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冲击地压事故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路基工程;冲击压实;强夯;室内土工试验;原位测试

中图分类号TU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192-02

1处理方法介绍

1.1 冲击压实方法

冲击压路机的工作原理如下:冲击压路机运用拖车对三边形或者五边形的双轮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牵引,通过这种牵引产生出较为集中的冲击能量,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的实现压实路基的目的。除此之外,这种冲击压实的方法对传统的碾压方式进行了突破,当其一角立于地面之上,在向前碾压的过程当中,就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波,然后在连续冲击地面的作用之下,使得土体被碾压,且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冲击压路机主要有如下几种:25T3-25kJ 三边形压路机以及15T5-15kJ 五边形压路机。两种压路机应用于不同厚度的土层的冲击压实中,25T3-25kJ 三边形压路机主要针对原位碾压和层厚1米 以下填料碾压以及碾压质量的检验;15T5-15kJ 五边形压路机主要应用在层厚50到75厘米之间的填料碾压。

1.2 强夯压实方法

对于强夯压实来说,它又可以称作为动力固结,其运作原理主要如下:在夯锤自由落体的过程当中,能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转换,主要是由动能转化为冲击能。而强夯压实正是运用了这一点,使得非常大的冲击能作用于路基,产生出巨大的动应力和冲击波,从而导致地基土的裂缝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压缩。与此同时,在夯击点四周一定深度的范围内(通常在4m~10m的距离之内) 产生裂隙,并且有效地产生排水和排气通路,进而使得土中的水、气能够顺利的逸出。当土中的水、气逸出之后,土体就会发生一定程度上的固结,最终实现压实土体的目的,并对其强度进行有效的提高。一般情况下,强夯影响的深度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主要有如下几点:夯锤的质量、夯锤的落距、夯锤的锤底面积以及夯击的次数。

2 试验过程

我们将工程分为3个试验区,分别是原状土区、强夯区以及冲击碾压区,然后分别在3个试验区之上进行相应的试验场点现场布置,然后根据一定的步骤进行试验。

1)首先,需要进行3个试验,分别是静力触探试验、重型动力触探试验以及旁压试验。在试验时,需要对试验的深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控制,我们将其控制在10米。然而对于强夯和冲击压实处理区的探井深度来讲,需要对触探试验的结果进行充分的结合,并进行对触探试验的结果进行充分的结合,并进行有效的确定;

2)根据静力触探试验,并对参考动力触探试验的初步结果进行充分的结合与参考,以此来准确地确定荷载试验土层与探井的挖掘深度;

3)对不同尺寸载荷板现场载荷进行了试验;

4)对探井中采集土试样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室内土工试验。

3 试验结果分析

在对实体工程所在区原状土进行分析研究时,将其与物理力学指标的土工试验测试、地基土工程力学性质的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和现场载荷试验保持一定的同步。

首先,我们分别对3个试验区采取了取样,同时对其室内土工试验所测的干密度、压缩模量和湿陷系数随着深度改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然后根据结果绘制了相应的变化趋势图,主要如下:

图1 干密度与深度的关系

由图1可知,当地基经过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之后,其密度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图2 压缩模量与深度的关系

图3 湿陷系数与深度的关系

从图2中,我们可以发现:在地基经过冲击压实处理之后,其土体压缩模量出现了较大程度上的提高;而在经过强夯处理之后,其土体压缩模量同样有明显的提高,但当土层的深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具体为超过6m,压缩模量的增长开始放缓。

由图3可知,在经过冲击压实处理与强夯处理之后,土层的湿陷性都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降低,但两者的效果存在差异,强夯处理比冲击压实处理对于湿陷性降低的效果更为明显。

我们将冲击压实处理与强夯处理的结果与原地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在地基经过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之后,其干密度与压缩模量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其湿陷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分析物理力学指标在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前后的变化幅度和影响深度显示, 各项指标反映强夯和冲击压实效果的规律基本相近。除此之外,随着深度的变化,进行处理所取得的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差异。一般情况下,冲击压实在20m深度之内,进行处理能够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而对于强夯影响深度来说,它远远大于冲击压实的影响深度。因此,如果对比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对相同地层的影响效果,冲击压实的整体效果要低于强夯处理的效果。

