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个人档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我们都知道,黄色的牛皮纸档案袋里,装着大学毕业生的毕业登记表、高考相关档案、填报志愿表、实习鉴定表、以及学历证书、职称评定(报考)表及各种鉴定材料,记录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
然而,据了解到,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知道自己的档案有什么用处,也不知道应如何保管自己的个人档案,甚至有人把档案看做一种累赘。如今,好多大学毕业生忙着找工作,不顾档案、对档案转移重视不够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甚至有不少人认为,只要不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个人档案几乎就没有什么作用。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对档案不闻不问,因为就业多元化导致部分人档案意识淡薄。好多大学毕业后在公司做事情,不考公务员,不进事业单位,档案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不在公司做了就去做生意,要档案有什么用?甚至觉得档案是个很麻烦的东西,据了解,很多企业单位不要求调档案。在一家企业做人力资源管理的某某先生存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单位没有档案管理权,调档后要增加管理成本,于是不愿管理员工档案,“现在人才流动很频繁,企业也不愿意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和麻烦。如果个人档案对就业和薪酬等没有什么不利影响,求职者也就更不关心调档案之事了。由于大学生毕业后相当长时间里工作不稳定,加上许多用人单位不接收应届毕业生的人事档案,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档案持有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再者,随着社会就业方式、环境的日趋多元化,尤其是近年来非公经济比重的逐年提高,一些大学生不用档案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这在客观上也促生了档案意识淡薄最为根本的原因。”
可是,好多人都不存知道啊!个人档案是记录一个人的主要经历、政治面貌、品德作风等个人情况的文件材料,起着凭证、依据和参考的作用,在个人转正定级、职称申报、办理养老保险以及开具考研等相关证明时,都需要使用档案。而且,随着人事服务工作的发展,个人档案的作用会越来越重要。在此我作为一个档案工作者,想借此提醒一些还不够重视自己个人档案的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改革的变迁等。如果你没有个人档案,以后在申报职称、退休、办理养老保险等诸多方面都将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在六年的档案工作中,我亲眼目睹了很多在我馆查找个人档案的人,查着了,他们(她们)是多么的欣慰,查不着又是多么的失望和无奈。如今,随着进入私企和自谋职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如何妥善地处理自己的个人档案,也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根据有关规定,个人不能保管档案,如果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他们的档案就会被打回原籍所在地的人才服务部门。在存放期间,如果与人才服务部门签订协议,服务部门会对档案进行“维护”,替毕业生办理转正定级、代缴社保、评定职称等服务。档案没有经过正规托管机构的认定,工龄无论多少都会记为零。据介绍,当毕业生参加工作后,面对如转正定级、职称申报、人事调动、社保福利、工龄计算等问题,都离不开档案,那些因放弃或自揣个人档案而造成记录断档的人,在个人利益上可能就会蒙受损失。因为,档案是你的学历和其他经历和成绩的记录,他可以让一个企业或组织考察你的过去,进一步了解你的能力,以在动作中合理利用你,让你充分发挥啊。档案是一个人的历史记录,要到新的单位工作应转出,里面有你的表现和工资晋升情况及身体、家庭情况等。现在有的企业没有档案也可以工作,但正式的单位需要人还是要观察档案的,它是了解人的一个重要渠道,因此还是极其重要的。就目前的现实看,档案对新人(尤其是对当代大学生档案)有着太多的参考价值。如:招聘用人时要看你的硬件、学历、职称、技能、经验等,如果你是老职工,情况就不一样了,除了以上说的以外,在你退休后计算你的养老金就不能没有档案了。所以,档案在目前的情况下看,对你退休审核时是绝对有用的,需要在档案审核中找到你相关工作的原始依据。因此,我们每个人应该从学生时代起就要安排和保管自己的个人档案,若干年后,谁能说档案不重要呢!因为它毕竟是你人生的历史依据.一般采用的方式是将档案转入当地人才交流中心委托保管,另外一个方法,可以同原单位协商,交纳档案保管费用,委托管理,但你手上一定要有相关委托管理的依据,否则,多年过后,如果原单位换了些新手,这些新手如果不重视档案的收集管理,那你的档案就有可能被当做垃圾处理了。
总之,档案是你个人的,是属于你工作的原始依据,若你的“个人档案”还没有处理妥当的话,那你最好将自己的档案当成个事儿吧!这对你将来肯定会有很多好处的。
我国高校应当对作为个人档案信息生产者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通过培养他们在信息管理和利用中所应具备的素质来引导他们维护信息安全。高校宜分层次地进行教育规划,以体现不同的安全要素在具体要求与重要性上的差异;进而分阶段地实施规划,以应对大学不同阶段里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不同风险。我国应当将开展教育工作、完善高校信息管理组织建设、规制云数据平台营运者与利用者的行为加以有机结合。
关键词:
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云计算;信息安全;高校信息素养教育
一、云计算下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安全维护的意义
(一)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的诠释
在网络与大数据时代,随着云计算(cloudcomputing)技术被逐渐推广运用,与档案有关的云数据服务平台的运营者时常从高校内的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处获取到海量的大学生个人信息,进而将信息加以管理,由此形成个人档案信息。按照欧盟数据保护工作组的《关于公共部门信息和私人数据保护的意见》以及美国国家档案馆(NARA)的相关文件的界定,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personalarchiveinformation)通常包括他们的个人情况(如姓名、家庭状况)以及在校表现情况(如学习成绩、奖惩情况、诚信记录)等。[1]
