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消费环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状况和农村消费环境状况,中国消费者协会于2003年4月—8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关于农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的调查。本次调查采取了入户调查的方式,调查对象为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人。调查选取了河北、吉林、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重庆、贵州、陕西和青岛、厦门、成都等13个省市作为调查地点,共获得有效样本13948个,样本有效率为93.0%.本次调查报告分十部分。以下是十部分的概要,点击概要可以查看全文。
一、关于农村消费状况
1、投资教育成为消费新亮点
对“从现在起3年之内,除了用于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入以外,您打算将家庭纯收入主要用于以下所列哪一项”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回答子女上学的比例最高,为44.3%.这表明教育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大部分农村消费者的认同,农村消费者已开始涉足较高层次的消费领域。而选择将纯收入用于旅游的农村家庭比例最低,仅有0.9%,这表明农村家庭还没有进入谋图享受的生活阶段,大部分农户还在为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而奋斗。
2、购买保险成为消费新热点
对“是否加入了各种保险”问题的回答显示:有58.7%的被访者回答他本人或其家人参加了保险。其中人身意外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是被访者家庭消费的主要保险品种。
3、医患关系开始转暖
对“医疗效果”以及“医护人员的态度”的评价问题,超过3/4的被访者对医疗效果及医护人员的态度表示满意。其中,对医疗效果,78.3%的被访者感到满意;对医护人员的态度,77.4%的被访者对医生和护士的态度表示满意。
4、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对“上学是否方便”、“对教育质量是否满意”问题的回答显示:88%的被访者反映上学方便,77%的被访者对目前的教育质量表示满意。
5、最重视质量问题
“价格”、“质量”、“功能实用”、“使用方便”等是农村消费者在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等消费品时经常考虑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在购买这些消费品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质量”,尤其是购买农药、种子、化肥、农膜和食品时更加重视质量问题。
二、关于农村消费环境
1、消费环境呈现“四高四低”态势
(1)半数以上的被访者对用水、供电、邮政和农村市场管理等四个项目做出了积极评价
(2)对家电维修的方便程度、农业科技知识宣传、电视信号和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方便程度等四个项目给予积极评价的被访者不足半数
2、电视是了解信息的主要途径
对“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主要通过哪一个渠道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电视”是被访者了解外界发生的事情的主要渠道,有87.5%的被访者选择了此项。这表明,农民了解外界信息的渠道还比较单一,农村文化生活需要进一步丰富,完善农村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建设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3、质量问题是挥之不去的痛
对在“产品质量问题”、“服务问题”、“价格问题”、“缺斤少两问题”等七个问题中,哪个问题当前最严重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2.1%的被访者回答“产品质量问题”是当前最严重的消费问题。其次是“假冒伪劣问题”和“价格问题”,回答这两项的比例分别是23.0%和7.6%.
4、最不放心种子、农药和食品
在“农药”、“种子”、“化肥”、“农机”等十七个行业领域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显示:“种子”、“农药”、“食品”被认为是存在问题最多的行业领域。其中,有22.9%的被访者认为种子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6.1%的被访者认为农药存在的问题最多,有15.6%的被访者认为食品存在的问题最多。
科学消费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提高每个消费者的资金使用效益,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消费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同时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的整体利益。
一、消费者要牢固树立科学消费的新观念
消费者是消费活动的主体。观念又是行为的先导。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消费观念,培养自觉运用科学消费理念指导消费行为的理性的消费者。
科学技术越是发达,现代市场经济社会越是进步,商品和服务的种类就越是丰富,消费者所需要的知识也就越专门化、复杂化。因此,消费者要加强学习,以增强识别商品价值和使用商品所需的技能。
二、商家要弘扬尊重科学消费的商业伦理
科学消费不仅意味着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也意味着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消费者权利的扩张,也意味着商家社会责任的扩张。要全面推进科学消费活动,必须进一步强化商家对消费者所负的社会责任,既包括商法意义上的社会责任,也包括商业伦理意义上的社会责任。商法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包括《消法》第16条至第25条规定的10项法定义务,以及《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设定的义务)是有限的,而商业伦理为商家设定的社会责任则是无限的。
(一)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
现代公司法中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们赚钱作为自己的惟一存在目的,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利益,包括消费者利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中小竞争者利益、当地社区利益、环境利益、社会弱者利益及整个社会公共利益等内容,既包括自然人的人权尤其是社会权,也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权利和利益。强化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在于公司的经济力量及其推动社会权实现的社会义务。公司的社会责任与人权中的社会权,尤其是消费者权利紧密相连。
