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际货币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
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
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3]周文贵等.国际货币体系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提要: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金融联系更为紧密,也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呼声日益高涨,再次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
前言
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的金融活动趋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在金融全球化下,信息跨国界的传播和现代化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加速,国际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各国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然而,金融全球化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和运行格局,并使得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越来越无法满足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在“牙买加体系”的基础上逐步演化而来的,也被称为“无体系的体系”,它既没有同一的汇率安排,也没有明确的本位货币,各国的经济政策行为也难以受到约束。当爆发金融危机时,金融全球化使得各国共同遭受危机影响的程度加深,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极易受到攻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爆发的多次金融危机,究其根源就是金融全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矛盾的凸现。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西方发达经济体纷纷进入衰退期,世界经济重心逐步向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由于这些发展中国家并未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因此他们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愿极为强烈。随着近年来其影响力的逐渐扩大,改革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发达国家已无法再忽视发展中国家的声音,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金融全球化下现行国际货币体系引发的问题
(一)导致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已超过国际贸易和国际生产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短期国际投机资本数额仍在不断膨胀。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规模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正是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为短期性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了便利。反过来,跨国资本流动尤其是短期性国际资本的快速流动又强化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这些基于套利性动机的短期国际资本总是对一国金融体系的缺陷伺机攻击,并导致货币危机的爆发。随后,当短期国际性资本大批逃离该国时,又会将货币危机放大成银行危机、金融危机、甚至整个宏观经济的衰退。
(二)导致国际储备供求矛盾深化。国际货币体系决定国际储备体系,在现行的多元货币体系下,一国的储备资产中的特别提款权、储备头寸和黄金储备是相对稳定的,这时,外汇就成了一国增加国际储备的主要手段。通常来看,外汇收入的增加来源于国际收支盈余,这样在国际收支差额与外汇储备的关系上,一些国际收支长期盈余的国家外汇储备需求较低,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过剩,而赤字国虽有强烈的外汇储备需求,却出现了外汇储备的短缺。于是,就出现了国际收支差额对外汇储备供给和需求两方面的矛盾。
此外,国际储备的供求矛盾还体现在储备货币发行国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的不平等上。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可以轻松的通过货币发行和货币互换来取得外汇储备,但是他们作为发达国家往往又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国,有大量的外汇储备积累。对于非储备货币发行国来说,他们只能通过增加出口来取得外汇,但是这些国家往往是发展中国家,出口能力有限。这样,在国际储备的管理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处境形成强烈反差,迫切需要储备的国家面临储备短缺,而不需要储备的国家反而出现储备过剩。
(三)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混乱。多元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允许各国在国际收支不平衡时可采用不同调节方式,但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外,其他几种调节方式都由逆差国自行调节,并且国际上对这种自行调节没有任何的制度约束或支持,也不存在政策协调机制和监督机制。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调节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异化,他的主要义务由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维护固定汇率、为严重逆差国提供资金援助及协助建立成员国之间经常项目交易的多边支付体系,转移到了维持货币的自由汇兑,因为他假定自由浮动的汇率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无需过多干预。这样,当部分逆差国出现长期逆差时,由于制度上无任何约束或设计来促使逆差国或帮助逆差国恢复国际收支平衡,逆差国只能依靠引进短期资本来平衡逆差,而大量短期资本的流入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在国际收支调节问题上的这种混乱状态,成为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矛盾的集中体现。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构想
