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感恩父亲的古诗

感恩父亲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感恩父亲的古诗

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第1篇

班会目的:

通过感恩主题班会让学生时时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身边的人,发现想感激的人。体会到在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流露着的父母爱,在学习上无私奉献的老师爱,与自己共同成长的朋友爱。促使学生在那些早已习惯的行为中理解、感悟爱。教育学生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用实际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

活动重点: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

活动设想:

创设情境导入话题——通过游戏懂得感恩——师生交流感恩——教师总结加以引导

班会时间:感恩节

活动地点:本班教室

用具:电脑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话题

今天是西方的感恩节,提到感恩,大家会想起什么呢?提问学生感恩节的起源。(如果学生不清楚则由教师解答)

(教师)感恩节起源于美国,目前也是美国法定假日中最地道、最美国式的节日,而且它和早期美国历史最为密切相关。

1620年,一些朝拜者乘坐“五月花”号船去美国寻求宗教自由。他们在海上颠簸了二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里,在现在的马莎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在第一个冬天,半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活下来的人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整个夏天他们都祈求风调雨顺,热切地盼望著秋天丰收的到来,他们深知自己的生存以及殖民地的存在与否都将取决于即将到来的收成。后来,庄稼获得了意外的丰收,所以大家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感谢上帝的恩典。于是就取了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感恩节。感恩节庆祝活动便定在这一天,直到如今。

(教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需要感谢上帝,而是要感谢身边的人,在身边寻找自己最想感谢的人。

二、互动游戏

同学们拿出白纸,写出自己最想感谢的人(①为最想感谢的人,②次之,③再次之)。

(教师)为什么要把他放在这一个位置呢?(询问其中一个学生)如果我们把③擦掉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依次把③、②、①擦掉)如果这个人不存在,你的人生会发生什么改变呢?(提问一个学生)

同学们需要感激的人很多,但主要的依次为:父母,老师,朋友。

关于父母:

因为父母有养育我们的恩情,父母每天辛辛苦苦挣钱养家,很不容易,而我们还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儿和他们吵架,难道我们应该吗?父母把我们抚育成人,给予我们生命,给我们买这买那,一把屎一把尿把我们拉扯大,他们不嫌我们脏,而我们却有时嫌他们脏,或是嫌他们没有他人家长成就打,这时,他们该是多么伤心啊?他们会躲在某个角落里哭泣,而我们却不知道。母亲的爱如春风一般温暖,轻轻地抚摩着我们的脸;母爱如春雨,我们如小苗,滋润在我们的心田;母爱如大树,为我们遮风挡雨。母亲在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安慰我们。她像是飘荡在夜空的一首歌谣,使孤独无依的我们感到心灵的慰藉!父母之爱,情比天高!同学们,在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爸爸妈妈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生活琐事,这其中蕴含中多么深厚的爱啊!

关于老师:

同学们,什么叫师恩难忘?是老师带我们走过风雨:是老师为我们解答一道道难题;在我们遇到困难时,是老师对我们说不要轻易说放弃;是老师用知识的营养将我们哺育,却从来不求回报与索取。从此我们的生命中,少了许多烦恼, 增添了一份坚毅. 随时充满了欢喜。

关于朋友:

友谊是人间的春风,是沙漠中的绿洲,因为有了友谊,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理解和友善,也学会了感动。生活中,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关爱,当然也应该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别人,爱是相互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接受别人的关爱,接受别人的帮助,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渐渐忘记了感动,忘记了说声谢谢,也忘记了幸福的感觉。

三、师生互动交流

1.列举关于感恩的词语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衔环结草,以恩报德。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以德报怨。

2.列举关于感恩的节日

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重阳节,感恩节,端午节等等。

3.列举关于感恩的古诗

《游子吟》孟郊,《赠汪伦》李白,《代北州老翁答》张谓等等。

4.列举关于感恩的歌曲

《世上只有妈妈好》,《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朋友》,《感恩的心》等等。

5、请大家齐声朗读《游子吟》这首古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请同学们说出几种感恩的方法:

(1)为劳累的父母、长辈倒一杯茶,揉揉肩,洗洗脚,说说话。

(2)每天好好学习,学会尊重、关心老师,给老师一个好心情。

(3)体谅、理解父母、老师的苦楚,不顶嘴、争吵,多为他们着想。

(4)每天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说 “谢谢”、“您辛苦了!”。

(5)尊重父母、老师的劳动成果,天天反思过失,学会说“对不起”。

(6)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存好心,做好人,及时给他人送上温暖。

(7)多做善事、好事,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报效国家、社会、人民。

(8)列一张感恩表,记下感恩的故事,感恩的人,时时图求报答等等。

四、教师寄语

心存感恩,生活中会少些怨气和烦恼。

心存感恩,心灵上会获得宁静和安详。

心存感恩,才会敬重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珍爱大自然的一切惠赐。

心存感恩,才会时时感受生活中的“拥有”而不是“缺少”。

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第2篇

目前,幼儿园中班、大班每册《帮我早读书》教材中都有几首古诗,这是幼儿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教师倘能于讲授前钻教材,入脑筋,便可在课堂上坐春风,施细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下面说几点浅见:

