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课程 教学 德育渗透

现代教育不仅仅培养具有知识的学生,更需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因此道德教育在现代教育地位中日显重要,加强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在小学教育阶段中,道德教育不再仅仅是品德课的任务,其他学科在教学中也存在渗透德育的义务。文以载道,道义载人。作为“万科之母”的语文,其基本的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她不仅是认识世界、学习文化知识的工具,同时又具有丰厚的人文因素。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立足于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结合实际实践,简单谈谈其中的德育渗透。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的必要性

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文质兼美的文章。从知识角度看,知识本为善。语文通过语文知识来传递或引发知识,而语文知识的传递与引发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乃至知识信仰,如尊重知识、坚持真理等,这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着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概而言之,追求语文知识本身就是道德的,也是在道德上值得追求的。同时,在传递或引发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也蕴含着善,学生如何去把握、运用语文知识,蕴含着人类价值选择与意义追求。在语文学习中所体现出来的为获得正确知识而勤奋学习、不懈探索的精神品质,也是人的德性的重要体现。

从教学活动来看,教学活动本身存在着道德意义。赫尔巴特指出:“教育的唯一工作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语文教学活动是一种经由“知识”这一中介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这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不仅影响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生成。因此,小学的语文教学应当是语文智育、语文德育、语文美育的统一的过程,如何组织好语文教学,对熏陶学生人格,陶冶学生情感,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有重要作用。

综合上述而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是可行的,而且非常有必要。

二、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方式与途径

1、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容易投入到课文学习中,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也能使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颐和园的毁灭》一文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侵略者肆意毁坏圆明园的罪行,从而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仇恨。我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播放圆明园被焚毁的录像。昔日的辉煌被毁之一炬,一个个画面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并更进一步认识到:侵略者之所以如此肆意妄为,是因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指导朗读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文本,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本内涵的深层含义,也利于学生暂时置身于他们的位置,体验别人的思想感情,对于学生发展个体关爱他人、体谅他人的社会情感以及发展人际交往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掌声》一文,文中叙述了身患残疾的英子以前忧郁、自卑,在一次故事会上,得到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从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文章通过“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最后一个离开”这一系列的词语表现出英子因为身体的残疾而自卑,心灵极度脆弱。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指导学生重读描写英子的重点词句,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英子那自卑而脆弱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除了承受到身体上的疾病折磨,还有心灵上的压力。从而让学生明白到我们不应该歧视和嘲笑残疾人,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上面只是简单谈了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一些方式与途径,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渗透在语文中的德育信息是丰富多样,不仅仅体现在教材、教师言行上,还有更多可以发掘的地方。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要注意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

把握德育渗透的适度性,就是要求在课上不要过分强调德育而使语文课偏离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是具有一定意义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正视其中进行的德育渗透的地位,同时我们更加要认识到,语文学科教育绝不等同于也不可能替代德育本身,不能在教学中因为过分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失去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主体地位。另外,要注意德育渗透的技巧性,不能把德育渗透中的各种情感体验硬邦邦地扔给学生,而在恰当的时候用上巧妙的方法,如情景设置等。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要找出语文与德育之间的融合点,运用巧妙的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中接收到德育渗透的信息。

对处于刚刚认识生活,刚刚认识社会的小学生而言,在语文课上渗透德育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一种有独特意义、影响深远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这就是德育。在语文课程与教学中渗透的德育信息,需要教师慢慢发掘与言传身教,在进行德育渗透的同时,不能忘记:要保持语文作为学科的主体地位,不能让德育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 郑航 《学校德育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中国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 林倩婷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 《教育探索》(2010.2)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小学;习作教学;人文思想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密切统一在一起的。没有人就不可能有语言这一工具,舍弃了人文,就不可能掌握好语言这一交流工具。汉语言中所积淀的文化历史特质和所包含的文化心理特征,使语文学科充满了人文色彩魅力。所以,人文性是语文教学必须遵从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语文习作教学的灵魂。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领域的功利性也开始渐渐彰显出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过于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略了其人文性,是当前语文习作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带有人文色彩的教育呢?

一、人文教育的概念

带有人文色彩的教育应该是把受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放在教育的首位,而不是把教育者的功利需求放在首位。中小学教育就是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关注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需要什么。

二、人文教育的特征

带有人文色彩的中小学教育关注受教育对象的个体需求,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所以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就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与教育方法。不要用重点初中、高分数、成绩好这类单一教育价值追求来评价所有的学生,重视功利的共性教育目标,忽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必然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带有人文色彩的中小学教育注重受教育对象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潜藏在孩子们体内的巨大能量,这种能量是社会发展与进步所需要的东西。把潜藏在学生内部的创新能量激发出来,就需要在习作课堂上开展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孩子们提供机会,让孩子们的创新天性得以释放,得以发挥。那么,如何才能成功地将人文思想渗透到中小学习作教学中呢?

