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主流名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近,在网上都能看到90后非主流女生、割腕自残、人民币点烟、那一麻包袋钱去逛车展、等等这类的。
非主流的90后,在大多数人们眼中就是叛逆,行为放荡不羁的代名词,他们喜欢以“火星文”、“劲舞团”等等各种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来标榜自己。这些年来,在那些所谓的非主流90后中出现了不少脑残级人物,比如为了能出名出卖自己、辱骂父母和自己老师的自称自己是“贱女孩”双胞胎姐妹。90后中那些脑残人物的出现每一个都会被人们所痛批,可是,这样的人物还是不断的在出现,比如,这次又出现的90后“晕机女”和“烧钱女”。
“唉……真该买个私人飞机”,这句名言成为今年上半年网络流行语,说出这句“豪言壮语”的小女生迅速蹿红网络。网友美其名曰:晕机女。该女生在博客上宣称自己貌如天仙、生活奢华,“每天习惯了花个2~3万”,“听到摄影师的夸奖:你真的很不像人类呢,你应该好好待在你的王国做公主啊,来人间做什么”……
“晕机女”的心态还多少可以理解,但“烧钱女”的行为又如何解释呢?1位90后的女生,用百元人民币点烟,除此之外,还在人民币上画各种稀奇古怪的图片等等。不少网友跟帖痛批该女生。90后,就是到今年最大的也就是19岁。
真的不明白这位90后女生吸烟用百元点烟的真实目的,是在炫耀自己对金钱的不屑?是在向人们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还是在炫耀自己的另类?
新媒体要具备营销功能,就必须先积累有价值的内容和应用,锻造媒体价值。
11月18日晚,2010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经过十几个小时的激烈争夺,招标总额超过109亿元,同比增长18.47%,创16年新高。在这场中国广告界独一无二的豪门盛宴中,央视又一次旗开得胜。笔者不禁又想起白岩松的那句“名言”: “哪怕是一条狗,你把它牵到中央电视台连续播上一个月,它也能成为一条‘名狗’。”
电视“老大哥”坐看风云起,互联网小弟们却似乎还在金融危机的泥沼中挣扎。本周,各大互联网门户也先后公布了2009年第三季度财报,在广告收入方面,传统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都出现同比下滑,以新闻门户立身的新浪广告收入降幅高达16%。
这时,全球规模最大的互动广告和数字营销大会“ad:tech”也第五次来到中国。无论是腾讯、百度这样的互联网界元老,还是人人网、凤凰新媒体等新贵都倾巢而出,为数字营销大声疾呼,用大量的数据、案例论证着自己的网站、平台、联盟有着多么高的性价比、多么好的营销价值。正如腾讯网络媒体执行副总裁刘胜义所说,如何将新媒体产品形式、创新技术,纳入成熟的品牌市场投资回报体系,依然是数字媒体面临的最大挑战。”
每年央视广告招标结束,网上有不少“酸葡萄”言论。说实话,在“产能过剩”的今天,还把央视的广告招标称为“中国经济晴雨表”,甚至将它的增长视为“经济回暖风向标”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即便在去年第四季度,2009央视广告招标总额依然超过了80亿元、同比增长18%,要知道当时可是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央视处于全世界最具潜力的市场、拥有最庞大的受众群,再加上独有的国家电视台权威形象。对一般商品而言,尤其在品牌推广方面,央视可能不是性价比最高的,却绝对是效果最好的。安踏、柒牌、劲霸,这些本土品牌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在央视的品牌推广都起了关键作用。
相比之下,同处活跃的中国市场,网民数量超过3亿,各网络平台还都标榜自己是“精准营销”。然而,笔者冥思苦想也没发现有哪个品牌是通过网络出名的。网络红人倒是不少,以前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今天有西单女孩、贾君鹏,这些人有个共同的标签: 非主流。数字营销或者网络渠道的最大尴尬正在于此,任你说得天花乱坠,在公众尤其是广告主眼中,就是“非主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的僭越
网络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力量和大众文化的传播渠道,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交流平台和信息获取空间。一方面,从文化传播的角度上讲,网络流行语是传统的大众文化在网络媒体里进行的个性化、非主流化的创造和模仿。这种网络流行语从客观上表现出大众文化在网络领域的传承、移植和普及,实现了精英文化的普及化;但在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也为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带来了许多问题,它对个人价值观的宣扬、对个性文化的宣泄,构成了对大众主流文化的僭越和消融。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肇始及热化
网络流行语言并非是近几年才有的现象,学界和业界在互联网刚进入中国不久就有所关注。早在2001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就出版了于根元先生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一书,收录了诸如“美眉”、“版猪”等1305条网络热词和新词,曾经在语言学界和文化学界引起争议。如果说在2001年网络热词还是一种新的事物或者新现象的话,在今天,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成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的一大内容和特色,被大量地复制、模仿和转载,这些流行语集中体现了网民的智慧和其当下的思想和心态,在网民中有极高的人气和点击率,能够普遍反映某个特定时期内一些特定人群的心声。
