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芒种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芒种节,祝福多:幸福来的急急忙忙,痛苦走的慌慌忙忙;好运来的碌碌忙忙,厄运走的乱乱茫茫;快乐来的匆匆忙忙,烦恼走的汲汲忙忙。芒种节,忙忙的平安吉祥多!
3、芒种芒种,忙着把希望播种;芒种芒种,忙着把爱情播种;芒种芒种,忙着把幸福播种。今日芒种,祝你前途无量,一路收获成功!
4、把理想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待未来开出成功的花朵;把快乐播种在平安的土壤里,等待未来收获幸福的果实。芒种日到了,播种健康吧!祝万事如意!
5、芒种芒种,忙着播种,播种爱心,收获真情,播种理想,收获成功,播种阳光,收获健康,播种幸福,收获吉祥,播种祝福,收获友谊,芒种节气,祝你开心。
6、芒种节,我“种”下对你的心,愿收到你的真情;芒种节,我“种”下对你的情,愿收到你的回应。芒种节,想种就种,来日大丰收,祝你播种多多,收获多多!
7、芒种芒种,“百般繁忙”。初夏时节,“气温上扬”。挥汗如雨,“找点清凉”。工作再忙,“心情要爽”。生活再累,“烦恼丢光”。保重身体,“注意健康”。芒种节气,祝你吉祥!
8、幸福‘芒’着把你绕,烦恼赶‘芒’就溜走,快乐急‘芒’把你围,忧愁慌‘芒’快逃跑,健康连‘芒’把你抱,疾病匆‘芒’要远走,芒种节气到,愿你芒种快乐!
9、芒种节气祝福你:快乐十分“芒”,种一份祝福;喝酒十分“芒”,种一份清醒;工作十分“芒”,种一分锻炼;运气十分“芒”,种一分给明天!
2、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75°时为芒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下地最为繁忙的时机。
3、芒种的“芒”字,是指麦类等有芒植物的收获,芒种的“种”字,是指谷黍类作物播种的节令。“芒种”二字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4、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的时候该做什么事:芒种即表明小麦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和耕种的最忙季节。正常年份6月中旬开始入梅。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培的“三夏”大忙。
芒种蔬菜农事概要:大棚蔬菜管理措施,露地蔬菜管理措施,要做好秋茄、秋辣椒苗期培育。
又是一年芒种节气到来芒种,是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芒种节气的4大传统习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芒种的4大习俗芒种的习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简单的一种,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来吃。做法很简单:买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压锅里,加一大汤碗的水(大约没过一半梅子),到高压锅开响,换中火再烧十分钟左右即可。新鲜煮好的梅浆非常酸,很难入口。关键是要加重糖,上面这样一锅梅子大约要加1斤白糖。冷却后,把梅浆分装进各种玻璃瓶里,放冰箱。嘴馋的时候,拿出来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觉。
芒种的习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农事习俗活动,始于明初。每到芒种时节,种完水稻,为祈求秋天有个好收成,各地都要举行安苗祭祀活动。家家户户用新麦面蒸发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颜色,作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丰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说,“安苗”为绩溪的农事习俗。相传“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间起(1852)逐渐兴盛。据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寿辰,是日在田头地角鸣锣、烧纸、插小红旗。伏岭、北村、胡家、磡头一带各村于芒种后第一个“龙、虎日”请僧侣做斋,然后撑旗打鼓,抬着太尉老爷巡游田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谓“安苗”。
芒种前,各农户稻秧栽插完毕,五谷下种,农民以此感到欣慰,为表喜悦,各村族长召集德高望重的长辈选择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庆祝。于是,各村待最后一农户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长出示“安苗贴”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视本村家事进展而定。虽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内,不仅本村人可随意走家串户品尝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进村入户同亨口福,其乐融融,充满了节日气氛。
芒种的习俗三、打泥巴仗
贵州东南部一带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种前后都要举办打泥巴仗节。当天,新婚夫妇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体插秧,边插秧边打闹,互扔泥巴。活动结束,检查战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欢迎的人。
当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衅,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们也予以还击,霎时间双方摆开阵势,以泥巴为武器,互相投掷。如果数人一起将对方抓住,就要将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滚,使其沾一身烂泥,狼狈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参与,只在田边观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对方青睐的人。休战后,又一起来到河水溪旁,边清洗边打水仗,度过劳动、打闹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来时,带有一担五色糯米饭和100个煮熟的红色鸡蛋。节日后返回娘家时,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饭和红鸭蛋为她们送行。
芒种的习俗四、送花神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从着名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杆顶端缀有牦牛尾的旗,旌与旄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装饰,幢的形状为伞状。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送花神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不过,这种习俗主要流传于花农和文人墨客,距离生活较远,主要是文人一种附庸风雅的文化趣味。对于普通老百姓,这一时间人们最关注的是农业生产,而且由于农忙人们也没有时间从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种送花神的习俗不复存在,也没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种成为一个重要却没有相应习俗的节气。
