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范文第1篇

今年两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代表们的热议话题,生态文明和环境相关问题继写进“十三五”规划后,再次成为热点。事实上,从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后,生态文明在以“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方针为指导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环境教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议题。

教育形式多样化

现在再说到环境教育,我们应该先将相关概念理解清楚。首先是环境教育,它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全民教育。通过培育公民的环境意识,认清生态环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以内化的生态价值观来对待和处理环境问题,以实现环境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教育从形式上来看,可分为社会环境教育和学校环境教育。社会环境教育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以宣传为主要手段进行的意识传播型教育,它的教育方式可以通过视频、画册、标语等多种方式,教育过程比较随意,教育氛围比较轻松,学习过程相对自由。而学校环境教育则比较正式,它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以学生为对象,以课堂为载体,以环境知识为内容进行的教育,除了培养较低年级学生的环境意识外,也在较高年级学生中发掘和培养环境科学的专业后备人才。环境教育经过近年的发展,有了两个特点,一是教育形式和手段越来越多样化,二是教育理念越来越聚焦。教育形式多样化包括教育场地的多样化,施教主体的多样化,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等方面。环境教育由于其全民性、终身性、实践性等特点,需要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教育部门主导,环保、宣传等部门极力配合,因此教育场地不应限于课堂上、校园内,还应该延伸到校园外、社区和家庭中,应该不拘泥于固定的场地,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和影响。同时,环境教育的施教者也不再局限于学校教师,每一个社会环境的参与者都可以对身边的人起到教育作用,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带来示范作用,同时不良的陋习也能造成“破窗效应”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谨言慎行。另外,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习得,也可以是价值观的体验和感受,进而将价值观内化为个人意识并引导行为。环境教育的理念愈加聚焦是伴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而出现的结果。20世纪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求把环境教育与人口和发展结合起来,这意味着环境教育不再局限于环境问题,而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从此,环境教育开始向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向迈进。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环境教育越发得到重视,尤其是随着党的十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后,我们的环境教育又继续向生态价值观教育聚焦。

了解教育现状

对环境教育的相关概念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我们可以了解一下环境教育的实施现状。笔者去年所做的一项调查,反映了我国部分地区大学生态教育的现状: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意愿强烈,对学习现状的满意度中等[1]。具体而言,96%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生态教育,85%的受访者认为生态教育重要;近半数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生态教育的了解程度一般,约四成表示不了解但是听说过;目前大学生接受生态教育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和媒体等社会教育,仅17%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中,约34%的高校有开设独立的生态教育选修课程,其余的高校则在相关课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当询问影响生态教育实施的因素时,七成受访者表示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环境,这说明即使是在学校开展的生态教育,若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配合,则会事半功倍。同时也表明了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基于上述调查,我国目前的环境教育所处的阶段是:各界已认可其重要性,并在有意培养环境意识,而良好的环境意识从表面知识内化为习惯的过程还有待深入,内化行动已迫在眉睫。与环境教育相对应的是现在的环境治理问题,当前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生态环保的关注焦点是末端排污控制,而对公民环境意识的教育被放在次要地位,或者说在末端治理亟须正视和处理的状态下,环境意识培育被挤到了边缘地带。而实际上,源头控制才是治理环境问题的关键,对公民生态环境教育的忽视,或者决心有余、行动不足的窘况会导致环境治理陷入治标不治本的困境,同时,会在末端污染控制的效果上大打折扣。只有先做好了对具有良好生态意识的“人”的培养,让其参与到环境和发展中,才能最大程度地保证环境和经济兼顾的双赢局面。近日,环保部部长陈吉宁表示,现在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发展关系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矛盾对立发展为如今的协调统一,也正是由于人们生态意识的日渐清晰,才认识到了好的生态环境与好的经济发展是一致的。陈吉宁部长也指出,环境教育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环境教育要从孩子抓起,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生态和绿色,要让他们知道环保的重要性。希望媒体推动环保理念的普及推广,另外环境教育还要进校园和课堂,进社区和家庭。