(二)信息安全的意义及云计算下的安全风险
信息安全的维护是个人档案信息管理与利用活动所应当遵循的重要准则。一般地,信息安全包括如下要素:一是完整性与真实性(Integrity);二是保密性(Confidentiality);三是可用性(Availability)。个人档案信息需要被作为个体(如大学生)与组织(如校外企业)的利用者所获取,以此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譬如大学生通过获取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来满足就业和升学等发展需求,又如企业通过获取信息来为大学生提供营利)。[2]然而云计算环境在提高了信息管理与利用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地增加了信息被篡改与披露的几率,由此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等安全属性被损害,前述问题已在实证资料得到了清晰的反映。[3]
二、国外安全维护经验的借鉴
美国、俄罗斯与欧盟的高校均培养学生在信息管理和利用当中所应具备的素质,其经验值得被我国高校借鉴。美国美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委员会为在校大学生制定了九条信息素养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标准就是信息技术的培养以及相关知识的获取;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等机构以及华盛顿大学与密苏里堪萨斯大学等高校依据前述标准,进一步制定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若干项执行标准与效果指标,其中最主要的一项即为,大学生能够熟练地获取与分析信息进而创造新信息。[4]近年来美国高校开始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道德,这体现在了该国档案工作者协会(SAA)制定的行业自律规范当中。[5]
(二)俄罗斯与欧盟
根据实施于2015年1月的《俄联邦关键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方案》,高校教育者应当首先对大学生进行信息道德与意识的培养,在此前提下才向大学生传授关于获取与利用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为贯彻这一方针,该国联邦政府在《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中,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培育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与信息道德;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互动和参与;第三阶段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理运用信息知识与技能来进行创新。[6]欧盟委员会数据保护工作组在于2014年修订的《数据保护指令》第一章中也做了类似要求。
(三)比较和取精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俄罗斯与欧盟都全面地规划了信息意识、道德、知识以及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工作。不同的是,美国多数高校偏重于满足可用性这一信息安全属性的要求,而俄罗斯与欧盟的高校则更注重满足信息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等要求。
三、以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来维护信息安全的基本思路
(一)首先促使大学生维护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在此前提下引导他们实现信息的可用性
在云计算环境下,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处于完整、真实与保密状态是它得以被有效获取与利用的前提。因为,按照科斯的解说,产权的清晰界定能够促进人们对个人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大学生应当是该信息的产权的最终享有者;[7](p140)另一方面,个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体现着大学生的尊严与自由等基本人格价值。
(二)通过层次化的教育规划,体现信息安全各要素的重要性差异
大学生通过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得以维护信息的真实性与保密性;同时大学生通过接受信息道德教育,自觉避免对他人信息真实性与保密性的破坏。由此我国宜重点借鉴前述欧盟与俄罗斯经验,将对大学生信息安全意识与信息素养的培育置于基础与首要地位。
(三)分阶段地实施规划,以应对在大学不同阶段里信息安全所面临的不同风险
高校需要分阶段地帮助大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按照美国教育学家A.S.Pardard阐发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理论,大学生刚入学时就需要了解相关个人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如信息的内涵、特征、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各安全要素的具体要求),这些知识的获取不太可能危及大学生个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等安全属性;[8]但是大学生往往需要在高年级才能深度学习有关知识并提升能力。由于这些活动难免会影响到信息真实性、完整性与保密性的维护,信息学家称之为“增值利用”。[9](p288-311)
四、基本思路下的具体安全维护措施
(一)为维护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对大学生开展以信息安全意识与信息道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素养教育。
为满足个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与保密性等安全要素的要求,高校需要开展以下方面的基础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第一,培育大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第二,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第三,向大学生传授有关个人档案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