聪明的商家不仅应当成为守法经营的模范,而且应当成为诚实敦厚的儒商。缺乏商业道德、不诚实守信的商家,即使算得上合法商家,也必将为消费者所唾弃。商家要击败自己的竞争对手,必须善待自己的消费者,尊重消费者的一系列权利(如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切实增强消费者对开发商及其开发的商品或者服务的信心和信任,乃至于对整个商品或者服务市场的信心和信任。商家对消费者承担社会责任,既是确保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基础,也是商家占领市场份额、赚取利润的远期经营方略之一。
(二)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
商家的口头承诺与媒体广告承诺是否构成合同的一部分,是否对商家具有约束力?回答是肯定的。上述承诺不管是采取口头形式,还是采取书面形式;也不管是采取广告形式,还是其他信息披露方式,只要对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功能、价格等信息作了明确、肯定的陈述,而且送达了潜在的消费者,则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兑现这些承诺。此即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义务。也就是说,商家有义务向消费者担保商家向消费者提供信息的真实性。
大家都说消费者是上帝。其实,上帝很难当。难就难在,一是商品或服务可能有假;二是商家披露的信息有假,消费者知情权难以兑现。从进一步完善立法、规范商家广告行为的角度而言,商家向消费者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应当严格遵守以下标准:
(1)全面性标准。商家应当将与消费者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有关的信息完全记载于公开文件,并公之于众。
(2)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该标准指,商家所披露的信息必须是真实、准确的,不得存有虚假、遗漏、欺诈或误导的内容。如果商家披露的信息不真实,则其披露的信息越多,对广大消费者的危害越深。为了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标准得到落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应进一步规定商家和广告商披露虚假信息的法律责任(含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3)信息披露的易解性标准。该标准指,披露的信息应当使一般消费者能够较为容易地理解和利用,从而合理地判断某一商品或者服务的消费价值。根据这一标准,公开的资料和文件应当内容完整而又明晰,语言尽量平实、易懂,避免使用过于冗长、专业化、复杂化的用语。
为了充分体现诚实信用、保护弱者和科学消费的精神,切实强化商家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从制度上和舆论上转变传统而狭隘的广告策略意识,强化商家的信息瑕疵担保责任,已是当务之急。
三、政府职能部门在推动科学消费方面肩负神圣的干预职责
围绕科学消费的主题,政府职能部门要大胆地通过干预,努力为消费者营造科学消费的社会环境。
(一)保护型干预
所谓保护型干预,就是要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公正交易秩序,以及经营者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与商家相比,多数消费者在经济实力上或者在信息获取上处于劣势地位。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信息不对称意味着,消费者永远处于弱势地位。
要维护市场经济的公正、公开、公平,经济行政机关必须发挥应有的保护性职能。
关键词:消费环境;消费质量;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58-002
提高消费质量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加速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是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的需要。提高消费质量需要改善消费环境,因为改善消费环境在提高消费质量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优化消费环境可以直接提高消费质量
1.消费环境质量是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消费质量是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消费者)、消费资料(客体)和消费环境相结合的质的规定性,包括消费主体的质量、消费资料的质量、消费环境的质量和消费三要素的结合质量这样四个方面,因此消费环境的质量是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环境质量就直接表现为消费质量的提高。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消费环境质量更是消费质量的重要内容,并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因为,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逐步增强,人类需要满足的需求层次也逐步提高。从消费的角度来讲,就是逐步从以追求生存资料为主的消费向以追求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转变。在以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为主的消费阶段,消费资料在消费三要素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人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消费主体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消费环境的改善,社会经济越发展,消费主体自身的质量与消费环境的质量在消费三要素中的相对地位就会越来越高,因此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消费环境质量对消费质量的影响也必将越来越重大,优化消费环境,从而提高消费环境质量也越来越能够起到提高消费质量的作用。
2.消费环境质量直接或间接的表现为消费资料的质量
消费环境本身不仅单独构成消费三要素之一,在有些情况下消费环境也表现为直接的消费资料,因此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环境质量实际上也是提高消费资料的质量,从而提高消费质量。一方面自然生态环境有可能成为直接的消费资料。如旅游消费的对象很大一部分就是消费环境本身。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观念、精神风貌等方面也可能成为直接的消费对象。另一方面消费环境也会以间接消费资料的形式成为我们事实上的消费资料,即消费环境与其他消费资料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消费资料。比如一个消费者去餐馆吃一碗面的过程中,消费者不仅直接消费了“面”这一直接的消费资料,同时也间接地消费了“就餐环境”这一间接的消费资料,即间接地消费了消费环境。
二、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也是提高消费质量的最终目的。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为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充足的生活必需品。人类生存所必须的众多生活必需品的提供都要依靠自然生态环境,如粮食、清洁的饮用水等。第二,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优化自然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1]40第三,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保持人的健康,减少疾病。如果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环境、空气、农作物和生物遭受污染,就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1]40长期的空气污染严重或噪音污染对人的身体健康很不利。美国国家空气污染与死亡率和发病率关系研究计划对美国20个城市近5000万人的资料分析显示,人群死亡率与死亡前日颗粒物浓度相关。PM10(可吸入颗粒物)每升高10μg/m3可引起总死亡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分别上升0.21%和0.31%[2]。
