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海煮清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D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ε毒素;遗传变异
中图分类号:S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15-3183-03
Genetic Variation of ε Toxi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Isolated from Qinghai
YE Gui-sheng
(Department of Veterinary,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search genetic variation of ε toxin gene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isolated from Qinghai, primers of which PCR product length was 888 bp was designed to amplify ε toxin gene. Amplification product was detected by electrophoresis, and purified and sequenced; then its homology with reference sequences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oxin gene were amplified very well, nucleotide sequence homology rate was 99.9%、99.8%、98.9%、99.4% between Qinghai isolated strain and strain C60-3, strain NCTC 8346, strain Mukteshwar, strain AJ250956 ,respectively.
Key words: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type D; ε toxin; genetic variation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魏氏梭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的革兰氏阳性菌,产芽胞,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土壤、饲料、蔬菜等均有分布。产气荚膜梭菌分型较多,其中D型产气荚膜梭菌严重危害养羊业,其引起的疾病为羊肠毒血症,该病潜伏期短,发病快,死亡快[1]。D型产气荚膜梭菌主要产生α和ε两种毒素,其中α毒素具有磷脂酶的活性[2],ε毒素前体被激活后会对细胞产生毒性并增加血管渗透性[3]。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绵羊养殖业在青海牧区养殖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鉴于产气荚膜梭菌的致病特点,该菌对青海省养羊业构成一定程度的威胁,因此,本研究通过测定并分析D型产气荚膜梭菌青海分离株ε毒素基因的核苷酸变异特点,旨在为青海省产气荚膜梭菌病的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 D型产气荚膜梭菌为临床分离并保存于青海大学农牧学院预防兽医学实验室。
1.1.2 试剂 Taq DNA聚合酶为宝生物(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DNA Marker为宝生物(大连)有限公司产品,硫乙醇酸盐流体培养基为北京路桥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
1.1.3 引物 根据NCBI上登录的产气荚膜梭菌ε毒素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预期目的片段大小为888 bp。上游引物:5′-AAGGAAATATCTAATACAGTATCTAATG-3′;下游引物:5′-TTTTATTCCT
GGTGCCTT-3′。
1.2 方法
1.2.1 增菌培养 按培养基说明书配制,无菌操作进行产气荚膜梭菌的厌氧培养。
1.2.2 DNA提取 参照细菌基因组提取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2.3 毒素基因的PCR扩增 反应体系:Buffer 5 μL、dNTP 4 μL、上游引物 1 μL、下游引物 1 μL、模板 1 μL,Taq DNA聚合酶 0.5 μL、补灭菌水至50 μL。反应条件:94 ℃ 1 min、47 ℃ 1 min、72 ℃ 1 min,35个循环,然后72 ℃ 10 min,4 ℃ 保存。
1.2.4 扩增结果检测 扩增结束后取5 μL扩增产物进行1%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扩增效果。
1.2.5 序列分析 将扩增产物纯化后测序并进行同源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ε毒素基因PCR扩增检测
ε毒素基因所在泳道2出现目的条带,目的基因条带清晰,表明扩增效果良好(图1)。
2.2 ε毒素基因核苷酸序列分析
阅尽沧桑的天下盐仓,千古流传的神话传奇,宦海沉浮的宋三盐官,儒雅孤高的禅修文化……历史在这里封存,时间在这里定格。
咸与淡,文与野,凡与圣,尘世之吾爱,入世之仁爱,出世之大爱……人文与自然在这里彼此融合,历经千年文化传承,岁月沉淀,古镇西溪有了厚重的底蕴,有了飘逸灵动的气息和感召力。
来西溪古镇,看这里老了的时光。
