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效观课议课

有效观课议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观课议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2-00014-02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的全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对课堂中的教与学以及与之相关的管理和研究也产生了全方位的深刻影响。有效观课、议课已成为教师教研活动、学校教学常规管理的一条重要途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我的特级教师是听课听出来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有效观课、议课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正确理解新课程下的观课、议课

在传统的教研活动中,我们说的、听的最多的一直是听课、评课,那么,怎么来理解观课、议课和听课、评课的关系呢?列奥・施皮泽说过:“词的变化就是文化的变化和灵魂的变化。”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不仅仅只是换了一个词语。

“听”是观察的一种手段,主要指向声音。在听课活动中,“听”的对象主要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往来。而“观”则是“观察”的简称,“观”的任务是广泛占有观察对象的信息,“察”的真谛是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再去用心灵感悟和体察。可见,观课既强调用耳朵,更强调运用多种感官(包括一定的观察工具)收集课堂信息:透过眼睛的观察,调动多种感官,去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而其对象,不仅是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也都将成为观察、感受的重要内容。

“评”是比较和判断,“评”课有被评的对象,下结论的对象,主要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做判断,更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第的时候。而“议”是就某一现象发表意见,进行商议,更主要的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讨论问题、展开对话、促进反思的过程。可以这样说,议课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在必要的时候,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所进行的一种需要“重建”的文化。

综上可见,观课、议课的性质就是一种研修活动。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诸因素和诸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所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行动的质量和水平,将其最终转化成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达到“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的目标。

二、新课程下的观课策略

(一)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传统的听课重视记录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而忽略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过程。新课程下的观课要求听课者既要重视观察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更要特别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情绪,并通过其外在的言行来体察学生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

(二)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的生活性

传统的课堂与学生、教师的日常生活脱节乃至严重隔离。在这种情况下,导致听课教师无法观察到课堂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也不会刻意去观察教师是否将适当的生活事件引人课堂。新课程下的观课则要求观课教师特别关注教学内容是否与师生的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关注日常生活的经验在课堂中的具体表现方式,教师对其加工和处理是否到位,日常生活的事件与课本知识的衔接是否合理,以及是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更多地关注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新课程下的观课,听课教师无须过多地关注上课者教学方法是否多样,是否灵活搭配、合理运用。更多的则是关注作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的意识、行为和能力。也就是说,听课教师既要在课堂中观察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方法,也要分析教师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教学方法,以及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四)更多地关注教学评价的多元性

新课程下观课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给上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分出优、良、中、差,而且要通过观课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师生共同的成长。这就要求听课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评析角度不应是一元的,而应是多元的;不仅要从教师的言行评析教学能力,而且能够从学生的角度评析教学效果;不仅能够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等显性表现,而且更能够从学生的情绪、表情、学习状态等细节发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需要,以及教师是否能够准确地根据学情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和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新课程下的议课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讲,新课程下的议课,更多的是一种新文化的建构。这种议课文化是议课者与作课教师之间建立起的“民主的、建设性的、对话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彼此交流,发表观点,察言观色,同在共行”,其核心是“民主”。这种文化的“哺育”、“滋养”,能够更快地促进我们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议课要直面问题

人是不完美的,但与其他物种比较,人知道自己不完美,承认不完美,努力追求完美,人的不完美现实与追求完美的实践是推动人自身不断发展的生生不息的动力。直面问题既是议课取得实效的前提,又是真正推进教学研究工作的关键。在具体操作上,最核心的是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动机,培养教师的自我批判和反思精神,使教师能始终对自己教学“不满意”并立志改进。另外,要充分尊重教师的参与需要,致力于建设有利于围绕问题对话交流的语境,为教师创造安全的、能充分敞开的献课和自由发表意见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

(二)议课要平等对话

议课是一种对话。这种对话以观课、议课的参与者之间既平等又对立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基础,对话者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独特性,不轻易放弃自己的观点。不是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同时,又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同情、理解对方的行为和处境,保障对方发表意见的权利,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观点。在这种独立而平等的对话关系的观课、议课活动中,讲课者应该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既要克服消极接受评判和批评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不敢敞开自己的心扉;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