4 结论

本文主要针对冲击压实与强夯加固对地基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与分析。首先,对冲击压实与强夯压实的处理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介绍。然后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某一工程作为实例,并结合工程特点进行了试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对试验过程按照步骤进行了阐述,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相应的关系图,并据图形进行冲击压实与强夯压实的处理的影响分析。得出结论:在地基经过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之后,其干密度与压缩模量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同时,其湿陷比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减小。一般情况下,冲击压实在20m深度之内,进行处理能够取得十分明显的效果。而对于强夯影响深度来说,它远远大于冲击压实的影响深度。因此,如果对冲击压实与强夯处理对相同地层的影响效果进行对比,冲击压实的整体效果要低于强夯处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第2篇

关键字:冲击地压;解危措施;效果检验;安全开采。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al mine rockburst phenomenon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put forward and make the prediction method and controlling measures of rockburst hazard for conditions

Keywords: rockburst; controlling measures; effect evaluation; safety mining.

中图分类号:TD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冲击地压的特征

冲击地压是采场周围煤岩体,在其力学平衡状态破坏时,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间释放而产生一种以突然、急剧、猛烈破坏为特征的动力现象。冲击地压是一种特殊的矿山压力显现。其显现强度特征一般为弱冲击、强冲击、弹射、矿震、岩爆、煤炮、冲击波、弹性振动等,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其发生突然剧烈,冲击波力量巨大,瞬间摧毁巷道、采煤工作面和设备,伤击人员。

煤矿冲击地压显现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

一、是矿井表现出明显的动力现象,在巷道的开拓掘进与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经常听到煤炮声;

二、是部分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差,巷道支架损坏、底鼓严重、两帮变形量增大,巷道维护困难。通过某煤矿的现场观测和矿压资料收集,对煤矿的矿山压力现象进行了总结,其特点如下:

1、突发性、偶然性。例如某矿九采区已开采完5个工作面,未发生过冲击地压事故,该次事故发生前现场也没发现应力变化的前兆信息,事故具有明显的突发性、偶然性。

2、瞬时性。破坏过程持续时间相当短暂,并产生了强烈震动,强大的冲击波造成了大量煤尘飞扬,发出振动和响声,巨大的能量在瞬时被释放。

3、巨大的破坏性。动力现象发生后损坏支架、破坏巷道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巷道顶底板、两帮移近量大,巷道破坏较严重。

4、有别于瓦斯突出。在动力现象发生后,通过现场进行瓦斯含量测量发现瓦斯含量没有明显增加,这就否定了煤与瓦斯突出的可能性。

2.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

冲击地压发生原因有内因、外因两种因素:内因包括煤层本身的物理属性、煤层原岩应力状态;外因包括采深、采动集中应力(主要为超前支承压力、煤柱集中应力等)、放炮诱发等。

(一)冲击地压发生的内因

1、煤层具有冲击倾向性

冲击地压的发生与煤岩体物理力学性质有直接关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对华丰煤矿4层煤冲击倾向性试验结果表明,华丰煤矿4层煤具有强烈冲击倾向性,其直接顶具有中等冲击倾向性。

2、砾岩活动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该煤矿4层煤上方基本顶为70余米厚的砂岩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周期性跨落;其上为40余米厚的红土层,随基本顶的跨落而弯曲下沉;再上部为500~800 m的巨厚砾岩层,砾岩层完整性较强,抗压及抗拉强度均较大,采后不易冒落下沉,导致砾岩层与红土层之间产生离层空间。随着采空面积的加大,巨厚砾岩层形成板状悬空岩梁,砾岩层原来的应力状态发生改变,从而增加了未采4层煤的应力水平。当板状砾岩层悬露面积达到一定程度后,开始缓慢下沉并周期性断裂跨落,砾岩层的断裂跨落对下部的煤岩体产生冲击载荷,从而加剧了4层煤工作面煤体的应力集中程度,导致4层煤工作面冲击危险增强,因此,巨厚砾岩层是发生冲击地压的主要力源。

(二)冲击地压发生外因

1、采深大应力高

该煤矿首次冲击地压发生在-538 m水平,垂深为668 m,即冲击地压发生临界深度为668m,开采大于该深度就有可能发生冲击地压。目前矿井最大开采深度为1230m, 4层煤工作面开采深度已达970m,已远远超过该深度。随着4层煤工作面采深的加大,自重应力已超过4层煤的抗压强度,较高的原岩应力易使煤体产生应力集中而破坏。