三、中小学习作教学中人文思想渗透的策略

1.利用课前零散时间将人文思想与习作教学相融合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准备时间是语文课堂的延伸,这一时间如果利用好了,就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利用课前时间来进行德育,不仅可以成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怀,在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课前阶段,我通过安排学生进行格言抄写、课前5分钟讲话等,成功利用了课前的零散时间,不仅成功实现了人文思想渗透的目标,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作积累的习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进行了学习小组的划分,每一个小组负责一天。小组内部成员通过积极合作来完成每天的格言抄写与课前讲话任务,有负责搜集格言的,有负责抄写的,有负责对格言的寓意进行讲解的。在每天的语文课堂之前,学生井然有序,按照老师的安排来展开活动。同时,每一周我们还会评选优秀小组,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大提升了活动的质量。对于学生抄写的格言与讲话内容,我都利用数码相机录下来,每周整理一次。同时,我还要求学生对本周的课前活动内容进行总结与反思。以“对你最有激励作用的一条格言是什么?”“哪个同学的讲话对你影响最深?”等问题作为引导,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整理与总结。对于那些写得深刻、有思想的周记,我也会利用手机或者是数码相机拍摄下来,存入电脑,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进行保存。经过一年的课前人文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现在已经养成了良好的格言整理与解读习惯,无论是语言表达水平还是作文水平,都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在取得良好的德育成果的同时,也成功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与技能的提升。

2.通过阅读来渗透人文思想

阅读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活动,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作品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提高写作能力。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必须由教师加以引导,为学生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这是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读物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关注所推荐作品的思想性与人文性。同时,阅读不仅仅是一个读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谈阅读感想,让学生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多种形式,将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在学生表达思想的阶段,教师可以密切注意学生的关注点是什么,通过积极引领的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中增强自我人文思想提升的意识。这种引领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在习作课上进行人文渗透

相较于课文教学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创造性与创新性。因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个人思想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可以成功地将人文思想渗入语文课堂,让中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人文思想的光辉。比如,教师可以在作文课上以“如何面对挫折”为主题,通过让学生撰写文章,师生共同对作文进行点评,对作文的主题思想进行深化,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领,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升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勇气与信心。可以以“祖国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增强学生对中国历史的认知,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对于每一个人文主题的深化都可以从多角度与多方面来展开,在教学中教师没必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限制得太过狭窄,可以让学生站在多个视角来思考问题,既能提升学生作文的思想性,也能成功地将人文思想贯彻其中。

综上所述,将人文思想渗入中小学习作教学之中,需要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将人文思想渗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课前时间、习作课、阅读课等多种形式,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大大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从而起到人文思想贯彻与写作教学目标实现的双重收获。因此,将人文思想渗入中小学习作教学之中,既是一种教学意识与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教学意识与教学理念,是指引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的思想前提,而教学技巧与教学艺术则为教学意识与教学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提供了具体的方式方法,两者是密切融合在一起的。相信只要每一个中小学语文教师都坚持这一理念,就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成功把握这一教学艺术,为学生语文素养与人文能力的提升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洋君.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的四种方法: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0(04).

[2]张丽伟.在语文本色回归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4(07).

[3]顾春燕.激发学生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新课程:中小学版,2010(01).

[4]张南希.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刘韵.中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6]陈敏.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习作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1.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3篇

学校教育是我们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活动。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

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这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善,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能偏离“培养人”的基点,使听说读写训练作用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发展。比如:识字教学,就会既完成一定的识字量,又注重识字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就不会忽视“四会”(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义、学会使用)的要求。阅读教学,就会既注意字、词、句、段的基本功训练,又注意篇的整体内化吸收;既注意语言完整性、准确性、形象性、条理性等方面的培养,又注意晓以规律、渗透学法,就不会忽视听话、说话、朗读、复述、背诵方面的教学。作文教学,就会把作文过程视为一种有规律的认识过程,体现出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就不会再让学生背记范文,考试时按照题目“一文多变”了。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转变陈旧教育观念,转变观念,确立多元化教学

1.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1.1 语文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1.2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语文课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源于语文学习。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如何,常常是素质水平的体现。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从小学启蒙到高中三年级,语文科贯彻始终,课时最多,位置突出。就学科性质和教学目的来看,对落实素质教育有着“独当其任的责任”和“分内的责任”。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是语文课素质教育的核心。语文又是工具,其它学科的学习,表达和交流都离不开这个工具。怎样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叶老说得好:“听说读写宜并重”。即是让学生具有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和良好的语文习惯。培养语文能力,当然是指学生具有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良好习惯,是指学生在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时的读、写、听、说的习惯。如普通话的习惯,字体工整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珍惜时间、提高学习效率的习惯等等。这些习惯养成了,语文科的素质教育也就实现了。

既然听、说、写都要靠语言,那么,中国语言要塑造“中国心”,就是说,要具有中国人的灵魂。比如:中华民族崇德重义的风尚,要强务实的人生态度,见贤思齐的理想人格,尽忠报国的爱国精神,礼仪之邦的伦理原则等,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在学国语言中,理应接受、培养和发扬光大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具有两个文明素质的中国人。

1.3 语文教育是提高素质教育的一项奠基工程。

1.3.1 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1.3.2 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1.3.3 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2.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2.1 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2.1.1 体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1.2 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2.1.2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2.2 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2.3 实行开放性小学语文教学明显的特征。