(一)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地位和作用。早在1969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创设了具有超主权货币性质的特别提款权,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缺陷,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于特别提款权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因此,当前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首要任务是着力推动改革特别提款权的分配,考虑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的作用,实现对现有储备货币全球流动性的调控,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份额制,应综合考虑一国国际收支状态和经济规模来调整份额,以此来降低某些经济大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基金份额,扩大其资金实力,以便有足够的可动用资金来应对危机。
(二)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和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理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被弱化和异化,因此有必要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广泛的改革。(1)扩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援助的范围,强化其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职能。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缺乏一个国际的最终贷款人,显然是难以应付国际货币危机的;(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实行资金援助时,不仅要考虑恢复受援助国的对外清偿能力,还要考虑促进其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改变将短期内恢复受援国偿付能力作为唯一目标的做法,并把重点放在危机防范而不是补救上;(3)增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当成员国经济出现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义务对成员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议,并为投资者和市场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4)促进交流与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加强与成员国交流的同时,还应积极促进成员国之间或成员国与其他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改善各国经济政策的协调性。金融全球化为资本的无序流动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各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世界上主要货币的汇率大幅度波动,为发展中国家平衡国际收支和稳定汇率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和成本,也使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发达国家应主动担起责任,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这就要求各国加强国际金融的合作与协调,这是确保国际货币体系稳定的基础。从国别上看,这种合作与协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协调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各发达国家之间应经常相互协调与沟通,共同承担起应有的国际责任,并以积极的态度,加强各国在货币和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以保证国际货币体系稳定;二是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发展关系。在支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同时,更多地考虑促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注意保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三是加强区域性经济货币政策的合作。在总结欧盟与欧元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一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共同探讨区域性货币合作的有效途径,以抵御外部危机对该区域经济体的冲击。此外,从加强合作的领域看,还应加强国际金融经营环境、国际金融内部控制、国际金融市场约束以及国际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合作与协调。
(四)建立和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在金融全球化下,建立和完善国际金融监督机制已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制度包括:(1)提高信息透明度,公开披露有关信息;(2)抑制国际范围内短期资本的无序流动,特别是加强对“对冲基金”、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对对冲基金以及其他种类繁多的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已成为国际货币新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3)加强对银行的跨境监管。随着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某些国际性银行经营转移到管理不严的离岸避税港,以便规避国内的管理和监督,这无疑中增加了资本无序流动的风险。因此,对银行的跨境监管是国际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1]冉生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国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及改革方向.上海经济研究,2009.2.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货币霸权;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中图分类号] F8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0)10-0063-05
一、国际货币体系与货币霸权