聚焦未来方向

环境教育范文第2篇

“环境教育”一词在英国第一次使用并受到重视是始于1965年,其标志是英国高等学校的研究领域开始涉及环境教育研究,凯尔大学举行了一次会议,内容是考察乡村的环境保护及其有关的教育问题,这次会议促成了1968年英国环境教育协会的成立;到了1971年,学校委员会的“5—13岁环境学习项目”公布,环境教育开始走入初级与高级中学的教学中,并且英国各个学校的董事会开始陆续将它正式地列为学校规划实施项目的一部分,由此标志着环境教育开始在英国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取得一定的地位。此后,英国《国家课程》又明文规定,环境教育应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必修课存在,使环境教育在英国正规教育中取得了稳定的一席之地。

国际上进行的一些活动与会议,对英国环境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975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在贝尔格莱德召开会议,并制定了《贝尔格莱德──环境教育的全球框架》,随后1977年在原苏联第比利斯举行的国际会议,促使英国正规教育中环境教育的体系逐步成形,进而走向完善。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出版《环境教育》课程指南。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召开及《21世纪议程》的制定,则进一步将英国环境教育在内容充实方面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会中将环境与发展相联系,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指出在学校中实施环境教育是件重要的事情,这使英国进一步认识到必须对年轻人进行环境方面的教育,并对成年人进行环境方面的再教育,通过环境教育告诉他们如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才能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中并起到自己应有的作用。1995年在国际可持续发展教育形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部和环境部联合举办环境教育大会,环境教育日渐成熟。

二、英国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在英国的全部内涵主要体现在: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以及为了环境的教育。

“关于环境的教育”是指,教给学生环境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这些知识的习得与理解都是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欣赏的态度,从而使他们愿意去关心和保护环境。为此,只将眼光停留在对环境中一些过程和事实材料的介绍这种水平上是不够的,将眼光只放在人类对环境造成的负面效应的批评上也是不够的,还应该提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的知识。

为了达到“关于环境的教育”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必须“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将环境作为学习的资源来实施这种知识教学。即学生必须参与到有利于提高环境质量的环境活动中,参与到环境规划与环境活动的实施中。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学生才能真正学习到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这样描述一下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学习情况:“我听说了,但是我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记住了”;“我做了,因而我理解了”。这种实际参与、实际做的过程,才是正规教育中保证环境教育取得成效的最重要的形式。

“为了环境的教育”所强调的是,在参与环境活动和当地建设的工作中,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与环境及个人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他们学习到对于环境负责任的态度和价值观。只有通过这种参与方式的学习,学生才能体会并理解,小规模范围内制定的决策是如何产生巨大影响力的。理解这一点,对于地球上的所有公民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国家的决策往往会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利益。学生参与到这种环境教育的活动,会有利于自己形成一套对于环境的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有助于人们终身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活动中,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环境教育体系及其特点

英国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从目标的制定到具体实施、再到教学评价,形成一个相当成熟的体系,并已进入主流教育领域。

首先,英国环境教育目标的确立、内容的设置与教学方式的设计,是在充分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理论依据后制定的。比如,根据皮亚杰的他们思维心理学思想中提及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科学地设置并安排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接受环境教育的内容,从而合理安排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低幼阶段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先通过亲身实践,在观察接触环境事物的过程中激发起他们对环境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收集到一些关于环境的第一手资料,从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关于环境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对这些儿童进行有关的概念、知识的教学,以此达到知识、技能、态度的教学目标。而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则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与学校的一些环境事务,从中受到环境道德的教育。诸如此类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对于中小幼及其不同年级,加以区别对待。

其次,环境教育目标的制定,在以心理学成果为依据的基础上,同时紧紧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以及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为中心,提出在知识、技能、态度三方面分别要达到的目标。

1.知识目标主要围绕“关于环境的教育”来组织内容,认为作为评判环境问题的基础,学生应发展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理解:(1)在环境中发生的自然过程;(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3)过去和现在的各种不同的环境;(4)诸如温室效应、酸雨、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5)保护和管理环境的地方级、国家级以及国际级别的立法控制,有关环境的政策和决策是怎样制定的;(6)个人、集体、社区和国家在环境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关系,例如:英国火电站的排放物是如何影响斯堪的那维亚的;(7)有关环境问题可能引起的争议与矛盾;(8)环境是怎样受到过去的决策和行为影响的;(9)规划、设计和美学的重要性;(10)保护和管理环境的有效行动的重要性。《国家课程》中提出以下七个领域的知识和认识可形成课题:(1)气候;(2)土壤、岩石和矿物;(3)水;(4)物质与资源,包括能源;(5)植物和动物;(6)人与社区;(7)建筑、工业化与工作。