(二)为满足信息的可用性要求,向大学生传授信息知识并帮助其提升相关能力。
高校有必要向大学生传授如下知识:第一,信息管理与利用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第二,大学生获得他人个人档案信息的合法途径以及在利用信息时中所享有的权利。大学生需要了解自己在利用他人信息时,应当如何处理自己作为利用者所享有的权利与本人的初始权利之间的潜在冲突;[7](p115)第三,信息管理与利用的具体手段。
五、结语
在数字与网络时代,个人档案信息安全的充分维护不能仅仅依靠对作为信息本人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管理学与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档案管理者与立法者还需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设定管理和利用者在收集、归档、传输和分析信息中应当遵循的制度规范,从而督促他们改变自身片面追求管理和利用效率而损害信息安全要素的不良偏好。在信息安全维护中,制度与信息素养教育是功能互补、相辅相成的。而对于如何协调发挥二者的作用,则尚需进一步探讨。
作者:李仪 秦祖伟 祝顺欣 单位:重庆三峡学院东南大学
参考文献:
[1]齐爱民.数据权、数据的确立与大数据保护的基本原则[J].苏州大学学报,2015,(1).
[2]王世伟.论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网络空间安全[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2).
[3]罗军,李灵风.公民档案利用权利发展历程研究[J].档案与建设,2014,(11).
[4]杜玉霞.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与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5]李仪,张娟.个人档案信息共享的规制措施研究[J].档案管理,2015(3).
[6]肖秋会.俄罗斯信息法研究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6).
[7][德]柯武刚,史曼飞著,韩朝华译.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甘阳.通识教育:美国与中国[J].复旦教育论坛,2007,(5).
【关键词】人事档案;知情权;开放
一直以来,人事档案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很多人从来都没有机会查看到自己的人事档案,至于档案中的材料及保存管理情况更是一无所知。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法治意识的增强,因为人事档案管理问题而引发的纠纷也逐渐增多。人事档案到底能否对个人开放?本人到底有没有对自己人事档案的知情权?相关争论一直没有停过。
一、人事档案的定义
人事档案是组织人事等有关部门,按照党的干部政策,在培养、选拔和任用干部等工作中,形成的记载干部个人经历、政治思想、品德作风、业务能力、工作表现、工作实绩等内容的文件材料,是历史地、全面地考察了解和正确选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事档案管理现状
被制度锁在笼子里的人事档案。很多人问:我自己为什么不能查阅自己的人事档案?根据《干部档案工作条例》第七章中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正因如此,一直以来,人事档案在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的“保护”下渐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逐渐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对于很多普通人可能从一参加工作自始至终在一个单位工作直至退休,而他的人事档案在档案室也就这样静静地躺了几十年。除了档案管理人员不定期的对档案进行收集和整理之外,几乎没有人能接触到他们,以致很多人甚至已经淡忘了自己还有人事档案的存在。
三、人事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接受个人监督,保证人事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客观性。目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管,主体是上级组织部门和本单位主管负责人,而且他们的监管方式主要以业务指导为主,档案监管为辅。因此,管理人员可以轻易地对档案进行修改和整理,管理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而引入本人参与人事档案的监管,一方面可以做到对档案进行针对性地监管,另一方面对档案管理人员也起到了有效的监督作用,从而保证人事档案的严肃性、真实性和客观性。
(二)有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现如今的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不利于人事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很多人在填写履历或者加入党团时间的时候,由于时间久远想查看下原始材料。但由于受到不允许个人翻阅查看档案管理规定,很多人只能凭借模糊记忆填写,而所填写的材料恰恰将来也要存入个人人事档案,这样就造成了档案记载时间前后不一致的问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变成了简单的材料收集,失去了它的参考和利用价值。而自2014年至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部门进行的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其中一项就是对记载前后不一致的情况进行调查核实。通过审核发现,有大部分是因为记不清楚而造成的填写前后不一致。因此,人事档案信息对个人的开放有利于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也可以达到档案利用的最大化。
(三)有效避免大量死档、弃档的出现。一方面由于管档部门和单位对人事档案的过度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对档案中的情况不够了解,人事档案渐渐成为了“鸡肋”,从而出现了大量的死档和弃档,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和管档难度。因此,人事档案对个人适度的开放,可以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增进个人对人事档案的了解,有效解决大量死档和弃档的出现。
