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漫画老师优秀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应师命之作
教师在带领学生现场游戏比赛交流后,设计了这样的写作导语:“同学们,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生动的语言把刚才的比赛场景写下来吧。除了要做到这几点(指着板书),还要做到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写的时候请注意坐姿,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查查字典。开始吧!”
思考:这是作文教学场景中最常见的教学导语,也是我们作文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要求。一项活动、一个游戏、一个比赛、一项实验后,往往老师都有这样的写作要求。我们不禁要问:学生一定要为老师写作文吗?我可不可以为其他人去写呢?为谁写作和写给谁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写作的动力从哪里来呢?
2.为了委婉劝说
师:你看到别人有这样或那样不好的习惯,如果当面去告诉他,他乐不乐意接受?
生:不乐意。
师:但我们可以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让人读了你的故事后能受到启发或改掉这个坏习惯,这就是创作故事了。编一个童话是不难的。(边说边板书:编童话故事)想想谁可当故事里的主要人物?
生:各种各样的小动物。
师:有了人物,还得有什么样的故事?
生:要根据各人的特性来编。
师:刚才我们围绕什么来编?
生:不良习惯。
师:对小兔来说,它的不好习惯就是——“见饭愁”。
师:其实,也就是我们身上不好的习惯。围绕这不好的习惯,后来经别人劝说改掉坏习惯,变成了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故事情节。我们把这样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叫——童话故事。
思考:叶圣陶先生曾以写信为例写了一则顺口溜:“写信原来要自然,对谈谁人在面前,若问写得好不好,请双耳朵做教员。”叶老本意是谈如何修改作文的,但从在这句话里我们不难发现,写给谁的信指向要求相当清楚。该片段中“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让人读了你的故事后能受到启发或改掉这个坏习惯,”这就使学生感受到我写作是有用的。“为谁写”和“写给谁”的问题一旦搞清楚了,“情”就找到了发泄口,“事”就有了着力点,写作就有动力了。
3.替文中人物分忧
师:你们从鸡毛掸子看到了愁女的恐惧、害怕与难过。俗话说,一个人的快乐让两个人分享,可以得到双倍的快乐。同样,一个人的忧伤与痛苦让两个人分担,就减轻了——
生:一半的痛苦。
师:我们怎样来减轻愁女的痛苦呢?很简单,那就用你的笔把愁女经历的故事写下来,让大家一起来分担。同学们写时,请不要忘记交代愁女受罚的原因——考试没考好。写吧!
思考:学生害怕作文,其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作文。执教者洞察学生的心理,巧妙地利用学生喜欢为他人排忧解难、助人为乐的特点,让学生把故事编写出来为愁女分担忧愁,真是妙招!应试教育时代是为教师和考试而写;现在我们主张为不同的读者写作。这就决定了写作的价值不仅在于满足实用,而且,它还是学生一种重要的经历,是一种享受,是充实、丰富、改善个体精神生活的方式。
4.为假想的读者着想
师:说到这里,老师真的相信你们完全看懂这幅画了。可是老师担心,有的人看不懂这幅画。大家不如拿起笔把这幅漫画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受到教育。你可以从“现在”(师指这幅图)往前写,这叫倒叙写法;你也可以从“以前”写到“现在”再到“后来”,这叫“顺叙”写法。选择一种方法写一写这幅漫画,告诉别人这幅画要表达的意思。
思考:“可是老师担心,有的人看不懂这幅画。大家不如拿起笔把这幅漫画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在写作练习中设定虚构的“读者”。学生内心有了“假想读者”,就能很快进入角色,找到感觉,并根据不同的“对象”,对自己的语言运用和表达技巧提出相应的要求。
吉林省的教改经验也告诉我们:新课程提倡作文教学是“一个教育活动”,“既是教师指导下的写作,又是学生群体中的写作”。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多元素养作文”,文无定法、有规可循,使学生更好地自我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基。要想把握好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弄清以下几点:
