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文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所以人们都以为中文难学,是难在四声,然而四声还不算最难,最难的是中文背后的文化,
曾在一次聚会中,见到一位汉学系的洋学生,中式对襟的衣服,紫色,上面的图案是圆型的“万”字。看着就觉得怎么那么别扭,活像是件寿衣。一问之下果然如此,而她买的时候就知道是给死人穿的。她说:“太好看了,死人活人都是人嘛。我要现在就穿!”还扭扭腰肢问我:“好看吧?”我语塞片刻,最后也只好不分阴阳人鬼地答道:“嗯,好看,”心中感叹语言好只是皮毛光而已,文化好那才见真功夫。
不过这也将意味着必须对自己的观念来个换血式的改变,有点太难。洋汉两者在思维上的相对,好比鸡同鸭讲,不能合谱。以前我曾笑说某人是个霸王,不料那人却像领了个大奖似地翻过来倒过去霸王、王霸(八)练个不停,让我在朋友面前差点下不了台。最近和朋友出去,那朋友专爱在高速公路上面扮演警察,对那些超速的、开错车道的车子,频频闪灯。
我客气地告诉他:“您这在中国啊,叫狗拿耗子。”心想你该收场了吧?不料他却兴奋得两眼放光直点头说:“对啊,我就是一条好狗!一条很优秀的狗!”那天我是怀着一颗听天由命的心,跟着这位朋友跑完了全程的。
语言的享受需要有环境作基础,身在异乡,知音难逢,在鸡同鸭讲的热闹声中,我们所叹息的是文化的隔膜。它并不是靠语言便可以突破的。
[关键词]泉州;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0-0050-02
从宋元时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泉州在中外文化交流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一方面,以中国瓷器、丝绸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远播四海;另一方面,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也在此慢慢发展起来。由此可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城市,是那一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基础
(一)泉州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以经济交往为依托的社会历史活动。宋元时期,作为海上重要城市,泉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与泉州的经济社会繁荣是分不开的。从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交往情况看,中国生产的产品销往海外,海外的产品也进入中国,而从事商贸的主体是以中国生产的产品为主,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海上丝绸之路的产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其中瓷器处于重要位置。瓷器的供货主要是依靠泉州来完成的,如泉州的“德化陶瓷”。最近几年考古发现在泉州有宋代古窑22处,都出土了精美的瓷器。也就是说,泉州充足的货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二)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
中外文化的自由交流氛围和开放的国际贸易社会环境,也为中外文化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来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不管是在物质文化方面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有长期的发展,这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保障。二是当时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最终建立,中世纪一些封建国家发展稳健,封建文化也达到了相对成熟的历史阶段,宗教文化的发展尤为迅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世界三大主要宗教开始形成,逐渐渗透到世界各国,这对社会风俗、思想理念以及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二,“政教合一”国家的出现和教会统治的,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就是说,世界上主要封建国家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完善,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封建时期生产力水平发展相对滞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虽然日益频繁,但是并没有建立明确的国际关系概念,也没有真正建立约束机制和强化管理制度,各个国家在物质得到满足以后,就能实现自由交往。这为海上丝绸之路能实现经贸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
二、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的互动交流
(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经济活动的文化属性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与资本主义商贸活动有着本质区别。资本主义的商贸活动,是将赢利作为唯一目的,采用商品倾销的模式,这实际上体现出其掠夺的本质;海上丝绸之路开展的商贸互动,采用自由、平等、尊重的原则,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是在封建经济基础上的一种补充性质的商贸活动。二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是主导方,商贸活动主要是瓷器、丝绸与茶叶,海外输入的产品是其辅助。这充分说明了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兴盛,其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和平性质也非常明显,奉行儒家仁、义、礼、让精神的商贸活动,是以商贸为物质载体的文化形态,是地地道道的文化交流活动。
(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与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