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定义有很多,比较经典的说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由巴瑞・易臣格瑞(Barry・Eichengreen)在1996年所给的定义,他认为国际货币体系是将各国经济结合在一起的“钻合剂”。国际货币体系的作用就是为了促成国际收支问题的解决、保证外汇市场的有序与稳定,并且为遭受破坏性冲击的国家提供获得国际信用的便利条件;另一种是由国内著名学者陈彪如先生给出的,陈彪如(1996)认为:我们可以把国际货币体系解释为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因此,广义地讲,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涉及到三方面管理。即国际收支调节、汇率的规定和变动及国际货币或储备资产的供应。一种健全的国际货币体系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有纠正各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调节机制;第二,国际储备的供应在国际控制之下,并随着世界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增长而不断变化;第三,国际储备体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保持货币体系的相对稳定。由此可见,国际货币体系是指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系统,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采用的各种制度安排、惯例和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和机构。[1]国际货币体系从贸易和金融方面联系世界经济,调整和促进各国贸易和支付过程的顺利进行,保证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各国经济的平衡发展。在历史上,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顺次经历了国际金本位时期、国际金汇兑本位制时期、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以及牙买加货币体系时期。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实质上也是国际货币霸权的转移过程。
货币霸权是指霸权国凭借其压倒优势的军事、政治、经济和金融实力,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将自己的意志、原则或规则强制性地在整个体系推行,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2]货币霸权具体而言包括货币的流通霸权和货币的价值霸权两个层面。货币的流通霸权是指货币在流通方面所具有的霸权地位。即一国的货币在多大的程度上和多大的范围内被使用。货币的流通霸权①包括两种:一种是货币的国内流通霸权,一种是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国内流通霸权是指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在流通和使用方面具有支配和主导的地位,国内流通霸权是天生具有的;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是指一国的货币跨越了国界,并在国际范围内在被使用的方面拥有某种支配的地位;货币的价值霸权是指货币在价值这一层次上拥有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货币的价值霸权包括货币在价值量方面拥有的霸主地位,即某一种货币相对于其他类型的货币而言,在所代表的价值量上具有优势的地位。价值霸权的另一层含义是指该种货币在决定自己的价值方面具有相对较强的主动权,具有比其他货币更强的决定其价值的权力。[3]
货币霸权的争夺是大国权力平衡角逐的一个重要部分。货币霸权一直是与军事权力相并列的国家权力的一部分,货币霸权是支持大国扩张的后盾,而军事霸权又为实现更大的货币和金融利益铺路。国际体系中的大国关系史同时也是时又竭力阻止别的国家竞争取代自己的位置。正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巴瑞?易臣格瑞(Barry・Eichengreen)指出的,国际货币体系常常受到一个由金融权力所构成的霸权体一部货币霸权的斗争和变迁史。大国在其中追逐其货币的国际化以及由此带来的霸权和利益,同系的支配,大国在其中秘而不宣地激烈角逐。
货币霸权地位的确立和维护,必须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实力基础之上。货币问题首先是经济问题,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实力越强,该国货币就越有可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成为霸权货币,货币霸权的确立有可能为该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常而言一种货币要成为具有霸权地位的货币必须要有相对最强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即必须要求该国具有较大的经济规模和较高的经济效率,同时还必须是一种高度开放型的经济。惟有如此,才能使该国货币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走向世界,进而成为霸权货币。
二、国际金币本位制②时期的英国货币霸权
金本位制是以一定成色及重量的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黄金是这种货币体系的价值标准。[4]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完全金本位),金块本位制(生金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我们通常所讲的金本位制或狭义的金本位制仅指金币本位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传统的金本位制,即金币本位制。实行金本位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其他金属货币则实行限制铸造;第二,要用黄金规定货币的价值,纸币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或等量黄金;第三,准许黄金自由进出口;第四,货币储备全部是黄金,以黄金进行国际结算。[5]金本位制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在金本位制时期,黄金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起货币作用,同时还作为国际间的支付和最后清偿手段,即形成了国际金本位制度。
国际货币体系的金本位制时期也是英国货币(英镑)霸权形成并确立的时期。英国在历史上曾经实行金银复本位制。从17世纪开始由于英国白银的大量流入导致银价大跌,使其过渡到事实上金本位制时代。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金本位制度法案》;1819年英国又通过《恢复兑换条例》,规定恢复货币兑换金块、金条,取消了对金币金条的出口限制。这样,使英国完成了从事实上的金本位制向法律上的金本位制的过渡。19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法国完成了向金本位制的过渡,1871年德国实行金本位制;丹麦、瑞典、挪威等国在1873年相继实行金本位制;1879年俄国和日本也开始实行黄金兑换;1900年美国通过了金本位条例。到19世纪末期,世界经济中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这一货币制度,从而标志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度建立起来。[6]
金本位制时期的英国货币霸权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而其间的英国货币霸权又为英国经济扩张提供了便利。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国和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伦敦是当时最重要的世界金融中心,英镑是当时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货币。英国对国际收支逆差国的出口商品提供了一个相对的开放市场,对外提供长期贷款,当发生外汇危机时,英国充当最后的贷款人角色(世界的中央银行的角色),国际金本位制的规则本身,也都是以英国经济发展的背景和利益为参照制定的。由于伦敦金融市场和其他国家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和国际间广泛使用英镑,从而使英国控制了世界金融的特权。在金本位制时期英国的货币政策影响或支配着其他国家的货币与金融关系,英格兰银行指定了世界利率水平,使各国利率一起上下波动,同时其他国家的调节能力只是使国内利率水平与世界利率水平之间保持一个微小的差额;英镑汇票用于世界范围的贸易或成为外国的替代货币,而英镑利率则由伦敦操纵,当时的国际金本位制实际上是英格兰银行在管理国际金本位制,因此说金本位制时期的世界霸权货币就是英镑。[7]