亘古的西溪,邂逅淮夷黎民6000个春秋,先民狩猎于草荡,燔盐于海涂,衍生出这方人文厚土,造就了历史上的“天下盐仓”,留下2100多年煮海煎盐的盐业生产发展史。
据泰东河古遗址考古发掘,西溪境内发现晏溪河遗址、辞郎村遗址、泰河村遗址、摹云村遗址等8处古遗址。这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西溪就有先民生存。汉高帝十二年,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建都广陵(今扬州市),煮海为盐,因其地势高阜且傍海故得名“海陵”。西汉元狩六年(公元117年)建海陵县,领海安、西溪两镇,西溪从赶海煎盐到农盐并举,始于煮盐,兴于盐政,境内樯桅云集,车马辐辏,民生富庶。
西汉时期,西溪以东尚是滔滔大海,西溪以西一带盐区海隅遍布煎盐亭灶。因此,有人说,先有西溪,后有东台。西溪,千年古镇,东台之根。淡墨描绘过的西溪,青砖黛瓦,古意拙朴,成就了它墨色的底色,在人们心里长出草来,开出黛色的花来,并永久地定格。
老成持重的西溪是春秋到清末的淮盐重镇,曾因境内“淮南中十场”名闻天下。海盐产量、质量和税赋全国第一,被称为“淮盐之根”,乾隆四十一年,东台盐业出现了“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年产225.8万担的壮景。悠久的海盐历史延续了西溪的历史文脉,烙下了“海盐文化”的深深印记,汇聚了海春轩唐塔、八字桥、三里路、犁木街、缫丝井、盐仓监、晏溪书院、三公亭等众多与盐文化有关的古迹。
位于东台城大王庙、西溪梨木街之间的三里路,是从前通往享有“苏北周庄”美誉的古镇西溪唯一运盐的汉代古海口纤道,这条路的路基始建于唐大历二年,为青灰色砖路,中间半圆高拱,路牙两侧斜覆削立,紧挨着晏溪河,通向梨木街,从唐代到宋代,向东绵延三里,故称三里路。每年逢初一、月半香期,三里路上行人川流不息,晏溪河上盐舟云集,颇为繁华。由于路面狭窄,行人多为步行,偶有人力车、独轮木车通行。在淮南黜陟使李承修筑的捍海堰上,至唐代二百五十年后到宋代,陆地迁延,海水渐东,范仲淹在此重建捍海堰。
犁木街是西溪盐文化淡出,农耕文化兴起的产物,整条街曾是犁镰等铁木农具的生产工场。曾为盐仓监所在地,后来官府衙署陆续建立于此。循着历史的声音走进梨木街的高墙窄巷,每一个音符,都似敲击在心上,街道两旁,豆花油条鱼汤面,贩夫走卒的叫卖声,暮鼓晨钟,寺庙庵堂诵经声,从早到晚,街道有多长,他们的声音便有多长。
晏溪河是西溪盐文化由咸变淡的直接见证者,晏殊在西溪任盐仓监时建了避潮亭。盐民渔民遇涨潮下雨,无处躲避,晏殊在距离海边不远的高墩子上建一木亭,供人避潮。晏殊在西溪镇监西溪盐仓,离开西溪后,当地民众思之不忘,将“西溪”改称“晏溪”。
如今,静静流淌的晏溪河便是盐官声声至善的遗言,走在青砖小路上,远远近近亦响起他们曾经留下的跫音,久居闹市的人们,来这里可借晏溪河明静的水色把耳根洗净。
犁木街见证了西溪由咸变淡的全过程,千年之后,依稀缭绕着当年的古风余韵,晨光中,不知是哪家商铺的叫卖声唤醒了西溪古镇。几杯香茗、三五好友、几张桌子、或喝茶、或聊天、或打牌、或吃着汤白汁浓,滴点成珠,味道纯正,热气腾腾的“宫廷秘制”的东台鱼汤面……此时的古镇,一砖一瓦间都充斥着美食的诱惑,弥漫着一股股文化气息。泰山商业街西溪人家碗,二十四小碗,濒临失传的盐帮菜,再现当年盐商的穷奢极欲。发绣车间,绣娘们穿针引发,灵巧的双手上下翻飞,胎毛绣,母女绣,一幅幅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天下一绝”的东台发绣。在古镇小酒坊,精选的糯米,名贵中药材,传统的工艺流程,让初来乍到者见证了东台陈皮酒的历史由来和酿制全过程。绵润甘甜的东台陈皮酒,应该就是“盐仓三绝”之得名缘由。
自汉代起,西溪“煮海为盐”被誉为“天下盐仓”, 北宋时期,晏殊、吕夷简、范仲淹先后在西溪任盐官,并先后入朝为相,他们虽宦海沉浮,却不忘施仁政,宣教化,开启民智,办学兴读,使西溪自此文风斐然,进入繁华鼎盛时期,明清时西溪盐仓监管淮南中十场,为两淮重点产盐区,虽后世盐业式微,仍以耕读传世。
犁木街上当年的盐仓监旧址如今已变成了西溪商店,不过往里面走高堂大屋仍在,庭院内广场宽广,虽然部分房屋改变了结构和用途,但不难看出,其基本结构和规模仍然符合古代衙门的建制。由此推断,这里就是范仲淹在西溪当盐官办公的地方。
《宋史》载有范仲淹《和吕夷简牡丹诗》,“阳和不择地,海角亦逢春。忆得上林色,相看如故人”。在西溪期间,范仲淹秉承晏殊的办学之风,同时感于百姓受海潮侵袭之苦,上书朝廷,经由张纶转奏,获准重修海塘。范仲淹亲自监工,无奈兵夫死伤,遭人非议停工,后回乡奔丧,仍写信嘱托张纶,胡令仪力排众议,修筑完成,自此在西溪留下“三贤筑堤”的佳话。
有位哲人说,西溪盐仓监是通向宰相之路的驿站。这三位宰相在西溪都留下珍贵的诗文。“异香浓艳压群葩,何事栽培近海涯。开向东风应有恨,凭谁移入五侯家?”这是宋时吕夷简在西溪栽种牡丹写的《咏西溪牡丹》。当年他在牡丹园四周加上红色的护栏,每年春天花开数百朵,枝繁花艳,经久不谢,为海滨之奇观。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浣溪沙》是晏殊当年在西溪写下的,他在西溪建起晏殊书院,为西溪留下了人类意志力的骄傲。
来西溪赏完美景,品罢美食,若累了,可以沿着泰山大道到西溪古城走一走,看一看地方戏。晏溪书院、三相阁、西溪大舞台这些都是西溪海盐文化衍生出来斩不断的根、割不了的筋。不管是谁,只要走进西溪古城,踏响每一块发亮的青砖,就会唤醒许多尘封的故事,就会生出许多幽长的遐想,就会披满一身古色古香。
千百年来,西溪的神话传奇一次次困扰着受尽世事纷扰的人们,总有这样的时候,期望找到这样一个让人精神皈依的地方。然而,历史传奇并不浮躁,西溪写意的空间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份真实,这里的仙缘传奇因为融入了盐文化的“鲜咸”,有了几许人间烟火的味道。
