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轿车对柴油机性能要求
7座以下乘用车(M1)如果装置柴油动力,在诸多方面要接近汽油机,要小型化、轻量化,所以必须提高升功率、降低比质量。现有轻型车、轿车用柴油机一般升功率为28~38kW•L-1,增压型达到40kW•L-1,最新研制的为50kW•L-1,甚至可达到55kW•L-1。低噪声、低振动并能与车体具有良好的匹配和减振降噪效果。减振降噪措施往往与柴油机的轻量化、降低油耗及排放等相矛盾。研究工作的重点放在设计初期就考虑减振降噪[14],通过有限元分析和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找出降低或阻隔燃烧、机械等噪声和振动的方法。低排放和高经济性,能满足国V以上的排放法规要求,考虑柴油机排放、噪声对环境的影响,与过去相比要求在提高,即在满足对排气污染物、颗粒排放及噪声的限制要求时,不再牺牲经济性、动力性和比质量等,而是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同时,使产品在油耗方面具有可竞争的商业优势。
2国内的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
2.1排放法规随着2014年4月23日,工信部公告,明确柴油车国Ⅳ排放标准实施时间为2015年1月1日。所以2015年我国才全面执行的是国Ⅳ标准,北京、上海、广东市于2014年4月30日起汽油车实施国Ⅴ标准,柴油车仍执行国Ⅳ标准。也就是说,柴油车距执行国Ⅴ标准还有一定距离。汽、柴油车国Ⅴ标准相当于欧盟的欧Ⅴ标准,欧盟已从2009年起执行,其对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机动车排放物的限制更为严苛。实际上,从国Ⅰ提升至国Ⅳ,每提高一次标准,单车污染减少30%~50%。使用新标准的汽、柴油车将减排多项污染物,削减PM2.5的排放。从国Ⅳ到国Ⅴ,油品的环保等指标进一步加严,其中硫含量从50×10-6降到10×10-6,油品质量也进一步提高。车用汽、柴油品质升级对减排的贡献很大,第Ⅴ阶段替代第Ⅳ阶段车用汽油和柴油将至少实现10%和7%的氮氧化物减排。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均会得到有效控制。
2.2柴油品质要开发制造优质的柴油机,油品是根本。“车、油、路”同步升级,是缓解机动车污染的重要措施,“车油一体、油品先行”也是欧美等国在机动车污染减排方面的典型经验。我国在排放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往往要经过政、企一番博弈,以国Ⅳ标准的推行为例,国家环保部原本计划从2011年1月1日起推广柴油汽车国Ⅳ标准。不过在2011年2月,由于国Ⅳ车用燃油标准尚未出台,还无法确保在全国范围内供应相应车用燃油,给全面实施带来一定困难。环保部门表示将3.5t以上的柴油国Ⅳ标准执行时间推迟一年,即到2012年1月1日实施。但由于柴油产品质量等原因导致了国Ⅳ标准再度推迟,又计划到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但就在实施前夕,又由于技术原因,环保部就国Ⅳ实施时间又与工信部和汽车行业协会达成妥协,原定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重型柴油车国Ⅳ排放标准再次推迟至2015年1月1日起执行。油品升级的关键在于脱硫,从设计为生产满足国Ⅱ、Ⅲ三阶段(对应国Ⅱ、国Ⅲ标准)排放标准的车用柴油的升级到生产满足第Ⅳ、Ⅴ阶段要求的车用柴油,需要加氢脱硫或其他脱硫工艺。一方面会产生设备投资,例如加氢装置、S-zorb装置;另一方面,脱硫工艺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和能量消耗增加,这两方面均会造成成本增加。除此以外,炼厂工艺调整带来产品结构调整、对原油硫含量要求提高等其他因素,也会造成成本的变化。国内油企都已经掌握相关技术,但在改造成本无法通过油价转嫁的情况下,企业认为这样的投资是一种负担。目标的最终实现要靠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的有机结合,像当初汽油推行无铅化一样。主导汽油无铅化的并非环保部门,1998年国务院发出129号令,限期停止生产销售使用含铅汽油。截至2000年7月1日,我国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汽油无铅化。因此,目前国内市场能全面供应满足国Ⅳ排放标准柴油。
2.3国内市场状况早在2002年,一汽-大众将柴油版捷达推向市场,这是国内市场最早的柴油版轿车。该车获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应。截至目前,每年约有1万辆柴油版捷达投入市场中,具体市场大多限于北方用户以及出租车用户。另外,一汽奥迪2.5L的家用轿车于2004年开始投入中国,上海大众一款帕萨特1.9TDI的柴油机轿车于2006年底开始批量投放上海出租车市场,2010年华泰汽车推出了首款B级柴油机轿车——华泰元田B11,搭载欧意德发动机。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以清洁型乘用车柴油机为主要产品的企业,其发动机系列产品包括1.5L、2.0L、2.5L、2.8L和3.0L。福特2.2LDuratorqTDCi高性能柴油发动机由福特汽车和标致雪铁龙集团联合开发制造,装备福特蒙迪欧、福特S-MAX和福特Galaxy等车型。相对外资与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也开发出多款轻型柴油机并装备相应车型。