2、煤柱集中应力的影响

为满足煤层防火的要求,相邻采区之间和上下阶段之间留有采区和阶段隔离煤柱,现场实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4层煤柱应力集中峰值范围为7~12m,当煤柱尺寸>12 m后,在煤柱内部将产生叠加应力,从而为煤柱冲击提供了基础应力条件。

3、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和周期来压的影响

观测结果表明, 4层煤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集中范围为5~35m,应力集中系数为2. 5,但上方砾岩层的超前压力影响范围达120m。因此, 4层煤工作面采动集中应力对工作面影响较为明显。4层煤分层开采时上分层工作面周期来压强度最大达510 kn/m2,来压较为强烈。据不完全统计, 4层煤冲击地压83%发生在顶板来压期间,且对工作面超前压力影响范围破坏最为严重。

4、工作面推采速度的影响

回采工作面推采过大后,工作面煤体集中应力得不到及时释放,容易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工作面推采速度也是影响冲击地压发生的因素之一。

(5)放炮诱发

回采工作面放炮容易造成煤岩体能量释放,因此工作面放炮是诱发冲击地压的主要工序,据统计,煤矿放炮诱发冲击地压占75%以上。

3.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逐年增加,煤岩动力现象逐渐显现并趋于严重。对击地压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系统的分析翻究总结影响该煤矿煤岩冲击现象的主要因素为:

1、煤(岩)的性质。该煤矿煤的冲击倾向性为强冲击倾向。

2、围岩性质。主要是顶板岩性和厚度及其吞煤层开采后的可冒性,是影响冲击地压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基本顶为厚层砂岩或其他坚硬岩层、确板也是坚硬岩层结构的煤层更具冲击危险性。

3、开采深度。开采深度愈大,煤体应力愈高,煤体变形和积蓄的弹性能也愈大。该煤矿93上04工作面目前开采深度在685 m,具有开采深度大的特点。

4、地质构造的影响。通常,在地质构造带日中尚存有一部分地壳运动的残余应力,形成构造力。在煤矿中常有断层、褶曲和局部异常带,冲地压常发生在这些构造应力集中的区域。该煤矿西部基本上是一单斜构造,故垂直和水平应力均,压应力,最易发生冲击地压现象。

5、采煤方法的影响。采用综放开采技术进季生产的矿井,其影响范围大(一般工作面超前承压力影响范围达60 m以上),应力绝对值增加但集中程度降低。相对而言,综放开采工作面的冲击地压危险性比单一煤层或分层开采的工作面的击地压危险性小一些,但由于其影响范围大,故工作面周围的冲击地压危险性将会升高。

6、煤柱的影响。产生应力集中的地点、孤岛形和半岛形煤柱可能受几个方向集中应力的叠加作用,因而在煤柱附近最易发生冲击地压。该煤矿93上04工作面采用3条巷道布置且中间巷沿3上层顶板布置,中间巷与回风巷及运输巷的距离分别为60,91 m,开采煤层平均厚度5.21 m,所以中间巷与回风巷的煤柱宽度正处在煤柱冲击危险的临界宽度范围内。

总结:

本文提出了实用的冲击地压的评价及预测方法、实用解危措施和相应冲击压治理效果检验措施以及冲击地压应急预案。通过生产实践证明,这些方法和措施具有良好效果,保证了有冲击倾向煤层的安全开采。

参考文献:

[1] 钱鸣高,石平五.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设计;安全管理

1 引言

冲击地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岩爆,它是一种岩体中聚积的弹性变形势能在一定条件下的突然猛烈释放,导致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冲击地压发生条件一般是在硬脆岩体高地应力地区,硐室开挖过程中发生岩爆;发生原因一般是围岩强度适应不了集中的过高应力而突发的失稳破坏。它具有很大的破坏性,是煤矿重大灾害之一。本文主要就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的设计及安全管理进行简要地介绍,在文章的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需要采取的的安全防护措施。

2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设计及安全管理

2.1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采掘工作面的设计

2.1.1 冲击地压危险采区巷道布置的一般原则

(1)主要巷道应布置在岩层或无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中。

(2)煤层群开采时,巷道布置应有利于首先开采无冲击地压危险或冲击地压危险性小的煤层,并以此作为保护层开采邻近煤层,条件具备时应优先开采上保护层,条件适宜时优先考虑跨上山开采。

