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义词语用法

近义词语用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单词 人g 人 区别

一、「人g和「人的意思对比

(一)日语词典中单词「人g的意思如下所示

1.C械、又参铩⒛臼などにはない。一定の感情、理性、人格を有する人、人

2.人柄、人格。

3.人の住む世界。世の中、世g。

人g到るI青山あり。(人间到处有青山)

人gわずか五十年。(人生短短五十年)

人g万事塞翁がR。(人间万事如塞翁失马)

(二)日语词典中单词「人的意思

1.哺乳。直立して二足i行し、游镏凶瞍饷がk_する。言Zをもち、手を巧みに使うことによってすぐれた文化を生み出した。生物分の一Nだ。人g、人。

2.ある特定の一人の人g。人。

3.乩x栅沃魈澶郡敕律上の地位。自然人と法人があり。狭xでは、自然人のみを指す。法的人格。

二、「人g和「人的用法对比

(一)单词「人g的用法

1.表示具有一定感情、理性、人格的人或人类。

人gの尊。

人gらしい暮らし。

人gの皮をかぶった魔。

彼は人gのくずだ。

人gは考える游铯馈

人g不信にる。

2.表示某人的人品、品格、为人。

よくできた人gだ。

あの男は人gが正直だ。

彼はうそなどをつくような人gではない。

3.表示世间。

(二)单词「人的用法

1.人、人类。

男の人。

田中という人。

|京の人。

人をばかにする。

人を人とも思わぬ。

人は火を使う游铯扦る。

そんなことは人の世の常だ。

天は人の上に人をつくらず。

人として生まれる。

2.别人、旁人、人家。

人のうわさ。

人の金に手を出す。

人を立ててし合う。

人の荬庵らないで。

人の上に立つ。

人の下につく。

これは人のものだ。

人もあろうに君がそんなことを言うとは。

3.指人品

三、「人g和「人的例文

(一)单词「人g的例文

①人gは弱いもので、さぼる理屈はいくらでも思いつくもの。

②人gの体は常に菌やウィルスなどの外长椁盲皮い搿

③人gは忘れる游铯馈

④人gの幸福は富ということを超越したところにもある。

⑤人gは音Sをくことによって自己を解放し、自然に回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⑥人gだから、迷うのは当たり前だ。

⑦人gは百人いたら、百通りだ。

⑧人gは浠の乏しい日常がAくと退屈になり、恐怖のような刺激を求めるようになる。

⑨檎がいかに人gを不幸にれるo益なものか、平和がいかに尊いものであるかを感じる。

⑩人gかならずしも、{子がいいrばかりではない。

(二)单词「人的例文

①多くの人が本と出会いの訾蚯螭幛皮い毪长趣うかがえる。

②人にmり、人に弱みをせることも必要だ。

③周xは多くの人でにぎわった。

④人はiや勉を通して、々なものを体Y、吸Г贰⑷松をパット花_かせる。

⑤援助してくれた人たちへの感xの言~も忘れなかった。

⑥好きでもない人と合いY婚するのがいいか、とい亭俊

⑦人々の暮らしぶりをてふと考えたことがあり、「幸せて何だろう。

⑧本当に信mできる人とY婚したい。

⑨人が犬をBれるもよし、犬が人をBれている光景もほほえましい。

⑩保育所を利用したい人もえている。

(三)只能使用单词「人的例子

「人は少なくなっても、まだキャプテンとしてがんばっていきたい。(「人=「メンバ`)

「人は足りている。マシンが足りていない。(「人=「要T)

「人はpってもUg状rが浃铯椁胜すもある。(「人=「人口)

上述的例文「人换成「人g意思相通,但感觉不自然。

另外,单词「人具有「人g所不具有的用法。

1.指特定的某个人。人好き好き。人と人のつながり。

2.符合一定条件的个人。人をさがす。人が足りない。

3.具有卓越能力的特定的人。立派な人物。人材。政界に人なし。人を得る。

4.从性质来看的人。人品。人格。人が浃铯搿8はいい人だ。

5.自己以外的人。他人。人のものに手をつける。人に言えない苦しみ。人のうわさ。人に会う。

6.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个人。人に会うs束があるので失礼します。今人が来ていますので少々お待ちください。

