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向秀闻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主裙楼一体;超载;天然埋深;折算埋深;柱下独立基础;
中图分类号:TU4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前言
主体结构的地基承载力修正是极重要的问题,之所以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是考虑基础两侧基底标高以上的超载对基础两侧滑动土体向上滑动的抵抗作用。规范条文中规定了如何进行深度修正的公式及裙房超载考虑的方法,但笔者认为规范条文说明太过笼统,且很难实际操作。如没有提及裙房的基础形式,当裙房采用箱基、筏基等整体基础时按折算土厚进行深度修正没有异议,但如果采用柱下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这样的结构,按折算土厚修正是否还成立呢?目前设计人员对其认识还存在着较大的不同。笔者通过与相关设计人员沟通,并查阅相关资料,从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出发,总结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几个关键要素,并且希望通过对几种特殊情况下地基承载力修正问题进行的探讨,对设计有所帮助。
2规范相关条文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11)第5.2.4条指出:通过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需要进行深度修正。其条文说明中还有一段论述:“目前建筑工程大量存在着主裙楼一体的结构,对于主体结构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宜将基础底面以上范围内的荷载,按基础两侧的超载考虑,当超载宽度大于基础宽度两倍时,可将超载折算成土层厚度作为基础埋深,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这两处要求虽然表述不一样,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均与浅基础地基破坏机理相关。
3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方法
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的实质,就是为了考虑基础两侧基底标高以上的超载q对基础两侧滑动土体向上滑动的抵抗作用。这个超载可以直观地理解为作用在滑动土体表面的压重。超载q可以是土自重q=rd;也可以是裙房产生的连续均布压力。因此,结合地基破坏机理,本文总结出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几个要素分别如下:
(1)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其实都是超载的压重作用。无论是用土的天然埋深,还是将裙房等其他连续均匀压重折算为土厚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其实质都是基础两侧超载抵抗滑动土体向上运动的体现。
(2)对超载连续、均匀性和满足一定分布宽度的要求。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是以超载q为连续均布荷载,并作用在整个滑动体表面为前提的。根据规范的建议,超载的分布宽度满足大于(2~4)B(B为基础宽度)的要求,才可进行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
(3)把裙楼荷载作为主楼基础周围的超载考虑时,荷载效应应取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不应计入活荷载,只考虑恒载作用。
(4)取最小值的要求。地基的破坏一般都发生在最薄弱部位,因此应取基础四周的埋深(或折算埋深)的最小值进行深度修正,理解了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实质,就可以把地基承载力深度修正的问题转化为考虑基础四周2~4倍基础边长范围内超载的大小与分布问题。
(5)注意主裙楼一体时,考虑减少沉降差异或施工顺序等因素,往往先施工主楼再施工裙房,此时不应考虑裙房荷载的折算土厚对主楼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如果施工主楼的同时施工裙房,可考虑裙房压载在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修正。因此如果采用裙房超载修正地基承载力时,在设计图纸上应对施工顺序进行明确要求,不可忽略施工顺序对地基承载力修正的影响。
抓住了上述5个要素,基本可以解决一般工程的地基承载力修正取值问题。
4几种特殊情况下地基承载力修正问题的探讨
(1)是否可取基础两边的埋深(或折算埋深)的平均或者加权平均来进行承载力的深度修正。此点《规范》条文中有明确说明“基础两侧超载不等时,取小值。另外从地基破坏模式的原理来看,基础两边的压重不一样时,破坏的滑裂面自然在压重轻的一边先发生。而另一侧的约束对此是没有贡献的。因此本文认为没有充分理论和试验依据之前,取小值偏于安全。