金本位制时期英国的货币霸权也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使英国成为这种体制的世界最大受益国,也进一步确立了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国际金本位制给英国带来的益处主要有:金本位制确立了英镑在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当时英镑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1914年一战前夕,英国的海外投资曾高达40亿英镑,占西方国家总投资的一半,英国的投资者和金融家从海外投资中获得了高额利润。[8]金本位制极大地促进了英国商品的出口,使英国保持大量贸易顺差;英国通过英格兰银行管理着世界金融体系,迫使各国经济遵守“货币体系规则”。正像罗伯特・吉尔平所描述的那样,“各国货币系统与伦敦金融市场结合在一起,使得英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世界货币的供应。通过降低或提高贴现率,英格兰银行操纵了世界上的黄金流通,并且实质上在管理着国际货币政策。……因此金本位制度下的货币体系是有等级的,英国是主宰,西欧新兴的金融中心位居其次”。[9]
三、金汇兑本位制与英国货币霸权的衰落[10]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由于美、德等国家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其经济实力已经超越英国,并且不断与英国抢夺世界黄金资源,提高本国黄金存量。同时,这些国家为了满足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降低了本国货币的含金量,而政府也不再维持本币含金量的稳定性,致使国际金币本位制所要求的黄金自由兑换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和其“世界工场”地位的丧失,英国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国际收支逆差不断增加,国内失业率提高,宏观经济形势恶化。英国政府为了缓和国内的矛盾,在20世纪最初的几年,开始致力于市场干预,限制黄金外流。这就在一定程度破坏了英国用以维持国际金本位制的根本条件,国际金本位制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金本位地位受到削弱的同时,英国政府为了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增加货币发行数量,从而造成通货膨胀和国际货币之间的兑换秩序混乱,英国的货币霸权逐步走向衰落。
一战期间,在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被破坏的同时,国际金本位制赖以存在的黄金难以获得,这迫使英国在1913年9月颁布黄金禁运政策,随后各主要参战国相继颁布了黄金禁运法令。同时,由于英国等国家还宣布纸币禁止兑换黄金上述举措使得国际金本位制遭到严重破坏而暂时终止。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发展,为了支持战争耗费,各参战国逐步增大发行不能兑换的纸币数量,使通货膨胀日趋严重。而纸币停兑黄金后,货币的价值衡量丧失了统一的基础,造成各国货币之间汇率剧烈波动,金本位制趋于瓦解。
一战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经济,英国康力夫委员会提交了一份报告给议会,主张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度。1925年4月28日在丘吉尔议会下院明确提出废除不准输出黄金的禁令,允许英格兰银行以纸币兑换黄金,输出国外。这实际上宣告金本位制在英国恢复。同年,英国公布了《新金本位制法》。该法规定:国家不铸造金币,政府按固定价格无限制收购黄金,所支付的价款,是中央银行以金块为准备而发行的纸币。持有各种货币的人只能向中央银行申请兑换金块,且有最低重量限制,英镑兑换黄金的数量至少为400盎司,即只有积累到1,700英镑以上数额的纸币时,才能向国家的货币发行机构兑换黄金,金块不能分割。这便是金本位制发展进程中出现过的金块本位制。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萧条使在英国仅存在了短短的4年时间的金块本位制最终崩溃。
1923年初,德国施特雷泽曼政府对本国货币进行了整顿和改革使德国确立了金汇兑本位制,随后,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中期,相继有30多个国家先后施行金汇兑本位制,这些国家要么与英镑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形成了以英镑为标志的“黄金中心国家”。要么与美元形成固定的比价关系,构建了美元“黄金中心国家”,从而使得该时期世界货币制度呈现出混乱局面。由于在这一时期强势的国际货币未能产生,加之金汇兑本位制自身存在的弊端,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情况下,随着大多数国家实行纸币制度也走向了终结。
四、布雷顿森林体系与美国货币霸权的构建
20世纪30年代金本位制崩溃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混乱严重损害了世界各国的利益。为尽早结束这种局面,1941年在美、英等国的推动下,开始了重建国际货币体系的努力,1943年,美国和英国分别从各自利益出发设计了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其最终结果是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诞生。[1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上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而标志着美国货币霸权的确立。
如前所述,货币霸权的确立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同样,美国货币霸权的确立与美国经济的发展关系密切。从1900年至1914年,是美元在国际货币舞台上开始崛起的时期。尽管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国,美元的地位和影响也在不断上升。但英国在当时仍是世界最大的殖民帝国,对外贸易仍稳居世界第一,美元未能撼动英镑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两次世界大战重创了英国经济,也动摇了英镑的霸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美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巨大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工业制成品占世界的一半,对外贸易占世界的三分之一以上,其黄金储备高达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12]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而为美元霸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美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不断打击英镑,抬升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国的货币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美国货币霸权也为美国强化其经济和政治霸权提供了便利。美国利用战后其他各国黄金和外汇储备匮乏的时机,通过商品输出给本国带来巨大的国际收支顺差,使美元在国际上极端走俏,造成了世界范围的“美元荒”。同时,美国利用货币霸权使美国控制了国际货币的发行权。由于国际市场对美元的钢性需求使得美元被高估,而黄金价值被低估。这使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及一系列双边贷款协定在实施的过程中美元都是被高估的,从而使其额外的超溢价收益。美国还以较低的价格从其他产金国购买黄金,进一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到1949年,美国黄金储备占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达到246亿美元。美国利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运行中的控制权,对其短期信贷和长期贷款的对象进行筛选,并附带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使其具有干预他国内政的机会,从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殖民。