(三)议课要体现“弱者,道之用”思想

“弱者,道之用。”,这里的“弱”,主要特指议课参与者要巧妙运用引导的原则和方法,使做课教师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专业发展境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通过示弱,把作课教师身上蓬勃的生长能力激发点燃,使他们提出更多富有意义和价值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大伟.有效观课议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职前教师 教学实践能力 观课、议课

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堂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知识的核心,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逻辑起点。但是长期以来“没有实践的理论”的学习状态使不少新入职的教师胜任不了职业角色,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与忧虑。

为了加强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国家教委师范司早于1994年3月就下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从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的训练、教学工作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几方面明确了高等学校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之要求。但是,高师院校那种脱离真实教育情境的静态的、模式化的技能训练模式不可能适应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动态生成之要求。由于教育理论与技能训练之间缺少必需的关联,只会把未来教师训练成被动、机械地执行现成教学方案的操作工。后来,地方高校纷纷“综合化”的态势更加消减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成了边缘化课程而得不到重视,这种培养模式造就出来的新教师,在面临中小学的实际教学情景时,往往因无法用那些“普适性”的教育理论来指导个人的教育实践,他们不得不通过向任教学校的老教师请教或者个人的漫长摸索来实现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无形中延长了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周期。为提高职前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们有必要针对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认真探讨。

一、实践性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

教师知识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文化知识。[1]教师真正信奉、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认识的那一部分知识就属于实践性知识。[2]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以及教师的自我教育的知识,等等。有学者提出,教师教育不能只注重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学,必须把培养职前教师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决策与反思的能力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3]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具有个体性、经验性、情境性、普适性等特征,因此职前教师需要通过自身的亲自实践和在学习共同体中知识分享来获得。[4]

教学能力与教学实践联系紧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作为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总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和发展起来并在教学中展现。教学能力就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行为表现,是教师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特殊能力,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相关能力的发展,所以说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职前教师教学的技能需要在微格及现实教学情境中通过对教学范例的观摩来习得,观课、议课是教师搜集教学信息,了解教、学行为,分析教学方法的一种重要途径,所以课堂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培养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场域。高质量的观课、议课,能够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观课、议课中,所有参与者,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无论是老教师还是新教师,都可以从观课、议课中获得思想启迪,带动教学实践与研究,促进自身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开展观课、议课研究,对于提高职前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二、观课、议课——走向专业的听课、评课。

在教师教育中也有人尝试将听课、评课这一常规教研活动引进职前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要么互听互评、要么生讲师评,可讲课者始终处于被“解剖”的客体地位。随着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师范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正在被打破,要求职前教师作为学习实践的主体参与到技能训练中来,听课、评课活动中主、客体分离的活动方式正逐渐被“同在共生”的观课、议课形式所取代,观课、议课的研讨形式,让职前教师获得了直接参与研讨对话、共同协商策略、分享反思心得的机会。

1.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的区别。

从字面理解,听课侧重于听觉器官的感受,突出的是对课堂上教师、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有声语言交流的记录,从语言中获得对课堂教学的认识。观课强调的是运用多种感官来收集整理课堂教学的信息,包括师生的语言、神情、行动、精神、态度等多方面,以此来感悟、体验、分析,以获得对课堂教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评”有比较和判断的意思,评课是在综合全面分析课堂信息的基础上,对讲课的质量作判断、下结论。议可以理解为“议论”、“协商”,“议课”的过程是参与者围绕共同的话题平等交流,课堂是所有参与者研究教学、改进教学的载体,是讲课者和观课者共同对话交流的平台,是一个对教学效果共同诊断的过程。

听课评课重在“评”,对于执教者而言,他提供的教学实例可以让听课者透过现象来评价教学;对于听课者而言,他们往往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认识、评价这节课的效果。观课议课强调“议”,通过“观”来“议”,是全体参与者共同思考和研究如何上出更加理想的课,以追求和实现更加理想的课堂生活方式。[5]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第3篇

关键词:管理艺术;课堂效益;和谐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8-0276-01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课程,绝大部分教学内容在机房完成,因此和其他课程相比,课堂更加难以管理,在一些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上,特别是新教师,他们只关注学科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课堂的组织和管理,对于学生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无可奈何,对于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束手无策,无法驾驭课堂,导致课堂教学效益很低。如何才能有效运用管理艺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呢?下面我们从日常教学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出发,寻找解决的方法。