2.优化人工物质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优化人工物质环境有利于使人体的各项机能保持良好的运转状态,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比如良好的医疗环境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痛苦,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二,优化人工物质环境有利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人要获得充分的发展,不仅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优化教育资源,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适合于自身的良好教育,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优化人工物质环境有利于为人们的生活与消费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优化公园的环境,可以使人们放松心情;优化交通运输环境,可以提高人们出行的便利;优化水煤电的供应环境,可以使家庭生活更加温馨等等。如此,可以使人更加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精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一,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人树立正确的“三观”。“三观”的确立是一个人可以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个人“三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使人的健康得以保障;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良好的市场秩序有利于市场机制充分的发挥资源的合理配置,先进制度的存在是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第三,优化社会文化环境有利于使人的全面发展少走弯路。个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有物质方面的内容,更有精神文化方面的内容。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生活于其中的人就可以很轻易的从中汲取营养,奋发向上,相反,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就要花费更大的代价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全面发展。
三、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提高消费资料的质量
1.优化消费环境可以提高物质消费资料的质量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物质消费资料的质量与功能。以在空气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生长的动植物为原材料生产的产品难免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第二,优化人工物质环境有利于提高物质消费资料的质量。在物质消费资料的加工过程中,总要受到相关的人工物质环境的影响。比如牛奶的加工对于交通运输环境就有较高的要求,刚挤出来的牛奶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送上生产线,否则其品质就会有所改变。第三,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物质消费资料的生产中。一定社会时期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一个社会的消费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就必须投入相应的资源来整治消费环境,这样就会减少用于生产的资源。
2.优化消费环境也可以提高文化消费资料的质量
优化消费环境,尤其是通过优化社会文化环境,将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资料质量的提高。一方面通过严格的治理,从而提高消费文化资料的整体质量水平。另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鼓励高雅艺术、严肃音乐以及各种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文化消费资料的质量。此外,有一部分社会文化环境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消费资料,如社会习俗、共同的价值观念等,继承这些东西中优良的部分,同时摒弃其中的糟粕,就可以直接起到提高文化消费资料质量的作用。
四、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
1.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企业为居民提供更高质量的消费品
优化自然生态环境有利于企业从大自然获得质量更高的原材料,从而可以生产出来更多优质的产品。从一片受到污水、农药污染和烟尘污染的麦地收获的小麦很难保证其品质,用这样的小麦生产出的面包即便数量再丰富,也难谈对提高居民的消费质量有益。优化人工物质环境同样有利于企业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消费品。如过去北京的居民要在冬天吃到新鲜的蔬菜很不容易,但是现在因为有了较为完善的交通运输环境,产自海南的蔬菜在两天之内就可以端上北京人的餐桌了。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也有利于企业提供更多的高质量的消费品。社会文化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企业依据市场信号,生产更多的适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2.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使居民“敢消费
目前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限制因素,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消费环境差,居民不敢消费。优化消费环境,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严惩商业欺诈等不道德的市场行为,净化市场环境,有利于使居民”敢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完善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设,如教育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等,合理调节居民的消费预期,减少居民对未来消费不确定性的担忧,同样有利于使居民”敢消费“。完善消费环境,加强关于消费的法制建设,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每一个消费者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都能够通过合理有效的途径得到维护,也有利于使居民”敢消费“。