长城推出的2.0T绿静柴油机装备城市智能SUV哈弗H6,江淮汽车的4DB1柴油机配套于江淮瑞鹰SUV。奇瑞汽车的ACTECO三代产品——RF4D15柴油机搭载在奇瑞A3车型。绵阳新晨动力的ZD25TCR2.5L柴油机为郑州日产奥丁SUV配套,江铃汽车的PUMA柴油机(JX4D24)也已经成功配套在江铃陆风X8系列和N350系列车型。云内动力开发了D19TCI和D25TCI两款轿车柴油机在2006年开始配套江淮、东南、华晨和柳汽等汽车厂的轿车、SUV和MPV等车型。玉柴和FEV联合开发的一款适配微型巴士、微型卡车和微型轿车的全铝结构轻量化柴油机YC4W等等。与外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轿车柴油机在各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已经在缩小这种差距,例如,多数产品都达到国Ⅳ标准并具备国Ⅴ潜力。但目前我国柴油轿车的市场占有率微乎其微,截止2014年10月,乘用车搭载的柴油机比例在中国不到1%。这里有消费者观念问题(对柴油机不好的印象),技术问题(与国外产品有差距),但主要是市场和政策方面的问题,关键是柴油,包括品质、价格和供应等。
2.4国内市场柴油消费结构目前柴油主要应用于作为生产资料的、保证物流的重型卡车和客车;其次是用于农业生产和工业建设的特殊车辆,如拖拉机、挖掘机和推土机等工程机械,量也很大。再次是其他交通设备,如船舶、火车和飞机。此外,柴油的各种其他用途也不容忽视,如柴油发电机组、军事需求等。与欧洲可以在进口时自主去选择买汽油还是买柴油不同,我国大部分成品油是通过进口或开采原油来生产的。而从原油中提炼汽油和柴油是同时的,即能够提炼一部分汽油同时也能提炼一部分柴油。其中,虽然汽油和柴油的提炼比例是可以调控的,但并不是说只需要柴油不要汽油,就能全部提炼出柴油了。因此,有时便会出现“柴油荒”的现象。部分人士不赞成轿车柴油化,正是担心作为消费资料的轿车与上述领域争油的问题,有一定道理。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柴油荒”现象包括油品升级难等,是由于在该领域还未完全市场化造成的。垄断阻碍技术进步,提高经济和社会成本。如果在油、车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同步进行,更多的用市场而不是用行政命令解决问题“,柴油机节能”便是主要的考虑因素了。
3研发能力与技术路线
从现有的国内轿车柴油机品牌来看,我国并不缺少研发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国外先进的公司合作开发;二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人才组建研发队伍;三是校企合作。具体到某个公司或品牌,以上路径可能兼而有之,但人才是关键。从已经成熟应用和正在探索开发的技术来看,能够满足轿车装备要求的柴油机技术也比较明朗。1)开发直喷机型过去考虑到舒适性,轻型柴油机普遍使用非直喷式(预燃室和涡流室)燃烧室,因为具有工作柔和、NOX排放低和燃烧噪声小等优点。近来,由于供油系统的电控化,直喷式(DI)柴油机也能具备上述优点,同时没有效率损失问题,燃油耗低,所以开发直喷机型是重点。2)废气涡轮增压及中冷柴油机通过废气涡轮增压和中冷,提高能量利用率,可达到接近相同排量汽油机的功率,并且在低、中转速的转矩明显高于汽油机。重型柴油机增压和增压中冷非常成熟,在小型柴油机上应用难度要大。柴油机要轻量化与小型化,开发与之相匹配的增压系统是难点,包括提高增压比及增压器效率,提高大负荷区的过量空气系数,增压器涡轮几何形状电控可变,开发多个增压器的复合系统等。3)多气门结构及进气优化多气门结构配合进气系统优化进气及缸内空气流动。在小缸径柴油机上,四气门和喷油嘴垂直中置技术得到应用,能够减少换气损失,使混合气的形成进一步优化。可以提高低速范围内的充量系数,从而改善低速转矩,使活塞上燃烧室凹坑和缸盖上的喷油器位置布置在气缸中央,改善进气涡流,使油雾分布均匀,改善活塞和喷油器的冷却条件;另外,因为可在不同转速下实现涡流比可变,空气利用率高,从而使NOX和颗粒排放达到最低效果。目前正研究将在汽油机上成熟的可变气门配气定时系统移植到柴油机上来,从而使之在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气门升程和定时得到最佳优化。4)以供油和后处理系统为核心的整机(车)的电控化与智能化电子控制技术在柴油机上虽然应用相对较迟,但近10年来有较快的发展。开始时在较大的机型上应用,现逐步扩展到较小的轿车用柴油机上,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是高压共轨燃油喷射技术。以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系统为代表的柴油机电控系统可以达到以下工作目标:a.提高喷油压力。喷油压力的提高可改善燃油雾化,改善燃烧,从而降低排放。共轨式喷油装置可达到160~200MPa的喷油压力。同时可减小喷孔直径、增加孔数,可改善燃油的雾化和分布,缩短着火滞后期,降低噪音、NOX及颗粒排放。b.对喷油各目标值和相关系统装置实施协同优化控制。借助电控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达到以下目的:在运转中,控制保持最佳的供油量、喷油定时和供油速率,也可进行预喷射,以保证在各种工况下的动力性、经济性及排放性能都能得到综合的优化结果,并同时保证所要求的加速性能、调速性能及其它特定的性能;对整个增压系统进行控制,包括放气阀、可变几何截面装置、中冷器旁通等;自动进行高海拔条件下的补偿以及根据油温进行自动补偿;在小负荷情况下实现停缸运转并可根据发动机带负荷情况自动调整怠速转速;根据不同工况控制废气再循环;自动控制冷却风扇;实现振动阻尼以提高驾驶性能;与整车的电控系统相联接,实现顺序换挡、巡驶控制等操作。