一、现象一:学生个人习惯较差,爱护公物意识淡薄

在平时上课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经常不带书、不穿鞋套就进机房上课;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吃零食,吃完后把包装袋到处乱扔,甚至把它塞进机箱里面,造成机器无法工作;有的学生下课离开的时候没有按照要求整理鼠标、键盘,凳子横七竖八,地上纸屑杂物到处都是;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私拆鼠标、键盘,偷偷拿走鼠标球、键盘按键,在课桌上、显示器上乱涂乱画,有的学生上课捣乱,不遵守课堂纪律……林林总总的不文明行为破坏了教室环境,更给正常的教学活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应对策略: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

我们可以将学生不文明的行为拍摄下来(为保护学生自尊,人物脸部做马赛克处理),让大家一起来讨论如何做一个文明的人,教师与学生一起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奖惩措施,与他们约法三章。在执行过程中,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对于做得好的学生,给与肯定、奖励,对于违反规定的学生除了进行教育引导,还必须按管理制度接受处罚。管理制度的执行必须严格到位,并贵在坚持(科学研究表明一个行为坚持21天即可内化为习惯),在课堂上持之以恒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的个人素质、品德修养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升。同时可以利用课程优势,让学生收集这方面的素材制作成多媒体作品,在校园网站、电视台进行宣传,在全校范围进行讨论,营造“讲文明光荣,不讲文明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

二、现象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肆意删改、破坏他人文件

信息技术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学生上课时喜欢肆意修改其他同学的文件内容,或者直接删除,或者将他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

应对策略:利用技术保护学生的劳动成果,增强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首先可以从技术上保护学生的学习成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业交流评价平台,网上邻居等,将学生的作业保存在服务器上,大家可以相互欣赏评析作品,但对于抄袭或者变相抄袭作品的行为,应给予坚决的打击,并记入个人诚信档案。对于每个学生的作品,只要是他尽自己的努力完成的,都应给予正面的、积极的评价,特别是能力水平有限的同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课后更应该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能做到:支持正版、抵制盗版;使用他人成果,应获得授权;同时提高防范自己的信息被他人窃取的意识。

三、现象三:对上课内容不感兴趣,课堂上没有学习的热情,或者热衷于网络、游戏等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

有些学生上课目光呆滞,根本听不进老师讲的内容;有些学生就想着上网、打游戏;还有的学生老师在上面讲,他们在下面议论,或者自己玩游戏,不仅自己没有学到知识,还影响到周围同学,这些都严重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益。

应对策略: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根据我们的课堂观察,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1)教学内容乏味,学生不感兴趣;(2)个别能力强的同学完成任务后无所事事;(3)个别学生自控力差,容易开小差。

我们首先应该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情景创设,到问题的展开,重点、难点的化解,时间的分配,都需要切合学生实际。设置悬念、激发兴趣,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益的秘籍,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贯穿始终。

其次,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主角,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学生容易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分散了注意力,降低了学习效益,教师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等,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机会讨论、交流、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再次,教师需精心设计活动任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分层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对于水平偏低的同学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于能力较强的同学,鼓励他们进行难度更大的挑战,或者与后进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帮助他们共同进步。

最后,对于自控力较差的同学,帮助他们细化活动任务,及时有效的监督、检查他们任务的完成情况,不给他们开小差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提供与教学主题的相关的学习资源网站,或者仅允许访问特定网站,减少他们开小差的机会。

四、现象四:遇到突况,处理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机器突然出现故障,或者面对某个学生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等。

应对策略:冷静分析、泰然处之。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第4篇

客户关系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与先进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经营理念。在本质上,客户关系管理是指企业通过富有意义的交流和沟通,理解并影响客户行为,最终实现提高客户获取、客户保留、客户忠诚和客户创利的目标。客户关系管理一般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C——服务渠道管理,即进行市场营销的综合性和互动性管理;R——关系营造,即建立在优质、高效、便捷服务基础上的真正的客户关系;M——对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即前台操作与后台操作的一体化。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简称CRM)起源于1980年提出的“接触管理”(ContactManagement),即专门收集、整理客户与企业联系的所有信息。1990年,接触管理演变成为包括电话服务中心与支援资料分析的客户服务(CustomerCare)。在业务需求拉动和信息技术推动下,经过二十多年的理论完善,接触管理演变为客户关系管理,并日趋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理论体系。