2.技能目标主要围绕“在环境中或通过环境教育”,提出培养学生六种技能

.交往的技能:通过不同的方式,如论述、写作、戏剧或艺术等来表达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清晰地、简洁地论述一个环境问题。

.计算的技能:对数据进行收集、分类和分析,例如,进行一次生态调查;解释统计结果,例如:关于天气。

.学习的技能:对于不同来源的关于环境的信息进行检索、分析、解释和评估;组织和规划一个项目,例如,关于学校一部分环境的改善。

.解决问题的技能:鉴别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后果;形成关于环境问题的合理意见,并且发展平衡的判断。

.个人的和社会的技能:与他人合作地工作,例如,“为了环境”的集体活动;具有“为了环境”的个人的和集体的责任心,例如,对废弃物的处理。

.信息技术方面的技能:收集信息并将它们输入到数据库,例如,利用学校中关于鸟类的表格进行关于鸟类的数据记录;利用信息技术模拟一项调查,例如,核反应堆的运行。

3.态度目标主要针对“为了环境教育”而设的。认为如果要使学生珍视环境,并且要使他们懂得自己对于保护未来环境的作用,那么,培养他们形成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是必要的。为了培养学生对环境的积极态度,教师应当鼓励他们形成下列五个方面的态度和个人品质:(1)欣赏、爱护并关心环境和其他生命;(2)对环境问题的独立思考;(3)为他人的信仰和意见的尊重;(4)对证据和合理论据的尊重;(5)容忍的态度和开放的思想。英国的环境教育在实施时,首先,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战略中,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制定出环境教育的整体实施策略,使环境教育渗透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与学校管理中;其次,强调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及校园的环境进行环境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优势;第三,通过跨学科的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从整体上协调地进行多学科环境教育的渗透教学。另外,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学校的环境管理事务,除了达到完成对学生的环境教育目的外,还达到了扩大环境教育影响力的目的。

最后,关于环境教育成果的评估问题。在英国环境教育的评估是分两方面进行的:一方面对于课程和大纲中知识与部分技能的要求,可依照传统的评估方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是通过对具体生活环境的审查来进行行为态度方面的评价。如通过对学校环境质量改善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对学校节能状况的考察等来评判一所学校环境教育的实施成效,以及观察学生对待环境的态度与行为的转变情况等来评判该校环境教育实施的成效等。

英国自古就推崇自然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其后的延展,虽然起步晚,但已日臻完善。二战后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是环境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和直接动力。自1990年起,英国环境教育实现了跨学科教学,中小学正规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有明确的、强调有效参与的目的与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态度目标;环境教育的内容丰富,就地取材,便于实施;关于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和在环境中进行教育;环境教育的实施注重实效,形式方法多样,理论联系实际;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特征,采取不同起点,设计相应内容,实施过程注重情境性和探究性,形成好的学习体验和团队精神;评估注重学生行为态度、师资培训和对学校环境教育实施的督导。