芒种节气简介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此时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东),太阳到达黄经75度。芒种,“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种”,一为种子的“种”,一为播种的“种”。芒种的含义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所属季节:夏季。气候特点:日照强,雨量充沛,气温显著升高。农事:水稻等谷类农作物栽培。
芒种时节气温显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适宜晚稻等谷类作物耕种。芒种节气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播种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了。芒种是谷类作物耕种的节令,晚稻在这个时节该种了。在稻作地区的南方,“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这个时节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麦子收获之时。“芒种”到来标示着又一轮农忙,南方地区人们忙着插秧种稻,北方地区人们则忙着收麦。
芒种一词,现存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两汉时期的著作《周礼》:“泽草所生,种之芒种。”东汉郑玄释义曰:”泽草之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元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说:“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著作中,芒种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谷类作物可以播种”。水稻种植一般是在以水田为主的南方地区。北方地区是旱地农业,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对于北方地区而言,“芒种”是麦子成熟的时节,因此亦有对“芒种”的含义解释为“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增添了麦子收获,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种,也涉及北方的麦子收获。
芒种节气的由来我国古代将芒种分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鹏始鸣;三候反舌无声。”在这一节气中,螳螂在去年深秋产的卵因感受到阴气初生而破壳生出小螳螂;喜阴的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且感阴而鸣;与此相反,能够学习其它鸟鸣叫的反舌鸟,却因感应到了阴气的出现而停止了鸣叫。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芒种是很忙的节气。陕西,甘肃、宁夏是“芒种忙忙种,夏至谷怀胎”。广东是“芒种下种、大暑莳(莳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种前三日秧不得,芒种后三日秧不出”。贵州是“芒种不种,再种无用”。福建是“芒种边,好种籼,芒种过,好种糯”。江苏是“芒种插得是个宝,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种芒种,样样都种”。“芒种糜子急种谷”。四川、陕西是“芒种前,忙种田,芒种后,忙种豆”。从以上农事可以看出,到芒种节,我国从南到北都在忙种了,农忙季节已经进入。
“四月芒种麦在前,五月芒种麦在后”,这是说华北地区4月芒种,小麦就成熟了,而5月芒种麦子还未成熟,这是为什么呢?这和前边讲过的“二月清明桃花开,三月清明定不开”一样,都是因为阴历算法造成的。按阴历计算,一年实际上是354或355天。这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天数要少10-11天,因此必须三年一闰(有时是两年一闰),补充所短的天数。闰月时,节气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种有时在4月,有时在5月。我国农民深知4月芒种由于打春早,节气推前,所以种庄稼就种得早,要种在芒种前,6月芒种,就把庄稼种在节气之后,这是一种“死节气、活办法”的科学种植方法。
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的洋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我们只是赶个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们真正的意义。而我们的传统节日,则更应该得到关注与继承。
说到传统节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贴春联,放鞭炮,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守岁,满满的温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节了。我至今依然留恋小时候回老家过春节,跟着爸爸挨家挨户拜年,那种热闹喜庆的气氛,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了许多。
中秋节在传统节日中的重要性,是仅次于过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而中秋又恰值庄稼成熟的季节,对于农民而言,则又多了一份收获的喜悦与满足。
除了中秋与过年,至今得到较好继承的,就是元宵节了。说起元宵节,我们脑子里马上会跳出“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火树银花不夜天”“东风夜放花千树”等诗句,并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古代时元宵节的热闹与欢快,以及元宵节放烟火、观灯三日的隆重,足见元宵节在古代的地位。我们还会随之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有趣典故。发展至今,元宵节流传下来的放烟花、吃汤圆、观灯、舞龙、猜灯谜等习俗,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节日,自然是跟历法密不可分的。中国的传统节日,大多是根据阴历而定。而阴历,是根据月亮的亏盈规律制定的。但也有一个重要的节日,是根据节气而定,那就是清明。节气属于阳历,与现行的公历对应契合,是按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规律制定的。这说明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阴历与阳历关系,这充分反映出我们祖先的伟大智慧。祖先给节气取的“谷雨”“芒种”等名字,在农耕时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对农事起着很好的指导作用。近日,欣闻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继承与珍惜。