CRM的核心思想是把客户群体看作企业宝贵的外部资源,通过先进的IT技术和优化的管理方法对客户进行系统化的研究。CRM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计算机软件,其本质是营销管理,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实施于企业的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各个领域。

客户关系管理包括如下三层内涵:1.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企业战略,以客户为中心指导企业实施全方位的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培育企业更强的客户吸引和维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2.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实施于企业的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与支持等领域,优化资源配置,倡导企业与客户建立学习型关系。3.客户关系管理作为软件技术和应用系统,侧重实现对营销、销售、客户服务与支持以及信息管理的自动化,提高企业效率。

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分析,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是一套基于大型数据仓库的客户资料分析系统,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它利用计算机软件、硬件及网络技术为企业建立一个信息收集、管理、分析、利用的信息系统,实施于企业的市场开发、营销、服务、技术支持等与客户相关的领域。CRM通过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现有客户与潜在客户的相关需求、机会、风险和成本,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整体的经济效益。

二、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的内涵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指客户关系管理在银行经营中的运用。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客户是维持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对银行和客户间发生的关系要进行全面的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体现是客户关怀,它贯穿于与客户接触的所有环节,包含客户从购买前、购买中、购买后的客户体验的全部过程;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理论重要组成部分的客户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客户的保持周期越长久,企业的相对投资回报就越高,从而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就越大;客户关系管理主张从客户的角度来对银行流程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主张以客户服务中心代替传统意义上的营销部门,并以工作流经理代替传统的销售经理,以团队协作代替原有的职能分割。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一般由业务处理、客户联系和客户关系分析中心三个部分组成。业务处理部分是银行的综合业务处理系统,包括柜面业务系统、信用卡系统、POS机系统和ATM机系统等;客户联系部分由呼叫中心和网上银行组成;客户关系分析中心以CRM中心数据库为核心,通过数据集成系统与业务处理部分联系,收集客户信息,同时为管理层和业务人员提供客户分析。

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客户基本信息的管理和分析、信用分析及风险监控、商机分析及个性化服务等功能,同时有连接呼叫中心业务处理流程控制、网上银行业务处理流程控制、综合业务处理流程控制、银行卡业务处理流程控制、国际业务处理流程控制、中间业务处理流程控制,以及会计、统计报表等系统的接口。从数据流向看,业务处理部分的数据由客户关系分析中心的数据集成系统抽取到客户管理数据仓库中。客户联系部分与客户关系分析中心的数据流向都是双向的,呼叫中心在为客户服务时将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数据仓库的信息;同时,呼叫中心为客户服务的过程又被数据仓库所记录。客户联系部分与业务处理部分的数据流向也是双向的,客户呼叫中心需要实施查询业务系统的当前数据,呼叫中心也可能需要为客户实施业务流程。

因此,商业银行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条件:一是要有畅通的客户交流渠道,能够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移动通讯工具、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与客户保持沟通,使客户经理全面了解客户需求情况。二是要能够实现信息共享,通过对各种销售活动进行跟踪,不断更新客户信息,并以内部信息平台为媒介实现信息共享。三是能够对所获信息进行有效分析。商业银行对于从各种渠道获得的大量客户信息,要能够进行统计、筛选和科学利用,以甄别出有价值的信息。四是能够对市场进行整体规划和评估。五是要能与ERP很好地集成,将销售、市场与服务的信息及时传达到后台的决策、财务、设计等部门,实现资源整合。

总之,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实现有赖于管理的改进和IT的运用,相应地,客户关系管理成功实现的关键要素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考虑:从管理层面看,企业需要运用客户关系管理所体现的思想推行管理机制、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从技术层面看,企业通过部署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实现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这两个层面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管理的变革是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则是支撑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变革的保障。

三、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的功能

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管理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银行运营功能的提高,增强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营能力,主要体现在如下各个方面:

