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教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前言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材使用广泛,得到社会的认可。在新课程理念改革下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体现了改革精神,切实可用,并更加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环节。为了让教师更好地运用现有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把握该教科书的精髓和特点,灵活运用教材的教育理念,给学生的物理科学入门带来更多的乐趣,本文对人教版物理教材的特点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并针对存在的改进空间进行探讨,提出可以改进的空间和措施。
2、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
2.1生动活泼,简洁明快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在编制过程中,力学生动活泼,简洁明快,在开始研究一个新的课题时,引用有趣的故事、生活现象和常见事例来开始话题的讨论,并通过实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来说明概念。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书还采用了很多插图来说明问题,有的插图是采用漫画、拟人的形式,比如,将氧原子、氢原子化成小人的形式,来说明电解水的过程,这样就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2.2编排顺序合理
初中物理教材的体系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就是知识逻辑的展开,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基本上按物质运动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即以力、热、电、原子的次序排列,逻辑体系比较合理。一定意义上来说后面章节的知识是建立在前面章节的基础上的,其中最基础的就是力学,后面研究的热学、原子等有时需要借助力学的基础理论,所以顺序的合理性非常重要。
2.3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特别注意让学生主导学习,体现了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主题地位,注意处理好学生认知物理结构和规律的关系,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形成学生自身的学习主线。另一方面,为了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读书,本教材注意了学生的指导性学习,以便学生预习和巩固。整体来说,在生动的插图、合理的顺序和难度实习的习题的帮助下,学生可以比较容易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4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且不可替代,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体现了探究实验的重要性,且将探究实验的过程进行细化,主要包括下列几个环节:提出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数据评估交流。可见,本教材对探究实验的重视,但每一个探究实验的七个环节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进行,一方面可以节省教学实践而有效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一般在课堂上进行的主要是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
3、 正确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建议
3.1转变教育理念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初中物理教学改革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由于中考、高考制度的存在而始终摆脱不了应是教育的干扰,因为会在教育过程中忽视思想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的理论知识也在被不合理地拔高,往往给学生灌输尚不能被消化的高难度知识,甚至强化“题海战术”,是原本实用有趣的物理科学,变得枯燥乏味,且让学生感到不堪重负。这是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中常见的不良现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需要转变观念,在观念上完成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跟上教学大纲的改革步伐,培养四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2掌握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教师在使用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教学时,掌握并灵活运用该教材的教学要求和教材自身的特点,是正确把握教学进度和效果的前提,如前说述,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特点如下:生动活泼,简洁明快;编排顺序合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探究实验的重要性。
3.3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由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共同决定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因此课堂教学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自主思考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会高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优势。
4、 总结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呈现的载体,也是教学实施方法的主要线索,与时俱进的教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就是本着这种理念来编写和改善的。初中物理教材的选择应先看它是否符合思想性、科学性、实用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等五条主要标准。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经过时间的考验,凭借诸多优点被广大师生接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要掌握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登花.浅析如何适应初中物理新教材[J].成功(教育版),2010(8)
[2]何伟才.“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使用困惑与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0(4)
[3]邓明军.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几点改进意见[J].读写算(科学教育研究),2010(8)
[4]苏国栋.对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的一点认识[J].新校园:理论版,2011(7)
[5]王改河,李彦霞.对初中物理教学用书(人教版)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物理通报,2012(2)
[6]黄海玲.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以人教版《物理》教科书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殷相婷.浅谈初中物理新教材[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关键词正确处理初中物理 想想议议
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章节后面都有“想想议议”的练习,这些内容是学生学完本章节知识后针对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以问题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思考、讨论,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规律、知识巩固、知识拓宽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这个内容上重视不够,总认为本章节已经讲完,教学任务已经完成,目标已经达到,想和议无关紧要、无可厚非,没有必要组织学生去思考讨论。有的教师只作简单的解释,把答案告诉学生,学生基本上没有参与讨论的机会,或让学生参与议也停留在概念规律的复述解释上,没有真正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巩固、深化、活化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提高运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重视“想想议议”这个教学内容。
