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生活的谚语

关于生活的谚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生活的谚语

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第1篇

2、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3、生活中遇到大忧大患,友谊应该是有效的安慰。——巴尔扎克

4、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莎士比亚

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第2篇

2、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3、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4、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5、可能你一天的爱心,可以换来别人一生的感激。

6、用点滴的心去品味生活,用感恩的心去环视周遭。

7、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8、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9、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第3篇

    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组织,我们更多的会倾向于随意性、自由性,在表达思想或者与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不受任何语言格式和腔调的限制,只要语言流畅表达意思清楚,相互就能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语言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说话,包括最基本的声母,韵母,声调练习还有绕口令,台词等都是一些常用的生活语言。

    2两者之间的关系

    歌唱语言是生活语言与歌唱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和生活语言有本质上的区别,却又具有与生活语言相同的语音结构、语法规则及语言规律。然而,歌唱艺术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也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点:

    2.1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组织形式上的异同

    歌唱语言就其基本语言形式而言,与生活语言并无实质差异,它们具有相似的语言表达体系,倘若我们撇开歌唱艺术的音乐形式只保留歌唱的语言形式,那么歌唱语言的基本形式,即歌词的语言表达便与生活语言具有很多共同规律。

    (1)共同点:首先,歌词的语言表达与生活语言一样,都是通过语言声响来传递情感,达到相互沟通了解和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的目的。在歌唱语言的运用中,少不了生活语言的元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却又有各自的立足点。

    (2)不同点:在生活语言中,语言的表意功能明显超过了美学功能。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和通俗性等,而不是语言的美学意义。而歌词在语言上虽不及诗词曲赋那样严谨、规范,但是歌词终究属于特定的语言艺术形式,终须受艺术语言的各种规范要求的制约。因此,在歌唱语言中,需要注意语言的优美,需要强调语言的音韵、声调、节律、音色效果兼顾词作的可读性、可唱性和欣赏性。语言要精炼、概括,表达要准确、清晰,还需要语法、词语、句段的结构规范和完整,更需要以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规律来制约和规范其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等等。

    2.2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语音声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1)音值差异:通常情况下,生活语言的语速都会比歌唱语言要快。这是因为生活语言大都比较随性自由,表达时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制约。而歌唱语言在表达时因为要和作品中旋律、节奏、情感相配合才能完成艺术表现力,所以它固然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音调差异: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音调的差异,实际上是指嗓音高低变化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说话时嗓音的音调变化不太大,音域相对较窄,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某种情绪的注入使它会有些许的高低变动。而歌唱语言就大不相同。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演唱时,歌唱语言的音调由于必须和音乐作品中旋律因素、风格因素、节奏因素、情感因素相吻合,因此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为了更好的诠释作品,音调必然会有较多变化。

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生活事件;自尊;初三学生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LifeEvents in Grade 3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Zhou Jie ,Bai Liying.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Schoo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self-esteem and life-events.Methods600Grade 3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hosen at randomwere tested byASLEC and SES.Results ①High self-esteem group had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n all factors from the ASLEC as the same asthe total score of the ASLEC from low self-esteem group.②Apartfrom the factor of los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esteem and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tudy stress、being punished、healthadjustment and else 。③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redicted theself-esteem remarkably.ConclusionThere was a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elf- esteem and life event.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n 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Key words】 Life events; Self-esteem; Grade 3 of juniorhigh school students

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 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包括了能力与价值2个维度[1]。生活事件是个 体在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是客观刺激因素和主观性认知评价共同 作用的结果,它作为一种心理社会应激源对心身健康的产生着影响[2]。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必然会经历负性的生活事件。初三学生本身处于 升学的一个关键时期。本文旨在考察初三学生所经历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的相 关关系,并为初三学生的教育指导工作提出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衡阳市2所普通中学的初三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 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为562份,有效率为93.67%;其中男生312人,女生250 人。

1.2 工具

1.2.1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3] 选用由刘贤臣等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 ASLEC)。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5,分半信度为 0.88。量表27个项目包含6个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 康适应、其它。ASLEC仅包括青少年时期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被试依照实际 情况选择事件是否发生,若事件发生过,每个项目按照事件发生的心理感受5 级评分。