其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倾向,从内容方面来说,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其载体本身决定的。载体本身不仅是商品,而且也是文化。作为商品来讲,能赢利,是商品的有效载体;但是作为文化传播来讲,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商贸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文化方面的特点,重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对外输出情况。这一文化特点可以表述为有形的物质文化,是以瓷器、丝绸为代表的高技术实体文化,是集实用型与欣赏型为一体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对外输出的物质文化倾向较为广泛,除了上面谈到的主要代表以外,还包含生活日用品(如漆器)、金属制品(如金银器)、文化艺术品(如笔墨纸砚),这些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除了物质文化之外,还包含其他形式的内容,比如宗教文化、语言文化。但是这些内容并没有形成主要倾向,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海外,并没有对其他国家或者民族产生较大影响,主要在华侨聚集地区传播。再如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的传播也十分有限,道教虽然在少数几个国家得到了传播,比如韩国,但是也没有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其二,海外文化的对内传播。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播中,中国是主动方,从交往的经济本质来看,中国必须有强劲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而文化方面的实力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但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被动方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是否具备文化实力或者经济实力,就显得比较重要。所以,从主观方面来说,海外从事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国家在进行交往的过程中,虽然是片面追求经济利益,重点是经济交往,但是却呈现出了文化交流为主的形式。从海上丝绸之路交往的实际情况来看,海外文化在我国传播的价值比经济交往产生的价值要多。这是因为进行海外文化交往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交往还没有出现,整体经济实力与中国相比还比较低,也不能像中国那样有许多产品可以进行交流。不管是宝石,还是香料,海外文化都没有实力和中国生产的陶瓷制品、丝绸品等相抗衡。但是,海外国家的文化却非常地丰富与成熟,特别是宗教文化,比我国要发达。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都来自南亚与西亚,这些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往国家。所以,海外国家虽然在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并不占据优势,但是在文化交流方面却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宗教文化尤其是三大宗教在精神形态上表现出软文化,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体现了异域文化的传播方向。
三、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的长远影响
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的经典手工业产品输出到海外,使海外贵族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但是从社会意义背景层面来看,中国输出的产品不管是在文化形态,还是在经济形态上,在满足了当地贵族的需要后,并没有动摇社会存在的重要基础,也很难影响到历史的进程。从物质形态方面来看,没有精神文化与政治因素,只是一些单纯的艺术品或者是生活用品,缺少产生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另外,虽然具有物质形态,但是不存在蕴含社会变革的内部驱动力,无法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再次,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输出的产品,包含文化的输出,都以儒家精神为载体,也没有出现侵略性或者挑战性的趋势。特别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产品输出的过程中,华侨对当地的社会建设以及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是一些静态的历史文化产品,并没有扮演历史变革者的角色。由此可以看出,海上丝绸之路的中国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是浅层次的,主要是集中在艺术领域与生活范畴,不能在整个社会产生长期影响,也很难改变人们的思想理念,难以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海外文化传入我国,虽然未对中国社会的变革产生深远影响,但是以宗教文化为导向的精神文化对人们的思想理念、社会结构、生活习惯等却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尤其是世界宗教文化的传入使人们的信仰空间进一步扩大。但是,这一现象并没有影响到社会大局,因为自由信仰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二是促进了人们包容品格的形成。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对外来性的物质文化,特别是珍贵物质的传入,都有很大的热情。但是对精神文化的传入,就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抵触,有些甚至会出现矛盾冲突。这一情况并没有在泉州出现,而是在泉州自由发展,相互吸收、融合与渗透,形成和睦繁荣的景象。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互动,为泉州包容品格的形成提供了和谐的历史环境。
综上所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城市,其经济发展奠定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发展及自由的社会环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环境,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活动具有文化属性,中国对外输出的主要是物质文化产品,而国外对中国产生重要影响的则是以宗教为代表的精神文化产品。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玉霞,高芬.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交流[J].兰台世界,2011,(5).
[2]张一平.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南海区域的影响[J].新东方,2010,(3).