第一,感受写作的快乐。作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写作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和儿童表现欲强等心理特点,在写作教学中适时给学生注入了大量的兴奋剂——喜欢,打消学生怕作文,不喜欢作文的心理,用班上典型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容易和快乐,让他们捕捉写作灵感。正如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情动而辞发”,意思是作文若能伴随着情感的活动,则可一挥而就。于是我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细细体察,把观察、感受、表达三者统一在特定的情境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环境,做到有感而发。我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让凡是作文中有波浪线的学生都可以上讲台展示自己的“闪光点”,哪怕一个词,一个标点,一句话,一个段落都行,让他们到前边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佳作,并将优秀的习作编成班上的优秀作文集,鼓励学生将作品投稿发表,让学生充满自信。
第二,写作从阅读开始。阅读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学习别人的文章,就是一种阅读。由于课文与实际生活接近,写作方法对学生有一个规范化的引导,有一些小经历可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可以恰如其分地借鉴课文内容指导我们的写作实践。当然,课堂阅读是有限的,所以课外还应花一定的时间看些有益的书。多读课外作品,积累优美的语句。
第三,学会观察,不断积累。鲁迅先生曾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第二要看别人的作品。”可见观察之重要。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不断丰富写作素材,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成为学生个性化写作的不竭源泉。学会观察,是练习写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积累素材的一个重要渠道。观察,不是无目的地随便听一听、看一看,而是有目的地、认真地对所要描写的事物进行了解;观察,不只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还包括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觉器官的使用,还包括动脑筋进行思索;观察,应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才能看得全,看得准。
我特别欣赏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法。情境教育,重观察,追求美,能给儿童带来审美愉悦。儿童总是有一双发现世界、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我们总把他们圈禁在一个封闭的圈里,他们看到的将会越来越少,知觉也慢慢麻木,失去了感知美与体验美的能力。因此,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的拓展思维空间。比如教《山中访友》一课,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为了一位游人,正身临其境地感受着大自然山水神奇的美。这时,教师热情洋溢地将感情朗读穿插其间,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了,再让他们动情地读,去感受大自然山水的美。入情入境的观察,体验,想象,表演,可以加深学生的认识活动,将认识推向创造阶段。整堂课各种形式的读穿插各环节中,学生启动了所有感官,感受了大自然山水的神韵,受到了美的熏陶。
第四,开放写作,凸现个性。贾志敏老师的作文教学实践是:作文训练应该按“课内课外两条线进行”,即课内训练作文与课外生活作文相结合,让学生的写作真正做到“以我手写我口,以我口说我心”。具体来说,就是要开放取材的渠道,拓宽认识的视野;开放作文的命题,拓展写作的空间;开放自由的空间,鼓励学生的个性;开放写作的时间,留给感悟的余地。一是写真话实话;二是冷静思考;三是求异创新。
上师范,并非我的选择。我的中学生活是在一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乡下中学度过的。那时之所以努力学习,只是觉得学习好、被老师和同学关注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填报中考志愿时,我本想填报高中,班主任老师却在我的第一志愿里填报了师范。就这样,我阴差阳错地跨进了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的大门。1988年暑假,在家静等分配的我收到了师范班主任的一封信,他说有一个机会推荐我到人民小学。那时的我(包括大多数同学)对工作分配都没有明确的要求,反正是有工作的。我想自己可能会被分到我们乡中心小学吧,没想到自己竟然还能进城当老师!就这样,我在人民小学开始了教学生涯。
一节公开课,捻断三根须
因为喜欢语文,我成了一名语文老师。一开始教学,每天把作业改完后就忙着抄教案、背教案。把备课手册上的教案抄下来,再花功夫背出每个步骤,准备小黑板,再到课堂上实施,竟然也渐渐教得有模有样,得到了随堂听课的老校长的鼓励。