(3)根据冲击地压危险影响因素,优化采区巷道布置。

(4)巷道布置应尽可能保持直线,尽量减少因地质构造等影响产生的弯折,应避开高原岩应力及构造应力的影响范围。

2.1.2 采区煤柱的留设

(1)采区间隔离煤柱宽度应不小于50m。

(2)区段间应采用无煤柱护巷或采用小于6m 的小煤柱,或50m 以上的大煤柱。

(3)上(下)山与工作面停采线间保护煤柱的水平距离应大于50m。

(4)断层等地质构造区域以及为特殊开采服务留设的保护煤柱,应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和安全规程有关标准留设。

2.1.3 工作面的布置

(1)冲击地压危险采区,如具备开采保护层的条件,应优先开采保护层。

(2)冲击地压采区应使用长壁采煤法,工作面长度应大于100m,避免形成短壁或煤柱工作面,尤其是短壁孤岛工作面。如果出现孤岛工作面,必须按冲击危险工作面管理。

(3)如果出现孤岛工作面,必须按冲击危险煤层管理。

(4)冲击地压危险工作面应优先采用支护强度高、抗冲击能力强、工作空间大的综合机械化或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工艺,应采用高工作阻力液压支架。

(5)相邻工作面切眼及停采线的位置应对齐,避免出现梯形、三角形或锯齿形等不规则台阶煤柱。

(6)工作面切眼及停采线应避免布置在断层、褶曲等特殊地质构造带附近。停采线距离井底车场、水仓泵房、人员及设备材料聚集区的煤柱宽度应大于50m。

(7)厚煤层应优先使用分层开采,煤层厚度变化大,顶板不稳定的厚煤层应采用综采放顶煤开采,避免使用大采高一次采全高。

2.1.4 巷道交叉点的设计要求

(1)巷道设计应尽量减少交叉点,特别是多巷道交叉点,减少联络巷的布设,避免交叉点围岩应力集中。

(2)巷道立体交叉时,最小法线间距不应小于5m;多交叉点区域,交叉点的间隔不宜小于30m。

(3)根据地应力方向、煤岩层理分布、软硬岩接触层理面、支护断面等因素,确定交叉点最大受力位置,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支护,保证支护可靠,加强支护段长度不应小于10m。

2.1.5 采区主要硐室的设计要求

(1)采区硐室应优先选择在稳定的岩层或煤层内,避开高地应力和支撑压力区,不应在巷道密集区设硐室,减少与巷道间的相互影响。

(2)距离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小于300m、中等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小于150m 时,应利用卸压爆破、钻孔卸压等方式设置宽度不小于10m 的弱结构保护带,保护硐室。

(3)硐室断面最好为圆形或圆拱形,不宜采用矩形、梯形或其它不规则形状。

(4)在采掘扰动区域内布置硐室时,应对硐室围岩进行加强支护。

(5)硐室支护采用具有整体性结构的柔性支护方式。宜采用锚杆、锚索、锚网、喷射混凝土和架设可缩性U 型钢支架支护方式。

2.1.6 巷道支护的设计要求

(1)中等以上冲击地压危险区域,巷道最佳断面形式为直墙半圆拱加反底拱断面,宜选用宽巷掘进。

(2)工作面必须加强端头支护和超前支护,超前支护段不应小于150m,应采用具有快速卸压和抗震能力的单体支柱或支架。

(3)巷道支护应采用整体性强的柔性支护方式,支护材料应采取防崩措施进行固定。

2.2 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过程的安全管理

2.2.1 巷道掘进过程中的安全管理

(1)煤巷优先选用综掘工艺,岩巷优先选用机械化作业,宜采用沿空掘巷,避免在高支承压力区掘进。

(2)巷道掘进施工区域内的电缆、管线要悬挂整齐,并固定牢靠。

(3)厚煤层内掘进巷道时,为防止底臌和冲击,应优先采用跟底板掘进。

(4)相向掘进的巷道相距100m 时,须停止一个头掘进。

(5)巷道内的通讯电缆线采用铠装通信电缆,风管、水管等应具有抗弯曲和挤压能力,在灾害发生时能保证一定的通讯、送风和送水能力。

2.2.2 工作面回采的安全管理

(1)支架应有足够的初撑力、工作阻力以及可缩性。采用全部垮落法控制顶板时,采空区悬顶超过20m 时须采用人工放顶措施。

(2)回采工作面应尽可能保持直线推进,匀速回采,结合矿震及矿压显现情况确定合适的回采速度,强冲击地压危险区域不应大于4m/天,矿压明显异常时,应降低回采速度。

(3)工作面回采卸压保护带宽度应大于10m 或3.5倍采高。

(4)综采(放顶)工作面距离设计停采线小于30m 时,适当降低采高或停止放煤。在靠近设计停采线附近,顶板最后一次周期来压后,作为停采位置与停采时间。停采线前方顺槽内,提高超前支护初撑力,单体支柱穿鞋,保证支护质量。

