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优秀写景作文

优秀写景作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优秀写景作文

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第1篇

炎炎夏日,太阳无情地炙烤着快要燃烧起来的大地。蝉无法忍受这般煎熬,无力地爬在树上,不厌其烦地抱怨“知了知了”,大黄狗懒洋洋的躺在树阴下,伸出舌头呼煽着。天很热!但正因为这个灼热的太阳,才有了一望无垠的滚滚的金黄色的麦浪,麦浪一浪比一浪黄就预示着人们该忙了。打谷场上,汗水和劳动换来的一堆一堆金黄色的麦垛子。然而,从人们喜悦的眼神中可知今年的丰收。

夏季的雨,从来都是说下就下,而且伴随着闪电,打雷,一并到来,没有半犹豫可言。雨下得急,正在打谷场上忙碌的人们,却镇定自若,因为他们已经“身经百战”了,懂得应对。

六月间,杏子熟了,一股股杏子的清香味,激起了人们的食欲,诱人的黄澄澄的圆形果实,吃起来酸甜可口。

不知不觉,天渐渐变凉了,冬天悄悄潜入人们的生活。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这时去摘果实正是时候,有桔子、柿子、枣……因为我家乡有柿子。所以,我就在这儿怀旧一下啦!我教大家做柿饼:取适量的面粉,依个人口味添加柿子肉,柿子肉多甜味就重,否则味淡。依个人爱还可加鸡蛋,搅拌均匀。烤、烙、炸、煎,都可以。吃起来香酥可口,大家不妨可以试试。

最后,就说说银装素裹的冬天。

早晨,打开门,一股寒气直逼人心里,让人不禁打个哆嗦,赶紧搓搓手,哈哈气。门外,雪花大片片的落下来,悄无声息。树上、房顶上、地面、田野里都盖了一层被子,在这寂静的早晨,偶尔会听见有人走路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

中午,温度上升了,雪慢慢地融化了,小孩们一个个手里捧着热气腾腾的烤红薯,在雪地里嬉闹着,堆雪人、滚雪球、打雪仗……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一点点地下降,雪又开始变成冰,跟早上一个样子了。人们也就都回屋里了,坐在自家的炕上,看电视、吃红薯、聊聊天,那不是一般的惬意啊!

这就是家乡的四季。家乡的四季,永远都是这样变幻多姿,让人捉摸不透来年将会是什么样子。春夏秋冬这四个姑娘带给人们无穷无尽的欢乐!

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第2篇

语文教师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阅读教学中,限于条件,教师对学生的观察积累往往不够重视,学生对作文常常是无话可说,作文时无所适从,久而久之,学生对作文兴趣索然,害怕作文。有的学生为应付作文,就会随意编造。我在作文教学中就碰到一位学生在写自己的父亲时这样写:在一个寒冷的早晨,只见父亲正在把猪圈的粪用锄头刨出来,准备挑到地里去。父亲的手都冻裂了,鲜血直流,殷红的鲜血顺着锄把一直流到地上,把地上都染红了一大片,自己被父亲的行为所感动,流下了泪水。我问这位学生,父亲为什么不包扎?猪圈离家很近,父亲不知道到家里取创可贴之类的药物?学生回答说这件事是自己编的,根本没有观察父亲的劳动,自己这样写是为了让作文“感动人”。缺少观察,类似这样的编造,在学生作文中经常可以见到。

名师们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十分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李吉林老师为了给学生提供写话、习作的题材,这了让学生认识周围世界,一个人常常骑车在乡间的小路上、小河旁、花丛中寻觅典型的场景。为了让学生写好教材上规定的写景作文,找到理想的看日出的观察点,李老师半夜里跑出去看日出。在精心选择的情境中,学生兴致勃勃,多种感官同时运作,非常容易地将眼前的物、色、声、形这些浸染情感的表象与相应的词语沟通,写作不再是一种难事。

由此可见,观察是发现写作素材极为有效的一步,观察力是写作能力的最基础的因素。如果缺少对现实生活细致地观察,单靠虚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来的,想“感动人”,也是做不到的。

