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一生物学

初一生物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一生物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一生物学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1篇

初一生物课文叙述简练、插图多,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多,看一看、想一想、小实验动动手等小栏目很具有启发性。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思想比较单纯,对生物科学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大多喜欢上生物课。他们爱问爱动,好奇心、求知欲强,具有“好动、好问、好看、好学”的心理特点,根据初一生物课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初一生物课教学应采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直观教学法。本文就初一生物直观教学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通过“看图”提高兴趣

“好看图”是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这也是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培养起来的兴趣,而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就得使他们感到生物学有趣,就得提高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初一生物课本迎合了学生的爱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插图,使呆板枯燥的课文增添了生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那么,怎样利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呢?

(一)通过每章题头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求知的“催化剂”。有趣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全神贯注地积极索取知识,还使他们迅速和牢固地掌握知识。课本中每章的题头插图都是本章重点内容知识的表示,也是本章知识结构的中心。题头插图如能被恰到好地运用于章节的引入,将对各章各节教与学起到导向作用,如第四章《有机物的制造》,文章的题头插图是:在等边六角形里,下方是生长旺盛的绿色植物宽大的叶片,上方是一轮红日放射光芒,照射在植物绿叶上。图案美丽,画面生机勃勃,轮廓清楚,简单明了,显然是一幅形象的艺术画。学生翻开课本看到章题头插图,就产生直接的兴趣。提高了兴趣,进一步强化了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通过指导各种形式的插图,提高学习兴趣,启发获取新知识。插图是课文知识内容的直观体现。在学习插图时,一看插图的标题,先明确插图要表示的是什么知识内容;二看插图整个画面的直观形象,激发兴趣,对插图知识内容有个总的概括和整体印象;三看插图的注字标记(如符号)及文字说明,以获取和掌握插图的知识内容,并将新知识直观形象地印记在脑中。如“探索生物的奥秘”有一幅自然界的形象示意图,生机勃勃,近似儿童读物图。先看标题,知其知识内容是:自然界;后看整个画面直观形象:山川秀丽,木丛生,鸟飞蝶舞,人动鱼游,绚丽多彩,记忆入脑中;再看文字,得出: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获得生物的概念知识。

二、通过“看一看,想二遐二,培养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生物学科的实践性较强,知识直接来源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所以要学好生物,首先要求学生学会观察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学会观察实物。初一学生好奇心强、迷恋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观察实物。课本中的“看一看,想一想”这一栏目根据学习生物的知识内容,列出许多自然实物,指出观察什么?观察时应注意什么?观察哪一部分?观察后提出“想一想”的一些问题。从观察进入思维,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思索,培养思维能力。如上“叶的形态”这一节的前一天,我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按本节“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采集几种连着一段茎的叶,要求:(1)观察叶片的形状;(2)注意叶包括儿部分;(3)哪一部分是叶的主要部分:(4)对着光线观察叶片,注意叶脉分布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正确说明观察结果。有一位学生叙述:“我所采集的叶,叶片宽阔扁平,卵形,叶包括叶片和叶柄,有的叶还有小片的托叶;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叶脉分布是网状的。”另一位同学补充说:“我采集的叶片是带形,叶脉分布近似平行。”还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我采集的叶有叶片、叶柄,但托叶脱落了,脱落处有托叶脱落后留下的疤痕。这说明学生的观察是正确的。这时我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索后回答:“为什么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一片完整的叶包括几个部分?”一个学生回答:“因叶片大都宽阔而扁平,所以它是叶的主要部分。”一片完整的叶应包括: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最后,展示学生收集的不同叶脉的叶或植株,指出:大多数双子叶植物的叶具有网状脉(并非所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的叶具有平行脉(并非所有),因为它们都有例外。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观察植物的一般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又逐步提高了思维能力。

三、通过“实验”,培养实验能力

实验课是探索、验证、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可在学习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和徒手切片、观察植物体各器官内部结构实验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学好生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生物实验是他们进入中学后,首先接触的实验,上好生物实验课,对基础知识学习、各种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增强实验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要做好如下几点:

(一)课前做好三预备:(1)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应做好预备实验。对实验过程每一步骤所需时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做到心里有数,打有准备之战;(2)学生课前预习,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内容及步骤;(3)课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培训学生实验小骨干,上实验课时协助教师辅导其他学生观察、操作。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2篇

一、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

在世界各国倡导“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今天,仍然有许多人认为“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认为人类可以肆意从环境中索取一切需要的物质。正是由于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人类在历史上出现了数不胜数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点之一,在生物学教学中让学生具备这种基本观点是具体开展环保活动的重要前提。

初一学生在学习“生物和生物圈”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形成对生物圈的整体认识。在整章学习之前,我是这样设计新课导入的:首先,我先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地球的太空照片,给他们一种直观的感性认识,然后问学生:“地球上不同颜色的色块分别由什么构成?”待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完后,我说道:“正如大家所说,在太空中我们看到的地球是一颗表面有许多种颜色的美丽星球:如果我们能够到太阳系以外看我们的地球,它只不过是一颗极不起眼的小行星,但我们这颗星球却有着与众不同之处,哪位同学知道是什么使我们的地球变得与众不同?”反应快的学生托口而出:“地球上有生物。”我随既引入正题,“正是如此,在地球上有着数以万计的生物,正是这些生物使我们的地球充满了生机: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在这里生息繁衍,地球表层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从今天开始,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我们的这个家园。”如此导入第一单元自然顺畅,而且让学生有了“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意识。在结束这个单元的学习时,我又结合教材出现的关于ddt对环境的污染的例子和生物圈ii号的资料告诉学生:“我们的生物圈是不能替代的,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唯一家园,我们作为生活在生物圈中最高等的生物更应该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更应该有意识地保护我们的生物圈。”这样既能够使学生形成对“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认识,又能够让学生形成“生物圈是人类和他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基本观点,认识到生物圈的不可替代性。

二、让学生具备关心环境动态的意识

当今社会各种媒体非常先进,差不多每天都会有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报道,如世界各国保护环境的新举措、当今社会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问题等方面的消息。应该提醒学生主动通过报刊或网络关注环保动态,定期了解这方面的信息。这可以使他们了解发生在身边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大事。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生对某些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都有利于环保意识的形成。

三、让学生具备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的意识

仅具备环保意识还是不够的。“保护环境”并不是一句空话,也并不只是少数科学家或科研机构的专门工作,而是所有公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观念和意识,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一些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我们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让学生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上,还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能够真正视环境保护为己任,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能够自觉自愿地留意身边的小事,留意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行为,并且能够向身边亲友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像节约用水、不乱扔废旧电池、垃圾分类放置等这些行为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稍加注意,就是在进行保护环境的工作。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养成这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意识,能够自觉地在行动上得以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环保教育才是卓有成效的,才真正落到了实处,对于学生个人将来一生的发展,对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对于保护我们唯一的生存空间,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3篇

一、构建生活化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并加强师生间的互动流和学习,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为讲课,而学生一味地听和做笔记的学习模式。因为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事,所以需要两者有进一步的学习交流,因此这就需要一个互相尊重、融洽的一个课堂学习氛围。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是需要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从而营造出一种较为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环境,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和技能。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教学要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活体验,加强日常生活与学科教学中的实际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有效利用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而使初中的生物课堂教学充满着无尽的生活气息。

二、设置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部分理论学者认为,学生对属于自身知识的构建是建立在自身实际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当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之后,并不是对周围的事情一无所知,而是通过日常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社会活动而逐渐形成了对不同社会现象的个人看法和理解。由此可见,学习不仅仅是由外部向内部的一种知识传递和转移,更是一种对自身经验知识的主动性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经验和自身已有知识的一种相互间的作用,进而不断丰富着自身的经验知识。所以,教师一定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对生活处处留心,并收集到对教学有价值意义的信息资料,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有深入的分析,设置更贴近,现实生活的课堂学习情境,这样就可以将物理学习中的问题有笑容如到教学实践当中,让物理的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丰富课程资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校教学的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二次架构的系统性工程,再加上学生的实际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科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是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对教材进行相关生活素材的补充,但这种内容的补充不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应该是起到丰富学生物理知识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性的引导,让他们真生体会到大自然的真实现象,也可以让学生在进行体温调节时让他们真实感受到室外的寒冷和室内的温暖,并发现和察觉自身身体的真实变化。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有意识感受生活中的生物知识,充分利用好学校中的教学资源,例如图书馆、实验室以及绿地等资源,让学生会主动将课堂中的学习到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现实的生活实践当中。只有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才会更好地接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进而可以有效实现教师对学生课文阅读进行反复性的学习引导,让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课文阅读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真正得到生活的感悟。