7.接在表示动作、状态、资格的词语后,表示他们的主体。こっちへ来る人がいる。嵝膜嗜恕D肖稳恕

8.说话人把自己看成第三者。人の荬庵らないなど。

9.具有特定关系的人。丈夫、妻子、恋人等。うちの人。意中の人。

10.成人,大人的意思。人となる。

11.世间一般的人。世人。人目がうるさい。人のうわさも七十五日。人に笑われるよ。

四、结论

日语单词「人g具有抽象的特征,表示集团、团体、组织的场合居多。「人g近似于一个整体的印象。

用「人g这个单词通常指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是具有一般、普遍范围的意思。

「人g是机械、动植物、木石所不具有的拥有一定感情、理性、人格的人和人类。

「人g和「人比,使用范围更广,像「人gができている表示具有人格的个人和人格本身。

单词「人有具体的个人的特征。口语中像「人のものを偈证耸工Δ省购汀溉摔嗣曰螭颏けるな表示他人的意思。

指特定的人物时也用「人。例如「この人は私のH友です、「その人がkF者。等。

日语和欧美的语言不同,不特别拘泥于单数和复数,复数的个人也用「人。如果明确地说复数的人就用「人_。

单词「人多用「人が良い「人がい的形式来表现,主要表示人的性质,特别是发自内心的一种心情。「人通常表示人格的存在多于肉体的存在。

参考文献:

[1]沈宇澄.现代日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2]诖窃.岩波店,1998(5).

[3]克鲁斯.词汇语义学=Lexical Semantic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2009.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词汇教学 词汇语块教学 文化附加义 近义词

一、词汇语块教学的方法

在教授中级汉语词汇的时候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某一个词语老师重复讲解了七八次,可是学生却一点印象都没有,为什么记住新词这么难?即使是记住了基本的词义,可是学生却一用就错,到底该怎么办?

原因一:根据汉语水平考试(HSK)中级的标准,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要求掌握差不多5000个词汇。一般中级的教材,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例如国内的《发展汉语》,《汉语教程》,《成功之路》等等。要想在一年内让一个初级学生掌握5000个新的词汇,完成中级汉语的学习,无疑是一个艰巨而任重道远的事。学生要记忆这么多词,也难怪有一些词汇学生怎么记也记不住。

原因二:大多数国内的教材教授词汇的办法是翻译法,翻译有翻译的便捷之处,可是却也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很多汉语词汇,在意义上和英语词汇可以对译,可是在用法上却是千差万别的。

语块理论(chunks of language)是有Nattinger和De Carrico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他们把英语学习中,学生对一些使用频率和接受程度都很高的短语词汇(lexical phrases)称为语块,这些语块可以作为学习者语言习得后既成规则和模式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当组织句子需要时就会率先从存储中提取出来,以帮助人们完成语言组织,所以也叫预制语块(prefabricated chucks of language)。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大脑里的知识往往是以网状的方式存储的,即一个知识往往与另外一些知识联系起来,如此延伸开来,大脑里的知识便形成了一个记忆网络块,这样才能长期储存在大脑里。如果新的知识想要进入大脑,人们往往会试图将其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建立某种联系,这样才会增强记忆效果。如果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结构越容易建立联系,也就越易于记忆。这也可以解释,一个人在记忆与自己所熟悉的专业知识时比在记忆自己所不了解的知识时更快。将这一认知心理学理论与语块理论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中级学生学习新词的效率。

成功完成初级阶段学习的中级汉语学习者,他们的大脑中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一个预制语块网络,在学习新的词语的时候,如果老师能够恰当的将新词与学生已有的语块网络建立一个联系,那么就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记忆新的词汇。例如,在学习新词“神秘”的时候,可以结合已经学过的词语“神奇”和“秘密”来记忆,然学生记住这样一个句子“他有神奇的魔法,还有很多秘密。他是一个神秘的人。”这样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的帮组学生记忆。

