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王安石桂枝香

王安石桂枝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第1篇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斜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前言】

《桂枝香·金陵怀古》是由唐宋家之一王安石所做,全词以写景开头,又借玉树花的典故点题,隐喻现实,寄兴遥深,堪称北宋诗坛名篇。

【注释】

(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澄江,清澈的长江。练,白色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簇,丛聚。

(5)去棹(zhào):停船。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星河,指长江。

(7)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繁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登高。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谩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商女:歌女。

(14)《》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翻译】

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登上高处,面对着这千古以来便不曾变化的景色,徒自叹息六朝诸国的兴衰败亡。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随着流水消逝,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苍绿的颜色。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遗曲。

【赏析】

王安石是在神宗熙宁初出任江宁知府的(府治即今南京市),两年后即入中枢为相。这首词当作于任知府期间。作为一个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他站得高看得远。这首词通过对六朝历史教训的认识,表达了他对北宋社会现实的不满,透露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

金陵即今南京市,六朝古都所在。从公元222年东吴在此建都起,先后有东晋、宋、齐、梁、陈在此建都。到赵宋时,这里依然是市廛栉比,灯火万家,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在地理上,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大江西来折而向东奔流入海。山地、丘陵、江湖、河泊纵横交错。秦淮河如一条玉带横贯市内,玄武湖、莫愁湖恰似两颗明珠镶嵌在市区的左右。王安石正是面对这样一片大好河山,想到江山依旧、人迁,怀古而思今,写下了这篇“清空中有意趣”的政治抒情词。

词的上阕写登临所见,作者在一派肃爽的晚秋天气中登高临远,看到了金陵最有特征的风景:千里长江明净得如同一匹素白的绸缎,两岸苍翠的群峰好似争相聚在一起;江中的船帆在夕阳里来来去去,岸上酒家斜矗的旗招迎着西风在飘扬。极目远眺,那水天一色处的各种舟楫在淡云中时隐时现;一群白鹭在银河般的洲渚腾空而起。如此壮丽的风光真是“画图难足”啊!

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第2篇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山水名胜资源十分丰富。其中名山除了“五岳”――泰山、华山、嵩山、衡山、恒山之外,庐山之秀,黄山之奇,五台、峨眉的佛影,武当的道迹,无不令人向往;大川则除了长江、黄河、大运河、黑龙江、淮河、珠江、雅鲁藏布江之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和青海湖等也名闻遐迩。至于高原、盆地、沙漠、草原、岛屿、洞穴、峡谷、溪涧、池潭、瀑布、泉流、森林等自然奇观,更是不胜枚举。

与山水风光相得益彰的名胜古迹,是历代人民智慧和创造的结晶。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有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和秦始皇兵马俑,古都西安、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沈阳,名园避暑山庄、颐和园、圆明园、拙政园、个园、豫园、清晖园、古莲花池,古刹白马寺、国清寺、东林寺、少林寺、灵隐寺、大明寺、栖霞寺、雍和宫、布达拉宫,道观北京白云观、龙虎山天师府、武当山建筑群、苏州玄妙观,石雕敦煌莫高窟、麦积山佛像、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四川大足石刻、太原晋祠侍女塑像,以及分布各地的皇帝陵墓、名人故居茔祠、学人书院、摩崖石刻等,无不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积淀。

也许出于农耕经济的历史渊源,也许深受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熏陶,也许鉴于人间的沧桑巨变,或有感世道人生的无常,总之中国文人与山水名胜历来有一种不解之缘。他们引山水为知己,借名胜抒胸臆,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如果说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见大水必观”(《荀子・宥坐》)主要偏重于对登览山水的道德修养的理性比附,那么庄子的所谓“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庄子・知北游》)则较多地关注于它的情感寄托。而这两点恰恰构成了后来历代游览题咏之作最本质、最主要的创作动因。

历代文人既从山水名胜的游览中汲取丰富的思想精神滋养,同时也从那里获得创作的灵感、激情,甚至艺术技巧。陶渊明“遥想灵山,有爱嘉名。欣对不足,率共赋诗”(《游斜川》),刘勰“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屈平所以能洞鉴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文心雕龙・物色》),杨万里“山思江情不负伊,雨姿晴态总成奇。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下横山滩头望金华》四首之二),陆游“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题庐陵萧彦毓秀才诗卷后》)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但同时,历代杰出的题咏之作,又往往给所咏山水名胜带来空前的知名度。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和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即给称颂的名胜赢得了极大的声誉;而历代以题咏五岳为代表的山水名作,也使中华大地上的一大批自然景观从此驰名天下。杜甫的“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袁枚的“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同金十一沛恩游栖霞寺望桂林诸山》)等,则把甘肃和广西过去鲜为人知的山水推荐给世人。这种情形,正如宋人滕子京当年在请范仲淹为新修成的岳阳楼作记的书信中说的那样:“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瑰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临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求记书》)