五、优化消费环境有利于发展消费力
消费力是指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文化需要对消费资料(包括劳务)进行消费的能力。 ”消费力是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者的有机结合,是在三者有机结合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3]4作为消费力的组成要素之一,消费环境的情况如何,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消费力的发展。以生态环境为例,由于“人们的消费需要,不仅包括物质需要和精神文化需要,还应包含生态需要在内”, [4]267生态需要在促进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满足人的消费需要方面具有极端重要性。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采取了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生态平衡遭受了严重破坏,环境污染严重,人类在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受到了大自然无情的鞭笞。海啸、全球变暖、物种灭绝、厄尔尼诺、人类传染病大流行、新病毒的产生等等不仅严重影响了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了人的生命。在人们的生存需要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根本谈不上满足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这样也就必然影响到了消费力的提高。消费环境除了生态环境外,还包括社会环境,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风气等都会影响人们的消费活动,比如,得益于经济发展的好处,现在不少人有了储蓄,但他们不是用这些钱去合理的消费,却是大搞一些封建迷信活动,这些都是落后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恶果。这些做法不仅造成了消费者财产的浪费,无益于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有害于社会机体,破坏了消费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新彪.大气污染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环境教育,2008,(1):60-61
[2]洪名勇.培育新农民建设社会主义贵州新农村.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4):327-332
关键词: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消费心理
中图分类号: X196 文献标识: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0)09-0114-03
2006年1月17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向社会公布了其2006年年主题为“消费与环境”。如果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讲,消费特指的应该是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而这个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人为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讲,“消费与环境”的含义是: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的安全权利;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消费保护环境。
本文所讲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就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还应当包括社会环境。文中主要指的是社会环境,当然也包括消费环境。
一、消费与环境的关系
消费与环境一脉相承:在生物界中,消费是指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关系,而两者又是在环境中客观存在的主体,可以说,消费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相互相存的;在地理中,消费是指消费者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所以,消费与环境就像生物圈一样一环扣一环;在经济学中,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市场中选购自身需要的物品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而市场中的物品是从环境中取得并进一步加工而成的,即消费与环境是人与影子的关系,可谓切肉不离皮的地步。二者之间的关系用一句话来描述,即指安全和和谐。消费者的安全权是最基本的权利,而和谐则关系到消费的更高的境界,它不仅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能否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和谐的核心实质上就是发展问题。安全和和谐两个方面,以安全为基础,以和谐为更高的层面,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如何使这两者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影响人类消费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在消费领域,如何解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面对的课题。近年来消费者协会开展的“安全健康消费”、“绿色消费”、“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健康维权”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均是围绕着“消费与环境”这一中心展开的。而这一主题恰恰切中了当前消费领域的一个要害问题:发展消费,离不开与环境的和谐。
社会的实质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现象是由人造成的,无数个个体行为和社群行为交织,构成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社会行为,是人类心理作用和文化影响的交互作用的结果。人生活在社会中,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最基本、最现实的问题。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物质环境,如工农业生产环境等;社会精神环境,如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环境;社会制度环境,如社会体制、准则等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我国古代“文化”:即“以文教化”,以诗书礼乐、道德论理教化世人。而西方“文化”: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注意或拜神等,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我们说文化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长期积累的。社会环境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物质环境影响、社会制度环境影响和社会精神环境影响三个方面。