简单概括而言,网络流行语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网络技术的支撑性,即网络媒体作为其传播的技术平台;二是语言传播的流行性,即网络流行语契合了某些特定受众的心理需求,在一定的网民群体中能够引起普遍的共鸣;三是传播内容的精练性,即经过了加工、模仿的流行语是以文字、词组或语句的形态出现。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得益于互联网的技术平台,更得益于日渐提升的网民的传媒素养和网民的人数。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网络普及率达到28.9%。大量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人涌入网络媒体,在把互联网当做信息获取平台的同时,也将网络媒体当成一个个性展示和心理情感抒发的平台。正如覃晓燕所说,这种文化“更多代表的是草根文化或平民文化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质疑与反思。它是一种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是一种文化和内在的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①。
网络流行语:大众文化的网络再现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具备大众文化的特征之外,又具备自己专属的特征。网络流行语专注的是个性化的表达,所以从传播的主体而言,网络流行语具有以传播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理念为核心的自我中心性,强调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和情感宣泄,而这些流行语一般都是“一鸣惊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和传播的引导价值;这些流行语言诞生之时,创造者和传播者往往求新、求异,更注重眼球的吸引力和语言表达后的影响力;这些流行语言反映出的文化潮流具有强烈的求炫、求奇的文化影响心理。网络流行语来源于大众文化,又实现了对精英文化的改造。特别是网络流行语对精英文化的另类诠释,更使得精英文化背离了其最初的意愿,向着搞笑、“雷人”、夸张的方向过渡。因此,网络流行语言所反映出的价值观和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主流偏离性。
网络流行语将普通语意中的词汇、短语、句子甚至是名言,进行了网络化的加工,变成一种具有特定的文化审美价值、感情抒发价值和消遣娱乐价值的精辟语言,实现了在网络语境中对传统语言的再造。而与此同时,一些经典的诗词名句、名人名言,甚至一些“高深”的术语等精英文化,经过网络的普及和流行化的再造后,逐渐增添了娱乐、狂欢和调侃的味道,精英文化逐渐走向平民化和普适化,而网络流行语也逐渐从主流文化中吸取养分,成为一道风景、一种特色。
一个特定的网络流行语从它的诞生到传播过程经历了由传统文化向网络文化的过渡、由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过渡两个过程,而最终的发展方向,则是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冲突、融合和汇流。网络媒介的开放性特征造就了社会个体以建构自由文化对抗主流文化的方式,以便表达其阶级意识;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也展现了受众话语权的提升,处于被支配地位避开受压制性的权力,使用商品文化的材料和资源并颠倒其功能,这一抵抗方式实现了网络自我身份的建构,同时这种文化比精英文化更具有号召力和示范的模仿性。
大众文化“是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背景、经过技术革命特别是传播技术革命而出现的、为大众所接受与消费的一种文化”。②大众文化是网络文化的母体,是因为传播语境的改变而产生的网络平台的再现与移植。这从网络流行语的语意构成上可以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语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大众文化的特点主要是,“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对大众的依赖性和价值共享性”。③网络流行语保留了大众文化的属性,并将这种属性进行了质的延伸和量的扩展,使其六个基本属性有了更鲜活的体现。
“寂寞党”的案例考察
寂寞党来源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此后被高度模仿,并形成了“×××不是×××,是寂寞”的句式。此后,“哥唱的不是歌,是寂寞”、“哥发的不是帖子,是寂寞”等语言被迅速模仿,成为一个时期内最热的流行语。可以说,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积淀,网络流行语也不例外。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模仿及迅速蹿红的过程可以看出,词汇是语言变革中最为活跃的方面,网络流行语词汇反映着语言的发展变革。
网络流行语大致有三类:一是语素构成类,比如缩略、表意数字、表情符号等;二是语言移植类,比如外来语、方言古词新解等;第三类是文化娱乐类,比如媒体的省略词(像“艳照门”等)、名言俗语的僭越类(思想有多远,你就给我滚多远)等。
“寂寞党”的诞生过程,虽然有复杂的传播学和文化学背景,但并非无迹可寻,从“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到“哥唱的不是哥,是寂寞”,这种“×××不是×××,是寂寞”的句式,传播大致的流程是语言的创造语言的复制语言的模仿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中包含了传播者的心理诉求、传播环境的影响、受众的心理诉求、语言文字的特点、传播渠道的开放性、受众获取的易得性、模仿的简易性等元素。
诸如“寂寞党”这样的流行语,体现了部分年轻网民对文化的调侃和消遣性的利用。一方面,网络流行语是网民话语地位上升的实现,网民采用这种方式宣泄和表达心中的郁闷、无聊、彷徨,也表现了对当前主流文化一种消极的对抗。另一方面,在网络流行语的改造、模仿和传播过程中,主流文化开始趋向边缘化,非主流文化和主流文化在争鸣和冲突中实现融合。