据北宋《晏溪志》载:“汉董永,西溪人……”西溪西南郊有一村庄叫董家舍,传说东汉初年董永就出生在这个村子里。关于董永轶事始于西汉,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孝子传》。作为七仙女原型的山东移民七妹,曾为西溪带来养蚕技术,后因劳累而早逝,民众感恩于她栽桑养蚕造福后人,遂以《天仙配》故事附会传世,由此,董永孝感天地,与七仙女结缘西溪,悲欢往事就这样演绎出天上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千古佳话。如今,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仙配》传说发祥地之一的东台,境内关于董永七仙女传说的地名遗存多达50多处。2002年,《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邮票首发式在东台举行,2006年, “董永传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梨木街中有口缫丝井,井口小而下实泓深,水味甘洌。春蚕熟时,井生草根长丈余,传为仙迹。此井大旱之年不涸,传为七仙女帮助董永赎身而织三百匹云锦,缫丝井就是她汲水缫丝处。而与之相邻的“金钗井”,传说是天兵欲抓走七仙女时,董永在后面拼命呼号追赶,天兵想加害董永,为了保护董永,七仙女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在地上划了一根线,遂成一条河拦住了天兵的追路,七仙女将金钗插在地上就成了两口井,俗称“双井”,又称“凤井”。
当年七仙女从天上降临凡间,在东台西溪境内一河口处与董永相遇。河口有一棵老槐树,树旁立有一亭,叫作十八里亭。董永与七仙女在西溪路遇后,土地公公出面为他们主婚,槐树真的开口说话,二人在槐树下拜了天地,结为夫妻。广山境内的殷庄亦由此演变而来。
竹木丛中一个明镜似的小池塘一次次吸引了游人目光。据传这是当年天下瑶池七仙女下凡沐浴的地方,每当夕阳西下,水中有天,月落池底,碧绿清澄的池水宛若一块翡翠,色彩单纯到圣洁,气韵委和到了极致。
当年七仙女为董永卖身葬父的一片孝心感动,驾鹤下凡。七仙女为了能一夜织锦十匹,点燃难香,请众姐妹相助。乱丝理好了,没有天梭可不行。这时,有一只仙鹤从天上飞过,众姐妹就叫它飞到天宫取天梭。白鹤落脚的地方就叫“鹤落”。
西溪的流水之上,少不了大大小小的桥,桥上定是少不了一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一定是七仙女和董永。站在辞郎桥上,因为有了董永孝感天下缘结仙姬的动人传说,这里的一切多了份情致,倘若手扶栏杆,双眸远眺,便是宋词里的凭栏意了。
时光无声无息地走到千年之后,当年的天下盐仓,如今渐渐被络绎不绝的游人唤醒,变成了风景旅游区。5月16日,是西溪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董永七仙女文化旅游节拉开帷幕,东台第一座非遗文化主题公园――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充满了仙风气韵、欢声笑语。人们来这里寻访仙踪,是在寻找内心的轴坐标,西溪是横坐标,天仙缘就是纵坐标。幽梦、流逝、古典是主题。
园内道旗猎猎,随风飘扬,古筝声声,古韵魅力穿越时空,跨越历史。摹云阁,水上舞台,摹云轩,摹云亭,双鞋庄,望夫轩,将散落民间的美丽传说和文化串联起来。董孝贤祠、浮雕长廊、十八里亭、老槐树、凤凰池、缫丝井、金钗井、桑田草堂、鹤落、舍子头、曹家大院、董贤商街、金牛汪等24个景点,则让人们的“西溪情结”得到释放。热情好客的西溪人民以淳朴的民风、诱人的歌舞、醇香的美酒,热诚地迎接各地宾朋前来观光旅游,体验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
汉唐风韵,红瓦牌楼的曹家大院;飞檐翘角,古意拙朴的摹云阁、摹云亭;古今交融,别具一格的荷风茶舍;水汽氤氲,飞波流韵的辞郎河,淡墨描绘,烟锁雾迷的凤凰桥、凤升桥等与董永七仙女传说相关的景点,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海春轩宝塔遥遥相对,沁出仙风气韵。
当年七仙女眷顾西溪这块胜地,古镇及附近地区与董永传说有关的地名多达50多处。当年七仙女姐妹们经常采菱摘藕的地方,叫“藕池沟”。摩云阁原来叫摹云庄,七仙女被玉皇大帝派兵押到天宫以后,董永没有追到七仙女,每天都站在烧窑的窑顶上遥望天空,伸手摹云,所以他所在的庄叫摹云庄。
七仙湖水,流转回环,波光荡漾,渗透到时光深处,暗暗泡透岁月的沧桑,艄公撑篙点波,轻舟如梭,水动波摇,船上的锦衣女子,葫芦丝声声,笛声悠悠,飘逸悠扬,琴箫和鸣,水榭舞台,流光溢彩,莫不入曲,曲曲动人心弦。
环七仙湖而建的荷风茶社茶文化展示茶香袅袅,孝文化展示文脉深远,衬托得西溪的人文景观更加壮美雄奇。古镇女子二胡奏出的音乐水般的流畅,无不孕育着古镇生活,富裕安然,耕桑勤俭、诗礼谦和的民风。
飞波流韵的肝肠河、辞郎河,淡墨描绘的老槐树,古今交融的园境营造,汉唐风韵红瓦牌楼,古意拙朴的碑廊亭台,烟锁雾迷的近贤桥……一一展开,自有三分的婉约、七分的内敛,引来无数初到者的好奇心,去探究千古传奇故事背后沉浮的前世今生。
园的北侧荟萃东台发绣、富安茧丝绸、许河家纺等地方特色产业,开发夫妻结发绣、丝绸礼服睡衣、手绣床上用品等婚庆礼仪用品,突出体验性与互动性,开发户外婚礼、婚纱摄影等项目,发展婚庆产业,建成长三角有影响的婚庆产业基地。
董贤商街的着汉服女子,滴滴香浓的东台陈皮酒,“天下一绝”的东台发绣,茧丝绸、东台西瓜、酥儿饼、草鸡蛋、脱水蔬菜琳琅满目,清香暗藏,笔墨丹青,赏心悦目,无不浸润了岁月的芬芳,古镇女子飞针走线,银针锦绣的都是古镇的身影,将二胡之乡、书画之乡、发绣之乡声名远播,传承弘扬。
风景如人,平平淡淡总是少了些神采,当传说和故事成为风景的注脚,董永七仙女的千古传奇就给东台大地平添了几分瑰丽,风景无言,却因传说生动起来,草木不语,西溪却因故事有了灵性。
盐市旺而求安定,拜佛崇道成为信仰民俗。素有东土佛国之称的西溪境内释道并祀,寺、庵、观、庙有十多处,汉代始有广福寺,而通圣桥南的泰山护国禅寺号称东邑佛教首刹,迄今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协会公布的江苏省名寺之一、江苏23座佛教重点保护寺庙之一。据说当年渔民用于挡海潮的潮墩,后来因渔民在上面敬海神,渐渐成为寺庙。走进寺内,僧人们正在做着早课,寺前寺内香火弥漫,香火缭绕,静默庄严,禅乐飞度。