消费文化按消费内容的差异主要包括物质消费文化、精神消费文化和制度消费文化;按消费时间的差异包括古代消费文化、近代消费文化、现代消费文化;按消费空间的差异包括国别消费文化、地区消费文化、社区消费文化;按消费阶层的差异包括雅和俗两类消费文化;按社会群体的差异包括本族消费文化、异族消费文化、两种文化融合的新消费文化,尤其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加入WTO,这种新消费文化十分明显。
社会消费文化的消费心理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消费文化心理层次与消费行为关系(见表1);二是不同知识层次消费文化的心理表现(见表2)。当然上述问题还可以表现在不同民族消费文化心理、不同民俗、民风消费文化心理、不同年龄消费文化的心理、不同性别消费文化心理、社会文化消费心理上。
三、消费文明与消费心理
消费文化心理有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从平均主义消费文化心理到奢侈消费文化心理,从节俭消费文化心理到小康消费文化心理,再到享受消费文化心理。当中每一个发展过程,都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时期的消费特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21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文明的、理性的消费心理已成为现代人消费的主要特点之一,人们的购买行为越来越受到消费个性化、消费时尚化、消费高档化、消费便利化、效率化的影响。而在现实生活中文明消费与营销心理的有效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也就是说营销人员要抓住消费者的心理。比如可以通过习俗心理沟通、流行心理沟通、从众心理沟通、优越心理沟通、艺术文化心理沟通、便利心理沟通、求实心理沟通、偏好心理沟通等途径来实现。
四、我国当前消费环境与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衣食住行等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一些影响消费安全的因素仍然存在,大小事故屡有发生。市场上假冒伪劣商品还很多,给消费者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的情况经常发生;消费者难以获得真实充分的消费信息,欺诈消费者的行为随处可见;消费者的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一些地方还不时出现消费者在购物场所挨打、搜身的事件;在农村,农民的消费环境还不容乐观,假冒伪劣农资、劣质农机损害农民的情况仍很严重;在一些消费领域,特别是服务领域,消费者受损害的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一些具有独占地位的行业和企业利用其独占地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仍相当突出,亟需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二)自然消费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取得了积极发展,但环境形势仍然严峻。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近20多年来集中出现,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流经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许多城市空气污染严重;酸雨污染严重;一些地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破坏严重。
(三)消费心理中存在的问题
集中表现在个别媒体、个别消费群体的盲目引导上,要知道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广大农村的消费跟不上就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如城市少数人群的过度奢侈消费文化心理与农村贫困农民节俭消费文化心理的巨大反差;理性的消费心理与非理性的消费心理的现实表现。均已将现代人的消费引向两极,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五、营造安全和谐消费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加大保护生态平衡的力度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人和大自然的关系。要在治理、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美化生态环境`,在农村,除了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大搞植树种草外,还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加强污染防治,确保农村产品无公害。此外,提倡绿色消费,提高消费质量。绿色消费情绪化消费更强调理性,不能只考虑个人感受,还要考虑社会后果和生态后果。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促进生态文明。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在不牺牲几代人需要的前提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重新审视和构建新的消费方式。
(二)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
不良的市场秩序会恶化消费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经营者应严格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加强自律,向消费者提供符合“放心消费”要求的商品和服务,不得做有损消费者利益的事,以确保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得到落实。
(三)加大商品与服务的检测与监管力度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切实履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政监管和规范。对关系到人们生命健康的商品和服务,要加强检测和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改进、完善我国的产品标准和检测手段。号召广大消费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加强对经营者经营行为的群众监督,主动向消费者协会和有关部门反映商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和市场环境的净化。
(四)加大符合“诚信友爱”消费文化环境建设的力度
营造诚信的市场环境,使人们有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大力宣传讲诚信的先进典型,动员全社会同不讲诚信、欺诈消费者行为作斗争,造成一个讲诚信、反欺诈的舆论氛围;树立“善待消费者”的新理念,在诚信基础上使市场环境向“友爱”推进和迈进。
【参考文献】
[1]徐和清.发展绿色消费[J].消费经济,2001,(2).