关键词:中职教育;英语教学;中外文化;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99-02
由于语言的产生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英语学习实际上也是文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应该说,英语教学的目的与意义包含着两种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英语这门国际通用语言,具备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日常应用能力;二是通过英语教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世界上不同区域的文化背景,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拓宽知识层面,开阔文化视野,具备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但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英语、掌握英语和运用英语,更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文化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就目前而言,很多中职英语教学中,更多的还是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对于文化教学较为轻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从文化教学的意义为切入点,对如何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将中外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和相互渗透进行了详细阐述,希望对改变“中国式英语”的教学现状有所助益。
一、文化教学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语言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在语言表达方式、语言思维方式、语言交流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首先,文化差异给学生带来的最大障碍就是它影响了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是每个学生未来生活与学习中必须面对的一部分内容,通过文化教学克服文化差异给跨文化交际带来的障碍,不但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时展的需要[1]。其次,文化教学是帮助学生提高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不但掌握了语言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对语法结构、语言外在形式等方面更加注重,而对语言环境、文化差异较为忽视,应该说对文化差异不了解,就不可能能够进行正常的交际。再次,文化教学是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重要保障。很多时候,当我们走出国门,到真正的英语交际场合时,才会意识到我们的英语水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好像,当与外国人打招呼时,我们很多学生还是习惯的用:“Have you had your meal?”“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等中国式常用方式,而不是用简单的一句“Hello!”或者“How are you”,这让很多外国人都感到茫然,以为对方要请自己吃饭。由此,文化是存活于语言之中的,两者是一个整体,脱离其一都不可以独立发挥作用。
二、中职英语教学中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
中职英语教材按学期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学习阶段与目标,二年级时在教材中引入了“职业模块”,即是对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一种强化。而对于中职英语教师而言,职业模块教学正是教师进行中外文化融合的绝佳平台。根据“职业模块”的特点,教师可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中使中外文化能够更好的融合。
1.构建互动课堂,促进文化融合。严格来说,英语仅是一门语言,教师若从科学的角度开展英语教学,笔者认为过于复杂,既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又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可从语言的角度开展课堂教学工作,即构建师生间的对话课堂,在师生互动中通过汉语与英语的对照使中外文化有机的融合。例如:在讲“Thanksgiving Day”一课时,本课详尽的叙述了美国的传统节日——感恩节,是中职英语教材中以美国传统节日为观照的阐明中外文化差异的重要一课。在本课中,笔者一改读——授课——学习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整堂课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找出课文中的生词;第二部分,学生读、教师翻译,或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一组读,一组翻译,随后反之;第三部分,围绕课题展开师生对话;第四部分,课堂总结。分析:对话是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每一堂英语课都要导入对话部分。在这一课中,笔者将阅读与对话相结合,构成了课堂的主体;并将阅读与翻译同时进行,其一,是将中外文化进行完整的融合,使学生在阅读中对照汉语翻译,感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语句的不同表达方式;其二,是对随后的师生互动所做的重要铺垫,使学生能够在前提认识下更好的进行对话活动。
2.从细节入手,融合中外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构建有效课堂,促进教学质量,首要前提是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仅用英语与学生交流,又不能仅用母语与学生交流。要融合中外文化,即采用汉语、英语并用的方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使学生在对照中了解差异,提升学习效率。例如,引导学生在预习时将英语词汇的多层次含义用中文标注出来,让学生主动探究中外文化的差异,使中外文化融合促进学生更全面的掌握英语词汇的有效策略。再如,让每一位学生分别用英文和中文给老师写一封信,要求内容相同,教师可在学生的信中关注学生对英语书面语的用法,并通过中英文对照了解学生对英语文化的掌握状况,而这也是使中外文化融合促进至少渗透的有效策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外文化的融合应当贯穿于中职英语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融合与渗透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消除文化差异对学生的影响。新时期的中职英语教学应当结合社会的需求,教师首先要避免理论性教学,其次,避免将教学工作仅限于围绕教材开展,要正确分析语言教学的特点,使教学与生活接轨,从而更好的彰显英语教学功效,提升教学质量。