(5)工作面两道煤壁向外300m 范围,不宜存放动力列车等设备。两道必要的设备要固定,零散物料采取防崩措施。

(6)回采工作面停产3 天以上,在工作面恢复生产前,应分析监测可能发生冲击的危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防冲措施。工作面恢复生产后,应逐渐增加推进速度到正常值,并尽量保持匀速推进。 (7)工作面向采空区、老巷、大断层、向斜轴、应力集中区回采时,应先采取卸压措施,危险解除后方可回采。

3 结束语

针对具有冲击地压危险的采掘工作面,除了需要进行上文介绍的安全设计及安全管理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比如:冲击地压煤层开采巷道支护应该采用带整体性结构的可缩性金属支架;巷道必须采用全断面支护,并提高支护强度;进入防冲区域的所有人员必须按规定佩带防冲帽、防冲背心;在有严重冲击地压危险的区域,必须安设压风自救系统;在防冲区域不准随意存放材料和设备;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掘进工作面,外面维修拆换处理断面时,里面严禁任何人作业;所有进入冲击地压危险区域的人员,首先要检查好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其灵敏可靠后方可施工作业。只有这样,才能在安全设计和管理的基础上,针对现场工人作好进一步的安全保障,以减少冲击地压的发生和事故所造成的损失。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冲击地压 灾害防治 安全生产

冲击地压是指井巷或工作面周围岩体,由于弹性变形能的瞬时释放而产生突然剧烈破坏的动力现象,常伴有煤岩体抛出、巨响及气浪等现象。破坏性极大,是影响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冲击地压灾害事故得到好转,但是仍时有发生。

1冲击地压发生的机理

对冲击地压成因和机理的解释主要有强度理论、能量理论、冲击倾向理论和失稳理论。

1.1、强度理论

较坚硬的顶底板可将煤体夹紧,阻碍了深部煤体自身或煤体围岩交界处的变形。由于平行于层面的摩擦阻力和侧向阻力阻碍了煤体沿层面的移动,使煤体更加压实,承受更高的压力,积蓄较多的弹性能。在煤体夹持带内,压力高、并储存有相当高的弹性能,高压带和弹性能积聚区可位于煤壁附近。一旦高应力突然加大或系统阻力突然减小时,煤体可产生突然破坏和运动,抛向已采空间,形成冲击地压。

1.2、能量理论

当矿体与围岩系统的力学平衡状态破坏后所释放的能量大于其破坏所消耗能量时,就会发生冲击地压。

1.3、冲击倾向理论

发生冲击地压的条件是煤体的冲击倾向度大于实验所确定的极限值。可利用一些试验或实测指标对发生冲击矿压可能程度进行估计或预测,这种指标的量度称为冲击倾向度。其条件是:介质实际的冲击倾向度大于规定的极限值。

1.4、失稳理论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根据岩石全应力——应变曲线,在上凸硬化阶段,煤、岩抗变形(包括裂纹和裂缝)的能力是增大的,介质是稳定的;在下凹软化阶段,由于外载超过其峰值强度,裂纹迅速传播和扩展,发生微裂纹密集而连通的现象,使其抗变形能力降低,介质是非稳定的。在非稳定的平衡状态中,一旦遇有外界微小扰动,则有可能失稳,从而在瞬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急剧、猛烈的破坏,即冲击地压。

2冲击地压的影响因素

2.1、地质因素

开采深度的加大使地应力值增加。一般在达到一定开采深度后才开始发生冲击地压,总的趋势是随采深增加,冲击危险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随采深增加,原岩应力增大的缘故。地质构造如褶曲、断裂、煤层倾角及厚度突然变化等也影响冲击地压的发生。煤层倾角和厚度局部突然变化地带,实际是局部地质构造应力积聚地带,因而极易发生冲击地压。

