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叙事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和数学双科教师,我于1994年在岗位上接受了小学教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并且通过了考试。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一些是我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粗浅的感受的,更多的知识是我没有接触到和实践到的。学习关于学生的发展和心理的知识以及教师应当采取的针对性策略,为我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在考试通过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实践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的时候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为了将我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省,最终达到提高的目的,我在本文中将我遇到的教学典型事例记录并总结如下。

关注“问题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帮助他们成功提高成绩

我所在的学校曾经有一个“问题班”,班级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成绩提高困难,换了好几位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解决问题。眼看这个班级的同学还有两年就要升入初中,他们的成绩再不提高,势必影响他们接下来升入初中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积极性,也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问题班”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都对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解决过去四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信心。这时候校长想到了我,希望我能接手这个班级的工作。我虽然有种种顾虑,但是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我深知为在初中阶段能够顺利开展学习,学生们需要在小学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培养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既然这个任务落在我头上了,我就不能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推阻,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同意接下了这个班级。

接手班级之后我找了之前几位带过班级的老师取经,想先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一下班级的状况。原来这个班级的老师更替频繁,并不全是因为学生有问题。教这个班级一年级的老师辞职了,换了一位老师;结果第二年,教这个班级二年级的老师也辞职了。辞职这件事,在我所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一点也不罕见,甚至是司空见惯的。学校位于深山区,离最近的镇都有一百公里的距离,因为路况不好,坐公交车要花费四个小时才能到达镇上。学校的设施也都比较老旧,校舍冬天需要烧柴禾,夏天需要除草,这些劳动都是由教师承担。学校的资金也十分有限,一位教师每月领取的微薄工资,勉强够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但是如果有额外的开支,如孩子上大学,老人看病等等,就捉襟见肘了。老师们从学校辞职也是不得已之举,但却影响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有学习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学习,跟一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很大关系的。而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纪律;学生也需要时间来习惯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在学生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小学初级阶段,频繁地更换老师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自觉性,从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

从三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级的老师连续两年年担任了班主任。原以为这个班级应该可以在一个连贯而稳定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事与愿违,到四年级结束的时候,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成绩还是差强人意,平均分只有60几分。这让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很是受打击,主动请辞了班主任职务。这情况表明,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这两年,这个班级的问题应该不能归结于教师,而应该从学生方面入手寻找。

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接手班级的开头几周,我留心观察班上同学的学习习惯。果然,大多数同学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也十分不理想。这些基础的功夫没有做好,自然无法掌握学习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我首先采取了个别谈话的策略。我利用课间,和几个成绩长期不理想,上课也不主动发言,注意力涣散的同学聊天。在聊天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升入初中学习这件事没有很大的热情,也没有具体的想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结果呈倒U 型相关关系。学生保有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取得成果的一个要件。据此,我判断,当务之急是向这些学生说明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采取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在放学之后,用之前升学并取得了好成绩,最终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实例,向班级的同学们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地区,因为收入水平有限,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读完就辍学的同学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有一些同学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考上大专或者大学本科,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提升了家庭收入水平,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些成功改变命运的人,班级里的学生们虽然听说过,但没有认识到这些成功例子和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也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也有通过努力达成类似的结果的可能性。我细致地向他们讲述了教育的作用,为他们描绘了未来的美好蓝图。通过我的讲述,很多同学的学习态度明显地改变了。他们开始主动找我问问题,不全是关于学习的,也有一些关于未来设想的问题。我都一一耐心地为他们解答,替他们打消对未来的疑虑,鼓励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慢慢地,班级的学习氛围有所转变了。上课时同学们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马虎对待作业的人也显著减少了。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2篇

一、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观察到,不少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询问起原因,他们纷纷表示“怕写不好,老师看了会生气”“其他同学也会嘲笑自己”。长期处在思想负担较大的压力下,学生自然对写作持有一种抵触甚至是排斥的消极心理。

上述情形表明学生在写作学习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而要想更好地开展教学,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满足学生写作的安全需求。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选择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

对于贴合自身生活实际的写作话题,学生往往会感觉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样一来他们内心关于“写不好”的顾虑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真正写起来也更有热情与积极性。

2.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

教师应当改变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方式,不仅要注意到学生写作中的缺点与不足,更要留心挖掘其闪光点,积极肯定学生写作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内心害怕被指责、被批评的心理,促使他们敢于并乐于在写作中放飞自我思维。