(2)当主楼L(长边)/B(短边)较大时,可只验算基础长边方向承载力修正后是否满足。当结构四周的超载相差不多,且其长宽相差较大(一般大于6)时,破坏一般不会在短边方向发生,此时取长边(L方向)进行考虑是可以的;但当结构的长宽比较接近(一般小于3)时,取四周埋深(折算埋深)的最小值进行深度修正是较安全的,也是比较合理的;其余情况可结合具体工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考虑。
(3)对裙楼边长小于2倍主楼边长时的考虑及建议,分两种情况。
① 当裙楼处的折算深度大于天然埋深时,按照规范要求,取天然埋深进行深度修正是没有问题的。但如裙楼可以形成较为连续均布的超载时,可以适当考虑裙楼的压重作用,取计算埋深为裙楼折算埋深和天然埋深之间。因为这方面没有权威资料,因此具体取值应该慎重,或者参考工程经验。
② 当裙楼处的折算埋深不大于天然埋深时,规范没有明确说明。这个时候,取折算埋深,取小值应该是合理、且偏于安全的。
(4)裙房基础形式为独立基础加防水板。该基础防水板的基底反力大小与其构造密切相关,采用不同的基础形式,或者防水板的做法不同,裙楼基础对地基土的约束也不同,如不加区分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深度修正是不合适的,所以以下分两种情况分别讨论。
① 防水板下设置软垫层,起到确保防水板不承担或承担最少量的地基反力时,裙楼基础在主楼基底标高处无法形成连续超载,无法对主楼地基形成有效的约束。因此此种情况下的主楼地基承载力只能考虑裙房防水板自重、地下室地面建筑做法重等的修正作用,而不能考虑裙房超载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深度修正。
② 如果防水板下采用的是一般垫层,当荷载加上以后,独立基础发生沉降,地基土产生反拱,这个反拱受到防水板的约束,从而使防水板连同独立基础形成满堂底板,防水板与基础将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来的力,此时实际是变刚度筏基,需要计算分析,使防水底板本身能够承担部分地基反力的作用,并且按照实际反力确定防水底板的厚度及配筋。此时可以将基底平均压力q全额作为超载对主楼基础下的地基承载力进行深度修正。
(5)当主裙楼基础埋深相差较大时,裙房柱下独立基础传给地基土的压力通过土体的扩散作用传递到更深层土中,在主楼基底标高位置已形成连续的超载,如下图1所示,因此即使裙楼采用独立基础等非筏板基础,亦可按折算荷载计算主楼建筑基础埋深。但是作用在地基上的力要向下部土层扩散,需要一定深度,应根据土层的参数进行扩散角计算,如在主楼基底标高处独立基础扩散面积无法交叠,不能形成连续的超载,就不能考虑裙房超载对主楼地基承载力的修正作用。
图1
5结语
紧接着,就开始了几天的狂欢。出去玩、聚会、旅游……种种活动把时间变快了,不知不觉重复的,还是以前的忙碌。
旅游回来,我去做了个小手术,也就住进了医院。日子这才恢复了闲适。每日除了打针换药外,便无所事事。住的病房是个单间,很静。天花板是白的,被子是白的,床单也是白的。让人的精神一下子松弛下来。
闲下来也好,终于有时间品味自己喜欢的书籍。窗外是阳光明媚,阳光斜斜地射入病房。此时品书,虽有伤口的余痛,却也不乏读书之趣。以前上课时偶尔偷偷看书,紧张而烦躁;写作业中途忙里偷闲读书,又常常心神不宁。如今身处病房,清清淡淡,读书反而乐在其中。
有时读书累了,仰头望向天花板,可以回头品味过去的点点滴滴,静静地想,细细地体味。
我想起苦学的日子,想起在那间教室里一起奋斗过的每一个人。记得有一天的月,金黄明亮,剩下的十几个同学,就静静地坐在靠窗台的桌子上,关了灯,静静地看月光如水。我想起期末考试后我们几个兄弟出去狂欢,回来时已是夜晚。狭窄的街道静静的,我们一路吼着歌,留下一路溢着笑声的脚印。我想起几日前去朝鲜旅游时,平壤市里对着我们招手微笑的友好市民,想起万寿台下葳蕤的黄木莲,想起那天大同江上的日出——曙光一线,照亮了三千里锦绣江山。
待我回过神来时,还是那间病房,眼前还是雪白的天花板,不过心中却别有滋味。
苏轼说,“人间有味是清欢”。繁忙的生活中,往往体味不到生活的点滴。当真正从繁忙中逃脱出来时,却能感到溢满清香的淡淡的日子。
日子总在不经意间溜走,如果能拨开纷至沓来的冗杂时间,便能感到淡泊恬淡的生活——静谧自在其中,快乐自在其中。
我躺在病床上,不知不觉睡着了,整间病房似乎都飘着清淡日子的清香。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必须运用素材”来源:《作文与考试》2012年27期第52页“推荐素材二‘苏轼词’”)
解释:清:清幽;幽静。形容山水风景优美。
出处:宋·黄庭坚《蓦山溪·赠衡阳陈湘》:“眉黛敛秋波,尽湖南,山明水秀。”
2、山崩地裂:
解释: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元帝纪》:“山崩地裂,水泉涌出。”
3、山肴野蔌:
解释:肴:熟的鱼肉;簌:野菜。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
出处: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4、山穷水尽:
解释: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出处:宋·陆游《游山西村》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山阳闻笛:
解释:比喻沉痛怀念故友。
综观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的教学就占了一个相当大比例,那么如何进行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呢?
