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年级数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一年级数学是小孩子刚接触数学基础的时候,也是他们认识数学原理及印象的时候,打好数学基础,有利于孩子日后跟更好的学习数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大家会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了解自己的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
2、通过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3、在学会数数以后,能有序地数数,并能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点子图表示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体验按顺序数数的方法。
教学工具
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小朋友们,你们已经是一个小学生了,从现在开始,你将和老师一起在这所学校共同学习、生活,探讨许多数学问题,学习很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2.师生相互介绍。
教师简单介绍我们的校园及小学生活。
3.教师拿出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
我们平时有很多时候要用到数数,大家会从1数到10吗?谁来数一数?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数同桌小朋友有几根手指。齐数。(独立数——互数——齐数)
二、探究新知
1.数出数量是1的。
问:图中数量是1的有哪些?
(面国旗、一座楼房、一位老师、一个玩双杠的同学……)
师:对,这些都能用“1”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老师领着学生读一读,学生再自己小声读一读。
2.数出数量是2的。
问:图中数量是2的有哪些?
(有两个同学在跳绳;有两个同学在给老师敬礼;有两个同学在看书;有两个同学在进校门……)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这些都可以用“2”表示。
出示数字卡片“2”,请学生读一读。
3.依次数出其他数量的事物。
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如果答是“数出来的”,可以让该学生到前面数给大家听。数完后,让其他学生评价,他数得对不对。
师:这些小朋友观察得很仔细,做事很认真,数数的方法很正确。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做事认真仔细,养成好习惯。接下来,我们看哪个小朋友数得好。
4.认读1~10各数
认读数字卡
10个数都数完后,教师先领读1~10各数,然后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读一读。
打乱顺序指数让学生读。
按方位数数
可以顺着数,倒着数,说说6的前面是几,后面是几等等。
三、练习提升
1.数身边的实物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
鼻子、眼睛、嘴巴、耳朵、手指头、纽扣……
你有几个铅笔盒?几枝铅笔?
第一行有几位同学?几位男同学?几位女同学?
我们教室有几扇窗户?几枝日光灯?
你的右边有几位同学?左边有几位同学?
黑板的上边贴了几个字?
2.教学数字手势
3.开放性练习(可以放在课后)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
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
盘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
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枝铅笔?
四、教学效果评价
这幅图上这么多事物的数量能用数来表示,那么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这些数来表示呢?谁能说一说今天你都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会数1到10。并每个写5遍。
课后小结
谈话:写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数学王国的每一个成员都眨着智慧的眼睛在看着我们呢!你们想与它们交朋友吗?你们打算今后怎样做?
学生自由谈论。
一年级数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3~104页8、7、6加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录像出示8个小朋友去公园买门票,然后,又来了5个小朋友的情景。)
1.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上午,天气非常好,小文、小丽、小明等8个小朋友到公园去玩。
他们来到公园门口,正要买门票,又来了他们的5个同学。这时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应该买多少张门票?他们想请同学们帮忙算一下。同学们想帮这个忙吗?先在小组里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小组合作讨论。
3.小组汇报交流。
生1:我们是数的,数了数这些小朋友一共有13个人。
生2:我们小组是这样想的,第一次来了8个人,然后接着往下数,9、10、11、12、13,一共有13人。
生3:我们是把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中的2个人先和8个人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生4:我们是把8个小朋友分成5个小朋友和3个小朋友两组,然后把这5个小朋友和后来来的5个小朋友凑成10个人,10个人再加上剩下的3个人,一共是13个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想出的这几种办法都不错,这4种方法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
二、动手操作,自我感悟,探求新知
1.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如果用计算的方法,应该怎样列算式呢?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5。
师:8+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我们小组先摆了8根小棒,又摆了5根小棒,然后从5根小棒里拿出2根放入8根小棒里凑成了10根小棒,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
教师再请几个小组说一下他们是怎么做的。
教师根据几个小组汇报操作的情况,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由于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其他方法,如数数法、接数法便不再出现或很少出现。
2.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4、7+6、6+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因为计算8加5时,学生用摆小棒的办法研究过了,所以用凑十法计算这三个算式应该没什么问题,教师这时应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小结凑十的方法: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10,然后用10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师板书课题)
巩固内化,发散思维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有什么关系?(一样)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生1:从9中拿出2,与8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2:从8中拿出1,与9凑成10,10加7等于17。
生3:我想因为9+8=17,所以8加9也等于17。
教师对这3种方法都予以肯定,并特别表扬第3种方法。教师渗透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教师用课件演示9+8=17想的过程和8+9=17想的过程,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的迁移。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圈一圈,算一算。
2.(课件出示)1路公交车上原来有6个人,又上来了7个人,这时车上有多少人?