2.2、开采技术因素

开采多煤层时,任何造成应力集中的因素,如开采程序不合理、本层回采不干净、相邻两层开采错距不合适等,均对防治冲击地压不利。国内外大量实践表明,冲击地压往往伴随着井下生产过程的某些工序(如爆破、冒顶、采煤等)而发生,这些因素本身的能量很小,但其诱发冲击地压而释放的能量及其破坏性却很大。

3冲击地压灾害防治措施

3.1冲击地压的预测

我国《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开采冲击地压煤层时,冲击危险程度和采取措施后的实际效率,可采用钻粉率指标法、地音法、微震法等方法确定”。目前冲击地压灾害预测方法主要有①、WET法②、弹性变形法,在载荷不小于强度极限80%的条件下,用反复加载和卸载循环得到的弹性变形量与总变形量之比(K),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③、煤岩强度和弹性系数法,是用煤岩的单向抗压强度或弹性模量的绝对值,作为衡量冲击倾向度的指标。④钻粉率指标法,用小直径(42mm~45mm)钻孔,根据打钻不同深度时排出的钻屑量及其变化规律来判断岩体内应力集中情况,鉴别发生冲击地压的倾向和位置。⑤地音、微震监测法,用微震仪或拾震器连续或间断地监测岩体的地音现象。根据测得的地音波或微震波的变化规律与正常波的对比,判断煤层或岩体发生冲击倾向度。⑥工程地震探测法,用人工方法造成地震,探测这种地震波的传插速度,编制出波速与时间的关系图,波速增大段表示有较大的应力作用,结合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分析、判断发生冲击地压的倾向度。

3.2冲击地压灾害防治

防治冲击地压的措施的有两方面:一是降低应力的集中程度;二是改变煤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能,以减弱积聚弹性能的能力和释放速率。

①、降低应力的集中

(1)、超前开采保护层;(2)、无煤柱开采,在采区内不留煤柱和煤体突出部分,禁止在邻近层煤柱的影响范围内开采;(3)、合理安排开采顺序,避免形成三面采空状态的回采区段或条带和在采煤工作面前方掘进巷道,必要时应在岩石或安全层内掘进巷道,禁止工作面对采和追采。

②、采用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

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对于避免应力集中和叠加,防止冲击地压关系极大。大量实例证明,多数冲击地压是由于开采技术不合理而造成的。不正确的开拓开采方式一经形成就难于改变,临到煤层开采时,只能采取局部措施,而且耗费很大,效果有限。所以,合理的开拓布置和开采方式是防治冲击地压的根本性措施。

③、开采解放层

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角内煤顶底板围岩应力得到较大范围和幅度的降低,直接底、直接顶、基本顶应力降低幅度约35%。实施解放层开采后,冲击现象明显降低。

④、合理开采

各煤层、水平、阶段、采区应按合理顺序开采,避免相向回采和形成孤岛煤柱。采用长壁开采方法,冒落法管理顶板。厚层坚硬砂岩顶板大面积悬顶时,应进行强行放顶。采用无煤柱护巷,尽量不留煤柱,少掘巷道。开拓巷道及永久峒室,应布置在岩层或无冲击地压危险的煤层中。

⑤、煤层注水

有冲击倾向的工作面开采前进行超前注水可以提前改善煤层结构,降低煤体的冲击倾向性。

⑥、爆破卸压

工作面开采期间,可对工作面煤体进行超前松动爆破和卸压爆破。松动爆破是一种超前治理措施,卸压爆破是一种被动卸压治理措施,当监测到有冲击危险后,应立即实施卸压爆破。卸压孔深7—10m,孔间距不>5 m,每次引爆4—5个卸压孔,以提高卸压效果。另外,还可在切眼掘进期间应用过大钻孔卸压措施;在煤柱集中应力区应用巷道卸压等措施。

4结论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对冲击地压认真地进行测定和预报工作,并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完全可以消除或大大减少冲击地压事故。实现煤矿的安全生产。

参考文献:

冲击地压事故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冲击地压;地应力;地质因素调查;预测预报

1 矿井冲击地压概况

冲击地压是矿井灾害的一种,是矿井开拓回采过程中地压活动的一种突发形式,它往往突然发生、瞬时结束。显现轻者造成巷道围岩急剧变形、支架损坏 ,重者严重摧毁矿井设施 ,并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是煤矿的重大灾害之一。所以为了掌握冲击地压的发育规律,提高广大职工的抗灾应变能力,有必要从地质因素上对冲击地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开展相关地质调查基础工作,并进行预测预报,为矿井设计和采掘部门提供资料参考。