环境教育范文第3篇

可以说环境保护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里,必不可少的话题。那么日本的大学生呢?开展这次调查研究之前,一直认为日本大学生一定在比中国大学生更积极地开展着各种各样的环保活动。但是调查结果却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日本大学生在积极地参加着各种社团活动,但是在大学的众多社团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却真的是少之又少。在大学丰富多彩的众多公选课中,也很少有与保护环境相关的课程。可是日本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无时无刻不在保护着环境。对他们来说,保护环境更像是一种习惯,根本无需挂在嘴边。我利用在日本一年的短期留学时间,仔细观察了身边日本大学生的日常行动,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日本的大学生去超市或者便利店买东西,很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大家都是自备环保购物袋或者直接放入书包;在一天的课程结束之后,教室里总是那么干净,从来没有发生过上完课之后座位上留下一堆垃圾的现象。再反观中国的大学生,在呼吁环保的同时却没有全部付出行动。我们认为这样的差距主要是因为日本重视环境保护,是从孩子抓起的。对于日本的孩子来说,从小学到高中,环境教育都是必修课。所以到了大学保护环境已然成为一种习惯,自然而然地付诸着行动。接下来,具体看看日本是怎样对孩子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在日本,环境教育的第一步,首先是让孩子们关注环境问题,对环境保护感兴趣。其实环境教育跟学习一样,是需要乐趣的。所以日本选择了幽默的漫画来作为环境教育的教材,以达到孩子们一边读着爱不释手的漫画,一边在不知不觉中就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的目的。或许在这点上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日本的方法,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动画片、游戏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里,进行快乐的环境教育,从而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日本,环境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幼儿期、学龄期(接受义务教育的期间,在日本指6周岁到15周岁)和成人期。幼儿期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丰富的感受力。因为如果没有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即使具备环境问题方面的相关知识,掌握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技术,也无法转化为解决环境问题的行动。因此,在日本,去野外跟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经验。也就是说,学龄期的环境教育是直接体验学习,很多日本的中小学校在自然教育和野外教育的基础上加上冒险教育和传统的生活体验等活动。小学的低年级,这期间主要是在学校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到了小学的高年级,孩子们就开始参与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活动中了,为了解决环境问题开始付诸行动。比如小学四年级课上以学习水和废弃物的相关知识为契机,孩子们举办关于地域环境保护的活动,这样的事情很多。而且通过进一步的跟进采访发现,日本的孩子们不仅在学校学习环保知识,学校还组织学生们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各样与保护环境相关的实践活动。日本的小学、初中、高中,都设有综合课程。这个科目与别的科目有所不同,它并没有固定的内容,而且各个学校的授课内容也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一定要与当地的环境教育有关。之所以选择当地环境教育而不是地球环境教育,是因为身边的东西是更容易实际感受到的东西,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容易有感触。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现在是在读大学生),从小学到高中,曾多次参加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比如在小学的综合课上,先和老师及同学们一起对附近的湖水进行水质调查,然后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以后得出“通过垃圾分类、使用对环境比较温和的肥皂、不含磷的洗洁精等方法,可以使湖水变地更加清澈”这样的结论。然后再把当地人组织起来,向他们传达相关的环保知识的活动,去回收站参观学习的活动以及捡垃圾等活动。到了高中参加过环境保护方面的社团,并在社团里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创新研究与试验。可以说从小学到初中环境保护已经渗透到日本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在日本注重孩子们与自然的交流。这是为了让孩子们通过在大自然中的实际观察和体验,从而体会到人类与环境是共生关系,并具备领悟大自然奥妙的能力。所以与中国的孩子们相比,日本的孩子们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远足郊游的机会要多的多。让他们通过在大自然中体验,玩耍,通过与大自然的直接亲密接触明白大自然的可贵,懂得大自然和人类是密不可分的。从而达到自然而然地想要去保护环境的目的,而不是光从书本上学习要去保护环境的知识。在日本留学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遇见老师带着小学生们捡垃圾的场景。反观中国,虽然书本、报纸、广告、网络和电视都不厌其烦地宣传要保护环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护环境的意识还只停留在知识阶段。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缺少在大自然中切身体验,光通过知识,很难让我们自觉地将环保落实到行动上。日本人的环保意识还体现在垃圾分类上。日本的垃圾分类特别细致,首先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有害垃圾(比如电池之类的)以及可回收类的资源垃圾(比如喝饮料的瓶子,罐子等等)。而且每种垃圾都要在规定的时间扔到指定的地方。连一个矿泉水瓶都要将瓶盖、瓶体、标签分开扔,因为它们分别属于塑料、可回收物及可燃垃圾。那么为什么日本人能那么自觉地遵守如此麻烦的垃圾分类要求呢?那是因为在日本是通过法律和舆论的双保险来督促大家的。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制定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在日本乱扔垃圾也不仅仅是道德方面那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触犯法律,要被处以很重的罚款的。不仅如此,在日本如果不按照要求将垃圾分类,会引起很多麻烦和问题。比如会引起周围邻居的反感,而且扔出去的垃圾将不会被回收走,甚至被送回家中。问过很多日本学生,每天都会产生很多垃圾,每次都要那么细致地一一分类,不会觉得麻烦么。他们的回答基本都是,从小看爸爸妈妈都是那么按照分类扔的,长大后也就自然而然地去分类了,并不会觉得麻烦。正所谓“万事开头难”,虽然开始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一旦开始了,养成习惯了,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对于住在都市的我们来说,即使不用从井里打水,水也会流出来。不必砍柴只要按一下按钮煤气、电力就可以使用。确实,从表面上看起来确实容易产生自然与我们无关的错觉。反正会有人来收垃圾,所以可以随心所欲地扔;只要付钱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使用能源。虽然听起来可能很可笑,但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的价值观,也是很多人实际的生活方式。可是正是因为生活在城市,才更应该看清自然跟人的关系,才更应该懂得大自然的可贵,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自发地去保护环境。