[2]朱建华.略论绿色消费[J].岭南学刊,2001,(4).
[3]张长元.消费模式的演替[J].生态经济,2001,(1).
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将消费主义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生态学学者以及许多绿色环保组织始终在高度关注由其所引发的生态破坏,并对消费主义思想及其实践后果进行了否认和批判。正如美国学者艾伦·杜宁所言“:我们的生活方式所依赖的正是巨大和源源不断的商品输入。这些商品———能源、化学制品、金属和纸的生产对地球将造成严重的影响。”消费主义虽没有在中国成为绝对主流,但其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一)消费主义加剧我国资源、能源的消耗
资源问题早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人类在追求财富和发展的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正像资本对其自身的市场的破坏一样,剩余价值的生产越是加大;资本对其自身的生产性利润的损害就越是加剧,剩余价值的生产就越是建立在对广义的自然界的破坏性利用的基础上。”中国有14亿人口,资源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都很少:以水资源为例,2009年,中国有22个省人均水资源量低于严重缺水线,全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银行统计的153个国家中仅排在第88位;煤炭、石油、耕地等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远低于世界水平。中国的发展由于生产技术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在采用粗放的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资源的消耗浪费本来就十分巨大。而消费主义所倡导的理念将人们对商品占有和消费的欲望放大,由此进一步推动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产品增加的现实又会使商家更加迫切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质言之,消费主义引发并加剧了个人占有商品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讲,消费主义与生产过剩和资源过度消耗密切关联,它所带来的后果对于中国资源短缺的现状无疑是雪上加霜。
(二)消费主义使中国环境污染更加严重
人类社会过度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等垃圾,最终都被投入自然环境中,即使到今天,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依然无法使人类依靠自己的力量完全消耗或是再利用这些废品。美国学者詹姆斯·奥康纳以公司为例,分析了资本积累对生态的破坏:效益不好的公司无力关注生态环境;而效益好的公司又因为生产任务重、资源需求量大等原因无暇也不愿关注生态问题,因为如果顾及环保会增加自己的成本。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总量只占全世界的1.8%。那时的中国就相当于一个效益不佳的“公司”,想要快速发展就只能建立在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基础上;那时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法制监管也十分微弱。而且往往是一边污染一边治理,结果是污染越来越难以治理,譬如我国淮河治污工程已逾十年,污染却依然十分严重。当中国的经济总量不断跃升,国家综合实力大踏步前进,中国如同一个效益较好的“公司”的时候,在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人们对消费品档次和数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2012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占据全球份额的28%,已经成为全球占有率最大的奢侈品消费国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群体甚至呈现一种“未富先奢”以及“低龄化”的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能够看出消费主义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如此庞大的消费人群和强大的消费力量,又使得这个“公司”不得不继续忙于提高自身效益、生产更多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样,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源能源被大量消耗,由此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乘数效应进一步放大。
二、关于应对消费主义的几点思考
中国的消费主义有着与西方社会不同的特点,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才能更加有效地加以遏制。
(一)要充分认清消费主义与扩大内需之间的区别,倡导适度消费观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将扩大内需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战略基点,但我们要区分消费主义与扩大内需两者的不同,如果放任消费主义的发展,最终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如前所述,消费主义是一种为了满足虚假需求的奢侈性消费,而扩大内需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满足人民的真实需求。对于当前中国社会来说,既要抑制消费主义的扩张,也要进一步扩大内需,这两点并不矛盾。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扩大内需并非简单地让人民多消费、多花钱。如果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不解决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问题,扩大内需无从谈起。通过扩大内需,我们所解决的不单单是经济问题,而且要解决分配不公等社会问题。我们要倡导一种适度的消费观,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对资源、能源、物品等等的消费活动,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消费活动不能有悖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我们的消费观念要从“越多越好”转变为“适度就好”。
(二)要积极营造健康的社会风气,树立正确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