为了让中华文化直观、生动、鲜明地走近俄罗斯广大民众,去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我国15个艺术团体近千名艺术家,先后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弗拉基米尔、喀山等十几个城市举办了近80场演出,观众10万余人。
由文化部组派的160人国家芭蕾舞团,在俄军队中央模范剧院上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芭蕾舞剧,深受观众赞扬。
“和平颂”在美受到热烈欢迎
去年12月,中国南京艺术团与旅美的华人华侨艺术团体在马里兰州斯特拉斯莫音乐中心共同举办的“和平颂”音乐会,充分表达了海内外华人期盼中国早日实现和平统一的强烈愿望。尤其是舞蹈“小城雨巷”、“人美、景美、意境美”,将江南韵味用肢体语言演绎得淋漓尽致,让人如痴如醉。由殷秀梅、吕继宏、朱虹、钱琳与旅居美国的黄河艺术团、华夏合唱团、北维合唱团、亚美爱乐交响乐团共同演唱的一曲“和平之歌传万里”的大合唱将音乐会推向。
由粤剧艺术家组成的深圳粤剧团在洛杉矶rsdhightschool剧场演出的古装粤剧《赵子龙保主过江》,尤其是著名文武生黄伟坤精彩亮相,近千名粤剧观众,掌声如雷。
中国梅花奖艺术团巴黎夺“塞纳”
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成立以来,曾远赴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等地上演中国戏剧“梅花盛宴”,赢得了上佳的口碑,成为中国剧协成立以来最响亮的品牌。去年11月中国剧协党组书记、梅花奖艺术团团长董伟带领梅花奖艺术团奔赴巴黎,秉承“精湛、精品、精致”的传统,从巴黎文化中心主任侯湘华手中夺得了“塞纳大奖”,大大提升了巴黎中国戏曲节的艺术含金量。
中希签署2007~2018年文化交流计划
去年12月3日,中国文化部副部长赵维绥与希腊文化部长利亚皮斯在雅典签署了2007年~2018年两国文化交流计划,在文物保护、美术、戏剧、电影、音乐、图书等领域进行合作与交流。
去年10月,希腊文化年活动在北京拉开序幕,一系列精彩的展览和演出向中国人民介绍了古希腊灿烂的文化和当代希腊风貌,在中国引起很大的反响。2008年5月,在北京将举行“相约北京”系列文化活动,希腊将作为主宾国参加,在中国的舞台上展示希腊的艺术。
中华文化古风神韵再现菲岛
去年12月,一批中国古代的金石玉器、细瓷书画亮相菲律宾国家博物馆及大都会博物馆,从而拉开了“中国文物精华展”的序幕,为菲律宾民众呈现了中华民族深厚而悠远的文化神韵。
“中国文物精华展”共推出80余件展品,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瓷器、文房四宝、国画等。金石玉器陈列于菲国家博物馆,而精瓷书画则于大都会博物馆展示。菲国家博物馆展出的玉器造型优美,人物、走兽、花卉等传统中国文化题材栩栩如生,质地细润剔透、雕工细致入微,镂空巧妙灵秀、线条生动活泼、光泽熠熠生辉,小小玉器闪烁出中国古玉制作的鬼斧神工与超然匠心,受到观众喝彩。“中国文物精华展”使更多的菲律宾民众从展览中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韩两国启动“中韩交流年”
去年适逢中韩建交15周年,两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确定举办“中韩交流年”。交流年从2007年年底开始,贯穿2008年,活动多达100多项。交流年活动范围广,规模大,内容丰富,在两国社会各界引起了积极反响,同时也增进了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互利合作,推动了双边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去年12月22日,为迎接首尔中国文化中心成立三周年,中央民族大学李成柱教授和艺术家们特意为晚会献上了一台精彩的文艺演出。“星光灿烂”、“西部女郎”、“今夜无人入睡”、“饮酒歌”等歌剧咏叹调,以及魔术、变脸等精彩节目赢得了在场嘉宾热烈的掌声。
瑞典举行中国主题大型展览
去年12月上旬,一场以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为中心的大型主题展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东亚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生动展现了中国文化历史以及中瑞交往史。
此次展览包含古代中国、中国书史等三部分,共展出中国珍贵文物1400多件,包括石器时代的彩陶、明代清白瓷等。其中在瑞典维京海盗时期的繁华商业城市比尔卡发现的一段中国丝绸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
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已成悉尼传统
今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市政府按惯例举行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摩尔市长介绍说:“悉尼市政府举办中国农历新年庆典活动已经第十二届了,它成为悉尼最重要的节日之一。2008年庆典活动将是历年来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年。”此次活动有彩妆游行、体育比赛、文艺表演、经济洽谈会等50项,时间长达3周。
正在悉尼落实参加中国新年庆祝活动的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乐可锡介绍说,陕西省将组织600多人参加悉尼游行活动,分成兵马俑方阵、锣鼓方阵等19个方阵,5个花车。在游行的终点潭博龙公园,陕西歌舞剧院等专业文艺团体将奉献精彩演出。
陕西省除了参加悉尼市政府组织的游行、表演外,还将在动力博物馆举办陕西民俗艺术展,参加中国驻澳使馆开放日和在堪培拉举办的多元文化节。
我国杂技团在东京成功演出
去年12月5日,中国杂技团精品晚会《龙凤传说》在中野太阳剧场拉开东京首演序幕。分别表演了“掌上芭蕾”、“转碟”、“球技”、“舞流星”、“柔术”、“顶碗”、“钻圈”、“水晶杯”、“车技”、“走钢丝”、“抖空竹”等绝技,完美的舞台和精彩的表演令观众目不暇接,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观看演出的各国大使夫妇赞不绝口。
中国杂技团是为纪念35周年及“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来日演出的,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中国杂技团此行在日本各地共演出134场。
中国图书亮相保加利亚国际图书博览会
第26届保加利亚国际图书博览会于去年12月5日在首都索非亚国家文化宫开幕。由北京、上海和贵州等出版机构代表组成的中国书展代表团携200余册中国图书参展。
中国展出的书籍涉及文学、艺术、旅游、医药、养生、汉语教学等,内容颇具中国特色,其精美的装帧和漂亮的图片吸引了许多保加利亚图书爱好者。中方派团参展积极推动了国内出版单位和东欧国家相关机构之间的版权贸易。
塞尔维亚再吹中国刺绣风
去年年底,《中国刺绣展》在塞尔维亚伏伊伏丁那省博物馆隆重开幕。