一、吃透教材,成竹胸中

汉乐府歌辞《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里仅摘取后四句,欲教学这四句,须对前六句“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黄华中衰”有深刻的理解,备课做到通览全首,胸有成竹,教学才能厚积薄发,事半功倍。可以这样设计教案:孩子们都吃过葵瓜籽,对葵花的生长过程却知之甚少,启发他们七嘴八舌,定会说得差不多,教师只需点明葵花的生长,一要雨露滋润,生根,发枝,长叶;二要阳光照射,开花,结果,成熟。葵花的生命虽然短暂,整个过程仅仅两百来天。但它对人类的贡献却是很大的,它能榨油,能炒着吃。葵花如此,万般植物亦如此。倘对教材有了这样的理解,讲授后面的四句便不会显得突然。在让幼儿联系江水从何而来,到哪里去,回不回头,理解“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后,重点讲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通过师幼互动,教育他们从小珍惜时间,学习做人,努力成才,便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二、领读全诗,指导赛诵

唐朝骆宾王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学这类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的古诗,可先由教师领读,幼儿跟着读三五遍,找班上善读的幼儿再领读两三遍。教师接着用动作把诗从头至尾表演一番,进行讲解;诗描写白鹅游泳时的情景,“曲项”“白毛”“红掌”,是白鹅的体形特点,最好联系幼儿的身材、相貌、服装加以比较;“浮绿水”“拨清波”,是白鹅的生活习性和行动特点。诗人抓住这些,把白鹅游水时的形象和它悠然自得的神态写得非常生动、逼真。白毛、红掌,在碧绿的清水映衬下,色彩鲜明,惹人喜爱。相传诗人写这首诗时还只七岁。第三步,指导幼儿先从头至尾朗读三四遍,再两句两句默记三四遍,开始比赛,要求举手到讲台面前,面对大家诵诗,一气呵成,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感情丰富。教师视情况口头奖励背得好的,鼓励背得差的。最后强调,幼儿年龄小,想学游泳一定要有家长陪同,保证安全。

三、贯穿德育,讲明道理

唐朝孟郊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讲授此诗时,宜先用最通俗易懂的白话,解释相关词语。如“游子”指离乡外出打工或做其他事件较长时间不回家的儿子;“慈母”指能够抚爱子女的母亲;“寸草心”指寸把长左右小草的心,这里比喻游子;“三春”指春季三个月,整个春天;“晖”指太阳光;“三春晖”指三春的阳光,用以比喻母亲对儿子的抚爱。接着领读全诗,指导学生熟读全诗。然后,简要讲解诗意:儿子要到外地去,母亲千针万线,把衣服缝得结结实实,担心儿子久久在外,无人给他缝补。母亲对子女的慈爱,正如春天的阳光使得小草得以生存一样,做子女的又怎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诗中选取母亲为临行的儿子缝补衣服的小事,通过形象的比喻,把母亲儿子,儿子敬重母亲的感情,表现得真切感人。最后告诫幼儿,我们一定要对母亲包括父亲有感恩之心,感恩之情,感恩之言,感恩之行。中央电视台有一则广告,画面是一个幼儿见到母亲每晚用盆端着水给奶奶洗脚的情景,之后就模仿起来,每晚也用盆端着水给母亲洗脚,可向幼儿推介,教育他们自幼养成尊敬长辈、孝敬长亲的传统美德。

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第3篇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2.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3.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4.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1.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茹苦含辛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2.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3.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1.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2.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3.倾诉衷肠――报恩

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第4篇

苏轼说过:“经典一部,胜杂书万本。”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学活动,不但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使其自觉性和自制力得以提升,长期的经典诵读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短期来看,开展国学经典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校内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通过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孕育淳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长期来看,这些经典可作为学生一生去不断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根基,从而奠定他们一生中具有更高远的智慧和优秀人格与秉性的基础。

一、文化认同,让国学经典在环境中熏陶学生心灵

学生接受国学经典教学的滋养,应该首先从吸收校园环境的文化开始。我校将国学经典纳入学校管理,积极营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校园硬环境处处皆经典。同时为学生更好吸收国学经典的内涵,学校注重国学经典开设的课程、活动等软环境的建设,让校园时时有雅言。