历代题咏之作正是在这种与山水名胜的互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传统文化中令人瞩目的瑰宝。从内容来说,历代题咏之作大致可以归纳为这样几类:一、称颂大好河山,惊叹自然奇观。汉末曹操《观沧海》、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杜甫《望岳》、宋代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元代郑玉《游黄山》、明代张应春《观壶口》、清代蒋元楷《石林歌》、潘驯《白水河观瀑布》、俞廷举《桂林山水歌》、阮元《大龙湫歌》等,在这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二、追怀名胜古迹,感慨历史沧桑。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金代吴激《长安怀古》、明代李梦阳《艮岳》、清代颜光敏《洛阳》、舒位《华清宫》、王运《圆明园词》、黄遵宪《香港感怀》等,可为这类作品的代表。三、描述地方特色,反映民间习俗。唐代姚合《扬州春词》、宋代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清代沈朝初《忆江南》(苏州好)等,堪称杰作。四、观察有趣景物,领悟人生哲理。宋代苏轼《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陆游《游山西村》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都极富启迪意义。五、探访先贤遗迹,仰慕名人风范。唐代杜甫《蜀相》、清代查慎行《三闾祠》、钱源来《少陵草堂》等,当推千古名作。另外一些纪行诗,如唐代张继《枫桥夜泊》、明代李东阳《九日渡江》等,抒写人生的旅途况味,也别具一格。

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第3篇

2、晋武轻后事,惠皇终已昏。——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3、抚剑长号归去也,千山风雨啸青锋。——康有为《出都留别诸公》

4、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5、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6、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陈与义《咏牡丹》

7、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司空曙《金陵怀古》

8、绝域从军计惘然,东南幽恨满词笺。——龚自珍《漫感》

9、日日望乡国,空歌白苎词。——张籍《蓟北旅思》

10、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侯。——李商隐《富平少侯》

11、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2、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杨炎正《水调歌头·把酒对斜日》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题临安邸》

14、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孔绍安《侍宴咏石榴》

15、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张昪《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

16、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17、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张九龄《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18、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对酒》

19、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严武《军城早秋》

20、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田锡《塞上曲》

21、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棋见六朝。——钱谦益《金陵后观棋绝句六首·选一》

22、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汉家旌帜满阴山》

23、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2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5、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

26、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7、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28、天厌虏,臣离德。——史达祖《满江红·九月二十一日出京怀古》

29、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送人赴安西》

30、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31、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少年行》

32、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33、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34、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屈原《国殇》

35、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36、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37、梦到凤凰台上,山围故国周遭。——完颜璹《朝中措·襄阳古道灞陵桥》

38、咸言上国繁华,岂谓帝城羁旅。——子兰《秋日思旧山》

39、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朱彝尊《卖花声·雨花台》

40、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41、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42、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潘大临《江间作四首·其三》

4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44、家国兴亡身独存,玉容还受楚王恩。——汪遵《息国》

4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6、渐老念乡国,先归独羡君。——简长《送僧南归》

47、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陆游《读书》

48、朝市不足问,君臣随草根。——高適《登百丈峰二首》

49、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

50、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倪瓒《人月圆·伤心莫问前朝事》

51、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元结《贼退示官吏》

52、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53、中心愿,平虏保民安国。——宋江《满江红·喜遇重阳》

54、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5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56、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作》

5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8、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国殇》

59、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戚继光《马上作》

60、昨宵风雨,只有一分春在,今朝犹自得,阴晴快。——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6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屈原《国殇》

6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64、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林景熙《冬青花》

6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66、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杨炎正《水调歌头·登多景楼》

67、婿为燕国王,身被诏狱加。——李白《秦女休行》

68、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谢灵运《七里濑》

69、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曹操《薤露》

70、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第4篇

京都大赋起于汉代。先有扬雄的《蜀都赋》,夸赞其乡土,继有班固的《两都赋》为此一文类树立了典范。嗣后,张衡模拟班固写了《二京赋》。到晋代左思历时三十余年,写成万言以上的《三都赋》,成为赋中巨制。《三都赋》虽然是京都大赋带殿后性的辉煌,但其后都邑赋仍然以较短的篇幅,相对省净的形式,绵延不绝(明代大赋仍多)。直到清末,还有程先甲以《金陵赋》著名。