第一,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使银行更好地了解客户的真正需求,把握住客户需求的动态性变化,从而合理地调整自己的产品设计方案和市场营销方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供求格局的变化,买方市场的特征已经初步形成,了解客户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运用数据仓库技术,通过对客户贡献度的计算,能够对客户作出全面、科学的评判和准确、多样的细分,实现“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渠道,把适当的产品提供给适当的客户”,让产品销售部门准确地了解到每一目标客户消费的行为规律,预测客户需求的变化,进行有效的产品设计、价格调整、渠道整合和促销管理,最大限度地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最终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拓展能力。

第二,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使银行对优质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从而能够提高优质客户的保留率。未来银行业的竞争,不能仅以增加客户数量为目的,而应该通过客户价值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市场定位,实施一对一式的营销服务。一般而言,银行可以按照客户的贡献度将银行分为优质客户、主要客户、普通客户、限制客户和潜在客户。优质客户是指那些经营稳定、业绩好、与银行关系密切,能够为银行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优质客户的比重虽然不大,但能够为银行带来丰厚的利润。主要客户是指那些能够为银行提供较高收益,但是金融贡献度低于优质客户的客户。普通客户是指虽然不会使银行受损,但也不会为银行带来太大收益的客户,普通客户在银行客户群体中占有最大的比例。限制客户是指经营业绩下滑、与银行关系日渐恶化,显示出使银行遭受损失的迹象或使银行正在遭受损失的客户。潜在客户是指那些经营业绩较好、同时对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客户。

第三,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满意度。国有商业银行基于所掌握的大量的、翔实的客户数据和客户信息,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手段,为每一客户建立一套科学的个性化服务档案,并根据客户的各种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从而提高客户的整体满意度。

第四,客户关系管理可以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既有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也有业务运作方面的原因。信贷市场是一个高度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而相比于客户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处于信息弱势地位。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可以使银行及时了解客户信息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提高信贷决策的质量。

第五,客户关系管理能够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产品开发能力。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由于起步较晚,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仅限于结算和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技术含量较高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期货期权以及衍生工具类业务才刚起步,与外资银行丰富的业务品种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实施可以使银行准确地了解客户的当前需求和潜在需求,为产品开发和产品创新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第六,客户关系管理能够大幅度降低国有商业银行的服务成本。客户关系管理拓宽了银行与客户的联系渠道,呼叫中心和互联网已经成为最广泛的客户关系管理联系方式,银行可以通过电话和互联网直接向客户提供服务,从而有效地减少国有商业银行传统客户服务过程中的人工环节。

第七,客户关系管理能够使国有商业银行充分挖掘客户的潜在价值。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数据仓库的分层功能,对银行的个人客户、法人客户做到按照存款贡献度、贷款贡献度、综合贡献度进行细分。在对客户分层以后,对于需要固化和升级的高端客户就可以度身定制金融产品,“一对一”主动进行产品营销。利用对客户余额和客户贡献度两个方面的综合信息,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将个人金融高端客户定位为贵宾型客户和富裕型客户。对贵宾型客户可以提供以资产管理为主的高度个性化、贵宾式私人银行业务,以期将这批强势客户集聚起来;对富裕型客户可在负债业务基础上,提供个人信用贷款、组合贷款和投资服务,使这类客户创造的价值不断扩大。

四、国有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意义

客户关系管理是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技术。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客户关系管理反映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管理理念,要求企业通过与客户的密切联系与沟通,了解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实现客户的价值来达到企业发展的目的。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客户关系管理是指由客户获取到客户开发再到客户保留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过程,以求提高顾客的满意度。作为一种技术,客户关系管理又是一套专门的电子商务系统和软件。由于企业和客户之间存在着多种沟通渠道,每个接触点上都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交换,如果不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就无法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客户关系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有效观课议课范文第5篇

一、着眼长远,关注课题的生命力

指导学校选题时,着眼长远,关注所选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因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课题所带来的效应必然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工作负担本来就重,他们有限的精力应该投入并释放在有生命力的研究项目中。这就是我们指导课题选题的宗旨之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选题有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如黄兴小学的《小学父母效能训练操作模式的研究》、新开铺小学的《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研究》;有关注学生能力发展的,如青园小学的《小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仰天湖小学的《小学生“六个一”素质培养研究》、文庙坪小学的《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也有关注教学资源开发的,如信息学科的《主题情境式实践活动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天心一中的《高中地理校外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黄土岭小学的《小学法制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还有关注问题解决的,如南大桥小学的《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及教学对策的研究》……诸如此类的选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不是只有短期效应的“近视课题”。

