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叙事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叙事文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1篇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和数学双科教师,我于1994年在岗位上接受了小学教师《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培训并且通过了考试。对《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教育心理学》课堂上教授的知识,有一些是我在之前的教学实践中有粗浅的感受的,更多的知识是我没有接触到和实践到的。学习关于学生的发展和心理的知识以及教师应当采取的针对性策略,为我打开了一个新天地。在考试通过之后的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实践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帮助学生提高的时候从学生的心理方面入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为了将我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反省,最终达到提高的目的,我在本文中将我遇到的教学典型事例记录并总结如下。

关注“问题班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终帮助他们成功提高成绩

我所在的学校曾经有一个“问题班”,班级里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成绩提高困难,换了好几位班主任老师也没有解决问题。眼看这个班级的同学还有两年就要升入初中,他们的成绩再不提高,势必影响他们接下来升入初中的学习进度和学习积极性,也会给学校的声誉带来不利的影响。“问题班”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几乎没有老师愿意接下这个“烫手山芋”,都对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解决过去四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什么信心。这时候校长想到了我,希望我能接手这个班级的工作。我虽然有种种顾虑,但是作为一名参加工作二十年的老教师,我深知为在初中阶段能够顺利开展学习,学生们需要在小学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培养主动自觉的学习习惯。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既然这个任务落在我头上了,我就不能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和心理负担推阻,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我同意接下了这个班级。

接手班级之后我找了之前几位带过班级的老师取经,想先通过老师的评价了解一下班级的状况。原来这个班级的老师更替频繁,并不全是因为学生有问题。教这个班级一年级的老师辞职了,换了一位老师;结果第二年,教这个班级二年级的老师也辞职了。辞职这件事,在我所在这个偏远的乡村小学,一点也不罕见,甚至是司空见惯的。学校位于深山区,离最近的镇都有一百公里的距离,因为路况不好,坐公交车要花费四个小时才能到达镇上。学校的设施也都比较老旧,校舍冬天需要烧柴禾,夏天需要除草,这些劳动都是由教师承担。学校的资金也十分有限,一位教师每月领取的微薄工资,勉强够一家人的生活所需,但是如果有额外的开支,如孩子上大学,老人看病等等,就捉襟见肘了。老师们从学校辞职也是不得已之举,但却影响了这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很大。一个班级的学生能够有学习的自觉性,能够主动学习,跟一个班级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很大关系的。而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的配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需要一段时间来熟悉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教学策略和纪律;学生也需要时间来习惯一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在学生尚未发展出成熟的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的小学初级阶段,频繁地更换老师不利于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发展学习自觉性,从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

从三年级开始接手这个班级的老师连续两年年担任了班主任。原以为这个班级应该可以在一个连贯而稳定的教学策略下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但是事与愿违,到四年级结束的时候,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成绩还是差强人意,平均分只有60几分。这让四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很是受打击,主动请辞了班主任职务。这情况表明,从三年级到四年级这两年,这个班级的问题应该不能归结于教师,而应该从学生方面入手寻找。

我首先想到的问题就是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我接手班级的开头几周,我留心观察班上同学的学习习惯。果然,大多数同学上课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也十分不理想。这些基础的功夫没有做好,自然无法掌握学习的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呢?我首先采取了个别谈话的策略。我利用课间,和几个成绩长期不理想,上课也不主动发言,注意力涣散的同学聊天。在聊天中我了解到,他们对于升入初中学习这件事没有很大的热情,也没有具体的想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显示,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结果呈倒U 型相关关系。学生保有中等强度的学习动机是学习取得成果的一个要件。据此,我判断,当务之急是向这些学生说明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采取策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我在放学之后,用之前升学并取得了好成绩,最终考上大学的同学的实例,向班级的同学们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地区,因为收入水平有限,对受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学读完就辍学的同学不在少数。但是,也有一些鼓舞人心的例子,有一些同学通过勤奋刻苦的学习,最终考上大专或者大学本科,在城市里找到了工作,提升了家庭收入水平,为社会做出了更大的贡献。这些成功改变命运的人,班级里的学生们虽然听说过,但没有认识到这些成功例子和教育之间密切的联系,也没有认识到他们自己也有通过努力达成类似的结果的可能性。我细致地向他们讲述了教育的作用,为他们描绘了未来的美好蓝图。通过我的讲述,很多同学的学习态度明显地改变了。他们开始主动找我问问题,不全是关于学习的,也有一些关于未来设想的问题。我都一一耐心地为他们解答,替他们打消对未来的疑虑,鼓励他们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慢慢地,班级的学习氛围有所转变了。上课时同学们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升,马虎对待作业的人也显著减少了。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2篇