四、档案信息对个人开放的支持
(一)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为了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人事档案对个人提供开放服务的途径必须采用电子信息化的方式,即将档案内容数字化和信息化,使个人在查询个人档案相关信息,了解保管情况时不用直接接触档案原件即可完成。这样,即保护了档案原件,又达到了利用和参考的目的。
(二)对档案管理工作的资金支持。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对个人开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而有力的资金支持则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保障。主要包括电脑、影像采集设备、管理软件、人员培训、后期维护等产生的费用。这就需要档案单位负责人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档案对个人开放工作的日常管理。根据工作实际情况,对档案管理人员操作流程、个人查阅范围、审批流程、查阅登记制度等方面建立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是档案对个人开放的制度保证。原本被重重保护起来的人事档案对个人开放,无论对于档案管理者还是个人无疑都是一个新课题和新生事物,在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问题。制度和流程制定的过于严格和教条则达不到理想效果,过于简单则不利于人事档案的保护。因此,制度和流程是否科学全面,决定了对个人开放工作的实效。
一、档案管理模式改革
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国的人事档案管理从信息化入手,引入计算机为载体的信息化管理机制,有效促进了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档案管理的发展。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利用信息化带动策略,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档案所有者将居民身份证作为人事档案管理系统的检索号码,由个人自愿选择契约委托关系的对象,将银行、保险相关部门的个人信息资料纳入其中,利用计算机在管理内部实现对各种数据资料的整理、更新和保存,建立以学业、业绩和信用为主要内容的人事档案,这是在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基本信息资料,是个人一生相对完整的公开记录。建立以档案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坚持“集中统一,分级管理”的工作原则,由各级档案馆对人事档案进行信息化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通用的和标准的信息库,努力使人的管理从过去的单位管理向社会化管理迈进,使用人单位和各部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查到任何人的档案记录。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实施已有十年之久,作为近期全国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具体规划,势必为整个档案管理事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二、档案管理模式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档案管理的发展。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可以避免重复建档、伪造档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它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使得档案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增强抵御风险和解决意外事件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档案管理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同时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合理地处理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实现国家和社会对个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监督以及后者对国家的负责,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二)有利于各部门进行人事制度的改革。国家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求用人制度的“聘用制”代替“终身制”,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人才的频繁流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各个单位的聘用和解聘都不涉及档案的转递,只需通过网络将个人的基本信息下载下来作为参考,根据相对直观和全面的信息图表对人员作出客观的评价从而进行科学决策,避免选聘工作中的种种不便。档案信息化管理支持各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选拔和管理,更好地实现“聘用制”的用人制度。另外,员工工作期间的表现同样可以用数据的形式记录到电子档案中,不断丰富和健全档案资料,在加强对聘用人员监督的同时使工作人员有更好的表现。
(三)有利于对纸质档案的保护。人事档案作为最基本、最客观的个人信息资料,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人事档案资料的利用率也是很高的。据统计,平均每份档案资料每年要翻阅2~3次,遇到人事争议的时候翻阅的次数更多。但是纸质档案经过反复拆装、触摸往往会出现字迹模糊、纸张折损、老旧和丢失的情况,这对于档案的保存和管理是不利的。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人员的各种信息从纸质版的档案中复制到电脑里,随时查看,避免了工作人员与原始资料的过多触碰,可以保证纸质档案的完好。
(四)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要求管理人员对纸质档案进行收集、整理、编码、管理和保存。工作量大,效率不高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同时档案管理人员还要承担档案破损、丢失的风险,破坏了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实现了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实时化和网络化。只需将个人信息录入就可进行多次利用。个人使用身份证号码登录,进行信息的增减和改动,实现档案信息的及时改动和准确性,大大缩短了查找档案的时间,为管理人员节省了大量的精力,提高其工作效率。