中国驻塞尔维亚使馆刘永宏参赞在介绍中国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刺绣时说:刺绣不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精美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的生动展现。伏伊伏丁那省文化局局长Tibor Vajda在讲话中说,希望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增进两国的文化交流和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伏伊伏丁那省副议长高度评价塞中友谊,他称中国的发展令世界瞩目,中国刺绣展是连接塞中友谊的窗口,文化艺术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最好的桥梁,相信通过展览将使更多的友人了解中国。
东西方偶戏对话北大
为弘扬技艺精湛的木偶皮影艺术,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及其在高校学子间的普及与传播,促进偶戏理论研究与国际文化交流发展,去年12月中旬,“东西方偶戏精粹对话北大”系列活动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
这次活动由福建省文化厅、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共同主办,泉州市文化局、世界木偶联会中国中心承办。活动期间,泉州市木偶剧团演出经典剧目专场,上海市木偶剧团演出新概念杖头木偶剧《春的畅想》,唐山市皮影剧团演出新编大型神话皮影戏《观世音传奇》。漳州市木偶剧团、晋江市掌中木偶剧团演出了北派、南派布袋戏经典剧目,德国Roser 木偶工作室演出了《大师班会》,匈牙利Palyi Janos艺术工作室演出了《魔鬼穷光蛋》等。通过东西方古老的木偶皮影戏在大学校园演出,使青年学子能够对祖先的创造有新的发现与认识。
[关键词] 文化差异;国际商务 礼仪 障碍 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文化交流、贸易往来和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本文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当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掌握和运用得体的涉外礼仪知识,增进我国与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文化差异的体现
文化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一个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信仰及社会结构。简单的讲,文化就是社会实践和信仰的总和。文化具有民族性。文化的内容通过民族形式的表现,映射出鲜明的民族色彩。由于中西方(在这里西方主要指讲英语的英、美等国)地理位置不同,历史发展和社会制度也不一样,所以制约着人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文化规则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在语义的不同
含义是词的隐含的附加的意义。据《新编韦氏大学词典》,含义即“一个词明确指称或描写的事物之外的暗示的含义”。也就是说,词的含义不同于它的字面意义――基本的和明显的意义。对于从事对外商务活动的人来说,要正确地掌握并运用英语词语的真正含义,以免在对外商务活动中令人贻笑大方甚至引起误会和不快。例如,dragon(龙)这个词,在汉语中“龙”是伟大、吉祥的化身,但在英语中dragon却是凶恶、残忍的象征。再如old(老)一词,在中文中“老”表达尊敬的概念, 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受到别人的尊敬。但在西方人眼中,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他们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同样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文化背景,看法大相径庭。中国人蔑视狗,有“狗腿子”、“狗东西”、“癞皮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等等之说。西方人则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对狗的赞誉也不胜枚举,如“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以及“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由于中西方地理、历史、、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产生的背景和深刻寓意也不尽相同。首先,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其次,与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现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汉语中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另外,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如汉语中的“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等;英语典故习语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惟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等等。
2.体现在思维模式的不同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具有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特色,具有含蓄、委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而西方人的思维则是非此即彼,具有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的特点。例如,当受到表扬和赞美时,中国人习惯上总要说“不敢当”、“过奖了”之类的客气话;而西方人则会说“谢谢你的鼓励”之类的话,表示肯定了对方的评价。西方人对中国人这种间接、委婉的回答方式常常感到困惑不解;而中国人对西方人的这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也同样难以理解和接受。再比如,中国人认为红色代表和象征着喜庆、欢乐和热情,所以新娘在婚礼上身穿大红嫁衣;而在西方人眼中白色是纯洁无瑕的象征,因此新娘在婚礼上身披洁白的婚纱;而在中国白色则被视为不祥之兆,是葬礼服饰。
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东西方社会发展的道路不一样。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小农经济,造成了我国独特的民族心理,强调一种乡土情谊、一种乡邻情谊。我们不是常说人生有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在西方是淡漠,西方人一般没有同乡会。而我们常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落叶归根等等,本乡本土观念很强,这些都跟我们的社会有关,带有浓厚的情感。这种感情因素在西方,恰恰表现得很淡薄。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说,我们受影响最深的是儒家哲学,而他们是基督教文化。