叙事性文学作品主要通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因素为载体,生动具体的写实为表现手法来叙述事情的功能,与其他写作文体不同的是叙事性文学作品比较抽象,侧重于反应客观世界的虚拟事物为题材内容,现阶段小学语文课本中大部分文章都是叙事性文章,由于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如何创新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效果,成为教学重点。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还能提升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的文学素养。

二、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因材施教,构建多元模式的课堂

结合当前阅读教学工作现状,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的比例较大,小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单一。老师因材施教根据文章的不同文体展开教学,树立正确文体意识,理解文本,明确教学方法和目标;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而优化语文教学模式;按照科学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流程,通过渗透阅读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构建多元模式的教学课堂来,营造情景和氛围,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三、提高小学语文叙事性作品阅读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

1.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提高感知,概括核心

叙事性作品阅读教学中老师应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叙事性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把握文章脉络,概括重点。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提取叙事文章六个基本要素概括总结;或者通过填写文章六个基本要素内容来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表达与组织,对于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

2.引导正确阅读能力,提升鉴赏和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课本中叙事性文章通常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重点,通过对事情的描述和场景的刻画来烘托人物形象。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谨记叙事文章的特点,正确引导学生通?^文章的细节来感悟理解人物的表现特点。如小学语文课本中《将相和》这篇叙事作品,通过细节描述了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方式。具体细节描写如:“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和“他赶紧叫……往回赶”通过具体的人物语言表达和动作等细节描写,直观表现出蔺相如不与廉颇斤斤计较,以大局为重的高贵品格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阅读教学中通过对人物和事情的细节研读,能有效地引领学生模拟感受人物的形象和当时的心理,不但提高阅读理解力还启迪智慧和精神的熏陶。

3.通过阅读学会写作,提升灵活应用能力

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老师应教授给学生如何读懂文章的技能,理解和领会后在文章写作是灵活运用学习中的名词佳句。只有掌握阅读才能写作,叙事性作文写作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阶段重点。老师在教授学生阅读叙事性作品的同时,还应导入作文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借鉴优秀的课文如何把叙事性文章写的生动具体。为此,叙事性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理会文章思想的基础同时,还应让学生学会叙事性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

(1)叙事性文章段落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叙事性文章的记叙顺序:顺叙,如:巴金的《鸟的天堂》、倒叙,如:《十六年前的回忆》、插叙,如:契科夫的《凡卡》、地点变换,如:《金色的脚印》等叙述方式。

(3)文章内容主次、审题和拟提: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描写:人物语言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这些叙事性文章写作规律和常识也应让学生掌握,在作文写作中灵活运用。

4.科学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和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是个性化的行为。只有自读和自悟才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也是学好阅读的基础。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正确科学的引导学生阅读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和感知,加深对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和理解,感受情感熏陶,思想启迪,积累优美文学语言,提升文学作品审美观念。课堂阅读中尊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想法,不用自己的分析判断去左右学生的阅读时间和体会。形成课堂教学老师、学生和文本良好互动融合,老师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语境感知体验,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话,营造文章的语境和氛围,从学生角度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独立思考,对疑难点勇于提问、对于创造性的部分要敢于联想,共同分析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见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还应重视引导学生对叙事性文章中精彩的名词和佳句,通过背诵和抄写形式进行积累,理解后形成自己的文学根基。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人格魅力;关爱学生;以严治学