c.以SCR或EGR+DPF为代表的高效可靠的后处理技术可以达到的目标:国Ⅳ、Ⅴ及以上柴油车排放标准,仅靠优化油、气运动与燃烧的机内净化技术已不能满足,必须同时采用后处理装置,其中降低NOX和PM将是重点。现在公认比较成熟、能够实现的技术路线有2种[16]: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和EGR+DPF(废气再循环+微粒捕集器)。SCR路线在欧洲采用较多,解决方案:利用商业用的固体尿素和水(水溶液浓度为32.5%±0.5%),在排气中喷入尿素、氨水等还原性物质,将NOX(主要是NO)还原为N2和H2O。如市面上销售的AdBlue无毒、洁净、无气味、不易着火、无爆炸危险,但有一点腐蚀性,必须使用特殊的储存容器,图1为典型的SCR系统示意图。EGR+DPF路线美国采用较多。首先采用EGR在机内减少氮氧化物生成,然后利用DPF(微粒捕集器)对生成的微粒进行后处理,使柴油机的排放物达到国Ⅳ以上的排放水平。废气中含有的灰粉会逐渐地堵塞捕集器,增加排气背压,使油耗恶化。因此在DPF的上游增加一个氧化催化转换器(DOC),其基质用贵金属如白金涂层,能够提高再生过程效率的同时,还将进一步降低HC的排放。一款典型的能满足国Ⅴ排放标准的轿车柴油机技术集成(EGR+DPF系统)如图2所示。
4前景前瞻
中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几个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其中很多企业的发展是与外国市场的需求息息相关的,最简单的是我们通常说的三来一补企业,依赖较低劳动力进行附加值的产业,伴随着印度及越南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起,单一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越来越失去原有的竞争力,但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本土企业在与狼共舞的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产业优势的行业,比如中国的纺织行业、服装行业、自行车行业及电池行业等等,在这部分企业中存在很多主要以销售外埠市场为主的企业,往往墙内开花墙外香,国外市场一片红火,国内往往看不到任何动静。
但是最近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外国政府对于中国目前出口的产品开始进行有针对性的限制,不仅采用配额进行数量上的限制,还提高出口标准有针对性的对中国企业进行封杀,比如针对中国的打火机进行新的环保标准,导致整个打火机行业面临出口难题。总的来说目前中国新娘想要远嫁到外国通常会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原材料价格上涨
产品的主要原材料长期高价位运行,近期价格不断上涨,超出提价的幅度,使企业利润率严重下滑;
二、出口退税率下降
出口退税率普遍下调,对企业经济效益影响较大;
三、人民币汇率上调
从2004年7月21日起,人民币升值2%(浮动价格1%),对出口贸易已产生一定影响。我国很多行业出口通常以美元结算,换汇即无形中损失了3%的利润;
四、出口产品运输费用不断增加
油价上涨,国内运输成本不断上升,运价提高20%。
上述原因造成我国长期依靠出口为主的外埠新娘很难找到合适的外国驸马,如何调整思路充分挖掘本土资源,找到合适的本土市场,是每个出口转内销企业需要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外销型企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性:
一、产品缺乏核心技术含量。外销的产品很多都是应对外部市场的需求,以简单劳动附加或使用已成熟的技术生产产品,这类产品的盈利能力普遍不高,企业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实力进行产品的创新和研发,始终被沦为下游生长企业;
二、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外销型的很多企业都是给很多知名企业做OEM,虽然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产品只能通过贴牌加工,企业无法建立自己的品牌,限制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有的产品即使销售很好,但利润同样不高;
三、受制与外围企业。目前很多的外销企业在进行外销的时候,大多采用OEM和外国商来运作市场,企业只沦为生产基地,很少了解自己产品的销售区域、销售渠道及销售价格等情况。有时也成立了对口的外销人员,但大多都是进行相关的销售协调,很难做到知己知彼,在这种前提下外国的采购商经常根据自己的情况恶性的调整相关政策,企业需要耗费很大精力进行应对,却很少能够取得主动;
四、销售风险高。一大部分企业经常是给一个企业进行配套生产的,一旦上游企业出现波动,企业缺乏基本的抗风险能力,轻则全线停产,重则面临灭顶之灾;
五、国内市场开拓不足。笔者最近接触了一个外销型企业,在国外市场销售5个亿以上,国内销售额仅有3000千万左右。市场开拓随意,只要商愿意经销,就可以进行合作,对于产品、价格、销售区域、销售目标最基本的规划都没有。
既然出不去,那就内销好了。如何进行内销呢?
简单!多设定商?多招聘业务人员?多增加销售品项?
销售面积增大了,销售渠道增多了,销售推力增加了,怎么能不上量呢?!