江苏最老的古塔――唐代海春轩塔,相传为唐贞观(627~649)年间尉迟敬德监造,距今已有1380多年的历史。据清嘉庆纂修的《东台县志》记载:“海春轩塔在西溪南广福寺侧,传为唐尉迟敬德监造,塔顶有题名。”当时建塔的目的是镇海和导航,故又称“镇海塔”。海春轩塔初名为“孝母塔”。2013年5月,海春轩塔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盐城市唯一一处入围的不可移动文物。
通圣桥,一座通向神性的桥,走过这座桥,西溪就成了洗却世间铅华,追求人生超越乃至超脱的胜地。在西溪太子佛广场上,高高耸立的太子佛铜雕,源自佛教典籍《本行经》“九龙灌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佛。每年四月初八,泰山寺定期在这里举行九龙灌浴法会,当梵乐萦绕的时刻,周边的九条龙为太子像喷水灌浴,古今交融,与整个街道浑然一体。人们在音乐声中向佛祖祈祷和平,祝福安康。
笔墨连篇,诗文遍布的泰山大道堪称一条诗词大道,展示了24首由唐朝至清末文人墨客游览西溪时留下的赞美诗章。泰山商业街临街的那青瓦白墙的屋檐下,打开着一扇扇木格古窗,一个个大开的店门上,花开,鸟鸣,蜂飞,蝶舞,鱼游,还有蔬菜庄稼家禽,都在上面鲜活地飞翔和成长,西溪人将智慧、荣耀和一生的梦想都刻在了上面。
入夜的古镇,街道上的游人渐去、但仍依稀可寻午间繁华的掠影,蕴含文化韵味的客栈供游客驻足小憩、古色古香的商店客栈、充满人文气息让人流连忘返。“西溪胜境”四副楹联情景交融,唐塔、泰山寺、晏溪河、犁木街、范公堤、古八景古韵犹存。北宋三重臣、七仙女、接踵商贾风雅千年。
笼罩在夜幕下的西溪更像一口打捞不尽的历史深井。兔亳盏 “茶百戏”的妙趣,尽显历史之厚重、信仰之力量、人文之兴盛,一枝一叶承载着久远的中华文明。
“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是的,东台西溪出了不少人物。董永七仙女来了,年年从这条路上走过,天上人间,七夕相会。范仲淹、吕夷简、晏殊都向这里走来,煮海为盐,呕心著述。
西溪,一个可供世人洗净尘染的地方,她用独特的气质吸引着八方游客。央视四套《走遍中国》百集古镇系列片摄制组扛着摄像机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友人以及游客商家也来了,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就够了,足以让西溪人骄傲。
生菜按叶子形状不同而分为不同品种,广东常见的有长叶生菜、圆叶生菜和包心(结球)生菜。长叶生菜叶尾尖如鼠耳,韧而有涩味,好在价钱比较便宜;圆叶生菜叶面皱缩,叶边呈波浪细齿状,菜味浓;包心生菜也称西生菜,质脆而味淡,价钱较高,以叶绿而梗白者为佳。广东的优良品种有玻璃生菜和香水生菜。玻璃生菜含水分高达95 %,故质地特别脆嫩爽口,其梗几乎一触即断,其叶一焯即熟,嚼来“索索”有声,给人以触觉和听觉的优美享受;而香水生菜相对耐煮,质地柔软,特具清香,给人以嗅觉的。
生菜在粤菜中除鲜用于伴边衬托外,还用于熟食。常见的吃法是滚汤和打边炉,转瞬即可食用,吃得毫不费力,所以广东人用“易过食生菜”比喻事情易办,又把轻易发誓说成“誓愿当食生菜”。最富广东特色的狗肉煲,多用生菜叶垫底,以其爽脆与狗肉的软烂形成对比。生菜胆(心)是粤菜中的优良配料,因其色泽油绿娇嫩而被雅称“翡翠”,甚至可做主料,例如新潮粤菜“瓦(锅)生口者生菜胆”就是以生菜胆唱主角的。生菜切成丝,挤掉略带涩味的汁液后,拌入滚沸的猪红(血)粥中,红绿相映成趣,此粥是广东风味早粥之一。生菜因谐“生财”之音,而与发菜一起组成广东吉祥菜中的“哼哈二将”。在顺德,农历十二月廿三或廿四送灶,必用生菜、葱和活鲤鱼,取“生财”、“松融”、“鲤鱼郁郁(轻轻游动),金银满屋”之意3。岁末炸煎堆、油角后,原镬(锅)必用以滚生菜汤,以强化“煎堆碌碌(滚动),金银满屋”的吉祥效果。在珠江三角洲,除夕,家家户户都用有头生菜压岁,预祝来年生财有道。大年初一清早拜神,斋菜中央必竖放一个生菜胆,配以发菜和蚝豉,取“生财”、“发财好市”之意。在港、澳、穗等都市的新春吉祥菜中,“生财显贵鸡”格外讨人欢心,因为生菜象征生财,蚬蚧(一种用蚬肉腌制的酱料)表示显贵。禁售发菜后,生菜成了广东吉祥菜的首选食料。佛山风俗,长辈生日,早上煲生菜粥,祝愿长辈生生猛猛,青春长驻。
在广东众多的生菜美食中,最负盛名的当数生菜包。广东人生吃生菜,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生菜调拌沙拉,而是用生菜叶包裹馅料现吃,名曰“生菜包”。其中,最大众化的是“蚬肉生菜包”。制法是把玻璃生菜叶洗净消毒,改成碗口大小,把蚬肉、腊肠粒、韭菜粒、咸酸菜梗粒、白粒、青椒粒、虾米、葱粒炒熟炒香拌匀,撒上炸米粉丝碎做馅,用生菜叶包住,边包边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东食肆相继推出“腊味生菜包”、“鳝粒生菜包”、“鹑珧生菜包”、“三文鱼生菜包”、“海皇(鲍鱼、海参、珧柱、海虾等)生菜包”,越吃越高档。吃生菜包,不仅可以保全生菜中的维生素C,尝到丰富的美味和多样的口感,体会到动手食的情趣,而且可以感受到岭南绚烂的民俗色彩和深刻的吉祥意蕴。下面谈谈源远流长的广东生菜会。
生菜会流行于广州、南海、顺德一带,起源于明末清初,式微于解放初期,有300多年的历史。生菜会吃生菜,起初是为了“迎生气”。《广州府志》记载,“迎春日……啖生菜、春饼,以迎生气。”许多人会后还购买“盈盈满筐”的嫩绿生菜回家,“以取其生机”(见1884年创刊的《点石斋画报》)。后来,生菜会与观音信仰联系在一起,并“在珠江三角洲务实重商的社会气氛中发展,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4(中山大学教授叶春生先生语)。开生菜会的目的变成求财和求子。生菜会的日期定在白衣观音诞――农历正月二十六,地点在观音庙附近,活动除观戏、听曲之外,就是朝拜观音、摸螺求子,食生菜包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生菜包的材料几乎都含有寓意,如生菜寓生财,粉丝象征长寿,酸菜表示子孙,蚬肉表示显贵发达,韭菜表示长长久久,吃生菜包希冀人财两旺,长久发达。清末民初时,生菜会盛极一时。谚云:“正月生菜会,五月龙母诞。”可见,生菜会成了广州、南海一带民间的一个盛大的节日。1986年,南海县官窑、盐步两镇对传统生菜会作了彻底的改革,把会期改为元宵节,内容上摒弃了迷信陋习,以醒狮比赛为主要竞技项目,以生菜会共叙乡情,联谊四方,开展贸易洽谈和物资交流。据统计,改革后的首届生菜会,参加者就有10万之众!可见,深植于岭南沃土的生菜会民俗仍有颇大的吸引力。
