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仓央嘉措的爱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是谁让佛与世俗结合成永恒,是谁在当佛爱上世俗时竟不能让人产生丝毫猥亵之感,是谁让爱情无欲无求、纯洁的像一汪清水,是谁在万水千山的阻隔中,在炼狱般的煎熬中仍能写出如此平和、坦然的作品,竟看不到过多的忧伤,恐怕也只有仓央嘉措了!
初读仓央嘉措的作品,有种淡淡的、怅然的温暖,除去那种疾风暴雨式的呐喊,不惊不咋,既让人感动又心生平静,或许这就是佛法的力量吧!跟随文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温和的、面带微笑的年轻僧人站在菩提树下目迎爱人的缓缓到来,阳光清新,如邻家男孩。再读仓央嘉措的生平,竟然心痛的无法呼吸,本该追求幸福、拥抱生活的年龄却在佛的光环下禁锢了一切,年纪轻轻便翩然而去。“佛是未来人,人是未来佛”,堪破、放下、自在,佛让人如老者般沧桑,失去真性情;佛普渡了众生,却失去了自我,这佛,不成也罢!
他是仓央嘉措,是六世达赖,也是敢于突破世俗、向往自由与爱情的“世间最美的情郎”,还是艺术世界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写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他出生时出现了多种瑞兆,被认为是不同凡响的孩子。14岁,他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此后他的命运彻底被改写,他不再属于自己。年纪尚小的他被送到了布达拉宫,跟随著名学者桑杰嘉措学习医学、文学等。他的生活被安排得有条不紊,由专人负责,任何人都不得靠近,就连他的父母也不能与他见面。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
也许很多人认为,成为六世达赖是多么幸运的事。换作别人,自然是欣喜无比的,但他是仓央嘉措,不是别人。他渴望回到故乡,回到那个温暖的、充满爱的地方,那里载满了他的欢笑,他的青春,他的回忆。掌政后,接二连三的政事让他日不暇给,他只能在偶有的闲暇时光里思念自己的家乡。
“白色的野鹅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用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这是仓央嘉措写的诗,流露了他急切回归家乡的心愿。
他总是渴望卸下身上的重担,去追寻天地间美好的感情。地位在他眼里,与自由相比,并不值一提。“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无力挽留闪电的浪子沦落为王。”“忘我的我,在寒风中,舒舒服服地,坐失江山。”……你是不是觉得他很傻,为了追求普通人的生活,宁可舍弃功名利禄?可是不爱权贵但求自由不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吗?
他不轻视生命中的细小事物,每一件平凡小事经他寻味,哪怕是细微的尘埃也能开出绝美的花来。而面对生死,他却说:“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桩,都不是闲事。”地位尊贵的他,对万物如此博爱,对生死如此淡然,算不算是一个“异类”呢?而当时,有谁曾站在他的立场上去思考、感受?又有谁曾真正体验过他那高处不胜寒的孤单和身不由己的无奈呢?