1.2.2 自尊量表(SES) 选用M.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SES)1965。该 量表由10个条目构成,共4个等级。自尊总分 为各项目得分之和,范围是10~40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并参考韩向 前等对该量表的修订,将第8题改为正向记分[4]。

1.3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了描述性分 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2.1 高低自尊水平组在生活事件量表上各因子得分比较 将自尊总分升序排 列,取总分27%与73%的百分位点将初试划分为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其中自尊 总分在24分(包括24分)以上为高自尊组,自尊总分在16分(包括16分)以下 的为低自尊组。将这两组不同自尊水平学生在生活事件各个因子上得分比较, 见表1。

表1说明,高自尊水平组在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及其总分上均显著的低于低自尊 水平组。

2.2 初三学生生活事件各因子及其总分与自尊的相关 见表2。

表2说明,初三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生活事件的绝大多数因子都有着非常显著的 负相关。同时,生活事件总分与自尊的相关也极为显著。但是,自尊与丧失因 子相关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2.3 生活事件与自尊的回归分析 见表3。

表3表明,初三学生生活事件的6个因子只有人际关系因子进入回归方程,并且 对自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

3 讨 论

研究结果表明,高自尊水平的初三学生在生活事件各因子及总分上得分都显著 的低于低自尊组水平的被试。这说明高自尊组的学生似乎经历着更少的负性生 活事件,或者说对那些负性的生活事件有较低强度的心理感受。所以在家庭与 学校的教育中,要尽量的去避免这些负性的生活事件的发生,同时要培养孩子 的心理承受的“强度”或者“弹性”,这样可以增加孩子的自尊水平。除了丧失因子外,自尊与各类其它生活事件因子及其生活事件的总分存在显著 的相关。当今,学生的成绩普遍受到重视,而初三学生正面临着升学的压力, 学业上的受挫极大可能的影响到他们的自尊水平。有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不理 想的学生的自尊一般比较低,并且更回渴望获得学习上的成功[5]。 韩树杰的研究表明了学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的批评等存在显著的相关[6 ],这属于惩罚的范畴。在健康适应方面,也有研究表明青年学生心理健康 水平与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7]。回归分析表明,青少年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人际关系因子对其自尊有着非 常显著的预测作用(P

4 参考文献

[1]田录梅,李双.自尊概念辨析.心理学探新,2005,25(2):26-29

[2]曾天德.高职护理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2):107-113

[3]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中 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1:318-320

[4]韩向前.自尊量表使用过程中的问题及建议.中国行为医学科 学,2005,14(8):763

[5]贾蕊,槐玲玲,郭威.初中生成就动机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 心理学杂志,2007,15(7):642-643

[6]韩树杰,王媛媛,李建伟.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的相关研究.中 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6):528-529

[7]冯丽云,王宇中,吴国华.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影响的探讨.中国公共卫生,2000,16(1):4-6

[8]李爱华.中专生心健康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07,13(6):434-435

[9]刘春梅,邹泓.青少年的社会支持系统与自尊的关系.心理科 学,2007,30(3):609-612

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第5篇

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由于受“应试”观念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仍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应用意识、能力及解题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及答案的唯一性,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过强,偏向于对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掌握题型结构,正确列式解答”的理解力要求,使学生在设定的结构中转圈,从而使应用题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却成了训练封闭思维的工具。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材,落实课改新理念,注重解题策略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能力。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我让一位同学生把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再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关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表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由于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感知带来的错误体验。许多教师往往会指着屏幕上被放大很多倍的正方形向学生介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到底1平方厘米有多大?是学生手上的指甲盖那么大小的正方形还是屏幕上一块手绢大的正方形?如果教师此时不加以强调和规范,那么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表象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屏幕上被放大的“1平方厘米”很有可能会成为学生直观感知后的错误经验,形成对后续学习的干扰。因此,在经验获得的初始阶段,应使一些操作活动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正确、清晰的体验,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知。经验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必须为教师所重视,在提供素材、组织操作活动以及课堂提问、归纳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

二、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融合行为与思维操作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如: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做“摸球”实验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出示的盒子里面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数量不相等的球共10个,如果不打开盒子让学生猜摸哪种颜色的球多?于是,学生们各自已探究尝试解决。有的同学用猜的方法,但即因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被同伴否认。也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这种颜色的球多。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

三、在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