都面临着快速转型和快速升级,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业的转变业已成为必然趋势,对此,我们必须加快突破重大关键性技术,更好地运用共享技术,掌控网络技术、终端技术,进一步打破资源、体制和环境制约的瓶颈。早日跻身于跨国际的数字化出版行列。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推动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标志,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强国之梦的重要举措。从第一届数博会对“数字化出版”进行概念界定至今,经历了6年快速发展期的数字出版行业面临升级换代,正如《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指出的那样,数字出版已成为新闻出版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出版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业,已成为我国实现向新闻出版强国迈进的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建设出版强国的重要保证。从目前看,我们作为世界新闻出版大国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与世界新闻出版强国的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要实现从新闻出版大国向新闻出版强国的跨越,就必须加快出版方式的转变,即实现由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出版业的转变。

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变,是满足不断增长的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以及应对国际化数字化出版与挑战的必然选择。当前,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互联网络的普及,带来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高速增长。人们借助互联网络的QQ、微博等参与文化创作的热情和欲望日益高涨,网络文化出版、手机出版、博客家喻户晓。人们对数字出版产品的消费、需求日臻强烈,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互联网络,就是在地铁里人人都在阅读手机报。通过数字化出版人们获得知识、信息的渠道和途径如此轻松而便捷,人们真是乐此不彼,乐不思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只有转变传统出版方式,规范数字化出版、促进数字化出版、普及数字化出版。

另一方面,就是应对国际挑战的需要,互联网络、数字化平台都是高科技的产物,是很好的先进的工具,它没有阶级性,谁抢了先机,谁就会通过它把自己的文化向周边甚至向全世界辐射。我们有能力、有胆识、有技术登上这个“平台”参与国际竞争,将我们五千年文化向全世界辐射。为什么我们裹足不前,停留在传统出版的自茧中呢?因此,我们必须加快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凤凰涅槃般的嬗变,实现蝶化和浴火重生。通过数字化出版加大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世界辐射力,通过它使中国走向世界,使世界走进中国。同时进一步提升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数字化出版开启了升级换代之路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络在我国兴起之时,数字技术与出版业的相互联系与影响就日益加深了,数字出版在我国初见端倪。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新闻出版业对数字技术发展尤为关注,数字出版企业集团积极跟踪新技术,不断研发新产品,各种类型的电子书阅读器、手持移动终端新产品相继问世。一些传统出版企业加紧整合内容和技术资源,陆续推出自主品牌的电子阅读器等终端产品,搭建内容资源传播平台,与电信运营商通力合作,大力拓展手机出版业务。传统出版逐渐开始向数字化出版过度,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不断变革,数字化出版呈良性发展态势。

特别是,进入2011年以来,我国数字出版政策环境空前向好,产值再创新高,数字出版平台竞争不断加剧,渠道不断拓宽。2011年我国数字出版全年收入规模高达1377.88亿元,比2010年整体收入增长了31%。互联网广告512.9亿元、网络游戏428.5亿元、手机出版367.34亿元。同时,数字报纸、电子图书和互联网期刊平均增长幅度超过25%。可以看出,手机出版和网络游戏依然是拉动数字化出版产业的生力军,也意味着娱乐化产品在数字化出版中占据相当的比重。

“数字出版”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始于2005年,经过迅速发展,我国数字化出版已从幼稚期逐渐步入成长期,标志着数字化出版业已开启了行业升级换代之路。

产品形态不断丰富。从有线网络技术的互联网新闻、互联网出版、互联网游戏、移动通信技术的手机报、手机电子书、手机音乐、手机游戏。到无线网络技术的电子书、平板电脑以及各种手持移动终端设备的出版物,等等,无不显示出高新技术与内容的强大优势。

数字化出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指导与推动。国务院颁布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是《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都将数字化出版纳入到重要的扶持领域。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还就数字化出版产业和电子书发展出台了专门的指导性意见,2011年新闻出版总署通过“以政策法规建设明确发展要求,加强产业管理与导向探索”、“以加快标准体系建设确立产业规范,力求实现产业有序发展”、“以加强基地建设发挥带动辐射作用,实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这些行动与举措说明了政府主管部门对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关注与关切,使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数字化出版的内容加工走向深入,有简单“比特化”转向定制化、多终端开发。长期以来,数字化出版的内容产品不足一直是困扰数字化出版发展的核心问题。尽管传统出版单位拥有大量的内容资源,但能转化为数字产品,适合数字终端呈现,带来收益的内容却不多。目前传统内容资源的数字化可使用率偏低,其原因在于传统出版社对新媒体的特性认识不足对新媒体用户需求把握不够。2011年国内数字出版内容提供商根据渠道及终端特性,还进行了多平台应用与多终端的内容开发,使一种内容得以在纸书、电子书阅读器,PC、平板电脑、手机上立体呈现。