“随处留心皆学问”,说的就是要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的目的是透过现象认识对象的本质。观察是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门户。人的大脑所获取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渠道输入的。“观察是智慧的最主要的能源。”要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一、认识观察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重要的一条就是从理论上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基本知识,以便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水平提高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观察就是通过各种感受器官的直接感知,广泛伸展到各个领域中去,捕捉事物的特征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了解大千世界,积累感性材料,提炼写作素材。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写作的基础知识,在作文指导时,先引导学生审题立意,接着把观察的基本知识逐条逐句讲给学生听。以写景作文为例,教给学生写景作文所描绘的景物,都必须完全真实,要求形象逼真,绘影绘形,绘声绘色,绘静绘动,富于联想。但又不是照像式的实录,而是通过作者独特的观察,发现不同的美的所在,并能融入自己的感情,达到情景交融,既真实自然,又富于感情;既迷人以景,又动人以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思想的启迪。

学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知识,提高了思想认识水平,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广泛而深入地去观察、去分析、去体验,才有可能写出好文章来。

二、掌握方法

培养观察力,学生不但要勤于观察,而且要善于观察。要讲究观察的方法,以提高效益。

观察的方法可以由此及彼,在观察此人、此事、此物、此景时,联系彼人、彼事、彼物、彼景,来丰富观察的内容,扩展生活的画面;点面结合法,把重点观察和全面观察结合起来,使观察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捕捉细节法,抓住某个细节,深入观察,以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洞察力。以写景作文为例,观察的顺序就有多种,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由远及景,先中间后两边,先整体后局部等。可见,观察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不管采用哪一种形式,都离不开具体景物的寄托,它必须借助具体的景物。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懂得它,又要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描写一处景物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观察较复杂的景物时,可以同时采用几种观察方法,至于具体采用何种观察方法,要根据景物的特征及表现的中心的需要来确定,要有区别的选择。

三、阅读比较

大量的阅读优秀文章,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把自己的习作与优秀的文章进行比较,可以使学生了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修改自己的文章。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作前根据本次作文的目的和要求,阅读一些有针对性的课内外文章。通过阅读使学生从中吸取丰富的写作营养,为进入写作积累材料。鼓励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好方法和好句子充实和完善到自己的文章中。这当然不是要学生抄袭,而是根据写作的需要加以消化吸收,灵活运用。让学生领悟这些优秀文章是怎样布局谋篇的,在写景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感情的,明确这些优秀文章有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和借鉴。这种读是为了写,以阅读促进写作,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学生把自己观察后形成的文章与优秀的文章进行比较,与同班其他同学的作文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对相同的人、事、物、景的观察,为什么自己的作文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存在不足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加以修改?让学质疑讨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鉴赏比较修改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善于积累

观察所得要形成文字,要做到善于积累。要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材料记录下来,经常写观察日记,平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即直接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记下来。学生会明白,写作材料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对于人们的眼睛,主要是缺少发现。让学生养成写观察日记的好习惯,不要让一些好材料在我们的眼皮底下溜掉。学生把自己见到的一切写进自己的日记里,以建立起自己作文的材料库,并不断增加新的材料。那些曾经感动过自己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材料,记录在我们的观察日记里,今后作文时,就会左右逢源。

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作文 ;教学;启迪;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90-01

古人在论述文章写法时,曾说“定体则无,大体须有”(金・王若虚《文辨》),又说“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清・章学诚《文理》)。这些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仍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正如水随容器赋形而本身却并无定形一样,文有法却无定法。也正因为这样,作文教学才愈显得困难重重。曾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学会的,不是教师教会的。此话看似有理,但未免失之偏颇,因为它有意贬低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若照此逻辑推演,作文指导就成了多余。

