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香港大学研究生

香港大学研究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香港大学研究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香港大学研究生

香港大学研究生范文第1篇

父母坚持填报香港大学

2013年7月19日,北大中文系在读博士刘丽朵发现,自己写于2010年的名为《古顽》的博客文章下多了一条留言:“您好!我是准大一学生。高三一直是北大中文系的梦想激励我的,可是阴差阳错进了香港大学文学院。我最喜欢中文系系庆那本杂志里您这篇文章,一遍遍地读,冒昧地觉得算知音了。有很多思想问题想和您交流,毕竟我还小,不谙世事。很希望读研读博,当老师能回到北大中文系,当您的小小学妹。”

早在刘丁宁刚上高一时,刘丽朵写的《古顽》就让她对北大中文系的生活产生了热切向往。刘丁宁主动联系刘丽朵,见面后,就和她讨论文章里描写的中文系古代文学专业师生的生活。“她特别理想主义,让我想起年轻时候的我们,其实也那样理想主义过。”刘丽朵认为,刘丁宁虽然年轻,追求的却是理想中的饱满精神文化。她考虑学什么专业,并不是考虑以后找什么工作,进什么公司,而是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东西,把物质利益什么的看得很轻。本溪市高级中学教务处王主任透露,刘丁宁在父母坚持下填报香港大学,但她自己坚持同时填报了北京大学,只不过由于香港大学提前录取而与北大失之交臂。

本溪市高级中学校长李玉成希望刘丁宁继续留在香港大学学习,不赞成其回来复读,建议她去适应香港大学的文化环境和生活状态,坚持一两年就适应了。毕竟香港是中华文化与国际文化接轨的大都市,接受国际文化是迟早的事情。但他也表示,理解刘丁宁的举动,也尽量为她提供一个学习环境。

只因没有理想可以坚持

刘丁宁一直向往北大。在同时报考了香港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情况下,由于香港大学可以提前录取,使得她与心目中理想的北大失之交臂。刘丁宁喜欢文学,填报香港大学时,选的也是文学院。刘丁宁向本科就读于北大的香港大学研究生胡光明诉苦,说自己完全听不懂广东话,最重要的是港大的几门课程跟她想象的中国古典文学没有关系。胡光明表示,港大文学院本身就很少有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教授,其本科课程设计上缺乏古典文学不足为奇。港大文学院,其学术研究方面,向来着重于西方文艺理论、文艺思潮。这也在根本上与向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刘丁宁的思路相悖。

胡光明透露,香港很多大学基础课程的授课者,都是不属于大学的、具有兼职性质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大多来自香港本地。再加上香港高校本科生中,本地生占绝大部分的比例,广东话授课几乎成了一种必然。在大学的范围内,本科课程里最有香港特色的是导修课,几乎每个课程都有。导修课是一个让学生在助教与老师的帮助下,训练自主学习的好方式。在基本用广东话交流的情况下,就算你再努力学习,对广东话所知依然有限。当周围的交流讨论基本上是没有文字材料的广东话时,她就只能“看着发呆”了。

对于在港大的不适应,刘丁宁也找过她的高中同班同学魏新元倾诉。魏新元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她那天来找我,说眼睛不好不习惯长时间看电脑。我说你要适应。”魏新元说,在港大,上课、作业、考试都是通过互联网进行。魏新元还劝刘丁宁,没有一个学校完全按照你的想法,你得去适应,日后你去工作,进入社会也离不开电脑。刘丁宁的回答是自己再坚持坚持。刘丁宁在香港不熟悉环境,不熟悉路,也不适应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香港大学没有班级也没有辅导员,每天只有邮件通知上课的地点和时间,即使不去也不会有人管。学生要选什么课,也是自己决定,学校不会干涉。这种自主的环境,让刘丁宁极不适应。

除了学习上的困惑外,香港湿热的气候也让来自东北的刘丁宁备受煎熬。刘丁宁去了不久,就全身长满了疹子。

香港大学研究生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 香港; 改革;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112- 02

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已初步建立起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招生规模越来越大,在构建创新型社会和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省属高校面临部属高校和境外院校的竞争,研究生优秀生源萎缩,竞争进一步加剧。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还面临着大变革、大融合以及诸多困境与挑战,如生源竞争,管理模式滞后,教学质量和方法亟待改进等重要问题,特别是省属高校面临激烈的竞争,分层次与淘汰的趋势日益明显,改革与发展的压力日益增大。如何立足长远,突破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瓶颈,完善“学术型教育与专业型教育”、“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 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门类的选择,有关这方面的议题已成为近年讨论的热点[1-4]。