二、含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汇的教学方法

含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可能算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中级汉语的学生接触词语越来越多,含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可是许多汉语教师由于仅仅重视词汇本身所指的意思,而忽视词语的附加意义,往往使学生对词语意义的掌握不完全。其实在笔者看来,对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讲解不仅可以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时候同时所包含的特定民族的文化信息。即,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是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比如汉语中“狼”这个词指称一种“像狗、面部长、耳朵直立、毛黄色或灰褐色、尾巴向下垂的哺乳动物”(见《现代汉语词典》),同时中国人又赋予“狼”一词“凶狠、残忍、贪婪、没良心”的文化色彩,于是有了“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等词语。“油条”指称“一种油炸的面食,长条形”,人们又赋予它“事故圆滑之人”的文化附加意义。所以,“凶狠、残忍、贪婪、没良心”是“狼”一词的文化附加义,而“世故、圆滑”是“油条”的文化附加义。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而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词语的语用意义,一般地说,它不属于语义系统。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级汉语词语的教学中常常被大家所忽视。可是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也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中约定俗成的,具有一定的固定性,习惯性和稳定性。应该引起教师们的重视。那么讲授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应该怎么做呢?方法其实并不难,因为含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汇毕竟只是少数,教师在恰当的时间引入,运用有效地方法便能解决问题。下面是笔者总结的几种可以借鉴的办法。

1.图片法:有一些具有浓厚中华文化色彩,并且反映在现实生活中的词语,便可以用图片法。比如“鸳鸯”这个词,便可以选一些人们结婚时绣在枕头上或者是床单上的图片,解释鸳鸯表示“忠贞爱情和恩爱夫妻”的文化意义;再比如说“红”这个词语,老师便可以展示一些中国结,红包,红灯笼具有喜庆色彩的图片。这些图片直观,一目了然,易于学生接受,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故事法:有很多含有文化意义的词汇都是因为典故而来,遇到这类词语,老师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向同学们讲一讲该文化意义的来历。比如,在讲解“红叶”的表示“传情”的意义时,老师便可以讲讲唐人卢渥的故事。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后珍藏起来。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后来借“红叶”指以诗传情。

3.诗歌法: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并不是一时产生的,而是古来有之,一般都可以在古代文献特别是古代诗歌中找到印证。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讲解词语的文化附加意义时,恰当地引入一些与学生能力相符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可以形象生动地解释词义,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展学生对汉语的了解。

三、近义词的教学方法

中级汉语的学生接触的近义词越来越多,近义词教学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大难题。虽然近几年专为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而编写的参考书相继问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备课难的问题。但现实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教师备课时全力以赴地查阅了很多辞书,可谓是准备充分,但课堂上会出现面对学生一个小小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的尴尬局面。教学实践表明,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个瓶颈。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结合个人经验以及查阅的相关资料总结出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

在辨析近义词时,一方面可以从词语的语义上进行辨析,探究近义词词义上的细微差别。认清近义词词义上的异同,是学生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前提。辨析词义首先可以从词语的语义轻重着手,例如:“渴望”和“希望”这两个次都有“想要”的意思,但是意义轻重有别。“渴望”突出的是“如饥似渴”,进而“十分迫切”,语义较重,而“希望”表示的则是一般的想法和意愿,语义较轻。辨析词义其次可以从语义侧重点不同来分析,例如:“清净”与“安静”都有形容词用法,但语义侧重不同。“清净”侧重不嘈杂、无干扰,更多用于认为状况的描写,强调的是人整个身心的感受;而“安静”侧重与没声音、无吵闹,多用于自然环境的表述,如“考场、教室”等。

