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芒种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芒种节,祝福多:幸福来的急急忙忙,痛苦走的慌慌忙忙;好运来的碌碌忙忙,厄运走的乱乱茫茫;快乐来的匆匆忙忙,烦恼走的汲汲忙忙。芒种节,忙忙的平安吉祥多!
3、芒种芒种,忙着把希望播种;芒种芒种,忙着把爱情播种;芒种芒种,忙着把幸福播种。今日芒种,祝你前途无量,一路收获成功!
4、把理想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待未来开出成功的花朵;把快乐播种在平安的土壤里,等待未来收获幸福的果实。芒种日到了,播种健康吧!祝万事如意!
5、芒种芒种,忙着播种,播种爱心,收获真情,播种理想,收获成功,播种阳光,收获健康,播种幸福,收获吉祥,播种祝福,收获友谊,芒种节气,祝你开心。
6、芒种节,我“种”下对你的心,愿收到你的真情;芒种节,我“种”下对你的情,愿收到你的回应。芒种节,想种就种,来日大丰收,祝你播种多多,收获多多!
7、芒种芒种,“百般繁忙”。初夏时节,“气温上扬”。挥汗如雨,“找点清凉”。工作再忙,“心情要爽”。生活再累,“烦恼丢光”。保重身体,“注意健康”。芒种节气,祝你吉祥!
8、幸福‘芒’着把你绕,烦恼赶‘芒’就溜走,快乐急‘芒’把你围,忧愁慌‘芒’快逃跑,健康连‘芒’把你抱,疾病匆‘芒’要远走,芒种节气到,愿你芒种快乐!
9、芒种节气祝福你:快乐十分“芒”,种一份祝福;喝酒十分“芒”,种一份清醒;工作十分“芒”,种一分锻炼;运气十分“芒”,种一分给明天!
2、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3、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4、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的时候该做什么事: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和耕种的最忙季节。正常年份6月中旬开始入梅。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
芒种蔬菜农事概要:大棚蔬菜管理措施,露地蔬菜管理措施,要做好秋茄、秋辣椒苗期培育。
又是一年芒种节气到来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芒种节气的4大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芒种的4大习俗芒种的习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来吃。做法很简单:买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压锅里,加一大汤碗的水(大约没过一半梅子),到高压锅开响,换中火再烧十分钟左右即可。新鲜煮好的梅浆非常酸,很难入口。关键是要加重糖,上面这样一锅梅子大约要加1斤白糖。冷却后,把梅浆分装进各种玻璃瓶里,放冰箱。嘴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觉。
芒种的习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说,“安苗”为绩溪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间起(1852)逐渐兴盛。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寿辰,是日在田头地角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伏岭、北村、胡家、磡头一带各村于芒种后第一个“龙、虎日”请僧侣做斋,然后撑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谓“安苗”。
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庆祝。于是,各村待最后一农户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长出示“安苗贴”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视本村家事进展而定。虽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内,不仅本村人可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亨口福,其乐融融,充满了节日气氛。
芒种的习俗三、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芒种的习俗四、送花神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着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送花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不过,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花农和文人墨客,距离生活较远,主要是文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化趣味。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时间人们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而且由于农忙人们也没有时间从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种送花神的习俗不复存在,也没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种成为一个重要却没有相应习俗的节气。
芒种节气简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此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所属季节:夏季。气候特点:日照强,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农事:水稻等谷类农作物栽培。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芒种”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著作中,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水稻种植一般是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
芒种节气的由来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洋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只是赶个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则更应该得到关注与继承。
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满满的温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节了。我至今依然留恋小时候回老家过春节,跟着爸爸挨家挨户拜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过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而中秋又恰值庄稼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则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除了中秋与过年,至今得到较好继承的,就是元宵节了。说起元宵节,我们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树”等诗句,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时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以及元宵节放烟火、观灯三日的隆重,足见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我们还会随之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有趣典故。