一、安排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想和议”
“学而不思而罔。”“学”不等于“会”,必须有一个“想”和“议”的过程,要在想中学、在学中想、在想中悟、在悟中升华。在“想”与“议”的过程中就要把教材由厚读薄的过程,就是要把外化转变为内化的过程。
学习一节课后通过“想”和“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该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想”和“议”,学生互相交流观点、意见,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澄清模糊观念,寻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通过“想”和“议”,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正确理解。为了及时反馈学生学习中的信息,既要安排好教的时间,又要安排好学习的时间,还要安排一定量的“想和议”师生互动的时间。教师要根据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来合理安排时间,绝不能匆忙讨论、仓促结束。课堂讨论互动时要让学生有看、想、做、听、讲的过程,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利用教学资源创设情境让学生“想和议”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实验、图片、多媒体、生活经验,多角度地对问题进行描绘、点拨、引导。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讨论达到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创设怎样的情境才能使学生独立去达成教学目标。特别是对一些涉及知识面广、对学生思维活动要求更高的复杂题,教师如果不注意正确引导、启发,指明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学生就会束手无策,最终会是你等我答、我等你发言,耗费时间的局面。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设计一个能使学生轻松、愉快的扭转,激发学生会想、多想,积极参与教学的情境。学生想得越多,思维越开阔,表达内容就更丰富,思维就会得到发展,从而促进知识的顺利迁移。
例如学习《压强》知识后老师提问学生:“下面三幅图中哪些要增大压强、哪些要减小压强?通过什么办法增大压强或减小压强?”又如学习《动能和势能》以后教师提出:“为什么要对机动车的行驶事迹进行限制?为什么在同样的道路上不同车型的限制速度不一样?为什么骑车速度不要太快/”在组织学生讨论时运用图片、多媒体、小实验等,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仅认识了物理与生活、生产与科技之间的联系,而且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扩大了视野,加深了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是实用的。
三、重视公平参与探究合作,让学生“想和议”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能全面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使他们投入学习,学习效果是最好的,初中物理新教材采用了彩色图片,以调动学生视觉各个方面,使其投入学习,打开初中物理教材,可以发现每册教材都是图文并茂,色彩艳丽,精彩纷呈。这种教材设计更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物理是一门丰富多彩的自然学科,再次展现了物理一魅力和学习物理的价值。
这些丰富的教材插图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呢?笔者以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呈现于此,以供同仁参考,意在抛砖引玉。
一、运用插图,激发学生兴趣
物理新教材以丰富、精美的插图,增添了物理学科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教师在教学初中物理(新人版物理教材)“科学之旅”即“前言”时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了教材资源,如:人教版教材科学之旅的图0。1―1是‘向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会怎样’,学生的回答是加快沸水冷却,学生当然不知道水会怎样,此时教师立即演示并告诉学生,这是因为大气压降低,沸点降低,水又沸腾起来。接着可引导学生看图01―4乒乓球会下落吗?学生想象的是下落得更快,教师抓住此机会进行演示,结果与学生想象的完全不同,再进行解释:是由于向下吹气时,乒乓球附近的空气流动速度快,气压变小,距乒乓球较远的地方空气流动速度小,压强大,这样大气压将乒乓球紧紧压住而不能下掉,通过这有趣的插图和演示,既让学生惊讶,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插图,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新教材有关实验内容的图很多,其中有物理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这些图直观、形象,一目了然。是物理教师进行物理实验教学的好资料,这些插图形象、直观地反应出实验所需器材和简单的实验顺序。它对学生学习新课、复习实验内容和设计实验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如:八年级物理上册P82图4。2―1,观察熔化现象的实验装置,学生读图后便知道这实验所需器材和具体的装置,再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便能进行较为规范的实验操作了,这对加强实验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运用插图,促进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物理教材中的插图有反应对某概念的理解,有反应某个规律的。均有直观性、趣味性,对学生起到了启发、引导的作用。例如:九年级物理P107图15。2―1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又如:九年级物理P77图14。1―3从图可直观地了解到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系。新教材采用插图这一新的突破,不仅让学生喜欢本学科,更重要的是学生更易于理解、记忆,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思维空间,减少了文字说明,好教易学。
四、运用插图拓展新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 科学文化
一说摩擦力,就是有害的;一说摩擦力的大小就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这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造成的原因是学生先入为主的错误经验,认为车在路上行驶时,如果摩擦力小时,就能快起来,他忽视了有利的一面;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他忽视了静摩擦力的存在,所以应该对初中物理中的摩擦力在知识上有个正确的、全面的理解;在思想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下面就以上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知识上进行分析、理解
从知识上进行分析:从定义着手,课本上这样说,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我们把定义分解为三部分:Ⅰ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Ⅱ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Ⅲ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把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从Ⅰ部分说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一是两个物体,二是相互接触。不具备以上两个条件,就无从谈摩擦力。例:空中飞行的子弹受不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另外是否受到空气的摩擦力?我们分析:子弹与地面为两个物体,空中飞行,显然不与地面接触,肯定不受地面的摩擦力。是否受空气摩擦力?子弹与空气可以看作两个物体,子弹运动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与空气接触,所以满足条件。那么,满足条件就受摩擦力吗?
