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自然景物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由字到画,巧妙布局
写景文重要的是谋篇布局,按照顺序描写景物,便于读者发挥想象,融入文中的景物环境中。但中规中矩的描法,未免显得死板,缺乏艺术气息,吸引力不足。因此,在写景作文中,可适当借鉴绘画艺术中的构图技巧,从不同侧面来展现同一自然景物,提升作文的真实感。
(一)画面切换。整篇文章从布局来看,主线分明,以济南冬日的“温晴”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紧扣“山”、“水”两大主题绘制不同的画面,以展现不同侧面的济南冬景。如摇篮山景、雪后初晴、空灵水景三幅画面的切换,从布局上呈现出清晰的结构,先写山景,再写水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为读者呈现出立体的空间构图。一方面遵循了景物描写的空间转换规律,另一方面作者在描绘每幅画面时又融入了山水画的构图技巧,将宏大的背景与写实的近景相结合,如用“摇篮”来描绘济南的地理环境,写雪景细化到“山尖全白了”,写水景又写出了天水相接的美丽,使文章呈现出脉络清晰之感。
(二)详略得当。在整个自然景物中,不是每个景物每时每刻都需要用文字展现出来的,而是选取最能表现景物特色的景色和时间来描写。在这篇课文中,作者运用了“以大观小”的取景方法,这是山水画中常见的构图方法。如用“摇篮”比喻冬日的济南,激发起读者的无限遐想,却没有直接描写济南四周的景色和地理环境,不仅形象具体,且使文章鲜活。
(三)色彩对比。在写景作文中,学生容易将重点放在景物上,往往忽略色彩的对比描绘。然而,写景作文缺乏了色彩,如同画面缺少了颜色,很难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以北方冬天的阴郁与济南冬日的艳阳高照相对比,在色彩上一暗一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不禁想象出两幅画面来:一幅灰雾惨淡,一幅和风煦日。这种“以色补形”的烘托技巧,在写景作文中较为常见,可突出整体画面的层次感。
在写景作文中,学生既运用的是文字,又免不了对景物的描写。因此表面上是抒写文字,实则是通过文字来展现内心的景色。在描写中可大胆运用拟人化的语言,赋予景物以生命力,使作文达到“气韵生动”的境界。
二、由心到景,虚实结合
写景作文需要心中有景,才能行诸笔端。相反,心中无景,为了描写而描写,景物也会显得呆板而毫无生机。在景物描写中,借用山水画的绘画风格也是颇为常见的手法,在作文中可谓行之有效,对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融入体验。要使读者感受到景物之美,首先要感动自己。《济南的冬天》一文中,作者运用亲身感受来写,通过唤起读者个人情感经历的方法,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文章开篇作者交代了自己的个人经历,从北平到伦敦,再到济南,呈现出了文章的真实感,使读者确信作者笔下的“济南冬景”的切身感受,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在写景作文中,完全可借鉴这种描法,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从开篇就奠定全文求“真”求“实”的基调,用“印象”和“感受”来吸引读者,调动情绪,以产生情感共鸣。
(二)虚实结合。在写景作文中,对景物描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比如本文中作者描写“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对真实景物的描摹如同绘画中的素描,是绘制一张画的基础。但仅写到此处还远远不够,未能激发读者的共鸣,因此务虚的写法也要运用。如本文中描写“温晴”阳光下的济南,作者用“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拟人手法,不仅使原有景物更加具体传神,还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再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赋予山以人性化特征,使景物立刻鲜活起来。可见,虚写是对实写的艺术加工,赋予景物以生命力。