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多数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评价的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部分语文教师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教学习惯仍然没有改变,低效课、无效课还比比皆是。而要实现高效教学,教师也同样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

一、人格魅力是先决条件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富有人格魅力的人。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有几年教龄的教师都知道,一个学生对一个教师的感情,直接影响着这名学生对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的情绪。学生喜欢一个教师,就会喜欢听他的课,喜欢他教的这一科,相应地,这一科的学习成绩就好,反之则不然。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相当重要的。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学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依据,任何章程和纲领,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他们想得多么精巧,都不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教育是不可能的。”语文是中华文化的象征,语文教师一定程度上有别于其他科目教师,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位文化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圣贤书、名人言,似乎语文教师都得知晓。为此,语文教师必须博览群书,使自己首先变成一位文化人。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要积极地自我塑造,使自己成为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学识功底厚实的文化人。

学生最喜欢听故事、听历史,而这也是语文教师最能表现自我、发挥魅力的关键时刻。例如讲到《三国演义――杨修之死》这篇课文,里面提到了曹操,但只讲到了曹操生性多疑的特点。因此,学生对曹操的形象大加批判、贬斥。可是,当教师拓展了《三国志》中的曹操的高大形象,讲到曹操的乐府诗《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中所体现的豪气干云、才情无比后,学生们对曹操的认识大为改观,瞬间就把曹操当成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在教师讲故事同时,学生也对教师的博学多识崇拜敬佩,此刻教师就是他们眼中的文化人。

2.教师应该是一位高修养的君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的“传道”,更多的应当是指培养一个人的精神修养、性格品质等,这也是当下语文教学的重要职责所在。《论语》中写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做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情操,才能成为学生的学习典范。当然,对于一些内在的修养,必须在日积月累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对于外显的一些品质,如言语文明、勤劳担当、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等品质,都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学习养成。

二、关爱学生是核心条件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无论教何种科目,关心爱护学生是最核心的职业道德标准。关爱学生的方式有多种,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小故事讲大道理,如此“托物寓意”式的说教方式则最适合语文教师了。语文教师是天生的说教家,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是最能使人刻骨铭心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关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教师很难做到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因为有的学生似乎永远没有出息,有的学生的智商似乎真的偏低,有的学生似乎永远品质恶劣。面对这些学生,教师要保持自己的耐心和信心,要对他们进行循循善诱,而不是对他们采取各种惩罚手段或者讽刺、挖苦他们。

对学生进行循循善诱首先要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教师绝不能戴有色眼镜看学生,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成绩差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脾气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习惯不好的学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成绩好而骄傲的学生也需要教师循循善诱。人无完人,每个学生都处于成长发展阶段,都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其次要学会宽容,教师必须常含包容之心去对待学生,要以宽容的胸怀来感化学生。

三、坚持以严治学是基本条件

“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这是古人很有名的带兵名言。正如孙子所说:“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教师在课堂上正担任着统帅的角色,一堂课能不能完满,主要在于一个教师的领导能力。而每个班级总会有个别捣蛋的孩子喜欢违反课堂纪律,影响课堂。针对此种情况,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当机立断,该“制裁就制裁”。课堂属于所有学生,教师不能因为隐忍某个学生的放肆而耽误所有孩子的学习。教师应该正确处理课堂的突发事件,坚持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在教学中要严厉,在课外亦是如此。例如中考前夕,有个别孩子在压力下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如上网、抽烟、打电玩、逃课等各种逃避、减压的不良行为频频出现,对考前冲刺良好的学习氛围带来了不良影响。中考是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对每个学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是坚决不能容许影响其他学生学习的不良因素存在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帮助产生不良影响的学生解决困难。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那些不良学生进行管控,通过学校、班级、家庭三方合力,规劝甚至惩罚学生。必要时,可以建议家长将学生带回家休息调整状态。