数字化出版较之传统出版,缩短了出版流程,提高了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同时亦是“眼球经济(免费阅读)”到来。数字化出版是从传统出版的纸质媒介到虚拟媒介的飞跃,是从有介质到无介质的飞跃,是从传统出版流程:自然来稿一责编加工一二审(编辑部主任审稿)一三审(主编或总编终审)一排版(美编)一制片(菲林)一印刷一出版一发行一阅读,向电子稿一网络编辑(美编排版)一网上发表一阅读“数字化出版流程”的飞跃,

数字化出版至使经营理念亦在悄然发生质的变化,据业内人士透露,2012年我国网络广告额远远超过所有纸质媒体加在一起的广告额。网络广告是名民企业和网店的集中投放目标,据抽样调查:广东一个体化妆品网店,每年向网络上投放广告额达数十万元。数字化出版关键是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网络品牌打出去,眼球率居高,点击率居高,“眼球经济(免费阅读)”就可以实现,这样盈利的方向就转向了广告商。广告商冲着“品牌”、冲着点击率会纷纷踏之而来,因此,数字化出版也是对经营方式的改写。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开创数字化出版的新境界

随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引领,带来了新闻出版业态的深刻革命。新闻出版传统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的更高需求,加快新闻出版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惟一的出路。特别是随着大型网络投送平台的进入,电子书将迎来高速增长,伴随4G网络的发展,数字出版将在移动互联时代跃上新高,在智能语言技术、显示技术、云服务等新技术的汹涌而来之时,数字出版的技术水平与信息化水平也将得以推动,因此,数字终端将走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业已势不可挡。如果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淘汰与出局将成为必然。对此,新闻出版业加快统一思想、深化认识、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大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当务之急。

积极引导传统出版业的快速转型。依托先进技术转换出版流程和生产方式,建立新型内容生产方式和媒介载体、媒介渠道;大力发展数字图书、数字报刊,构筑学术期刊网络平台;加快完成传统图书出版、报刊印刷、印象出版以及印刷复制企业的数字化改造,进一步实现传统出版业的升级转型。

要加快数字出版的标准体系建设。2011年是数字出版标准建设年,《数字出版标准体系研究》报告的,多项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取得重大进展,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5项行业标准《手机出版标准体系》《动漫出版标准体系》等进入审批阶段,这些标准覆盖多种载体和终端出版物,另有一大批数字出版标准处于起草和征求意见阶段,MPP出版物标准制定已取得重大突破,全国新闻出版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MPP出版物五部分国家标准已出版。国际标准化组织(LSO)正式批准了《国际标准文档关联编码(ISDL)》国际标准化立项,是首次由我国申请立项的国际出版领域的标准。

要加快数字化出版产业的基地建设。正如柳斌杰署长讲的那样:要在全国重点形成10家各具特色、年产值超百亿的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或产业园区。目前,全国数字化出版产业基地建设已基本完成基础布局。基地建设在地理空间分布上逐渐从单元区向多园区扩展,从单一城市向多个城市扩展。杭州基地以“一城多园辐射全市”,江苏以“一中心,多园区辐射全省’,西安基地则辐射包括河南在内的中原和西北地区。同时,基地建设的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初见端倪:上海张江的游戏、金融和超算服务、天津和重庆的云计算、杭州的移动阅读和网游动漫、扬州园区的数字教育和电子书等都彰显了各自的特色。为数字化出版的差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要加快数字内容资源的深度整合。毋庸置疑,数字化出版是以“内容为核心”的,“内容为王”是数字出版发展中的不二法则。目前,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内容资源建设的现状是,优质资源极度匮乏,内容缺乏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权威性,特别是资源的碎片化水平很低。因此,要下大气力,对纷杂的无序的内容资源进行深度整合、梳理加工,按照科学性、准确性原则进行选编和条目索引。同时,要岁内容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利用,加强数字出版内容资源传播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技术先进、传输便捷、覆盖广泛的数字出版产品传播体系。

相关期刊更多

洛阳考古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洛阳市文物局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洛阳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