在景物作文的写作中,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将个人情感赋予现实的景物,再以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在心中构想整个景物、景色,在现实景物的基础上合理想象,进而运用虚化的手法结合个人情感,用抽象的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从写作效果来看,使固态的景物变得动态活跃,为景物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后,使文字更具有生命力。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不仅要用眼睛仔细观察,还需要调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能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庐山的样子。再如:叶圣陶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准确写出了溪流经过时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比如:《乡下人家》中“几场春雨过后”,“在夏天的傍晚出散步”,“秋天到了”,采用的就是时间顺序;《观潮》一文对潮水的描写就采用了由远到近的空间顺序。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而写,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景与情贵在融合,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能达到水融、不可分离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还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
只写静景,很容易使文章呆滞,而只写动景,又可能失去稳定。只有将静态描写景物形态特征和动态描写利于传神的长处结合起来,所绘景物才会具体、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法体现爬山虎叶子的不同特点。又如:《鸟的天堂》中作者第一次经过大榕树时,对榕树的描写采用了静态描写;第二次经过大榕树时,则采用了动态描写,让文章更加具体、生动。
六、充分运用修辞手法
一、在晨昏交替中感悟自然
生活是学生习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去观察周围的事物,从五彩斑斓的生活中捕捉写作素材,学生的写作将不再是“无米之炊”。
笔者在田园课题的实践中就曾经让孩子撷取晨昏交替中唾手可得的自然资源,引导孩子观察积累,把自己体会到的自然景观写成一段段精妙的文字。玟玟同学在《静谧乡村夜》中写道:“傍晚的太阳终于顶不住那沉重的夜幕,在昆虫和各种动物的催促下,被压下了地平线。但是太阳神是永远都不会屈服的,于是奋力地甩下一片多姿多彩的火烧云,蹦跳了几下消失了……渐渐地,夜越来越深。这时,昆虫和月亮开始了黑夜奏鸣曲,蝙蝠和各种昆虫便借着昏暗的月光跳起了华尔兹。这时的田野是多么热闹呀!”小作者以诗意的笔触,描画出一个乡村梦幻般的迷人夜景。
二、在潺潺流水中品味情趣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麻烦:让学生描述一种景物,他们总是皱起眉头说:“没有东西可写。”是不是他们的生活中真的没有值得写的呢?不是的!是他们没有留心观察,对自然景物物只看了那么一两眼,甚至不去理会,就随随便便放过去了。正像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盲人眼中是一团漆黑一样,生活再多姿多彩,不认真观察,不用心体会,怎能感受到它的美好?我们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触摸、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
例如: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村的命脉,可以说,乡村孩子的成长与水是密切相关的。乡村的河流是学生习作不可多得的资源,春天,河水消融,芦苇初长,柳芽萌发,鸭子迫不及待地嬉戏水中,那景象,真如《惠崇春江晚景》中所描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夏天,河水碧绿,水草茂盛,两岸树木郁郁葱葱,一派盎然景象,游泳摸蟹趣从水中来;秋天,河水清凌凌的,倒映着一碧如洗的蓝天和整齐的雁阵,河面上一片片树叶有如小舟一般,上面坐着蹁跹的秋姑娘;冬天,河面结冰了,薄薄的冰像镜子,而厚厚的冰层则成了乡村儿童天然的溜冰场……围绕四季的河流开发写作资源,给儿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之“米”。针对儿童的特点,我专门设计了系列习作练习,如以“门前的小河”为主题的景物描写、以“水趣”为主题的水上嬉乐描写等,指导学生看水面鸭鹅嬉水,逗水中鱼虾倏忽,品水中游乐之趣。因为做过细致的观察,有过真切的体会,所以大多数学生的习作都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在青黄变更中轻拨心弦
农村的生活是以一年四季的田野青黄变更为背景的,一望无边的四季田野蕴含着丰富的习作素材。一望无际的稻田,不管是春季的青还是秋季的黄,暗藏着自然的玄机;生机勃勃的油菜,不管是春的花之灿烂还是秋之菜籽圆圆,都蕴蓄着农人的喜悦;田边棵棵摇头晃脑的狗尾巴草,不管是春的肆意成长还是秋的暗自凋零,都浸润着年华的秘密……桃花开了又谢,草儿绿了又黄,果实青了又红,农村的田园景象似乎一直有一双神奇的大手在指挥着、操控着,那平淡又神奇的田间景象随着四季的脚步波澜不惊又轰轰烈烈地变更着。
那么,究竟怎样观察描写景物呢?