3.创设师生平等的写作氛围

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与学生平等相处,以温和的语言、巧妙的指导成为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者、扶持者与帮助者,而不是学生写作的催促者与简单、粗暴的分数裁定者。这样一来,教师不再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学生也不再唯唯诺诺,写作教学的氛围变得平等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自然敢说、敢写、敢表达。

二、满足学生写作的社交需求

社会交往是每个社会个体的基本需求之一,这一点反映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格外明显。他们愿意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并享受美好的集体时光。由此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活动中应当尽力满足学生对社交的需求。可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共同交流写作话题

有时,学生不愿意写作文,并不是因为他们不积极、不主动,而是由于他们对写作话题缺少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无法构建起完整的写作框架体系。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探讨、分享各自关于该写作话题的信息积累,这样一来,学生在集体沟通中就实现了写作信息的互通有无,既满足了他们对社交的基本需求,同时也使得他??得以丰富学识与见识,更有利于他们写出高质量的好文章。

2.互相评价

以往的作文评价大都是由教师一人牢牢把控,学生作为写作的主体反倒很难融入这一过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由此出发,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将评价的权利交还到学生手中,即让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在集体交往中实现互相评价。如此这般,学生的社交需求得到了满足,同时他们在互相评价作文的过程中也能发现他人写作中的长处与闪光点,这对于他们而言也是产生写作驱动力的一大诱发因素。

三、满足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求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其主要表现为社会个体致力于实现自我潜力,并促使自己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学生写作自我实现的需求反映在写作教学中即为自己通过努力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教师、同学等外界他人的积极认可。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人格魅力;关爱学生;以严治学

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语文教师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教学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低效课、无效课还比比皆是。而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人格魅力是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几年教龄的教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课,喜欢他教的这一科,相应地,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则不然。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相当重要的。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语文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科目教师,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文化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圣贤书、名人言,似乎语文教师都得知晓。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首先变成一位文化人。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的文化人。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听历史,而这也是语文教师最能表现自我、发挥魅力的关键时刻。例如讲到《三国演义――杨修之死》这篇课文,里面提到了曹操,但只讲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因此,学生对曹操的形象大加批判、贬斥。可是,当教师拓展了《三国志》中的曹操的高大形象,讲到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中所体现的豪气干云、才情无比后,学生们对曹操的认识大为改观,瞬间就把曹操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教师讲故事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博学多识崇拜敬佩,此刻教师就是他们眼中的文化人。

2.教师应该是一位高修养的君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更多的应当是指培养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性格品质等,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所在。《论语》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操,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典范。当然,对于一些内在的修养,必须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外显的一些品质,如言语文明、勤劳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品质,都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养成。

二、关爱学生是核心条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教何种科目,关心爱护学生是最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关爱学生的方式有多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如此“托物寓意”式的说教方式则最适合语文教师了。语文教师是天生的说教家,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是最能使人刻骨铭心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有的学生似乎永远品质恶劣。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保持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要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对他们采取各种惩罚手段或者讽刺、挖苦他们。

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首先要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差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脾气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习惯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成绩好而骄傲的学生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都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其次要学会宽容,教师必须常含包容之心去对待学生,要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学生。

三、坚持以严治学是基本条件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教师在课堂上正担任着统帅的角色,一堂课能不能完满,主要在于一个教师的领导能力。而每个班级总会有个别捣蛋的孩子喜欢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针对此种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当机立断,该“制裁就制裁”。课堂属于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为隐忍某个学生的放肆而耽误所有孩子的学习。教师应该正确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坚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在教学中要严厉,在课外亦是如此。例如中考前夕,有个别孩子在压力下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如上网、抽烟、打电玩、逃课等各种逃避、减压的不良行为频频出现,对考前冲刺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了不良影响。中考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是坚决不能容许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存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帮助产生不良影响的学生解决困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那些不良学生进行管控,通过学校、班级、家庭三方合力,规劝甚至惩罚学生。必要时,可以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回家休息调整状态。

四、加强阅读和反思是重要条件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担任着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文化人,不仅要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更肩负着发扬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标 观念 评价

一、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教师要努力成为新课程条件下的知识传授者,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教育过程的研究者。在新形式下,教师不再是“教书匠”,而应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教学观学生观,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读书思考的时间,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教师要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教师要从“独奏者”角色过渡到“伴奏者”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要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时间,要降低“教”的“富营养”,增强学生学习的“饥饿感”,该学生干的事老师绝不插手,更不“越俎代庖”,努力做到“书”让学生自己读,“问”让学生自己提,“果”让学生自己摘,“情”让学生自己抒,“话”让学生自己说,“写”让学生自己评;要引领学生“实话实说”“焦点访谈”,在“误”中“悟”,“错”中“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加,在“探究”中创新,逐渐步入“教”与“学”互促互动,相得益彰的良性循环轨道,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新型语文教学模式,推动语文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使严肃的俨然法庭的课堂教学荡漾着“天关云影共徘徊”的悠然氛围。