一、高中作文教学可从传授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

从根本上说,写作不是知识,而是一种能力。但从知识与能力相互作用的关系来看,知识是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的能力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而获得的,离开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践也已证明,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是作文能力发展的重大障碍。所以,高中作文教学也可从传授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入手。这些知识,即文章写法的共性,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大体”和“规矩方圆”,属于“可授受者”。诸如如何观察积累,如何审题立意,如何选材剪裁,如何布局谋篇,如何处理详略,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衔接照应,如何叙事记人,如何写景状物……等等,这是前人总结的经验,掌握了这些基本知识,作文时就敢于动笔实践,就像学会了裁剪知识,给你一块布料就敢下剪刀一样。高中生掌握一些写作知识,其好处就在于对写作思路和方法起到引导与规范的作用,即使开始时可能显得被动和生硬,也总比一味堵塞或任其泛滥要好得多。高中生一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记叙、议论、抒情等作文能力,根据能力对知识的掌握又起促进作用的原理,在高中阶段,学习和掌握一些比较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也具有现实的可能性。但是,众所周知,作文课又最忌上成纯理论色彩的知识课,那么这些写作知识的传授应通过怎样的途径来实现呢?

二、读写结合,是“授”与“受”之间的桥梁

作文知识是一种抽象,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去揣摩才能深入领会,然后还需尝试以领会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才有取得实效的可能,这就突出了 “读写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授”以学生的“受”为目的,“授”与“受”之间,是以千姿百态的各类文章为中介来达到理解的默契和情感的共振的。教师应尽量地发挥教材的潜在因素,让学生在阅读这些内容不同风格迥异的众多课文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写作方法的共性,形成知识体系。例如,情景交融是记叙文写作中常用的知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成功运用的典范。而为写景而写景又是高中生作文中的常见病之一,所以,《荷塘月色》的教学就不能对这一知识点视而不顾或泛泛而谈,而应结合具体的句段,切实指导学生领悟情境交融法运用时的四种具体形式:

①作者开篇伊始就任优美的文字营造了一种平静朦胧的氛围,他心烦难眠,想起荷塘,于是夜游荷塘,就直接抒发了自己心中的哀愁。然后来到荷塘,引出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这是由情引景。②作者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了月下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的基础上,第六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远及近,主要写了杨柳、远山、灯光、蝉声和蛙声,主要运用衬托,以动衬静等手法,描绘了一副朦胧淡雅的荷塘四周图。由此可见作者并非为写景而写景,绘景的确是为了烘托喜爱荷塘月色的感情。这是人景托情。③第四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朦胧、静谧的月下荷塘图,表面看起来没有一句是抒情的,但细细品味,却“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洋溢着喜爱之情,情景像水乳一样交融在一起。这是寓情于景。④第五自然段描绘了一幅朦胧柔和的荷塘月色图,主要描写了月光、雾气、荷叶和荷花,主要运用了比喻、虚实结合和动词的鲜活运用,再现了形象美、画面美、情调美。这是情景相生,通过以上有目的的引导分析,借助课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的感染,以及各种教学手段(如声情并茂的朗读)的强化渗透,学生对情景交融这一写作知识怎能不打到具体的理解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古语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知音。实践性是写作自身的一个重要特点,掌握写作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用写作理论来指导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而任何作家、教师都无法直接传导写作能力,只能传导一些知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完成把它转化为能力的任务。这“转化”的过程,就是运用知识进行长期的、反复的、刻苦的实践练习的过程。那么,在多种多样的具体练习形式(如命题、半命题、给材料作文以及仿写、扩写、缩写、续写、改写等)当中,有没有一种最基本最直接又最容易实现迁移的训练形式呢?