注释:
1见1884年5月8日版的《点石斋画报》;
2见《本草纲目》(校点本)菜部第二十七卷“莴苣”,该书第1661页,人民卫生出版社;
一、要善于将节选自名著的课文讲得精彩生动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节选自名著的课文,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笔者在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发现学生对生机盎然的百草园充满向往之情,对能讲美女蛇故事的阿长产生极大的好奇,我顺势对学生说“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要想知道鲁迅更多的童年趣事,要想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阅读原著。”讲居里夫人《我的信念》时,想知道居里夫人是怎样历尽千辛万苦提炼出“镭”元素的故事吗?那么就看《居里夫人传》;讲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想知道英子最后的结局吗?那么就看《城南旧事》;讲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时,一个高傲的法国人,为何对落后、愚昧的旧中国抱有极大的同情?那就看《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吧;讲《列夫托尔斯泰》时,想知道托尔斯泰为何以82岁高龄从家中出走,在寒冷的路途,在一个无名小站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几天吗?看一下他的《复活》吧。这样,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到名著面前,使他们对作品有一种向往和期待,读起来自然就有亲近感。反之,强行摊派阅读任务,常会令学生感到沉重的负担,从而对名著敬而远之。
二、要善于营造阅读名著的氛围
本学期,我开展了语文课前五分钟“名著推荐活动”,每堂语文课前,由一名同学向全班推荐名著的经典片段或一位名作家,并写出百字左右的推荐语参与评比,每周组织学生选出一名优胜者的文章,贴在班级宣传栏供全班阅读。时间长了,名著成了大家关注、交流的话题,成了大家心灵的需求,学生觉得,不读点名著,似乎挺没品味。这样,从交流的需要出发,学生从名著中就能读出乐趣,读出成就感。每周一节的名著阅读课,我要求学生静下心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就像听柔美悠扬的古典音乐一样,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去联想,去想像,去感受,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才能陶冶精神,增进智慧,提高语言感受能力,达到阅读作品的真正目的。
三、要善于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
名著具有内容的丰富性和多义性。同样的书,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感悟,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我们要允许学生自主体验,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比如,笔者曾放手学生自主阅读《朝花夕拾》。在学生通读作品之后,曾提问学生“你们从作品中读出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读出了鲁迅的斗争精神,有的说看到了一幅清末民初的世俗画,有的说感受到鲁迅温馨的回忆,有的说看到作品中理性的批判,有的说看到了鲁迅成长的历程……答案丰富多彩,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个性的光芒。我想,如果一开始就给学生详细地解读文本,向学生灌输诸如作品的主题等这样的内容,学生就不可能有如此丰富的体验和感受了。当然,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便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本身就是思想的碰撞和融合,通过交流,学生可以碰撞出更多的思想。
《惠山听松庵竹炉志》,是顾赓良从众多无锡地方志书和其他文献中集录有关惠山听松庵竹茶炉的记载,汇萃成的一部志书,共八则,计二千五百余字。篇幅虽不大,但将该竹茶炉来龙去脉介绍得一清二楚。为一个小小的茶具――竹茶炉专门作志,这在中国茶文化史上是一件十分罕见的现象,可见其故事多多。其故事如此之多,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听松庵在惠山天下第二泉旁,用其所藏竹茶炉煮二泉,烹佳茗,成为明清以来的人们最高雅的享受,天下第二泉与竹茶炉美妙的结合,形成了许许多多同样美丽的故事。第二,听松庵竹茶炉自明初洪年间创制以来,至民国二十一年止,历经明、清、民国三代,延绵六百余年,虽屡毁而屡新,其间许多视为黄钟大吕的物件早已灰飞烟灭,惟独此小小“尤物”却长存而长新,时空的永久性,自然生发出人们对听松庵竹茶炉好奇心。第三,这小小竹茶炉自产生以来,就笼罩着浓重的茶文化氛围,人们对竹茶炉的极尽歌咏之能事,其中不仅包括诗歌、散文,同时也包括书法绘画等等文学艺术样式,歌咏者不但有历代文人,也有僧人、大臣,甚至连位极天子的乾隆皇帝也对其产生永久性迷恋,据笔者粗略统计,参与歌咏者共百余人之多,诗文绘画书法计二百数十首(篇、幅),出版的专著亦有四部(吴钺《竹炉图咏》、邱涟《竹炉图咏补辑》、顾赓良《竹炉志》和《竹炉图咏补辑》)。这种群体性文化痴迷专注的对象却是一个微不足道茶具,何况又延绵六百余年之久,此本身就很具有传奇性、故事性。