自1998年起,香港高校进入大陆招生,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后,香港高校由每年招收不到200名内地生,到2012年9年间增长到近1 600人的规模,超过1.2万名内地生向香港高校提交了申请[5]。如今,包括、新疆在内的31个省份都被纳入香港高校的人才战略版图。自1998年至今的14年里,香港高校不仅引入竞争,推动大陆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带来其先进教育体制与理念。作为华人地区教育的典范,香港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迪。

1 入学和学位

香港的大学研究生入学条件显得既不降低要求也比较灵活,希望读香港的大学研究生课程,申请人只要持香港认可的相关学科大学本科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证明,有两封推荐信,向大学提供符合要求的TOEFL或IELTS或内地六级英语考试等英语能力测试成绩单和本科成绩单,经研究生院同意,就可获得面试入学。对英语能力的要求视不同的学科来定,一般来说学文科的(特别是金融、会计和传媒)对语言的要求比理工科高。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提供两种类型课程,即修课式课程和研究式课程,分别颁授Master of Science (MSc) degree 和 Master of Philosophy (MPhil) degree两种学位文凭。其中“研究式”对学术要求较高,研究生毕业时要撰写学位论文, 但“研究式”课程的研究生培养主要是面向有意向继续读博士学位的学生,优秀的本科生如有意向硕博连读也可以报读;“授课式”研究生培养主要以课程教育为主,与英国的研究生教育比较类似,适合大部分有提高学历层次的需求但想毕业后工作的学生,其学制较短(正常情况全日制一年,兼读制两年),但这并不意味着对毕业的水平要求降低,学生须于毕业前通过课程考试并达到一定的要求,如香港浸会大学要求课程考试达到GPA 2.5以上才能毕业授学位,学分在GPA 2.4~2.5之间,学生可修暑期课程重复参加考试;考试有不及格者或学分在GPA 2.4以下,将不准予毕业,可再跟下年度修读课程重考,有时一个专业(课程)100个学生只有1/3达到GPA 2.5以上按期毕业的要求。

2 教学方法

在研究生专业课的考试方面,不同于内地很多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的考试是开卷考试(特别是选修课),香港的高校既重视开卷考试,又重视闭卷考试。如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专业课考试(包括必修和选修),有一个专业甚至10门课有9门要求闭卷考试,这对保证教学质量大有帮助。研究生院经常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不同层次的专家讲座和学术研讨会等,邀请本专业其他大学、著名研究机构和公司的校友、教授、研究人员、访问学者等。如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在教 IT Project Management这门课程时,邀请美国著名研究机构的项目主任回港授课并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术信息和行业状况。

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能够针对学生特点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教学形式,注意教学模式设计,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潜能;他们既重视理论教学,又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许多研究生课程的作业中,都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教学,分小组或独立承担一个小型研究项目(由教师提供几个可供选择的题目)。小组内的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完成研究项目(包括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分析研究、撰写课程论文等全过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最后学生还要在课堂上介绍自己的研究结果(Presentation),并留有时间供大家提问和回答,这种方法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用英文对专业内容的表达能力。

3 教学手段

充分运用计算机和网络手段进行现代化、规范化管理和教学。香港的大学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任何地方免费上网,这为学校开展网络辅助教学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大型服务平台,将海量学习资源经标准接口规范后,按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加以“碎片化”组装,为所有学习者构成了信息空间与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以及无处不在、无所不有的个性化智能学习环境,共享资源,促使研究生教育的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学习时间灵活化,能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制作教学课件,为学生学习信息来源多样化、学习方式个性化提供了手段。建立电子教材,开通网络递交和批改作业、答疑辅导等教学活动,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改变完全由教师口授、面授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 教材

许多教材的内容都来自当今全球各地学科发展的最新信息,充分体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成果。教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全港没有统编研究生教材,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列举书目,提供给学生们作为参考。有时同一个系的两位教师在不同学期讲授同一门课程时可能推荐不同的参考书和教材[6]。许多教师积极进行网上课程的开发和制作,将教材、教学辅助材料放在自己课程的网页上,学生自行下载打印学习。香港大学是以英语为教学语言,因此无论专业教材还是课外阅读材料,基本上都是英文版本的。大量使用反映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进展的补充教材是其特色,教师为配合教学需要,经常发给学生补充教材,包括PPT讲义、某些学术期刊上相关文章的复印件等补充资料。教师非常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补充讲义等也在课前印发给学生,教师不需要在黑板上大量地抄写教学笔记,可节省时间,讲解更多的教学内容,有些教师将讲课内容制成电子讲义、多媒体课件,存放在因特网上,可以随时通过因特网调用网上的教育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因特网进入课程主页,浏览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包括上课的PPT讲义和课程要求等)和教师放在网上提供给学生的补充资料等。