(五)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信息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是新时期新阶段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的新要求。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将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为管理人员的进修和学习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在闲散的时间或者在档案部门专门安排的管理培训中,管理人员进一步学习有关档案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总结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同行进行业务探讨进而不断开拓创新,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
(六)为个人提供便利。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个人档案的管理和保存提供了一个服务的平台,保障了每一位公民对自己档案的基本权利。无论是个人的应聘、岗位调动还是离职,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公平公正地评价每一个个体提供了依据。另外,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更好地将我国人口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增强国家竞争力。
三、结语
论文摘要:在我国社会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人才的流动已经成为一种客观的事实,,但是在传统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中总是存在着主观随意性强、容易弄虚作假、以及多头管理混乱等弊端,使得档案制度改革难以实施。本文主要从人事档案管理制度改革出发,从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意见和建议。
档案是知识的宝库与历史的见证,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形成的宝贵历史材料,记录社会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对了解历史、查考现实、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政策规划、教人育人,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一个单位在制定各项改革方案、描绘未来发展蓝图时,都要参考档案资料;又如学校、单位、企业,通过档案编写史料、举办展览、电教宣传等方式来教育人、感染人,增加职工的责任感、荣誉感、归属感等等。
一、传统人事档案管理中的弊端
(一)主观随意性强
传统人事档案中有“任何个人不得查阅或借用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档案”的规定。这一规定源自干部人事档案制度,并应用到其他人事档案规定中。对当事人保密的目的一般认为是安全的需要以及方便组织管理,但正是这种高度保密性反而降低了人事档案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信息垄断而使“组织意见”主观随意性增强。
(二)弄虚作假,以档谋私
在传统管理方式控制下,“以档谋私”现象屡屡出现。欲从行政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跳槽的人受到单位扣留档案不放人的“人质档案”现象并不鲜见。部分“弃档族”在进入需要人事档案的单位就业办理调转、报考公务员、考研等时候,也徒叹“档到用时方恨无”。现实中有个别人通过在档案中伪造干部履历、入党材料和专业证书,靠弄虚作假,平步青云走较高级领导岗位;也有单位个别领导通过档案打击报复,给职工带来极大的伤害。不同形式的虚假档案,“以档谋私”现象的屡屡出现,使档案制度的严肃性、准确性、惟一性屡受挑战。由于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新的人事档案管理方式尚未建立完善,当前的档案管理工作出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呈现“弃档族”
过去个人只能对人事档案所决定的命运无条件接受,而在现在这一转轨时期,大量新阶层与流动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它的影响。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为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为管理保存的三四百万份人事档案中,至少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作为60多万“弃档族”中很多人是“漂”到大城市就业,档案现在对他们来讲没有什么用;有人甚至长期拖欠人才流动服务中心档案托管费,且未作补交的打算。调查显示:有68%的被访者认为档案在他们求职及职业发展中不重要或作用不大,而且越是年轻人和非党员,越是不重视档案。对于流动人员而言,调整档案工资、进行职称评审、提供合同鉴证、办理社会保险和出国政审等人事项目实际上也并不需要。流动人员并不在国有单位,按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给他们定级、晋资可谓是画蛇添足。
(四)在非公企业,不关心员工人事档案