另一方面,除了从语义上分析近义词以外,还可以从语用角度来辨析近义词。辨析近义词的语用差异主要可以语用色彩、搭配对象以及语法功能三个方面进行辨析。语用色彩包括感彩、语体色彩等等,是辨析同义词的重要角度。例如“结果”和“后果”都有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的意思,但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状况时,可以指好的结果,也可以指不好的结果,是一个中性词。而“后果”在指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时,则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结局,多用于消极方面,如事故,战争,饮酒和谎言等。另外,教学过程中抓住语境搭配对象进行辨析指导,并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导游一定使用规律的词语组合,不仅有助于提高辨析教学的效率,更有助于学生简历近义词搭配网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运用近义词进行语言呢交际的能力。比如:“采取”、“采纳”都有选取的意思,但两者的语境搭配不同。“采取”强调的是“取用和实施”,搭配对象常是措施,行动,态度,方法,手段等;“采纳”强调的是“接受”,搭配的对象常常是意见,主张和建议等。

以上便是笔者总结一些关于中级词汇教学的方法,由于笔者教学实践以及所查资料有限,不免有些疏漏。

参考文献:

[1]Nattinger.J.& De Carrico,J.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2]元文香.语块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

[3]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年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义韵律理论汉语近义词搭配语义

一、关于语义韵律理论

语义韵律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界尤其是词汇语义学、词典学研究比较重视的一个新课题。语义韵律又叫语义协调,是英国学者Sinclair,Louw等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语音学中借鉴来,运用到词汇语义学和词典编纂中的一个概念。语义韵律是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特征。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形式和语义的结构式中。理解韵律结构的构成部分及其关系,对于把握语言词汇和结构的深层语义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弗斯的音位分析理论外,语义韵律的研究还得益于语境理论搭配研究的深入发展。语境研究和搭配研究是英国语言学家在语义研究方而取得的宝贵成果,与严格区分形式和语义的观点相对立。

英国语言学家重视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伦敦大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对原始文化调查时认识到语言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需要重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他认为,词是工具,意义是工具的使用,语义与所指的物质特征没有关系,而与词的功能有关系。他还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的论说,提出在分析典型语言环境时要注意以下因素:篇章本身的内部关系、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与环境的特殊组成成分之间的分析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弗斯不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只注重词语的功能和应用,他不仅分析了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说明了词语的搭配意义,词的一部分意义取决于搭配。将词语的搭配意义的分析提到研究视野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进步。

搭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描写语言的一种新方法。搭配研究语言单位与其左邻右舍的语言单位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类范围较小的语境,是语言系统范围内的语境,是一种对词语等语言单位的语用分析。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语义色彩可能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让人否定的,但大多数的词语是中性的。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合乎所说的“习语原则”或“熟语原则”(习语原则是语言中存在的处于近乎固定形式的组合,其中各构造成分具有单一选择性,但是它们又可以分析为不同的成分)。语义韵律研究通过语言单位间的组合关系来探讨语言单位之间语义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为确定词汇语义和用法提供某种启发。语言单位是一个包括许多类别的概念,包括语素、构词词素、词、固定语甚至语句中的构造成分。共现并不仅仅指某一词语与其他某些词语或其他语言单位在文本中的习惯性出现,它还指该词语与具有某种语义特点的语言单位习惯性出现的情形。共现是一种搭配,搭配根于语义,搭配的双方是语言中已经组合在一起或能够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语言单位。

二、运用语义韵律理论辨析汉语近义词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

彩。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固定搭配。下面我们看看在这种所谓的“固定搭配”的支配下的近义词是如何搭配的,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固定”的搭配。

1.我希望老师每天不留作业。

离开故乡三十年了,爸爸渴望早点儿见到我的爷爷奶奶。

2.大家都在教室里说话,很不安静。

老王退休在家,过着清静的生活。

3.这次代表团的到来主要是为了考察工厂的生产条件。

对于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4.她怕家里的人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

酒后驾车必然后造成不良后果。

5.对不起,我们不能采纳你的建议。

领导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这两个人分别对待。

上面五组十个句子,分别选取了五组近义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只可以选择甲词语而绝对不可以使用乙词语,除了词语本身的细微差别,我们从语义韵律学的角度分析下这些所谓的固定搭配。