5 建 议

(1) 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应该重视实际能力,最好是由院校自行招生。内地高校通常是通过全国统一笔试,有限的几门课程的一次性笔试成绩决定研究生录取与否的制度不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可能因为一次考试扼杀了一些优秀学生的求学机会,而研究生考试更不应该如此,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本科生有很大差别,主要应侧重于实际科研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是否有培养前途,也应加强对其全面知识与科研工作能力的多方考察。香港的大学研究生院以语言能力和本科成绩为基本要求,综合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专家推荐书、发表学术论文等诸多方面。香港部分院校还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面试时还根据当前国内外热点话题进行分组讨论。加强对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考察应是内地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2) 研究生英语学习的考核应该注重应用效果。不能只看学生是否通过英语的四、六级考试,有的学生即使通过了四、六级考试,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和写论文的人却很少,也没有这方面的考核。香港的大学堪称华人地区英语教育的典范,英语无处不在,平时在课堂上或者考试中都会充分运用英文进行交流和书写。不仅教材、试卷、作业、研究生毕业论文和发表的文章全采用英文,连教学管理人员的各类通知和E-mail都是用英文,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大学走向国际化是顺理成章的事。

(3) 研究生的培养应该重视创新性和应用性。研究生培养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环节更应该加强与实际结合的专题研究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取得的成果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让学生有机会接触与参加实际课题研究。如香港浸会大学在教 Social Innovation 这门课程时,让学生分析美国互联网企业Facebook和苹果公司等著名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在整个专题研究工作中用最新的成功实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另外,要扩大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的人才培养及教学要求,增强学生的择业、就业和创业能力,满足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多种层次人才的需要,为发展地方经济提供服务。

研究生教育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实现转型。香港的大学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一个有特色的参考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只有创新教育模式,主动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高等教育需求,才能构建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长林.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问题[J]. 继续教育研究,2011(7):103-105.

[2] 陈钟颀. 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2):1-4.

[3] 刘华旭. 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J]. 文化传播与教育,2011(10):137-138.

[4] 来茂德,沈满洪,陈凯旋. 培养机制改革: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5.

香港大学研究生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城市;期待视野;异化;主位文化;客位文化

耶鲁大学、香港大学、同济大学研究生的联合设计课程已经开展七年多了,由于经费原因,耶鲁大学和香港大学的学生每次在上海仅仅停留一个星期左右,在这段时间内,他们不仅要熟悉基地,还要参观上海苏州等城市,三个学校真正合作的时间相当有限,今年,大家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在这段时间里加强联合设计中真正合作的部分?

基于这样的想法,三校的主持教授决定增加一个新内容――“阅读城市”的小作业。这个作业的目的,一方面是增加三校合作的实际时间,使大家有机会了解来自不同学校背景的同学对于同一命题的解读方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加学生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更加深人建筑化、而非旅游者式的文本阅读。于是,事先选择了上海具有代表性的五条街道以及相关区域作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单位的每个小组都由来自三个学校的成员共同组成,最后的成果以集体方式呈现,表达方式不限。

1 实验内容

1.1作为文本的城市

本次阅读的对象是城市,借用文学评论的术语,即阅读的目的是对于上海这个城市作为文本的解读。阅读的五条街道,具有不同的属性(商业娱乐等),分属不同的区域(静安区虹口区等),甚至还特意考虑到它们的不同走向,其中两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

命题中明确指出,对于这些街道的阅读绝非仅限于街道本身,由它们而产生影响的周边地带也在研究范围之内。作为文本的城市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并非由特定作者按照特定目的完成,因此,同时具有历史的维度以及个性的混杂与模糊。另外,它还在不断生长,没有所谓的结局,即文本呈开放性,因此对于读者而言,也无法选择单向的、土寸闭的阅读方式,这也正是城市作为文本的意义之所在。