1.一砖一瓦,一角一落,展现硬环境的精心打造

①“读书角”“雅吟小隅”,经典古诗词上墙,上楼梯,入草坪,入青园。抬头是唐诗,低头见宋词。漫步校园,浓浓文化扑面而来。教室里,有各班精心开辟的“沐浴书香”“班级精彩”“故事角”的精美设计,诗意的插图,营造了一种浓郁的视觉环境。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悠扬的古诗吟唱是学校上课铃声,精心凝神学生们进入上课时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伴着轻松的铃声,学生们踏进了餐厅享受午餐时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些铃声的响起,代表了午间休闲时间的到来,学生们可以在学校中放松身心。学校“小太阳”红领巾广播站,利用周三广播时间播放古诗故事,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古诗词录音讲座。让学生们耳朵听到的,脑子想到的,空气里飘荡的无不是中华民族的文章精粹。学校为学生们学习国学经典提供了古诗风韵的听觉环境。

2.课程落实,时间保证,提供有效的软环境支撑

国学经典课程是我们学校校本课程的一部分。诵读国学经典是青龙小学师生自然的生活状态。学生每周定时相约经典,在国学的土壤中吸收精粹,荡涤心灵。

①晨诵传韵。每周四晨读,语文老师进教室,指导学生开展诵读活动,以读课文、课标要求的古诗文为主。形式多样,提高学生的诵读水平,积累优秀诗文。利用周四晨会课“沐浴书香”,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每周读书交流会。

语文老师还要利用晨读和课前两分钟,根据下发的各年级优秀诗文背诵目录,组织学生诵读,并在期末组织优秀诗文人人过关背诵活动。

②午读品香。每周三利用午间休闲时间,各班由语文老师组织本班开展读书方法指导活动。阅读指导课要着眼于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各班语文教师结合必读、选读书目,结合学生阅读进程,灵活运用诵读、鉴赏、比较、评价、探究等阅读方法,以“好书推荐、心得交流、疑难讨论、名篇鉴赏”等形式开展阅读指导。各班语文老师开学第一周制定好班级读书活动计划,精心设计每次活动流程。

③课堂省神。每周四利用班级少年宫活动时间,各班由语文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校本教材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二年级学习《三字经》,三四年级学习《弟子规》,五年级学习《论语》,六年级学习《孟子》,让全体学生能在国学经典的精神滋养中自省、自立。

二、多姿多彩,让国学经典在活动中滋养学生心灵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教学的开展,结合传统文化、开发地域特色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获得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1.国学经典与传统节日相融合“诵读经典”

学校根据“我们的节日”为主线,开展了以“清明”“端午”为内容的班级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各年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诵读展示,激励学生提高国学素养,加深文化积淀。在活动中学生们诵读经典、传承经典,以赛促读、以读促学,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内涵。

2.国学经典与地域文化相融合“发现经典”

学校所在的塘桥镇是一个悠久文化底蕴的千年古镇,结合“群众文化月”活动主题,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经典”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诵读塘桥名人创作的古诗词,以学校为单位书写塘桥名人创作的古诗词,在“找”“读”“写”的过程中,学校新市民学生感受着张家港的文化,浸润着塘桥镇的经典,吸收着心灵的滋养。

3.国学经典与舞台演出相融合“演绎经典”

学校结合六月艺术节开展国学经典汇报演出,各个年级排练一个国学经典作品,用海选的形式择优进入六一的文化演出。经过评比,一年级的《三字经》,五年级的《满江红》,六年级的《山的那边》在学校六一演出中绽放光芒。演出的学生们用充满智慧的、感人传神的表演诠释经典,传承经典,让国学经典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位学生的心田。这样的融合活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更为学生编织了快乐多彩、底蕴丰厚的童年。

“书香满园关不住,一缕墨韵顺风来”,让学生沐浴在国学经典的长河中,耳濡目染,滋养心灵。

三、知行合一,让国学经典在实践中成长学生心灵

读而后能悟,悟而后能用。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活动的开展,努力使经典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生活起到积极的作用。

1.践行《弟子规》,在好习惯中做好学生

《弟子规》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习惯养成方面具有宝贵的经验。学校以《弟子规》为主要载体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制定具体的行为养成目标。如:主动问好有礼貌,行进守序快静齐,文明课间十分钟,干干净净每一秒等。课前两分钟时间教室里会传出《弟子规》吟诵的声音;放学回家路队行进中,《弟子规》一路伴随,一路回荡。如今,班级中乱扔废纸垃圾的现象少了,课间同学交往过程中大家吵闹的行为少了,因为学生们知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因为学生们知道“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2.践行孝道,在好行动中做好儿女