一、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任何感情、任何内容都必须通过语言这一载体来表达,因此,弄清作品的字面意义是理解作品深层含义的第一步。
(1)明白词语的含义。这里的词语并非指一般的意义,而是指特殊含义。如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阅读带来一定的影响。有时候要是不能正确理解其中典故的含义,就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个初步的理解,透过原来典故中的本意进而理解出用典后所表达出的新的含义。如《酬谢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一句中“闻笛赋”“烂柯人”均用了典故。“闻笛赋”原指晋代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吕安而作的《思旧赋》,“烂柯人”原指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到两位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的斧柄已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去。此处用“典”表明了作者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惆怅的心怀。
(2)理清句子的结构。诗歌的语言力求精炼,有时还讲求对仗,讲求音韵,不同于一般散文的语言,其句子的结构:一是省略跳跃。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读此诗时,读者须将这些互有关联的景物组合起来加以理解。二是语序有时是非正常语序,理解时须调整成正常语序。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西江月》)翻译时须调整为“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否则一定会令人费解。
二、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对一些句子如果只停留在表层意思,是远远不能理解作者的意思的,这就需要弄懂诗句的语境意义和意境意义。
(1)诗句的语境意义。一般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第一,联系上下文有关的词语。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无赖”一词原是贬义词耍流氓之意,但我们联系上下文的“醉里”“锄豆”“织鸡笼”“卧”就应该理解为顽皮淘气,突出了小儿的童真童趣,并用这个小儿的“无赖”行极其生动地反映出这个家的勤劳、和乐。第二,联系作者或所写事件的历史背景。比如,同样是杜甫的诗歌,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感叹,青年时期游览祖国壮丽河山,意气风发,望泰山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年时期适逢历史之乱,国破家亡,妻离子散,忧国忧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晚年时期流亡到四川成都,屋漏逢雨夜,不禁感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假如不联系作者的处境和作品写作背景进行分析,肯定会疑惑作者的感叹会不会前后矛盾。
(2)诗句的意境意义。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意境来表达的。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的融合而成为一种艺术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叠用九个名词,写出九个典型事物,形象地展示了一幅野郊秋游图:几棵苍老的秃树兀立山野,枯败的藤蔓缠绕其身,黄昏归巢的乌鸦栖息于树上,潺潺的流水流经桥下,荒村茅舍逸然自适,古老荒凉的驿道上山风阵阵,困顿疲乏,飘泊异乡的游子骑着马正踽踽独行。这三句表面写景,实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尤其是“枯、老、昏、小、古、瘦”等词的运用,有力地渲染出游子那种长期羁旅在景外,不得与家人团聚的凄戚惆怅、郁闷悲苦的思想感情,景由情生,情由景显,情和景容铸在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创造出萧瑟苍茫、深沉隽永的意境,给人留下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三、从艺术角度欣赏
(1)语言特点。在诗歌的语言上,我国古人是最呕心沥血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就能说明这一点。诗歌语言要求精炼、含蓄。精炼即要求尽量用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准确、生动、传神、形象。如《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一个“卧”字,童真毕现,童趣盎然,平添无限情超。含蓄,即诗歌的语言不能像散文的语言一样直露,但又不是朦朦胧胧、不知所云,它要求感情不露,意言外。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首句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已暗寓自伤老大之情。“乡音无改鬓毛衰”,具体一写自己“老大”之态,以不变的乡音衬托变化的鬓毛,为下文作了铺垫。“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富于戏剧性的场面描写用含蓄着难言的深情。在儿童,淡淡的一笑一问之间,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内心却不能不产生无限感慨;数十年漂泊生涯经历过怎样的风霜雪雨?如今年迈衰颓回归故里,面对这反主为宾的场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艺术手法。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表达手法。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如白居易《观刈麦》“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担,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不劳而获而食者包括自己的责挞自己的愧疚心情。抒情方式还有间接抒情,有的借景抒情,也可以叫托物言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写景,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