“渴望”和“希望”都有“想要”的意思,但是意义的轻重有区别。“渴望”程度较高“十分迫切”语义较重,我们常用“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等,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三十年不见的父亲母亲,必然是一种十分迫切的态度,所以选择了“渴望”。“希望”则是一般的想法、意愿、要求,和渴望相比程度较低,我们常说“希望破灭”“充满希望”“饱含希望”等。可见,在连贯的语言环境中,语义的轻重对于近义词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清静”与“安静”都有形容词用法,但语义侧重不同。“清静”侧重于不嘈杂、无干扰,更多用于人为状况的描写,强调的是人整个身心的感受;“安静”侧重于没声音无吵闹,多用于自然环境的表述,如“考场、教室”等。前一句中“大家都在说话”已明确教室很吵闹,所以用“安静”,而后面一句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种老王的追求,含有人为因素,所以选择“清静”。在这组固定搭配中,不同的语义侧重点在词语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考察”与“调查”都表示“为了一定的目的,深入实地,仔细查看”。但“考察”适用于相对比较重大的事物,目的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带有科学研究的性质,使用范围较窄,像“科学考察”“资源考察”等均属“考察”之列;“调查”是以弄清事实,查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为目的,适用于各类事物和人,使用范围较大,比如“进展情况”“人口数量;“客观效果”等都要用“调查”。在连贯的语句中,由于近义词适用范围的不同造成了这两个近义词的不同搭配。

“结果”“后果”都有“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的意思,但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状况时,可以指好的结果,也可以指不好的结果,是中性词,“考试”“比赛”“化验”“检查”等都用“结果”来表述。而“后果”在指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时,则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结局,多用于消极方面,如“事故”“战争”“饮酒”“谎言”等。语义色彩的不同在词语的搭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语义色彩的不同完全符合语义韵律学的概念。

“采取”与“采纳”都有“选取”的意思,但二者的语境搭配不同。“采取”强调的是“取用和实施”搭配的对象常是“措施”“行动”“态度”“方法”“手段”等;“采纳”强调的是“接受”,搭配的对象常是“意见”“主张”“建议”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泽鹏.语义韵律理论[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VOL16,(4).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近义词 辨析 对外汉语教学

一、引言

汉语中存在大量近义词,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区分常见的近义词不是一件难事,如“参观”和“访问”、“安静”和“宁静”、“经过”和“通过”等,但要区分某些近义词程度较高的词并非易事,如“赶紧”和“赶快”、“到底”和“究竟”等。对于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来说,这种类型的近义词辨析则更显困难。尤其是在他们掌握了1500左右的词汇量之后,近义词辨析所带来的困扰愈加频繁(杨寄洲,2004)。因此,如何准确辨析近义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

二、近义词辨析方法的历史沿革

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单纯的词义辨析阶段。

这一阶段的代表郭志良(1988)在探讨词义辨析时,分析论证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对象、单位和方法。他的结论主要有: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大于同义词典和汉语教学的词义辨析对象范围;词义辨析主要以义项为单位,兼顾以词为单位;辨析方法是义素分析法。这三个方面都是围绕近义词的意义辨析展开的,为早期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参考。

(二)词义辨析为主,兼顾搭配。

刘缙(1997)注意到了近义词辨析是以汉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学习难点,分析了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即相同语素的误导、一词多义、词与词之间的复杂关系。他认为教学中要重点辨析相同或相近义项间的细微差别,重视语素义的搭配特点及典型例句的运用。从此传统的词义辨析不再是唯一比较标准,近义词辨析方法有了质的突破。