而第一次真正执教公开课,是在我工作后的第四个学期。我代表学校参加全市情境教学课题的研究课展示。当时教的是一年级,这是一个正在进行情境教学研究的实验班。我执教的课题是《小壁虎借尾巴》。如何设置有效的教学情境,体现情境教学的特点?如何在课中进行朗读和语言训练?此前,我曾认真阅读过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与研究》和《李吉林情境教学详案精选》,也曾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等教学杂志上研读过情境教学的相关专题研究与报道。其时,我对情境教育的思想精髓已有了一定的理解。特别是几种情境创设的途径,在教学中重视语言训练,重视朗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课文的语表形式等内容,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的重要关注点。
于是,我在认真钻研教材之后,把“知道小鱼、老牛和燕子尾巴的作用以及壁虎的尾巴可以再生的特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的对话方式练习说话,仿写对话”作为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初步的教案。那时,学校没有什么电教设备,而课堂之中又要设置角色扮演环节,我就自己动手设计了小壁虎、小鱼、老牛、燕子的图片及头饰,后来为了拓展又做了啄木鸟、小马、公鸡等动物的头饰。我的绘画功底不太好,就从幼儿园借来图画书,认真临摹书上的动物简笔画……
第一次试讲是在学生放学之后,自己面对空空的教室,一边做老师,一边演学生,自问自答,自说自做。在扮演学生时,我想了好多种答案,有的甚至是错的,以此“为难”自己,让自己“引导”。第二次试讲,我的同事当学生。他们按我的要求学习,回答提出的问题,有时还故意使些绊子来“为难”我,让我顺学而导。课后他们简单鼓励了我几句,便开始给我“挑刺”。那种发自内心的真诚,让我现在想起来都心生暖意。开始进班试讲了,在年级组内选了一个班,请区教研室的老师和本校教研组的老师一起来听。他们也给我提了不少好的建议,我对教案又做了进一步改进。为了把课上好,我还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练习教学基本功:粉笔字、简笔画、普通话等。回到宿舍就对着镜子试讲,看自己的表情动作,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教案……
正式上课那天,来自市、区教研室的领导、兄弟学校的老师,济济一堂。面对这么多听课者,当时的我竟然没有一点紧张感,真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味道。课堂上,我全心投入,娓娓引导,把预设的教学环节逐一落实。学生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敢说敢演。上完之后,市教研室的领导作了点评,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这次公开课让我第一次经受磨练,可谓捻断三根须,也成了我教学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后,我上公开课的机会渐渐多了起来:送教下乡,校级、区级、市级的研究课、赛课,后来到了省级……在这过程中,我感到自己在不断地成长、进步。
一张稿费单,唤醒梦中人
一直以来,我似乎从没认真地对自己的职业人生规划过。我始终认为,做任何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得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一直感觉自己积累太少,文笔生涩。发表文章对我来说可望而不可即。直到1996年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一张50元的稿费单,才一下唤醒“梦中人”。
我从来没有投过稿件,哪来的稿费单?几天之后,收到《淮阴师训》杂志,刊登了我撰写的期末教学经验总结。经过打听,原来是学校推荐给市教研室,市教研室推荐给杂志的。
初尝甜果之后,我更加认真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写稿任务。再后来,市教研室、市电教馆几乎每学年都要举行一次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比赛,我都能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用心撰写。这样被动地写作,也让我陆续在《淮阴教育》《教师教育》等杂志上发表了几篇文章。
真正开始主动写下自己教学感受的,是在2002年之后。其时,新一轮课改已经开始,作为市骨干教师、市语文学科带头人,我参加各级培训或教研活动的机会逐渐增多。我开始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去实践与反思,也学着留心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捕捉教育的契机……
2005年冬,我有幸聆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杨献荣老师执教的《春联》阅读课。杨老师精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独特的教学风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学有所获。听后,我颇为感慨,当晚就写了《意蕴独特 情怀隽永》一文。几经修改之后,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向《小学语文教师》投稿。大概过了四五个月,竟意外地收到了用稿通知书。这次中稿让我信心倍增:只要用心,我也能在省级杂志上发表文章!