与部分人自动抛弃档案相应的是许多非公企业在招聘员工时也并不关心人事档案。企业经理通常是采取“合格不合格干了就知道”的方式评价聘用员工。某咨询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关心员工人事档案的企业占了调查总数的80%。在政府机关或国有企事业单位,情况就不一样了,人事档案在提干过程中“还是相当重要的。”如今,企业必须在市场上寻找最优秀的人才,以应对激烈的竞争。但现有的人事档案,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正确判断某个人的真实才能和准确的客观背景,有些甚至提供了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的结论。因此,它已越来越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三是对人事档案处于越来越忽略的状态。目前,众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越来越多地转向去做人才的背景调查,而对人事档案基本上都处于越来越忽略的状态。用人单位在忽略旧的人事档案的同时,却又发现或多或少需要建立每个人员的新“人事档案”,只不过这份“人事档案”现在有着更多不同的形式:有的企业是建立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之中,有的企业干脆自己建立在人才中心保管的人事档案之外的“第二人事档案”;然而这些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状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种所有制市场参与者的大量涌现,具有社会公信力的集人才信息与信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又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现行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乃“弃之可惜”。
(五)人事档案管理改革难以推进的原因
人事档案虽小,但关系到千百万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人事制度改革进程的进一步深入,关系到依法治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由于传统体制下人事档案管理牵涉到组织、人事、劳动、档案等多个主管部门,档案的功能则延伸到民政、公安、教育等其他有关部门,特别是由于档案收费管理为政府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职业介绍机构带来巨大收益,致使目前人事档案制度改革举步维艰,大大落后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进程。
二、对新型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设想
(一)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性质
在组织人事部门成立人才交流机构之前,干部人事档案一直是由组织人事部门集中统一管理的,在性质上属于公共服务,而且带有很强的政治性。出于深化机构改革和机关转变职能的需要,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部门在成立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后,把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这类比较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委托或授权给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但这并未改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性质。所以应当进一步明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的性质,维护人事档案的真实性、严肃性,完善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二)建立人事档案管理相互分离的管理制度
从长远看,我国的人事档案制度改革必须明确所有社会组织都具有建立和保管本单位人事档案的权利和责任,不管公共部门或三资、民营企业都应在法律规定的制度和原则下享有人事档案的管理权。为保障流动人员权益和各单位的专有知识信息,非公单位的人事档案应以单位为中心建立,主要用于企业日常管理,不得作为个人身份证明随个人在不同单位之间调动。个人到新的单位供职服务,则新的服务单位应重新为其建立档案。个人离职后原单位应在若干年内保留其人事档案。
个人求职或服务的新单位欲了解查阅其原单位的人事档案由本人书面授权,原单位应无偿提供。非经个人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扣留、公开、披露个人档案信息。
(三)发挥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服务作用
档案管理绝不仅仅是单纯保管,而是有一系列服务内容。比如《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第七条明确:“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应认真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转递等管理工作,认真做好与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有关的流动人员身份认定、档案工资记载、出国(出境)政审工作,经授权做好相关的职称资格考评、合同鉴证、社会保险等社会化服务工作。”为了适应服务人事工作的需要,《规定》还要求“做好流动人员档案材料的收集工作,不断充实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内容。”这些服务内容是今后人事档案管理的很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档案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执行“收支两条线”
为了保证规定落到实处,应当收取少量服务费,必须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批准的标准,并接受群众监督。但是要坚决执行“收支两条线”,收取的服务费要如数上缴政府财政部门,不得私自截留。“收支两条线”是对行政事业费的管理措施,对企业则无法执行,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企业是不能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因为那样一来,实际就把这项公共服务变成了企业行为。
总之,只有以“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来进行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的合理改革,才能使人事档案成为一个透明、适度开放的个人社会公信平台,才能充分保障人事档案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得到保障,才能解除就业者的后顾之忧,让人们安居乐业,使现有制度的既得利益者在公共平台上实现共赢,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胡伟.浅谈人事档案的特点和作用[J].科技,2004,(10).
[2]孙鹏.人事档案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