值得警惕的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语文学习的同时,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语文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教师应当指出来,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教师要多样评价,多方鼓励

“评价是为了改进”“让被评价者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就是评价的最大效益”。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评价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有丰富的临场经验,敏锐的目光,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闪光点,并能根据不同的对象、场合、时机,多方采用激励手段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华,从而创设出激励学生融合互补、敢于创新的氛围。

虽然少不了结果性评价,但更要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比如,对学生参与语文学习活动的态度、生活体验、研究方法、技能运用、合作创新精神以及学习结果等诸方面。以正面的表扬激励为主,以严厉的批评教育为辅。既要重视教师的评价更要让学生参与评价,要引导、鼓励学生学会从评价他人到学会评价自己,这是运用差异、缩小差异的重要环节。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进步,对那些“跳起来摘到果子”的学生一定要给予特别奖励。“让每一个我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而教师则必须少一点导师的权威,多一些益友的亲密、融洽,起到一个参谋者、合作者、参与者的作用。

三、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学习方式变革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亮点,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呈多样化。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有些课堂上,出现了教师不敢讲,最应该明确的知识、技能目标,反而出现了缺失。我们知道,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是课堂教学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常规性任务,它是教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有些课堂不能像传统课堂那样抓“双基”,而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是只抓“双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也绝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放弃“双基”。“双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也是形成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因此,每节课都应该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语文教学需要咬文嚼字。

例如,《桃花源记》第一段有:“忽逢桃花林”“忽”字用得十分精当,就有必要跟学生讲讲。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5篇

叙事,即讲故事,它是人类本能的表达方式之一。叙事的媒介不仅限于语言,其他的艺术载体如绘画、雕塑、音乐、电影等也可以承载叙事的情节,传达意义。建筑理论家拉普卜特(AmosRapoport,1929-)认为,人们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意义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在《建成环境的意义》中,他说:“如图2宾大图底关系图片图3视点2图4视点3图5视点3上去的空间图6视点4图7视点5果环境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信息编码的过程,那么使用者可以被看作是对其进行译码。”建成环境带有信息,在环境空间中运动的人依据自己的知觉经验赋予环境意义。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建筑空间具有了叙事的可能性。

谈到叙事性的建筑及外部空间,首先可以界定它的两个层次。

第一,可以称作“强意向性”的叙事空间,着眼于表达的“意义”,设计者常运用物质符号、空间尺度、方向等进行隐喻,引发联想:或通过流线的精心安排传达明确的设计意图。这样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意象性和总体性,设计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理性宏观叙事方式。

中国故宫的空间序列就是一种宏大叙事,等级和尺度的层层递进让人感受到皇家的威严气势。意大利建筑师居塞皮·特拉尼(GiuseppeTerragni,1904-1943)的一个未建成作品但丁纪念堂是建筑叙事的典型代表,他试图通过空间本身的比例尺度及相互关系来诠释诗人但丁的《神曲》。界面的围合、密排的巨柱转换着关于罪恶、压抑与释放的联想,顶光、缝隙微光和坡道暗示着世界和我们的距离。他依据流线将地狱、炼狱、天堂作为空间的主题进行表现,欲使参观者获得一种强烈的空间体验和精神历练。

第二,可称作“弱意向性”的叙事空间,着眼于表达的“意境”。没有明确的故事情节,代之以在不同的视点上重叠与多义的知觉画面,体验者依据自己的行进路线和知觉经验串联这些画面,给出自己的诠释,这是一种更加整体和开放的叙事系统,表达的是一种氛围和意境,一种场所感。

这样的空间多是串联各种偶然“事件”的微观叙事,它往往形成于自下而上或经历一段时间逐步营建的外部空间当中,如中国园林和一些欧洲小城镇。叙事性使外部空间成为意义丰富、可读性强的场所。

2叙事空间的操作手法——蒙太奇

以上的两种叙事空间实际上是通过蒙太奇手法上侧重点的不同而区分的。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意为装配、安装。影视理论家将其引申到影视艺术领域,指影视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剪辑组合。“蒙太奇思维是时空高度自由的形象化思维方式,它的典型特征是形象化和时空可以任意跳跃的意义组合。”

2.1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

要用空间蒙太奇来影响体验的时间,首先要区分两种时间系统。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在其著作《创造进化论》中把时间分为两种,即“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并认为只有“心理时间”才能揭示生命的内在本质。物理时间是自然存在的时间,它不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具有不停止、不重复、不逆转等特点。心理时间是人的感觉时间,它可随叙事者的主观意志而变化不定,在其中自然时间可以被延长、紧缩、省略、停顿等。“心理时间具有主客观两重性,是在客观性前提下叙事者对时间的把握和处理。”

2.2外部空间的叙事性

叙事性的外部空间具有怎样的特质呢?