就这样,带着思考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带着思考去欣赏别人的教学。在这过程中,三十余篇教学论文或教学设计陆续在《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管理》等杂志上发表。与此同时,经我指导的学生作文也有数十篇在《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刊物上发表,我本人也多次获得优秀作文指导奖。
一项真研究,追寻语文路
2008年4月,我校《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获批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校长黄艳梅提出了酝酿已久的“言语主题”的教学构想。我很有同感,课程标准关于各学段的习作目标表述比较上位,在能力要求上过于笼统,教师的教学目标模糊,写作训练没有方向和重点。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用课程视野观照当下的作文教学,以科学的理论做指导,努力构建合理的小学习作教学体系,使作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行进,促进语文课程目标的达成。我们建立了语文学科工作站,带领学校骨干教师,积极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我深入课堂听课,掌握第一手资料,主动上研究课。同时认真研读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等书籍。
通过深入的学习与研究,我们感到语文教学以表达为中心展开,更利于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当前语文教学课型多样,看似热闹,却难见成效。究其原因,恐怕与这些课各自为政有关,与教学的目标模糊有关。事实上,这些课往往缺少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便在一个单元中,教者也会忽略他们之间的联系,因而教学效益会大打折扣。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就必须让写成为语文教学的主线,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无论是在作文教学,还是在阅读教学中都要有明晰的判断。要增强写的意识,想方设法整合几种课型,让几种课型联动。特别是阅读教学课,要发挥教材作为语言学习范本的导写作用,让读指向写,使教材学习为写服务。要重点从关注教材的言语形式着手来学习课文,始终把读写结合放在心里,落实在教学行为上,让学生在阅读中习得写作知识。由此,我写出了《让写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关注“前作文”指导 让习作变得轻松》分别发表在《江苏教育》和《小学语文教学》上。
研究的过程充满了艰辛。为了让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以及学生的生活实践等建立联系,我们积极进行课例研究。围绕一个主题同时展开课内阅读课、口语交际课、课外阅读运用课、习作指导课、习作讲评课等研究。我和工作站老师一起研究教学设计,深入听课,进行课后点评、总结,进行课堂的重构。经过几年的探索,我们以学生年段思维特点为依据,构建了小学作文能力目标序列;以言语主题单元为抓手,构建了小学作文内容序列;以写的训练为主线,构建了小学多种课型的联动体系。随着研究的深入,我的《作文命题:为儿童的心灵松绑》等十多篇研究论文应运而生,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研究》等刊物上。作为副主编,与同事们一起编写了小学语文“言语主题”系列图书:《读出好作文》《教出好作文》和《写出好作文》。我校的省级课题《和乐文化下教学文本适度开发的实践研究》也于2012年6月结题。我负责开发的校本课程《和乐礼仪》被淮安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校本教材。
一段深反思,风格渐形成
2004年,我走上了学校行政岗位。身份发生了变化,我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2007年10月,走上了副校长岗位的我,主抓学校的教学和教科研工作,但仍然坚守教学第一线,教高年级一个班的语文。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去看,我经历了“由新手到熟练”的阶段,但有没有进入第二阶段——“由熟练到成熟”还不敢说,更不敢说能否进入第三阶段——“由成熟到卓越”。
课改搞得轰轰烈烈,各种教研活动层出不穷,与之相应的教学流派异彩纷呈,一位位名师登上教学舞台,尽展自己的教学技艺。他们丰厚的文化修养、高超的教学技艺、独特的教学风格……让我羡慕不已,也让我望尘莫及。
在这众多的名师中,最让我敬佩的是于永正和薛法根。虽然他们是两代人,但他们的课堂教学却有着相同的特点:朴实、扎实、真实。他们都把课文当做一种教学语文的资料,课堂教学是根据学情的发展而发展的,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体现了生本思想。他们的课非常准确到位地把握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关注了语文学科的内在本质,采用简单而又有效的语文手段帮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实现“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的语文学习目标,使人真正产生了一种“语文回家”的感觉。