3.(课件出示)小兔找家:每个小兔身上有一个算式,每个小屋上有一个得数,学生做对后,小兔子就能回到自己家。
4.(课件出示)写算式。
根据图中情景,写出算式,看哪个同学写得又多又好。
一年级数学教案3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认识=、>、
2.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会用=、>、
教学难点:
会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0~5的认识,今天我们将来认识“=”、“>”、“”、“
板书:“=”、“>”和“
二、新授。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提问
①图上画的是什么? ②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多少只? ③你能说说哪种动物多?哪种动物少?哪种动物的只数一样多?
(2)同样多。
①小兔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贴上4只小兔。
②小猴有几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4只小猴,并用线连一连。
板书:4 4 1.“想想做做1”。
在圆圈里填上“>”、“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③小兔子和小猴的只数哪个多?哪个少?(同样多) 你是怎样知道的? (引导学生说出4只小白兔和4只小猴正好同样多)④4和4同样多,我们就说4=4。(板书:4=4) 老师指着等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等号。
(板书:等号) 读作:4等于4。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读。
⑤书写等于号,在书上第18页上先描后写。
2.教学大于。
(1)小熊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后老师在黑板上贴上5只小松鼠,并板书:5。
(2) 小松鼠有多少只? 学生回答,老师一个对一个地贴上3只小熊。(并板书:3) (3)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出小松鼠和小熊谁多谁少呢
(教师边连线,边提问)小松鼠和小熊比怎样? (4) 小松鼠比小熊多,也就是5比3怎样?(板书:5比3多)
5比3多,也就是5大于3。
(板书:5>3) 指着大于号说明,这个符号叫做大于号
(板书:大于号) 让学生齐说大于号,再指名说。
大于号开口一头向哪边? (向左) 尖的—头向哪边?
(5) 观察式子5>3,提问:大于号的开口一头和尖的一头,哪头大? 哪头小? 开口大的那头对着大的数还是小的数? 尖的那头对着什么数?这个式子读作“5大于3”,板书;5大于3。
老师领读、齐读,同桌互说。
(6)回顾一下,刚才学习了“大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 结果怎样?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松鼠和小熊比,小松鼠比小熊多,5比3多,可以说成5大于3,写成5>3。
3.教学小于。
(1)小熊和小松鼠比怎么样? (小熊比小松鼠少) (2)小熊有3只,小松鼠有5只,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3比5少就是3小于5。
(板书:3
(板书:小于号) 指导写“
(3)观察式子“3
(4)刚才我们学习了小于号。这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怎样?
老师小结:这道题是小熊和小松鼠比,小熊比小松鼠少,也就是3比5少,可以说成3小于5,写成3
(5)同样一幅图,为什么可以说成5>3,也可以说成3
(比的标准不同,所以结果不同。)
4.小结
这一节课学习了“=”、“>”和“”还是“
三、想想做做。
1.“想想做做1”。
(1)出示第1题图。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指名说一说每道题是谁和谁比,结果是多还是少?圆圈应填什么符号?
2.“想想做做2”。
在圆圈里填上“>”、“
四、全课小结
1、首先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习数学;
2、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后习题册,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
3、多与学生聊天,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可以通过给学生玩具来教加减法;
4、在做题时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对哪些题不懂,具体到某一类题,然后多对这一类题进行讲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对数学学习极其重要,下面从读题能力、分析能力、检查能力等方面谈谈对一年级数学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养成阅读习惯,培养读题能力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识字量少,在做数学题时常常需要老师、家长辅助读题,但是长期的依赖就会导致读题能力的缺乏.如果老师能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读题的方法和技巧,就能有效发展孩子的数学阅读能力.
1.多读数学教材,积累常用语言
小学数学教材是由许多专家、学者经过研究精心编辑出来的文字和图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因此让学生读一读教材,多接受这些经典的数学语言的熏陶,就能积累常用的数学语言,培养语感.
学校每周一次数学早读时,我会请小老师带着全体学生读数学书,基本上一节早读课能读一个单元,经过长期的坚持,学生大脑中积淀了数学语言,在上课回答问题时很多学生都能用课本中规范的语言来回答.
