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前言】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由唐宋家之一王安石所做,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
【注释】
(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5)去棹(zhà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7)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商女:歌女。
(14)《》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遗曲。
【赏析】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山水名胜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名山除了“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之外,庐山之秀,黄山之奇,五台、峨眉的佛影,武当的道迹,无不令人向往;大川则除了长江、黄河、大运河、黑龙江、淮河、珠江、雅鲁藏布江之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青海湖等也名闻遐迩。至于高原、盆地、沙漠、草原、岛屿、洞穴、峡谷、溪涧、池潭、瀑布、泉流、森林等自然奇观,更是不胜枚举。
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的名胜古迹,是历代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沈阳,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个园、豫园、清晖园、古莲花池,古刹白马寺、国清寺、东林寺、少林寺、灵隐寺、大明寺、栖霞寺、雍和宫、布达拉宫,道观北京白云观、龙虎山天师府、武当山建筑群、苏州玄妙观,石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佛像、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太原晋祠侍女塑像,以及分布各地的皇帝陵墓、名人故居茔祠、学人书院、摩崖石刻等,无不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也许出于农耕经济的历史渊源,也许深受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熏陶,也许鉴于人间的沧桑巨变,或有感世道人生的无常,总之中国文人与山水名胜历来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名胜抒胸臆,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如果说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见大水必观”(《荀子・宥坐》)主要偏重于对登览山水的道德修养的理性比附,那么庄子的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则较多地关注于它的情感寄托。而这两点恰恰构成了后来历代游览题咏之作最本质、最主要的创作动因。
历代文人既从山水名胜的游览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神滋养,同时也从那里获得创作的灵感、激情,甚至艺术技巧。陶渊明“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游斜川》),刘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四首之二),陆游“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但同时,历代杰出的题咏之作,又往往给所咏山水名胜带来空前的知名度。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即给称颂的名胜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而历代以题咏五岳为代表的山水名作,也使中华大地上的一大批自然景观从此驰名天下。杜甫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袁枚的“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等,则把甘肃和广西过去鲜为人知的山水推荐给世人。这种情形,正如宋人滕子京当年在请范仲淹为新修成的岳阳楼作记的书信中说的那样:“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求记书》)
历代题咏之作正是在这种与山水名胜的互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传统文化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从内容来说,历代题咏之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一、称颂大好河山,惊叹自然奇观。汉末曹操《观沧海》、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望岳》、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代郑玉《游黄山》、明代张应春《观壶口》、清代蒋元楷《石林歌》、潘驯《白水河观瀑布》、俞廷举《桂林山水歌》、阮元《大龙湫歌》等,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追怀名胜古迹,感慨历史沧桑。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代吴激《长安怀古》、明代李梦阳《艮岳》、清代颜光敏《洛阳》、舒位《华清宫》、王运《圆明园词》、黄遵宪《香港感怀》等,可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三、描述地方特色,反映民间习俗。唐代姚合《扬州春词》、宋代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清代沈朝初《忆江南》(苏州好)等,堪称杰作。四、观察有趣景物,领悟人生哲理。宋代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极富启迪意义。五、探访先贤遗迹,仰慕名人风范。唐代杜甫《蜀相》、清代查慎行《三闾祠》、钱源来《少陵草堂》等,当推千古名作。另外一些纪行诗,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明代李东阳《九日渡江》等,抒写人生的旅途况味,也别具一格。
2、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3、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4、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6、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7、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8、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9、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10、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李商隐《富平少侯》