笔者认为不然,很多外销型企业在国内销售的产品是被经销商放在桌子底下进行销售的,厂家也没有销量要求,价格我自己设定,市场工作我自己处理,这些产品俨然已经成为企业为商定制的产品了,成为经销商有效的补充产品,所以很多产品被拉高几倍甚至十几倍进行销售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旦厂家决定进来也掺和一下,想对经销商进行一些所谓的“帮助”,进行所谓的精细化操作,等待企业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存在于国内的很多中小型企业,开拓前期依托商的资源,但只要你一旦变成经销商的二奶,对不起!你不仅很难扶正,还随时可能面临被抛弃的危险。
那么如何进行国内市场的销售呢?笔者认为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一、转变意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市场情况相差很大,国外的销售业态相对集中,而国内市场不仅销售业态复杂,而且不同区域的销售特点变化较大,这就要求企业不能按照惯有的方式来开拓国内市场;
二、小区域试验。外销型企业进行内销时,由于前期很少或者没有在国内进行销售,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很难了解中国市场的行情,那么就要求企业在短期内迅速的掌握市场的特点,且不可盲目求大,要先在部分市场进行销售,积累足够的经验,锻炼队伍,最好选择企业前期的空白市场或者部分非重点市场,即使操作失败也不会危害到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不要套用模式。外销型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切不可盲目学习行业内的标竿企业,哪怕是具有很强实力的企业,也不能照搬照抄。可能形式上学会了,但企业的内功不够深厚,也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市场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建立适合自己的销售模式,用速度来弥补企业的短板;
四、要注重长期建设和短期效益的平衡。企业由于实力千差万别,所在行业的特点也不一样,那就要求企业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好规划。在确保生存的前提下,注重品牌建设,稳步提升。值得关注的是近期迅速崛起的福建企业,都是经过数年积累后,在充分了解本土市场,了解中国大众后,通过强力的品牌拉动,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综合能力还没有达到的企业已经淹没在商海之中了,被人遗忘。外销型企业尤其是没有国内市场经验的企业,前期一定要扎实开拓区域市场,只有取得了区域市场的相对优势,具有一定的造血能力后,才能全线出击;
五、借用外脑。既然企业自身的积累还不够坚实,缺乏合适的人才和配套的组织体系来开拓国内市场。可以通过引进核心岗位的人才或者借助外脑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来帮助企业做好规划和,不仅可以为企业节省不必要的浪费,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运作能力;
一、假洋鬼子类——家居行业
这是中国最多的一类短命品牌。曾几何时,凡是带有一点洋味的品牌,都可以大行其道畅销无阻。改革开放后国人崇洋媚外心理盛行,导致很多国产土货,只要取一个洋名字,换一套洋包装,做一个洋广告,用一张洋面孔,贴一幅洋标签,或者换一个洋出身,立马就身价倍涨,风光无限。这类品牌以家居行业,奢侈品行业等最为普遍。随着国人民族自尊意识增强,对假洋鬼子的厌恶心理上升,这类品牌终将要逐渐消失。近期最出名的莫非达芬奇家具事件。其实,即使没有产品质量问题,达芬奇这类品牌迟早也是要消失的。产品质量问题导致顾客投诉,只是加速其崩溃的一个外因而已。土豪的老板,土豪的企业文化,却妄想培养出一个金发碧眼的洋娃娃,简直是可笑之极。类似的品牌还有:宣称是“法国”化妆品,宣称是“德国”的家居建材,,宣称是“意大利”服装皮草品牌,宣称是“新西兰”的奶粉等等。假洋鬼子充斥国内市场,也是社会文化在企业文化中的反映。
二、画皮类——保健品行业
《聊斋故事》里的画皮人人皆知。美丽的容貌之下,是血淋林的一张鬼脸。保健品品牌正如这张画皮一样,光鲜靓丽的背后,是企业谋取暴利的扭曲心态,品牌策划大师的奇技巧,营销人员的恐吓欺诈,消费者盲目跟风的愚昧无知。这类品牌出现最多,成名最快,消失的也最多最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从太阳神开始,先后有505神功元气袋,三株口服液,飞龙,巨人,珍奥核酸,脑黄金,哈慈等,快速成名又快速消亡。保健品品牌集体陷入信誉缺失状态,仅仅依靠贴上信誉保证标签,仅仅依靠品牌策划和营销技巧,是无法拯救这个行业的。企业只有踏踏实实回过头来,认认真真搞好企业文化建设,从根本上重塑诚信负责的企业形象,才能突破重围涅磐重生。
三、拉大旗作虎皮类——服装鞋帽行业
一个伟大而成功的品牌,不在于其口号多么高亢响亮,而在于其品牌价值的高低。只有把顾客价值放在第一位,同时兼顾企业价值,社会价值,国家价值的品牌,才可能成为伟大品牌,国家品牌。这些价值,绝对不是通过几句口号就可以实现的。很多企业高喊爱国、责任、和谐、奉献等假大空泛的口号,企业文化体系也是冠冕堂皇,但骨子里却没有把顾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甚至是完全头重脚轻本末倒置的。这类品牌也就是拉大旗作虎皮,狐假虎威式的假品牌,无法与消费者内心产生共鸣。这类品牌可以辉煌一时,但绝不可能成功一世。只有把顾客价值放在首位,在物质,功能,心理,财富,社会,文化,精神上,给消费者带来真实利益的品牌,才能经久不衰永葆青春。现在市场上一些服装品牌,就显露出这个中国式的毛病——品牌政治化。把服装这个百姓消费的行当,拔高到不可一世的地位,完全脱离了消费者情感基线,更与国际化格格不入。深究原因,就可以发现,这类品牌背后的企业,其老板和企业文化,都有一种政治家情怀。
四、自说自话类——白酒行业