作者:杨雪段克勤单位: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

环境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物教学;环境保护;教书育人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大,而环境质量却每况愈下,对人类产生的不良影响也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潮流。

生物科技的发展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在日常生物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生物学科的这一优势,大力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尽自己的一份努力。我们每位生物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这样去做。根据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就生物教学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谈一些做法,与大家共同磋商。

一、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注重环境意识教育

中学生物教材内容中,可渗透环境教育的章节很多。作为生物教师要紧扣教学要求,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教科书中可实施环境教育因子,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环境教育。教学过程中,力争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通过运用数据、图片和录像等,将环境保护中的一些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积极、轻松、自然的情境中接受环境教育,使他们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性,人类因此可能面临严重的灾害,进而告诫学生,为了人类的生存,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人们不能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如,在讲授“食物链”时,可以这样举例:1只猫头鹰每年能捕鼠1500多只,可以为人类夺回粮食1000多千克;1只灰喜鹊可保护1亩松林免受松毛虫害等等,使学生明白植物和有益动物对人类的作用,从而唤起他们热爱自然环境、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也可以结合本地“爱鸟周”活动,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制观念。

二、结合课外活动,拓宽、渗透环境教育深度

与课本有关知识相互穿插、密切配合,开展生物兴趣小组活动。如,在讲授“酸雨及其危害”时,在学生普及相关化学知识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利用pH试纸监测降水的pH值。此活动虽很简单,但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降水的酸碱度,了解本地区的大气污染状况,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参与意识。在组织学生开展植树、整枝、嫁接等技能活动时,适时向学生讲授银杏树、白蜡树等具有消除土壤重金属的功效;梧桐树、日本枫树、松树等具有净化二氧化硫气体等大气污染物的功效。帮助学生养成珍惜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营造保护环境的良好

氛围。

三、结合当地实际,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

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耳闻目睹本地区环境现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观认识,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责任感。例如,在讲解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农田、荒漠等生态保护状况,向学生介绍嘉峪关市作为一个旅游兼钢铁城城市,在生态保护中要依照因地制宜的原则,积极建设生态农业村等;合理开发和利用祁连山水资源;对新火车站的开发,要按照保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要求实施;实施人文景观建设的同时,还要巩固和发展嘉峪关市的旅游文化事业,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落实环境教育,必须提高学校、老师和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自觉性,使环境教育由宣传型向实验型、参与型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使有关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由阶段性向经常性、连续性转变,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贺丽萍.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06(10).

[2]刘秀娟.浅谈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环境教育渗透[J].科教文汇,2011(02).

作者简介:靳卫东,男,1979年1月出生,本科,就职于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生物学教育。

Environment Education in Biological Teaching

Jin Weidong

环境教育范文第5篇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环境教育的重任。当下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语文新课程和高考作文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社会、人生、自我、成长等,其中关注自然排在了第一位!纵观近年来江苏高考作文题,曾几次对全省广大学子进行过有关自然的考察。笔者也想以此为契机,直面自然环境问题,研究其与高中语文教学和高考作文的关系,供广大师生在语文教学中参考。

一、环境教育与语文教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有相当多的篇幅和内容跟环境教育密切相关。必修一里有半数的文章跟自然有关。“漂泊的旅人”选了三篇文章: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俗话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间。羁旅客子对故乡自然与人文环境的那份浓浓的情思溢满了字里行间。“乡关何处”里选入的两篇文章《前方》和《今生今世的证据》更是把乡思、乡愁渲染得淋漓尽致。“像山那样思考”选了古今中外的几篇美文,诗意地诠释了对自然的尊重、敬畏,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诗意美。“谛听天籁”选了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高建群《西地平线上》,继续让我们领略江南之优美和新疆的壮美。“感悟自然”带我们追随苏轼赤壁泛舟,体味“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旷达;再跟着柳宗元登临西山,宴游忘归,尽享自然山水之快乐和陶然!“湖山沉思”中,美国作家梭罗引领我们去感受瓦尔登湖最美的姿容,同样,美国生态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则让我们从狼的嗥叫中去解读已被群山和荒野解读过的内涵。