发展至今,元宵节流传下来的放烟花、吃汤圆、观灯、舞龙、猜灯谜等习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日,自然是跟历法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根据阴历而定。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亏盈规律制定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根据节气而定,那就是清明。节气属于阳历,与现行的公历对应契合,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阴历与阳历关系,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祖先给节气取的“谷雨”“芒种”等名字,在农耕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农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欣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继承与珍惜。
遗憾的是,也有一些节日,随着工业的发展,农耕在社会结构中重要性的减弱,而慢慢被人们所冷落。譬如“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天气开始有了有效的降雨,土地开始解冻,那些沉寂了一冬的动植物都开始苏醒过来,露出了生机。从前人们会在二月二炒豆子吃,农民用草木灰撒出粮囤的形状,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祈祷庄稼有个好收成。而现在,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中,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二月二”也是一个节日。
【关键词】古典诗歌 ;心灵宣言; 熟悉的风景; 课堂亮点
在“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形成了特有的课堂结构。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然后领学生读两遍,再弄清楚诗歌大意,最后思考几个问题。形成了所谓的“知人论世――初读文本――细读文本――文本探究”的课堂流程。且不说这类课堂阅读层次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是应试都过不了关。仔细观察上述形式的课堂,诗歌的韵味流失了,只读到了诗歌的轮廓。
有鉴于此,有必要仔细琢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教学目的的说明: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上说明字字千钧,值得语文工作者认真领会。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古香古色的现代人”出发,提出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
1 树立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宣言书的理念
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诗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颠簸,流传下来的多是较有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的,诗句往往蕴涵哲理,体会诗人的崇高理想、高尚节操,或表达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同时句子描写生动、意境优美、体现高超的艺术技巧,代表了人类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其中闪耀的古代文人的哲学观念、教育方法、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思辨认识、达观态度,不但没有被历史湮灭,反而在当今的世界焕发了独特的青春光彩。在当今这个后阅读时代,越发唤起了人类的朴素的记忆。但不管如何,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正如艾青所言: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
1.1 诗歌是“这一个”时代的产物。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到唐宋明清,一时代有一时代诗歌的风貌。“诗能养人”,《诗经》是一首首歌,据说这些诗歌都曾由孔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歌唱过,这个传说显示了诗歌的音乐价值。当今流行乐坛还有许多直接演唱或改编《诗经》里的曲目的故事。为什么曹操会有《短歌行》。一个“忧”字统摄全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曹操的去日似朝露,天下贤才亦是,提醒贤才们快拿定主意,到我曹某处施展抱负吧!“青青子,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却又巧妙地省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找你们,你们也可以主动投奔我曹某人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是让人想象到曹操对贤人的思念、渴盼、欢迎。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对贤才的思考、直至对天下的思考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分裂,作为一代英雄曹操心灵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李白诗中有那么多的“酒劲”、“月亮”,杜甫的诗中有那么多的“秋意”、“愁苦”。正是盛唐时期及以后安史之乱在他们心灵留下的痕迹,为什么顾炎武的诗中“一轮明月心”天地可鉴,正是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在孤臣心里烙下的印记,一言以蔽之,诗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正如索绪尔所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
1.2 诗歌是“这一个”诗人的产物。
诗人首先是普通人,诗歌中的美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没有情感,就没有诗。表达在诗歌中的崇高、神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固然值得称道,而蕴含其里的悲剧、恐惧、忧愁、悲悯、叹穷甚至卑微的品质也令后人心有戚戚。是人,心理就极其复杂,性格往往多面。苏轼、等豪放派词人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派词人也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豪迈之作。郁郁寡欢的杜甫哪怕忧愁也来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令人叹为观止。俗话说: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但即便是“定点打铁”,也要求正反面兼顾,方能成钢。优秀诗歌中那伤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总是若隐若现、欲露还藏、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而文人总有一种将自己的作品“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愿望,总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化作虚弱的声音,在浅吟低唱真挚的情怀、赤子的心愿,后人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