“香九龄,能温席”,黄香的孝举名扬天下。学校搭建“学做小黄香”评比舞台,鼓励发现每日懂得体贴、感恩父母的学生。“一声温暖的再见”“一句真诚的谢谢”“一个体贴的拥抱”“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通过“四个一”的具体行动评比,促进学生能够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在每天的生活中,在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学做孝顺儿女。

“百善孝为先”。学校结合感恩教育,在国学教学过程中阐释为孝之道,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中,组织“感恩在行动”的主题活动。开展“今天我当家”“抱一抱父母,说声我爱你”“小手牵大手”等活动,把国学经典中关于“孝”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行为。学生自觉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形成孝行、孝品。

3.践行“泛爱众,而亲仁”,在好修养中做好公民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无穷的力量。学校通过国学经典教学活动的开展,号召全体学生“善待社会,善待身边每一个人”,让学生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的过程中成为社会合格的好公民。

“爱心月”上,学生们能够奉献自己的爱心帮助有需要的人。与新疆巩留手拉手活动中,学生爱心结对,书信往来,物品援助,让他们学会关爱别人。“小小志愿者”在行动,每周都会有学生志愿者在校门口放学时间指挥,疏导交通。践行国学经典,从最初的引导,有时甚至是一点点强迫,到最后形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样的过程便是学生修养的养成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适应由学生到公民的转变。

“经典就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书。”在校园中推行国学经典活动,让学生在童年阅读的时空,在他们精神最需要滋养的时候,诵读经典。这必将让学生充满智慧,积淀学生整个生命历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

推行国学经典活动,将民族经典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活动中进行动态解读,并与现代思想融合。不仅传承了它的过去,更滋生出新的未来。在文化认同、活动积淀、知行统一的有机融合中实现了学生心灵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高等教育研究,2001,4(2).

[2]王小宁.提倡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人民政协报,2004-11-15.

[3]许嘉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而呼喊.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4)。

[4]吕亚芳等.开展学习和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活动倡议书.光明日报,2003-1-15.

感恩父亲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以爱培育博爱的新人

我校把“以爱培育博爱的新人”作为办校理念,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优秀习惯”为工作重点,一边着手营造爱的氛围,实现爱的超越,一边加强养成教育,实现“行为-习惯-品格”的三步走目标。我们在校内立起一块大石头,上刻一个大写的“爱”字,意在昭示我校是一个充满爱的学校。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元旦等节日举办形式多样的活,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友爱同学、善待他人、热爱祖国,为他们今后做一个“博爱”的人打下深厚的情感基础。

二、以丰富的校园活营造爱的磁场

理想教育必须要有理想的教师、理想的课堂。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两年来,我校努力打造“课堂留住孩子,操场留住孩子,书籍留住孩子,关爱留住孩子”的“留住”工程,让孩子依恋自己的班级,依恋自己的同学,依恋自己的教师。我们从抓“有效课堂”着手,着力改变旧有的课堂模式,把课堂真正还给孩子;从抓“阳光体育”着手,让学生在体育课和大课间时间里做游戏、练拳术、玩球类、搞接力,真正将快乐时光还给孩子们;从抓“书香校园”着手,实现了校有图书室、班有图书角、家有图书柜,让孩子们享受读书的乐趣;评选出“星级读书王”,让他们享受读书的成功。

三、家校共建爱的港湾

大学要不要高墙,曾经是一个人们热议的话题。在中小学,围墙似乎是学校的责任墙。学校承担着国家和民族赋予的隐形责任,即横向的对学生全面负责和纵向的对学生终身负责。基于此,我校开展了“关注留守孩子,构建神圣教育”的活,逐班登记留守儿童花名册,按村或班级安排教师做孩子的“爱心父母”,在学习上给予指导,在生活上给予关照,在情感上给予依托;免费开通“亲情电话”,让留守学生与父母谈学习、说生活、诉亲情、寄希望。为了让家长明白家庭对于孩子成人成才的重要,学校请来教育专家作家庭教育指导。同时,邀请家长到学校作客,与教师交流,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情况。

四、特色教育谱写爱的篇章

近两年,我校开设了铜管乐器课、少儿舞蹈课、美工课、黄梅戏课等校本课程,并围绕“诵读经典古诗、师生共写随笔、培养卓越口才”进行新教育实验。每天利用操前3分钟师生齐诵经典古诗,营造一种气势壮观的“读书”氛围:学校定期评选优秀学生日记,并推荐到校广播台播放和刊登在学校创办的《西厢艺苑》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日记、写好日记的兴趣和热情;提倡教师撰写教学随笔,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勤于练笔;鼓励教师建立个人博客,通过“写”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优秀的教师随笔可以刊登在《西厢艺苑》和学校网站上。让教师在墨香中体验写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利用每天第一节课的课前3分钟和操前5分钟,让学生自由演讲或讲述故事,使学生愿说、敢说、会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形成终生受益的沟通和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