(三)词义和用法辨析并驾齐驱,后者的重要性愈发突出。

杨寄洲(2004)在考察了1700对近义词之后,总结出从意义和用法两个层面进行近义词辨析的十一个对比方面,并分别给出例证。在意义层面,可对比基本义、感情意义和语体意义;在用法层面,可对比几者的词性、搭配对象、造句能力、语体、音节长短、感彩、使用场合、构词能力和构形能力等。尽管“语体”对比和“感彩”对比出现了重复,但总体而言,他较全面地概括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方法,且例句翔实恰当,具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近义词的辨析从单纯的词义辨析逐渐发展到现在的词义、用法辨析同时进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用法辨析的具体对比方面因词、因人而异,但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是一致的。总之,词义/用法辨析是现在的主流辨析法。

三、近义词辨析实例分析

近义词教学归根结底属于词汇教学,因此要符合词汇教学的原则。刘(2000:362-363)认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要认真掌握每一个词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

2.词的教学应与句子教学相结合,在一定的语境中掌握词汇。

3.利用词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在系统中学习词。

4.掌握汉语构词法,重视语素教学,词与字(语素)教学相结合。

5.不同的言语技能对词的掌握有不同的要求。

6.加强词汇的重现与复习,减少遗忘。

本文将结合以上原则,以“过头”和“过分”为实例,阐述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从课前生词梳理、课堂讲解策略、课后练习设置三个方面,介绍“过头”与“过分”二词的辨析教学。

(一)课前生词梳理。

备课时,首先要对课文中的生词进行梳理,结合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将生词分为不需要讲解、简单讲解或重点讲解等几类。不同的教学对象,生词的归类是不同的。方绪军(2008)给出了一般情况下要进行教学的词:高频词;学生需要使用的词;学生在理解或使用时经常感到困难的词;用来构成一定常用格式的词。近义词属于第三类,因此梳理生词时要着重关注存在近义词的词。

(二)课堂讲解策略。

1.比较词义上的区别。

(1)基本义。“过头”有两个义项:①超过;出头;②过分;超过限度。“过分”的意思是:①超过本分或一定限度;②(说话、做事)超过一定的程度或限度。由此看出,“过分”和“过头”有一部分义项是重合的,而“过头”的内涵大于“过分”。这是两个基本义上的区别。

(2)语体意义。“过头”和“过分”在语体上略有区别,“过头”用于口语,不用于书面语。“过分”既可以用于口语,又可以用于书面语。

(3)感情意义。就两者的感情意义而言,“过头”是一个中性词,侧重于客观描述。“过分”含有主观评价义,有批评的意思。对比“我昨晚喝得过头了”和“我昨晚喝得过分了”,我们可以发现:前者只是说明一个客观事实,即“昨晚喝酒喝多了,超过了平时的量”;而后者明显具有“喝酒喝多了,本不应该这么喝”的意思。

2.比较用法上的区别。

“过分”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句法功能比较全面。“过头”也是形容词,可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或补语,但不能作状语,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下文使用的例句来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

(1)作谓语:“过分”作谓语通常用于口语,“过头”作谓语的情况较为少见。

a.你太过分了!

b.认为解放思想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2)作定语:“过分”作定语时,中心语常常是名词化的谓词,“过头”作定语比较少见。

a.父母过分的担心让子女觉得深受束缚。

b.不说过头话,不说过头事。

(3)作状语:“过分”作状语修饰动词和形容词,是其主要句法功能;而“过头”没有这种用法。因此,能不能作状语是两者的根本区别。

a.他过分依赖父母。

b.他过头依赖父母。

(4)作补语:“过分”作补语时,只能作程度补语,用于“adj./v.+得+过分”中。“过头”作程度补语,则是它的主要句法功能,它补充说明谓词时,加不加“得”均可。如第二个例子可改成“他自信得过头了”,句子依然成立。

a.这个房间干净得过分。

b.他自信过头了。

补充说明,“过头”和“过分”都可以作“有”的宾语,组合成述宾短语,充当一个述补短语的补语。如“他这话说得有点儿过分/过头”,这里两者的意义几乎没有差别,唯一的差别要回到上文所说的“感情意义”上找。