对比这两位名师的课堂,再反思自己的教学,我不禁问自己:我真正把自己放到了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了吗?我关注到全体学生了吗?我是在走教案,还是关注学情,做到顺学而导、以学定教吗?在我的课堂中,学生既“得意”,又“得言”,真正得到“生长”了吗?……通过对比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决心努力去改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于是,我认真搜集了两位名师的课堂实录、教学视频等资料,一有时间就观看、研究,形成了自己的思考。我以他们的课为例写了《谈第一课时的实与效》和《好课之好,指向学生》两篇文章,分别发表在《山西教育》和《小学教学设计》上。我的课堂也在发生变化,不再追求新颖、热闹,而是尽量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关注学情,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努力探寻本真的、言意相生的课堂,追求让学生“生长”的课堂……
我深知,由于受自身学养的限制,我所上的课无法与名师相比,但我始终是一个“行者”,从没有停止过前进的脚步,并在教学中努力实践自己的思考。《看漫画 写漫画》《三打白骨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夹竹桃》《改写送别诗》等校级、区级、市级乃至省级的研究课、观摩课或赛课见证了我的成长,也使我逐渐形成了严谨而富有张力的教学风格。同事们评价我的课堂:学科特点鲜明、实在,不搞花架子,课堂容量大,学生学有所获……
[第一步,读懂题目要求]
反复审读题目,不遗漏信息。对材料的文体要求要认真对待,不能故意唱反调,如果题目不限制文体,可以自行选择你自己擅长的文体;如果题目规定只让写特定文体,就不能写其他文体;如果题目说“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就一定不能写诗歌。题目要求“明确文体”,意思是避免文体不清,不能写成“四不像”;“不限文体”意为考生自主确定文体,考生可以自主选择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常见文体中的一种。作文试题不限定文体,是给考生选择的自由,并不是不要文体,更不是文体杂糅。例如:2016年湖北卷作文,有一考生这样开头:
当今社会,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可以飞黄腾达,对子女的期望自然也是越来越高,只要稍微低于他们的期望,子女将会受到惩罚;如果高于自己的期望或者刚好符合,子女将会有好果子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作者读懂了漫画含意,还引用了材料,扣题很紧,明显是议论文的开篇格式,这就是“符合文体要求”。
[第二步,选择适合文体]
一是选择自己平时熟悉或最擅长的文体。尽可能结合自己的思维特点、语言风格和知识储备来选择文体。形象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记叙文;擅长讲道理、逻辑思维较好的同学可以写议论文;善于讲故事的同学可以写童话寓言、故事新编、小小说等。文体选择适合自己特长,有利于我们更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该根据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决定文体,将自己的作文能力发挥到极限。
二是要选择适合考题的文体。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与作文经验,确定作文考题适合何种文体,其实高考作文试题适合何种文体是有所偏重的。有些作文试题材料本身带有一定的文体倾向,隐含了“用什么文体最合适”的信息。选用文体时一定要照顾到这一点。很多哲理故事材料蕴涵一定的哲理,或暗含了现实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它侧重于理性思辨的考查,写这样的作文选择议论文体就比较合适。事实上,考场上的优秀作文大都选择了这一文体。如201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差别待遇》中的一段:
千年前,圣人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的主张,弟子三千人,有富可敌国的巨贾,有位极人臣的政客,形形,不一而足,而孔子,则成为后世景仰的伟大教育家,究其根本,在于其能准确地把握每一位学生的优劣长短,扬其长补其短,因材施教,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别待遇”,才使得每个人都得尽展其能,各得其所。
这个片段先举例论证,后分析整合,再得出结论,属于典型的议论体裁。如果作文大写孔子如何因材施教,就写成“四不像”作文了,评卷教师就无法评定其体裁,得分低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三要根据自己有无相关的材料积累来确定文体。这一点在选择文体前就要考虑到,如果打算写某种文体,要先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材料储备。如果写记叙文,就要考虑自己有没有富有情感内涵的生活素材,有没有和题目相P的生活积累;如果写议论文,就要考虑对于这个题目,自己能否提炼出一个明确深刻的观点来,有没有相关的理论论据、事实论据。选择文体一定要考虑自己贮备的材料,如果缺乏材料的话,即使是自己擅长的文体,也难以写出生动精彩的文章。
2016年高考湖北卷高分作文中,有一作文这样展开:
其实这种做法也有两面性,好的一面可以给孩子增加一点压力,让压力转化为动力,让孩子更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另一面则是坏的一面,有些孩子从此害怕父母,每次考试就会通过各种手段达到父母的期望,让自己免受皮肉之苦或者精神上的摧残。慢慢地,这就会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习惯,认为只要目的达到了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的都不用管,慢慢远离学习的真正目的。然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错误的价值观,要想解决这种现象,应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父母应该深刻地反省。