一、激情邀趣:我想读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符合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教育心理学实验证明:学生的阅读效率与阅读动机成正比例。所以,在指导学生阅读古典诗词时,我们必须努力发掘学生强烈的阅读需要,唤起学生迫不及待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被动阅读为“我想读”、“我要读”式的主动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兴趣的方法很多,比如名家配乐朗诵激趣法、教师朗诵示范法和与之相关的图片展示法、音乐欣赏法、影视片断播映法、舞蹈艺术欣赏法、故事导引法等,这些方法都可以起到极好的激情邀趣的作用。
教学北朝民歌《木兰诗》前,笔者将从网络下载的制作精美的《木兰诗》音画朗读视频插入课件前面。上课伊始,就先运用多媒体播放这段视频,让学生边听边看。当视频中不断幻化着与诗歌内容相匹配的动态画面和传送出朗诵者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情感丰富的诵读之声时,学生阅读、探究、品鉴《木兰诗》的浓厚兴趣不知不觉地被激发了出来,随之,教室里不约而同地响起了学生们抑扬顿挫的诵读之声:“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当然,教学《木兰诗》这样故事性非常强的古代叙事诗,采用《木兰诗》故事导入法,或者采用《木兰从军》影视片段导入等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也可以收到极好的激情邀趣的效果。
二、把握时机:何时读
古典诗词课堂阅读必须把握最佳阅读时机,方可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那么,什么时候才是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最佳时机呢?根据笔者的经验,以下几个时段可以算是比较好的时机。
1新课伊始时
要探究古典诗词文本的丰富意蕴与“庐山真面目”,学生必须从认知、诵读文本的外在形态――文字符号开始,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学生面对形式短小精悍、语言凝练精美、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形象美丽、情感美好、风格独特的古典诗词文本,本身就有一种高声朗读或者浅吟低唱的强烈欲望。教学时,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在黑板上尚未把课题书写完毕,教室里已经响起了学生主动朗读古典诗词新文本的朗朗读书声。所以,这个时候是诵读古典诗词文本的最佳时机,我们应该好好把握。
2学生理解有障碍时
古典诗词是古代诗人生命阅历的浓缩,是情感精神的凝聚,是道德情操的呈现,是生命价值的再现,是生活理念的表现,其表达方式往往含蓄委婉,有的甚至借用典故婉转表达其情怀与志向。
比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分别用西晋向秀闻听笛声而思念故友、晋人王质上山砍柴观童子下棋终了而斧炳朽乱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已故的变革同党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怀念,表现了作者有感于世事沧桑、人事全非和暮年返乡恍如隔世之心情。此等用典,往往阻碍了学生对文本的顺利解读。这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边反复诵读文本,一边运用课文下面的注释、已有的古典诗词知识储备、古文化知识积淀等,读出文本的内在意蕴,读出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丰富情感。
3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
初中学生尚处于身体发育时期,其精力与耐力等均不如已经成年的教师。所以,课堂教学到了后半段时间,常常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教师在眉飞色舞地讲解课文或者满怀期望地提出问题,然而得到的回应却是迷离的眼神或者死寂一般的沉默。这是因为在长时间与高强度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已经感到疲倦而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的缘故。这时,教师应该果断地调整教学程序,迅速中断教学话题,当机立断地引导全班学生齐读古典诗词文本,或者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诵读古典诗词文本。如此,既顾及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又有效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还避免了对学生的直接批评,有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三、授之以渔:怎么读
1回归文本,精细阅读
回归古典诗词文本的精细化阅读,就是在忠实于古典诗词文本原意的前提下,将精读和细读有机结合起来。
比如,教学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知人论世的角度解读文本,还要引导学生从文本细节着手,精心研读其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巧妙的用典、颔联与颈联工整的对偶、作者寄寓于文本中的情感与慨叹、作者体现在在文本中开朗豁达的胸襟、作者在文本中展现的独特艺术风格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咀嚼玩味文本,将阅读、探究文本的探针逐渐深入到文本深处,与作者远逝的魂灵进行近距离的对话,深入挖掘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作品主旨,使作者的人文情感与自己的审美体验发生强烈共振。
2超越文本,拓展阅读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有鉴于此,古典诗词阅读教学时,我们必须以教材为本,在回归文本精细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超越文本的拓展式阅读,以期学生既扩大古典诗词阅读视野,又习得比较阅读古典诗词文本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