2 冲击地压的地质因素调查内容

冲击地压地质调查的内容:一是调查矿井煤(岩)层的力学性质、地质构造的力学性质及展布特征,水和瓦斯赋存情况及活动规律,掌握矿井冲击地压的地质基础资料;二是分析矿井冲击地压发生的原因及其作用特点,以掌握它的显现规律,配合生产部门提供安全作业所需要的地质资料。

2.1 煤系岩性及其组合因素调查

煤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是构成冲击地压活动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对于含煤地层的地质调查,应仔细分析已有的煤岩巷实测剖面和钻孔资料,对煤层顶底板、含水岩层、坚脆砂岩层、松软泥岩层等,要逐层分析它们沿走向和倾向方向上的变化,受地质构造破坏的情况。在垂直方向上要系统研究各个煤岩层的层次及组合情况,统计顶底板的特征,含水层组的结构,含有潜在危险地层的指标及它们和煤层之间的间距。最后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圈出有冲击地压潜在危险的区域,为设计和采掘部门提供参考。

2.2 地质构造因素调查

冲击地压的形成及其显现的形式、特点和强烈程度,均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要以地质力学的理论作指导,判断所研究区域所属的构造体系,划分构造形式,并进一步分析构造体系复合联合的关系,了解某些地应力叠加所产生的构造形迹,以确定构造体系的复合联合部位,对所研究区域作出综合评价。例如在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断裂交叉点附近,旋转构造收敛部,断裂的两端,在平面分布上断裂反复转弯的部位,同一断层倾向变成反向的转折点附近,断裂两侧差异运动较剧烈的部位,褶曲轴部和翼部的交界附近及冲断层或逆掩断层的上盘等,均为构造应力集别是应力高度集中的地段,应为冲击地压研究的重点区域。

2.3 水文地质因素调查

矿井水的浸润渗透,改变了岩石的力学性质,降低了岩体强度,从而引起围岩的变形与破坏,在采动影响下,原有岩体的水文地质结构被破坏,引起地下水运动状态的改变,使巷道或工作面局部应力集中,易发生地下水压力的冲溃现象。故进行水文地质调查时,应观测地下水的水位、水压,含水层分布与煤层的间距,隔水层性质及其组合关系等,特别要注意出现与冲击地压伴生的突水现象。

2.4 瓦斯地质因素调查

煤与瓦斯突出是冲击地压的一种表现形式,研究煤与瓦斯突出的原因,必须系统收集瓦斯地质资料,对有可能发生,或已发生的地段进行详细的地质描述与记录,在采掘工程平面图上圈出突出分布点,瓦斯含量,作为分析突出的依据。

3 矿井冲击地压的地质预报方法

由于矿井冲击地压的严重危害性,有必要对冲击地压现象进行综合分析,观测冲击地压现象的前兆,通过仪表测量及钻孔探测等技术手段掌握冲击地压发生的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冲击地压现象进行地质预报。

3.1 冲击地压的前兆

宏观前兆:

(1)煤层顶底板移近量增大,活动急剧,出现掉顶或底鼓现象。

(2)巷道煤壁松动,片帮次数增多。

(3)煤炮声增大加密。

(4)钻眼钻屑量增大,每米增加2~3倍以上。

(5)钻具推动力降低,甚至无须推进而自动向前推进。

微观前兆:

(1)微震地点集中,次数频繁,并逐渐加密。

(2)微震强度逐渐增大,一般在间隔数小时至十几小时后就会突然发生。

(3)煤岩层的弹性波速增加,采动影响下的地应力明显集中。

3.2 根据现场仪表观测预报

通过在掘进头或工作面内安装顶板动态仪,观测顶板下沉速度,当顶板下沉速度急剧变化并超过某一限度时,就有可能出现冲击地压现象。

3.3 根据地质力学方法预报

应用地质力学原理,确定构造应力集中部位,对煤岩层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综合分析,概略地得出工作区内有无发生冲击地压危险的评价,进而根据地应力的空间分布,煤岩层的埋藏条件,与工作区内巷道、工作面之间的组合关系,提出发生冲击地压条件及其强度、位置和时间的可能性预报。

相关期刊更多

爆炸与冲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

振动与冲击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爆轰波与冲击波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