五、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国货币新霸权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一体系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特里芬难题”。特里芬认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又与美元挂钩,美元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于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就要求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手段与货币储备。这样做,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积。这样,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核心货币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国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就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13]
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的经济力量出现了相对下降的局面,其国际收支持续逆差。造成了美元大量外流,黄金储备急剧下降的局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始终无法扭转的国际收支逆差,导致美元在国际上的地位受到挑战,美元危机接连不断。西方各国在美国的压力下企图继续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但愈来愈感到力不从心。1971年5月,德意志银行允许马克自由浮动,不再公布马克含金量,成为首个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员国, 1971年7月,瑞士兑现了5,000万美元的黄金,法国又陆续兑现了1.91亿美元的黄金。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的两次比较大规模的抛售美元的风潮,迫使当时的尼克松政府于当年的8月15日(股市休市期间)宣布新经济政策,宣布冻结工资价格90天、征收10%进口附加税、关闭“黄金窗口”,史称“尼克松震荡”。[14]上述措施致使1971年底美元被迫贬值7.89%,黄金官价由35美元兑换一盎司提高到38美元兑换一盎司,同时放宽各国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的±1%扩大到±2.25%,这样,固定汇率制也开始受到挑战。[15]1973年3月,美国正式决定允许汇率浮动,到1976年3月,所有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都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而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并建立新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充满了各种矛盾和斗争。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最终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共识,于1976年通过“牙买加协定”,奠定了当代浮动汇率体系的基础。当前国际货币体系被称为牙买加体系,它实际上是一个“无体系的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主要内容是:黄金非货币化,储备货币多元化,汇率制度多样化。[16]
尽管布雷顿森林时代早己结束,欧元、日元等强势货币的影响不断提高,而且美元也不具有法定意义上的国际本位货币,国际货币体系走向多元化格局,但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和美元的霸权地位仍然无法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的本位货币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削弱,但美元仍在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目前美元仍然是60%的国际储备资产计价货币、70%左右的国际贸易交换媒介和80%甚至更高的国际金融交易的计价货币。就现状而言在短期内尚无任何一种货币能够从根本上动摇美元的国际本位币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政策趋向对世界经济发展会产生决定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和“新经济”的推动,实现了长达10年的连续增长,扩大了对世界上其他主要经济体的优势。这是美元霸权地位得以维系的实力基础;[17]另一方面,以美国为主的布雷顿机构③依然存在,而且它们在成员国的货币、金融以及经济方面的问题合作和解决提供了一个国际协调与磋商的机制,而且在促进各个成员国之间政策合作与协调、减轻国际收支失衡程度、增强多边汇率稳定以及在稳定和改革现行货币体系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再次,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以美国为主导的各种国际组织诸如八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二十国集团等,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管理和协调职能,而美国的利益在这些组织协议的达成问题上影响巨大;最后,现行体系下的核心――结构仍以美国为中心,其他国家为,美元仍是最主要的国际储备和结算货币。因此,美元在多元化国际货币体系发展进程中仍然保持着主导地位,即美国进入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的新货币霸权时代。
[注 释]
①本文所分析的货币流通霸权是指货币的国际流通霸权。
②本文所指的金本位制是狭义的金本位制,即金币本位制。
③本文所指的布雷顿机构主要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参考文献]
[13]罗伯特・特里芬著,陈尚森,雷达译.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
换的未来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
[14]夏 亮.无体系的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安排[J].
宏观经济管理,2010(4):64-65.