在必修二中,“珍爱生命”让我们珍惜、敬畏生命。无论是《我与地坛》还是《最后的常春藤叶》,都彰显着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叶一木,可能就是人们活下去的精神支点。英国作家劳伦斯的《鸟啼》贯穿着作者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和平的祈祷”更是以战争对人类文明和环境的严重破坏,提醒人们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历史的回声”中,《阿房宫赋》同样反映了统治者的骄奢逸和战争对文明的践踏。“慢慢走,欣赏啊”则让我们感受到荷塘月色之美妙。跟随余光中先生去《听听那冷雨》,感受一花一世界的精彩。走进沈从文的《边城》,去品味湘西那山、那水、那人的独特之美。

在必修三中,第一板块“祖国土”,通过对《长江三峡》《北方》《发现》《祖国土》《祖国三川颂》等组诗的学习,进一步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和诗情画意,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第三板块“文明的对话”则引导我们尊重多元文化,相互交融,共同进步。

必修四中,有李白笔下蜀道的奇险,有王勃笔下滕王阁的胜景。直接写人与自然的篇幅不多。必修五中,“科学之光”让我们跟随达尔文去探索、发现物种的起源,随同贾祖璋和周晓枫,去领略荔枝、斑纹等奇异的自然。在“直面人生”和“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两个板块中,让我们追随那些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对宇宙、人生、生存、苦难、情思等有更真切的认识。

二、环境教育与高考作文

纵观2004、2007、2010、2013四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每隔三年就会对全省50万学子进行一次环境教育的大检阅。2004年江苏首次高考便用一首散文诗作为写作素材,用三句话分别从审美感受、人生启迪和哲理意蕴三个角度引出了一个非常诗意大气的作文话题“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是写作的出发点,考生只要扣住“沉稳”或“灵动”去写作都是切题的。2007年江苏高考作文仍用了三句提示语引出文题。第一句“人人头顶一方天”,强调了“天空”的人人共有,又强调其独特和个性,实指蓝天白云,虚指心灵、精神、思想、艺术的天空,泛指的比喻的象征的天空都可以;第二句“每个人的生活都与天空相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天空”,既强调天空与人的关系,天空对人的影响,从自然到物质,从自然到心灵,又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主观能动性;第三句话“明净的天空,辽阔的天空,深邃的天空”用三个词语点出了天空的特质,引人遐思,令人神往。以“怀想天空”为题,让广大考生尽情释放,神游万仞。

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绿色生活”,如何审清题意?“绿色生活”是已被公众约定的专用词汇。主要是指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凡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多次使用、救助物种、保护自然之类的环保生活均属此列;大凡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不追求过度的时尚、拒绝过分包装、支持可循环使用的产品、随手关闭水龙头、尽量乘坐公共汽车之类的低碳生活方式均属此列。而精神层面的生活,则要扣住“道法自然”或“天人合一”的核心意蕴去找准契合点;人们的情智、态度、灵魂、禀赋诸方面都要紧扣“顺乎自然”这一核心意蕴去选择。总之,在解读时,必须抓住绿色生活的三个重要内涵:1.热爱自然;2.护卫自然;3.顺乎自然。注意“自然”这个关键词。在涉及“精神层面”时,要特别注意“顺乎自然”这四个字,切不可将爱国主义、母爱、坚忍不拔、奋斗不息、宽容、谅解、科学、创造等许多类似话题的材料直接套入“绿色生活”,必须机智地“挂靠”,否则不能及格。

我们再来看2013年的江苏高考作文如何审题。这是一个“材料作文”。与前些年的“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有一定的区别。呈现给考生的200多字的材料,是经命题人改编而来的生活故事,也是一则价值取向明显且存在“先天缺陷”的多义作文材料。这就给“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的“材料作文”,提供了“角度自选”“立意自定”的多种可能性。考生只要能从材料中的人、事、景、物、情、理等角度入手,抓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平衡、和谐、美丽、关系、影响、大与小等关键词,提炼形成“不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范围”的多元立意,都应该是允许的、切题的。但是任何材料的存在,都有语境义和聚焦性,所以考生在自选和自定时不能越出材料所指、能指的“固有范围”和隐含要求,不能任意发挥,漫无边际。我们在评分时主要从考生基本的写作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等维度去评判学生究竟写得如何,是否扣住材料去生发,文章是否顺畅、自然、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