1.2作为接受的主体

接受美学理论家姚斯认为,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在对文本阅读之前就具有一定的能力,这种能力和他们的教育背景,成长经历等密切相关,他称之为“期待视野”,即每个读者都带着期待视野进行文本的阅读。

耶鲁同学,以几乎完全陌生不带太多成见的目光进入这个命题,因此,他们对于城市现象是最敏锐的,也特别容易发现问题;香港同学,对于这个城市既陌生又有一些熟悉,他们看到的是一个异化的自身环境,一些似曾相识的现象,背后可能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发生机制,因此,对于这些差异是否足够敏感,是决定其阅读深度的关键;同济同学,对于这个城市则相对熟悉,也正是这种熟悉造成的审美疲劳,让他们容易忽视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借助同伴的眼睛,可以期待发掘一些新问题或者对某些问题进行再思考。

1.3召唤结构的建立和阅读的意义

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召唤结构”产生于对作品本文(text)的分析。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中“描写性”语言包含许多“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因此,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体现在文本本身,而是接受的过程中,即读者对它的“现实化”。这种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成为连接创作意识和读者的桥梁,即召唤结构。

对于城市这个文本的解读同样如此,这次之所以安排三个学校的同学解读相同的命题,正是希望看到不同的召唤结构的建立,借此可以发现一些“意义之外的意义”,这种“水平接受”是对于“垂直接受”的有益补充,即对于自身价值判断之外的另类标准的引进和比较。

2 实验过程

三个学校的学生分为五个组,每组6至7个学生,在两天的时间内,他们要完成对于城市文本的阅读和表达。由于带着不同的期待视野进行城市阅读,整个过程中产生出许多有张力的分歧:

2.1主位文化与客位文化

来自美国耶鲁的同学,对于很多司空见惯的现象,都表现出高度的热情和敏锐的观察力,甚至对于建筑立面上管道一类的细节,也会拍照搜集和分类研究,同济和香港同学则对更多特别的现象表示关注。这种观察和比较的差异来自于主位文化和客位文化的不同立场:面对未知事物,如果倾向于用自己早已熟悉的类似物去理解它们,则很容易犯主观臆断的毛病;人类学家更推崇一种不带任何偏见的“照相机”式的记录方式。因为,对于两个文化比较的前提是对自身(主位)文化的充分了解和对客位文化的宽容和全新角度的进入,唯有这样,比较的公证性才有可能产生。

进一步而言,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常常带着职业的眼光,看待城市中所发生的现象,并且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传达给使用者,但是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愿望吗?比如,在两幢间距很近的建筑之间,同济同学问耶鲁同学道:“难道你不觉得这里太拥挤了吗?”回答却出乎他们意料之外:“这取决于你希望在这里发生什么。”对于建筑师而言,能否完成由主位思考向客位思考的转换,即作为生活的设计者还是参与者,将决定我们以怎样的身份来介入整个设计以及获得怎样的体验。

2.2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

在城市现象的研究过程中,不同学校的学生对于同一问题可能会得到相似的结论,但有趣的是他们的方式却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同济同学在整个过程中表现得相对感性,往往采用这样的字眼来描述观察结果:“这里的人流很密集,那一个空间非常人性……;”但是,香港和耶鲁同学则倾向于用实际数据和统计图表来说明问题,特别是耶鲁同学,对于建筑和空间的敏感程度更胜一筹:在同样的街道观察,他们能快速而准确地画出空间关系的剖面图建筑关系的轴测图,可见平时所受系统而严格的专业训练。

表现在设计说明上,区别也非常明显:同济同学多用文字和图片进行说明,耶鲁同学则多用数字和表格作为说明的依据,可谓是感性和理性的极端体现。香港同学介于二者之间,更倾向于理性的说明。

2.3期待视野与类型研究

不同背景的同学会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产生兴趣,这种水平接受的差异来自于他们不同的期待视野。比如,对于上海的租界历史,香港同学就格外关心,一旦获悉某地块曾是殖民地,他们就会追问“是哪个国家的殖民地,殖民时间是哪一段”等等一系列和殖民相关的问题,这种集体无意识来自对自身文化的关照和比较,也提示大家对于建筑背景应该保持的态度。

耶鲁同学,由于他们所受的理性训练,往往会选定某个主题作为特定的观察对象,比如,有的同学对上海的酒店感兴趣,就会集中关注酒店的类型以及它们和街道、周围建筑的关系,并且迅速画出平面示意图;有的同学对住宅的落水管感兴趣,则会在每一个类型的落水管前拍照和记录以方便之后的分类和比较研究;甚至有人对中国乞丐和美国乞丐的差别感兴趣,则具体到他们在街道的哪些

路段出现,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做出分类……

他们的研究方式给我们以很大启发:作为建筑师,不可能奢望解决所有的城市问题,我们必须学会对于某些现象保持敏感和关注,谁说城市和建筑的变迁不是通过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反映出来的呢?