2.3.1 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3.2 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①语文的课堂教学;②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③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④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2.3.3 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2.4 减轻课内外作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2.5 要探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2.5.1 研究评价的方法。开放性语文教学评价学生的语文素质水平,采取多渠道、多角度的评价积分办法,综合地全面考查。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3)小组评议,先要讨论评价标准,端正态度,然后依据标准实事求地评价小组中间每个同学的语文成绩。

(4)听取反映,主要听取科任老师及班干部的反映,从语文应用的另一个角度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

(5)语文考试,实行开卷与闭卷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与阶段性总结性考查结合。

2.5.2 考试要突出基本素质。

小学语文学科渗透德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德育教育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辩证统一的学科。为了使单纯的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转化成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知识,教师除了要有灵活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之外,还应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预设一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情境,全面培养小学生的德育知识与才能。

一、在导入新课中开启德育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颇有一番道理,它告诉了我们应把好教学第一关。对此,我们不妨大肆渲染“开门红”的课堂教学艺术,使德育知识渗透“精而细”,恰到好处。因此,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通过导语感染和教育学生。如:在《颐和园》一文教学中,不妨先出示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并提问:“为什么中外游客都喜欢到园内看一看,走一走呢?”这样的导语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们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与自豪,从而培养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二、在探究新知中渗透德育

(1)在朗读中渗透德育。

语文课程强调“以读为本”。学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受到德育教育,如:在《小伙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这时,安东走到玛莎跟前,什么也没说,把夹着黄油的面包掰成两半,把大一点儿的放到玛莎手里,说:‘赶快吃吧。’” 教师在教学这里时,应引导学生多读,且精读,把它读得恰如其分,真实感人,从而才能让学生了解安东那种舍己为人,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2)在分析人物形象中渗透德育。

为了让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在学生面前栩栩如生地站起来,并铭刻于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人物形象的具体分析,使学生既初步懂得描写人物方法,又受到人物崇高思想、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

(3)在重点词、句的讲解中渗透德育。

语文教学只有扎扎实实地抓住字、词、句的理解,才能清楚地阐明课文所体现的内在思想性,才能在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受到具体生动的思想教育。

(4)在欣赏插图,领悟图意中渗透德育

引导学生欣赏插图,领悟图意,有助于学生把课文较为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借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而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如教《赵州桥》一文,除了看赵州桥的插图外,再利用一幅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大桥挂图,二者比较,让学生知道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及好处。再配之教师对桥的历史、年代、形态结构部分的讲述,就能使学生对赵州桥的古朴、坚固、美观留下深刻的印象,感受到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劳动人民的伟大,产生了自豪之感。

三、在反馈训练中强化教育

课堂练习能巩固学生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形成学生能力。在反馈练习中我们可从抓住训练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苦功夫,巧功夫,恰到好处的渗透德育。如:在《好孩子》一文教学中,我在课堂巩固训练中实施了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分角色朗读课文,把学生带入情境,并让他们自编自演课本剧,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就在表演中得到了升华,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课堂练习中认识到了舍己为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好行为、好品质,知道自己应该学习京京做一个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的好孩子。

四、在总结回顾中延伸德育

语文教材中固有的思想教育,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依据。对此,我们应在全课总结、延伸学习内容的时刻,巧妙地渗透总结性的德育教育。如:在《一张珍贵的照片》一文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知道在困难时期深入农村,在让小花带路和桂花家做客的两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对农民的疾苦非常关心,从而引申教育孩子要学习,做一个性格温和,品质优秀的人。

五、在学生习作中诱导德育

新课程教学建议对写作提出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要说假话、空话、套话。这不仅是教作文,也是教做人,可见学生习作要融进学生生活,与学生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写作感知做人道理,学会做人。

去年元旦前夕,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元旦回家过节,一家人团聚吃饭时,你给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盛饭、夹菜,看看他们有什么表现,你当时有什么感受,然后写在日记本上。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今天是元旦节,妈妈为我们一家准备一顿丰盛的佳肴。开饭了,一家人围坐一团,我先给他们发餐具,然后给爸妈盛饭,把他们俩爱吃的菜夹到他们的碗里,这时妈妈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说:“新年有新事,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我的小皇帝懂得孝敬父母了。”……一向都由父母侍奉的我,听了心里美滋滋的,别提有多高兴。我想:妈妈为了供我上学,辛勤地工作,还要做那么多的家务活,以后我一定要好好的孝敬妈妈,帮妈妈做家务,减轻妈妈的负担。还有一位同学写道:……我给奶奶盛饭,爸爸却不高兴地说:“你自己盛给你自己吧,奶奶会自己盛饭,用不着你多此一举。”听了,我满脸的笑容消失了。心里想:难道我这样做错了吗?孝敬老人应从小事做起……。由此可见,习作可以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之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传统美德。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结合语文课文特点及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立足课堂教学来陶冶学生的情操,真正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为祖国培养更多更好的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才,祖国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 王文霞 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分析《中小学电教:下》2012年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