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纸花的折法

纸花的折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纸花的折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纸花的折法范文第1篇

准备材料:长方形的纸,用来折4组花瓣,每组3片黄色、1片绿色,一共是12片黄4片绿。

下面是这款折纸莲花的步骤图:

折纸的好处

1、折纸可以锻炼我们手指的灵活性,能发展我们的动手能力。

2、它能培养我们按步骤有顺序地认真做事的良好习惯。

3、它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4、由于折纸的可塑性极强,可以说是千变万化。所以通过折纸可以发展我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好的折纸作品,造型优美生动。折叠过程中,我们能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教育,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

纸花的折法范文第2篇

我们先取一张正方形彩纸,先把彩纸的两条对角线对折,再把两条中线对折。然后再把四条边向着中线对折,要折痕。

我们继续把四条边向着最外侧的折痕对折后,打开。接着把四个角向内对折如图。

按照折痕我们把相邻的两条边同时向内折并且顺着折痕压平。

其他的边折好后如下图所示,我们打开相邻的两个角。然后把边向上对折,边缘线对齐。

其他的边依次同样操作,折好后就是第二幅的样子。

然后我们把左上边的角向内对折,把右侧的角也向内对折如下图。

接着把上边的尖角向下折,我们把其他的依次同样操作就是下图的样子。

我们按照折痕把四个尖角互相插入相邻的折纸里,如同下图所示。

纸花的折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 原发性 胆固醇 心肌酶谱甲状腺素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是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已有诸多报道显示,原发性甲减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的缺乏,可出现血脂及心肌酶谱的异常改变。我们观察了18例原发性甲减患者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后血脂及心肌酶谱指标的变化,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表一(1)

临床资料

2001~2005年我院内分泌科收治原发性甲减患者18例,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16~70岁,平均45.8岁±6.8岁,病程0.5~15年;其中2名女性和1名男性数年前有甲亢术史。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诊断依据:①临床表现:多为不同程度的乏力、畏寒、便秘、表情淡漠、皮肤干燥、反应迟钝、 面色苍白、浮肿等。②实验检查:血清TT、TT、FT、FT降低,TSH升高。所观察的患者均无心脏病史,亦无新近感染史,均行心电图及心脏B超检查排除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检查前半月未用任何降脂药物。

方 法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检测甲状腺功能(FT、F T、sTSH)血脂(TC、TG)血清心肌酶谱(AST、CK、CK-MB、LDH),给予左甲状腺素钠(德国默克公司生产)治疗,第1周25μg/日,每周增加25μg/日,至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维持量60~100μg/日。治疗2个月后再同样抽血复查上述指标。

结果治疗2个月后所有患者的甲减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治疗前TC明显增高,治疗后基本降至正常,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G治疗前正常或略高,治疗后下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治疗2个月后心肌酶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尤以CK下降最显著,CK-MB、LDH也有明显下降 ,AST水平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讨 论

纸花的折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血液净化 管路 并发症 治疗 护理

管路感染和血栓形成是血液净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证明,48%~73%血液透析患者的菌血症是因为血管通路感染而诱发的,其中主要是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1]。血栓形成在血液净化患者中发病率14%~36%[2]。对23例血液净化管路并发症患者及时治疗与、精心护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9~2011年收治血液透析发生管路并发症患者23例,男13例,女10例,年龄23~72岁,留置部位为颈内静脉,其中12例均符合管路感染的判断标准:颈内静脉留置管抽取血培养细菌数为外周血的5倍;11例符合导管血栓形成标准:透析前用5ml注射器回抽无回血,抽吸费力,上机后血流量<150ml/分。

方法:①管路感染:根据药敏选择敏感抗生素,透析结束时用生理盐水20ml溶解抗生素后通过管路静脉推注进行全身用药,再用纯肝素4ml与抗生素混合后根据管腔容积进行封管,1次/日。②导管血栓形成血液净化治疗前用5ml注射器回抽无回血,抽吸费力的患者,换做50ml注射器反复进行用力负压抽吸,如果直接肉眼可见血栓抽出,可以直接进行上机治疗,血流量250ml/分。对于反复抽吸仍不见通畅的患者,一定要将封管盐水抽出后,再用尿激酶加生理盐水达1万U/ml的浓度,根据管路的容量再加上0.3ml进行正压封管,30分钟后抽出,通畅时可以直接上机透析,如果不通畅再按上述剂量重复1~2次。