坐在布达拉宫最高的位置,仓央嘉措并不快乐,他渴望自由,却偏偏要在那宫殿里,接受着万人的仰望,不能离开。他没有选择,虽然他也曾努力过,但“手一握,掌中都是针”,针针刺痛他。最终,他选择了逃离。那一次,回望身后的宫殿,他轻松地笑道:“布达拉宫,四大皆空。”
《益西卓玛》: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谢飞导演的以50年的历史为背景,以藏族老人益西卓玛的回忆为主线,反映她一生与三个男人的婚恋、情感纠葛的影片《益西卓玛》(1999年),以诗一样的节奏和韵律,展现了女主人公一生中情感的心路历程和对爱情的坦荡与挚诚。影片运用达赖六世仓央嘉措所写的情诗,将益西卓玛与三个男人的关系联结起来,也可以说是益西卓玛所唱的仓央嘉措的情歌吸引了三个男人:
画面(一):益西与少爷贡萨。酒摊里,年轻的益西边唱着歌,边忙着对酒、端酒,歌声“杜鹃来到门隅,带来春的气息。我和情人相会,心中欣悦无比”吸引了衣着华贵的少爷贡萨,于远处驻足倾听,一刻不离地盯着益西姑娘。画面(二):益西与加措。黄昏,骡帮宿营帐篷里,加措躺在垫子上吸鼻烟,远处传来益西悠扬的歌声,加措被深深吸引,跳出帐篷,跟随歌声的方向走去,来到益西的酒摊边,痴迷地听着益西的歌声:“从那东方山顶,升起白白的月亮。亲爱的姑娘的面容,浮现在我心上,默思上师的尊面,怎么也不显现。没想那情人的脸蛋,却占满了我的心间……”益西边穿梭斟酒,边继续歌唱:“若依了情人的心愿,今生就要与佛法绝缘。若到法门深寺修行,又会使那姑娘心寒。莫怪仓央嘉措,风流而又放荡。神王所寻求的,和我们没有两样。”一曲终了,加措似丢了魂似的,傻站着,盯着益西不动。画面(三):益西与桑秋。小喇嘛桑秋送给益西一本他亲手刻印的仓央嘉措诗集,并教小益西唱里面的情诗,寺庙为桑秋等少年喇嘛受戒时,遥望蓝天,益西的歌声传来,他慢慢地合掌念佛,闭上了眼睛,许是沉浸在益西那美妙的歌声之中。老年益西回忆时也充满深情地说:“那时候我的嗓子又尖又亮,只要在寺外一唱歌,他就想法偷跑出来同我玩……他喜欢听我唱歌,说我是洛达村的小金嗓子。”虽然桑秋一生献给了佛法,但益西所唱的情歌是他与益西从精神上进行情感沟通的桥梁。“若依了情妹的心意,今生就断了法缘;若去深山修行,又违了姑娘的心愿”①,桑秋正是仓央嘉措的写照。可以说影片里的爱就像仓央嘉措的诗,既有浪漫传奇的色彩,又有情感游荡的苦闷。
影片叙述了身为奴隶的益西与身为平民的加措、身为贵族的贡萨和身为喇嘛的桑秋同时有着三种不同的爱情。加措是一种野性力量的象征,他无拘无束,自由坦荡,而他作为马帮商人的身份,增加了他作为新兴社会阶层的内涵:感性、强悍、敢作敢为、崇尚本我。嘉措与少爷狭路相逢的一场戏,凸显了加措的阳刚孔武和侠义精神。女主人公益西卓玛从他身上感受到的是浪漫的爱情、原始的欲望、感性的放纵的力量,虽然起初益西与他没有感情,但被抢之后自认是“前世的孽果啊,注定了我这一辈子要跟了他”、“都是佛爷给命定的”。在坎坷中与加措共同走完人生,最后死在加措的身边。少爷贡萨是儒雅知性的象征,他同样喜欢益西卓玛的优美歌声,惜香怜玉,温文尔雅,极有涵养。益西爱着少爷,但他们是秘密的情人关系,少爷贡萨是她一生的牵挂和思念,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存在。益西卓玛生命中的第三个男人――喇嘛桑秋,则是宗教精神的象征,他超越世俗,虔诚皈依宗教,以常人难以想象的苦行悟得真理,赢得人们的尊重,他与益西卓玛的联系也是纯粹精神性的联系。
益西与加措的爱属于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夫妻情感,是责任心和爱心让他们一同走完了人生之路。益西与贡萨的情感是真挚的,但爱恨交加,尤其是贡萨掠走了她的小儿子,使益西常年陷于思子的痛苦之中。桑秋则是益西精神中的爱情偶像。影片最后用旁白点明了主题:“人生是爱的寻找,爱的欢乐和痛苦其实都是人生,只要你真正被爱过,你又真诚地爱过,这就是幸福。”益西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展示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体现了一个藏族女人一生的情感依恋。