11、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2、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4、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15、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16、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17、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19、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20、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21、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2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2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8、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2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30、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3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3、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34、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35、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36、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7、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38、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39、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4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1、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42、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4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44、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4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6、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47、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48、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49、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50、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51、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52、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53、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5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6、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5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8、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59、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60、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6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6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64、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6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66、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67、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68、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69、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70、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京都大赋起于汉代。先有扬雄的《蜀都赋》,夸赞其乡土,继有班固的《两都赋》为此一文类树立了典范。嗣后,张衡模拟班固写了《二京赋》。到晋代左思历时三十余年,写成万言以上的《三都赋》,成为赋中巨制。《三都赋》虽然是京都大赋带殿后性的辉煌,但其后都邑赋仍然以较短的篇幅,相对省净的形式,绵延不绝(明代大赋仍多)。直到清末,还有程先甲以《金陵赋》著名。
京邑赋,尤其是历代京都大赋,有很强的政治性,它一般都在国家统一稳定时出现。“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藉对宫殿壮丽、财阜民康、仪礼完备的描写,宣扬朝廷的功业与威德,起到使四方向慕,人心归顺,加强国家统一安定的作用。班固写《两都赋》,背景是东汉王朝建立后,“京师(东都洛阳)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西都长安)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阳之议”(《两京赋序》),于是班固乃作赋,批评西都的奢侈,赞扬东都的法度,为东都作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制造了强有力的舆论。左思的《三都赋》作于晋统一之后,这时需要有大著作来宣扬作为国家安定统一象征的京都,以京都位居中心,覆盖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鼓舞人心。左思在赋中,代表方隅的西蜀公子、东吴王孙夸赞蜀吴两地,而代表统一的魏国先生发表宏论,陈述魏都优越,指出:“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于是吴、蜀二家为之折服。从而表现了人们对于三国归一的认同,这正适合西晋初年的政治需要。《三都赋》之引起轰动效应,其主要原因,亦即在此。京邑赋对于京都的盛夸,使京都优出于其他城市之上,而手法是以宾衬主,即使对处于宾位的城市,也是以侈丽宏衍之笔,展现其繁盛阔大,因而总体来讲,仍然是“极众人之所眩曜”,显示出国家之广大,包含之无所不有。京邑赋除写帝京、陪都外,历代还有许多写地方州郡城市乃至边疆城邑的。如汉代扬雄的《蜀都赋》、曹魏时刘劭的《赵都赋》、唐代张嵩的《云中古城赋》、明代黄佐的《粤会赋》、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徐杜的《郑州揽胜赋》、清末程先甲的《金陵赋》。这些,或出于对家乡风土的热爱,或出于对异地风光的惊异,也是以生花妙笔,写京都以外州邑胜概。如扬雄《蜀都赋》不仅写山川的险峻,矿物的丰富,动植的繁多,灌溉的发达,闾阎的密集、纺织的精致,等等,甚至还写到了川菜的香美,读之对蜀中的环境和生活,无限向往。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则写了海南岛风物的奇特。
京邑赋围绕京都和地方名城重镇,从历史到现实,展开多方面铺写,内容往往包括历史沿革、地理形胜、郊甸环境、都市规模、楼台建筑、动植物产、工商贸易、闾阎风情、宗教礼仪,等等,实为一城一市的综合介绍与礼赞。这在古代,大大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具有很大的认识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与资料作用。如张衡《二京赋》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方面外,还写到西京平乐馆中的杂技魔术表演有举重、爬竿、钻刀圈、翻筋斗、走绳、幻术、驯兽、马戏,等等,成为中国杂技史的珍贵资料。《二京赋》还写到国际交往,成为外交史上的重要记录。
