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活的谚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罗曼·罗兰
3、生活中遇到大忧大患,友谊应该是有效的安慰。——巴尔扎克
4、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生活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了翅膀。——莎士比亚
2、是他给了你恩惠,是他给了你现在,去感恩他吧!
3、吃遍天下盐好,走遍天下娘好。
4、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
5、可能你一天的爱心,可以换来别人一生的感激。
6、用点滴的心去品味生活,用感恩的心去环视周遭。
7、我们可以通过感恩的桥梁,走向光明的未来。
8、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
9、女人固然是脆弱的,但母亲是坚强的。
日常生活中语言的组织,我们更多的会倾向于随意性、自由性,在表达思想或者与人进行交流的时候会不受任何语言格式和腔调的限制,只要语言流畅表达意思清楚,相互就能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生活语言通常是人与人之间的说话,包括最基本的声母,韵母,声调练习还有绕口令,台词等都是一些常用的生活语言。
2两者之间的关系
歌唱语言是生活语言与歌唱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语言形式,它和生活语言有本质上的区别,却又具有与生活语言相同的语音结构、语法规则及语言规律。然而,歌唱艺术并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也存在着诸多的异同点:
2.1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组织形式上的异同
歌唱语言就其基本语言形式而言,与生活语言并无实质差异,它们具有相似的语言表达体系,倘若我们撇开歌唱艺术的音乐形式只保留歌唱的语言形式,那么歌唱语言的基本形式,即歌词的语言表达便与生活语言具有很多共同规律。
(1)共同点:首先,歌词的语言表达与生活语言一样,都是通过语言声响来传递情感,达到相互沟通了解和表达人们心中的喜怒哀乐的目的。在歌唱语言的运用中,少不了生活语言的元素,它们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却又有各自的立足点。
(2)不同点:在生活语言中,语言的表意功能明显超过了美学功能。生活语言注重的是语言的实用性和通俗性等,而不是语言的美学意义。而歌词在语言上虽不及诗词曲赋那样严谨、规范,但是歌词终究属于特定的语言艺术形式,终须受艺术语言的各种规范要求的制约。因此,在歌唱语言中,需要注意语言的优美,需要强调语言的音韵、声调、节律、音色效果兼顾词作的可读性、可唱性和欣赏性。语言要精炼、概括,表达要准确、清晰,还需要语法、词语、句段的结构规范和完整,更需要以歌唱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规律来制约和规范其语言的组织与表达等等。
2.2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在语音声响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1)音值差异:通常情况下,生活语言的语速都会比歌唱语言要快。这是因为生活语言大都比较随性自由,表达时不受任何其他因素的制约。而歌唱语言在表达时因为要和作品中旋律、节奏、情感相配合才能完成艺术表现力,所以它固然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2)音调差异:歌唱语言与生活语言的音调的差异,实际上是指嗓音高低变化的不同。一般情况下,说话时嗓音的音调变化不太大,音域相对较窄,除非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有某种情绪的注入使它会有些许的高低变动。而歌唱语言就大不相同。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较大幅度的变化。在演唱时,歌唱语言的音调由于必须和音乐作品中旋律因素、风格因素、节奏因素、情感因素相吻合,因此在众多因素的作用下,为了更好的诠释作品,音调必然会有较多变化。
关键词:假期生活现状 存在问题 建议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4.210
一、总论
假期是大学生活的具体存在,如何度过假期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一年的寒暑假、周末、法定节假日等假期累计约187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1.2%[1],而寒暑假累计天数约占总假期的50%。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网上论坛、面对面交流等形式,对在校大学生假期生活进行了调查。其中,问卷共发放1100份,回收1096份,有效问卷1088份,有效率为98.9%。
二、具体情况
从相关调查数据中可以得知,在校大学生的假期生活现状如下。
<D:\123456\学周刊・上旬刊201602\飞腾\飞腾 接排 2 126-240\关于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研究.tif>
1.留校学习,巩固专业知识,继续深造。近年来,出现了“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这体现了当代大学生对更深层次知识的渴求,更体现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而且,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科技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知识层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大学生已不再满足于为期末考试所学的知识,而是通过考研、考双学位等多种形式,提升自己的学业水平。假期时间成为了在校大学生努力深造的黄金时段。这在大一大二学生中并不多见,而在大三大四学生中比较普遍,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1.3%。
2.社会实践拓展视野。马克思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再好的真理,没有付诸实践也不能说明什么。大学生代表了文化层次的较高水平且处于成年阶段,思想变得越来越成熟,捕捉事物的眼睛也越来越锐利,所要获得的能力也逐渐表现出需要的紧迫性。假期生活社会实践,是增加社会阅历,拓展视野的绝佳机会。本次调查中约72%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来充实自己,为将来建设祖国而努力着。
3.无所事事,玩游戏,睡觉。著名教育家潘光日先生说过:“学习没有止境,也就不宜有长时间的间断。”假期并不是让人放纵自己无所事事,而是让人脱离固有的教育模式,开始一种全新的、更自由的学习方式。显然,这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白白浪费了假期的宝贵时间。
三、大学生假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但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反思。
1.对假期生活没有具体规划。即使部分学生有规划,但却没有具体的实施。以往调查显示,仅有35.6%的学生是比较有计划地对待假期的。这从大学生对待假期的观念里也可以反映出来,仅44.4%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假期有计划,仅30.2%的学生希望自己的假期生活充实忙碌[2]。同样,在本次调查中显示,留校大学生中仅有少数对假期生活进行了合理安排,有明确的学习方向,而绝大多数学生对学习哪方面的知识并无明确目标,而是随心而定。