首先,能够表达一定的主题。

无论是“强意向性”的主题还是“弱意向性”的“事件”,空间表达主题是空间具有叙事性的基础。表达主题的空间是超越了功能性和单纯审美性的表意空间,是非均质化的场所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场所空间都具有明确的主题,但是拥有主题的空间才使场所具有了叙事的性质。

在校园中,这样的空间尤其重要,它可能是由雕塑、水面、草坪等景观界定的空间,也可能是由建筑界面限定的围合感良好的空间。它们往往是外部空间的视觉焦点或停留场所,是支持活动和行为的重要节点。

其次,用空间蒙太奇表达时间流逝的特质。

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GerardGenette,1930-)认为:“研究叙事的时间顺序。就是对照事件或时间段在叙述话语中的排列顺序和这些事件或时间段在故事中的接续顺序。”这实际上是对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进行的比对。热奈特把这两种时间比较之后分成了四种类型省略、概要、场景、停顿。如果把建筑空间中叙事中体验者的运动时间(相当于物理时间)与体验时间(相当于心理时间)作一比对,可以发现同构的现象。稍做分析后可以归纳为:

场景:运动时间与体验时间比较接近.

停顿:运动时间停止,而体验时间继续。例如,在场所中人们可能会停下脚步休息、感悟、欣赏景观等.

省略:体验时间暂停,而运动时间继续。当环境信息简单无变化,例如在景观单调的路径中,人们会停止对环境的认知体验,仅仅运动继续

压缩:运动时间长于体验时间,往往是由于受到远处的视觉吸引,心中充满预期和想象,导致运动的速度加快,

延长:体验时间长于运动时间,可能是由于空间环境的复杂多义延长了认知的时间,也可能是由于路径的迂回曲折拉长了体验的时间。

3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空间的叙事性解读

3.1宾夕法尼亚大学概况

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是美国东北部八所常春藤联盟(JvyLeague)成员之一的世界著名大学,成立于1740年。它位于费城中央商务区的西侧,与费城中心隔河相望,占地108.86hm2(图1)。中国建筑学子对其并不陌生,我国最早的一批留美建筑家梁思成、杨廷宝等就毕业于此,而其建筑系更因建筑大家路易斯·康而久负盛名。笔者曾于2006年12月赴美国调研期间亲历其校园空间,以下的路径及视点选择均来自笔者的资料收集。

3.2校园空间解读

叙事的解读是随着空间序列中人的运动而展开的,因此本文选取一条穿过校园主要外部空间的路径,依据不同视点的透视进行分析。图2是这条路径所穿过地段的建筑空间图底关系图(Figure/GroundImage),视点按时间顺序编号1,2,3……。整个校园空间所展现的外部空间丰富多义,其空间蒙太奇手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类:

3.2.1空间蒙太奇延长体验时间:场所与路径的交叠;

宾大的外部空间常常表现出一种模糊性,这种模糊性是由场所空间与路径的交叠而产生的,它不是逻辑上的模糊,而是一种由交叠产生的丰富多意。一般来讲,路经与场所承担着明确的功能,具有稳定的形态。路径与场所界定分明的空间序列是传统的、易于理解的。而现代和后现代建筑逐渐厌倦静态的传统空间,把运动中人的体验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模糊空间的特点是多视点、碎片化、方向异质性强,它通过造成认知的模糊和选择的乐趣来延长心理体验的时间。这种叙事方式是开放和动态的,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作出选择,并对环境信息作出自己的诠释。

图2中视点2(图3)和视点3(图4)所在的空间是一个多面围合的开放空间,视点2看到的是对称的历史建筑界面与雕塑的搭配,这是主题明确的空间,中心性的强调恰恰暗示了这个开放空间在整个校园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这个场所中,场所与路径的关系是微妙的,传统院落或广场等围合空间的路径顺应空间的方向,强化场所的整体感,而视点2所在空间的围合界面与路径是以冲突的方式交叠,路经似乎自成系统,并且把均质的场所空间切割为许多碎片,从而引发多重体验的可能性。