我们再看Ⅱ,它说明产生摩擦力的作用过程和种类。两个物体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抓住"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关键性字眼,"要发生相对运动","已经发生相对运动"说明产生摩擦力的作用过程。如果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或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就无从谈摩擦力。关于种类后面再谈。具备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存在摩擦力。我们再分析上面的题目,空中飞行的子弹,上面它具备了条件,再看是否具备产生的作用过程?选取子弹空间飞行某一位置为参照物,那么子弹在空中飞行过程中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改变,说明"已经发生相对运动",具备摩擦力产生的作用过程,这样就充分说明子弹与空气之间有摩擦力的存在。摩擦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又是怎样呢?
我们再看Ⅲ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它说明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接触面上,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那么空中飞行的子弹受到空气的摩擦力,作用点在子弹上,方向与子弹运动方向相反。
课本中提到滑动摩擦力,这里初步说一下摩擦力的种类,初中范围内只研究固体间摩擦,即滑动摩擦和静摩擦。何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呢?前面说过"或"字,"或"字正说明摩擦力的种类:一种"已经发生相对运动";一种"要发生相对运动"。只研究固体,这样就可以给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分别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指相对滑动,说明非滚动,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下面分析滑动摩擦力,看下面一个实验,把木块放在水平木板上,用弹簧秤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拉力F1;再在木块上放一砝码,再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拉力F2;在水平木板上固定好棉布,放上未加砝码的木块,再用弹簧秤匀速拉动木块,读出拉力F3。木块与木板(或棉布)是两接触的物体,它们之间已经发生相对滑动,具备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产生滑动摩擦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通过上面实验结果直观地看出,F2>F1,F3>F1,又因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二力平衡条件,拉力大小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即F2摩>F1摩,F3摩>F1摩,这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初中只了解这些,关于大小的计算到高中再学。静摩擦力是指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要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看一道题:手握瓶瓶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分析:手与瓶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又因受到地球的吸引有竖直向下运动的趋势,瓶相对手要发生相对滑动,具备产生静摩擦力条件和作用过程,一定产生静摩擦力,方向与要发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即竖直向上,至于大小呢?因瓶相对手保持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瓶受到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的大小一定等于它竖直向下的重力,所以静摩擦力的大小与克服其外力的大小相等,这只适用初中,至于别的情况,到高中再学。
二、从思想上进行分析、理解
从思想素质上分析:通过"手握瓶瓶不会掉下来"这一典型例子可以说明,手对瓶产生一个静摩擦力才不会使瓶掉下来,这个摩擦力是有益的,而不是有害的,其大小与压力大小无关,所以教育学生分析问题应一分为二地看待,既有有害的一面,又有有利的一面。在生活中利用它有利的一面,这就是学以致用。有害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想方设法减小有害的一面。益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为长大后攀登科学高峰,建设祖国指明航向。
总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从知识上、思想上,对摩擦力有关原理的分析、理解,我们的学生会得到启发,懂得事物发展的两面性,并将这一道理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学习中,教学就达到了目的。
参考文献
[1]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OL].互联网
[2]已经知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OL].互联网
[3]摩擦力.教案1(教科版必修1)[OL].互联网-精品教案
[4]石玉娟.唯物辩证法在医学高等教育中的渗透[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开发教材资源就是根据现有课程标准和中考考纲要求,以教材为依托,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关注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打破原教材结构,灵活地对教材适当地“采用”“增删”“替换”“调整”“融合”,形成全新的学科知识系统。其次是将其他学科的教材资源及各种媒体资源开发成物理课程资源;然后是将学生课堂生成资源转化成物理课程资源。最后是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重构,经过教师消化、吸收,在课堂上精心组织,从而构建出高效的物理课堂。
一、调整物理教材,让教材“精”起来
新授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如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五节《牛顿第一定律》的原教材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维持运动需要力吗?因为学生在骑自行车、溜冰、打篮球中有生活经历,所以我们删去教材中的三幅图。及时“调整”后,对学生提出了两种观点:一是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对物体施加了力,物体就运动;停止对物体施力,物体就停下来。二是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的作用,物体仍会保持原有的状态。以上两种说法谁对呢?学生经过争论,最终认为第二种观点对,对此由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教材的第二部分内容是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我们全部“采用”,不做变动。对教材的第四部分《惯性》由于实验器材不足,我们将敲打棋子的实验“替换”为用纸条迅速拉动物理课本的实验,每个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知道了什么是惯性,并用自己的语言对惯性下了定义。通过以上方法对教材进行处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率被提高了。