中国是白酒的祖宗。白酒应该是最能代表中国元素的不二品牌。只要是白酒,在国际市场上就能代表中国。然而,中国白酒行业整体出现市场导向错误,把市场开发方向放在国内市场内斗。于是各个厂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别出心裁地定位,差异化,独特销售主张(USP),蓝海战略,大搞文化品牌,总是试图在国内打拼出一片新天地。随着中央反腐倡廉力度加大,中国高端白酒集体低迷,纷纷开始走中低端大众化之路。这对中国白酒整体品牌是个巨大伤害。而那些自说自话,孤芳自赏的所谓新兴文化白酒品牌,将会随着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而很快消失。因为这类品牌,对外文化上不能为国外消费者理解接受,对内性价比上无法与放下身段的传统高端品牌竞争,处于一种首鼠两端的尴尬境地。预计再经过一段时间竞争淘汰,市场上大多数土豪暴发户都将死亡,留下的还是传统的国家品牌,以及满足中低端消费者的本土品牌。
五、李鬼类——日用品行业
中国也是山寨大国。由于中国文化的异常丰富,中国人思维的极端诡诈,导致出现许多鱼目混珠的李鬼品牌。这类傍名牌,打擦边球现象举不胜举。如老千妈冒充老干妈,大个核桃冒充六个核桃,旺子冒充旺仔,脉劫冒充脉动,红午冒充红牛,康帅傅冒充康师傅,海乙丝冒充海飞丝,日猫冒充白猫,尹利冒充伊利,太白兔冒充大白兔,高露浩冒充高露洁,可日可乐冒充可口可乐,夏仕莲冒充夏士莲,芬远冒充芬达,青鸟啤酒冒充青岛啤酒,周住牌冒充雕牌,娃乐乐冒充哇哈哈,香喷喷冒充香飘飘,蒙友冒充蒙牛,等等等等。这些假冒伪劣的山寨品牌,是任何一个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所不齿的,也是他们制造不出来的。不从根本上消灭山寨文化,山寨品牌是屡禁不止的。可见,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才是杜绝山寨现象的根本。
六、毒蘑菇类——食品乳业
三鹿奶粉因三聚氰胺而倒闭,咸鸭蛋因苏丹红而滞销,甚至蒙牛也因绯闻而沦落到被收购的命运,但麦当劳肯德基却没有受到传言风波影响。这些具有牢固深厚企业文化根基的品牌,是不会因为个别不利事件而崩溃的。不是因为这些企业善于危机公关,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企业文化后盾。毒蘑菇表面色彩鲜艳诱人,吃下去却会要人命。一些食品品牌就如同这些毒蘑菇一样,专注于表面的光彩响亮,却不重视企业文化根基的打造。一旦出现危机,立即就如雪崩一样垮掉。与其临时抱佛脚搞危机公关,不如平时多烧香搞好企业文化。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没有严格的企业管理,出现问题是迟早的事。
七、风筝类——饮料行业
很多企业都喜欢随意品牌延伸。旗下某个足球队发迹了,就以为自己的矿泉水也一定成功。当前最典型的莫过于恒大集团开发的恒大冰泉。当然现在还不能说恒大冰泉一定短命,但是这类品牌借助足球之风是不争的事实。这类风筝式的品牌能持续多久,完全依赖恒大足球能兴盛几时。恒大集团是个房地产企业,企业文化与矿泉水品牌毫不相干。一旦恒大足球陨落了,恒大冰泉就失去借力之风。这类品牌也就如同无风时的风筝,迅速一样跌落尘埃。即使消费者那时可能还记得恒大冰泉的好处,但与恒大集团没有任何关系了,除非恒大集团转型做了饮用水行业。前面失败的此类品牌案例早已有之,如当年马俊仁创造的女子马拉松奇迹,并没有保证马氏营养液(中华鳖精)的品牌成功。
八、营养不良类——日化行业
中国曾经也有过很多闻名遐迩的日化品牌,遗憾的是要么自己消亡,要么被跨国企业收购冷藏起来。这类日化品牌产品品质也不能说不好,品牌策划营销也不能说不成功,但为什么就无法与国际品牌竞争呢?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企业文化,这类品牌缺乏企业文化的营养支撑。宝洁的品牌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不是因为品牌策划,而是因为背后的企业文化。海飞丝,飘柔,潘婷的定位技巧谁都可以学会,宝洁的企业文化却是无法模仿的。宝洁品牌本身就是一种象征,一种气质,一种身份,一种灵魂,这是宝洁上百年修炼来的,消费者就认这个东西。中国日化企业如果不从企业文化上打牢根基,不从内涵上修炼提升气质精神,仅仅学习模仿一些皮毛技巧,是永远成就不了中国的宝洁的。云南白药牙膏的成功,为中国日化企业开辟了一条崭新道路。因为中医药学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以此为企业文化根基的品牌,没有不成功的道理。同仁堂,马应龙,片仔癀,白云山,王老吉,昆明圣火,潘虹,哈药,盘龙云海等纷纷进军日化行业,正说明大势所趋。这类品牌未来能够成功,绝不单纯是产品和营销的成功,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的营养支撑。
九、人穷志短类——各行各业
很多品牌辉煌一时,但随着市场环境变化,企业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资金周转捉襟见肘,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人穷志短的品牌面对外资诱惑,不得不卑躬屈膝被外企收购。比如三笑牙刷,统一油,南孚电池,乐凯胶卷,小护士化妆品,大宝化妆品,乐百氏,哈尔滨啤酒等。这些企业丧失了变革创新的勇气,放弃了产业报国的志向,逃避了维护国家品牌的责任。这类品牌曾经的豪言壮语,都随着企业精神崩溃信念倒塌而消失了。企业没有一以贯之的企业文化,在残酷的市场面前就会不堪一击。更有许多民族品牌天生软骨病,即使没有资金困难,也乐意被外企收购。近期传言的汇源被可口可乐收购,就是中国企业汉奸文化的一个最新动向。
十、周扒皮类——所有企业
近日格兰仕发生工人打砸工厂事件,反映出一个严重问题。众所周知,家电行业利润率普遍较低。工人工资待遇问题,考验这类企业的企业文化。格兰仕事件尽管有多种原因,多种说法,但根本上还是说明企业文化除了问题。很多企业舍得投巨资打广告,请明星,做渠道,搞终端,却对自己的员工刻薄寡恩,象周扒皮一样斤斤计较。这些问题迟早将通过员工的行为,反映在品牌的身上。在现代几乎透明的市场环境里,过去那种靠招牌做生意,企业躲在招牌背后数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企业不搞好自己的企业文化,不善待自己的员工,员工就会把心中的怨气,潜移默化地撒在消费者身上,洒在产品品质和服务上,最终伤害的还是品牌。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品牌。相比之下,海底捞,胖东来,德胜洋楼这类企业,没有花费一分钱做广告搞促销,却因为其自身优良的企业文化,赢得了广大员工的忠心爱心。这些忠心爱心,通过员工的从业精神和服务态度,打造出了新时代的大品牌。消费者不仅享受到这些品牌的优质服务,更体验到其中的精神情感。