2.社会实践传统劳动工作多,专业相关岗位较少。调查显示,在社会实践中,在外打工从事普通劳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7%,而参加“三下乡”活动和志愿者的人数仅约占总人数的7.9%。问及原因时,多数人说,像这种更能锻炼人的机会太少,竞争太激烈。现如今,相当一部分企业对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持反对意见,愈来愈多的企业不喜欢接受社会实践人员。据日前TEAM杂志针对国内企业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企业已经不愿意接受假期社会实践学生,认为实习生不方便企业管理的有63%,有81%的企业不会为实习生安排补贴[3]。这说明社会相关机制不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并不是太重视,同时也反映了企业对大学生实训没有起到较好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3.除大学生个人主观上不重视外,外界的指导也较少。本次调查中显示,56.8%的学生表示,各大高校对假期生活几乎从来不进行指导;40.3%的学生表示,家长对自己打算如何度过假期几乎从不过问。
四、对大学生假期生活的建议
假期意味着全面接触社会,重新审视自我的机会。因此,假期的合理有效安排和计划实施,以及学校、社会、企业的正确引导,对大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1.制定详尽计划,严格实施。对大学生自己而言,假期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对此应有正确的认识,在假期生活中应有确切的目标,并对此目标做一个详细的规划,然后坚持实施。即使因为什么原因耽搁了,也要及时做调整,保证假期生活的有效性。
2.加强对假期生活的指导。对于学校而
言,应积极引导,通过开展“假期生活如何安排更有意义”“假期实践岗位如何选择”等诸如此类的讲座,让大学生更加了解假期存在的意义,更好地选择实践岗位,让汗水流得更有价值。
3.多开设实习位点,给大学生提供实训机会。对社会和企业而言,社会应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应对大学生多点关爱,建设更多的大学生实践位点,培养大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相关企业应多给大学生一些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常规经营中了解公司运营模式,更好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从而为之努力拼搏。
五、结语
人生不是为了计较得失而存在,而是为了整个过程而存在。假期不是为了放纵自己而存在,而是为了潜在蜕变而存在。一个有意义的假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收获了什么,而在于你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让你成长,有没有让你和你的梦想更近一步。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和祖国的未来,要充分利用各个时间段,不断提升和丰富自己,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小彦.大学生假期生活现状概述及建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
[2]经素.尹志丽.当代大学生假期闲暇生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
[3]毛静,徐原久.关于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8(2).
基金项目:本项目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平成,获得2015年度大学生研究训练(SRT)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2015147。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陈亚楠。
作者简介:
一、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
由于受“应试”观念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仍以“会解题”为首要目标,注重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应用意识、能力及解题策略、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味追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严密性及答案的唯一性,结构化、公式化、典型化过强,偏向于对学生“明确数量关系,掌握题型结构,正确列式解答”的理解力要求,使学生在设定的结构中转圈,从而使应用题教学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功能,却成了训练封闭思维的工具。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重新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应用教材,落实课改新理念,注重解题策略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培养小学生积累和运用生活和数学活动经验的能力。如,在学生研究“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我让一位同学生把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而得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再如,在教学“面积单位”时,教师往往会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力求使学生获得更充分的关于平方厘米、平方分米以及平方米的表象。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由于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感知带来的错误体验。许多教师往往会指着屏幕上被放大很多倍的正方形向学生介绍――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到底1平方厘米有多大?是学生手上的指甲盖那么大小的正方形还是屏幕上一块手绢大的正方形?如果教师此时不加以强调和规范,那么学生对于1平方厘米表象的建立就会受到影响,屏幕上被放大的“1平方厘米”很有可能会成为学生直观感知后的错误经验,形成对后续学习的干扰。因此,在经验获得的初始阶段,应使一些操作活动为学生的认知提供一个正确、清晰的体验,而不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感知。经验的全面性和准确性必须为教师所重视,在提供素材、组织操作活动以及课堂提问、归纳时,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
二、在探究活动中引导学生融合行为与思维操作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会向学生抛出特定情境下的某些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这其中,既有外显的行为活动,也有思维层面的操作。学生能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为一体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不仅在活动中有体验,在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都经历着数学思考。如:在教三年级数学上册“统计与可能性”一课时,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做“摸球”实验来感受可能性的大小。教师出示的盒子里面放有白色和黄色两种数量不相等的球共10个,如果不打开盒子让学生猜摸哪种颜色的球多?于是,学生们各自已探究尝试解决。有的同学用猜的方法,但即因其结果的不确定性被同伴否认。也有同学认为可以用摸球的方法,每次摸出一个看看颜色,然后放回去摇匀再摸,多摸几次,最后看摸到哪种颜色的球多,就说明这种颜色的球多。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实验的结果充满渴望,因此在这类探索活动中,学生所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因个体的强烈感受而充满了活力。
三、在思维活动中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