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网络流行语是文化盛开在网络技术土壤中带刺的花朵,是带有狂欢和娱乐功能的交流武器,是智慧和庸俗并举的文化现象。不能说是网络语言将大众文化变得庸俗不堪,也不能说是网络文化拯救了日渐边缘化的精英文化。对于网络流行语,我们依然将其界定为一把双刃剑,它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功能。
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具有示范及引导作用。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和平民化特点,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与范围,对于大众文化的传播而言,无疑是其传播方式的改革和延展。网络流行语有助于精英文化的大众化,也包括了大众文化的普及化。各种各样的传播主体之间的意识互动、思想互动和文化交流被强化,社会主流文化所蕴涵的道德意识也被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对大众文化具有消解与异化作用。网络流行语由于其传播语境的特殊性:“沉默的螺旋”的作用以及“把关人”效果的弱化,导致了流行语传播的非理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这给大众文化带来了颠覆性的挑战。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恶搞的形态存在,对于社会意识形态造成一定的冲击,包括对传统的道德观念、历史观念、群体观念、社会家庭等级秩序观念的冲击,是对大众文化的消融、消解和异化。
网络传播的规范机制
首先,以受众主体地位回归为基本语境,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体受众是主导,他不仅阅读、复制、评价信息,还上传和信息。因此,信息的质量和反映的社会价值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受众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决定了互联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同性和主流文化能否传承。网络流行语是草根网民的杰作,网络流行语质量的高低,网络流行语所反映出的文化的价值取向,都与网民的素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于培育合格的“网络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把关人缺失的时代,应进一步强化媒体的规范与自律。参差不齐的网络流行语大行其道,也是由于网络把关人的缺失。网络媒体给受众提供了一个绝对开放、公开的话语空间,因此,规避网络信息的低俗和非主流化,遏制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有对抗性的信息的存在,必须对网络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而加强媒体的规范和自律,培育健康、绿色的网络传播环境,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网络具有开放和兼容、共享和自由的精神,它有利于培养人的开放意识和世界胸怀,开阔人们的眼界,兼容不同的思想和观点,尊重人们的个性特点,同时它自由而宽容,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一个“加速器”。网络同时还具有自主和平权的文化立场,它能使人们少一些对权威的盲从,多一些自主意识,同时它对道德自律还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些都是网络对于大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结语
从本质上来说,网络流行语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民意表达的符号。随着网络的普及,互联网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实现社会参与的重要空间。每个人都有表达和沟通的欲望,随着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和蔓延,草根文化的力量逐渐增大,公众的话语权也被一再扩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大程度上,网络热词也是“社会热词”,每一个网络热词背后都有故事和诉求,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究。
网络始终以惊人的速度在发展,它改变着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同样,网络不仅是一种信息获取的工具和观点共享的平台,更是一个激扬着智慧、产生着思想的阵地,永远恪守精英文化理念的追求必将被孤立,而一味地追求刺激、猎奇和眼球效应的价值取向必将被淘汰和唾弃,因此,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只有在这个平台上不断地实现着交锋、争鸣,才能激发更大的创造,让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有营养的快餐,成为倡导全民共享网络魅力的交流武器。
注 释:
①覃晓燕:《后现代语境下的恶搞文化特征探析》,《现代传播》,2008(1)。
这是着名诗人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从古至今的书,我们读过的不知有多少。耳朵随便听几句就能背下,嘴巴随意张开就能说出。但是,每日陪伴我们的这些,并没有深深地植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只不过成为了我们应试的工具罢了。
90后的我们成天嘻嘻哈哈,故作深沉,假装成熟,自称自己是非主流。成天嚷嚷着要干吗干吗,结果一句话也没有实现。就算有,也只是虎头蛇尾,草草的收场了事罢了。
90后的我们开始过分的注重自己的外表。早晨醒来,刷牙洗脸仅需要5分钟,可是摆弄一个发型就花去了将近1小时!