我国从1902年开始首次生产毛巾。到如今,毛巾已经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生活必需品。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毛巾生产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产量、出口量最大的国家。
然而,由于受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毛巾的出口量开始萎缩。于是,越来越多的毛巾生产企业将目光投向了蒸蒸日上的国内消费市场。毛巾行业内,一场争夺国内市场的战斗,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广告大战,是鹿死谁手还是谁死鹿手?
据统计,全国共有大大小小的毛巾生产企业上万家。而具有相当规模的毛巾生产企业也有数十家之多。要想从如此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自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很多颇具规模的毛巾企业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创建自己的“品牌”。
创品牌,最快捷的办法当然就是加大广告投入。
2008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纷繁复杂的广告海洋里,一条某毛巾品牌的广告不由让人眼前一亮。不过,在多数观众的脑子里记住的并非此毛巾的品牌,而是想一卖毛巾的还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这广告得值多少条毛巾钱啊!不可否认,毛巾在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潜意识里还仅仅停留在洗脸、擦汗的阶段。而被央视天价广告费拖垮的企业也不乏先例,自然引人非议也是在所难免。至于该企业此举是否正确,我们也只能是拭目以待。
相对于上述这家号称第一个把毛巾带进央视的企业所采用的这种“广种薄收”的策略来说,另外有一部分毛巾企业则采取了“精确性打击”的方式。
众所周知,女性对毛巾的需求和档次,远远高于男性和其他消费者,而且是家庭消费的主要影响者和购买者,谁率先占领这一市场,获得女性消费群的芳心,谁将决定未来自己在中国毛巾行业的市场地位。
于是,各种各样的女性期刊杂志成为这一部分毛巾企业做广告的首选。再者,主要针对超市等卖场推出的毛巾促销海报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无论如何,毛巾企业在加大广告投入之后其为了保证惯有的利润必然以提高销售价格,或者降低生产成本来进行冲抵。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最后的单总归还是算在了消费者的身上。
如今,毛巾行业的广告大战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此,巨额的广告投入能否带来高速的销售量增长,谁也说不清楚。这场广告大战是鹿死谁手还是谁死鹿手,也只能让时间来证明一切了。
销售方式,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在大量投放广告的同时,各大毛巾企业也开始攻城略地般地抢占国内各个城市的销售终端。超市,毋庸置疑地成为毛巾企业争夺的第一战场。
2009年初,市民张小姐就在成都某大型超市目睹了让她惊异的事情。当她走进超市,来到专门销售毛巾之类用品的区域时,她惊奇地发现毛巾区域内除了原来就有的超市营业员之外,还多了几个品牌毛巾的促销员。
促销员在超市并不少见,但多见于牛奶、饮料之类消费需求大、流通速度快的商品。而毛巾作为相对使用周期长且利润不高的商品,出现了促销员也从另外一方面说明毛巾行业的竞争正在进入白热化。
张小姐还发现,超市专门卖毛巾的这块地方,各种品牌的毛巾宣传海报也是铺天盖地,层层叠叠地贴满了宣传栏。就在她驻足停留的片刻,几个促销员便热情得有些过头地迎了上来。什么诸如远红外纤维、超细纤维、竹炭纤维等等词汇随之铺天盖地地灌进了她的耳朵。
实际上,绝大多数消费者对上述这些有关毛巾的专业概念是根本无法理解的。不仅仅是消费者,就是有关专家对个别毛巾的宣传如“远红外纤维”也是一头雾水。其实,这些也不过是商家为了“忽悠”而杜撰出来的名字罢了。
另一方面,有的毛巾生产企业开始尝试走服装专卖店的销售模式。一批毛巾专卖店开始出现在国内大型城市的街头。当然,这类的专门店并非仅仅只是单纯地出售毛巾、浴巾。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毛巾生产企业在生产毛巾的同时,也在生产其他的家纺类产品。于是,浙江某企业在率先推出毛巾专卖店的基础上喊出了“大毛巾”的口号。
所谓的“大毛巾”概念,其实就是以毛巾为主要销售产品,配搭其他各种家纺产品销售的专卖店销售模式。在这家企业的毛巾专卖店里,除了毛巾、浴巾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枕套、沙发套、靠垫,甚至还有床上用品。
这种“大毛巾”模式的优点是消费者可以一次性在这里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几乎全部家纺产品,但缺点则是弱化了毛巾专卖的优势,难以给消费者形成固定的消费概念,难以培养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直白地说,就是提到毛巾,消费者不可能在潜意识里就想到这样的毛巾专卖店。
为了促销以及培养品牌,各大毛巾企业还纷纷花费巨资聘请明星作为自己品牌的代言人。然而,市场反应似乎并没有如毛巾企业所预料的那样火爆。
某品牌毛巾聘请的是台湾某性感女明星作为自己的形象代言人,并且在其专卖店内张贴了该明星的巨幅宣传画。一天,一名中年妇女踏进店门抬头看了看墙上的宣传画之后转身便离开了该店。
究其原因,真正喜欢、真正关注该女明星的多是男性消费群,这可能对招商有利,“好色”的经销商都来了。但对目标消费群,特别是女性消费者的拉动作用,值得商榷。毕竟,购买毛巾的绝大多数是女性消费者,而该女明星性感、奔放的外形,显然不是女性消费者所真正喜欢的。
事实上,国内品牌毛巾企业中谁能够最大化地整合资源,尤其是现代商业零售资源,并有效地与目标消费群建立持久深度沟通,将在区域市场乃至重要的战略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力。
市场空间巨大,品牌毛巾任重道远