京邑赋,尤其是历代京都大赋,有很强的政治性,它一般都在国家统一稳定时出现。“体国经野,义尚光大”(《文心雕龙·诠赋》),藉对宫殿壮丽、财阜民康、仪礼完备的描写,宣扬朝廷的功业与威德,起到使四方向慕,人心归顺,加强国家统一安定的作用。班固写《两都赋》,背景是东汉王朝建立后,“京师(东都洛阳)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西土(西都长安)耆老,咸怀怨思,冀上之睠顾,而盛称长安旧制,有陋洛阳之议”(《两京赋序》),于是班固乃作赋,批评西都的奢侈,赞扬东都的法度,为东都作为稳定的政治中心,制造了强有力的舆论。左思的《三都赋》作于晋统一之后,这时需要有大著作来宣扬作为国家安定统一象征的京都,以京都位居中心,覆盖全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稳定和鼓舞人心。左思在赋中,代表方隅的西蜀公子、东吴王孙夸赞蜀吴两地,而代表统一的魏国先生发表宏论,陈述魏都优越,指出:“正位居体者,以中夏为喉,不以边垂为襟也。长世字甿者,以道德为藩,不以袭险为屏也。”于是吴、蜀二家为之折服。从而表现了人们对于三国归一的认同,这正适合西晋初年的政治需要。《三都赋》之引起轰动效应,其主要原因,亦即在此。京邑赋对于京都的盛夸,使京都优出于其他城市之上,而手法是以宾衬主,即使对处于宾位的城市,也是以侈丽宏衍之笔,展现其繁盛阔大,因而总体来讲,仍然是“极众人之所眩曜”,显示出国家之广大,包含之无所不有。京邑赋除写帝京、陪都外,历代还有许多写地方州郡城市乃至边疆城邑的。如汉代扬雄的《蜀都赋》、曹魏时刘劭的《赵都赋》、唐代张嵩的《云中古城赋》、明代黄佐的《粤会赋》、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徐杜的《郑州揽胜赋》、清末程先甲的《金陵赋》。这些,或出于对家乡风土的热爱,或出于对异地风光的惊异,也是以生花妙笔,写京都以外州邑胜概。如扬雄《蜀都赋》不仅写山川的险峻,矿物的丰富,动植的繁多,灌溉的发达,闾阎的密集、纺织的精致,等等,甚至还写到了川菜的香美,读之对蜀中的环境和生活,无限向往。丘浚的《南溟奇甸赋》则写了海南岛风物的奇特。

京邑赋围绕京都和地方名城重镇,从历史到现实,展开多方面铺写,内容往往包括历史沿革、地理形胜、郊甸环境、都市规模、楼台建筑、动植物产、工商贸易、闾阎风情、宗教礼仪,等等,实为一城一市的综合介绍与礼赞。这在古代,大大增长了人们的知识,扩展了人们的眼界,具有很大的认识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与资料作用。如张衡《二京赋》除以上提到的一些方面外,还写到西京平乐馆中的杂技魔术表演有举重、爬竿、钻刀圈、翻筋斗、走绳、幻术、驯兽、马戏,等等,成为中国杂技史的珍贵资料。《二京赋》还写到国际交往,成为外交史上的重要记录。

都邑赋作为文学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可算出现最早的具有代表性的都市文学,它固然以其自身特有的艺术美,获得广大读者,同时还以其芳泽沾溉其他文学艺术品种。它对都市的描写,从谋篇布局、到内容材料、音韵词藻,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为诗词文等文体的都市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中国文学通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唐朝时诗取代赋居于中心地位。唐代前期,国势强盛,未能产生如汉代的京都大赋,但诗为了表现盛唐气象,却从汉赋所体现的炎汉气象中受到启发。唐京都的长篇歌行,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汉赋的继承与移植,因而有“赋体歌行”之称。骆宾王的《帝京篇》、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便是其中代表。《帝京篇》开头:“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旨意与班固等人的京都大赋完全一致。真是“读宾王长篇,如入王都之市,璀灿夺目”。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宾王此篇,最有体裁,节节相生,又井然不乱。首望出帝居得局,次及星躔山川,城阙离宫,次及诸侯王贵人之邸第,衣冠文物之盛,车马饮馔之乐,乃至游侠倡妇,描写殆尽;后半言祸福倚伏,交情变迁,总见帝京之大,无所不有。”所列举的用铺叙串合方式展开种种繁华景物,正是京都大赋的写法。闻一多说:“卢骆的歌行,是用铺张扬厉的赋法膨胀过了的乐府新曲。”“以大胆代替羞怯,以自由代替局缩,所以他们的歌声,需要大开大合的节奏,他们必需以赋为诗。”(《四杰》)指明了卢骆的长歌对赋体的吸收。唐诗如此,而到了宋代,写都市的词,如柳永《望海潮》咏杭州,王安石《桂枝香》咏金陵,也同样吸收都邑赋的营养,借鉴都邑赋的写法。