一、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重点
在我们面前,有山川树木、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虫鱼、时序节令……这就需要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最好是选你自己感兴趣、感受最深的景物来观察描写,做到重点突出,形象鲜明。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要善于观察。只要是有意义的,都可以去观察,去描写。也就是说,要想把景物写活,不能毫无选择地把可供描写的地方全都细腻、逼真地描绘出来,而必须抓住最能反映描写对象本质特征的地方,倾注全力加以刻画,去掉一切多余的东西,而保留其“特征”,突出“重点”,这样才能使被观察描写的景物的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例如朱自清笔下的景物之所以使人读后有特别亲切的感受,好像身临其境一样,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抓住观察描写对象的特点,有主有次,从中辨出“新异的滋味”,获取“独特的秘密”。《绿》中描写的梅雨瀑,作者抓住其重点之处,从“分外的响声”,从“上面冲下来”,“作急剧的撞击”,水花“飞花碎玉般乱溅着”的直泻而下的气势,以及那飞溅的水花远望像“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的多多白梅,近看像“点点随风飘散”的杨花似的姿态,着意点染了梅雨瀑所独具的雄奇与瑰丽。把读者带进一种轻柔而又神秘的艺术境界,体会到一种雄伟壮丽的“滋味”与“秘密”。
二、观察描写景物要细致
我们要写出一种景物的特点,做到有重点的同时,还要认真细致地去观察描绘。观察描写时要集中精力,不能东张西望,浮光掠影,要全面。不但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全过程,而且要注意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必要时,还要对景物做某些方面法人精雕细刻,适当借助对比、比喻、拟人、摹状、摹声、摹色、夸张等修辞手法,把客观景物复杂斑斓的状貌,具体而细致地表现出来。朱自清主张“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会有惊异之感。”例如:鲁迅的《故乡》一文开头的景物观察描写就很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作者从严冬的时令,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色,萧瑟的原野等等自然景物描绘起,生动地勾勒出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荒凉破败、凄惨不堪的景物,为下文写“我”与闰土相见的故事情节提供了典型环境和活动场所,也衬托出“我”寂寞、沉重、悲凉的心境。确实做到了观察描写有详有略,主次分明,细致具体。就拿树木来说,有的顶天立地,如白杨;有的盘龙卧虎,如倒槐;有的清翠挺拔,如松柏;有的弱不禁风,如垂柳;有的遍身荆棘,如刺槐。所以我们在观察描写景物时一定要注意抓住其主要特征,运用笔触进行细致地描绘,让景物富有与众不同的内在美。这样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景物就富有情趣,让人读来惟妙惟肖,心旷神怡,得到美得享受和陶冶。
三、观察描写景物要有顺序
我们观察描写任何景物,都要有个顺序。不能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顺序,没有步骤,观察的事物也是凌乱模糊的。景物的观察描写,必须合乎自然的规律,不能强行造作,要按一定的顺序。有些同学观察描写景物,三心二意,浮光掠影,随眼看到,随心写来,这山望见那山高,结果让人读后乱七八糟,无头无尾。这也正是学生作文的一大通病——流水帐式。常见的观察描写景物的顺序有以下几种:
1.按照空间方位,或定点环顾的顺序观察描写。即按照作者伫立观察的地点作为固定点,仰视俯察,远摄近取。例如《野景偶拾》一文的第六段,作者即采用了这种过程描写顺序,站在山梁上坐着放眼回顾——金红的太阳、天空、漳河水、公路……一一尽收眼底。或“移步换景”,随着作者的游踪,按照空间位置的转移观察描写景物。又如《颐和园》一文,作者就采用这种“移步换景”的记游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的,突出表现了颐和园的古典建筑美、艺术美和劳动人民的高超技艺和智慧。
2.按照时间变化的顺序观察描写。即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先后顺序来观察描写景物。例如:《海滨仲夏夜》一文从夕阳落山不久写起,逐步写出“夜色初现”“夜色加浓”“月亮上来了”“月亮升得很高了”“夜深了”等不同时间的景物变化。又如《海上日出》一文,作者就是站在大海边,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来观察描写海上日出的雄伟壮观景象的。
3.按照景物的类别观察描写。即在观察描写景物时,按景物的不同属性,将其分门别类。例如《春》一文就按照景物的类别,分为草、花、风、雨、人五种,分别抓住各自的不同特征,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鸟语花香的春天美图。
温暖的街角风景
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都黄了,在秋风中飘零而下,先是不起眼的一片两片;接着是陆陆续续的七八片;最后,好像整个秋天也跟着凋落了。这满目的凋零,让我的心也跟着悲凉起来。