90后的我们变得爱慕虚荣,喜欢互相攀比谁的手机高档,谁的衣服时尚,谁的发型新潮……我们都将所学的知识及压在了记忆的最深层,成为了物质的贪享者。
为什么?为什么仅仅相隔一代人,就会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而这,归根结底只是因为我们这一代没有经过多少的磨练……
可以说,我们90后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一般。父辈对你的关怀无微不至。捧在手里怕摔着,含在嘴里怕化了。他们尽自己一切的能力来满足我们的需要,给你买高档手机,名牌服装……这又是为什么?
而这,只是因为我们父辈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磨练,他们想要把最好的都给你。
所以,我们90后应该学会长大了。我们要学会自己去处理事情,自己独立一人面对困难。要学会放弃,放弃掉虚荣,放弃掉自恋,放弃掉狂妄……不要再像以前一样,让00后在网上大骂我们90后差劲!
我们要独立一人去接受磨练!
首先,我们应该学会管好自己的生活,不要再一站在镜子前就老毛病发作,应该学会克制自己,穿的得体些就好,不必浓妆艳抹,搞的花俏。
其次,我们应该学会交往。不要再互相攀比,互相嫉妒,而要努力做自己该做的事。碰见熟人要懂得问好,不要再拽拽的走过去,要懂礼貌,学会打招呼。让别人知道,你已不再是以前任性狂妄的90后了。
再者,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要学会自己独立处理事情。生活中实际上有很多的磨练,有很多事你都要学会。不要动不动就气冲脑门准备动手,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再让别人骂自己没素质、没教养。要尽量把事情独立处理好。在这生活教育课中,你会受到许多的历练。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同时也是最大的对手。他会时刻给你历练,让你成长。所以,不要动不动就叫家长,那样你永远也只能是个孩子。
生活磨练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也会悄无声息的到来,让你经历人生百态,尝遍世间百味。让你有足够的勇气去闯荡,去自由翱翔。
关键词:电视;相亲节目;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55-02
一、引 言
进入2010年以后,我国的电视荧屏上忽又再度流行电视交友节目,标志是三个颇有影响力的省级卫视不约而同的开办相亲节目,虽然有的自称是冲关交友节目,有的强调是新派交友节目,但给人的感觉好像中国已经到了恋爱的季节,甚至是全民相亲交友的季节。但在一片热闹之中,相亲节目问题频出,颇受争议。
为解决相亲节目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相关业务指导部门和传媒媒体也纷纷发声。2010年初广电总局在《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管理通知》通知提出了若干要求:“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的、不正确的婚恋观”、“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人民日报也发文指出:近期的一些相亲节目言行出位,直接挑战社会伦理和价值底线,成了“炫富”、“拜金”的大舞台和“曝晒场”。大肆宣扬“拜金女”、“物质男”、“富二代”’、“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等,固然体现了婚恋观、价值观的多元化,但电视作为公共平台,不应放大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和行为[1]。同一天,新华社发文《“电视红娘”:如何牵“红线”而不踩“红线”》,指出要坚决驱除低俗节目。两大中央媒体同时对电视相亲节目表明态度实属罕见,不得不引起人们对电视相亲节目的问题的关注。
二、电视相亲节目存在的问题
(一)节目内容流于三俗,缺乏深度