四、实现生物作业的生活化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4篇

一、生物比较法教学的作用

1、可使学生在已知概念的基础上,迅速而准确地由此及彼,去认识未知概念,获得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加深原有知识的程度。如讲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型,先用绿藻的自养方式作对比,引出异养的含义。

2、可使学生牢固地建立起知识的内部联系,把一些零碎的知识组织起来,使之系统化。生物学知识,本来有它固有的联系,但在教材编写时,不得已将它们分割开来,编入不同章节中。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将分散了的系统的知识适时相应地集中起来,阐明复杂多样的生命现象和规律间的关系。如讲动物的进化规律时,把各门动物的神经进行比较,就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动物之间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化的。

3、可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中学生认识事物时,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对那些相近的概念、成双成对、成列成排、前后联系的名词混淆不清、琢磨不定。有比较才能鉴别,一切事物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在教学中采用比较法,突出一方,找出它们的异同,就可避免混淆和张冠李戴。如讲穗状花序时,用总状花序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可使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一对概念。

4、比较法能起到或加强直观作用,能使抽象微细的生命现象和规律具体形象化,我们也称之为“对比直观”。可借用学生们所熟知的一般事物,比喻生命现象或规律,比如说草履虫象草鞋,大草履虫有一个透明略呈肾形的大核等等,这样就使学生对微细抽象的生命现象有了一个直观形象。比较法还能加强直观作用。

如将蜥蜴的肺结构图同青蛙的肺结构图比较,能使学生具体深刻地看到蜥蜴肺泡数目增多,深切地认识到蜥蜴肺的呼吸作用能够满足整个身体对氧气的需要,因此适于陆地上的生活;而青蛙还需要皮肤辅助呼吸,仍然离不开潮湿的环境。

5、比较法是培养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比较法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石,即比较是一切逻辑思维的前提,任何事物的特点必须在相互比较中才能充分地显示出来。因此,采用比较法,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比如: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必须用比较法,从逻辑上找出对比之项——作用场所、作用条件、反应物、生成物、能量转化等等,然后分析出对立面和统一面,得出答案,并从中看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比较法的类型及其运用

1、类比。类比就是根据生命现象和规律的系统性,进行类型或类别比较的方法。根据被对比各点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类比法又分为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前者是把同类的各个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共同性和相似性,进行归纳教学的方法。如学生已学过了地上茎的知识,在讲授地下茎时,将其特点分别与地上茎特点作相应比较,或者让学生把两个实物对比分析,这样可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学似地获得新的知识,建立起同类的概念。后者是把不同类的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比较,找出特殊性和差异性,进行分类的教学方法。如绿藻和兰藻的比较、鲸和鱼的比较,可使学生在原有一类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另一类新的知识,扩大原有知识的范围。

类型比较法和类别比较法关系密切,常相互配合、同时运用。要求大同,归一类,找出特点,分门别类,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对比各方既是具有共同特征的一大类,又是具有不同特点的二类或多类(小类)。

2、列比。列比就是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几个生命现象进行比较的方法。如绿色开花植物的各种根(或茎、或叶、或花、或果实)的比较、昆虫纲各目动物口器的比较等等,这样可使学生从中清楚地认识到繁多的生物器官与其功能和环境条件相适应。

3、历比。历比就是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将某一生命现象发生发展的历程分阶段进行比较的方法。如将高等植物各类的根(或茎、叶),按进化程序比较,可帮助学生具体生动地认识到植物的进化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又如把鱼纲、两栖纲、爬行纲和哺乳钢的心脏(用挂图或模型更佳)比较,这样,学生就不难看出脊椎动物心脏的分隔变化,即由一心房一心室到二心房一心室至二心房二心室,有力地证明了动物也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历程。