街角一位老爷爷独自坐着,面前放着一个空碗,他蜷缩着的身体在凄凉的秋风中瑟瑟发抖。突然,一个穿着红色衣裙的小女孩儿走了过去,将手中的一元硬币放入了老人的碗中,然后冲着老人微微一笑,蹦蹦跳跳地走了。就在一刹那,过往的行人都停下了脚步,这个一元,那个两元,没过一会儿,老人的碗中满是亮闪闪的硬币了,那硬币落入碗底的声音好像一支悠扬的乐曲,瞬间驱逐了秋天的寒意,我心中的悲凉也一扫而空,因为这街角的风景给我带来了阵阵暖意。
温馨的校园风景
夕阳西下,伴着一曲优美的《回家》,我们准备离开校园了。突然,小杰绊(bàn)了一跤(jiāo),嘴唇被磕破了,流出了鲜红的血,我们几个立刻扶着他向医务室走去。一路上,看见他疼得龇牙咧嘴的,我们不住地给他讲笑话,分散他的注意力。夕阳把我们簇拥在一起的身影拉得老长,显得我们是那么高大;泡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地响,好像在为我们唱一曲友谊的赞歌。
来到医务室,医务老师小心地给小杰清洗了伤口,帮他包扎好后,轻声细语地叮嘱他:“下次一定要小心了,要是摔坏了牙齿,可不好办了。”那话语犹如拂(fú)面的春风,让人倍感温馨,这不正是世上最美的风景吗?
温情的家庭风景
夜幕笼罩了大地,喧嚣归于宁静,当一切都将沉寂之时,在那透露出灯光的窗户内,却有一幅充满温情的家庭风景。
桌上摆着简单的三菜一汤,我们一家里围坐在餐桌旁,边吃边聊着一天的趣事。妈妈嘴里说着,手也没闲着,不住地往我碗里夹菜,搞得我“无从下口”;爸爸呢,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一边发表着高谈阔论;我最乐于当听众了,边吃边听,真是优哉游哉啊!
世界上的风景真的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便能发现更多更美的风景。
运用排比句式的开头,诠释了“风景”的一般含义,然后笔锋一转,突出生活中的“风景”无处不在,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落叶凋零的“悲凉”与路人关爱乞讨老人的“暖意”形成强烈的对比,小作者巧妙地运用环境描写反衬人间真情的温暖。
风景的美丽在于细节,真情的体现也在于细节,形象生动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使真情自然流露,比喻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色彩。
富有新意的小标题,高度概括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使文章内容一目了然,也突出了风景的“无处不在”。
小作者选取了“吃晚饭”这个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场景,抓住了一家人各自的活动特点进行描写,展现了浓浓的“亲情”风景。
简洁明了的结尾,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作文的新意往往来源于对题目深层含义的挖掘(jué)。如本文的写作话题“风景”,同学们最容易想到的是自然风光,所以,绝大多数同学就会自然而然地描写自然景物。其实,生活中处处有风景:美丽的大自然,是一道风景;助人为乐,是一道风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也是一道风景……
当你挖掘出了“风景”的含义之后,我们就可以到生活中去寻找这些“风景”了。如本文小作者分别在路上、校园、家中寻找了令他心动的风景。当然,这些风景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间真情。我们也可以学习小作者的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寻找生活中的风景,这个主题可以是无私奉献、忠于职守、乐于助人、热爱学习、关爱家人,等等。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写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写出真实、生动的作文,就需要有“源头活水”,而这活水就来源于平时的细致观察。观察得越仔细,我们收集的可写素材就会越多,细节描写就会越生动,文章也能越打动人。
小作者就是个生活有心人,从家庭生活到学校生活再到社会生活,都被他纳入了观察范围;他观察的对象很独特,既有自然景物,也有社会人物;他观察的角度也多种多样,既观察别人,也观察自己;在观察中,小作者不仅用眼睛去看,如“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叶都黄了,在秋风中飘零而下,先是不起眼的一片两片;接着是陆陆续续的七八片”;而且用耳朵听,如“泡桐树的叶子在风中‘沙沙’地响”;还用心灵去感受,如“这满目的凋零,让我的心也跟着悲凉起来”。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让“风景”细腻、逼真地在文章中表现出来。
怎样运用恰当的表达方法,将心中美丽的风景描绘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呢?庄子曾经说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唯有真情才能打动人心。因此,我们的作文不仅选材要真实,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倾注自己的真情,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