顾赓良的《竹炉图咏补辑》,很明显是上继清乾隆时期吴钺《竹炉图咏》与邱涟《竹炉图咏补辑》二书,补充编辑而成的竹茶炉诗文汇辑,该书卷首有一幅《竹炉煮茶图》及《竹炉煮茶诗》书法墨迹,作者不详。其后为诗文,共辑录文四篇,诗十四首。所收录的诗文,均为吴钺《竹炉图咏》、邱涟《竹炉图咏补辑》二书所未载,如竹茶炉最初所有者性海的诗歌《二泉寺退归听松庵和王学士见寄》,特别是乾隆以前的康熙、雍正年间的二次竹茶炉吟咏诗文,上述二书均漏载,现简介如下:
一次是清代康熙二十三年(1684)秋,著名词人顾贞观亦按照惠山听松庵竹茶炉原样,重制一新的竹茶炉。置于其所居“积书岩”。顾贞观(1637――1714)字远平,一字梁汾,号华峰,亦是无锡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官内阁中书。能诗工词,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好友吴兆骞以事流放宁古塔,尝作《金缕曲》二阙送之。又为之求救明珠之子纳兰性德,吴兆骞乃得以生还,当时传为美谈。著有《积书岩集》等。顾贞观对这个竹茶炉非常喜欢,当时文人名士也多有题咏。遗憾的是,当初王绂所画的竹茶炉图却不见踪影。此年冬天,顾贞观至京师,拜访好友――著名词人纳兰性德,而此时,纳兰性德正好偶得一卷题曰“竹炉新咏”的诗画合卷,打开一看,竟然有王绂的画和明代诗人李东阳等人诗,他认为“实听松(庵)故物”。顾氏见之,爱不释手,并将自己仿制竹茶炉经过相告。纳兰性德即将“竹炉新咏”诗画卷忍痛割爱送给了顾贞观。又作《竹炉新咏》诗以示纪念。顾贞观也将自己的藏书室“积书岩”改名为“新咏堂”,并请纳兰性德题 “新咏堂”横匾。康熙二十五年(1686)秋,顾贞观携竹茶炉和“竹炉新咏”诗画卷,经海波寺,拜访好友朱彝尊。恰好姜西溟、孙恺似、周青士三位诗人亦至,于是众人坐于青藤之下,一边以此竹茶炉烹泉煮茗,一边以竹茶炉为主题,吟吟诗联句,成四十韵,并写于诗画卷册之上。故此次“竹炉新咏”有顾贞观、纳兰性德、朱彝尊等人诗文。
另一次是雍正十年(1732)冬天,僧人松泉在一普通农家里发现一个不同寻常的竹茶炉,松泉本为听松庵竹茶炉最初所有者性海的后人,松泉认为此茶炉应为性海的故物,于是询问茶炉的来由,农家说其从祖曾为听松庵僧,后返俗,遂携听松庵竹茶炉与茶具回家乡,遂传于此农家,至雍正十年,茶具已失,竹炉无恙。松泉遂乞之而归,并求当时文人题咏,于是无锡人秦道然撰《惠山听松庵再复竹炉记》文和《再复竹炉》诗以记其事。
由于《惠山听松庵竹炉志》与《竹炉图咏补辑》世人多不熟悉,加之以篇幅不长,故经过初步整理,附录于下,以飨读者,以助中国茶文化之研究。
序
物不能自传也,必以人而传;人不能自传也,必有所托而传。三代金石、甲骨、简策之文字,图形尚象之刻画,皆有所托而传者也。后世孳乳日繁,始区而别之曰文(诗为有韵之文)、曰书、曰画三家,遂为文学之大宗,有一于此,即可不朽。吾邑听松庵之竹炉,一细物耳。自王孟端舍人为图咏以张之,竹炉乃以此名天下。明清两朝之贤士大夫以诗文相雄视者,灿然若明珠大贝,极文采风流之盛,而天章稠叠,几欲以山房之雅玩,为天府之球图,至是而竹炉之名益高绝千古。顾天道忌盈,炉图并毁,高宗御笔补图,且出内府所藏孟端《溪山渔隐图》以偿之,与诸臣赋诗题其上,不惜以帝王之尊,同骚人墨客较一日之胜,想见雍容太平之乐,不可谓非山林盛事也。咸丰庚申之变,《御笔图》及《渔隐卷》皆失而复得。先从祖都转公曾为文以记之,归之黄埠墩僧舍,乃不久而《渔隐卷》为裴伯谦所有,伯谦故善,先四兄以是卷为一邑之掌故。慨然留兄处者殆十年。后乃索还,或以为德不卒讥之,非也,窃谓孟端之画超凡入圣,为天下瑰宝,当与天下共宝之,乃欲以一邑私之陋矣,鸣呼,沧桑屡易,文物全非,归老山林,求所谓听松之流风余韵,已渺不可得,辄为不怡。顾甥康伯,园居多暇,独搜缉竹炉之诗文为一编,褒然《竹炉志》也。每一展卷,如置身成宏康乾之世。庄严典重,宛在目前,图卷虽亡,有《竹炉志》以汇萃之,则亡者可不亡,人与物之不能无所托而传之也,有如是哉。
壬申春正秦敦世序。
《惠山听松庵竹炉志》
无锡顾庚良集录
明洪武间,高僧普真,于绣岭亭故址,建听松庵。(《邑志》)
惠山寺大行门内为弥陀殿,后改为竹炉山房,贮竹茶炉及《竹炉图诗卷》。(《邑志》)
秋声小阁,在大悲殿左。峭壁岩,凿坎结小阁,缀柏倚空,如鸟巢猿穴,游人缘萝而登,最称奇胜,王问填以上土石,遂失旧观,久废。(《邑志》)
竹炉,在听松庵,明洪武间,湖州竹工为僧性海编竹为炉,规制精密,高不盈尺,上圆下方,类道家乾坤壶,王绂为绘图赋诗,时多题咏。永乐间,炉归潘克诚,后属杨谟。成化丙申,秦夔为僧撰疏募而复之,以贮秋声小阁,盛胫从子虞。尝仿其制为之。至清初,旧炉既毁,盛制又坏,而绂图亦亡。顾贞观更制二炉,携其一至京师,而得绂图于纳兰成德所,复归于庵。乾隆间,清高宗南巡,有诗叠韵卷中,赐“竹炉山房”额,命张宗苍补写一图,旧图凡四,而失其一也。已亥冬,知县邱涟取卷至署重装,毁于火。事闻,御笔亲仿绂画,为补首图,命皇六子及弘日午、董诰分画二三四图,补录前人题咏,又出内府藏王绂《溪山渔隐图卷》偿之,与诸臣赋诗纪事。甲辰春再幸,五叠前韵,命大学士梁国治书辛未以后御制诗于卷中。及更咸丰十年之乱,炉卷皆失。同治初,秦缃业始得御笔图,华翼纶又出所藏王绂《翠竹卷》,并付黄埠墩僧藏焉,而秦恩延亦旋得《渔隐卷》乃并归之。(《邑志》)
竹炉,旧在听松庵,明洪武间,僧性海命湖州竹工为之,制古而雅,王绂为绘图赋诗,诸名人相继题咏,篇什甚富。永乐初,性海之虎邱,炉遂留藏潘克诚家。成化间,潘之孙某,又以赠杨孟贤。孟贤殁之三年,秦中斋夔自武昌报政还,求访旧物,白诸孟贤之兄孟敬,俾还庵中。一时海内名流,俱为诗文赞美,先是盛冰壑容(笔者按:“容”,应为“搿保盛耄字冰壑。)之侄舜臣,雅慕兹炉,仿制为二,携至都中。一呈冰壑,一赠吴文定公,辇下名公钜卿题咏益伙,后亦付之庵僧。于是仿炉诸篇,与制炉、复炉诸作合而为一焉。藏久炉坏,庵亦废,卷遂沦失。清初有卷鬻于京师者,遂为满洲成容若所得,邑人顾贞观与容若善。乞以归。是时图已有四,贞观乃更制二炉,并归寺中,贮之大同殿右弥陀殿。巡抚商邱宋公装为四卷,识以官印。纯庙南巡至惠山,试炉酌泉,赋诗叠韵,并赐“竹炉山房”额,时四图又失其一,特命张宗苍补之。圣驾回銮,命工仿制,别建竹炉山房于玉泉山以贮之。知县邱涟,取卷至署重装,毁于火。事闻,御笔亲仿九龙山人意,为补竹炉首图,命皇六子弘日午等,分作二三四图补录,前人题咏于其后。又取内府所藏王绂《溪山渔隐图》偿之。甲辰春,再幸惠山,命大学士梁国治书辛未以后御制诗于卷中,永为名山世宝云。谨案,惠山竹炉久已著名海内,兹复恭邀睿鉴,益为泉石增荣,志载未能全备,敬遵御制诗集并无锡知县吴钺编刻之《竹炉图咏》各记序,合参邑志所载,叙其缘起如此。(周有壬《锡金考乘》)