三、仿写,是读写结合桥梁上的首次车

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第4篇

虽然新课改要求学生处于教学主体地位,教师处于引导地位,但是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教师还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城镇学生接触的事物大多会通过网络及教师介绍,很多事物都需要教师详细讲解才能有所体会,农村学生则不同,他们有更多机会见识作文素材。比如,学生更能体会乡土地理、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虽然农村缺少城镇的花天锦地,缺少街道的车水马龙,但学生们可以自由观赏广袤自然,体会风吹麦浪的美丽场景。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生活味更浓,对人与人间的情感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再比如,农村生活注重对传统文化及传统习俗的继承,而善良、淳朴、热情、坦诚、率真的人性光辉在城镇中比较难找到。学生只要抓住这些特点展开作文练习,不仅能够在写作文时占据主体地位,还能够培养自己的优秀品质。写情,农村学生更有机会体会到与周围人的冷暖交际;写景,农村学生有更多机会体验大自然情怀,体验不同季节的明显变化。

二、乡土题材开发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注入了活力

农村学生生活在自由广阔的环境中,因此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生活中田野风光、简朴民居等都是很好的作文素材。因此,在实际写作中,教师不必刻意准备教学资源,只需让学生熟悉生活、体验生活即可。

1.乡土题材开发有助于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事物,结合平常事物特性,自然会写出不平常的作品。例如,在写景作文中,以农村建筑为例写作文。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农村建筑有众多特色,首先是屋顶,有羽翼式、平顶式、半斜坡式,不同形状屋顶有不同作用。其次是梁的构成存在多种形式,每种组成形式都有其独特功效。由此可见,即使仅仅以农村建筑为题材即可写出多篇文章,关键在于用心发现。

2.乡土生活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作文别样情感表达。众所周知,写作过程中最能表达感情的是自己对某件事物深有体会。举例来说,农家技艺并非看到的那样简单,学生通过自己实践后便能有深刻体会,写出的作文也更具情感,而非强硬拼凑出来般毫无生机。

3.乡土丰富语境有助于学生作文语言提升。农村中众多歇后语、俗语等都是丰富的写作素材,将这些素材有效运用就能使学生写作语言走向凝练与优美。

三、结语

优秀写景作文范文第5篇

——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多年的语文教学及自己的业余练笔让我深深地认识到:当前学生作文最突出的缺憾是缺乏生活气息,缺乏对生活的留心和观察,这一点在学生作文——写景的片段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写出的语句及用词,与实际景物表象相差很远。如在教学了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第四单元(关于自然景物描写和自然世界探索的文章)之后,适值深秋时节,我让学生写“深秋,清晨的校园”之景,并要求学生课外亲身观察。许多学生照搬课文《春》和《济南的冬天》中的词句,全然不顾是否与实际景物相吻合,有的写校园花坛里依然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有的写校园的松柏“越发的绿了,几乎把终年积蓄的绿全拿出来了”;有的竟把本是月白色的教学楼外观,写成是“红色的”;有的架空描写,写了校园中连一株也不存在的“梧桐树”;有的夸大其词,写深秋清晨的风“凛冽、刺骨”,并发出“呼呼”的响声;最为普遍的是学生无一例外的把树叶掉落的声音写为“哗——哗——”、把踩在落叶上的声音写为或“咯吱——咯吱——”或“咔嚓——咔嚓——”,很显然,学生缺少观察,“病根”是缺乏观察留心生活的意识,露出习作的“陈式化”和“教条化”倾向,几乎所有的同学将作文简单的视为照搬佳词丽句,还有抄袭所谓五花八门的“优秀作文”、“作文精华”,真是舍本求末,割裂了写作的清源活流——生活。当在作文讲评时,老师指出声音不贴切时,学生都露出不理解的声情。为此,趁巧是落叶的季节,我便布置了一个特殊的作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课余去树下踩满地的落叶,细心体会,写出踩时发出的声音,并写一个比喻句。

学生通过亲身体察,两个班约90位同学有的说不出像什么,反正不像以前虚想的“咯吱”或“咔嚓”;许多同学说像“哧啦——呲哧啦”或“刺啦——刺啦——”的声音;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打了几个很形象地比喻:“像油锅里炒菜的声音;像书页或纸张快速翻动时发出的声音;像鞭炮的捻子(导火索)点燃时发出的声响。”

通过这样的一个特殊作业,学生意识到以前自己描写的不真实、不准确,深深感到留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我还告诉同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有位哲人所言,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好的作文及写景要写出某种事物的独特性和我们自己对这一特性的独到感受,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即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悉心体察世间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