作者根据自己对作文题意的理解组织相关的材料,从文中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材料的基本储备。
[第三步,学会常规套路]
我们之所以写出“四不像”作文来,主要是因为我们不明白各种文体的体式规范,缺乏文体意识。因此,写作前要心有文体,并以此来规范自己的写作,要让阅卷老师一眼就能判出你的作文是何种文体。如何写出符合文体特点的高分作文呢?下面我们就挑选高考阅卷中受阅卷老师青睐的几种文体来加以阐述。常见的文体有自己突出的特点,要学会常规套路:
议论文。要有明确的观点,可有分论点,要有恰当的论证方法。写议论文时特别要注意:一是事实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选择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结合、逐层深入等方法进行论证;二是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事物进行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对立与统一、外因与内因、现象与本质、全面与片面等关系的分析;三是材料新鲜,务去陈言――点石成金翻新旧材料,巧妙使用教材上的材料,挖掘自己的亲身经历,使材料新颖别致、论证力强;四是适当引用成语以求精练,引用诗词以显才华,引用流行歌词以显新潮鲜活。
记叙文。记叙文应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有一两个比较清晰的人物形象,必须以记叙、描写为主,特别要重视细节描写。写记叙文时特别要注意:一是安排好线索,结构材料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种思想感情、某句警策之语,还可以是某个事物、某个人物、某种行动,甚至可以是时间或空间;二是根据需要选择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式;三是运用肖像、神态、语言、动作、细节和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四是运用设悬念、对比反衬、欲擒故纵、点面结合、卒章显志等表现手法。
文化哲理散文。一要展示浑厚的文化底蕴,表达深刻的文化认知;二要描述鲜活的文化生态,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三要运用优美的文化语言,展现独特的文化风情。
各种文体在语言、结构、表达上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写议论文要有论点、论据、说理论证的过程,体现出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写记叙文,要有记叙六要素;采用小小说体裁,要有鲜明的人物形象、矛盾冲突的、生动形象的细节描写;写抒情散文,在语言上要有文采,要运用诗性语言,夹叙夹议,语言文字要有跳跃性。
[第四步,结构安排严谨]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降低了审题难度,解放了学生的思维,但无文体写作、无结构写作的现象接踵而至,导致很多有才气的文章难得高分。文章由中心、材料、结构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中心是“灵魂”,材料是“血肉”,结构则是“骨架”。文章没有合适的结构就立不起来,尽管各种文体对文章结构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它们都需要好的结构来支撑。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形式,有助于文体明确,对于每一个考生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文章的常见结构类型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线索式、组合式等,限于篇幅,此不赘述。201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差别待遇》的结构就非常严谨:
首先,作者分析漫画内容,思考“差别待遇”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接着,结合孔子的因材施教、社会的各行各业,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差别待遇”的重要性,最后水到渠成地点明观点:每一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芳华;每一个存在,都有其独特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形式和手段,语言文字的揣摩运用和深入挖掘是内容和目的,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而有效运用,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我们可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地实践、交流、改进、提高。勇于实践是关键,不断学习是重点,使用恰到好处是核心。不可为运用而运用,也不可“好事多事”而舍近求远、本末倒置。现结合具体案例介绍本人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各种手段的一些尝试和初步认识。