每天我都会给学生布置一项回家作业:读书本上当天所学的内容.最好家长能一起陪着阅读,这样学生有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意思能及时得到解答.家长也能根据孩子书本上练习完成情况,及时了解孩子上课情况.
2.掌握读题技巧,读懂实际问题
比如这道题,学生一开始读题时是这样读的:“一共有15支,右边有9支,盒子里面有几支?”而我在指导学生这样读:“盒子里和盒子外面一共有15支,盒子外有9支,盒子里面有几支?”
这样读题,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图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总数15支铅笔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盒子里的,一部分是盒子外的.
又如这一题,有学生一开始读题时只读了“篮子中有20个篮球,一共有多少个篮球?”我马上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中还有的信息:小朋友们在拍4个篮球.这样就能马上将题意读完整.
3.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常常会出现“题没看清”、“理解不透彻”、“概念混淆”等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数学阅读能力差所致.
如果阅读能力不行,那么学生读题时只能停留在表层,直白地读出题目中的文字而已,并不是带着理解性地读懂题意.
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能力提高了,对学生的读题,甚至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都打下了扎实基础,这也叫根深叶茂.
二、注重语言表达,培养分析能力
1.巧设问题,层层分析
在教学这道解决问题时,我不急着让学生马上动笔去做.而是设置了三层问题:
①“怎样读题?”让学生明白应该从左往右读题:一共摘了15筐番茄,运走7筐,还有多少筐没运走?初步理解题意.
②“这道题中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摘了15筐番茄,运走7筐”是已知条件,“还有多少筐没运走?”是所求问题.
③“这道题中总数是什么?分成了几部分?怎样分析?”引导学生说出“一共摘了15筐番茄”是总数,“运走7筐”是一部分,“没运走的”是另一部分.已知总数和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
这样台阶式的层层引导,既不是让学生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做题方式上,又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平台,使他们不至于不知如何分析问题.
2.巧做填空,提炼思维
一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较差,有些题目虽然会做,也能说出一点思考的想法,但并不是精炼、规范的数学语言.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些算理设计成填空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在教学《口算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时,口算32-8一题,设计如下的填空:把32分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3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通过这样的填空练习,学生就能较轻松地说出思考过程,精炼自己的数学语言,对后续数学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
3.巧用句式,条理清晰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在学生分析、说理的过程中提炼关键词或关键句式,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语言的模型,从而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时,34+16一题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或拨计数器得出答案.我引导学生用这样的语言来交流:先摆3捆和4根表示34,再摆1捆和6根表示16……
我着重强调了“先摆……再摆”,因此学生在自主交流拨计数器的方法时,也能有条理地说出“先拨……再拨”.
又如在教学《求加法中的未知数》时,求8+()=10,我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理,学生很快有条理地说出两种方法:“因为10可以分成8和2,所以8+2=10.”“因为10-2=8,所以8+2=10.”
通过这样的长期训练,就能让学生的数学语言更加有条理,思路更加清晰,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增强数感培养,培养检查能力
在一年级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的检查能力非常缺乏.由于年龄段的特点,学生往往快速地写下第一反应的答案,很少有学生回过头来再去思考,即便是检查也是一扫而过.因此如何学会检查技巧,提高检查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增强对“数的组成”的感觉
通过摆小棒的方式,教师说一个两位数,学生边摆小棒,边说出“几十和几组成几十几”.或者让学生看数字卡片,直接说数的组成.
经过训练后,学生在检查作业时,看到一个两位数就能自觉地去想它的组成了,这样,加错数位的错误大大减少.
2.增强对“数的顺序”感觉
在教学《认识11-20各数》时,借助直尺让学生读数,先让学生看着直尺按顺序读(一个一个地读、两个两个地读、五个五个地读);再让学生看着直尺读一部分(从7数到17);其次看着直尺回答问题;最后把直尺放进脑中,回答问题.
通过这样的读数,学生对11~20各数的认识更加深刻,充分培养了数感.
今后遇到“11的前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找规律:12、1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__________________”“17的邻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这类填空时,只要脑中出现一把直尺,就能很好地检查问题.
3.增强对“算式”的感觉
“估算”促进良好数感的培养,也在检查能力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在课堂上善于抓住机会,用抢答的方式训练学生看算式直接说出得数是几十多,学生对这样的训练特别感兴趣.在估算的同时我还引导他们去发现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不同规律.