作为最重要公共媒体之一,电视节目本应当承担起引导社会舆论,提高受众品味的重担,其一言一行都应为受众负责,做好信息传播的守门人。而综艺节目在秉承了娱乐性、通俗性、平民化、知识性等特性,带给现代人轻松一笑的同时,也应发挥其全民教化,普及知识、提高价值观念等重要作用。然而事实上很多相亲节目有缺乏思想、低俗、“愚乐”之嫌。在给人们释放快乐、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却丢了节目的内涵和深度,让人笑过以后没有回味。节目制作人对庸俗、低俗的节目信息不加以过滤,对嘉宾利用节目进行自我炒作不加以把关,甚至把低俗言论作为引发收视的药引,以致《非诚勿扰》给人格调低俗之感:各种庸俗的拜金言论,拜金行为被大肆渲染,男女嘉宾间交流也流于低俗,挑战主流价值观。
(二)嘉宾身份不实,作秀痕迹重
对大众媒体而言,真实是其生存之本,但目前困扰电视相亲节目的另一大问题则是其真实性和可信度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未婚男女,也正是这个群体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一需求的相亲节目有了收视的市场。但打着“真人秀”招牌的相亲节目,不是舞台剧,不是小说,其底线就是真正需要婚配的男女青年的真实表现。这类节目之所以能吸引观众,就在于它的所显现出来的冲突性。因此,无论节目以何种形式表现,嘉宾的身份和表现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如果节目的可信度受到质疑,是一定会影响节目的寿命的。目前的状况是,相亲节目最为被人指责的就是嘉宾的真实身份。不少网友在一些相关的论坛和网站中,讨论嘉宾的真实身份。相当一些外表突出,言辞火爆的女嘉宾被揭发身份造假。在这些人中,有被证实的已婚女性,有的模特儿也被证实是电视台的“托儿”。正如曹可凡说“比低俗更可怕的是虚假。与低俗相比,电视最可怕的是虚伪。我宁可接受低俗,也不能容忍虚假。”
这种以“托”的方式来烘托节目气氛,进行电视节目制作,表面看起来似乎获得了一时的收视率,赢得了观众的欢心。但究其后果,这种欺骗行为一旦被揭发,那些真心投入的观众们将感到极大的愤怒,并会迁怒与整个栏目,甚至对电视台乃至电视媒体产生极大的不信任感。这将必然毁掉电视媒体在观众心中的权威感和可信度,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也是毁灭性的。
(三)节目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性
我国电视一直走的是学习和借鉴的发展之路,十年前如此,当下也是如此。综艺节目更是走“内地抄港台,港台抄日韩,日韩抄欧美,现在直接抄欧美”的路线。20 世纪末,《玫瑰之约》创办成功之后,短时间内,婚恋交友类节目曾在国内各电视台遍地开花、克隆成风,导致千台一面。但再好的节目看多了人们也会审美疲劳、腻烦,结果很快导致第二轮婚恋交友节目收视率急剧下滑渐退荧屏。当下风行的几档电视交友节目,无论在环节设置还是舞台布置上普遍缺乏独创性。《我们约会吧》是引进英国fremantle公司的《take me out 》的节目模式,而与之雷同的《非诚勿扰》可谓是“二度山寨”,两节目还险些因版权对簿公堂。至于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更是“山寨的山寨”毫无新意,原样照搬。虽说《非诚勿扰》增加了一些改进,在主持人、舞台背景、女嘉宾设置等有一些自己的创意和亮点,但节目流程简单,缺乏冲突和悬念。在互相抄袭,缺乏创新的情况下,电视相亲节目“你的语言极端,我的更雷人;你的表演火爆,我的更出位”,这样终将死于缺乏创新,恶性模仿[2]。
(四)不健康的婚恋观、不正确的价值观充斥社会
根据传播学的教养理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很大程度是根据媒介的传播内容来进行建构的。因此,媒体必须承担起其“社会教师”的角色和职责。大众媒体不仅要提供娱乐,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其监视环境、传递遗产和联系社会的功能。因此,大众媒介有责任也必须传播和维护主流价值观,以保障整个社会正常且良好的发展。在2011年6月初举办的上海电视节上,很多电视名嘴就集中对电视相亲类节目发表了看法。王小丫就认为此类节目是“审丑”文化,把一些非主流价值观放大,是电视行业的悲哀。有关专家分析,《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电视相亲类节目之所以能有较高的收视率,受到观众的喜爱,其原因在于这类节目揭示了困扰当代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显示问题——婚姻问题,又以此为核心涉及了诸如金钱、家庭、城乡关系、价值观、房价等现代人非常关注的现实问题。在相亲节目的外壳下,凸显了现代人生存的诸多困境,也因此受到了各个年龄层、各个阶层的受众的关注。