1 简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教学无非是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写字和写作)等诸方面能力,并借助文字(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种载体,实践“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主导”理念,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2 运用例谈
1、配乐朗读。朗读教学从来是并将永远是语文教学形式的经典科目之一,运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朗读教学的效率和档次提高一个等级是方便易行的。读,然后配好音乐,配上图片或动画,直接追求“声情并茂、诗情画意、情景交融”。
语文老师可以选择性地下载优秀诵读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欲望。老师如能亲自诵读并制作出诵读音频或视频作品,其示范力量和推动力量自然是可以想象。例如,我曾经录制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朗读材料不仅受到历届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成为他们的收藏,而且起到良好的引领示范效果。
2、情景动画。网络音视频十分丰富,语文老师可以信手拈来作为语文教学的素材和触发点。这些素材大致可以分作四类来使用:知识讲座类,情感教育类,是非辨识类,习作训练类。
例如,《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表现当代军人献身国防的无怨无悔,引发少年学子不尽的感慨唏嘘;FLASH动画《小蚯蚓的遭遇》不仅呼唤起学生的悲怜之心,而且生发出学生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学生观看探讨之后的习作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文体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理解;每年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视频材料都是学生的精神大餐,单是里面的“颁奖词”内容就足够我们语文课堂去学习和挖掘的。
很多公益广告,小而巧,如《妈妈,我也给你洗脚》,贴近生活、贴近人情,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请这些制作短小精良的公益广告走入课堂,往往会事半功倍。
3、影视剧片段。新课标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应成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素养的提高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进一步积累语言材料。根据中外名著拍摄的影视剧极其片段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以点带面,开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热爱经典名著的大门。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香菱学诗》的教学,一句“香菱可谓是《红楼梦》里边命运最无端悲惨的女性”激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悲怜之心。师生一起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第一集视频,了解香菱的身世。然后老师简单向同学们讲解香菱的悲惨际遇,进入“香菱学诗”。“苦难的人儿偷闲苦学诗歌”的事实激发出同学们静心研读课文的动力。可喜的是,此节课后,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讨要《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谱》,问《红楼梦》、谈《红楼梦》、读《红楼梦》蔚然成风,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好奇心和对人物命运的关切感开始走近《红楼梦》。
结末的体会自然是:名著导读的“导”至关重要,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名著、和学生一起研讨名著,不仅是使命,更要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前提下寻求方法性和科学性。
4、看图作文。这也是传统的语文习作训练科目之一,在报纸、杂志上,在网络,在课堂内外,发现有价值的图片(情景)随手取来,作为习作素材,在目前信息技术手段日益多样的条件下实现起来真是太容易了,只需要老师是个“语文的有心人”。
本人曾经在某漫画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幅图片:年幼的孩子不畏艰险码起凳子为自己作“生日倒计时牌”,他正不辞辛劳地爬上去更换时间――273天,他的身后是不知所措的爸爸妈妈。我将此图取来,要求学生先给图片取个名字,再结合自己的理解作文。同学们的兴趣点爆炸了,不同的关注点、不同的立意、不同的人物身份角度汇集出一曲习作练习和思想教育的深情交响乐。有一次早读,学生磨蹭着不读书,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个大大的“背”字,于是有三两个同学开口了;我又在后面写了几个小字,“会了吗”,更多的同学开始读书了;我再画上一个“?”,“!”,直至“……”,教室里读书背书声震天了。下节课我制作了一张图片,先前黑板上的文字符号作背景,前面画上了讲桌和老师,取名《早读铃响过……》。我将图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看图作文,可以想见,学生会心地怪笑之后,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佳作”。当然,这得益于个人娴熟的电脑绘图技术了,算得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经典范例。