复习课上,我们是这样去开发教材的。例如九年级物理总复习时,需要复习八年级第四章《物态变化》。我们先将九年级第十六章《热和能》的知识“大迁移”过来,待学生复习完了《分子运动论》《热传递》《内能》及《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后,再复习《物态变化》。学生自然地明白了能量是如何转移的,物质的温度是如何变化的,物质的状态为何会这样变化。通过对教材的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这样从点到面的迁移,实现了知识教学的有序性、整体性、完整性。在复习八年级电学时,由于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两个实验在实验器材、方法及电路故障完全相同情况下,我们运用大融合原则,将这两个实验当成一个整体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非常好。在复习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学时,我们采用“大开发”原则,将第十二章《运动和力》中的力、《牛顿第一定律》、《二力平衡》和第十三章中的《弹力》、《重力》、《摩擦力》和第十四章的《浮力》整合到一块,把相关的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明白学习力就要掌握力的三要素,懂得运用力学知识研究物体运动的规律,理解事物要看实质而不是表象。由于《电与热》和《比热容》知识交织在一起,涉及的知识有焦耳定律Q放=I2Rt、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Q放=Q吸,热量的计算公式Q吸=cmt,还有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所以我们也将这两节知识放在一起复习,打破学生时空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归纳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
二、整合课程资源,让教材“宽”起来
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的第三部分内容时,我们增加了一个多媒体动画课件,用来代替教材中无法完成的伽俐略理想实验。这样可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由抽象变具体,增加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在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一课时,学生处理实验数据时要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进行加、减、乘、除运算,计算量大,而课堂时间有限,如果让学生手工计算,就没有时间让学生在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归纳知识的时间,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为了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让学生将数据输入“excel电子表格”中,利用电子表格自动完成实验数据的计算任务,省出大量时间让学生去分析和交流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实现了自主与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复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测量物质的密度时,我们采用“大贯通”原则,将学生在化学课学习的饱和溶液的知识与测量易溶于水的物质密度有机结合起来;在电学计算中与数学中的一元二次方程联系起来求电阻的极值;在杠杆平衡状态时,计算动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时与数学中的三角函数知识融合起来,从而实现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使学科间的知识更加连贯,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脉络,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在网络资源开发中,师生利用博客资源对教学情况进行沟通。学生通过Blog反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问题的想法与思路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得教师可以更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还可以通过Blog任意发表自己的观点,相互讨论,共同进步。教师通过浏览Blog,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问题最多的地方,同时给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并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真实教学信息,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挖掘生成资源,让教材“靓”起来
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是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学生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不再是教学的“绊脚石”,而是教学的“生长点”。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也会被学生调动起来。把握与捕捉那些来自学生、来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让那些有意义的问题进入课堂,加以扩展,这要求教师应坦然、从容和理智地将学生的生成资源放大,使其成为教材资源的一部分。
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浮力》一节,其重点是计算浮力大小的两种方法,即:称重法和阿基米德原理。课本上的“橡皮泥小船”实验是为了引导学生猜想浮力的大小与V排有关而设计的。我们在备课时是这样安排的:先让学生利用橡皮泥进行造“船”比赛,接着提出:“你猜测一下,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然而当做完“橡皮泥”实验时,学生对“浮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这个问题并不感兴趣,而是一致对“橡皮泥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个问题感兴趣。因为根据他们的生活经验,橡皮泥在水中是沉底的,而实验中为什么就浮在水面上了呢?解释这个问题需用下一节“物体浮沉条件”的知识。按常规思路,对学生的这个疑惑完全可以用“下一节再探讨”的方式处理,从而继续我们的预案,但如果置学生的疑问于不顾,那么学生心中的这个疑问必定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干扰。
于是,我们就及时调整了授课方案,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入手分析物体上浮、下沉的原因,进而得出漂浮时浮力和重力的关系。当学生明白了这一问题时,我们就提出:把橡皮泥做成船状的就能浮在水面上,证明船状的比实心的受到的浮力大还是小?做成船状时,橡皮泥的哪方面发生了变化?质量、体积还是密度?然后结合“造船”比赛引导学生对浮力的大小决定因素进行猜想。学生此时基本上都想到了可能是体积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