竹茶炉,孟端与性海,一日偕潘克诚在听松庵,适湖州竹工至,遂以古制命为之,一时名人俱有题咏。永乐初,性海赴虎邱住持,以赠克诚,藏六十余年。成化间,杨谟孟贤得之。丙申,秦夔撰疏取诸杨氏归焉,有复炉唱和卷,与旧卷并传焉。(《惠山记》)
听松庵在惠山桃花坞下,双松房之左。庵之胜迹最多,绣岭亭故址一也,双古松二也,石床三也,松风阁四也,王中秘孟端画壁五也,竹茶炉六也,千金紫趾亭七也。绣岭亭系宋光禄滕中元故物,入国朝,僧普真即其地植松万株,创精舍,改颜“听松”,僧宗泐隶入门为松关,詹中翰希原书,左右为凝云轩,傍为松风阁,最后为听松精舍。内双古松,大围二人,小一人,邵文庄公歌之,石床旧在大雄殿,正德中始移置二松下,上刊“听松”二字,若为兹庵而设,后又有秋涛轩,王中秘病目,借寓静摄。目愈,图庐山景于轩之左壁,王少保淮赋长歌题右壁,又画观音大士像,书金刚诸经,人称三绝。松阁下又画《三人行乐像》,三人者,僧性海与王中秘、潘克诚也。目愈后,有竹工从湖州至,爰造炉式,使编竹为之,高不盈尺,圆上方下,类仙家乾坤壶。筑土为质密,叩之作金石声,而其中坎焉以虚,熔铁为栅,横绝上下,规制精绝。一时题咏,名作如林。永乐初,性海住持虎邱,此炉归潘克诚家垂六十年。成化间,巨室杨谟爱之,炉又归杨,杨殁,秦方伯廷韶自武昌报政还里,代性海嗣孙戒宏草疏往索之,炉复还山中。方伯侈为盛事,流传京师,题咏又多,合前诗装成二轴,并原炉贮秋声小阁,昔人于一物之微,矜重若此,后庵僧不戒,画壁既毁于于火,庵亦旋遭回禄。自邵文庄公建于金紫趾亭。遂割庵基之半,葬太夫人过氏,后即改为谕茔。而庵始属虚衔矣。(《锡山景物略》)
听松庵在桃花坞下,即宋滕光禄绣岭亭故址。洪武七年,普真既为退居,乃于庵左右种松万株,风声清远,故名听松。中有四轩,曰云深轩、曰秋涛轩、曰澹泊轩、曰指南轩,最幽邃,王中书孟端寓焉,成化十五年,建松风阁。(《惠山记》)
《竹炉图咏补辑》
无锡顾赓良集录
竹炉诗卷散失志感小引
秦火秋成
成化丙申,高祖方伯中斋公撰疏,募复竹炉藏之松风阁,命僧戒弘守之。后松风阁废,戒弘裔徒迁居二泉书院讲堂,仍守竹炉及《竹炉诗卷》,守僧没,讲堂垂废,予葺而新之,付僧文?管业,示冀存先业耳。奈讲堂之废,终不可回,然余更有惜于炉与卷也,白于县大夫丰时李公,炉得存慧山寺,而诗卷俱质于有力者之家,名公词翰,半为其窃去,无全璧矣。嗟乎!高祖能复旧迹于久失之后,余不能存讲堂于未失之前。有愧于前人多矣。
竹炉新咏记
顾贞观
惠山竹茶炉者,明初听松庵僧性海所制,王舍人孟端诸公各为诗文图赞以记之,岁久炉亡。至成化间,秦太守廷韶购得,复还僧舍,李文正、邵文庄诸公题咏尤众,而炉已渐坏。盛侍郎冰壑,命犹子舜臣仿佛为之,前唱后和,遂成大轴,迩年吴中丞伯成,初令吾邑,见之为加装潢凡二卷,独王舍人赠性海画及李文正篆“竹炉新咏”四字失去,览者以为遗憾。于是舜臣所为炉亦坏,其旧者乃不复存,惟一图在耳。甲子秋,即先端文公山祠,构积书岩于芙蓉亭遗址之侧,为堂三楹,累石疏泉,颇得幽居之乐。因忆山中故事,遂仿旧制,作两炉,炉成,赋近体一章,邑人闻者,竞赓原韵。会余入京师,携其一以行,拟乞题于辇下文章之士。一日坐成侍中容若通志堂,出书画共赏,得一卷,则王、李风流,依然合壁,而吴文定、谢文正诸公赠冰壑先生诗记附焉。余因乞此卷归置岩居,即颜其堂曰“新咏”。容若欣然许为余书之。夫一炉耳,其遗迹之离合显晦,盖有不偶然者,亟愿得时赋咏以记其异,且余亦何幸步前哲之后尘,为九峰二泉增此胜事哉?更百年后,此炉卷存与否莫可定,或未必无好事如余者耳。
康熙乙丑春分后二日,梁溪顾贞观书于燕台旅次。
惠山听松庵再复竹炉记
秦道然
道然字雒生,号南沙,康熙已丑进士,授编修,充日讲起居住官,丁酉江西乡试副考官,改礼科给事中,掌登闻院事。雍正初,纟圭藩邸事,在狱十四年,以子惠田通籍后陈情得释,寿九十。著有《泉南山人诗文集》、《明儒语要》、《困知记》。邑志儒林有传。
竹炉者,山中煮泉之器耳,乃编竹筑土而成,非有怪异瑰丽可爱重也,而工画者图之,能诗者赋之,既失矣,必求复之,斯亦奇矣。及再复也,距其始制时已四百年,而完好如故,则益奇矣。当明洪武初,性海真禅师始制此炉,邑中之与师善者有王舍人绂、王学士达善、朱少卿逢吉,竞为书文图画以张之。一时风雅之士,争传竹炉之名盛,有篇章联成卷轴。永乐间,禅师没而炉亦亡。至成化丙申,先方伯中斋先生,吟赏卷中诗句,而惜炉之不存也,乃作《疏引》募之,果得于邑中巨室。是时先隐君贞靖先生,方主碧山呤社,乃偕社中诸老,共为歌诗,流传京师,遂有文恪王公、文定吴公及先太保端敏公,与一时名卿巨人交相唱和,篇章益富。长沙李文正公题其卷曰“竹炉新咏”,于是竹炉之名,几与第二泉并驰海内,至明末而炉复失,莫有访求之者,康熙丁丑,商丘宋太宰荦抚吴,取竹炉诗卷遍观之,芟其无杂,存其人与诗文之足传者,装成四轴,俾山僧世守之,而终惜炉之不可复得,为山中缺事。雍正壬子冬,有松泉上人者,真公之后,遇此炉于农家,知为山中故物,询所由来,乃其人从祖始为庵僧,后返初服,遂携竹炉及茶具去,今茶具已失,而炉尚无恙。上人遂乞之而归,走告王吏部虚舟,求其作记书石,以垂不朽,虚舟以此炉之初复也,中斋先生倡为疏引,贞靖先生倡为诗文,使竹炉之名大振。则竹炉之存亡,虽山中之故实,亦秦氏之佳话也,作记当嘱某,上人以虚舟意来告,余瞿然而谢曰:“某不敏,其人其文,何足附诸名贤后?”为竹炉重请,辞,上人曰:“昔人有言,诵前人之清芬,公能无意乎?”余无以答,乃敬诵先隐君句曰“湘筠骨格依然好,留与真公弟子传”。又诵先方伯句曰:“从此远公须爱惜,愿同衣钵永相传”。以此应上人之请可乎?上人合十而谢曰:“谨受教。”
王绂《溪山渔隐图卷》复归僧舍记
秦缃业