5、作文评改。对每名同学的每篇作文都进行精批精改是作文教学的要求,但仅仅止于“精批精改”是不够的。因为还有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对老师辛辛苦苦的批阅学生并不以为然,比较麻木。他们“提笔能作文,搁笔就不管”,“你批你的,我写我的”真让老师哭笑不得。电子白板为老师提供了示范机会:错字别字、标点符号、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评点寄语的批阅过程实时展示,带领学生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来。教会学生修改作文,养成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的良好文风,其作用和效率在电子白板的辅助下大幅提升。电子白板的其他演示功能这里不作赘述。
6、论坛诗社。语文课堂的延伸,搭乘信息技术手段飞速发展的快车,我们大可利用网络空间,开辟班级“论坛诗社”,培养喜爱文字的人,造就为文字而欣喜忧愁的人。班级群共享、个人主页、QQ空间、个人博客、微信、电子板报等等的层出不穷,都为语文教学的自由腾飞插上翅膀,关键看语文老师怎么“引导”和“制宜”。
7、课本剧。课本剧将课文课堂教学和德育、美育结合在舞台艺术的表演之中,既培养了学习语文课的浓厚兴趣,又使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对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增强审美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本人在此要表达的是,整个课本剧的排演过程可以充分发动学生的能动性,调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更加精美的语文实践成果。例如本班师生共同完成的课本剧《羚羊木雕》,获得2013年集团艺术节课本剧表演第一名。《羚羊木雕》从剧本编制、场景服装、道具设计、背景图片、背景音乐、人物配音到后期完整音效,全都倚仗多媒体信息技术。
8、教师下水。语文知识和语文技巧当然离不开语文老师的精心讲解,但语文老师的“下水”实践对学生的指导性、示范性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电脑、网络为语文教师下水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手段。
本人多年来边教学边笔耕,不断完善充实了《个人教育文集》、《守望你的青春》、《个人散文集》等集子,供学生阅读、借鉴。“写作”是什么?简言之不过是两个词,即“记录”或“叙述”。与学生共同经历的人和事,许多的细节学生并不见得引起注意,我作了记录,演绎成了“作文”,学生阅读之后不仅兴趣盎然,而且其启发效果大大胜于枯燥讲解“作文材料的取舍技法”,很好地解决了“记录什么”“怎么叙述”的问题。看自己老师写的作文的兴趣远远高于看任何“优秀作文选”。学生是越看越有味,后来,学生们开始不甘于作“旁观者”了,也参与到这“记录生活”的行列里来,再后来,还有了讨论,甚至有了争论。哈,这样不是很好吗?过去一向提倡的“教师下水文”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实践。
9、资料整理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梳理积累,可以有计划地发动学生分工协作,达到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双重目标。例如有步骤地安排学生做好字词、修辞、语法、文学常识的整理,初中三年下来,一套完整而系统的语文资料的含金量不言而喻。本人也亲自整理《单句标准格式》、《与比较学习》等资料发送给学生保存学习。
10、表格运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使用好表格,便于比较学习,更有条理,更有层次。语文老师一定要学会做表格,这是语文知识提炼的重要方法之一,因为电脑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方便。本人制作的《红楼梦人物图谱》、《整理亲属关系,增强亲情体验》、《新闻结构训练》等表格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出无可替代的作用。
11、网络运用。网络和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几乎随时需要利用网络进行知识检索,不必等待,信手可得。人物故事、名言词句、经典篇章、音画素材等等无不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更难得而可贵地是,“疑点考证”在从前的教学中往往以“等老师课后查清楚了之后再和你们讲解”终结,现代网络条件下“鼠标一点”即可完成各种说法和理解的海量参考资料,师生一起探讨、甄别、选择,将会呈现多美好的语文教学境界!
3 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做好网络资源的利用和整合,要学会“搜索”和“下载”的必要技能技巧,把握好“下载”与“下水”的关系。这也是语文教师必须的信息处理能力。由“课件”向“语文教学资源整合”提升,过去单一的课件形式已经容量有限和过于机械了。语文老师要做语文的有心人,用好手机,捕捉鲜活的生活细节和生命状态作为语文教学素材。教师还必须学会灵活运用各种小软件,助推“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比如文字处理、表格处理、PPT演示文稿、图片处理、音视频处理、GIF或SWF动画制作等等软件都是应该熟练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