都邑赋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可算出现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文学,它固然以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美,获得广大读者,同时还以其芳泽沾溉其他文学艺术品种。它对都市的描写,从谋篇布局、到内容材料、音韵词藻,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为诗词文等文体的都市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文学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朝时诗取代赋居于中心地位。唐代前期,国势强盛,未能产生如汉代的京都大赋,但诗为了表现盛唐气象,却从汉赋所体现的炎汉气象中受到启发。唐京都的长篇歌行,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汉赋的继承与移植,因而有“赋体歌行”之称。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便是其中代表。《帝京篇》开头:“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旨意与班固等人的京都大赋完全一致。真是“读宾王长篇,如入王都之市,璀灿夺目”。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宾王此篇,最有体裁,节节相生,又井然不乱。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之盛,车马饮馔之乐,乃至游侠倡妇,描写殆尽;后半言祸福倚伏,交情变迁,总见帝京之大,无所不有。”所列举的用铺叙串合方式展开种种繁华景物,正是京都大赋的写法。闻一多说:“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合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四杰》)指明了卢骆的长歌对赋体的吸收。唐诗如此,而到了宋代,写都市的词,如柳永《望海潮》咏杭州,王安石《桂枝香》咏金陵,也同样吸收都邑赋的营养,借鉴都邑赋的写法。
在各种文体中,赋以描写见长。并且往往不是一般的三言两语,而是“铺陈描写”。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让诗去描写,不免显得呆板笨拙,缺少诗意诗韵的婉转流动,而赋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卷二)的布局和写法,正是适合于对付“纷纭挥霍,情难为状”(陆机《文赋》)的局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熙载《赋概》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非常精要地讲出了赋体的长处所在。传统的五七言诗侧重于表达社会生活在人情感上的反映,它基本上是线性的推进,面对“情事杂沓”,“千态万状,层见叠出”的情事或对象,诗难以发挥所长,长于铺叙的赋,却能“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毫无滞碍,酣畅淋漓地全部见于笔端。京都巨邑“千态万状”,以之作题材,也就只有赋这一体裁最为相宜了。都邑赋作为与都市最为契合的文学样式,跟单纯朴实的农村之宜于诗歌正好对应。
【关键词】新课改;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诗词鉴赏是继阅读与作文之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知识版块,在高考试卷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许多教师在诗词鉴赏方面的教学也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惑与不解,笔者以为,无论是怎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诗词鉴赏都离不开对于诗词主题的理解,意境的创设,语言的推敲,及作者生平思想的影响,把握住了这几点,可以说就基本上突破了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探索,谈谈在诗词鉴赏教学中的尝试及思考。
一、题目是切入点
所谓“目”,无非就是眼睛的意思,就像我们看一个人需要观察他的眼神一般,从这个心灵的窗户中我们可以瞥到很多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讲,古诗词的题目都是作者精心谋就,我们细细推敲,会发现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知识信息,如时间,季节,地点,人物,环境,事件,情感,乃至诗词的主题等等,稍一留意,我们会发现,很好地把握住文章题目,我们就能够切换出一个崭新的世界。例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题目中“金陵”是六朝的旧都,它明确了一个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地点,“怀古”交待内容,同时也暗示了吊古伤今的情感。再如唐代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单看内容,只是刻画了一位新妇的形象;结合题目,才知道这是作者以新妇自比,以公婆喻主考官,表达了应考前的期待和不安的心情。
二、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首先是找出意象。所谓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被赋予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且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所以教学唐诗宋词时想要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一定要先让学生抓住这些意象来理解诗歌。其次是组合画面,想景悟情。找出的意象经过读者的想象可以组合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受到诗歌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了。如唐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选取的主要意象是月、海、烛。那么我们可以抓住这几个意象来展开想象,组合画面: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远在天涯的亲人与我同样望月。多情的人,埋怨漫漫长夜,整个晚上想念亲人。屋里光照耀眼,于是将烛火熄灭,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从诗歌联想到的几个画面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远在天涯,在漫长月夜竟彻夜难眠的真切的相思之情。
三、关注题干的辅助
说到诗词鉴赏题目,我们教师在讲述相关知识与问题的时候,常常过于注重学生思路的开发与答题规律的一个总结,但却往往容易忽略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审题。一方面,很多学生会审题不清,造成在答题的时候不能够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结果洋洋洒洒地写了千言,却文不对题,白白浪费了诸多的时间与精力。另一方面,就是我们在做题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于诗词鉴赏类型题题干的分析,有些题干本身就蕴含了一定的题目解决的信息,即使没有一定信息的提示,我们也可以围绕题干的思路,回忆我们平时训练的题目的思路,进而打开思考的方面,寻找答题的灵感。例如唐代来鹄的《云》:“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题目:有人称来鹄的这首诗是最富“人民性”的咏云之作,请你从“人民”的角度,依据诗歌内容,来理解诗歌中作者对云有哪些情感?题干的“人民性”,提示了解读此诗的方向:云悠闲自赏,不问“旱苗枯欲尽”的现实,诗歌表达了作者对不问苍生之苦而悠闲自得之人的厌恶痛恨之情,而不少考生忽视了题干的暗示,把诗歌理解成赞美云的千变万化和多姿多彩了。
四、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