在各种文体中,赋以描写见长。并且往往不是一般的三言两语,而是“铺陈描写”。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让诗去描写,不免显得呆板笨拙,缺少诗意诗韵的婉转流动,而赋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一经一纬,一宫一商”(《西京杂记》卷二)的布局和写法,正是适合于对付“纷纭挥霍,情难为状”(陆机《文赋》)的局面。刘勰《文心雕龙·诠赋》篇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刘熙载《赋概》说:“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斯于千态万状,层见叠出者,吐无不畅,畅无或竭。”非常精要地讲出了赋体的长处所在。传统的五七言诗侧重于表达社会生活在人情感上的反映,它基本上是线性的推进,面对“情事杂沓”,“千态万状,层见叠出”的情事或对象,诗难以发挥所长,长于铺叙的赋,却能“吐无不畅,畅无或竭”,毫无滞碍,酣畅淋漓地全部见于笔端。京都巨邑“千态万状”,以之作题材,也就只有赋这一体裁最为相宜了。都邑赋作为与都市最为契合的文学样式,跟单纯朴实的农村之宜于诗歌正好对应。

王安石桂枝香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师生互动 营造办法

在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师生互动用引导式、启发式教学手段很好地改善了这一弊端。师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与教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交流与教师之间沟通,都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良好氛围值得商榷。

1.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的意义

1.1丰富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形式主要是以教师上课讲,学生死记硬背的形式进行的,已不适应当前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改变了以前教学中一板一眼的教授形式,通过多媒体引入有趣案例[1],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可以让学生在集体中快乐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多媒体引入的教案是书中内容的一种延伸,这种延伸与扩展对学生开展深入思考与开阔眼界都有帮助。

1.2改善师生关系,共同沟通学习。

师生互动转变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高高在上,学生不再唯命是从,改善了教师、学生一贯的形象,有利于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树立新时期新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形象[2]。在这种新的教师形象中,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再开展教学。有了亦师亦友、受人爱戴的教师,自然学生是乐于沟通的,教师在沟通中知晓学生的问题或困难,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的学习。

1.3促进思维开发,培养积极态度。

师生互动就是教师通过一些启发与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多个方面思考问题,不仅仅局限某一个点上,这样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师生互动不限于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也是可以商量讨论的。在学生讨论分析中,有利于同学间你追我赶,相互促进,也利于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师生互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2.营造师生良好互动的氛围的办法

2.1积极引导,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要做好师生互动,就必须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进入授课阶段不是照本宣科,不要根据教科参考书的要求亦步亦趋。要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教师主体地位的观念亦需要转变,不要一进教室就感觉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学生就要俯首听耳。除此之外,教师灌输知识的方式还需要向引导式转变,一个人讲一群人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需要群力群策,共同参与,共享式教学[3]。以讲授范仲淹《渔家傲》为例,首先请学生朗读并介绍作者和词牌名,再次分组讨论此首词的创作背景,通过背景分析此首词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以小组为代表赏析此词并讨论学生自己喜欢的部分,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学生的发言得出本节课的教授内容。这样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之间探讨,促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2.2引入辅助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投影、多媒体、微博、视频授课都在不断走进课堂。运用先进的教学辅助手段,有助于教学内容的形象化、生动化。例如,针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再形象的话语解释不如一张图片来得直接。通过幻灯片的演示,原本遥远的、抽象的塞外秋景图历历在目。再如“羌管悠悠霜满地”,随着时代的变换羌管已经不多见了,“悠悠羌管”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概念,视听觉的感受限制心理感受,没见过羌管,没听过羌笛就很难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态,通过音频的演示,形象地展现了这种意象,加深了学生对整首词感情的理解,且活跃了课堂氛围。

2.3鼓励讨论,层层启发。

在对等参与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更多扮演的是向导人的身份。在学生积极讨论中遇到障碍时,给予一定的引导,鼓励讨论的继续展开,亦可通过提出环环相扣的问题,循序渐进。比如,王安石的《桂枝香》。首先交代完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等一些基本资料后,通过提出此首词的表现手法,意象如何,景寓情、情显志的具体表现等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并引入《清平乐》一诗,让学生赏析两首诗的异同,之后教师对学生在两首词存在的疑问进行解答。可以请学生深层次分析诗人是怎么表现豪迈与婉约两种风格的。最后,教师整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就难点与重点着重讲解,并提出课后任务。

多样的教学形式都是为了结合多样的学生特点,师生互动只是多样教学形式的一种。本文概括介绍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营造师生互动良好氛围的意义与办法,旨在对现行的教学方式提出一些参考,以望完善师生互动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占国.浅谈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A版,2015(8):111.

相关期刊更多

资源与产业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教育部

上海文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作家协会

地质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