遗憾的是,也有一些节日,随着工业的发展,农耕在社会结构中重要性的减弱,而慢慢被人们所冷落。譬如“二月二”,俗语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天气开始有了有效的降雨,土地开始解冻,那些沉寂了一冬的动植物都开始苏醒过来,露出了生机。从前人们会在二月二炒豆子吃,农民用草木灰撒出粮囤的形状,祈祷一年中风调雨顺,祈祷庄稼有个好收成。而现在,在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中,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二月二”也是一个节日。
【关键词】生活 有用 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中的一个突出理念,教学中教师如何体现这种理念,关键是要教学生不仅要学好书本知识,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特别注意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观察身边地理现象,要善于发现身边的地理问题,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去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一、学会观察生活中地理现象得出地理规律
五彩缤纷的生活景观,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现象与问题,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地理兴趣。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从生活实际去学习地理知识。
例如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更替。我们都知道每天日出时太阳从地平面升起,然后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当太阳高度达到最大时,太阳也正好位于天空中央,即上中天,接着太阳高度逐渐减小,直至落到地平面以下,太阳从地平面升起到地平面落下经历的时间即白昼,一年中白昼长短是在变化的,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也是变化的,这些生活常识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总结掌握住规律。四季的更替学生也是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出来的。
二、学会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生活习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如服饰:居民习惯穿藏胞;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则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饮食:“南稻北麦”“南米北面”“南甜北咸,东酸西辣”;民居:北方屋顶坡度缓,南方屋顶坡度陡;北方房屋墙体厚,屋内有火炕,南方人习惯睡木床或竹床。还有,日本人爱吃鱼;中东的一些国家把旅馆建在了屋顶上;东非高原上出了许多优秀的中长跑运动员等,这些都有着地理方面的原因。
2.谚语、成语、诗歌与地理的关系。如谚语:天上积雨云,地上雨淋淋――云与降水的关系;一阵春雨一阵暖――春季降水与暖锋之间的关系;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季降水与冷锋之间的相互关系;春雨贵如油――我国春季降水少的特点。再如成语:沧海桑田――地壳是不断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飞沙走石――沙漠地区的风力搬运作用;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蚀作用。还有诗句如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反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自西东流的地理现象;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反映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的现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农村人口稀少分散。
3.二十四节气与地理关系。如冬至、夏至――是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最低或最高的一天;春分、秋分――分别是全球昼夜等分的两天;5月21日是小满,俗话说:“小满大满江河满”,它反映了河流汛期与节气的关系,这一节气预示着我国的河流特别是南方河流开始进入汛期;6月8日是芒种,这一节气正好是我国北方夏粮收获、秋粮播种的最佳时节。
4.一些具有较大影响的事件也有着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如菲律宾、日本、智利为什么多地震是因为这些国家处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之所以选择阿富汗作为根据地是因为阿富汗境内多山,便于藏身,且阿富汗经济贫困,社会落后,便于招募成员。
三、学会从开展地理活动与探究中学习地理知识
1.在乒乓球上绘制经纬网。通过这个制作,我们可以更加清楚经线纬线的含义、经纬线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经纬度在地球仪上的分布规律,将课本中的知识加以巩固。
2.绘制家庭房屋平面图,学会自己设计图例、标明注记,选择适当的比例尺等。
3.通过绘制生活小区的平面图,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区有哪些基础设施,与你的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设施有哪些,你认为哪些设施在设计、布局和管理上存在着不足,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应该增设哪些新的设施?等等。并把你的设想和建议与小区的管理部门进行交流。
4.体验生活中辨认方向的方法,比如树冠、年轮、房屋朝向(农村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楼房主卧室一般位于南面)。
5.尝试办一期地理小报。同学们还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将自己感兴趣的地理知识和国内外地理大事以及学习地理的心得和体会等编辑起来,出一期以地理为主题的小报。等到开学后,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6.乡土地理调查。结合各地情况,将家乡的地形、土壤、河流、气候、民情风俗、历史改革等纳入计划,调查整理。把乡土地理融入课堂,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会回到家乡,了解乡土,利用我们所熟悉的环境开展地理活动,开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会调查活动,既帮助我们了解家乡,也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地理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途径也是多样的。教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服务于生活,服务于社会的学科价值体现。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