《图雅的婚事》:一位蒙古族女性的尴尬婚姻
2006年王全安导演的《图雅的婚事》,讲述了一位蒙古族中年妇女图雅“嫁夫养夫”的曲折故事,图雅的丈夫巴特尔因打井受伤致残,一次事故,图雅也不能再从事重体力劳动,一家人面临着生存危机。出于无奈,丈夫巴特尔主动提出与图雅离婚,让她带着两个孩子再嫁,自己跟姐姐过,但是图雅不愿丢弃巴特尔,作出了一个艰难的抉择:带着巴特尔一起嫁人。“反正谁跟我养活巴特尔,我就嫁给谁”,成了图雅再嫁的唯一条件。虽然前来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大都不想接受巴特尔,后来宝力尔愿意接受巴特尔,把他安置在福利院,但巴特尔不能面对事实,自杀未遂,最后图雅嫁给了邻居森格,但在酒宴上两个男人却打了起来,图雅伤心地哭了,其“嫁夫养夫”的婚姻究竟会继续下去吗?影片到此就落下帷幕,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深思。
“嫁夫养夫”是一种婚姻悖谬,是图雅一种理想的、拯救家庭的美好幻想,在世俗的现实世界里矛盾地存在着,是不可能完美实现的。“儒家的自我实现理想主要是以男性价值为目标的。中国文化在封建时代是一个明显的男性文化。妇女依附于男子,服从于家庭,成为女性人格理想和人伦价值的最高体现。”②虽然说这种观念已经为当代社会所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它仍然矛盾地存在着。图雅就处在这种矛盾之中,她再嫁的方式不过为生活所逼,目的是养活一家人(包括残疾前夫),这是一种善的愿望,但这种愿望对图雅来说是美好的,而涉及其中的男人却难以接受。其实很多男人不是不能接受巴特尔这个人,而是不能接受他扮演的角色――图雅的前夫,如果巴特尔是图雅的父亲或弟兄,情况就不会如此复杂。在酒店时,当图雅说还是希望带上巴特尔跟她和宝力尔一起过,认为将巴特尔丢在福利院等于是杀了他时,宝力尔却极力拒绝,说:“一样的,你叫巴特尔跟我们一块儿住,不是把我也给杀了?”这是宝力尔极力维护自己作为男人尊严的真情流露。不仅求婚者无法接受巴特尔,就是巴特尔本人也难以接受。巴特尔沙哑的笛声,他的自杀,以及他和森格打架无一不表明,他不想放弃做丈夫的权利,在他的内心深处,根本就难以接受图雅带着自己嫁人的尴尬事实,他无法容忍与另外一个男人同住一个屋檐下。
影片的主人公图雅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而又执著的蒙古族妇女。身处中年,其婚姻情感已让位于生存,她的离婚没有让人觉得悲伤,同时她的相亲也失去浪漫的气息,一切在平淡沉郁中进行,即使后来的婚礼上,尤其那动听的婚礼歌曲给人一种喜庆的色彩,但随即被巴特尔与森格的扭打及两个孩子打架的场景给搅乱了,留给图雅的是悲伤和新的生活中充满变数的无尽矛盾。影片结尾,从图雅泣不成声的情景可窥视出图雅内心的极度困惑,或许她也开始怀疑自己执著的“嫁夫养夫”的抉择,并不是理想中的家庭婚姻生活,面对将来,她是否有信心呢?这也是导演对现实生活的理性思考,留给观众品味人生中的酸甜苦辣。
《吐鲁番情歌》:一名现代维吾尔族姑娘的爱情观
《吐鲁番情歌》(2006年),用四首经典情歌将故事串联起来,讲述了葡萄沟一个普通家庭两代人的四段情感故事,影片塑造了一位现代时尚的维吾尔族女青年阿娜尔罕,其情感经历反映出了维吾尔族现代女性的爱情观:大胆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阿娜尔罕青春靓丽、活泼机灵,是一名时尚而又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维吾尔族姑娘。她有主见,敢爱敢恨,执著追求纯真的自由恋爱,不仅体现在她自己的情感经历中,而且还体现在她对姐姐康巴尔罕和哥哥普拉提的婚姻观点上。