二、立足基础,关注课题的生长力

这里所谓立足基础就是指立足于学校已有的探索实践。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任务重,缺乏广泛深入地检索、阅读的时间和精力,理论认识水平相对较低,也不够系统,如果匆忙立项一个研究项目,往往经过两三年的探索,他们对“研究什么”和“怎么研究”仍然把握不准方向和行动准则。管理实践中,我发现:如果让学校从已有的实践入手,以实践经验做基础,从实践中提升理性认识,进而将已有的实践这个“点”逐步扩展做成一个“面”,研究课题的认识和思路就在实践中逐步生成了,有的甚至逐步发展为学校的特色。如赤岭路小学的《儿童诗欣赏与创作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天心一中的《创造教育特色高中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碧湘街小学的《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推进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施》、桂花坪小学的《小学剪纸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铜铺街小学的《环境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应用研究》、沙湖桥小学的《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基地建设与应用研究》、井岗小学的《小学生吟诵古典诗词的实践研究》等等,经过多年持续的追踪研究,不仅学校自己对这些项目可研究的领域了然于心,而且也在逐渐积淀中彰显出学校的教育特色。这正是基于实践基础发展出来的生长力。

三、强化过程,关注课题的催生力

过程缺失是很多立项课题存在的问题。因为没有深入的实践做基础,结题总结往往就变成“纸上谈兵”,所谓的理论建构也似“空中楼阁”。为尽量减少这样的“浪费”,我们强化了过程管理,强调在实践中增长技能、积累经验、催生智慧。其中课题负责人的研究能力的高低是一个课题能否良性发展的核心因素,为此,我们增加了课题负责人培训的频率和力度,目的是规范管理和操作,让每个课题负责人少走弯路,尽快“上路”。实践中,我们创造性地运用了三种有效的培训方式。

1.现场案例式培训。即以学校已经立项的课题为案例,根据学校课题研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征和参培教师的需要确定研究主题,组织全区中小学课题负责人进行现场实践培训。因为案例的鲜活和现场的多元视野,培训的内容、形式和效应也精彩纷呈:南大桥小学虽然基础薄弱,但教师的研究热情和群体参与率都高,于是我们就地取材,让全体课题负责人走进现场,感受他们的研究氛围,同时也参与他们的思考。赤岭路学校虽然条件简陋,但研究实践扎实,理性思考既有高度也有深度,过程性成果灵动鲜活,这样的现场带给课题负责人更宽广的认识视野。文庙坪小学既有扎实的研究行动,又有对具体实践的理性思考,特别是行政带头、教师全员参与、配合默契的团队精神带给大家又一种新气象。井岗小学的研究项目重点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的精神,其自创的“段位考级”评价方式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其研究让全校全体学生参与并受益充分体现了课题持续追踪所产生的实践效应。红卫小学高位引领思想,低位扎根实践,让阅读成为师生的“日常营养”。

2.网络素材式培训。为方便工作,我们建立了一个可容纳200人的“天心课题群”,该群的核心成员是辖区中小学、幼儿园的课题负责人,同时也以开放和接纳的状态欢迎热心教育科研的人士进入。自群建立以来,主要发挥了三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传达信息,起到上传下达、联系左右的作用;二是分享经验,无论谁发现的新经验、新认识、新信息都可以在这个群里即时分享;三是开展培训,主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另一方面是延伸解决现场培训未能充分交流的问题。所取的素材既可以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也可以是其他途径获取的可供借鉴的优质资源。交流方式既可以是“群员”定时间定内容的集中研讨,也可以是“群共享”的文本资源分享,还可以是个性化问题的“私聊”。其实践效应是省时、省力,参与面广,可多元对话,也可回味思考。

3.预约个体式培训。也就是根据研究单位的具体需要进行预约式的个体培训。有预约到办公室的咨询培训,也有预约到校的面对面的指导。这种培训问题明确,项目具体,针对性强,对研究思路的深化与扩展和研究人才的成长具有明显的效果。

四、注重总结,关注课题的生成力