四、加强阅读和反思是重要条件

语文学科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它担任着传承中华经典文化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应当是一个文化人,不仅要学习继承传统文化,更肩负着发扬传播文化的重要责任。而要完成这样的使命,教师就需要不断学习。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4篇

镜头一:教学《称象》一课,教师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名义,让学生空谈更多更好的“称象方法”,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名义,机械理解和复述曹冲称象的科学依据。其结果,语文课成了创新思维课,科学实践课。

镜头二: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在学生读课文,看课文图片说话后,让学生做分组选择性学习:喜欢表演的学生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喜欢画画的学生画一画赠别的画……

新课标带来了全新的概念,其中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如何根据母语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学习母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语文课的性质。那么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呢?

一、理想的课堂是求“真”的课堂

1.真“自主”。

一提“自主学习”,不少教师便将之理解为学习目标由学生自己定,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挑,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选,结果走入了自主学习的误区。学生表面获得自主的权利,可都没有突现真正的的自主。长此以往,反而造成了学生能力低下,智力发展一般。因此,我认为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如何,关键是教师的“导”,要导在课文的重点难点处,导在学生的困惑迷茫时,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应兼顾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实际。

2.抒真情。

情感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的“气”之所在。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准确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并以自己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情感交融,和谐共振,从而让那种源于儿童本性的真情在课堂中汩汩流淌。

3.明真理。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有意义的,但尊重不等于盲从。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事物和问题的看法不全面,甚至出现是非不分,以偏概全的现象。

二、理想的课堂是求“实.”的课堂

课堂教学要讲究实效,教师应从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出发,把课堂教学做实,使学生真正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

1.教学目标要从虚化转向实际。

目前,课堂教学中常常存在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两张皮”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教学游离于目标之外。如一位教师在上《院子里的悄悄话》一课时,忙于解决学生的提问(如“”老槐树和小槐树为什么会讲话?小槐树为什么不问别的问题而要问老槐树的年龄?等等),师生把童话给真实化了,于是在这些问题中兜圈子,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读书思考的时间。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心中没有教学目标,仅凭个人的主观愿望教学。其次,目标贪大贪全,游离于教学之外。有的教师在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上,必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块分别列出几个小点,殊不知,过于注重教学目标的面面俱到,势必造成教学指向不明确,造成教学程序烦琐和公式化,呆板化。

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习得学习方法的过程,更是学生情意和心灵参与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教师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出发,从基本功抓起,切入口要小,使教学目标简明集中。

2.教学过程要从时尚转向实效。

(1)课堂教学要重“练”。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些教师对“训练”二字,讳莫如深,似乎一提训练就有违背新课程之嫌,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以写字为例,如果不训练,就有可能连字都不会写,如果训练程度不够,就不可能把字写得美观、漂亮。因此,该让学生读的就要读,该背的就要背,该练的就要练,关键要看教师处理“训练”的方式与艺术。我们追求的就是一种隐藏了训练意图的“训练”,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训练,是整体语境与课境相结合的“有机训练”,而不是机械的、低效的甚至于无效的训练。

(2)课堂教学要关注“实践”。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目标中的地位已越来越突出,教学要求也越来越明确。但在现实的小学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对此,语文教师责无旁贷。

教师要把激趣摆在重要位置,使学生真正爱读书,。小学生都爱听故事、爱表现自己,爱想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诸如故事会、读书报告会、图书推荐等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感受到书籍可以带领我们跨越时空,进入无法亲历的奇妙世界,了解天下奇闻故事,增长见识……让学生在阅读中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优美和阅读的乐趣。