康巴尔罕既具有传统守旧的懦弱,又具有不委曲求全的反叛性,她没有大胆冲破父亲的权威被迫不与克里木来往,也不肯嫁其他人,在寂寞孤独中守候了八年。但是阿娜尔罕非常理解康巴尔罕,鼓励她去寻找克里木,并机智地劝走了前来与康巴尔罕相亲的“大叔”,还与父亲针锋相对,体现了阿娜尔罕敢于反抗家长父权制的传统习俗。虽然后来康巴尔罕因病死去,但在最后时刻终于与相爱的恋人团聚,圆了一个八年之后再次相见的梦。哥哥普拉提与阿娜木汗在葡萄园劳动过程中真心相爱,但求婚之时,阿娜木汗的母亲因她与普拉提父亲哈里克年轻时的夙怨而百般为难,尤其是要求以普拉提研制成功“甜蜜蜜”保鲜剂并占有“甜蜜蜜”的专利权为条件时,阿娜尔罕愤怒了:“甜蜜蜜是属于吐鲁番的。”鄙视以交易来成全婚姻:“我们家要不起你的宝贝女儿,你还是把她和你的葡萄一起卖个好价钱吧!”阿娜尔罕欣赏的是没有掺杂利诱的纯真的爱情婚姻,她自己的爱情经历,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阿娜尔罕深爱着在上大学的男友,默默资助他上学、出国留学,但后来等待的却是一封感谢信和一张借款单,阿娜尔罕痛苦,但没有消沉,而是撕掉那张令她寒心的借款单,她不在乎欠条,在乎的是对她感情的伤害,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康巴尔罕的死,让阿娜尔罕坚定了对克里木的爱,她不能像姐姐那样留下遗憾,实际上她也一直喜欢克里木。为了能见到克里木,阿娜尔罕经常以“拥军”的名义到部队慰问,但克里木一直回避她,因为康巴尔罕在他心目中还具有神圣的地位,阿娜尔罕是康巴尔罕的小妹妹,自己还带着一个孩子,不想连累她。但是,阿娜尔罕仍旧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冲破父亲的阻挠和世俗的压力,将克里木的儿子吐尔逊接回家中照顾,最终她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在《掀起你的盖头来》欢快的旋律下,与克里木成婚。
《益西卓玛》、《图雅的婚事》、《吐鲁番情歌》这三部以女情婚姻为主题的影片,虽然题材不同,反映的民族、时代各有差异,但其中三个女主人公的情感命运就像一个人一生中的缩影,阿娜尔罕代表一个人年轻时代的情感经历,有自己的个性和火热的情感,大胆、自由、奔放、率真,追求纯真的自我,敢于表露自己的真实情感。而图雅则是代表一个人的中年时代,生活慢慢变得繁琐而平淡,个人的情感已让位于对家庭的责任和爱心,爱情已不如以前那么浪漫,生存已成为生活中的主题。老年益西则代表了一个人的老年时代,磕磕绊绊走完一生,爱情婚姻已平淡如水,一切的爱恨恩怨得以化解,与自己厮守一辈子的人终老人生。这三部影片的出现是一个偶然,但对女性情感的关注却是影视艺术中的必然现象和一个永恒的话题。(本文为201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为“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发展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SB139)
注 释:
①仓央嘉措、阿旺伧珠达吉:《达赖六世情歌及秘传》,中国瑜伽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
② 倪震:《中国电影的世纪传承》,《当代电影》,2006(1)。
很想很想去西藏,徒步旅行。背上一个大行囊,里面只有一些简单的衣物和生活必需品,然后带上一点钱,出发。我想我会选择坐火车去西藏,看着火车在行驶过程中,风景的变化。在越来越接近西藏时,我也想感受一下那种空气稀薄时的窒息感。最后实在撑不住了,再买一袋十块钱的氧气,感受到生命的美好。我想那时候的我,一定会带上一台摄像机,我要拍下西藏人毫无杂质的笑脸,和格桑花开的幸福。我会微笑着对西藏说:扎西德勒。