结 果

管路感染患者16例通过3~7次静脉加封管治疗,患者管路感染均得以控制。

导管血栓形成患者11例中2例经过多次负压抽吸,直接肉眼可见血栓抽出,直接进行上机治疗。有6例经过反复抽吸及1次封管后通畅,血流量达250ml/分,另有2例患者经过2次封管后通畅血流量250ml/分。

讨 论

管路血栓形成与患者长期卧床血流淤滞及患者原发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关,与患者透析期间导管内注入肝素不足、肝素流失或血液反流入导管亦有关,因此平时要注意做好导管的护理,尽量避免血栓的形成如尽量不要弯腰,以防血液倒流堵塞导管。必要时遵医嘱按时服用抗凝药物,以降低管道堵塞发生率。导管一般不另作他用,如抽血、输液等,如果形成血栓,要争取以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及时处理保证患者的透析需要。

管路感染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工作人员操作不当、病人抵抗力低下等诸多原因有关。因此,平时要严格无菌操作,上下机及换药时,让病人头转向对侧,不要与护士交谈并戴一次性口罩,严格医护人员手的清洁消毒[3]。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强调保护导管的重要性,告诉患者置管部位不能用手挠痒、擦洗注意远离创口、注意自我保护防止导管脱落,特别是在脱裤子的时候要避免将导管拉出。耐心指导患者股静脉留置导管期间应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局部干燥、清洁,如需淋浴,一定要将留置导管及皮肤出口处用伤口敷料密封,以免淋湿后感染。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如穿刺处出现红、肿、热、痛现象,敷料脱落、污染等,应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并根据药敏选择有效抗生素。告诉患者注意自我保护,不去或少去公共场所,避免受凉,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参考文献

1 欧阳凌霞.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J].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3(3):4-7.

纸花的折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硬化性胆管炎 胰腺合并症 胆管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5.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04-02

本文通过对近日收治的一例胰腺炎合并硬化性胆管炎患者来讨论本病相关的以及其对胰腺炎合并症的认识。

患者:阿某某,女性 年龄 68岁,因反复右上腹疼痛伴有恶心9年为主诉入院。追问病史:患者9年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疼痛不适及恶心的情况,因反复发作在县级医院做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多发结石。因反复发作于2004年行胆囊摘除术,术后未见完全缓解,时而反复。再次发作腹痛难忍而就诊。入院查体:急性面容,心肺正常,中腹可见15厘米手术疤痕。以中腹压痛为重,胆囊区压痛阳性,有反跳痛。实验室检查:谷丙、谷草转氨酶都高于正常:约 253 和78 总胆红素40,直接胆红素 14.6 间胆红素25,碱性磷酸酶414 谷酰转肽酶,686。彩超:胆总管上段重度扩张胰体回声增强。建议查CT 及胰淀粉酶。后经CT 诊断:硬化性胆管炎。在治疗上同胰腺炎及合并症的治疗(略)。在近5年来,我院收住的胰腺炎病人中合并有胆管用的占70%,关于其具体统计情况,本人会在以后的文章中加以说明。因篇幅的限制,在此主要是谈一谈有关本病的发病情况、机制及相关问题,供同行参考。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又称继发性胆管狭窄。其一系列临床症状也主要由肝内外胆管的慢性纤维化性狭窄引起,具有胆管结石、肿瘤或胆管损伤病史的患者在手术后,若伴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胆管炎可继发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比,两者在临床病理学方面的特征尤为相似,只是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没有外伤、手术等诱发因素,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因可以为外科手术,肝内胆管结石,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嗜酸性胆管炎,或钝性腹部创伤,门脉高压性胆病,病毒性胆管病变,人免疫缺陷病毒相关胆管病变等[1]。但是胆道手术中的外科创伤是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最常见的病因[2]。其诱因可能与长期内支撑管的刺激因素和早期的不合适的胆管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术有关。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少见,容易延误诊断,后果严重。

发病原因 至今没有完全阐明,可能不属于单一因素。该病的病因有以下几方面:1.慢性非特异性感染 认为此病与溃疡性结肠炎有关。2.自身免疫性疾病 此病除常伴有溃疡性结肠炎外,有的还伴发节段性肠炎慢性纤维性甲状腺炎和腹膜后纤维炎性硬化症等疾病。3.癌前病变临床上有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人,经过一段时间的随诊,最后确诊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癌。所以有人认为该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胆管癌,或者认为该病会转化为胆管癌。4.其他因素 有人报告该病与先天性因素、类圆线虫感染、酒精中毒、石胆酸等因素有关。