[15]朱邦宁.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与改革[J].新远见,2009(9):30.
[16]姚大庆.货币权力和国际货币体系的美元霸权[J].商业研究,2010
(6):20.
[17]鲁世巍.关元霸权的历史考察[J].国际问题研究,2004(4):64.
The Currency Hegemony Transfer in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Evolution
Dong Jun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610064,China;2. Inner Mongolia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Huhehaote010070,China)
关键词:SDR;国际货币体系
特别提款权(specialdrawing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69年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为“纸黄金”。它目前是以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种货币综合成为一个“一篮子货币”的计价单位,并随着四种货币的汇率的变化,特别提款权的价格每天都会不同。
一、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缺陷
(1)SDR存在分配上的问题
依据《IMF协定》的规定,SDR按会员国所摊付的基金份额的比例进行分配,份额越大,分配得越多;份额越少,分配的则越少。所以,能获得大量SDR的主要是发达国家,而这些发达国家使用SDR的意愿较低,相反,真正对资金需求意愿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却无法获得足够的SDR。这种分配原则使发展中国家对这一储备资产失去兴趣,严重阻碍了SDR的推广。
(2)SDR存在发行量上的问题
IMF发行SDR的最初设想是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但是,在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国不断以贸易逆差输出美元,美元的泛滥迎合了全球经济对储备货币积累的数量的要求,从而使SDR的作用大大降低。SDR创设的四十多年来,只在成员国内分配过三次,第一次是1970-1972年SDR创设不久,分配93.1亿;第二次是1979-1981年间,IMF认为各国的国际贸易额增加迅速,需要增加各国的储备,分配121.2亿;第三次是2009年8月28日,为了减轻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分配1612亿,2009年9月9日IMF再次进行特殊分配215亿,旨在让所有成员国都可以平等参与SDR制度。目前,全球SDR总体规模2041.3亿。
(3)SDR存在使用范围上的问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一个SDR账户参与国可以使用SDR向经IMF指定的或双方协商的另一参与国兑换等值的可自由使用货币,或者用于与IMF间的交易,偿还IMF的贷款和支付利息费用等。另外,IMF可批准参与国间按照达成的协议进行与SDR有关的其他业务。可见,SDR仅适用于政府和国际组织之间的清算,无法在非官方领域使用,这极大地限制了SDR的流动性。
二、加强SDR地位的一些建议
(1)调整SDR分配,扩大SDR使用范围
在流动性缺乏的危机时期,进行SDR分配,改变SDR分配与成员份额挂钩的方式,向外汇储备较少的国家定向分配;推动成员之间自愿的SDR借贷市场发展,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允许私人部门使用SDR,必要时将其作为抵押品获得可自由使用货币;改进SDR的利率形成,加强IMF对SDR使用情况及其对有关国家债务影响的评估,提高其吸引力并防止被滥用。
(2)IMF发行新的SDR,增加SDR资产供给
SDR投入使用已经四十多年,已成为各国官方外汇储备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国际储备总额中的份额却很低,而外汇在全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一直高达80%左右,其中主要是美元。到目前为止SDR总体发行规模仅2041.3亿,2009年的发行规模较之前虽然大有增加(1827亿),但仍与经济学家的估算值相差甚远。SDR的供应由IMF每五年评估一次世界各国对储备货币的需求,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增发SDR。威廉姆森(J.Williamson)通过估算,认为每年发行4570亿SDR就能显著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认为,对于改进国际货币体系的对策而言,最需要的是显著扩充SDR的规模与功能,应鼓励IMF在未来三年发行大量的新SDR,每年至少要达到3900亿美元。
(3)IMF设立替代账户
替代账户的设想最早始于1971年,其基本思路是:在IMF内部建立一个账户,按照自愿参与的原则,各会员国可以把不愿意持有的美元资产存入IMF替代账户,以换取相应的以SDR计价的债务凭证。这既增加了SDR的供给,为巨额储备国提供储备投资分散化好处,减少所有参与国对美元的过度依赖性,又可减少对市场的冲击。
三、SDR作用的未来展望
尽管增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困难重重,但希望依然存在。屡次的金融风暴已充分证明原有国际货币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在扩大SDR使用问题上做出了灵活姿态,因此,扩大SDR作用是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货币体系不稳定的最理想的改革渐进路线,只是这项任务需要全世界凝聚共识,共同来协商并管理全球经济。
参考文献:
[1]乔依德,徐明棋.加强SDR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国际经济评论.2011(3).