(三)课后练习设置。

李泉(2006:251)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教学行为当属于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讲解和指导学生操练必须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在讲解“过头”和“过分”的区别时,笔者基本遵循了精讲的原则,接下来就是“多练”。笔者设计了三种不同题型供学生练习。

1.选词填空。

题目设置意义:有效地检查学生掌握的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必须体现二词的区别,且例句的用词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

例题如下:

(1)他昨晚喝酒喝(?摇?摇)了,到现在还没醒来。(过头)

(2)你太(?摇?摇)了,怎么可以迟到那么久?(过分)

(3)这次比赛小明(?摇?摇)自信了,没有准备就去了。(过分)

(4)考试时,麦克紧张(?摇?摇),忘了在试卷上写上自己的名字。(过头)

操练方法:每个句子请一位同学回答,答对则公布答案,答错则请下一位同学回答,直至回答正确。所有句子回答完毕后,再次强调二词的区别,并请全体同学朗读句子进行巩固。

2.造句。

题目设置意义:考查学生对生词意义和用法的掌握程度。

题目设置要求:尽量让学生多想几种用法。

例题如下:

(1)用“过分”造句。

(2)用“过头”造句。

操练方法:先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思考,然后请他们各自说出句子,加以适当点评。每个词出现三种用法以上停止提问。

3.根据所给的词完成对话。

题目设置意义:这类题目的难度又增加了一个等级,不仅要求学生正确使用这个词,还要求学生完成的句子要符合语境。这类题目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题目设置需考虑的因素:首先,给出的语境要够清晰、易懂;其次,预留答案应具有开放性,不能框死在某个答案上。

例题如下:

(1)甲:这件事情虽然他有错,但是也不能全怪他。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分)

参考答案:对啊,我们不应该过分批评他。

(2)甲:你今天怎么那么晚过来?

乙:?摇?摇?摇?摇?摇?摇?摇?摇(过头)

参考答案:不好意思,我睡过头了。

操练方法:给学生三分钟时间进行思考,然后请三位同学回答,并加以适当点评。

四、结语

近义词的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本文基于词义/用法辨析法,通过层层递进讲练结合的方式进行“过分”和“过头”二词的辨析教学。调查显示,87%的学生掌握了二者的区别,80%的学生学会了使用这两个词,53%的学生会了使用这两个词完成对话,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绪军.对外汉语词汇教与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郭志良.对外汉语教学中词义辨析的几个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1988,1:005.

[3]李泉.对外汉语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51.

[4]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18-22.

近义词语用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同义词 辨析

1同义词辨析的角度与方法

1.1语义差异

语义差异可以从语义强度、语义适用、语义侧重、义项多少及所指范围大小等几方面来分析。

1.1.1语义强度的差异

汉语中有些词语看似意义相近,但经过仔细比较,我们发现它们在词义轻重程度上有差别,即在语义强度上有差别。如:“失望”和“绝望”、“成绩”和“成就”、“感谢”和“感激”、“懊恼”和“懊悔”、“保证”和“保障”,以上这些词都是前者的语义程度轻一些后者的语义程度重一些。

1.1.2语义适用的差异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适用于人、动物、植物还是事物?适用于自己还是别人?适用于个人还是集体?适用于具体还是抽象?适用于社会现象还是自然现象?适用于过还是将来?如:

矮、低,“矮”指身材短小;“低”不可以指身材,只能用于物体、建筑等。

安静、平静、寂静,“安静”多用于人的心情、神色、态度及行为等,也用于事物的状态:“平静”用于人的心情或事物状态;“寂静”用于环境情况。

1.1.3语义侧重的差异

有时候两个词所概括和反映的现象虽然基本一致,但是它们强调的重点却有所不同。有些留学生由于不能明确两个词强调的侧重点,故而发生错误。如:

爱护、保护,“爱护”侧重于认识到客观对象重要而用心去呵护;“保护”侧重于感觉到客观对象已经或将要遭受伤害而采取措施进行护卫。

保存、保管。“保存”强调寄放;“保管”强调看管。

1.1.4义项多少的差异

有些同义词,一个是单义词,另一个是多义词,或者都是多义词,但只有一个义项同义,其他义项不同义。如:

安定、安宁,都指情况稳定、平静正常而没有骚扰,但是“安定”还可用作动词,突出使平静,如“安定人心”。

常常、经常,都指事情多次连续、重复,但“经常”还指连接不断的、有规律的行为,如“要经常向人请教”。

1.2语法差异

语法差异主要从语法特征、组合分布和句型句式这三个方面来分析。

1.2.1语法特征的差异

语法特征的差异主要指词性、能否重叠及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如:粗心、马虎、大意,“马虎”可以重叠为“马马虎虎”,“粗心”和“大意”均不能。高兴、愉快,都形容快乐的心情,但是“高兴”可以重叠为“高高兴兴”,而“愉快”则不能重叠。

1.2.2组合分布的差异

组合分布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词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不同词性的词的前接成分和后接成分的差异等。如:本来、原来,都表示先前,“本来”多用于上半句,“原来”则没有这个限制。

甚至、乃至都是连词,表示强调,但是“甚至”常用在后一小句开头,前一小句用“不但”“不仅”等与它呼应,“乃至”则不常用于后一小句的开头。

(3) 句型句式的差异

主要从以下句型句式找差异:把字句、被字句、疑问句、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等。如:

不必、何必,两者都是副词,但是“何必”只能用于反问句,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必,如“既然不会下雨,何必带伞”。万万、千万,都是副词,都表示绝对、无论如何。但“万万”多用于否定意义的句中,而“千万”则是肯定句、否定句中均可使用。

1.3语用差异

1.3.1语体色彩的差异

同义词的出现,适应了不同的交际需要,它们中有些词适用于书面语,有些词适用于日常口语。如:大约、大概,“大约”适用于书面语,“大概”适用于口语。方法、措施,“方法”书面语和口语都可以用,“措施”一般用于书面语。

1.3.2感彩的差异

感彩主要指褒贬色彩。词义除了反映客观事物的固有特征外,还表达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评价。如:鼓励、鼓舞,都有激绪使人振奋的意思,但“鼓励”是中性词,“鼓舞”是褒义词。骄傲、自豪,“骄傲”在有些场合是贬义词,如“骄傲自大”;“自豪”是褒义词。

2学习者出现同义词误用的原因

2.1母语文化差异

对于任何一个已经具有了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人来说,由于从小受到母语的影响,很容易形成母语的思维定势。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母语文化的迁移作用更是十分明显。如: 这个女人长得很肥。汉语中,“肥”和“胖”都可以指脂肪多、肉多,但适用的对象不同。“肥”一般不会被用来描述人,只有“减肥”、“肥胖”例外;“胖”则是指人体的脂肪多。而在英语中,“fat”既可以指人,也可以用于动物或肉类,因此学习者容易拿“fat”的用法来套用“肥”或“胖”,出现误用。

2.2词汇量的限制

汉语词汇特别丰富,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清晰地表达,掌握一定数量的同义词是很必要的。多数汉语学习者处于特定的学习阶段,学习的时间并不长,所掌握的词汇量是很有限的。从同义词中挑选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用于表达,这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所以,当他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时候,就会勉强使用一个自己感觉意思差不多的词语。因此而闹出的笑话也有不少,比如孟祥英在研究近义词辨析的文章中就举过几个例子: 他身上掉着许多汗。(流) 这衣服里是鸭子的头发。(毛)

3结语

同义词是留学生学习掌握的难点。本文总结出学生同义词的偏误特点和偏误种类,进而概括出偏误的种类和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对同义词进行了分类;以期对同义词的教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杨继洲.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世界汉语教学,2004(3).

[2] 赵新,李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2).

[3] 刘询.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4] 孟祥英.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同义词辨析[J].天津师范大学报,1997.

[5] 温敏.对外基础汉语词汇教学浅谈[J].武汉大学学报,1995.

相关期刊更多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辽宁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