当下相亲节目为了节目效果,过于渲染这些问题,屡屡出现“情感货币化和商品化”的倾向,将两性情感变成可以和金钱等价交换的物质品,一次又一次放出让人错愕不已难以接受的各类物质至上、唯金钱论的言行。如在《非诚勿扰》里,有大肆宣扬 “宁在宝马车上哭,不在自行车后笑”的女嘉宾;有表示月薪二十万以上的才可以握手的女嘉宾;还有公然在节目里大炫财富的所谓“富二代”等等。拜金、炫富等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言论充斥荧屏,唯美的爱情被淡化了,金钱和出位成了一些人追逐的唯一目标,既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也对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产生了误导。爱情在被消费的同时,也在消磨着社会的道德底线。
三、电视相亲节目问题出现的原因
虽然《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爱情来敲门》这类相亲节目,一时之间满足了受众的看客心理和窥探他人表演的猎奇心态,但是这其中折射出来的关于金钱伦理的观念也引起了与主流观念的冲突,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媒体竞争激烈,娱乐至上、唯收视率论
在市场经济中,电视台也好,电视节目也罢,都把经济利益作为其生存的根本,也本也无可厚非。毕竟作为商业社会的产物,经济利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但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重要角色,电视不仅是提供信息的来源,它也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因此随着收视率的激增,其影响力也会呈几何指数增长。然而在娱乐至上和收视率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各家电视台纷纷降低收视门槛,同质化模仿,尽可能地满足最为多数的收视需求,于是只要能吸引眼球,能产生名气,能提高卖点,就意味着效益、金钱和收视率。“在这一前提的指导下,许多节目制作者不惜降低节目格调,以低俗化的内容吸引受众眼球。
(二)节目自身对伦理、道德把握不足
电视台节目制作者在制作节目时由于要顾及收视率,节目效果忽视了对节目伦理道德的重视。相亲节目在展示多元化婚恋观价值观中,容易顾此失彼,从而对道德伦理把握不足导致非主流价值观被放大。
(三)嘉宾为出名言辞犀利,表现大胆
如今电视相亲类节目的目的相亲交友已经发生了偏移,再加上节目制作者把关不严导致一些嘉宾为了出名自我炒作。他们为了出名在节目里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雷人言语此起彼伏。一些嘉宾为了出名,生怕自己被一众嘉宾淹没,尽量说出格的话做出格的事,目的就是为使自己成为话题人物。从马诺到朱真芳,一系列贴着“拜金”标签的嘉宾成了名人。北京女孩马诺因为在节目中的大胆言行赚够了名气,如今出场费已接近二线女星。在节目里炫富的“富二代”刘云超在百度的搜索仅次于刘德华。
四、小 结
总体来看,我国的电视相亲节目的热播的确在某些方面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为众多的大龄青年提供了一种新型的交友方式和机会,为“单身危机”降了降温。但另一方面,这些节目流于低俗、庸俗和媚俗,一味的娱乐化,将对年轻人的婚姻观价值观造成很大影响[3]。鉴于此,相亲类节目必须进行全面整顿和改版,不但要塑造外部良好的媒介环境和监管机制,媒介更要提高自身素养,从而才能保持这类节目的魅力长存。
电视相亲节目未来如何更好的生存,这些不仅是观众热议的,也是节目主创人员最关心的。而是否能够在良好的出发点下,解决目前电视相亲节目的一系列问题,将最终决定这类节目的命运,真诚希望我国的电视相亲节目能良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广电总局连发三文严管婚恋节目,内容审核需“过六关”[N].人民日报,2010-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