初一生物学范文第5篇

郭丽芬(1986.10.29),女,云南盈江,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摘要:生物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也是当代科技领域的前沿学科。其中,初中生物课又是研究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生态的一门科学[1]。这样的一门学科,对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的初中学生,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诱导学生全面系统准确地认识和掌握概念,并从各个概念中找出生命活动规律将知识系统化是生物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文针对以上的问题,列举了一些适用于初中生物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法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种种的原因生物学科在初中各门课程中处于劣势,俗称“副科”,因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于每个生物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上课前,要让学生产生向往上课的情感,并且在学习课文知识前就体验到生物课的新鲜、独特,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情绪准备。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一)讲授法,但是要巧设问题,以激发学生兴趣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而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生物学的概念、原理等知识。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种生命现象及活动,揭开生命运动的本质、规律,这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依据所教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质疑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巧妙地制造悬念,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例如,在介绍“遗传”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美国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绝了许多风流潇洒的公子哥的追求,却写信向长相普通、不修边幅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求爱。她写道:“如果我们结婚,我相信我们的后代一定会像您那样的聪明,像我一样的漂亮。”那么老师就可以问同学们:“如果他们结了婚,她能梦想成真,遂其心愿吗?”同学们就可能会出现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为什么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虽答不全,但对此都产生了浓厚兴趣。趁此时机,老师再由浅入深,层层分析基因组合的特点和结果,同学们听来饶有兴趣,教学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绘图法,正确处理听课与笔记的关系

教师的文字板书、图示表解等,都是在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加以设计的,凭借它们来反映知识的要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所以这些都是学生应该记录的。但上课时又不可为记笔记而放松对问题的思考,课上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听老师的讲解、点拨和学生自己的思考、质疑、领会问题上。如果两者发生矛盾,应以听懂课为目的,可以暂时不记,留下空白处,或作一记号,课后再去回忆、与学生合作和交流补充、整理。最好将笔记本的每页对折一下,左边记课堂笔记,右边专留给课后整理笔记时补充。

但是其中我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学生不喜欢大篇纯文本式的板书,他们厌倦这种板书方式。其实,有些板书可以加以图式,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如:在讲解八年级《真菌》这一节时,其中的大型真菌——蘑菇的结构是个重点内容,我们就可以在黑板上画一个蘑菇的结构,然后分别标注各个结构的名称,或者是叫学生上讲台来标注,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调节学生的视觉疲劳。

(三)多媒体展示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指以计算机为工具,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声、像、图、文,通过人机交互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与学的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方法。在生物教学上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许多优点,如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象、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极大的拓展了教学空间,丰富了教学内容,能把教学时说不清道不明,只靠挂图或黑板作图又难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像同步的情境、言简意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及时有效的反馈,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的提高了教学效果。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激发求知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实验法,注重实验创新

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手脑并用来提高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利于发展和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验证而忽视探究的教学方式,因为过多的验证性实验只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再现知识,因而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3]。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一定的仪器设备,人为的引起所要学习的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出现,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对老师而言,也应该有相应的创新精神。

(五)影视法,培养学生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热情[4]

生物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经常看《人与自然》节目,其讲解以及拍摄真实,可以让学生在平时就能不断地去了解生物,而不仅仅是在考试之前。不仅如此,老师还可以把好的影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观看,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手段。

三、改进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评价模式不同对被评价者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同样评价模式也要改变,否则课改只能停留在表面。

四、认真及时地作好教学反思

教学中要进行检验并及时记录,便于课后修改。教学中为了使抽象的思维具体化就要通过举例来说明,所举的例子是否恰当而且不失科学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一点教师也要思考。教学活动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备课时要准备一定的相关资料,辅助教学并应对学生的提问,备课资料准备的量和有效性同样要受到教学实践的检验,也是教师所要进行的必要的反思。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增强教与学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领会和系统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作为年轻教师,更要积极采用多种方法来进行教学,为师生打开一个充满活力的生物世界,只有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才会创造新的辉煌!(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高晓红.浅谈初中生物教学[J].党史博采(理论),2005,(08)

[2]单凌云.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教书育人,2007(S2):38-39

[3]郑向辉.浅谈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J].南方论刊,2007(S1):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