我国人口众多,而毛巾又是每个人每天必需的生活用品之一,所以其潜在的市场之大恐怕难以估计。根据市场预测,中国城市男性居民人均需要3条毛巾,女性则需要4条以上。按每条毛巾的使用周期3个月计算,中国城市男性每人年均消费毛巾12条,女性消费毛巾16条。按城市人口为3亿、男女比例为1:1计算,仅中国城市每年就要消费大约42亿条毛巾,这无疑是一个非常诱人数字。同时,这还仅仅只是对城市毛巾消费市场的预测,并没有包括广大的农村市场。
但是,国内各大品牌毛巾企业不得不意识到的是,毛巾行业本身技术含量很低,工艺要求也不高,入行的门槛自然很低。所以,目前在国内各种作坊式的小企业占到了全部毛巾生产企业的90%。而它们生产的低端毛巾产品仍然占据着国内毛巾市场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事实上,长久以来在广大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毛巾还仅仅只是擦灰去汗的工具,并不是很注重毛巾的面料、质量、花色等等。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对毛巾的认知,造成了低劣毛巾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状况正在悄悄发生改变。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消费者不再满足毛巾单一的需求,更加注意时尚、环保、装饰、健康、个性化的需求,因此毛巾行业必将掀起一场产品创新的大战,关键不在于产品的技术含量有多高,而在于是否贴近消费者,满足他们特别的需求和生活方式,比如目前市场上开发的毛巾玩具在川渝地区销售火爆,改变原有的产品形态,开发毛巾新需求是关键所在。
再者,纵观我国目前的家纺、服装、生活用品市场,几乎所有的市场都被几个强势的名牌所占据。脑壳上,基本被宝洁公司的几大洗发水品牌拿去了。脸,也被如欧莱雅、联合利华等几个品牌占领了。脚上,说起袜子大家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浪莎。唯独毛巾行业,在消费者的心目里至今没有一个叫得出名头,响当当的品牌。这不得不引起国内品牌毛巾企业的重视和思考。
良莠不齐,国内毛巾质量堪忧
2008年9月,成都市工商局对毛巾商品开展了商品质量监测,该次毛巾商品监测检验项目为使用说明、纺织品安全技术要求类别、吸水性、pH值、色牢度、可分解芳香胺染料、异味、纤维成分。监测结果显示:成都市毛巾商品质量,合格率仅7.5%。毛巾不合格主要项目:吸水性、pH值、色牢度、纤维成分含量、使用说明标注、纺织品安全技术要求类别达不到标准规定要求。
2009年初,成都市民李先生在超市购得一毛巾后,回家清洗时即发现该条绿色的毛巾出现了脱色的问题。本打算立即到超市进行调换或者退货,但考虑到往来麻烦、费时并且一条毛巾不过区区10来元,于是便将就着继续使用。
如果这条毛巾仅仅只是出现脱色的问题,那此事也就不了了之。但令李先生没有想到的是,在继续使用该毛巾几天后,他的面部开始出现红斑,同时伴随着剧烈的瘙痒。到严重的时候还出现了灼热、刺痛感。惊慌失措的李先生最后在医生处得知,正是由于使用了该条不合格毛巾,引起了他面部皮肤过敏。
据了解,目前在我国用于纺织业的染料主要是活性染料、还原染料和直接染料,前两种染料染出的毛巾颜色鲜艳,色牢度好,同时由于采用环保的成分所以不会危害人体健康,但是这两种染料的价格较高。而直接染料虽然价格只有活性染料和还原染料的十分之一,但是直接染料染出的产品色牢度差,更为严重的是直接染料大多含有芳香胺类物质。
芳香胺类物质在《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中被特别注明属于“强致癌物质”。医生告诉我们说,不合格毛巾中所含的诸如联苯胺的有毒物质可以导致膀胱癌、输尿管癌和肾盂癌,并且潜伏期长达20年。
根据调查显示,绝大部分不合格毛巾均来自于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它们为了降低成本,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采用含有大量化学纤维成分的产品冒充100%棉产品,使用价低质次的棉纤维,为了达到毛巾手感的柔软性,添加了大量柔软剂。这些都会给消费者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危害。
如今,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对所使用的各种纺织品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国内品牌毛巾企业正可以利用这一大环境下的有利契机,严格把握产品质量关,努力打造自己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度。提升自己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安全感、信任度,让消费者形成购买高档、品牌、质量有保证毛巾的意识,从而为打造毛巾行业的知名品牌创造有利条件。
简而言之,和其他市场一样,中国的毛巾市场正进入品牌消费的阶段,逐渐细分的毛巾消费群体表现出对中高档毛巾产品的消费意愿,同时,市场也显现出对高端毛巾产品的强烈期盼。
关键词:光伏产业;未来;国内市场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国都把光伏产业作为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劣的重要手段。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拉动下,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但对国外依赖度过高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而一个相对稳定并快速增长的内需市场是打通光伏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通道的重要手段。充分开启国内市场不仅是未来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着力点,更是希望所在。