3 实验结果

五个组基本上都是以PPT的形式来展示结果,有的组为了说明问题,也增加了草图DV等表达方法。

3.1南京西路

这一组同学对南京西路沿线的地铁站、巴士站,以及出租车停靠点做了详细记录,同时还包括自行车和摩托车停车场的位置,和街道的关系等,另外,还加入了和香港城市道路交通的比较。

应该说,他们感受到南京西路的某些特质,并且尝试以建筑语言进行表达,但是,还不够敏锐,尚未归纳出这条街道的主要特征以及背后的发生和形成机制。对于他们的评价是,仅仅阅读了城市文本字面的意义,但是对于其中更多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的意义”,缺乏感知和探询。这或许归结于时间的仓促,也可能由于文本“垂直接受”水平的缺乏。

3.2茂名南路

这一组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筑和道路剖面的关系上,同时还对不同路段的交通以及同一路段不同时刻的交通做了统计,不足的是,表达方式过于感性和图片化。

对于这条街道,他们还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即有些街道是属于白天的,有些则属于夜晚,茂名南路显然是一条属于夜晚的街道。在夜晚,它呈现出和白天完全不同的性格,也正是它个性中真正迷人的时刻。同时,对于这条街道的理解,他们缺乏足够的厚度,即大多数观察是基于临街面的,而对于进深方向的建筑特质,没有做足够的挖掘,这也是他们的结论过于肤浅的原因。对于文本的阅读,应该尽可能地由能指进入所指,否则,无法形成真正的对话。

3.3衡山路

这一组主要关注的问题是独立住宅的不同形式以及它们和围墙、院落、落道路之间的关系,另外,住宅内部以及住宅之间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也是他们的研究对象。除了PPT文件之外,手绘草图也是表达方式的组成部分,同济大学的一名韩国留学生还将之与韩国的住宅形式进行比较,以寻求差异。

这一组的结果受到主持老师们的一致肯定,因为他们获取了这条街的基本特质,答案虽然简洁,但是非常清晰而有力度。文本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召唤结构被建立起来,阅读的主体和客体此时成了平等的“你”和“我”,二者之间产生了有意义的对话。虽然对话的范围尚未延伸到更广的宽度,但是,文本的意义通过主体的阅读已经得以部分地实现,对于此次命题,这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答。

3.4淮海中路

相比其它组,这一组的结果展示得非常详尽和全面,不仅回溯了淮海路的历史和发展,而且对于观察到的多数问题都作了图示分析。他们研究了图底关系新旧建筑在平面和空间上的结合方式、道路剖面和建筑类型的关系等,并且,还对表层之后的深层建筑关系进行了探索的尝试。

应该说,在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观察到诸多建筑现象,并且以建筑语言清晰表达,非常难得,但是,就这次的命题而言,他们的答案似乎缺乏足够的归纳,对于不同现象之间的联系也缺乏分析,这是他们不如第三组的地方。对于文本的阅读,他们涉及到了很多方面的意义,并且做了尝试性的探索,我们可以期待,如果假以时日,应该可以走得更加深远,文本的深层结构也必将被触及。

3.5瑞金路

这一组同学在PPT文件的展示之前,先放了一段DV,以描述他们眼中的瑞金路。在这之后,他们对于这条街上的建筑类型、交通流线、白天和晚上人们不同的行为方式等作了分析。除此之外,他们还特意对这条道路店面之后的一所学校进行了观察。

相对而言,这组同学的分析做得最为平淡,他们似乎没有发现瑞金路和其它路的区别,只是采用常规的方式作出基本的建筑分析,对于命题的意图缺乏理解。他们仅仅打开了作品,但是全未领会作者的意图,和作品之间的联系也尚未建立,平等的“对话”被单向的独白所代替。

4 总结

大多数同学在阅读城市方面已建立起建筑和空间的基本尺度和概念,但是,如上所述,也还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对于联合教学而言,这次尝试虽然尚还初浅,却意义深远,它给我们带来如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