小学叙事文范文第5篇

在格拉斯的小说中,我们常惊叹作家高超的编故事的能力,他往往能将故事讲述得有声有色,并把我们带入到具有浓厚的民间气息的文化氛围中,这要得益于他在作品中经常穿插的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民间传说故事。在《铁皮鼓》中,绿色木雕像尼俄柏是但泽地区广为人知的“传说”,作者写“尼俄柏”这一章时,按照时间顺序写下了木雕不寻常的来历、历史的遭遇、被放入航海博物馆后十四年间的骇人传闻,然后写赫伯特神秘恐怖地死在她身上。尼俄柏的故事来龙去脉写得十分清楚,人物下场交代分明,整个故事具有传奇色彩,这正是民间文学叙事的特点。在《狗年月》中,马特恩的祖母讲的十二个无头修女和无头骑士的游历冒险故事也是来源于德国民间故事,作者在写这一故事时,想象力十分丰富,在细节上添枝加叶,刻意营造一种恐怖阴森的氛围,具有民间故事幻想的特征。格拉斯曾说他写“但泽三部曲”是“为自己试着用文字记载永远失去的故乡——那是由于政治的、历史的原因失去的故乡。”

正是作家对故乡怀有很深的感情,所以才会在其大量作品中把故乡但泽作为背景,他在其作品中经常穿插的民间故事传说正是出于他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同时也看出作为一位文学家,他对民间文学的熟悉精通。纵观格拉斯小说,其作品中还有一个显著特点,那便是童话色彩。这首先体现在他对“童话”叙事模式的模仿运用上,在《铁皮鼓》中“有望有信有爱”这一章里,作者以多次穿插叙述的结构讲述了钟表匠劳布沙德、音乐家迈恩、玩具商马库斯的故事,作者先用喃喃细语似的话语繁冗地赘述一遍,再用简洁话语概括一遍,而叙述模式都是“从前有个……”。《狗年月》中的“情书”部分,由哈里•利贝瑙写给图拉的情书组成,而里面也多次运用到这一模式:“从前有个……”等。应该说,“从前……”是童话故事中惯用的叙述模式,它在故事的一开始就立即使读者置身于遥远的过去,格拉斯在他的小说中有意识地运用这种童话叙述模式,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特意营造一种类似童话氛围,让读者抱着轻松心态去阅读,消解了事件本身的凝重。格拉斯小说的童话色彩还体现在对童话中“奇妙原则”的运用上,这一原则的基本特征是:“日常理性逻辑的消解,从而导致空间交叠,时间的移位,人物同一性的消解,植物间的互变,人与动物间的杂交,物体世界的复活,非人类的语言能力等。”

在童话故事中,我们常能感到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渗入到现实社会中,打破了自然规律,使故事内部不存在真实与非真实的区别。格拉斯小说中在情节构思和人物形象塑造上对“奇妙原则”的运用比比皆是:《铁皮鼓》中,奥斯卡在娘胎里智力已经发育齐全,且对外部世界感应真切,洞悉父母一切想法,为了拒绝进入成人世界,他在三岁时自导自演了一起从地窖台上摔下来的事件,从而故意让自己保持侏儒身材,永远停留在三岁儿童的高度,而在他二十一岁埋葬吞纳粹党徽身亡的父亲时,他被亲生儿子库尔特用石子击中后脑勺,使他倒在坟坑中,血流不止,由此个头开始渐长;他有一种特异功能,能用尖叫声使玻璃破碎,当父亲或老师惹了他时,他会大声尖叫,震得玻璃和老师的镜片稀里哗啦地变成碎片;他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后,一个人爬上高高的塔楼大声尖叫,使对面市剧院的玻璃全部粉碎。《狗年月》中,肥胖的燕妮在冬夜被伙伴们恶作剧地埋进雪人体内后,第二天,就变成了身材苗条的少女;磨坊主马特恩那袋重二十磅的面粉中寄生的害虫——黄粉蛱幼虫能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能准确地预言未来,它们的声音、语言只有磨坊主才能听到、听懂;布劳克赛尔公司制造的“神奇眼镜”能使青少年看到父母亲的过去,使有过失的作案人原形毕露。所有这一切,都是格拉斯在“奇妙原则”下进行艺术想象、实践的过程,这样就使得一种超越时空的、虚幻的、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叙事方式成为可能,同时,也让真实的历史事件、人物在童话故事里得以还原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