一、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下的国内光伏产业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成长为世界上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不足,9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产品出口国外。过度依赖出口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国外市场稍有“风吹草动”,国内光伏产业就飘摇不定。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光伏市场迅速萎缩,我国光伏产业遭遇“寒冬”,成为“重灾区”。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数据显示,当时我国已有350家光伏产业组件企业倒闭歇业,幸存者只剩下约50家[1]。2011年,受欧债危机和美国“双反”调查等影响,我国光伏产业再次陷入低迷的景象,这同样是过度依赖国外市场的结果。可以说,过度倚赖国外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光伏产业的瓶颈和软肋。我国光伏产业要想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摆脱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发展路子。
二、重点发展国内市场的重要意义
1.从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重点拓展国内市场是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一个产业的发展过度依赖外需,就像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是不可能长久的。因为缺乏国内市场的支撑,等于把发展的主动权和决定权交给了别人,不利于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启动国内市场,才能让光伏产业链条完整,让产业步入正常的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可以说,拓展国内市场不仅可以为我国光伏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缓解或避免产业链失衡,也可以为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构筑可靠基础。
2.从国家新能源战略和发展目的看,只有充分开发国内市场才能不背离发展初衷。国家推出新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能源危机,保护环境,达到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人民的目的。在新能源战略指引下迅速发展起来的光伏产业同样要承担起这个责任。然而光伏产品大量出口在给国内光伏行业带来风险的同时,更使得光伏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没有在国内得到补充,没有让我国人民享受到光伏发电产品的环保效益[2]。可谓背离了发展初衷。
三、国内光伏市场前景广阔
1.从太阳能资源看,资源丰富适合开发和利用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源,假如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能的0.1%按5%的转变率转化为电能,每年的发电量可相当于目前世界上能耗的40倍[3]。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西部地区日照条件更为突出。可以说,我国非常适合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如果能将太阳能充分利用起来,对应对能源危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可利用空间看,潜力巨大
我国房屋总建筑面积约500亿平方米,其中可利用建筑面积约为100亿平方米。如果其中20%的面积安装太阳能光伏系统,就会有20万兆瓦的屋顶光电资源量[4]。除了建筑屋顶可以利用,我国还有不少农村地区因为地形原因而无法架设电网,一直没有电可用。而太阳能技术的利用则能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给广大农民带来光明。除此之外,我国还有百万公里的沙漠、及沙漠化土地,同样可以让太阳能大展身手。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要达到10GW以上,将形成近1500亿元市场[5],光伏产业将驶入发展快车道。
3.从政策扶持上看,力度逐渐加大
从目前来看,国家已经认识到开启国内光伏市场的重要性。在“送电到乡”工程、大型光伏电站示范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之后,2011年8月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为光伏应用市场注入了“强心剂”;2012年2月份之后,国家又推出了新一期的“金太阳”工程,补贴标准从8元/每瓦降低到7元/每瓦。而工信部公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不仅为我国光伏产业指明了方向,还称通过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和可再生能源等相关规划,统筹制订产业、财税、金融、人才等扶持政策,积极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6],为光伏产业提供了制度、政策保障。我国光伏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王兵.并购潮 倒闭潮 光伏企业只剩50家[N].北京:证券日报,2009-03-04.
[2]刘欣欣,侯大伟,张涛.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令人担忧:生产大国 使用小国[N].北京:中国证券报,2010-08-06.
[3] 陶文彪,万利.浅谈太阳能发电[J].科技传播,2011(15).
[4]龙金光.成本急降撬开国内光伏市场金矿[N].广州:南方都市报,2011-12-16.
[5]任其昌.卷首语[J].光伏产业观察,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