发病机制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肝内汇管区胆管壁和胆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主要是淋巴细胞,少有多核白细胞,偶尔可见巨噬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同时随着病变的发展而有局灶的小点状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胆管上皮细胞渐萎缩和消失,出现管壁硬化不光滑而增厚,最终引起胆管管壁的极度纤维化,以致管壁增厚而管腔异常狭窄呈串球样,其管腔最细者仅如铅笔芯,直径不过2mm,病变范围有时仅累及胆总管的一段,但也有胆总管的大部分甚至左、右肝管同时受累者。多数病例伴有慢性胆囊炎和肝十二指肠韧带粘连成条索状,几乎是见不到胆管样结构。同时有阻塞性黄疸和胆汁性肝硬化,至病变晚期则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症和肝功能衰竭。

临床表现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发病多较隐晦,初起无明显先兆和特异症状,常偶然发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根据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和有症状两类。

实验室检查:可显示梗阻性黄疸多项指标异常,血清总胆红素增高,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且治疗后不易下降至正常水平。血清转氨酶轻度或中度增高。血常规检查除在出现胆管炎时白细胞增高明显外,还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或偶可出现不正常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免疫学检查部分病人的免疫球蛋白、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升高。

本病的自然病程从6个月~15年,从发现症状到死亡平均为7年(6个月~15年)。最近有报道75%的患者可存活至诊断后9年。[3]

讨论 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由手术、创伤等因素引起胆管发生纤维化的结果。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十分相似,都表现出胆管炎性增生性改变、胆管壁增厚、胆管管腔变细、末梢小胆管闭锁等病理改变[3]。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病因可以为外科手术、肝内胆管结石、IgG4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胰腺炎、嗜酸性胆管炎,或钝性腹部创伤、门脉高压性胆病、病毒性胆管病变等。但是胆道手术中的外科创伤是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最常见的病因。其诱因可能与长期内支撑管的刺激因素和早期的不合适的胆管十二指肠或空肠吻合术有关。本组患者均有胆道手术史和术后反复胆管炎发作史。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临床少见,容易延误诊断。对于有胆道手术史患者,要提高警惕,如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的黄疸等胆管炎症状时,应想到本病发生的可能。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ERCP检查表现出胆管多病灶的纤维化狭窄和节段性的囊状扩张,肝内胆管呈“串珠样”改变,小胆管缺损或完全闭锁等特征性改变。因此,有人认为ERCP检查是诊断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金标准。胆道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维持胆汁引流通畅、控制胆系感染、使用免疫抑制剂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是主要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对解除胆道梗阻有效果,但是手术创伤有加重病情的风险。EST可以有效缓解胆管狭窄引起的胆道梗阻,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被证实疗效良好,所以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治疗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最常用药物。[3]

目前,胆道术后硬化性胆管炎无任何特效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在维持胆汁引流通畅和控制胆系感染方面有一定的疗效,但是手术创伤有加重病情的风险。EST也可以有效缓解胆道梗阻,改善临床症状,但其难免对胆道系统产生再次损害。近年来研究表明,大剂量的熊去氧胆酸可以显著提高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生存率[4]。熊去氧胆酸在治疗胆汁淤积性肝病中被证实疗效良好,所以熊去氧胆酸是目前治疗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最常用药物。对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近期术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GC)治疗可以降低血清胆红素及转氨酶水平,改善肝功能,给后续治疗带来机会。但GC副作用大,并且远期治疗效果不明确,应该慎重选用。对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终末期患者,如药物治疗无效,最有效治疗手段[3]是肝脏移植。总之,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至今仍属肝胆疾病中预后很差的病种,目前其病因仍不清楚,在临床方面仍然缺少有效的处理手段。然而,由于肝移植技术的成熟与推广,给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中晚期患者带来了福音。国外有文献报道,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接受肝移植术后效果较好,在肝移植长期存活者中例数占居首位。

参考文献

[1]Lazaridis KN. Sclerosing cholangitis epidemiology and etiology[J]. J Gastrointest Surg, 2008, 12 (3): 417 ~419.

[2]孙文郁等. 胆道手术后继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诊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