视点3处的空间模糊性更为明显。在这里路经呈现出多层次的并置,而种类也更加丰富。向上的一组带有绿化的台阶本身作为连接不同高度平面的路经,而其形态尺度和与绿化的结合又表现出某种可以停留的场所特质。再往上是两条路线的并置,由于这两条路线不能分出主次,因此空间具有了新的可选择的模糊性。这样的空间需要仔细体味,依据每条路线上出现的视觉信息来想象和判断,并作出选择。图5是选择沿视点3左边的台阶走上去后看到的空间,这个空间由于景深的层次丰富,仍然具有模糊性。

图8视点5局部放大和高差处理图9视点1的台阶处理图10视点6图11视点8图12从视点9看路易康的理查德医学院图13图14图15视点7图16超级链接图17铺地叙事

视点4(图6)和视点5(图7)所在的空间从形态和与整体的关系上看,更多的表现为线性路径空间。但是设计者却极力在其中注八场所感,完成了又一次交叠。视点4中的矮墙划分了空间,铺地暗示的路径与整体上的路经方向发生了交错,产生了模糊的歧义。视点5则在局部设置了可以停留的半圆形场所空间,与路径进行直接的对话。

3.2.2空间蒙太奇延长体验时间:路经的变形与节奏;

延长体验时间的另一种蒙太奇是通过路径空间的变形,和控制这种变形的节奏,产生丰富又不局促的多元体验。路径空间的变形主要体现为:平面上局部的放大与缩小,迂回曲折、改变方向、剖面上的高差起伏。视点5所在的整个空间中,在短短的90m的路径上设计出现了6次高差变化、8次方向变化和5次放大缩小的形态变化(图8),使运动的过程充满戏剧性。

视点1(图9)是从道路进入主要开放空间的路径,这里也安排了三次高差,使得在道路上不能看到建筑背后的空间,而绕过建筑之后则产生豁然开朗的惊喜感觉。类似的剖面变化还在如视点6(图10)的许多位置可以见到。

3.2.3空间蒙太奇压缩体验时间欲扬先抑的景框和“超级链接”;

这是宾大校园的空间叙事中最富戏剧性的情节。框景和对景是中国园林中常用的手法,而在宾大的校园中也被反复使用。视点8所在位置就是建筑大师路易斯·康设计的理查德医学院楼。而当你走近这座建筑,首先吸引你的却是底层架空洞口透出的影影绰绰的风景(图11)。你不禁要感叹大师的谦逊品格,同时开始在脑海中构造即将看到的风景。在到达建筑背后空间的这段路径中,你的体验时间被压缩而速度自然加快。框景的蒙太奇手法有两个作用,一是引导视线,二是产生欲扬先抑的效果,压缩体验时间。当你穿过洞口到达建筑后面的园林空间,会发现欣赏大师建筑的最佳视点原来在这里(图12)。水和倒影增加了静谧的气氛,拉长了体验的时间,使这里成为拥有特殊气质的场所空间。

视点10是对景与框景的结合。图13中正前方的视觉图景并不明确,体验者必须去猜测可能的空间状态。当更进一步的时候(图14)才能明白,原来它是景框后面的一座雕塑。这个雕塑本身的色彩形态配上景框与对景的共同作用,使整个空间充满了神秘色彩,也成为这个路径上经典的戏剧情节。

视点7(图15)仍然是框景的手法,而因为这个景框的方向与整个场所空间方向发生了偏离,导致它会随着你的运动不期而至,出现预料之外的惊喜。这个蒙太奇可以类比于HTML语言里的“超级链接”,是网页中与其它文本产生联系的节点:一个世界随时因为某种意外事件而出现在你的面前。更加戏剧化的是,这个景框是双重的,中间还围合了一个节奏性的院空间(图16)——又是一个场所与路径的交叠。

3.2.4铺地叙事推波助澜

铺地在限定空间和引导运动上的重要作用总是被忽视。在宾大的校园空间中,铺地至少起到了两个作用。首先,限定路径,制造了多义的模糊空间。图18是仅仅由铺地的变换进行的叙事。第二,暗示了空间的转换。同样是视点7(图15,16),在空间转换的地方,铺地的图底关系发生一次逆转。虽然仅仅是暗示,可是谁又能说它不会被有心人发现呢?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细节体现着设计者的匠心,推动着叙事的发展,成就了空间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