关键词:环球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国际本位货币
一、引言
2008年有两个大事值得铭记:一个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十周年;一个是新世纪全球性的一次新危机。美国前财政部长RobertRubin曾把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不同观点归纳为“两大阵营”:一方主张对国际货币体系进行彻底全面的重构;另一方则强调新兴经济体的政策调整。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将全面扭转这一方向,并将把这种思考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新的视野。这次发起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表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金融架构和运作模式并不能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合适的标准,同时它也没有指明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真正合适的。因此,在未来的世界金融史上,2009年必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里程碑,也将成为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起点。
二、从三个视角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从国际储备货币视角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综合来看,未来的国际储备货币演变存在三种可能性。
1.重新修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储备体系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也具有最大的现实可行性,而且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元的这一地位有助于全球金融稳定。然而从根本上讲,美元能否长期维持其中心地位,则取决于美国国际收支赤字的减少和未来通货膨胀的控制。历史上,没有一个中心货币自愿退出世界舞台,因此美国也必然会尽最大努力维护美元的地位。
2.美元失去中心地位,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短期内,虽然美元仍将是主宰性国际储备货币,欧元、英镑、日元甚至人民币都只能是潜在的“同类竞争者”。然而根据IMF的测算,到2020年,北美、“欧元区+英国”、“金砖四国+日本”三大区域经济占全球GDP总量的份额将分别为20%、21%和31%,这意味着届时世界将演变成势均力敌的三极。因此,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美元的不断衰落,国际储备货币格局将走向多元化和分散化,届时将不存在绝对的主宰性货币,储备货币之间的竞争必将加剧。
3.创造一种新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这种主张最早来自于凯恩斯的天才设想。早在60多年前,他曾建议以30种代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一种“Bancor”的国际货币。然而,创造一个新的超主权货币不仅需要政治家超凡的智慧和勇气,更需要经济学家长期的系统性研究。因此,从现实出发,权宜之计当是逐步扩大SDR(特别提款权)的作用,使之发展成为理想的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
(二)从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整机制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要从根本上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1.全球储蓄率结构“再平衡”宏观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恒等式就是储蓄与投资的差额等于国际收支的差额。据此,如果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把储蓄定义为国内储蓄、国际收支经常账户顺差以及外汇储备,那么国际收支不平衡本质上就表现当代财经2009年第11期总第300期为全球储蓄率结构不平衡。从时间序列上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已是一种客观现象;自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储蓄率结构的分化则变得更加突出。从数据上看,1998-2008年世界平均储蓄率水平为22.5%,同一时期亚洲发展中国家、中东、美国的平均储蓄率则分别为35.1%、37.9%和15.2%。高储蓄率国家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3~15个百分点,而低储蓄率的美国则低于世界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从单个国家来看,2008年中国的储蓄率高达51.3%,为历史之最;而美国仅为12.6%,也是历史之最。尽管从理论上说,储蓄率的决定因素涉及到民族文化、家庭与人口结构、经济增长与收入水平等方面,并且关于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的学术研究也没有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警示就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全球储蓄率结构不平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否则它将继续威胁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
2.新兴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再平衡”
全球储蓄率结构失衡的另一面即表现为:高储蓄国家消费不足,需要出口;低储蓄国家消费过度,需要负债。目前来看,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仍未实现消费驱动型增长,GDP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统计数据显示,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占GDP的比重在过去几十年间不断上升,2008年更是达到39.7%;而美国的同期水平仅为16.6%。然而,金融危机本身既说明美国过度消费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同时也说明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和出口驱动型的发展模式也同样难以持续。因此,西方国家正在考虑如何增加储蓄、减少赤字,这种转变意味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国内消费必须提高。
(三)从国际资本流动和管理看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安排
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中,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全球治理机构来负责危机应对和全球金融稳定。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在未来一个时期,把国际清算银行(BIS)、金融稳定论坛(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tability Fund,IFSF),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