由于种种历史、地理、人文因素的冲击和沉积,中国和西方的思维模式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点。既然语言体现思维方式已为人们所共识,那么学习一门语言而不知其思维特点就会陷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困境。在学习英语时了解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有利于我们实现对英语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排除东方思维负迁移的影响,培养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以英语的思维方式学习英语,便于我们进行国际交往,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二、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对外商务礼仪中的体现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它是指人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外在表现的行为规则和形式的总和。换言之,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这种行为规则和形式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在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遵守的品性、程序、方式和体现的风度等。礼仪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礼仪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沟通人们之间的感情,感受人格的尊严,增强人们的尊严感;它有助于发展我国人民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友谊。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因此,在对外交往中,良好得体的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决定了他国人士对自己国家的文明程度的评价。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礼仪、重视礼仪、善用礼仪。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独特的民族性上。所谓独特的民族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其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因而都有表现自己民族特色的习俗礼仪,在对外交流和谈判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独特的民族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爱“面子”。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面子”和“利益”这二者中做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面子”;而西方人则不然,他们则看重利益,在“面子”和“利益”之间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独特民族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在对外商务合作中做得更好。
三、国际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礼仪
“细节决定成败”。很多时候国际商务合作的失败就在于礼仪细节的缺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 懂得并掌握必要的礼仪与礼节是对外商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1.尊重习俗和禁忌。不尊重客人,是最大的失礼。例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也忌谈猪,连猪革制品也要回避;有些佛教徒不吃荤;印度教徒把牛当“神”,绝不吃牛肉;吃抓饭的国家,如印度、马里、阿拉伯等国家,认为左手不清洁,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或用左手传递东西;天主教把“13”和“星期五”看作是不吉利的数字和日子,等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在遵循国际惯例的基础上, 尊重对方国家的习俗和禁忌, 这才是成功之道。
2.女士优先原则。在对外商务活动中,要做到女士优先,这是一种美德。乘车、下电梯时,请女士在先;在用餐或宴会席上,如果邻座是女士,请女士先行入座;进出大门主动帮女士开门、关门。这些都应养成习惯。
3.遵时守信。参加各种对外商务活动,一定要按时到达,不能提前过多,更不能迟迟不到。如果不能赴约,必须事先通知对方。如确实因某种原因迟到了,也要表示歉意。不遵守时间,无故失约,在国际上是失礼的行为。
4.举止端庄,言行适当。不要做一些异乎寻常的动作,如不要用手指指人,不喧哗,不放声大笑。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站立时,身子不要歪;坐着时腿不要乱跷、摇晃,更不要把腿搭到椅子扶手上或把裤管撩起。手不要搭到邻座的椅背上。女同志不要叉开双腿。
5.其他细节。切勿随地吐痰。不乱扔烟蒂或其他废弃物品。在公共场合不可修指甲,剔牙齿,掏鼻孔,擤鼻涕,挖耳朵,挖眼屎,搓泥垢,搔痒,摇腿,脱鞋,打饱嗝,伸懒腰。参加对外商务活动前不要吃蒜、葱等味大的东西,等等。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实现以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商务合作也日益增多和频繁,礼仪在对外交往中的作用愈显突出。我国是礼仪之邦,学习礼仪、遵循礼仪、弘扬民族文化是大学生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如果一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如其分,诚恳和善,就必定受到人们的尊重。在国际商务活动中,遵守国际惯例和一定的礼节,有利于我国的对外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展现中国礼仪之邦的风貌,也有利于自身事业的发展和成功。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Press, 2002
[2]Earl and Katharine Willmott. Western Manners[M].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1986
[3]李荫华主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