13-7 = 14-5 = 11-9 = 12-4 = 16-8 =
2 + 44 = 30 + 63 = 53-8 = 50-6 = 75-9 =
13-9 = 14-7 = 17-8 = 11-5 = 12-3 =
5 + 71 = 48 + 5 = 6 + 26 = 67 + 9 = 58-5 =
14-8 = 11-7 = 15-8 = 18-9 = 16-7 =
43-30 = 37-7 = 56-20 = 15-6= 12-5 =
二、列竖式计算
52 + 17 27 + 68 35 + 35 61-53 73-45 50-24
三、填空
1. 看图写数。
( ) ( ) ( ) ( )
2. 67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的数是 。
3. 看图写算式。
12-=
12-=
4.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7 >8 52 < 5
5.
( )元( )角 ( )元( )角
6. 可以换 枚 。 可以换 张 。
7. 先算出得数,再把算式填入合适的 里。
8+31 8+37 50-9 73-37
四十多 三十多
8. 6元 17元 3元 10元
(1)买一条 和一个 ,一共要 元。
(2)买2个 要 元。
(3)买1枝 ,付出20元,找回 元。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从小到大数,39后面是几?
三十八 四十 四十一
2. 比50大得多的数是几?
50 52 80
3. 如果54+1的和是七十多,里是一个什么数?
比6小的数 6 比6大的数
4. 60个鸡蛋正好装满一盒,如果用这个盒子放苹果,能放多少?
比60个少 正好60个 比60个多
5. 买一个 要8元, 有6元4角,还差多少钱?
2元 2元6角 1元6角
6.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五、在方格纸的左边画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个正方形,右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六、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
小学一年级是学生正式步入学习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对小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建立学习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有着重要影响和意义。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虽然有限,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农村小学也在积极进行改革,力求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并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农村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工作。
一、开展趣味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显示,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某一事物上,但却天性好玩,对做游戏、听故事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且在参与这些活动时能保持相对较长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可根据这一特点开展教学。
1.游戏教学
小学一年级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从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的学前期进入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要活动的学龄期的这一变化,教师利用游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途径,爱玩是学生的天性,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例如,教师在教学生“数的组成与分解”时,可以借用小学生都较为熟知的“找朋友”游戏来教学。首先让参加游戏的小学生头戴数字卡,随后学生一边唱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一边相互找朋友,当教师发出“分”或者“合”其中任意一种口令(或某一数字)后,学生需按照口令要求找到与自己头饰上的数能合成或者分成教师口令中的数的另一人,组合正确就是一对好朋友。
2.儿歌教学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抽象思维尚未发育,记忆知识与其喜好、兴趣有较大联系。如果教师能把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记忆,则能提高教学效果。例如教“认识10以内的数字”时,教师可以编成儿歌: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会听话,4像小旗迎风飘……如此一来,学生很快就学会了10以内的数字。
3.故事教学
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此借用故事进行教学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用白雪公主的故事来进行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设置几种情境:首先是白雪公主被巫婆带走了,要想救出白雪公主,需数出巫婆魔盒里装有几种图形以及每种图形的个数;其次是白雪公主虽被救出,但巫婆在其回家的路上设计了陷阱,需数出每种陷阱各有多少个才能安全回家;最后白雪公主安全到家了,很多动物前来祝贺,需数出动物的种类以及数量。
二、知识生活化
在很多人眼中,数学是抽象的,是枯燥乏味的,是难以理解的。殊不知数学也可以是生活化的。学习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时,尽可能地将其生活化,这样不仅能给学生直观的感知,还能改变学生对数学固有的认知,让其体验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如在教“认识时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7点钟起床,洗漱吃早餐共用了20分钟,然后和妈妈一起出门,请问出门时是几点”等类似的问题。
三、借助工具,辅助教学
1.借助实物、教具
借助实物、教具进行数学教学,可以让知识变得更直观形象,易于小学生理解掌握。如在“认识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小学生从家里带上自己喜爱的卡片、学习用具或者玩具,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认识不同的图形,描述它们的特征,并对同类物品进行归类。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罗列出不同图形的事物。
2.借助多媒体
现阶段农村小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一方面是因为教学设施不完备,另一方面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能有待加强。但多媒体教学是未来教育教学的必然方向。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把生动的动画、声音融为一体,为学生呈现一个生动、活泼、有生命力、直观的形象,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这一点也是利用了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总之,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尝试并总结经验,以期能使农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效果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桂秀,杨勇.故事中的数学更有趣――一年级数学《统计》教学案例与反思[J].小学教学研究,2014,35(32).
[2]张钢涛.优化一年级数学教学的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