前明洪武间,惠山听松庵僧性海,尝编竹成炉以煮茗,王绂为之绘图赋诗。后炉坏更制,而绂图亦亡,迨康熙年,内阁典籍顾贞观,得于纳兰成德所,复归诸庵,及高中(宗)纯皇帝南巡,数幸庵中,赐以“竹炉山房”额。乾隆四十四年冬,无锡知县邱涟,携卷至署重装。毁于火,事闻,御笔补图竹炉,仍仿王绂笔意,并取内府所藏绂画《溪山渔图》偿之,与诸臣赋诗记事题其上,即是卷也。自后,庵僧每出炉及画卷夸示游客,薄海皆知,传为盛事。咸丰十年,粤寇遘乱,锡城沦陷。竹炉山房既毁,诸卷亦散失。同治三年,臣缃业得御笔图于上海,时县城虽复,听松庵一片瓦砾,基址仅存,未遑兴构。越明年,即就惠山寺故地建淮湘昭忠祠,而竹炉山房遂不可复问矣。然天章宸翰,终未敢私藏诸家,会黄埠墩僧舍落成,因付住持。臣华翼纶复出其所藏王绂画《竹卷》以补其阙,而《渔隐卷》不知流落何所,不无余憾焉。又数载,臣族弟恩延,始见是卷于洞庭山人家,以重价赎之归,亦不敢私为已有也,拟并归黄埠墩僧舍,俾臣记之。噫!烟云过眼,书画之常,一经易主,莫可踪迹,而古人笔墨,自有真气流行,恐非后世所能抚仿,况是卷,前追吴镇后启沈周,尤称绝笔,乃既失而复得之,不可谓非幸事。至听松庵,自有唐迄本朝,兴废不一,无难复旧,今顾并其基地而亡之,千余年古迹,一旦荡焉,泯焉,殆亦有数存乎其耶?虽收藏得所,易地皆然,然终非先皇帝巡幸赐图之意。安得有贤有司及地方好事者,复构斯庵,复制斯炉,庶几“顿还旧观”乎?(卷首有御题“顿还旧观”四字)
诗
二泉寺退归听松庵和王学士见寄
普真性海
泉上归来已一年,万松阴里屋三椽。坐残白日浑无事,买断清风不费钱。猿堕山崖寻果树,鹤穿林径避茶烟。王猷识我平生意,时寄新诗一两篇。
咏竹茶炉次匏翁
邵宝
雨过春山满汲泉,旧僧炉在好烹煎。缁尘性绝甄陶外,烈火心降汗竹前。白雪翻时群蟹沫,碧云蒸处一龙眠。调元固有商家鼎,不出山林道已全。
盛舜臣新制竹茶炉和韵
李东阳
石罅曾分袅袅泉,裹茶添火试同煎。形模岂必随人后,鉴尝何因置我前。秋共林僧烧叶坐,夜留山客听松眠。王家旧物今虽在,竹缺砂奔恐未全。
来月楼试竹茶炉和韵
王表邦正
楼在空中月在濠,茗炉小试欲生涛,火兼文武功非易,香泻漪澜品亦高。六碗通灵容我共,一尊低唱任渠豪。乘风便为苍生念,何日颠崖命可逃。
仿王舍人制竹炉成漫题二绝
华应象心白
竹炉佳制遗僧舍,千古高闲老孟端。此日渭川无胜具,幽人漫自炼泥团。窗上梅花影自横,枝头倦雀寂无声。飕飕蟹眼如催句,扬出茶烟伴白云。
复竹茶炉和顾梁汾
秦保寅石农
高闲清制尚依然,试茗萧斋一榻前。秋水涧深朝听雨,落花风过午生烟,缥囊珍重三千首,僧院销沉二百年,不是彦先能好事,几回遗韵委流泉。
重制竹炉告成志喜
顾贞观
竹炉清韵忽依然,位置仍宜水石边。书讯有僧来谷雨,鬓丝如鹤伴茶烟。家山梦去忘为客,故国诗成感纪年。冷暖此君须自觉,无劳更试醒心泉。
和顾梁汾竹炉新咏原韵
纳兰成德
炉成卷得事天然,乞与幽居置坐边。恰映芙蓉亭下月,重披斑竹岭头烟。画如董巨真高士,诗在成宏极盛年,相约过君同展看。淡交终始似山泉。
前题
梁佩兰
见说山居思渺然,帘栊清影竹炉边。一春茶事添香云,满地松风上绿烟。长似茂陵忘客病,绝无寒食禁新年。庵中更有高僧约,放鹤归来听夜泉。
顾梁汾舍人自制竹炉携至都下客争赋之余即用原韵为诗二首
吴雯
竹炉活火夜犹然,梦绕吴淞水石边。塞上风尘逢旧制,江南榆柳忆新烟。山移明月空猿鹤,洞改桃花几岁年。认取庐山真面目,天涯随处谷廉泉。
高馆闲过华烛然,涛声小沸前。空怜紫塞冰霜候,可有蓝田暖玉烟。红雪征歌违此日,青樽赌茗订他年,藤萝休蔓王官谷,待酌鸯浆顶上泉。
观新颁竹炉图恭和御制原韵
顾敬恂斐瞻
薜萝深处启瑶图,一日传观遍万夫。泉石分明真态见,烟霞变幻墨痕无。竹房日丽挥龙翰,松径云深护鹤雏,胜迹任教人共赏,不须呵禁列金吾。
胸怀邱壑写新图,未许樵人笑士夫。稚兴欲超桑苎上,风流得似辋川无。彤庭落纸双花管,青琐衔书五色雏,绝胜泥金摹紫岳,何劳封禅问夷吾。
再复竹炉诗
秦道然
四百年间前老衲子,编竹为炉煮泉水。吟诗作画尽名流,点缀林泉助清美。斯人云亡炉亦失,翰墨凄凉久藏庋。吾宗方伯中斋公,爱赏诗篇吟不已。叹息炉亡作募文,果得珠还合浦里。是时碧山盛吟社,公(编者按:此字似为多)吾祖贞靖执牛耳。十老清词追古人,好事流传到京邸。胜国方当全盛日,廊庙公卿富文采。区区竹炉何重轻,短句长篇叶宫徵。倡者吴门王与吴,重以长江文正李。从兹卷轴比牛腰,细物几几并簋。世事推迁不可常,炉再亡来百年矣。山僧松泉好文翰,方袍不异冠巾士。密访穷搜亦有年,一旦得之真失喜。奉持珍重告吾侪,愿将翰墨继前轨。先人清芬吾可诵,脘弱才疏吾知耻。诗有城南杜少陵,书有寓公王内史。合并二妙勒贞珉,炉共山泉同不毁。
竹炉联句并序
朱彝尊
锡山听松庵僧人性海制竹炉,王舍人过而爱之,为作山水横幅并题以诗。岁久炉坏,盛太常因而更制,流传都下,群公多为吟咏。图既失,犹散见于西涯、篁墩诸老集中,梁汾典籍仿其遗式制炉,恒叹息旧图不可复得。及来京师,忽见之容若侍卫所。容若遂以赠焉。未几容若逝矣。丙寅之秋,梁汾携炉及卷过余海波寺寓,适西溟、青士、恺似三子亦至,坐青藤下,烧炉试武夷茶,相与联句成四十韵。明年梁汾将归,用书于册,以示好事之君子。
西神峰连延,龙角氵九泉喷(恺似)。桑苎次水经,第较中冷逊(西溟)。山僧寡当役,谷饮遂夙愿(竹坨)。跏跌长松根,风来耳垂M,(青士)。都蓝选茶具,一一细莎顿(梁汾)。舍彼陶冶工,截竹等辫?(恺)。附以红泥团,其修仅扶寸(西)。坎上离于中,下乃利用巽(竹)。微飘飕飕入,活火焰焰青(青)。初聆桧雨喧,渐见鱼眼目仑(梁)。紫笋舒萌尖,乍点汤色嫩(恺)。王郎穿竹过,爱接支许论(西)。解带盘石间,素瓷迭相劝(竹),钦然惬所遇,伸纸随染渲(青)。蒙蒙岩亭瀑,历历水田畈(梁)。短短茅覆屋,茸茸荻抽马d(恺)。桥欹乃有路,门辟或无楗(西)。林壑虽未深,埃?颇已远(竹)。流传盛新咏,群雅足彝宪(青)。或为篆籀隶,若B鬲敦肤(梁)。或为真行草,若繇靖羲献(恺)。穆如清风作,举一可当万(西)。呜呼百年来,精庐窟猎猎(犭区)(竹)。曩时所珍物,零落委荆蔓(青)。吾家r塘侧,想兹恒缱绻(梁)。形模授巧匠,高下仿遗木爰(恺)。所惜七尺图,虑为尘土坌(西)。开箧逢故人,辍赠得右券(竹)。羊脂镂躞玉,兽锦束腰(青)。臂诸延平津,剑合始无恨(梁)。俄警邻笛悲,永欢壑舟遁(恺)。萧条黄公炉,歌哭与俗溷(西)。是物睹者希,五都绝市贩(竹)。今年吴船来,载自潞沙堰(青)。徒置青藤阴,旅话破幽闷(梁)。质比连勺轻,形嗤石鼎纯(恺)。小勺分宫时,头纲试瓯建(西)。忽忆秋水生,乘此风力健(竹)。逝将挂席归,偶耕师下()(青)。毋令石床空,兼使夜鹤怨(梁)。
惠山听松庵,当明洪武间高僧性海手制竹茶炉,王舍人孟端绘图且为赋诗,名流相继续和,几遍海内,而炉之存没不常,顷灵源上人于斗门张氏访得之,识竹斓扁,土色如漆,丐云川先生广为征诗,余虽未识灵源,然知其工诗善画,窃喜性公宗风未坠也,因贻以长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