其实我从未认识格桑花,甚至都无缘于它的图片。可是我相信,在见到它们的那一刹那,我一定不会感到陌生,我也一定会感动于它的质朴无华,如高山人民的善良纯粹。格桑,幸福,能把这么美好的祝福送给人类,真感谢。相信在格桑花开的季节,远远望去会是圣洁的无边无际的白。
去西藏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布达拉宫了,那里曾经生活着仓央嘉措。雪夜,他也曾如普通的年轻男子般,偷偷乔装打扮去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相会。我在想,那究竟是是怎样幸运的一位姑娘,能让活佛写下“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他们的爱情盛开在布达拉宫,他邂逅命中的女神,这种爱情接近于柏拉图式恋爱的无欲无求。可是后来冰雪融化,香雾散开,于是仓央嘉措又写下“第一最好不想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我不知道他那时候的心情是绝望,还是悲凉?
我要在清晨7点以前,绕布达拉宫一圈,去触碰那宫墙上的每一个转经筒,然后许下自己最真诚的愿望:我要把格桑花的幸福带给我爱的每一个人。拉萨人民还在孜孜不倦地三步一磕头,他们都是最虔诚的信徒,随着转经筒的步伐,默默祈祷。
我还想去八廊街,去那个我欣欣向往了很久的地方——未嫁娘。金色的墙壁光华流转,在天边今色圆日的衬托下,越发显得脱尘飘逸起来。
大自然孕育人类,在高山丛林、清水溪流、花草鱼虫之间,我们茁壮成长,我们不断壮大,渐渐破坏并远离我们的自然家园。在代代相传的人类文明中,我们应当记住自己的使命,带着孩子去探索自然,实践环保,让下一代从小便开始记住自然之美,领略自然之魅。
史铁生的日子/史铁生 等著/定价:32.00元/凤凰出版社
“此岸永远是残缺的,否则彼岸就要坍塌。”史铁生告诉我们,上帝为人性写下的最本质的两条密码是:残疾与爱情。他几乎用了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与病魔较量,尽管他无法远行,但他却到达了彼岸,虽然他无法完整,但他却获得了圆满。在他的生命岁月中,我们似乎都能找到一种心灵的归宿与对生命的重新认识。
仓央嘉措: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夏风颜 著/定价:29.00元/作家出版社
若我是莲花,遗世而独立,我是凡尘最美的莲花。若你是莲花,当你站在佛祖面前,你就是我的莲花。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穷其一生,悟道“勘破、放下、自在”人生的这三个阶段,却也不能肯定能够完全参透,然人生亦如此。
农村邻里关系法律知识100问/宋海鸥 编著/定价:5.00元/重庆大学出版社
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村里邻里之间走家串门那是再平常不过的,然而,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摩擦、有矛盾,当我们在遇到这些问题时,尤其是在我们都无法调节好的时候,应该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去做我们的剂,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人生是长跑,孩子要慢胜/关小凤 著/定价:28.00元/时代文艺出版社
现代孩子教育问题,人们总是认为从起跑线开始,就不能让孩子输。在各种培训班,各种形式的课堂下,孩子们被灌入了许多的知识,却失去了最纯真快乐的童年。那些家喻户晓的神童,在几十年后几乎全军覆没,没有成为人们最初预期的栋梁之才,其实他们没有输在起跑线,而是他们或者父母将人生的马拉松赛跑误以为短跑,拼劲全力在起跑线上,而没有足够的后劲,最后败北。不富养,不娇养,孩子要慢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